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谜题 之 美 的 真 谛

字数:69021访问原帖 评论数:3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4-08 23:23:27 更新时间:2021-10-30 18:12:14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09-16 12:11:49

5. 光明意象的实质

光明意象为什么能让人产生美感?人为什么会被光明的意象所触动?美,或光明的意象意味着什么?

我们常用“光明”来表达对于未来的信念、愿望、企盼和期许,比如“前途光明”,“光明的前景”,“光明的未来”等。而对于历史、过去,以及现在、当下,我们从不用“光明”来形容。我们会说“光辉的历史”,“辉煌的历史”,“光荣的历史”,但没有说“光明的历史”的;我们会说当下的事业、境况“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蓬勃”、“繁荣”、“兴旺”等,但不会说“充满光明”、“一派光明”。如果我们用“光明”来形容,那一定是指未来、前景说的。为什么呢?

因为正如最初的客观概念(比如“食物”,“人”,“男”,“女”,“山”,“水”,“美”等等)的形成不是基于清晰的理性思维(清晰的理性思维需要清晰完备的概念),而是、而只能基于某种“自发自觉”的灵性直觉或感性直觉,我们的本真的思想意识、语言表达,也都是以某种深刻的灵性直觉为基础的。

事实上就是现在,我们(日常乃至自诩最尖端的学术论说)对于绝大多数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以及语言的表达,也仍然停留在普遍缺乏清晰的理性基础的浑沌状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某种不自觉的灵性直觉。别的不说,就说“时间”这个被我们用烂了的基本概念,你能清晰把握它的内涵吗?

事实上,如果绝大多数基本概念都已经被我们从理性上清晰把握,那么,我们的学术活动也就可以“关门大吉”了!因为弄清相关的基本概念的恰切内涵,正是绝大部分学术研究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就如我们在此对于“美”的概念的恰切内涵的探求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对“灵性直觉”这个概念不耐烦。其实你一刻也离不开它!

灵性直觉的本质和机理无疑是值得探讨的,但这超出本书的论题。那么,言归正传,我们惯常之所以只用“光明”这个词来形容前景、未来的状况,而不用来形容过去或是当下的状况,的确是基于某种“莫名其妙”的,不自觉的灵性直觉的驱使。你说“光明的未来”、“光明的前景”觉得很顺当,但若说“光明的历史”、“光明的过往”,或是“光明的现在”、“光明的当下”,就觉得很别扭。改为“光辉的历史”、“辉煌的过去”就顺溜了。怎么会呢?

英语中对应于“光明”的单词是“bright”,不过,“bright”是多义词,可以是“光明”,也可以是“光辉”、“辉煌”。因此,“bright”既可以用于形容历史、过往,也可以用于形容未来、前景。只是当它用于修饰历史、过往的时候,就解作“光辉、辉煌”,——英文解为“glorious”或“splendid”,就是光辉、荣耀、辉煌、灿烂的意思;而当它用于修饰未来、前景的时候,就解作“光明”,——英文解为“full of promise and hope”,或“promising,hopeful”,就是充满应许和希望,前途一派光明的意思。

大抵人在黑暗中迷失,在黑暗中艰难摸索的时候,若看到亮光,就意味着有希望。因此,光明就与希望联系起来,而希望总是指向未来。

光明为什么能给人希望呢?因为黑暗意味着迷失和无助,意味着恐惧、危险乃至死亡。而光明意味着脱离黑暗,重新拥有、获得安定和助力,远离恐惧、危险和死亡。光明也是生命的征象,黑暗意味着腐朽和死亡,而光明则意味着生机盎然。蓝天丽日,春光明媚,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景致。阳光与空气、水份共同构成地表生命体赖以存续的基础。

从物理或肉体的意义说,我们绝大多数人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曾经历足以引起深刻的恐惧和绝望的黑暗中的迷失和摸索。所以应该没有那种对于(物理)光明的渴望和企求的深切体验。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或者所有的人,都曾在心灵或精神的意义上经历迷失和无助的黑暗,因此我们都有对于心灵或精神意义上的光明的渴求。这或许就是光明意象能够触动我们的原因吧?

