第六千三百六十五帖 读《兰亭始末记》

字数:539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07 16:07:12 更新时间:2023-02-10 06:41:30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时间:2023-02-07 08:07:12
读书破万卷(6365)·《兰亭始末记》
《兰亭始末记》,亦作《兰亭记》,隋唐文言轶事小说。唐·何延之作。载于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全唐文》卷三0一题做《兰亭始末记》。《太平广记》卷二百零八引录时,删去首尾,别题篇名作《购兰亭序》,今据此录出。
何延之,生平无考,据《兰亭始末记》自述,是唐玄宗时人,曾任左千牛将军、筠州刺史、职方员外郎等官,《旧唐书》和《新唐书》无传。《兰亭始末记》是他现存仅有的一篇作品。
关于此事,记载各有不同,稍晚于何延之的刘餗《隋唐嘉话》卷下云:“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按即杨广),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辨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辨师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621)入秦府。”萧翊应即是萧翼,只是年代早于本篇中所记的贞观中。又,宋·钱易《南部新书》丁集云:“《兰亭》者,武德四年欧阳询就越访求得之,始入秦王府”,访求之人所记另自不同。后来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引唐野史的记载,又与上举各书大异,然其荒诞怪异处多有所在,更不足信。元人白朴据此事作《萧翼赚兰亭》杂剧,今已佚。
《兰亭始末记》原文: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玡王羲之逸少所书之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萧散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郡县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之、微之、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修祯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道美劲健,绝代特出。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本,终无及者。右军亦自爱重此书,留付子孙。传至七代孙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微之之后,安西成王谘议彦祖之孙,卢陵王胄曹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甥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麓,麓受一石余,而五麓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江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释教,故号所居之寺为永欣焉。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辨才。
辨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博学工文,琴弈书画,皆臻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辨才尝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惟未得《兰亭》,寻知此书,知在辨才之所,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赛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辨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常获见。自师丧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辨才之处。又敕追辨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浙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倡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算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左仆彭房表陪春曰:“臣闻监察御史翦翼者,梁元帝之曹孙。今贯魏州莘具,负于艺。多权谋,可光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贾。翼盛曰:“若作公仗。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截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雨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涤例,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邠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塞温既毕,诏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宾赋诗。辨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奸蚩略同,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辨才曰:“檀越间即更来。”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道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辨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辨者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亲付于吾。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籁,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氾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凌烟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辨才。辨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史须见!"及才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已得矣,故唤师来作别。”辨才闻语哽绝。良久始苏。
翼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宅庄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敕越州支给、辨才不敢将入已用,乃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惟啜粥,岁余乃卒。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备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后随仙驾入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绝代之珍宝,难可再见,
