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寻陵绍兴:越国王陵、徐渭墓、兰亭、王守仁墓、大禹陵与宋六陵

字数:117930访问原帖 评论数:33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6-10 19:25:26 更新时间:2022-02-17 05:34:21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52:00
江苏宁镇地区是吴国故地,这里在西周以前本无土墩墓的传统,土墩墓是西周时期从越国故地浙江地区传来的墓葬形式,西周以后吴地的主体人群本来来自越地,其葬俗也应从越地带来,故春秋末吴国的伍子胥谏吴王夫差说:“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道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与我亦然。 ”

春秋战国之际的印山大墓的两坡无墙的木棚型椁室与更早的江苏宁镇地区土墩墓相同,并不是受到了北面吴地的影响,而是越地自身传统的延续,只是由于考古资料的限制,目前在浙江一带还没有发现年代更早的两坡无墙的木棚型椁室而已。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52:29
在印山大墓的人字坡墓室的中室内,放置着一具独木棺。

这种棺是用一截整根圆木,将其四面砍削平整,两头各留下一个或两个凸出的把手,再从上至下挖凿出棺室的特殊葬具。

这种棺在东南地区的越人墓中屡见不鲜,如安徽青阳县龙岗春秋墓,其陪葬棺是两端留有一个抬把的原木挖凿的独木棺,主棺外棺为木枋垒砌、下有双枕木为抬梁的样式,内棺也是内部凿空的独木棺,只是两端未留抬把。这种带抬把的独木棺也应当是古越人的葬具形式,华南地区后来的崖洞葬木棺大多都带抬把,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53:04
木棺东西向顺置于中室, 系用一巨型圆木一剖为二,再经掏挖而成。

独木棺长6.05、宽1.12、厚0.2米, 棺内深0.4米, 两端未发现挡板结构。棺底两端各伸出一段长0.32、宽0.2、厚0.12米的榫头,以便于抬运。棺下分置三根南北向方形垫木, 长1.8、宽、厚约0.11-0.14米。棺外及垫木均探黑漆。

出土时,棺内及棺上均为黄色盗洞填土。棺木内侧腐朽严重,棺盖板因古代盗掘被打破,一部分跌落在棺北侧底面上,留下的大部分因不堪盗土重压而断裂为两块。

棺内未发现任何遗物,也未见尸骨痕迹。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7 15:53:41
在最初博物馆建立之时,墓室之中是可以进入参观的。但我在2019年去的时候就已经将墓室入口处的小门锁上了,游客只能站在木椁之外观看。

还好,博物馆为了能够让游客看清木椁之内的空间,在保留着原有的玻璃地板的两侧,加装了一些照明灯具,所以虽然只能在外边观看,但通过木枋的空隙,我们还是能够看清楚内部的构造,但对于这具特殊的独木棺,现在仅能远看,细节就不要想了。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48:52
[图说]寻陵绍兴--[一] 印山越国王陵之允常?勾践?这是谁的长眠之所?


在1990年代末期进行的印山大墓发掘工作之中,即已发现此墓在古代即已遭到过严重盗掘。

7个古代圆形大盗洞均对准墓室, 并基本呈一字形排列,最大的一个盗洞直径接近了十米,相互之间无打破关系。这一现象可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 7个盗洞可能是同一次盗掘所为。如此大规模的盗掘应属集团所为,有灭族掘祖坟的嫌疑。

第二,盗墓者对深埋地下的墓室结构比较了解,盗墓时间距离埋葬时间不会太远。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52:08
清理中发现,盗掘破坏后倒地的斜撑木以及被打破的一块独木棺盖板直接压在墓室底木之上, 二者之间没有薄层淤泥间隔,墓内随葬品几乎被洗劫一空, 玉剑、石矛均断成数块散乱分布。这一系列现象也证实了以上的两个推断。

在盗洞填土中出土1件铁镬,应是盗墓者遗留下来的盗掘工具。

按照目前的认识,这种成熟的铁制农具在浙江地区出现在战国以后。因此发掘的专家们也初步认为,墓葬被盗于战国之后,极有可能是统一越地的秦人所为。

从博物馆现场展出的当年发掘时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在全部应由木炭层包裹的墓室顶端,因为盗洞的存在,而破坏了原有了木炭层,使得大量封土之上的黄土从盗洞中一直灌入墓室,同时,也在木炭层之中留下了不同颜色的痕迹。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52:26
清理三段墓室的过程中,考古人员的心情越来越觉得沉重,为了防止倒塌,他们一边仔细地清理泥土,一边用钢管支架将墓室两侧进行加固,清理到墓室东北方向时,忽然出现了装尿素的编织袋与白色手套,考古人员经过反复鉴别,确认了这是现代盗墓分子留下的。