然而我们都知道,人对于“美”的感知,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分辨美丑了。这表明,如果“光明意象”是美的本质,则这“光明”在根本上应该与人后天的经历无关。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一种对于光明的向往和渴求,对于黑暗的恐惧和拒斥。这恰恰是合乎事实的: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对于黑暗的恐惧和不安。甚至于就算我们处身于自己最熟悉,生于斯长于斯的住所之内,并且是在一个安定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之下,也仍然不能免除这种对于黑暗的恐惧和不安。这表明,我们的这种恐惧已经超出了物理的层面,而牵涉到精神与心灵的层面。

那么,究竟光明意象与黑暗的意象各自意味着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光明与未来的联系上来。光明象征希望,希望属于未来,而“未来”就意味着未央(未止尽),意味着存在的延续。只要有未来,就意味着不会终结。这代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最深沉的希望,就是对于永生、永恒的向往和渴望。因此,光明实际上寄托了人类对于永恒存在和永恒价值的追求;黑暗则是死亡和终结的征象。而光明意象乃是永恒的存在与永恒的价值的一种彰显。就是说,美的事物之所以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彰显出了永恒的存在与永恒的价值。

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荒漠、沙漠、雪山的美,因为它们都充满了超越岁月沧桑的,恒久、亘古不变的意味(意象)。

永恒存在和永恒价值是终极的价值和终极的超越——即对人的有限性的终极超越,因此,实际上美寄托了人类最高的、终极的价值追求。这是“美”的真正本质(意义)所在。人类之所以本能地爱美,追求美,为美着迷,缘由正在于此。

注意笔者这里说的是“寄托”,即美并不是人类最高的、终极的价值追求(本身),而只是这种追求的一个“寄托”。因此,一方面,人们追求美,为美痴狂;另一方面,美根本无法满足人类的终极价值需要。这决定了美永远无法代替宗教信仰。宗教信仰除了是终极价值的一种有意识的寄托,更是一种明确的许诺——不论这许诺究竟是空幻虚无抑或真实可信。而美仅是一种无意识的寄托。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09-17 11:18:24

第三章 美感与审美


美是一种客观意象,而正如我们在上一章的第三节中所阐述的,“我们对意象的感知,都不可能是感官的直接感知,而只能是借助、源于感官感知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感受或心理反应。因此,美是事物所显现出来的一种(间接性的)意象,而不是一种(直接性的)表象或表面特性;美感则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或心理反应),而不是一种感官知觉。”那么,美感是怎样一种心理感受呢?是愉悦感吗?


一、 美感的本质


1. 相关的迷误

诚然,美感很多时候都伴随着愉悦感,但也有很多时候,愉悦感的产生与审美并无关联。打个比方,网购一个日用品,价格很便宜,收到以后,发现品质优良,超乎预期,就会感到很愉悦。这愉悦来自于交易的上算,而不是来自审美。再比如说,出门赶某路公交车,一到公共汽车站,刚好就有该路线的车子到站,你就会感到很愉悦。这愉悦是来自时机的凑巧,而不是来自审美。又比如说,小偷偷一个东西得手,他也会感到愉悦,这愉悦来自不劳而获的“占便宜”,以及没被发现的侥幸。满怀嫉恨的人,会因为他所嫉妒的对象遭受挫败而感到极大的愉悦……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愉悦感与美感根本是两码事。

那么,美感会是“快感”吗?快感似乎与愉悦感接近,但快感主要是一种官能的体验,而愉悦感更多是一种心理的感受(或体验),因此,快感较之愉悦感距离美感更远。因为我们已经明确了美感不是一种感官感觉或知觉,而是一种心理感受。

那会不会是一种满足感呢?满足感来自生理“紧张”的“释放”或心理、精神需求的满足,美和美感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不属于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的范畴,因此,生理满足的满足感不可能是美感。那仅是一种接近于愉悦感的“惬意”、“快意”。就心理、精神需要说,很多时候的满足感也与美感无关。比如说,事业成功,志满意得的满足感,所带来的并非美感,而是荣誉感、自豪感、优越感。所以,美感也不是一种满足感。

实际上,我们在第二章论述“美”的主、客观性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美和美感都是客观的,因此,像愉悦感、满足感这种充满主观意味的感受,就根本不可能是美感实质之所在。那么,究竟美感是怎样一种客观的心理感受呢?心理感受不都是主观的吗?

关于认知的主、客观性的分辨与判断,我们在第二章的相关论题中已经作了详尽、清楚的论述。这同样适用于心理感受的判断。如果一种心理感受或心理反应是由某个客体、对象的特性引发的,并且与客体的相应特性存在相互契合的关联性,是客体相应特性的准确反映,则这种心理感受或心理反应就是客观的。同样的,这种客观性可以通过独立主体的同一性感受或反应来检验。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典型的)美的事物,必定会令所有的人产生美感;一个(典型的)丑的事物,必定会令所有的人产生丑感。比如说,玫瑰花的美,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尸骸的丑,也是所有的人都认同的。因此,美与美感,丑与丑感,都是客观的。至于审美观或审美趣味的差异,反映的并不是美与美感的主观性,而是美的相对性、多样性及品级差异。这问题我们后面还会阐释。

