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悲歌(《明末那些事儿》第一部)

字数:268468访问原帖 评论数:232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3-03-29 21:59:00 更新时间:2021-02-15 07:56:15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1 20:35:01
huihsou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1 21:04:30
kkk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2 01:08:58
恭祝以上所有的发言朋友快乐。
谢谢鼓励。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2 16:30:56
【12】

第二章 弯弓射天下(4)


★★天佑殿大学士

丞相牛金星很牛。
据史书记载,他博学多才,文笔华丽,大顺军的所有重要文告及檄文几乎都是他撰写的。
这是个不得第的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与几个河南老乡一起投奔起义军。虽然是老乡李岩把他推荐给闯王的,但他很快成为李自成身边第一红人。据说,牛金星有一项他人无法企及的本领,就是特别会揣摩领导的心思。
人们叫他牛丞相,其实他的正式官衔是“天佑殿大学士”。
李自成学历不高,却是个颇有创新意识的人。建立政权之初,他就把家乡米脂县改称天保县,西安改称长安,把自己的大名改叫“李自晟”(可惜没有叫响)。
对明朝的官僚体制,他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改内阁为天佑殿,翰林院为弘文馆,六科给事中(言官)为谏议大夫,御史改称直指使,巡抚改称节度使。把承天门南面的“大明门”改称“大顺门”。
最大的一项改革是将中央“六部”改为“六政府”,“尚书”改称“正堂”,“侍郎”改称“二堂”,六政府各设正堂一人,二堂二人。其中吏政府正堂叫宋企郊,礼政府正堂叫巩焴。这两位仁兄是牛丞相筹备开国大典、组建中央政府的主要助手。
为了封赏功臣,大顺朝还恢复了古代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大将刘宗敏、田见秀、李过等9人封侯爵,刘体纯、马世耀、陈永福(当初射瞎李自成眼睛那位明将)等72人封伯爵,另有30人封子爵,55人封男爵。待举行登极大典后,还要再加官晋爵,赏赐金银珠宝。
当然,以上这些改革,都是在牛丞相的帮助下完成的。

明朝开国之初,超级劳模朱元璋将文武大臣所穿朝服的颜色、图案规定得明明白白,沿用了二百七十多年。有一天崇祯帝朱由检忽然心血来潮,认为古书《山海经》中描述的那些奇禽异兽个个都昭示吉祥,执意要变更官员的朝服图案,谁劝也不听。结果每天一上朝,朱由检往下一瞅,眼前好像活动着一群张牙舞爪的怪异野兽。
牛金星重新设计了朝服的颜色和图案:奇禽异兽一概不用了,大顺朝文臣武将的朝服采用蓝色,上绣浅白色云朵,一品官绣一朵,二品官绣两朵,三品官绣三朵,依此类推。真是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然,这项工作又博得新顺王李自成的表扬。

进城第二天,牛金星秉承新顺王李自成的旨意,颁布第1号丞相令:
“前朝百官,限明日赴吏政府报名,二十三日朝见,愿为官者量才录用,不愿者听其回原籍。违抗不出者,大辟处治。”

在京的文武百官最近比较烦。
崇祯皇帝没了,大明的文臣武将一下子都变成了没娘的孩子。二十多位高官或出于忠义,或出于绝望,杀身取义,以死报国。
左都御史李邦华找出南宋文天祥丞相的画像,放声痛哭,他在粉墙上题写了一首绝命诗,表明自己决不变节的意志,然后自缢身亡。诗曰:
“堂堂丈夫,圣贤为徒,
忠孝大节,誓死靡他。”
右副都御使施光耀,对大明的覆灭怀着沉重的负罪感,他在自杀前,写下了一副对联:“愧无半策匡时难,唯有捐躯报主恩。”
可绝大多数明臣并不慌乱,因为他们不愁找不到奶吃。很多人在私下嘀咕:不管谁当皇帝,治理国家还能离开我们!

前几天礼部官员王孙蕙去叩见皇上,一看到崇祯皇帝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心疼得哭了,他趴在地上抽噎着说,“皇上蒙受耻辱,做臣子的没脸再活在世上啊!”崇祯皇帝非常感动,亲手把他搀起来。
大顺军进城这天,王孙蕙老兄本来准备兑现诺言,上吊自杀。可王家大院里妇女孩子哭声一片,哭得王孙蕙心软了,他长叹一声把绳子从树杈上解下来,显得很无奈的说:
“都不要哭了,我自有定心丸在此!”
于是他开始到处寻找竹竿,一会儿从屋里用竹竿挑出一块黄绸子来,上面工工整整写着“大顺永昌皇帝万万岁”九个大字,竖在门口。
然后还到处去做别的明朝官员的工作,倡导大家投降。他劝人家说:
“百事孝为先,咱们都有父母在,就当全个孝吧!”
跟王孙蕙老兄心意相通的还有兵科给事中(言官)龚鼎孳先生,这位才华横溢的大作家,本来也想殉节,二话没说拉着小妾跳进一口枯井,但最后又爬了出来,投降了大顺朝。他见人就说:“我原本欲死,可是小妾不愿意啊!”
龚鼎孳的小妾,是他新娶的秦淮名妓——与陈圆圆齐名的风流佳人顾媚。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3 09:46:11
【12】

第二章 弯弓射天下

三月二十一这天,被魏忠贤害死的东林六君子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濂,天刚蒙蒙亮就走出了家门。他观察了一夜天象,进屋对家人说:“天下将一统矣!”
他首先去邀请好朋友周钟。庶吉士周钟是明末著名的大才子,这时正住在朋友家中。朋友抓着他的衣带,苦苦求他不要出门,他索性割断衣带冲出门去。
大理寺正卿钱位坤已经提前打通了吏政府正堂宋企郊的门路,他为即将得到重用而洋洋得意,逢人便说:“我明天此时便非凡人了。”后来有人专门为他作了一篇《不凡人传》,以纪念他的恬不知耻。
少詹事(太子的辅导官)项煜脸皮更厚。他大言不惭的说:“大丈夫既然不能保全名节,那就像管仲、魏征一样去干一番事业吧!”

