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思想史

字数:11099访问原帖 评论数:4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5-18 15:44:37 更新时间:2022-05-11 03:36:09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5-18 07:44:37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思想,就谈不上强国

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哲学。这话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哲学一词从西方引进来的,他是以西方的标准来定义的,中国确实没有西方的哲学。 据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如果就这一点来说,那么中国人肯定早早的就在研究这个世界和人的关系。有自己的体系和发展史。不过,由于思维的方式和西方不同,中国没有西方的哲学。西方也没有中国的玄学,

我这里有一本中国简明哲学史,其实是一本简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现在介绍给大家,以共同讨论

简明中国哲学史,杨荣国主编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5-20 21:15:41
第一章,殷商西周天神观点

一,殷代哲学思想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最迟在公元前14世纪,中国已经建立起一个种族奴隶制的国家。所谓种族奴隶制国家就是说这国家一方面是由整体氏族所统治。如殷,子姓氏族所统治。另一方面,所有奴隶都属于这统治者,氏族所有。被征服后整族沦为奴隶地位的氏族则成为统治氏族的种族奴隶。统治氏族中有平民和氏族贵族。
在殷商种族奴隶制国家中,所有的土地和奴隶都属于王族,最高统治者殷王,是王族的代表。这是“最终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最高集体”。殷王在其所统治的土地上,主要是强迫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当时是采用耦耕方式,两个人拉一个犁,土地画成方块,这种方块田即古籍中所谓的井田制。
殷代的生产奴隶,甲骨文里称为众或众人。“王大令众人曰脇田”。从事工商业生产的奴隶,他们生产和制造出来的东西都归统治阶级享受。另外还有家内奴隶,臣 仆 奚 奴 妾等。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是极端的残酷,把奴隶作殉葬品在殷代是极为常见的事。甲骨文中有许“丧众”的卜辞。说明奴隶不堪压迫而不断逃亡的事实。
帝,上帝是上天和世间的最高主宰。卜 、史、巫、祝通过"卜筮"沟通人和神的旨意。
卜辞“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 其足年”,“王封邑,帝若(诺)”。殷王实际上逐渐成为上帝权力的化身。自称是上帝的儿子。殷王自称“予一人”。上帝从而有至上神与宗祖神的双重意义。
中国奴隶社会由于其种族奴隶制的特点,氏族血缘关系特别牢固,伦理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在殷代就出现德、礼、孝的意识。礼,甲骨文中是一个指事字。是殷人用二块玉放在一个器皿供奉上帝祖先的意思。以后引申为一种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德,是礼的辅助,要有德的修养才能实行礼治。孝,是要加强氏族的团结。所以,中国的天论有天命的含义又有血缘的含义。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5-21 18:36:25
商代奴隶制社会比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科技文化思想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
商代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的知识,从卜辞中可以知道当时已经能够区分四季,设置闰月。殷历中有平年、闰年、大月、小月。天文学已经很发达。
早期的五行与八卦,五行:水 火 金 木 土
尚书,“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
八卦,在中国产生很早。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周易》。《易 ,系辞》“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
现存周易分经与传。《易经》出现。年代较早,可能是殷末周处作品。包括,卦、卜辞、爻辞、卦辞。泰卦九三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冯友兰老先生考证,《易 ,系辞》《易经》应该是战国末期秦汉期间后儒作品)
冯友兰老先说:
商人无八卦,商人有卜而无卦。筮法乃周人所创。因其为周人所作,故冠曰周,因其用法简易,故名曰《易》
周人为八卦,又重之为64卦,起初八卦本不必有何意义,后日夜附演,八卦乃各有其所代表之事物
《说卦》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八卦五行从商代开始,对中国今后的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6-14 18:02:43
二,西周末年思想
周代严格的实行子承父袭的世袭制度。还建置了以姬姓为主体的大批诸侯国来保卫王室。《周诗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土地与奴隶都归王族所有。
集体耕种的规模比殷更大。《周诗》“千耦其耘”,“十千维耦”讲的就是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从事耦耕。管耕奴的职官称为田畯,农正。管工业奴隶的有“工尹”“工正”“工师”。管商业奴隶的有“贾正”或“市正”。奴隶世代为奴。世袭的氏族奴隶主统治者世袭的种族奴隶正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种族奴隶制社会的特点。