美感的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由客观的美的事物所具备的,客观的光明意象所引发的客观感受,这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10-20 19:13:36

目录

自序………………………………………………………………………………………… 1
引言………………………………………………………………………………………… 3
第一章 关于“美”的语义分析…………………………………………………… 8
一、关于“真实的存在物”………………………………………………………… 9
二、关于“属性”……………………………………………………………………… 11
三、关于“名词”……………………………………………………………………… 13
四、关于“概念”……………………………………………………………………… 18
五、关于“本质”与“本体”……………………………………………………… 23
1. 关于“本质”……………………………………………………………………… 23
2. 关于“本体”……………………………………………………………………… 27
第二章 美的本质………………………………………………………………………… 32
一、关于概念的定义………………………………………………………………… 32
1. 如何定义概念……………………………………………………………………… 33
2. 概念的可定义性…………………………………………………………………… 39
二、关于主观性与客观性………………………………………………………… 47
1. 何谓“主观”,何谓“客观”………………………………………………… 48
2. 关于“视错觉”现象……………………………………………………………… 53
3. 关于颜色和色觉…………………………………………………………………… 57
4.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61
1) 关于“审美活动”……………………………………………………………… 61
2) 关于艺术创作…………………………………………………………………… 65
3) 关于“移情”…………………………………………………………………… 66
4) 结论……………………………………………………………………………… 69
三、“美”的本质和“美”的定义…………………………………………… 70
1. 美的现象与迷误…………………………………………………………………… 70
2. 美的本质特性……………………………………………………………………… 81
3. 客观意象…………………………………………………………………………… 84
4. “美”的本质和恰切定义………………………………………………………… 87
5. 光明意象的实质…………………………………………………………………… 89
第三章 美感与审美…………………………………………………………………… 92
一、 美感的本质……………………………………………………………………… 92
1. 相关的迷误………………………………………………………………………… 92
2. 关于“知感”……………………………………………………………………… 94
3. 美感的本质………………………………………………………………………… 96
二、 审美……………………………………………………………………………… 98
1. 何谓“审美”……………………………………………………………………… 98
2. 关于审美观………………………………………………………………………… 100
3. 距离的审美效应与朦胧美……………………………………………………… 102
4. 关于“审美疲劳”………………………………………………………………… 106
5. 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 107
第四章 美的相关属性…………………………………………………………………108
一、 美的相对性……………………………………………………………………… 108
1. 美的相对性的表现与实质……………………………………………………… 108
2. 美的品级…………………………………………………………………………… 112
二、 美的多样性……………………………………………………………………… 117
1. 美的多样性的表现与实质……………………………………………………… 117
2. 美的类型…………………………………………………………………………… 119
1) 自然美…………………………………………………………………………… 119
A. 自然美的基本类型…………………………………………………………… 119
B. 性、性别与美,性感与美感……………………………………………… 122
2) 社会美………………………………………………………………………………… 130
3) 视觉美………………………………………………………………………………… 131
4) 听觉美………………………………………………………………………………… 133
5) 嗅觉美………………………………………………………………………………… 134
三、 美的时代性……………………………………………………………………… 135
四、 美的超然性……………………………………………………………………… 137
1. 美的超凡性…………………………………………………………………………… 137
2. 美的超现实性…………………………………………………………………………139
3. 美的非功利性……………………………………………………………………… 141
4. 美的神秘性…………………………………………………………………………… 144
五、 美的人格性……………………………………………………………………… 145
第五章 人格美……………………………………………………………………………149
一、 智慧美……………………………………………………………………………… 155
二、 道德美……………………………………………………………………………… 160
三、 情感美……………………………………………………………………………… 164
四、 勇气美……………………………………………………………………………… 166
五、 圣人………………………………………………………………………………… 168
第六章 艺术美……………………………………………………………………………175
一、 何谓“艺术”…………………………………………………………………… 175
二、 艺术的意义和价值………………………………………………………………190
三、 艺术的“艺术性”………………………………………………………………194
四、 艺术的“思想性”……………………………………………………………………
五、 艺术的形式、手法与风格…………………………………………………………
第七章 美的发现与传播……………………………………………………………………
一、 美的发现………………………………………………………………………………
二、 美的传播………………………………………………………………………………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10-23 09:49:27
(续第三章第一节)

2. 关于“知感”