大顺朝吏政府衙门前挤满了大明的旧臣。
他们一个个青衣小帽,缩头低眉,在露天地儿坐了半天,也没人出来接见,只有个小兵将他们写有姓名及职衔的名片收了进去。
满怀热望的明朝旧臣这时开始感到慌张。天黑了,一天没吃饭的大臣们饿得前心贴后心,又不敢擅自离开。
在门口站岗的农民军士兵凑过来朝他们挤眉弄眼,一会儿抢他们帽子,一会儿拉他们耳朵,有几个大兵更放肆,竟把臭哄哄的脚丫子放到他们脖子上。
他们也不敢吱声。看着平时耀武扬威的大干部们今天这番猥琐狼狈的样子,士兵们不由哈哈大笑。
有几个太监从宫里走出来,正看到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张缙彦木偶似的站在廊檐下,就指着他痛骂说:
“都是这个家伙渎职误国!”
国防部长张缙彦哭丧着脸说:“有主事的,我又能做什么呢?”
“呸!”有个太监冲上来就是一口唾沫,并顺手扯下他一把胡须。
首辅魏藻德在旁边看不下去了,忙过来劝阻。太监们阴阳怪气的说:
“原来是魏状元呀!你怎么也在这里?”
魏藻德脸红成了一块大红布。
太监们仍不依不饶:
“有这样的状元宰相,真是大明的福气啊!”
魏藻德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二十三日,明朝旧臣又来到五凤楼(即午门)前等候,三千多人。一有大顺朝文臣武将走过,他们就不住的打躬作揖,不笑强笑。
矮军师宋献策走过来了,旧臣们都跪下询问:
“新主子什么时候上朝?”
宋献策不耐烦地看他们一眼,没好气的说:
“你们这些人不被杀头就该知足了,多等会又咋了!”
直等到日出三竿,李自成才在丞相牛金星、吏政府正堂宋企郊陪同下打着饱嗝登上皇极殿。牛金星拿着花名册开始点名。
魏藻德腿首先软了,跪爬几步匍匐到李自成脚下不住磕头,请求试用。
李自成斜眼瞅着他:“你身受崇祯厚恩,为何不为他尽忠?”
魏藻德一句话把大伙逗乐了:
“我愿意为新朝服务,不敢轻易寻死。”
李自成挥挥手让他退下,又审问了几个人,感觉累了,让牛金星发落。
牛丞相似乎早就成竹在胸,派人手摸明朝降官的头顶,一对、两对的核对数目,点出九十六人押送到宋企郊的吏政府听候任命。
有一个官员年纪大了,牛金星说:“公老矣,胡须都白了。”他连忙分辨说:“不老,不老,丞相只要用我,胡子自然就会变黑。”
在这批被录用的旧臣中,周钟、王孙蕙、光时亨、钱位坤等人都欢天喜地。周钟先生逢人就说:“牛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啊!”
王孙蕙老兄更是激动万分,为了感恩,他把自己风情万种的小妾,最宠爱的包氏,送给了吏政府正堂宋企郊。

我们考察一下牛丞相第一批挑出的九十六个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牛丞相选拔人才,三品以上的一概不用,四品以下的官员,最好是举人出身,如果再有一副方面大耳的好相貌,那才好上加好,立即重用。
因为牛丞相本人是举人出身。他常说:明朝的高官显宦没几个好东西!
当然,有一个人例外,这就是原户部尚书侯恂。
侯尚书为官清正,知人善任。袁崇焕默默无闻的时候,侯恂推荐了他;左良玉走背字的时候,侯恂提拔了他。而李自成打破北京城的时候,侯恂正被崇祯关在监牢里研究天花板。
根据敌人痛恨我们就拥护这一原则,李自成重用了他。但他却推辞年老体弱,拒绝不受,回家隐居。
这是一个眼光不同凡俗的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侯恂还有个比他更出名的儿子,叫侯方域。因为跟传奇美女李香君在秦淮河畔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喜剧,被大戏剧家孔尚任写进了著名戏剧《桃花扇》里。