吾尝为左千牛将军时,随牒适越,泛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征。其辨才弟子元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六代祖侄期为桓玄所害,子孙避难,流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顼之族。长安三年,素师已年九十三,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之永、明、温、起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无隐焉。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修而撰此记。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筠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寻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内出绢三十匹赐永。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仆跼天闻命,伏枕怀欣,殊恩忽临,沈疴顿减,辄题卷末,以示后代。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鉴赏:《兰亭始末记》,有选本亦作《兰亭记》,本篇在《太平广记》中题为《购兰亭序》,但首尾均缺,只有中间一大段。这个故事是作者何延之听辨才和尚子弟元素所述,又通过自己的深入采访,然后写成。作者本意可能并不在于写作小说,然而作品的故事情节真实感人,人物形象又比较鲜明生动,因此称得上唐代比较优秀的小说,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史料价值。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朋友孙绰、谢安等四十郎人在山阴兰亭“修禊”聚会,众人畅饮赋诗,由王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欢乐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感慨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情绪。文章写得清新朴素,字则写得潇洒飘逸,被认为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成为稀世之宝。《兰亭始末记》就是围绕着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得失展开的。
作品的艺术成就,首先得力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唐太宗、萧翼和辨才三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形象。本篇作品中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治国安邦的英明君主,又是一位有很深造诣的文学艺术家,在诗歌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可观的艺术成果。从政之余,他“锐志玩书”,精心研习书法。并曾数度下诏重金征购天下所藏书帖。其醉心书法艺术之深,达到了“劳于寤寐”的程度,为了得到最心爱的书帖,唐太宗可说是费尽心机。作为比较开明的皇帝,在他得知辨才和尚手中藏有真品《兰亭序》之后,并未强取,而是三度召辨才入京,以优厚礼遇待之,希望辨才献出珍宝。当辨才屡次否认后,他也并未加害于辨才,而是派萧翼前去赚取《兰亭序》。在得到心爱之物后,他虽怒辩才不肯献纳,然而终究未惩治辨才,而是赏赐了已“年耄"的辩才和尚。作为一个封建最高统治者,这种宽容待人的作风确是难能可贵的。作者对唐太宗的描写,主要分布于两处:一处是着重写唐太宗酷爱书法,苦心寻觅墨宝而不得,另一处描写唐太宗得到书帖后的喜悦和对《兰亭序》的珍爱。首尾呼应,前后对比,充分地展示了唐太宗酷爱书法艺术的思想性格特点。
萧翼是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他风流潇洒,多才多智,通过施展计谋,终于将《兰亭序》从辨才手中取了回来,不辱君命,使“太宗大悦”。萧翼是很懂得一点心理学的,他明白对辨才这样性格坚定的人来说,强取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他乔装改扮,装扮成一个举止随便的书生模样,讨得辨才的欢喜,又与辨才“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这样,辨才逐渐把萧翼引为知己。二人饮酒赋诗,彼此水平相当,正是“酒逢知已千杯少",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萧翼又用欲取先予的策略,拿出一些“二王杂帖”,引出辨才所珍藏的《兰亭序》。至此,萧翼已经完全解除了辨才思想上的警惕性,不仅迷惑了辨才,也迷惑了寺内众弟子,从而能乘辨才外出之机,从容不迫地取走“真迹”。作品中对萧翼有才华,多计谋,善察颜观色,懂投其所好的性格特点做了多方面的描绘。他把对方的心理了解得一清二楚,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当辨才拿出珍藏的《兰亭序》时,他故意大加贬斥,“驳瑕指纇”,说是“响拓伪作”,进一步麻痹辨才。这些举动,充分体现出萧翼的聪明机智。可以说,萧翼是全篇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作品也有影响。
辨才是作品中最值得同情的人物,他“博学工文,琴弈书画,皆臻其妙”,是很有才华的和尚。他把禅师临终托付给他的真迹《兰亭序》精心珍藏,“尝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可见,辨才是一个严守师嘱、笃好书法艺术、为人忠厚的老和尚。正是由于他为人忠厚善良,才使他终为萧翼所骗,导致真迹的丢失。辨才性格坚强,不畏强暴,唐太宗三度使人召他进宫,厚礼待之,想诱使他献出珍宝,但辨才不为之所动,一口咬定“不知所在”,不惜以性命护卫珍品。最后虽为人所骗,真迹被窃,但其坚守操行,不为恩宠所动的精神值得赞许。辨才得知《兰亭序》已被萧翼取走时,他“闻语哽绝,良久始苏”,令人同情和惋惜。
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对话和动作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为表现辨才的忠心护宝,作品写他不肯献纳,尤其是他“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的描写,较真切地体现了辨才护宝的良苦用心。为表现萧翼的足智多谋,作者除写他与辨才密切交往,骗取信任外,着意渲染了他善于欲擒故纵的伎俩。当辨才说自己藏有真迹《兰亭序》时,萧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这里既有动作,又有对话,把萧翼深谙对方心理,故意激将,以便达到目的的诡诈心迹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还注意从不同侧面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避免人物性格的单一性。如对唐太宗,除主要表现他宽容大度的作风和对书法艺术的酷爱之外,也写他临终前命将真迹殉葬,将其性格贪婪一面暴露无遗,从而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
在结构方面,除了首尾各一段外,中间部分的结构是很紧凑凝练的,结构布局自然合理。但首尾两部分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关系不大,令人有画蛇添足之感。《太平广记》在收录此篇时,删去首尾,只取中间部分,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评:人物形象塑成功。萧翼辨才唐太宗。“锐志玩书”研书法,“劳于寤寐”较英明。
临终遗命殉葬真迹,贪婪一面露影踪。风流潇洒写萧翼,多才多智赚《兰亭》。
辨才博学又工文,琴弈书画皆妙精。严守师嘱藏真迹,不畏强暴无所动。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