天命思想及从天命思想所产生的的德 礼 孝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周代都要得到继承和发展。《大盂鼎》“丕显文王,受天有(佑)大命”,“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尚书,周书,召诰》“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折天永命”。从殷代提出永恒的天命观念,发展到周初的”天命靡常”的变化,这是由于周统治者汲取了殷灭亡教训的结果。西周末年的社会变化,对当时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从种族奴隶主的天命思想来看,无疑是随着他们统治的力量的日趋没落而普遍动动摇了。
“昊天上帝,则不我虞”,“则不我遗”。“天降丧乱,飢馑荐臻”。当时人们把各种不满都发泄到上帝的头上。西周末年统治的危机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上的事情,并不真的有什么天神在支配。“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小雅 十月之交》

五行,在周幽王时进一步成熟,史官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阳伏

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7-03 07:39:31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代。。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出现了地主和佃农雇农与相当数量由自由民转过来的自耕农。《汉书食货志》“今一夫挾五口,制田百亩。”
自耕农是国家的直接賦敛的对象。
与土地日益转向私有化的同时,私营工商业也跟着兴起。富商、富贾也跟着出现了。有的遗嘱员支付,有的以字典起家或者《史记 吕不韦立传》“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春秋以来,冶铁工业有很大发展。考古发现战国时制作铸铁的金属型,说明我国使用铸铁的时间要比欧洲早1600年
天文立法到战国晚年,有了节气和月令,对掌握农业季节就更方便了。
水利工程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都江堰和其他一些工程到千年以后,现在都依然造福人民。
数学方面,当时已经有了分数,对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也很精确,据《墨经》介绍,当时已经知道一些几何学原理。
在力学方面,已经知道利用平行力对支点作用,利用杠杆起重原理,
战国时代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用一种镜子日光反射取得焦点,还发明了计时仪器,“滴漏”
春秋战国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是一个生产关系的转变时期。也是一个也是个文化思想发展的突飞猛进阶段。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这阶段的思想给今后中国人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千年不朽。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7-14 08:10:11
礼崩乐坏。

礼,原来是作为区别,君臣 父子上下 亲疏的规范。《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36,亡国52,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17年)。学术一天天下移了,官学变为私学。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天命,对天命的怀疑

“惟命不于常”《左传成公16年》

“天道远,人道近,非所及也”《左传昭公18年》

孔子在思想形式上,他把天命论转化为仁,从仁就是从命。

墨子提出非命,并说,执有命者不仁《墨子,非命》把生命与兼爱联结在一起。

孔子的孙子,子思提出“天命之谓性”《中庸第一章》因为人性是从天命(来的,是天所赋予的,故主张从“存诚”中“尽性”。要求人们从内心审察中来认识天命。

孟子发挥子思的这一思想,把仁义礼智说成是人所固有的,得出“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孟子,墨子,韩非,老子……他们的思想在以后的2000年一直影响到中国人。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7-19 18:26:57
一,孔子与墨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前479年。出生于没落的示着贵族家庭,少量管理过仓库和看管过留洋,后来才在鲁国做官,并代行过宰相职务。孔子晚年聚徒讲学,由他弟子记录下的论语是他的思想代表作。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老天爷何必说话呢?四时的流行运转,百物的发生成长都是自有次序,天何必说话呢!