再说那些被弃置不用的官员,李自成一声令下,都押送大将军刘宗敏住处。
这些平日作威作福的家伙可惨了,用铁链锁着,五人一串,被大顺士兵骑马驱赶着,像一群走进屠宰场的猪羊。他们走得稍慢,就枪棍齐下,一通乱打,有的跌倒在地爬不起来,被后面冲过来的骑兵踩踏而死。
好不容易押解到刘府,刘宗敏正在饮酒狂欢。闯王赐给他的三十名宫女,他搂这个,亲那个,好不快活,哪有时间理睬他们。
这些养尊处优的明朝高干们,穿着犯人的衣服,被捆绑在一起,腹中饥肠辘辘,眼前金星乱冒。有的实在饿极了,再也顾不得体面,趴在地上捡起士兵丢弃的残羹剩饭就往嘴里塞。
他们相对彷徨,泪眼汪汪,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可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厄运其实才刚刚来临。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3 13:47:02
谢谢鼓励。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3 14:27:52
@cf7914 68楼 2013-04-03 13:59:47
今天有更不
-------------------------
有的,四点以后。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3 16:29:28
【13】

第二章 弯弓射天下(6)

★★噩 梦
牛金星身为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除了李自成,他有事还必须向一个人请示,这个人就是权将军刘宗敏。
按照大顺朝的军制,权将军是最高级别的军衔(一品武官),下面依次为二品制将军、三品果毅将军、四品威武将军、五品都尉、六品掌旅、七品部总、八品哨总等。
大顺朝“右武轻文”,规定“凡文官俱受权将军节制”。对于权将军刘宗敏,别说牛金星,闯王李自成也敬畏三分。
牛金星很牛,是因为他姓牛;刘宗敏牛气冲天,则是由于他力大无穷,勇冠三军,战功卓著,牛得有资本。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乱世里,毕竟武力才是硬道理。
刘宗敏铁匠出身,武艺高强,性如烈火。从年轻就追随李自成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并且嫉恶如仇,宁折不弯,可称大顺朝首屈一指的好汉。
但刘铁匠有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嗜好杀戮,一天不杀人,手心就痒痒。用明朝官员的话说:他就是个凶神恶煞,杀人魔王。
进京这几天,刘铁匠可没闲着,也许你想不到,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居然搞出来一项科技创新。
在他悉心指导下,一种新刑具——短夹棍研制成功。夹棍是一种常见的刑具,但经刘宗敏改良的新夹棍却有这样几个新特点:短而粗,外包铁皮,四边见棱,每一面都密密麻麻排满铁钉。往大腿上一夹,立刻骨碎肉烂。
新刑具制成后,刘宗敏想试一试威力,就叫过两个办事不力的下属,命人摁倒在地放上夹棍,猛一用力,只听惨叫一声,人就昏死过去了,并且三天后也没醒过来。
刘宗敏感到很满意。

三月二十五日午后,刘宗敏酒足饭饱开始办公。
他命令把绑在外面的明朝旧臣押进来,然后把几十副新夹棍往他们面前一撂:
“要钱还是要命?自己看着办!”
前首辅陈演首先吓晕了。当初被罢官时,老头子本来是能逃出京城的,但因家中金银珠宝实在太多,没法运走,迟迟疑疑留了下来。现在一看这吓人的夹棍,哆哆嗦嗦连说也不会话了,当即献出白银四万两,金子三千两,珍珠三斗来买命。
老国丈周奎也不敢吝啬了,主动献出十万两银子充作军饷。刘宗敏毫不理会,命人将夹棍放到他脚踝上,稍一用力,周国丈凄厉的哀嚎,情愿再拿出十万两。刘宗敏不禁笑了:“这个狗贼小气,不下重手,不会大方。”
他让人把烙铁烧红,往周奎身上熨,周奎杀猪般的哀求再献一万两。周奎的皮肤一共被熨了四十次,全身都焦烂了,他身边摆放的银子也堆成了一座小山。先后从周国丈家追出银子六十万两,其他绸缎、珠宝无计其数。
看着眼前白花花的银子,刘宗敏不光不领情,还冷笑着说:“让你们平日贪赃枉法!”
他一眼看见缩在人群后面的魏藻德,大声责骂他身为首辅,败坏国家。魏藻德低着头辩解说:
“俺是个知识分子,不懂政治,是先帝自己无道,才导致国家灭亡。”(臣本书生,不谙政事,又兼先帝无道,遂至于此)
刘宗敏一听不禁火冒三丈,指着他鼻子大骂:
“崇祯把你钦点为状元,不过三年又提拔你当宰相,他哪里对不住你,你还说他是无道昏君!”(汝以书生擢状元,不三年为宰相,崇祯有何负你,诋为无道)
骂完还不解气,命人上前狠狠掴了他几个耳光。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有的史料说是掴了魏藻德八个耳光,有的史料说是十个,孰对孰错,笔者才疏学浅,翻阅了众多史料,最终也未搞清楚,姑且存疑。
刘宗敏又让人给魏藻德上夹棍,只夹了两夹,魏状元就受不了了,赶快献出白银两万两。
刘宗敏根本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仅有二万两银子,继续用刑,直疼得魏藻德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酷刑折磨了五天五夜,最后脑浆子都流出来了。
临死前,魏藻德拼尽全身力气哑声呼喊:
“从前没有为主子尽忠报效,才有今日,我该死!我死有余辜啊……”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3 17:15:51
disanzhang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3 22:37:19
【14】


第三章 按既定方针办(1)

权将军刘宗敏,字捷轩,陕西蓝田人,比李自成小一岁。
他并不是一个特别贪财的人。但这样疯狂的拷打官绅、催逼金银,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是在忠诚执行大顺朝的既定政策。

