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寻陵绍兴:越国王陵、徐渭墓、兰亭、王守仁墓、大禹陵与宋六陵

字数:117930访问原帖 评论数:33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6-10 19:25:26 更新时间:2022-02-17 05:34:21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38:41
隍壕全部系人工挖掘而成,形状整齐,转角规正,沟宽16-19、深2.1-2.7、全长888米。每面壕沟的中心一段均没有挖通而作为四面通道,方便出入。

其中东门宽60、南门宽50、西门宽48、北门宽37米,可见东门最宽,其又正对墓道,应是主门。

东南地区大型土墩墓多位于山岗上,不便于开凿围墓沟(也可能有考古调查发掘的工作视野和范围方面的问题,有的围墓沟可能没有发现),故在这些大型土墩墓周围都罕见有围墓沟发现的报道。在这种情况下,俯瞰印山大墓可以清晰辨识的规整的围墓沟,自然就会引起研究者极大的注意。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38:46
隍壕全部系人工挖掘而成,形状整齐,转角规正,沟宽16-19、深2.1-2.7、全长888米。每面壕沟的中心一段均没有挖通而作为四面通道,方便出入。

其中东门宽60、南门宽50、西门宽48、北门宽37米,可见东门最宽,其又正对墓道,应是主门。

东南地区大型土墩墓多位于山岗上,不便于开凿围墓沟(也可能有考古调查发掘的工作视野和范围方面的问题,有的围墓沟可能没有发现),故在这些大型土墩墓周围都罕见有围墓沟发现的报道。在这种情况下,俯瞰印山大墓可以清晰辨识的规整的围墓沟,自然就会引起研究者极大的注意。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39:36
印山大墓周围有近似方形的宽阔的沟壕,这种非自然形态的壕沟当然是人工挖掘的陵园防护体系,可起到标识陵园范围和分隔陵园内外的作用。墓葬或墓地周围挖掘沟壕作为墓葬或墓地的界限,这应当是源自活人居住的城邑周围城垣和沟湟。

在血缘纽带在社会结构中还起相当大作用的先秦时期,居住在城内的人们通常是以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一个或多个群体。为了防范外敌的侵袭和保障城邑内部的秩序,这些城邑周围一般要修筑城墙和挖掘壕沟,同时城邑内的权贵阶层为了自身安全和凸现身份的需要,也要使用城墙和沟濠围绕在自己的宅第四周。

这些生前居住在城邑中的人们死后,统治者及其家族要在自己的墓葬周围使用象征城郭沟湟的墓园围墙或围墓沟,按照族坟墓制度埋葬在一起的具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其他贵族和平民也会在他们的公共墓地周围挖掘沟湟以象征地下的城郭。

仅就围墓沟来说,无论在文献记载中还是在考古遗存中,都反映出这是中原墓地制度的普遍传统。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1:09
墓地周围有壕沟,这是周王朝墓葬制度的通例。

《周礼•春官•冢人》说:“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周礼•春官•墓大夫》也说:“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贾公彦疏:“墓域,为四畔沟兆。”沟兆即沟垗,《说文》:“垗,畔也。”也就是说,无论是“公墓”还是“邦墓”,墓地四周都有壕沟作为边界。

这种墓地周围以壕沟为界的现象,在文献中还明见于最恪守周礼的鲁国公族墓地。

《左传》定公元年记鲁国执政季孙氏驱逐鲁昭公,昭公客死于晋国后,鲁人迎葬昭公,“季孙使役如阚,公氏将沟焉。荣驾鹅曰:‘生不能事,死又离之,以自旌也。纵子忍之,后必或耻之。’乃止。⋯⋯秋七月癸巳,葬昭公于墓道南。孔子之为司寇也,沟而合诸墓。”杜预注:“阚。鲁群公墓所在也。季孙恶昭公,欲沟绝其兆域,不使与先君同。’(”杨伯俊注:“沟者,于昭公之墓外为沟,扩大墓域,表示昭公墓与鲁群公墓同一兆域。)”

周代以后,周人的这套墓地制度在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陵墓上还在沿用,如墓葬用土坑和多重棺椁,墓葬平面按等级分为十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和口字形等。