孔子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因此要畏天命,要知命。

孔子讲仁是以亲亲为立足点的,所以他的学生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孔子讲,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颜淵》就是要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西周的旧礼制旧秩序。

孔子讲礼是对统治阶级,氏族成员来说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君子篤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正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淵》孔子提出的正名,就是要君臣父子各尽本分,做臣子的不准造君父的反。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为政以德”,“富而后教”。

对人的认识,才能是从哪里来的问题?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

《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的认识论和他的天命论,仁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仁是上天赋予的,唯有奴隶主贵族的君子是生而知之的,才,是天生的“上知”的“仁人”。小人,则是天生的下愚。

不过,孔子也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

在学习态度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对孔子当时就有人指出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与孔子同时代办私学、招学生的还有少正卯、邓析等人。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7-24 11:00:32
有少正卯、邓析等人。

墨子约生在孔子死的前后,死在孟子生的前后(约在公元前478年至前392年)年约80岁

墨子出身于下层,搞过手工艺工作,自称为贱人。

墨子提倡非命认为,“命者暴王所作”《墨子,非命下》“夀夭贫富,安危自乱”“故有天命,不可损益,“人之知力,无能为”就必然陷于饥寒。

所以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不生 ”“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飽,不强必饥”

“兼爱”。“兼以易别 ”“兼相爱,交相利”“兼则仁即义矣.”

强调兼反对别,用爱无差来替代孔子的爱有差等主张,要互爱互利。

孔子的仁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的。爱是有别的,为的是巩固氏族的统治。

墨子反对孔子的“正名”。

提倡,“取实予名”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是什么就是什么。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7-26 15:48:54
提倡,“取实予名”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是什么就是什么。

“三表法”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民发以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


墨子的三表就是三条标准,
第一,要根据古代圣人的行事,接受前人的经验,他认为古代圣王就应该像大禹那样为人民利益谋福利,
第二,要考察现在百姓耳闻目目睹的经验,有了解当前百姓的需要,
第三,用上面两条为依据,制定主张办法,应用到政治方面去,看是否对人民有。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09 19:07:49
子思
子思(大约公元前483年至公元前402年)

孔子的孙子。大概和墨子同时代表作有《中庸》

“不诚无物”认为没有诚就没有万物

“诚者,自成也”,“天命之谓性”,“存诚尽性”,“至诚通天”, “至诚通神”。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第24章》

“慎独”。“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

“小人反中庸”,“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尊”,“王道正直”,“无有作恶,尊王之路”。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11 18:22:18
孟子(约公元前389年至公元前305年)子思的学生。代表作有孟子一书。

他继承了子思的“存诚尽性”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举例说,人见到小孩快要掉到井里,就立刻去援救,说明人,都有恻隐之心。

孟子认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知《告子上》。

说,仁义礼智等道德纲常“我固有之也”。

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天之降才”“500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

知天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动心”“存夜气”养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天之道也不是人人可以得到的。.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是说劳力者应该供养劳心者。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指井田。井田是周王朝的一种成千上万个奴隶在一块块田地里劳动的制度。

孟子提倡民贵君轻。这里的民是指统治者氏族的成员,自由民,一些新兴的地主阶层与自耕农。

孟子的莫非命也,500年必有王者兴,后来对战国末年的阴阳家有相当影响。形成五德终始说的历史循环论。把黄帝说成土德,木克土,夏禹是木德。金克木,商汤是金德,火克金,周王是火德。水克火,所以预言代替周朝的水德。

孟子骂杨朱为我是无君,墨子兼爱是无父。

杨子讲为我,表现为轻物重生。对维护旧世界采取消极态度,不去努力挽救氏族贵族统治的危亡,孟子对此表示不满。

墨子讲简爱反对儒家的亲亲有术。反对亲疏之间的差别,所以孟子骂他无父。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22 21:12:59
老子和庄子

《道德经》大概出于战国时人所编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40章》

老子说,道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25章》

老子认为道乃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第23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

老子讲天道无为,道法自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涩”《老子第79章》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老子第16章》讲万事万物,虽然看起来纷纭复杂,五花八门,但总要归复于它的本源,归根于道。归根于天命,天命才是永恒的东西。