明末的农民军经常被称作“流贼”,因为他们初起时,攻城不取,得地不居,所过之处,杀人放火,抢掠一空,就像汹涌的流水,从不停留在一个地方;又像一群饥饿的蝗虫,吃光了一块地方,飞走,又去蚕食下一片土地。
这样的军队,根本不可能有战斗力,所以才屡起屡仆。有时看着来势汹汹,人多势众,没几下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或举起白旗投降,或逃入深山躲藏。
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李自成的事业开始出现转机。
当他又一次从深山里走出来时,身边只有一支几千人的小队伍。但在河南,他遇到了一个人,从此开始鲶鱼大翻身。这个人名叫李岩。
李岩,字林泉,河南省杞县人,风度翩翩,文武双全,是一个官宦人家的贵公子。闯王李自成不禁喜笑颜开,手舞足蹈: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是那圆圆的明月,还是潺潺的山泉——
其实,把李岩送到李自成身边的,是杞县的官吏和为富不仁的乡绅。在大荒之年,李岩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私散家财,救济饥民,却遭到这些官绅的嫉恨,诬陷他刁买人心,意图谋反,被关进大狱,受尽酷刑。是成百上千的饥民,在爱慕李公子的女侠红娘子的率领下,砸开监狱,救出了李公子。
投奔闯王李自成后,李岩告诉李自成一句关键的话:“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以收取天下人心”,随后推荐了两个读书人:牛金星、宋献策。
知识分子和农民军的结合,使李自成、刘宗敏这些草莽英雄开始有了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雄心。他们不再甘心做流贼,而要创建堂堂正正的仁义之师。从此,在闯王的旗帜上,树立起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均田免粮。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大顺军杰出的宣传鼓动家李岩编写的这几句朗朗上口的歌谣,具有蛊惑人心的神奇魔力,很快传遍大河南北。
伴着这通俗的歌谣,李自成的队伍迅速壮大,势不可挡,攻洛阳、打开封、取襄阳、占西安直至进军北京,李自成的麾下,已经有了浩浩荡荡的百万大军(骑兵六十万,步兵四十万)。他们所到之处,老百姓杀牛宰羊,箪食壶浆,远接近迎。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4 18:38:59
【15】

第三章 按既定方针办(2)

★★李自成的将军们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李自成控制了河南和湖广北部(即湖北),开始在襄阳“顺从天意”,正式称王——“新顺王”。这时的李自成拥兵百万,战将千员,其中最著名的是“五营二十二将”。
五营就是大顺军的五大野战军,分为左营、右营、前营、后营和中营。
当然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是中营,直接由勇猛善战的权将军刘宗敏统领,副帅是文武双全的制将军李岩,下辖六员虎将:果毅将军谷英、任继荣、吴汝义,威武将军李双喜、辛思宗、李友。
其他四营:前营大帅袁宗第(制将军),后营大帅李过(制将军),左营大帅刘芳亮(制将军),右营大帅刘希尧(制将军),每营还配备两员能打硬仗的上将。李自成的妻弟,大将高一功,则掌握着李自成的亲兵卫队。
另外,大顺军中还有一位战功卓著的权将军田见秀,为人宽厚,深得人心,经常留守大本营。
以上二十二员大将,抛头颅,洒热血,跟随李自成浴血奋战,都建立下赫赫功勋,最受李自成器重。如果不是李自成很快败亡,这二十二人就是大顺朝的开国功臣,名标凌烟阁,万古流芳。
至于后世人们熟知的郝摇旗、苗人凤等将领(《雪山飞狐》的主角之一),这时还都是大顺军中的二流角色(中下级军官),地位无法同“五营二十二将”相比。
李自成兵精粮足,踌躇满志,大顺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4 19:56:11
【16】

第三章 按既定方针办(3)

★★ 迎闯王不纳粮
公元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农业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而这一政策制定的前提是:我国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阶段。
而在360多年前,李自成的大顺朝,就已经提出了“均田免粮”的惠民政策,在占领区全部免除农业税。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老百姓大踏步跑进了社会主义社会。上中学时听历史老师讲到这一节,我顿时热血沸腾,兴奋难耐,觉得“均田免粮”是天底下最最革命、最最振奋人心的口号。
直到有一天,我想到一个实际问题——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一统天下的明末,老百姓都不纳粮,不交税,整个国家机器如何运转,大顺朝庞大的军费如何筹集?
那可是整整一百万军队呀!

但这没有难倒天不怕地不怕的大顺军,他们找到了自认为聪明的高招——抢官府、吃大户。反正大明王朝哪里都不缺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他们的钱财都是通过贪赃枉法、巧取豪夺得来的。
他们给这种做法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追赃助饷”,追出赃款,解决军饷。因此每攻下一座城池,他们就抓官绅,抢富户,毒打、砍头,不交出粮食、钱财誓不罢休。
李自成觉得这样做并无不妥。革命就是一个阶级革掉另一个阶级的命。要夺走你的财产,就必须先革掉你的性命。

进入北京后,满眼那么多腰缠万贯的高官显宦、商贾大户,大顺军将士不禁头晕目眩、口水直流。
李自成迫不及待的打开内库,却不禁大吃一惊,内库里空荡荡的,只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堆放着可怜的十七万两黄金和十三万两白银。这就是大明国库里的全部积蓄啊!
当年打下洛阳,处死福王,缴获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仓库里的粮食足够大顺军吃十年。去年占领西安,将富甲天下的秦王打翻在地,秦王府库中的金银也是“不下千百万”。
而今天,北京,京城北京,却只有一个空架子。原计划登基称帝时,拿出大量金银财宝赏赐功臣,可现在怎么办呢?
看来,只有找那些脑满肠肥的达官贵人们想办法了。