现为人工水库的东南侧隍壕遗址: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1:32
印山大墓四面的围墓壕沟的中央都没有挖通,形成了四个宽阔的入口。这种前、后、左、右四个入口也就是四门的做法,不同于战国时期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厝墓出土“兆域图”所示中山王厝陵园只有前面一个门的规划,而是类似于后来的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陵园和汉代皇家陵园的前后左右四个门的情况。

秦国墓葬制度采用的周制中的第二等的侯伯之制,越国自号为王,它效法中原的制度当然应当效法中原周王朝的最高等级制度才是。

因此,印山越王大墓的四出神道是采用了周制形态。


西汉景帝阳陵封土周边的四出神道神道阙门模型: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1:48
印山大墓的墓上有高大的封土坟丘,封土平面呈曲尺形,墓室没有位于封土下的正中,而是偏在右侧,这不大符合常理,应当有特别的原因。

印山越王陵使用的是甲字形墓葬形制,墓坑墓道全在山岩中凿成,墓坑深大狭长,坑口长46、宽14、深12.8米,墓坑的长度几乎是宽度的3陪。宽大的长墓道设在东边。平面面积600多平方米,宽大的墓道长54米,墓坑与墓道连接长达100米。

这样的规模,不但使南方地区吴、楚王陵逊色许多,就是中原各诸侯国国君陵墓也难以望其项背,唯独只有秦公陵的规模大其许多。越国在允常之时虽已称王,国力开始强大,却仍是偏居东南的小国,但王陵的规模却大大超过了同时期中原的一些诸侯国王陵或国君墓,似乎与其小国的地位又很不相称。



位于陕西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此墓为春秋时期秦国景公之墓: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2:24
据统计,印山越王陵营建墓坑挖去岩石约10000立方米,构筑墓室所用木材近500立方米,木结构墓室平面面积达160多平方米,墓坑中填筑青膏泥约5700立方米,填筑木炭约1400立方米,堆筑封土近10000立方米,外围设置隍壕挖掘土方约40000立方米。

如此浩大的工程,这一方面反映出印山越王陵虽在陵墓形制上不敢与中原诸国看齐,但在规模气势上却刻意努力赶超中原诸国的心理,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出越国称王之后,王权迅速膨涨与强化的一种历史背景。

根据钻探的结果可知,印山大墓封土东北边向东突出的小土丘,除了汉代以后的土坑墓和砖室墓外,并无先秦时期的墓葬存在,这里不可能存在印山王陵的陪葬墓。不过,没有发现先秦墓葬不等于当时陵墓规划时就没有预留有打算今后异穴合葬的墓葬。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2:51
还是以中原地区诸侯国墓葬为例:

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兆域图》铜板,其内容是中山王厝墓陵园的规划图,按照该规划图,中山王错与他的两位王后和两位夫人的墓葬修建在一座倒凸字形的夯土台基下,王墓居中布置,尺度最大;

两个王后的墓位在王墓的两侧,尺度略小;两位夫人的墓位又在两位夫人墓的侧后,尺度最小。如果只看中间的王堂和左侧的王后堂、夫人堂的台基,其形状就如同一个曲尺形。
因此,印山大墓封土的这种奇怪的形态,有可能是在墓地规划时为埋葬后死的墓主的亲属有意预留的。

可能是由于当时越地的墓位观念,这个为后来预留的墓位土丘并没有与主墓整齐并列,而是略向前(即向东)突出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是,印山大墓坟丘周围的围墓隍壕也随着这个预留土丘的前凸而向前凹进,从而使隍壕的平面形态由方形(或长方形)变为曲尺形了。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3:19
中国东南地区,尤其是浙江省,是土墩墓产生最早,延续时间也最长的墓葬形式。

根据目前有学者对土墩墓的研究成果,土墩墓早在夏代就已出现在浙江省南部,西周以后逐渐传布于整个东南地区,尤其是在浙江、江苏南部和安徽南部。

典型的土墩墓有多种不同的墓位形态,就每个土墩的墓葬数量及其处理方式来说,除了一墩一墓居中埋葬的方式外,还有一墩多墓同层埋葬、一墩多墓分层埋葬的形式。印山大墓属于最大型的土墩墓,在最初规划时预备在茔域里构筑两座坟墓,以后因故只构筑了一座,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3:44
土墩墓通常没有墓穴,耸起的土墩往往就是墓室的载体。但像印山大墓这样的大型土墩墓往往有稍微深一点的墓穴,只是墓穴仍然呈窄长条形,且墓穴的深度仍然不能与非土墩墓相比。