1982年在印山东部4公里处,发掘出土了绍兴306号贵族大墓,整个墓地面积是印山大墓的十二分之一,虽然也被盗墓分子光顾过,可里面却发现了乐伎铜屋、镇墓兽座、四龙纹小阳燧和玉耳金舟等铜器、金器、玉器总计1244件文物。

有鉴于此,考古人员仍然对于遭到洗劫的印山大墓,抱有特别大的希望。

但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青铜乐器是夏商周三朝的重器,是几乎所有先秦时期大墓出土的常见陪葬品,可到了印山大墓中,墓室被考古人员翻了个底朝天,仍然没有发现任何的青铜乐器。这种奇怪的现象让考古专家们十分不解。

然而在发掘到墓室北侧之时,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两件精美的玉器,由黑白两色的玉料雕刻而成,其中一件已经断裂成三节,两个玉器都是龙首状的钩子,上面都雕刻着许多精细的花纹,从造型与各种迹象来看,是用来插进木结构里面的玉钩,当是用来挂青铜乐器使用的,这就说明墓室中曾经存在着大型青铜乐器,只不过全都被盗墓贼偷走罢了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52:42
因墓葬被严重盗掘,因此虽然印山大墓的规模巨大,但出土的文物却极为稀少。

在墓葬的封土、填土中出土了不少陶片和原始瓷片。其中, 印纹陶片的主要纹饰有方
格纹、席纹、回字纹、重回字加“X” 纹、米筛纹等, 原始瓷片有内壁满布轮旋纹的
直壁平底盅式碗底、拍印云雷纹的瓷罐残片等。此外还有少数夹砂陶、素面硬陶片以及有
段石锛。这些应是原取土地点就已包含的遗物。

但有几件青铜器和木器可被定为筑墓时的遗留物。

铜铎1件。通长23.8厘米,铎高5、宽5.8、厚0.3厘米。

出土于墓坑内的青膏泥中。器物保存完好,摇动木舌仍可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音。铎体呈合瓦形,征体短阔, 口略凹弧,顶部有方签, 中空以纳木柄。木柄截面为长方形,一端稍粗套人方妻,要外木柄上有一小圆孔, 内插竹销用以固定。铎腔内有一凹形卡口,上有小孔插竹销, 以承圆柱形木舌。铎的顶部及方签之外侧均饰以小圆点为地的卷云纹。木柄一侧依稀可见若干文字,文字内容尚待考证。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52:58
墓室随葬品仅存玉器、石器、漆木器、残陶器等41件(组)。其中绝大部分见于中室, 前、后室仅有4件器形不明的残泥质陶器,后室还发现1件石环。中室的随葬器物中, 玉镇和玉钩形器多见于南北两侧的挡坎上,或贴近挡坎内侧,有2件玉镇至今仍压在中室东北角的竹席痕之上。

在墓室中发现的玉镇共有19件。除1件出土于6号盗洞填土中,其他均见于墓室内。玉质较差,结构疏松,白色内夹黑灰色杂质。八棱形,隆顶,弧腹, 中腰以下内收,平底, 实心。顶部中心有一扁圆形小纽,纽上横穿一孔可系线。除底面外, 器身通体阴刻勾连卷云纹。

从玉镇在墓室中出土的位置及其下所放置的竹席来看,这些玉镇的功能就是作为压席使用的:席镇。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53:16
对于大多数的各位以及包括我而言,长期四肢不勤、伏案敲键盘的主儿,真回到古代,关于“坐”这项就能要了老命。毕竟,直到魏晋南北朝,胡人把马扎、椅子等土特产带到中原之前,汉人一直都是没有高脚坐具愉快地垂足抖腿的。

而在正式场合,我们的古代要求必须以跽[jì]坐的方式来体现庄重性与严肃性。跽[jì]坐,就是指两膝着地 ,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从一些出土陶俑之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坐姿。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53:36
而今天我们随意坐下时的盘腿,在古时的话,如果只是你一个人,或是在非常休闲的场所,如居家、下人面前之时是可以的,一旦是在稍显正式或在外人面前,那么一定是且必须是跽[jì]坐。

为什么?因为古人不穿内裤啊,犹如长桶裙一样的下裳再加上盘腿,两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先不说雅不雅的问题,也不怕旦旦着凉吗?