如同我们已经揭示的,光明意象是永恒存在与永恒价值的一种彰显,因而,“美”寄托了人类最高的、终极的价值追求。那么,当我们看到一个代表我们最高的、终极的价值追求的事物(意象)的时候,我们的反应会是什么呢?很自然地,我们的反应就是想得到,想拥有。这正是我们对于美的事物的本能反应。然而,想得到、想拥有是一种意欲,一种欲望,还不是“心理感受”。心理感受是一种感知、一种体验,是属于心理过程的认知及情感范畴;而意欲、欲望是一种企求、一种意图,属于心理过程的意志范畴。从发生的一般次序说,认知先于情感,情感先于意志。所以,在我们看到美的事物而想得到,想拥有它之前,其实还存在一个心理过程,就是对“美”的认知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审美”过程。我们是经过审美之后,才产生想得到、想拥有的意欲的。这表明,对应于美感的心理感受,是一种认知和情感性质的心理感受。因为美感体验过程与审美过程是同一的。

情感性的心理感受我们都比较熟悉,比如喜爱,厌恶,忧伤,感恩,怜惜……等。认知性的心理感受(在学界)则较少被提及,较少受关注。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神秘感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陌生(感)、熟悉(感)、温柔(感)、粗暴(感)、慈祥(感)、凶恶(感)、卑鄙(感)、高尚(感)、谦卑(感)、傲慢(感)……等。认知性心理感受是在感官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征象,即意象,的一种认知,一种感受。按照现行心理学的理论,这种认知和感受应该是发生于感性认识的“知觉”过程。但心理学所定义的“知觉”是对认知对象的整体性的感知和识别,即判别所认知的对象是什么的一个心理过程。对于神秘感等认知性心理感受,现代心理学的“知觉”等相关理论并未真正涉及。那么,我们就只好“另起炉灶”,给认知性心理感受、心理现象安排一个“位置”。

为了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我们姑且将认知性心理感受称为“知感”——情感性心理感受我们称为“情感”,认知性心理感受我们不妨就称为“知感”吧。它有点像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之外的“第六感”(也称“心觉”),但当然不是,因为它不是与其他五者并列的一种感官感觉,而是基于感官感觉的“认知性”感受。所谓“认知性”,是对于事物或对象的性质、属性的一种识别判断(的心理过程)。而对应于认知性心理感受的事物、对象的特性,是其所彰显的意象。那么,我们对“知感”的定义就是:“知感”是由事物或对象所具备、所彰显的某种意象所引发的,主体的相应的心理感受。每种知感都有对应的意象;特定的意象引发特定的知感。神秘感是由神秘意象引发的,陌生感是由陌生意象引发的,谦卑感是由谦卑意象引发的……。由于知感是一种认知性的心理感受,所以也有主、客观的区分。比如神秘感、陌生感、熟悉感通常与个人的知识及经验相关联,所以偏于主观性。而温柔、慈祥、凶恶等知感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无关,是客观性的。不过,知感是事物的意象引发的,而事物的意象仅是一种表面特性,所以,我们不能仅凭知感来断定事物相应的本质属性。比如说,一个给你慈祥感的人,他的真实性情未必就是慈祥的;一个给你凶恶感的人,他的真实性情也未必就是凶恶的。但这不影响知感的客观性。知感只需要如实反映事物所彰显出来的意象,并且这意象与知识及经验无关,这知感就是客观的。

我们前面说:“对应于美感的心理感受,是一种认知和情感性质的心理感受。因为美感体验过程与审美过程是同一的。”那么,我们已经明确了“美”是一种客观的意象,则对应于美感的认知性心理感受,就是一种美的意象引发的“知感”。但仅用知感还不足以诠释美感,对应于美感的心理感受,还包括情感性部分,这是更主要,更有本质意义的部分。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10-23 09:53:35

3. 美感的本质

其实就是我们拥有了所渴求的美的事物,我们仍然得不到美的事物之所以吸引我们,甚至于令我们着迷的东西。因为拥有再多的美的事物,你也得不到美的事物所彰显的,那令人着迷的终极价值,就是永恒。反而,拥有美的事物会带来某种莫名的幻灭感,某种失落。因为那其实不是你(潜意识中)原本企求的东西。但你还是会不断地被美所吸引,会继续为美着迷,因为你的企求一点也没有减少,而你所企求的东西永远无法得到……这除了能为喜新厌旧提供某种“正当性”之外,也提示我们,美感的体验之中具备某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特性。

看到美的事物想得到,想拥有,这种意欲当然不是美感之所在,那么,美感在哪里呢?美感是在于你感受到美的事物所彰显的永恒存在与永恒价值这种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的终极价值时,心中所萌生的本能的归心、向往与赞叹的情感。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能拥有美的事物,却无法拥有美的事物所彰显的终极价值,所以,美感不但不是满足感,反而伴随着某种隐约的缺憾感和不满足感。当然,这种缺憾感和不满足感对于美感的影响不是削弱,而是增强的。因为它进一步促成我们对于光明意象、对于美的依赖和渴求。