小型土墩墓的墓室无需墓道,但大型墓则则需要挖掘进入墓室的墓道。由于墓穴浅且多在平地堆筑的土墩上挖穴,墓底道与墓室底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上,而不像中原地区的带墓道的土坑墓那样,墓道底部是由浅及深的斜坡墓道。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7:03
至于印山大墓的方向,如果以从墓道所在的朝向为准,该墓的方向就是座西朝东,也就是朝向墓葬所在山沟的沟口方向。这既有可能是由于越人的丧葬方位观念决定的,也可能是由于地理环境决定的。

越人属于东方古族,东周时期中原列国的族源有可能属于来自东方的古国,如秦、赵等国的公族墓葬的墓道方向就是朝东,越王族是否有这种墓葬的方位观念,还需要检视更多的资料才能得出结论。

从卫星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位于陕西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其两条主墓道为东西向建设,其中东侧较长的为主墓道、西侧较短的为次墓道,因此秦景公的公墓的方向即为座西朝东。

(现秦公一号大墓的墓室上方为保护墓穴,已经建造了个巨大的棚顶,东西两侧的墓道未覆盖其内)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7:33
印山大墓的坟丘封土是继承了土墩墓墓葬传统的产物,不过,在印山大墓的墓葬封护结构中,不仅存在着沿用东南传统的封土形态,也存在着效法中原周文化系统墓葬的椁室积炭。

印山大墓的墓室(椁室)周围包裹着厚达一米左右的木炭,这在越地的墓葬中是几乎不见的,椁室积并不是当地的埋葬习俗。

从西周中期偏晚阶段开始,周文化的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礼仪体系已经形成并基本取代了先前从商文化那里沿袭下来的礼仪体系。在墓室构建方面,周人除了逐渐完善多重棺椁制度、新建了饰棺制度外,在椁室外侧包裹木炭以防潮,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吕氏春秋•孟冬纪•节葬》记载当时流行的厚葬习俗说:“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从考古材料来看,积炭之俗与周人墓葬制度的许多因素一样,都出现在西周中期偏晚阶段。

陕西长安县张家坡井叔墓地是包括了四代井叔墓的贵族墓地,其中M157 组最早,M152、168组次之,M170 组最晚,其年代跨度为西周中期前后。在年代稍早的M157、152、168 诸墓中,都没有积炭的做法,而在年代最晚的M179 中,墓底已经铺设了一层木炭(但椁室周围还无木炭)。

山西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的年代在西周早期和中期偏早阶段的诸晋侯及其夫人墓葬(M9、13、114、113、6)的椁室四周及上下都未铺垫木炭,西周中期后段的晋侯及其夫人墓葬(M7、33、32)已经在椁底铺垫有一层木炭了,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年的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M91、92、1、2、8、31、64、62、63、93) 在椁室周围都包裹有厚厚的木炭。

下图即是山西曲沃发现的西周晚期晋国公墓中的积石积炭墓: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7:52
到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大型墓葬积炭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如春秋早中期前后的山西闻喜县上郭村晋国墓地中较大的墓葬也都积炭。在春秋中晚期,江淮地区的大型墓葬已经出现了积炭的大型墓葬,如河南固始县侯古堆大墓,是春秋末期宋国或吴国的甲字形墓葬,该墓的椁室就包裹着厚厚的木炭。

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与中原周王室和北方地区的霸主晋国都保持着较多的联系,晋国的统治者出于遏制楚国的需要还曾有意培植吴国的势力,吴越两国出于北上争霸的需要在文化上都努力模仿周文化。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越国统治者的仿效周王室和与周王室关系最密切的晋、郑、鲁诸国的文化现象则是必然的。与此同时,积炭墓也能有效的保持墓室干燥、保护木椁不受浸水及地下水的侵袭,因此积炭墓在越地的运用不仅是丧葬形式上受到周文化影响,同时也是越地传统墓葬习俗的有效补充。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8:10
上文中我们也讲,越人作为一个悠久的原住民族。其历史及文化久远,并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墓葬形式。而作为越人的首领,虽然在政治及文化上倾向于周,但其基础及旧有习俗依然保持着越人传统。