李自成打心眼里瞧不上这些不忠不义、贪生怕死的明朝大臣,他知道这些人肯定不会痛痛快快把家产拿出来。有的人在京城被攻占前,就偷偷把贵重物品转移了,甚至埋于地下。
为此,李自成成立了一个专门机关——“比饷镇抚司”。
“追赃助饷”,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比饷镇抚司”应该交给最得力的人主持。李自成首先想到了刘宗敏。刘宗敏革命性最坚决,威望最高,最不讲情面,而且雷厉风行,是大顺朝公认的二当家的。
像崇祯皇帝一样,李自成、刘宗敏也给大明旧臣明码标价:内阁大学士(总理级)白银10万两,尚书、京堂、大太监(部委级)7万两,科道、员外郎(司厅级)5万两,翰林1万到3万,小官几千两不等。皇亲国戚、王侯贵族没有定数,非人财两尽不罢休。
凡在京的旧臣,都捐银助饷。被大顺朝任用的官员分派的数额少,允许他们自动上缴;不被任用的官员分派的数额多,稍一迟疑就大刑伺候。
听着骨头碎裂的声音和凄厉的哀嚎,刘宗敏像听着仙乐,非常受用。很多明朝旧臣当场被夹死,有的死而复苏又死去。大臣们受不了酷刑折磨,趁看守的士兵不注意,有的撞墙,有的上吊,有的绝食。有一个官员痛极之下,突然夺过看守的腰刀,向自己的脖子上用力一抹,鲜血淌了一地。
有一个官员叫王都,被夹棍夹一次交一次银子,第三次夹完刚一松开,人就没气了。刑部尚书张忻倒是没被上刑,但让他瞅着妻子儿女受刑。最倒霉的是言官顾鋐,受刑后一迭声答应马上交银子。到家后却发现值钱的东西全让下人偷走了,气得刘宗敏把他一刀挥为两段。
刘宗敏的府邸成了名符其实的人间地狱。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5 09:46:10
【17】

第三章 按既定方针办(4)

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大顺军将士两眼都红了。他们手揣麻绳,走上街头,看到当官的或有钱的,将绳索套上脖子就牵走,甚至在大街上摁倒便打,反正不拿出金银不罢手。
有的官员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财,大顺军就押着去正阳门(前门)两侧的店铺借贷,债券上写着“某官同妻某氏,借救命钱若干”,店主根本不认识这个官员,但一瞅大顺军士兵那阴冷的目光,又不敢不借给。
农民军士兵认为大明官绅的家产都来路不正,怀着一种“仇官”、“仇富”的报复心理以折磨他们为乐。当然在“追赃助饷”的名义下,他们也顺手牵羊,把自己的腰包塞得鼓鼓囊囊。
在利益的驱动下,追赃的范围越来越大,不仅官绅、富商,在路上只要看到穿着光鲜、体型肥胖的行人,就怀疑有钱,立即抓走。有的献出金银珠宝当即释放;有的被迫把大顺士兵领回家,任其翻箱倒柜,家中的贵重东西被席卷一空,但所幸性命还能保全。只要送到了刘宗敏的府邸,那就算是在阎王殿里挂上了号。
抢光了金银,大顺军又开始抢掠布匹绸缎。短短十几天时间,大顺朝竟收获了金银七千万两,绸缎宝器堆积如山。“满城百姓,家家倾竭”。

如今,北京的大街小巷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华丽鲜艳的衣服不见了,街上冷冷清清,除了大顺将士,偶尔走来的都是些戴旧毡帽,穿破衣服的人。
达官贵人们如丧家之犬,他们用重金可怜巴巴的向穷百姓购买破旧的青布衫裤和帽子,混杂在人群里,低眉鼠眼,唯恐暴露身份。有的富家子弟拿出好几件绸缎新衣,也换不来一件污垢破烂的旧衣服,只好躲在家中不出门。
金玉不如茅草贵,
锦衣何似布衣荣。
在这个越穷越安全的年代,一件华丽新衣也许就会引来一场杀身之祸。
大顺军是穷人的队伍,对于这些穷了半辈子的人来说,现在可以任意捕捉殴打那些从前又羡慕又嫉妒又仇恨的有钱人,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

随着“追赃助饷”的扩大化,大顺军将士的胆子越来越大,强奸的事情也出现了。
大顺朝的功臣们一进京就都住进了金碧辉煌的高门大宅。权将军刘宗敏占据田国丈的府邸,制将军李过住进袁都督府,果毅将军谷英住万驸马豪宅……他们搂抱着闯王赏赐的宫女,霸占着房主人的妻妾,每天饮酒高会,恣情玩乐,根本顾不上管束手下的士兵。
大顺军士兵们也住进了老百姓家,他们先是向主人借锅碗瓢盆做饭;不久,就提出借张床睡觉;很快,又提出借人家的妻女、姐妹作伴。不顺从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整个北京城内,人人惶惶不可终日,不知何时就会大祸临头。
到处传言,安福胡同,一夜间有三百七十多名妇女受辱而死。有几个士兵把妇女拖到城墙上轮奸,恰巧一名将官巡夜查岗,士兵们害怕受责罚,竟把女子抛下城头。
这才是真正的白色恐怖!