现在我们就明确了美感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一种深刻的心灵、心理体验。恰切地说,美感是由审美对象所具备的光明意象引发的,审美主体的光明知感和对于永恒存在及永恒价值的一种下意识的归心、向往和赞叹的(复合)情感。美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知感及客观情感反应。

人们见到精致玲珑的精美器物,即使用不上,或没有多少用处,也会有一种莫名的喜欢,以至于爱不释手的情致。见到美貌的女子,会情不自禁地被吸引,甚至于移不开视线。更有甚者,遇到美貌的女子之后,会日思夜想,魂不守舍,仿佛心魄都被她“摄”走了。可见,美感的确是一种复杂、深刻的心理体验,一种深切的情感,而不是快感之类的某种简单浅薄的官能感觉。莫名的喜爱,情不自禁的关注,魂不守舍的着迷,都表明这是一种难以自制的、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而那勾魂摄魄的魅力,则表明这是一种令人归心、向往和赞叹的深刻情感反应。就如一首歌所咏叹的:“她夺走了我的心……”。

自然,并非每一种美(的事物)都如美女之于男性所引发的情感反应那么典型,但一切美感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审美主体对于永恒存在和永恒价值的一种归心、向往和赞叹的情感(反应)。只是美存在相对性,同时美感存在强度上的差别。

实际上,由音乐引发的美感或许更能够体现美感的“情感反应”性质,因为音乐有一种直抵人心的特殊效应,极易引发感情的共鸣。因此,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的影响力简直无与伦比,以至于事实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宗教信仰。而(某些)歌星相应地被幻化为光明意象的化身,歌迷把他们对于永恒存在、永恒价值的归心、向往与赞叹“投射”、寄托到了歌星身上。这是一种可悲的迷失。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10-23 09:57:40

二、 审美

虽然“审美观”这个概念已经被口语化,成为生活中的一个日常语汇,但是,“审美”这个词还是显得过于“一本正经”,充满“郑重其事”的意味,这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渴求和推崇,也反映了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那么,“审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1. 何谓“审美”

我们遇到、发现美的事物的时候,都会禁不住想要去仔细地欣赏、品鉴。“审”是“审视”、“审察”,就是认真、仔细地看、认真、仔细地观察的意思。因此,“审美”就是主体对于美的事物(客体)进行欣赏、品味、鉴评(的活动和过程)。

审美的活动,或审美的过程,是由美的事物所引发、触发的,因此必须先有美的事物(作为对象),然后才有、才谈得上“审美”。这是理所当然、很自然的。这是我们在前面论述美的主、客观性问题时已经明确了的,此处不再赘述。

美(本身)不是一种客观实体,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美感是审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客观体验。因此,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美”是审美和美感的客观基础。

审美不仅是欣赏美的事物,我们遇到一个美的事物,在欣赏之中还包含有鉴评的成份:我们想要知道它究竟是不是真的美,究竟有多美;是哪种类型、哪种风格的美;有什么美中不足等。因为美是有程度和品类差别的,这涉及到美的相对性、多样性和品级差异。

至于把艺术创作与审美混为一谈的荒谬,我们已经在第二章第二节论及艺术创作的部分中作了剖析。审美如同“消费”,艺术创作如同“生产”,尽管艺术创作过程也包含审美,但艺术品的欣赏(审美)与艺术品的创作根本是两码事,把艺术创作归为“审美活动”,简直“匪夷所思”。好比说,厨师烹饪的过程,也关注菜肴的色、香、味,有时也进行品尝,但厨师烹饪与“美食家”品尝菜肴是两码事,不能把厨师归为“美食家”,把烹饪归为“品尝活动”。再如,电子游戏制作团队制作电子游戏的过程,也包含游戏的操作、试玩,但你不能把电子游戏制作者归为“游戏玩家”,把电子游戏的制作过程归为“玩游戏”。这根本是两码事。

关于艺术创作的本质,我们在第二章第二节的相关论述中已有所涉及,但未及展开。我们后面还将有专门的章节对艺术及艺术创作的本质作深入的阐述。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10-24 12:24:03

2. 关于“审美观”

如前所述,审美除了欣赏,还包含着鉴评的成份。遇到一个(第一印象)美的事物,我们不但要去欣赏,还要看它究竟是不是真的美,究竟有多美,有什么美中不足等。那么,我们凭什么去判断它美不美,以及美的程度和可能存在的缺陷呢?这就涉及到“审美观”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衡量美丑的标尺,这就是“审美观”。恰切地说,“审美观”是人们心目中关于事物的美与丑的(应有)规范的一种认识,是人们用来评判事物美丑的一套标准。