如果说印山大墓的封护形态既有东南地区的传统因素又有模仿中原周文化的因素的话,那么该墓的地下建筑则主要体现了东南地区越人自身的建筑传统。

这些地下的丧葬设施,包括了木构的两面坡形墓室(椁室)、整木挖斫的独木棺。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8:34
印山大墓墓穴的平面形态为前方带一条长长的墓道的狭长的“凸”字形,墓穴为狭窄的纵长方形,而与之同时和在其前后的中原的大型墓葬,其墓穴都是呈宽长方形甚至近似正方形,二者平面形态明显不同。

从立面上看,印山大墓的墓道坡度极其平缓,坡度仅5~6 度,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条平墓道,这与中原地区大型墓葬的倾斜度很大的斜坡墓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印山大墓的墓穴底面虽然比墓道底面低1.6 米,但在墓穴铺垫了木炭层后,墓道就与墓穴几乎在一个平面上。当墓穴内构筑了木构墓室后,墓室底部的枋木铺就的地板高度甚至高于了墓道后端的高度,这也与中原地区大型墓葬墓穴及墓室低于墓道的状况有所不同。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9:06
印山大墓与中原列国大型墓葬在墓穴构造上存在的这些差异,有的是与东南地区土墩墓平地起坟或平地浅坑做法相通,如大体水平的墓道以及墓道与墓穴基本都在同一平面上的做法,这在墓室形态清楚的土墩石室墓中更比比皆是。甚至一些规模较大墓葬,其墓室也经常修建成窄长条形,墓底枕木铺设形式也与印山大墓颇为相似,江苏苏州市真山大墓即其一例。

可以断定,印山大墓这些不同于中原列国的墓穴形态应当是包括越王族在内的东南地区相当数量的一个人群的自身埋葬习俗。

从博物馆中的墓道中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印山越王墓的墓道即平且直,与墓室入口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49:43
印山大墓的墓室(椁室)形制特别,墓室两侧没有木枋叠垒的直立墙壁,由紧密排列木枋拼成的两面坡的屋顶直接架在铺地木板上,再在屋面上覆盖多层树皮防止雨水渗透,使得墓室如同地面上的人字形桁架的长屋。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50:02
印山大墓的墓室为狭长条形“人”字坡的木屋结构,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用加工平整的巨大枕木构筑而成。其构筑方法:

一、先在炭层上平铺两条东西纵向如同铁轨样式的方形垫木;

二、两条方形垫木上用枋木南北横向铺出墓室的底面;

三、在底面的南北两侧用枋木互相斜撑,形成贯通式的空间;

四、斜撑木的顶部纵向压盖半圆形脊木,将两侧的枋木扣牢;

五、最后在前后两端竖立封门木和后墙。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50:21
这种长屋脱胎于原始的三角形棚架,建筑学家将这种由密集排列的椽桷构成的两坡屋顶叫做“天根地元造”。

原始的“天根地元造” 是交叉排列的竹子和小树作为椽子,其上覆盖茅草、树叶或树皮。这种房屋容易建造,也容易根据功能的变化无限制地加长,在中国上古的南方地区应当是有相当数量的,近代中国南方已经很少见了,但在东南亚半岛和太平洋的岛屿上却还可以见到。如美拉尼西亚的班克斯(Banks)群岛的男子公所“加米尔”(Camel),就是一种平面呈窄长方形的地面长屋,长屋无墙,“双斜面的屋顶,茅草一直覆盖到地面,比一般房屋大得多,有长达90多米者”。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51:34
印山大墓的时代已经超越了使用原始无墙两面坡长屋的时代,作为越国的最高统治者或高级贵族,他们生前居住在华丽的宫室中,不大可能还生活在无墙无窗的两面坡长屋内。既然越地高级贵族生前应当居住在比较讲究的带台基和墙壁的房屋建筑内,为什么他们死后要被放置在这种相对原始的没有墙壁的长屋类建筑中呢?

在墓穴内用木枋搭建没有墙体的两面坡人字顶木椁室的做法,并不是印山大墓的特例,而是中国东南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

根据最新的考古材料,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江苏宁常、镇栗高速公路沿线发掘了土墩墓40 座,其中多座土墩发现有这种两面坡人字顶的椁室。

这种椁室都是土墩中心的墓葬,椁室“由基槽、两面坡的木棚、石床等部分组成,有的还有通往墓外的道路,在棚子之上再堆土成丘”。发掘者林留根等先生指出,“这类木棚建筑与浙江印山越王墓的形制较为类似,实际上可能就是截面呈三角形的两面坡椁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