老子认识到,“高下相倾”,“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还充满了对立的概念,他是看出任何事物都含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互相依存。没有难也就没有易,没有死也就没有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85章》认为事物总是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

应该看到,老子对事物的归宿,以为总是由有,复归于无。有动复归于静,并且这种趋向说成是万物之常。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第47章》提出要绝学,弃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把小顾寡民作为理想的社会图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36章》

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74章》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25 16:42:01
庄子(大约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宋国蒙人,名周.,代表作有庄子一书

他认为道是无味无形,自本自根。“莫知其始,莫知其终”,“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多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

庄子用柴比喻人的形体,用火比喻人的精神,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公子养生主》。认为人的形体虽会死亡,但精神灵魂是永远存续下去的。

庄子认为天人合一。“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是非天乎”《庄子,大宗师》

庄子生在战国时代,他看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愚不肖”“日夜相代乎前”。提倡“齐死生,忘物我”。看起来很超脱,其实是抱着无可奈何的心情

庄子否定客观的物质世界,所以他不承认生与死,大与小,以及古一今等等的区别,也不承认有正确的和错误的是非标准,他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他反对追求知识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庄子反对“以目见”,而主张以神遇。要人“遗其耳目”,“自事其心”。

主张“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同乎无知”“同乎无欲”。

庄子反对生产技术的进步,否定一切文化知识“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那要人民“愚而朴”来保持所谓“真性”《山木》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30 21:08:54
名家

惠施(大约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310年)是庄子的好友,

“今日适越而昔来”,今天去越国,昨天就到了。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庄子,天下》

明明中央在燕国的南面,在越国的北边,他却说成之北,越之南。

惠施认为,从总体观点来看,万事万物都是总体的一部分,所以差别是相对的,而相同趋势却是绝对的,从而得出“合同异”。

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大同在这里是指大类,例如是牛便是一切牛类之大同,所小同就是小类,如黄牛,便为一切黄色牛类之小同。

“自其异者视之,胆肝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

从相异方面来看,本来同在一身的肝胆,如同楚国和越国相距那么遥远;从相同方面来看,万物都是一样的。

由于万物说同都相同,说异都相异,所以惠施认为万物毕同,万物固然齐一;就是万物毕异,万物也是归于“毕异”的齐一。

这就是惠施的“万物一齐”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惜至也”《庄子,齐物论》

想去越国时,心已先到,好像是非是先成于心一样。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10-28 18:02:29
老子和庄子

《道德经》大概出于战国时人所编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40章》

老子说,道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25章》

老子认为道乃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第23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

老子讲天道无为,道法自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涩”《老子第79章》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老子第16章》讲万事万物,虽然看起来纷纭复杂,五花八门,但总要归复于它的本源,归根于道。归根于天命,天命才是永恒的东西。

老子认识到,“高下相倾”,“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还充满了对立的概念,他是看出任何事物都含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互相依存。没有难也就没有易,没有死也就没有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85章》认为事物总是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

应该看到,老子对事物的归宿,以为总是由有,复归于无。有动复归于静,并且这种趋向说成是万物之常。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第47章》提出要绝学,弃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把小顾寡民作为理想的社会图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36章》

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74章》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11-17 18:50:48
庄子(大约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宋国蒙人,名周.,代表作有庄子一书

他认为道是无味无形,自本自根。“莫知其始,莫知其终”,“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多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

庄子用柴比喻人的形体,用火比喻人的精神,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公子养生主》。认为人的形体虽会死亡,但精神灵魂是永远存续下去的。

庄子认为天人合一。“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是非天乎”《庄子,大宗师》

庄子生在战国时代,他看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愚不肖”“日夜相代乎前”。提倡“齐死生,忘物我”。看起来很超脱,其实是抱着无可奈何的心情

庄子否定客观的物质世界,所以他不承认生与死,大与小,以及古一今等等的区别,也不承认有正确的和错误的是非标准,他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他反对追求知识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庄子反对“以目见”,而主张以神遇。要人“遗其耳目”,“自事其心”。