那么,“审美观”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呢?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尽相同,这说明审美观具有一定主观性。不过,所谓“不尽相同”不是大部分不同,而是基本、总体相同,但仍存在一些差异的意思。这意味着,人的审美观在基本上是一致的,客观性仍是审美观的主导成份。这是必然的,因为既然美与美感都是客观的,那么关于美丑的评判标准就必然是客观主导的。这可以从人们对于具体事物的美丑评判上得到反映和印证。正常情况下,一个典型的美的事物,所有的人都必定以之为美,比如鲜花、蝴蝶;一个典型的丑的事物,所有的人都必定以之为丑,比如腐臭朽烂之物。

审美观的主观性,主要表现为审美趣味、审美偏好的不同。这种不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健康的,一种是反常、病态的。正常、健康的审美趣味、偏好的差异,反映的是美的相对性、多样性与品级差别。所谓“各花入各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花的样式千姿百态,每种都是美的,但各人的偏好不同,有人更喜欢玫瑰,有人更喜欢牡丹,有人更喜欢兰花,有人更喜欢荷花……这种选择,不意味着对其他花的美的否定,而是一种受客观条件限制的,被动的,不得不作的取舍。所以会“花多眼乱”,因为没有一种花不美,只是你必须作出选择。自然,这选择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趣味与偏好。也许其中包含了你人生所经历的某种特殊的主观体验,但无论如何,它不意味着你对其他花的美的否定。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是音乐艺术作品,都是美的,但一些人只喜欢、只能欣赏“下里巴人”,不喜欢、不能欣赏“阳春白雪”,这是审美品级、品味的差别。因为美存在品级的区分。

关于美的相对性、多样性及品级差别的实质,我们留待下一章再作阐释。

至于反常、病态的审美趣味与偏好,过往的历史和当今的现实中一直都存在。这种趣味和偏好的实质,是以丑为美,所以是病态的。病态美可以是个体或个人性的,也可以是集体或族群性的。典型的比如中国明清时期的“三寸金莲”,非洲(埃塞俄比亚)当代的“唇盘族”等。病态美反映的是个体或群体的病态心理,通常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和风气有关。病态美可能以一种不典型的、潜移默化的形态或形式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创作中,现、当代尤甚。这种渗透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即社会)的审美观或审美趣味引向病态,久而习非成是。

所以,事实上这种不典型的,形式上比较“模糊”,有点模棱两可的病态审美趣味和偏好对于社会文明、社会风气的毒害,要远比那些显而易见的典型病态审美偏好更甚,这是相关的主事者不可不明察的。

美与美感都是纯然客观的,而审美观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仍以客观性为主导和基本。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10-26 09:58:29

3. 距离的审美效应与朦胧美

距离的审美效应是指审美时,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获得最佳的美感体验,距离过近、过远,都会影响、削弱美感体验的现象。

审美距离包含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两种因素。物理距离对于审美的意义几乎不言而喻。比如说,保持适度的距离可以淡化、消隐审美对象细节上的瑕疵。心理距离对于审美的意义在于能保持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新鲜感与神秘感。新鲜感可以避免“审美疲劳”,神秘感则是构成光明意象的一个重要元素。我们前面阐述的“美的本质特征”,其中之一是“深邃”,而神秘感正是深邃意象的一个主要体现。因此,神秘感的强弱与美感的强弱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没有神秘感就没有美感。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以其充满神秘感的微笑而令人着迷。但后来有医学专家专门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画中的蒙娜丽莎根本没有在笑,她的“笑”其实是一种病症产生的假象。如果你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你还会觉得她的“微笑”充满吸引力吗?

不过,能够产生美感的神秘感是一种深刻而富于意蕴的意象,这种意象是人的娇揉造作和刻意营建所无法提供的。正因为蒙娜丽莎没有刻意做出微笑,达芬奇也没有刻意描画她的微笑,这才让作品产生了令人倾倒的效果。不然的话,世上描绘微笑美女的画像汗牛充栋,何以竟不曾有一幅能与“蒙娜丽莎”相提并论?

光明意象也不是单凭神秘感就能够形成的。因此,神秘感再强,也未必就能产生美感。这是美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有句俗话说:“儿子是自己的亲,老婆是别人的好。”这是一种调侃,但也说出了现实之中的“审美距离”现象。别人的老婆因为有足够的距离,所以对“你”容易保有美感。

台湾的著名作家李敖与台湾著名影星、大美女胡茵梦的短暂婚姻也留下了另类的启示。李敖与胡茵梦的婚姻只维持了短短的三个多月,当时有记者问李敖离婚的缘由,李敖回答说:是因为他有一天回家的时候,发现胡茵梦正坐在马桶上脸憋得通红的“狰狞”样子,破坏了胡茵梦在他心目中的美人形象。——这当然只是李敖不想正面回答而采用的一种调侃的说法,却也并非无中生有的捏造。因为这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再美的美女也和普通人一样,要吃喝拉撒,普通人有的“毛病”,大美女也是“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后来胡茵梦自己也回应说:在同一个屋檐下,是没有真正的美人的。