众多明朝旧臣选择更换主人,是因为感觉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大顺政权蓬勃而兴。明亡顺兴是大势所趋,这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
崇祯皇帝死了,可大臣们还得活下去,因为他们有父母、妻妾和儿女。他们贪生怕死,缺乏气节,对大明不忠,巴结大顺王朝,目的也不过是希望积攒的财富能够保全,在官场上还能像过去那样混下去。
但现在,他们失望了。不,简直就是绝望!积攒的财产没有了,做人的尊严粉碎了,许多人连性命都没能保住。
他们开始后悔,悔恨自己看走了眼,认错了方向。很多人千方百计要逃出京城,奔向江南。
一些人私下议论:“闯贼残杀太甚,万难成事。”
一些人不胜愤慨:“是岂兴朝之新政,依然流寇而已矣。”
只有周钟同学还在为李自成辩护:“明太祖龙兴之际也是如此。”其实朱元璋是很讲策略的,在天下未定以前始终是礼贤下士、爱惜人才,对大臣的大批屠戮,那是在坐稳了皇帝宝座以后。
仇恨的种子在心底发芽,反抗的怒火在暗处燃烧。
大顺朝把已经倒向自己的大明官绅又推回到敌对位置。就连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怀念过去,怀念过去那并不美好的岁月。
但大顺政权的头面人物们,却仍在陶醉,仍在疯狂,根本没有察觉到危险正步步临近。

京城里人心惶惶,到处传言:死去的崇祯皇帝给长平公主托梦,说“已经起诉上帝(崇祯信奉天主教),逆贼很快就要灭亡”。
长平公主朱徽媞,那天夜里被父亲砍断了左臂,现在正躲在外祖父周奎家养伤。这里要说明是,长平公主后来并没练成过什么绝世神功,也没成为“独臂神尼”(虽然金庸大师的武侠小说中言之凿凿)。她的凄惨结局,后面我们还要交代。
进入四月份,西长安街墙上,忽然出现一张大字报:
“大明气数未尽,人思效忠,本月二十日拥立东宫太子称帝,改元‘义兴’。”
有人报告刘宗敏,气得刘宗敏把大字报附近居住的几十户人家全都砍头。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过了一夜,大字报竟然贴遍了整个北京城。
李自成、刘宗敏都傻了。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5 20:34:59
@孤独行者ly2012 89楼 2013-04-05 20:29:15
期待楼主更新!
-----------------------------
谢谢朋友鼓励。
希望朋友们提出改进意见,使沧浪能越写越有进步。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5 20:47:02
【18】

第三章 按既定方针办(5)


? ★★头脑清醒的人

在大顺军中,还有两个头脑清醒的人。
矮军师宋献策,是一个被众多史籍漫画化的人物。史书记载:他“身不满三尺,面如猿猴,其行如鬼,右足跛,出入以杖自扶。”
宋献策长相丑陋,个子矮小,可能是事实,但其他的描述,一看可知都是胡扯。
其实,宋献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被李自成任命为“开国大军师”。他大半生游走江湖,接触三教九流,社会经验非常丰富,特别是从小钻研《奇门遁甲》,精通星相学、占卜术,是刘伯温一类人物。若不是后来大顺朝败亡,宋献策也许会名垂史册,被尊为“宋神仙”,而不会被人们戏称为“宋矮子”或“宋孩儿”了。
在大顺朝同事中,他最要好的朋友是制将军李岩。

当崇祯皇帝还没下葬的时候,宋献策和李岩一起散步到东华门外,见灵棚前冷冷清清,只有两个和尚在旁边虔诚的诵经超度亡灵。而不少明朝旧臣刚刚接受了大顺朝的任命,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洋洋得意的昂首经过,没有丝毫悲戚的表情。
李岩看在眼里,大为愤慨,又感到不理解,就请教宋献策。于是史书上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李岩问:“为什么戴乌纱帽的官员反而不如吃斋念佛的和尚呢?”
宋献策答:“因为这些乌纱帽本来就不是正品。”
李岩又问:“明朝选官,层层考试选拔,然后分到各衙门实习,可说是非常规范。为什么国家有难时,尽忠报效的人却不多呢?”
宋献策想了想说:
“这正是科举取士的弊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人认为:我十几年寒窗苦读,才得到这样一顶纱帽,多不容易呀!这都是个人千辛万苦挣来的,还没来得及尽情享受,怎能不爱惜生命呢!
“已经登上高位的人又认为:官场讲究论资排辈,走上仕途这条路,诚惶诚恐,人格扭曲,唯恐得罪上司,战战兢兢了十几年,才混到今天的地步,多不容易呀!大臣又不只我一个,我一个人死了有个屁用!”
李岩还是疑惑的问:“可也有不靠科举上来的人啊?”
宋献策笑了:
“你是说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呀。这些家伙们哪,依仗着祖辈、父辈的权势和钱财,不学无术,只知道骄横张狂,胡作非为,哪懂什么忠义!大明末世,几乎所有重要官职都是靠走上层路线花银子买来的,因此无官不贪,靠他们来振兴国家,简直是痴人说梦。”
虽然如此,可崇祯并不是昏君啊?”
“崇祯不是昏君,但也算不上英明之主。崇祯一朝,租赋最重,辽饷、剿饷、练饷,没完没了,老百姓都借‘崇祯’的谐音,背后称他‘重征’。
“松锦大战失败后,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崇祯曾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偷偷与满人议和,不料事情泄露,群臣哗然。众口咄咄之下,崇祯为了推卸责任,竟斥责陈新甲欺上瞒下私自议和,下旨将其‘杀无赦’、‘斩立决’。此后大臣们对朝政经常是‘相顾不发一言’,再也没人敢于负责了。”
“噢!”李岩默默的点头,心里说,“原来如此。但愿我们大顺朝能够接受教训,不走崇祯皇帝的老路!”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5 22:25:22
@赤脚踏沧浪 崇祯不是昏君,也不是英明之主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6 10:41:38
【19】