主张“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同乎无知”“同乎无欲”。

庄子反对生产技术的进步,否定一切文化知识“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那要人民“愚而朴”来保持所谓“真性”《山木》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12-02 21:00:22
名家

惠施(大约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310年)是庄子的好友,

“今日适越而昔来”,今天去越国,昨天就到了。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庄子,天下》

明明中央在燕国的南面,在越国的北边,他却说成之北,越之南。

惠施认为,从总体观点来看,万事万物都是总体的一部分,所以差别是相对的,而相同趋势却是绝对的,从而得出“合同异”。

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大同在这里是指大类,例如是牛便是一切牛类之大同,所小同就是小类,如黄牛,便为一切黄色牛类之小同。

“自其异者视之,胆肝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

从相异方面来看,本来同在一身的肝胆,如同楚国和越国相距那么遥远;从相同方面来看,万物都是一样的。

由于万物说同都相同,说异都相异,所以惠施认为万物毕同,万物固然齐一;就是万物毕异,万物也是归于“毕异”的齐一。

这就是惠施的“万物一齐”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惜至也”《庄子,齐物论》

想去越国时,心已先到,好像是非是先成于心一样。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12-24 18:31:41
名家

惠施(大约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310年)是庄子的好友,

“今日适越而昔来”,今天去越国,昨天就到了。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庄子,天下》

明明中央在燕国的南面,在越国的北边,他却说成之北,越之南。

惠施认为,从总体观点来看,万事万物都是总体的一部分,所以差别是相对的,而相同趋势却是绝对的,从而得出“合同异”。

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大同在这里是指大类,例如是牛便是一切牛类之大同,所小同就是小类,如黄牛,便为一切黄色牛类之小同。

“自其异者视之,胆肝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

从相异方面来看,本来同在一身的肝胆,如同楚国和越国相距那么遥远;从相同方面来看,万物都是一样的。

由于万物说同都相同,说异都相异,所以惠施认为万物毕同,万物固然齐一;就是万物毕异,万物也是归于“毕异”的齐一。

这就是惠施的“万物一齐”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惜至也”《庄子,齐物论》

想去越国时,心已先到,好像是非是先成于心一样。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12-24 18:35:49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到公元前250年)代表作,公孙龙子

“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坚白石三”《坚白论》

公孙龙认为,眼睛能见到的是白,而见不到坚,用手能摸到的尖坚而摸不到白,所以只有坚石和白石,而没有坚白石。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们感觉到的只能说是坚性,白色,石形等种种要素,而没有一个统一的物体。

公孙龙在他《指物论》中说:“物无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12-26 21:11:02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现存墨子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文字都是后期墨家的作品。他们先给空间时间下了比较确切的定义。“宇,弥异所也” “宇,东西家南北”,“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莫”。《墨子,经上,经说上》。

宇,是空间的总称,久,是时间的总称,弥,是普遍的意思,家是中的意思,或曰,系冢之误,覆也。

莫,暮也。

这就是说空间是包括东西南北中一切方向,时间是包括古今日夜所有历程,空间时间是无穷无尽的,但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有差异。

“行修(远)以久,说在先后”,“行,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墨子,经下,经说下》

这是说人行路要有空间和时间,空间有远近,时间有先后,人行愈远,所需时间越多。

“坚白不相外也”,“坚,无坚得白,必相盈也”,“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可”《墨子,经说上,经说下》

坚和白是不能离开石的,都是石的属性,当用手摸时,而不用眼睛看时,只觉其坚,不见其白。是由于感官不同,不能因此说白不存在于石。

“同 重、体、合、类”《墨子,经上》指出同,有重同、体同、合同、类同四种情况。“二名一实,重同也”。狗和犬就是重同。犬可以为羊,错误就在于它们不是重同。白马非马,所以错误的,因为他们是属于类同。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