这个真实的故事恰好诠释了距离的审美效应。我们欣赏美女的时候,都是只关注她们那“不同凡响”的一面,把她们想象成了“女神”,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美女也不过是平常人的事实。然后一旦与美女之间的距离去除了,美女显出了平常人的“原形”,原先的神秘感荡然无存,就很容易发生所谓“人设崩塌”的情况。

“朦胧美”则是一种整体突出神秘感的光明意象,一种充满神秘感的独特美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中和雨后初晴的山岭之间充满朦胧美的意境,另有一番迷人的景致(图15)。

图15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深山之中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也是一种令人迷醉的朦胧美(图16)。

图16

朦胧美是由光线或遮挡物的影响、作用下,或是特别的音色、曲调、香气等的表现下,所形成的一种半遮半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如梦如幻,充满神秘感的光明意象。

现代舞台的舞美设计之中也融入了许多朦胧美的元素,以营造一种神秘的意境。这是对“审美距离”的实际运用。但其中往往概念化和形式化的意味浓厚。

事实上,一切客观的美的事物都具备深刻、深邃的神秘意象,而朦胧美的神秘感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渲染”,因此实际上并不能增加美感,而仅是美的风格、形式的一种转换。所以,苏东坡咏“西湖”的诗是说“晴方好”、“雨亦奇”,是对等的,没有说“晴不好”。又说“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说出了客观的真实的美的“深度”和深刻性,不是表面化的“侍弄”能改变的。

原本有明显缺陷的不美的事物,利用朦胧美的审美距离效应,倒的确可以掩饰其缺陷,营造一种虚假的美感。但掩饰丑与增加美是不同的概念,不是一回事。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10-26 10:03:59

4. 关于审美疲劳

当一个美的事物持续、反复呈现,以致我们失去了对于它的新鲜感时,它所给予我们的美感体验就会大大削弱,以至于消失殆尽。这种现象就叫做“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其实也是审美距离效应的一种表现。反复接触、感受某个美的事物,它再神秘,对于你也会变得平淡无奇。譬如你第一次听一首名曲,会感觉这就是“天籁之音”,真的是百听不厌。然而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反复、频繁地播放、欣赏,很快你就会对它变得麻木,开始感觉不到它的美妙,以至于生厌。

审美疲劳现象与典型的审美距离现象的区别在于,典型审美距离现象是神秘感的破除,消解引起的,而审美疲劳现象中,神秘感并没有被“破解”,而仅是不再“新鲜”。所以,典型的审美距离现象一旦发生,你就无法再找回原先的(同等的)美感体验,因为它的神秘感已经不复存在。而审美疲劳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与“恢复”,我们仍能回复最初的美感体验。比方说,某些优秀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例如乐曲,如果你不是经常、反复播放、欣赏,而是欣赏的间隔时间比较长,那么,几乎每次聆听都能带给你同等的美感,同等的感动。典型的审美距离现象比如女性化妆与不化妆的容貌差别。尤其网络直播,网红开美颜滤镜与不开滤镜的差别。

不过,真正客观的美的事物,其神秘感的深邃决定了审美距离效应不可能真正将之消解,因此只能表现为美感体验的有限削弱,而不会丧失。

显然,审美疲劳是一种类似感官知觉的“适应”现象,这恰好表明美感是一种客观的外来“刺激”引发的主体“知觉”反应(心理感受或心理反应)。如同“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长时间持续的重复“刺激”会引起机体的“忽略”效应,即“适应”。这是机体处理外来刺激的一种“优先级”机制,以确保机体能把足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接收到的刺激上。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10-26 10:05:27

5. 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一个典型的审美现象也常被视为美的主观性的例证,那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位在旁人看来相貌平平,甚至其貌不扬的异性,在恋人的眼里却可能是美丽可爱,无可替代的。这似乎不合情理,却是并不鲜见的事实。这难道不正说明了美(至少是有一种美)是主观虚幻的吗?