第三章 按既定方针办(6)



也许是官宦人家出身的缘故,李岩跟大顺军这些大老粗们总不能打成一片。
记得那天闯王又邀请大家赴宴,有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汝侯刘宗敏、亳侯李过、蕲侯谷英等二十几个人。牛金星等文官对闯王非常尊重,而武将们则大大咧咧,旁若无人,随意杂坐。这些粗人们用手抓肉,大碗喝酒,粗话黑话,不绝于耳。
汝侯刘宗敏喝醉了,拍着闯王的肩膀,一口一个大哥叫着,嘴都凑到闯王脸上了。
桌上、地上一片狼藉,喧哗声、吵闹声伴着酒臭味飘出紫禁城。
李岩想:这就是大顺朝的王侯将相吗?
兄弟感情不能丢弃,但这样大一个集体,没有点上下尊卑,又怎能保证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呢?
李岩看不惯,曾劝说闯王加强权威,但闯王瞅瞅他,只是摇头。
遇上大事,闯王就跟这些粗人们讨论来讨论去,你一言,我一句,相持不下,谁也不听谁的。
李岩心里隐隐担忧。

如今,北京城到处都在乱糟糟的“追赃助饷”,李岩总感觉不妥。
大明朝确实贪官遍地,拷打甚至杀掉一批民愤极大的当然应该;但毕竟也有清廉如海瑞、黄宗周那样的正派人士呀,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全都上刑呢?
“追赃助饷”——大顺朝筹集军饷,难道能永远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吗?过去流动作战,没有条件发展生产,只能开官府粮仓,抢官绅财产,但我们大顺朝能永远这样抢掠下去吗?“追赃”获得的钱财总是有限的,用完了怎么办?
在西安的时候,李岩就提出:“大兵到处,秋毫无犯,在任好官,仍然留任,贪官污吏,立即斩首,一应钱粮,比原额只征一半。”
是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可惜,这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粗人都听不进去,连闯王李自成也心不在焉。

大顺朝的文臣武将都搬进了高门豪宅享乐,谁还有心情带兵?现在,这么多大顺兵驻扎城内,借住民房,军民混杂,军纪如何维持!能不骚扰百姓吗!“取天下以人心为本”,闯王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呀!
闯王自己就没带好头,早早的搬进皇宫,深居简出,听说又封赐了什么窦妃、张妃,闯王一向可是“不喜酒色,脱粟粗粝”的,怎么一进北京城就变了呢?
李岩每次外出,都很注意探访民间疾苦。他统领的士兵一直驻扎城外,只带三四十名亲随在身边,并且约束很严。碰到违法乱纪的士兵,他抓住就严惩不贷。
李岩认为各营兵马都应退居城外,操练武艺,听候调遣出征。我们虽然占领了北京城,江南的半壁江山可还在明朝官员手里,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怎么大家都视而不见呀!
现在要赶快派人去招抚吴三桂,许诺给吴家父子加官晋爵,那吴三桂可是个厉害的角色。不为我用,就为我患!
也应该选一块地方封赐明太子朱慈烺,让他延续朱家的一脉香火,从而安抚那些仍然不忘大明恩泽的臣民。

李岩脑子很乱,想了很多,他整理一下思路,马上给闯王上了一封奏章,提出四项合理化建议:
一、请大王暂时搬出内宫,立即择定吉日,举行登极大典;
二、对百官区别对待:贪污腐败者严刑拷打,没收家产;抗命不降者追赃以后,仍然治罪;对清官则免除刑罚,保全自尊,让他们主动捐献;
三、各营兵马,退居城外,毋混民居;
四、招抚吴三桂,许以大国封明太子,令其奉祀宗庙。
李岩兴冲冲的把奏章呈给李自成,但李自成只瞅了第一行,就有些不高兴,草草签下三个字“知道了”,把李岩给打发了。
李自成有些不耐烦李岩的婆婆妈妈、啰里啰嗦。你建议的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大军开进城内,由五家老百姓供养一个士兵,不正好解决了士兵的吃饭问题嘛?至于吴三桂,我们已占领大半个中国,他父亲吴襄又掌握在咱们手上,吴三桂能掀起多大风浪!我正准备安排唐通携带四万两白银去山海关犒赏三军,还让吴襄老头专门写了一封劝降信呢。你就等着好消息吧!
李自成有些自鸣得意。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6 15:06:00
【20】

第三章 按既定方针办(7)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           ——毛泽东
攻占北京,是闯王李自成事业的巅峰。现在,大顺朝的控制范围涵盖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北直隶五个省和湖广部分地区,广袤数千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陕西省,还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及青海的一部分,北直隶则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天津和河北)。
但也就从这时起,李自成开始走下坡路。因为李自成、刘宗敏、牛金星等人,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这样一群渺小的人,他们陶醉于眼前的胜利,缺乏真正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
进入北京后,他们主要忙着两件事:拷掠百官,尽情享乐。他们不知道全中国的人,都瞪大眼睛注视着北京。
十几万大兵拥挤在京城内,李自成根本搞不清,自己正在干什么,下一步应该怎样做。凭着一腔热血打下了江山,却不知道在废墟上如何建立一个新政权。
“迎闯王不纳粮”是大顺军发动群众、争取民心的革命策略。它是理想,更是空想,现在夺取了政权,条件变了,只有建立合理的赋税制度,建立稳固的经济基础,巩固各级地方政权,才能保证大顺朝的长治久安。
古人造字既有意思又讲道理,“赋”字从贝从武,本义就是军费;“税”字从禾从兑,指的就是公粮。赋税制度是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先决条件,而发展生产则是获得稳定的物质基础和赋税来源的可靠保证。
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在落后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没有哪一个地方会保证百万大军的吃饭问题。既不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又不能向占领区人民轻徭薄赋,就只好继续掠夺了。史书上说:“贼兵无饷,皆资掳掠。”
“追赃助饷”本质上就是一种掠夺,它就像一只潘多拉魔盒,打开后,空气中到处漂浮着贪婪、暴虐、血腥的气息。掠夺也许客观上具有“均贫富、等贵贱”的效用,但追赃扩大化却直接造成了大顺军的军纪败坏,失掉民心。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毛泽东语)。光抓革命,不促生产,是不会长远的。
不能及时调整既定的政策和策略,是大明旧臣的悲剧,更是大顺朝李自成的悲剧。

对刘宗敏等人的胡闹行为,李岩和宋献策感到忧心如焚。
宋献策知道刘宗敏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就拉上牛金星、宋企郊等几个文官,一起去找刘宗敏。
“现在大顺士兵到处抢掠奸淫,刚进城时严明的军纪荡然无存,民心已经开始变了。”
刘宗敏却蛮不在乎的说:“现在只担心兵变,老百姓算什么,掀不起多大的浪头。大顺军每天消费万金,不抢夺从哪儿来!”
宋献策愣住了,不相信刘宗敏竟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他垂头丧气的往回走,不知道闯王李自成还能不能听他的意见。
我要立即向闯王进谏。
可怎样劝说才能够打动闯王呢?
宋献策仰头望了望灰暗的天空,暗暗拿定一个主意。

四月初七,闯王李自成来到刘宗敏府邸,看到刘宗敏所居宅院前后共三个大院,三百多人正在受刑,有凄声哀叫的,有干张嘴叫不出声来的,惨不忍睹。李自成都看不下去了。
“宗敏,你要帮我做个好皇帝啊!”
刘宗敏竟然回了一句:“皇帝大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你不用多说!到时候我会把追出的银子交给你。”
李自成被噎了一口,满心不痛快,但仍然强压怒火对刘宗敏说:
“宋军师观察天象,发现天空昏暗,日色无光,一片惨烈,这是明显的不祥之兆,必须赶快停止用刑,全部放人。”
刘宗敏虽不情愿,但老天爷都出面了,只好答应。第二天把所有关押人员都释放了,共释放出一千多人。但不知又有多少人已经永远回不了家了。
其实被关押的人员,真正有钱的明臣不过十分之一二,大多数是小官小吏和小贩,经过严刑拷打,几乎都倾家荡产了。
由于宋献策的巧妙劝谏和李自成出面干预,北京城的追赃工作停了下来,但大顺军其他占领区的追赃活动却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6 17:20:32
据说大明公司开张的时候,第一届CEO朱元璋先生专门请活神仙刘伯温算了一卦,结果是:“遇顺则止。”
顺者,李自成的大顺朝?张献忠的大顺年号?还是大清朝的顺治年号?
为什么,明朝末年,人们都跟“顺”字干上了。
刘伯温真有先见之明呀!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6 22:35:56
@大宝虎 108楼 2013-04-06 21:55:04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3-04-01 12:27:07
明末前期,有三个姓邢的女子不得不说。
(2)邢红娘,
——————————————————
请教楼主,一,你写的是小说还是读书随笔。
二,红娘子姓邢有何依据?
-----------------------------
多谢大宝虎先生的指教,我写的确实不是小说,而是受当年明月影响,写了点散文随笔,虽不敢说字字都有来历,但绝不戏说和演义,只想写出真实的明末历史。

红娘子姓邢,最初出自李健侯先生的《大顺帝李自成秘传》:“邢秀娘的妹妹名叫红娘,自从她姐姐跟了李自成后,她的父母又相继去世,红娘仗着一身好武艺,便同那一班师兄师妹聚了一伙绿林之徒,趁着国家多事之秋,便占了一座山寨造起反来。红娘早闻李信的大名,又羡慕他少年英俊,因此一心一意要委身于他。”(恕我未引用原来的文言文)。
后来,著名明史专家、作家姚雪垠在写作他那部颇负盛名的五卷本长篇小说《李自成》时,经严谨考证,也确认红娘子姓邢,女兵们都称呼红娘子“邢姐姐”、”邢大帅“、”红帅“。
希望经常得到先生的指点和鼓励。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