“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种受到广泛误解的正常心理现象。其实在恋人的眼里,相貌平平的情侣并非真的貌若西施,她的确有某种或某些优点或长处令他欣赏乃至着迷,但他其实清楚地知道她的相貌与真正的美女的差距。只是由于爱情的本能效应,使他对她的缺点与短处格外包容,以至本能地为其护短,维护她在他自己和他人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和地位。因为恋爱中的男女会有一种本能的一体化情感和诉求,在这种情感和诉求中,双方互把对方视同自我,甚至视对方比自己重要。如此一来,旁人就会感觉男方把女方当成大美女来爱,因为在旁观者的预设中,男人对女人的爱情或激情是(只能)基于女人的美貌。但这种预设是错误的。这是双重的误解。

在恋爱之中,选择性失明和放大恋人的优点是有的,但并未构成审美判断的实质的主观性。“情人眼里出西施”大体上是一种情感(激情)效应而不是一种审美效应。实际上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而是“情人眼里出尊贵”。这种尊贵感是自尊、自爱的延伸和投射。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10-27 09:28:08

第四章 美的相关属性


一、 美的相对性


1.美的相对性的表现与实质

我们前面论述美的主、客观性或相关问题时,曾多次提及美的相对性。美的相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美的事物之中,我们总能发现格外出类拔萃者。花中有“百花之王”,美女中有“花魁”。杨玉环令“六宫粉黛无颜色”,“北方佳人”绝世而独立……在未遇到更美的同类之前,我们会为眼前的美色陶醉,一旦更美的同类出现,那原来的美物便黯然失色了。这种现象正与月明星稀同样道理。停电时,烛光是明亮的,电一来,蜡烛就黯然无光了。

图17

野花没有家养的价值,但郊游的时候,那些成片的五颜六色的野花,也是很赏心悦目的(图17),很多人会随手采摘几支玩赏,或许还会带回家找个瓶子插上,新鲜一阵。这表明野花的确也是美的。然而,如果拿来与玫瑰、菊花、茶花等(图18)名花比较,野花就显得黯然失色,上不了台面。

图18

美是光明的意象,这种光明虽不同于物理的光明,却是客观的,能引起仿若物理光明的知感反应。它的特性也与物理光明相若,有强弱之别。这种强弱是由构成光明意象的诸种要素(即美的本质特性)的强度及其品质或典型性决定的。譬如,同为天然的珍珠,它们的大小,形状,光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大而圆润,光泽度高的,是上品;同样大,或者更大,但不够圆,或者一样圆,但小一些的,或者光泽暗淡一点的,品位就差很多。至于那些形状不规则的,就要被淘汰。美女有所谓“小家碧玉”与“大家闺秀”之别,这个“大家”与“小家”反映的就是程度与品质的差别。“小家碧玉”并非不美,她的五官、脸型、体态、肤色、衣着乃至气质都透出光明的意象,但较之“大家闺秀”却又处处显出不足与差距来——譬如五官不够舒展,皮肤不够白皙细腻,身材不够高挑,气质不够高贵,举止不够优雅……等等。而“大家闺秀”较之“绝色佳人”又见其短。美人如此,美物、美景亦然。这就是美的相对性。

美的相对性是指美的事物所呈现、彰显的光明意象在品质和强度上存在客观差别,从而所引发的美感强度也相应存在差别的现象。表现出来就是同为美的诸多事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可能比所有其他的更突出,更美。它们给予人的美感程度相互之间存在差异。

美是一种光明的客观意象,“意象”则是事物所显现出来的蕴含并散发出某种特别意味的征象。光明意象就是美的事物所蕴含和散发出来的光明的征象。而每个美的(自然)事物,由于类型、品种、形态结构、自身状态及相关的客观环境条件等存在变化和差异,其所蕴含和散发出来的光明征象的品质和强度,及所给予人的光明感(知感)的强度也相应存在变化和差异,这种变化和差异就形成、体现为美的相对性。

荒漠、沙漠、雪山、荒山等荒凉的场景也能成为自然风光,给人美感,但毫无疑问,植被茂盛,充满生机的山水景致,更为人所喜闻乐见,给予人的美感更加强烈。

同一个美的事物,由于自身状态及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以及与审美主体之间距离、位置关系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美感强度的变化,这也是美的相对性的表现。所以,审美的距离效应实际也是美的相对性的一种表现。

一些人,相貌平平,但笑起来的时候,却有一种出乎意料的美(感)。而有许多美女,笑起来更有一番令人迷醉的美态。历史上有不少千金难买美女一笑的掌故,最著名的,当数西周末年的“烽火戏诸侯”事件。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传令点燃烽火台,戏弄了赶来“勤王”的诸侯,结果导致西周的终结。

正常的笑是开心、快乐的表现,因此,笑如同鲜花盛开,是最能充分呈现(美)人所具备的正面、向上、积极、明媚等光明意象的时候。故而,所谓“笑靥如花”,是美女的典型美态。(图19)

图19

美的相对性是由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变化和客观差异所形成的,因此所体现的正是美的客观性,而非主观性。


楼主:Lightchild  时间:2021-10-27 09:40:13

抱歉,图19上错了,应该是下面这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