可悲的现代古装剧,估计是怕演员坐不上三分钟就得东摇西晃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54:04
现在我们说席地而坐,往往就是一屁股坐到地上,但是过去的席地而坐,是真的坐在席子或筵上面的。对于上流社会而言,坐而不席是不像话的。《论语》里说「席不正,不坐」,《晏子春秋》里晏子说「臣闻介胄坐不席,狱讼不席,尸坐堂上不席,三者皆忧也」。

床、席以及室内地面就坐的地方要铺上席子,席子容易卷边,起身时搞不好还会移动(李商隐写汉文帝和贾谊会面说得投机,不自觉地席子跟着靠近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所以就要在四角放上镇,因而完整的席镇也大多是一组四件。

现在一说到「镇」,你想到的可能就是文房里的「镇纸」或「纸镇」,「纸镇」一听就是压住纸的,那在纸发明之前,「镇」是干嘛的呢?

也是压东西的,不过压的不是书不是纸,却是席子,这也就是——「席镇」。

这张央视老三国剧照中,演员不仅按着跽[jì]坐的方式来对戏,同时,席子上也能够看到压在四角的“席镇”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54:32
由于此次印山大墓未能出土具有明显断代的器物,而且在其主棺出土时,棺内及棺上均为黄色盗洞填土。棺木内侧腐朽严重, 棺盖板因古代盗掘被打破,一部分跌落在棺北侧底面上, 留下的大部分因不堪盗土重压而断裂为两块。棺内未发现任何遗物,也未见尸骨痕迹。

因此,对于墓主为何人、墓葬为何时均无具体指向。因此,考古专家只能够通过即有文物的器形进行推断。

从墓葬封土、填土中出土的陶瓷片看, 米筛纹、方格填线纹、重回字加“ X ”纹等印纹硬陶片均为春秋中晚期的遗物,不见战国时期浙江地区流行的米字纹、麻布纹印纹硬陶片。这些陶瓷片应为原取土点中的包含物,由此推断,墓葬年代的上限应不早于春秋晚期。

填土中所出的青铜铎,其形制结构与安徽省青阳县龙岗春秋晚期墓所见者一致川。随葬的玉钩形器与江苏苏州真山春秋中晚期吴国大墓所出之玉钩形器相近,但更为精美。长方形玉饰与江苏吴县春秋晚期吴国玉器窖藏的同类器相仿,玉镇、玉钩形器等器物上的纹饰也与吴国玉器窖藏所出玉器的纹饰风格相同。

根据以上分析,发掘的文物专家认为大墓的时代应为春秋末期。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54:55
春秋、战国时期,绍兴是越国的政治中心。印山大墓是绍兴地区乃至浙江全省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墓葬, 其高耸的墓上封土、大型甲字形岩坑以及规模宏大的枋木结构墓室,巨大的独木棺,无不显示出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据测算, 营建墓葬挖去岩石近10000立方米, 填筑青膏泥5700立方米左右,填筑木炭约1400立方米,构建墓室所用木材近500立方米, 外围煌壕挖掘土方约40000多立方米, 如此巨大的土木工程非王者不能为。

印山周围规整的煌壕更清楚地表明,该墓属于王陵一级。

(发掘之初及发掘过程中的照片)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8:55:55
虽然墓中残存的随葬品不多, 但数量众多的压席用玉镇, 以及玉剑、玉链等礼仪用玉兵器,都说明墓主不是一般的人物。此外,大墓特殊的墓室结构与古越传统的石室土墩墓颇为近似, 墓中巨大的独木棺更具有明显的越文化特色。综合以上分析,当时的专家组认为,印山大墓应是一座越国王陵。

与吴国相比,越国的早期历史极为模糊。虽其自称源自夏后帝少康,但至春秋中晚期之前,其先代首领或越王世系均不可考。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及《正义舆地志》中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镡,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因此,通过史书中的记载能够确认的越王世系是同夫镡为始,他是著名的越王勾践的祖父。

因勾践在灭吴之后将其国都迁于琅琊,因此,作于东汉时期的《越绝书》记载葬于绍兴的越国先王仅有两位,即:勾践之祖父夫镡与勾践之父允常。

《越绝书》云:“ 若耶大冢者,句践所徙先君夫镡冢也。去县二十五里。”迁葬夫镡的“ 若耶大冢” 因葬于若耶溪旁而得名,古之若耶溪即今之平水江。平水江在绍兴城东南而印山在绍兴城西南方,二者相距甚远,所以, 印山越王陵的墓主不可能是夫镡。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9:01:18
而同样是在《越绝书》上,另有一记载“ 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

明万历十五年编修的《绍兴府志》更明确记载“越王允常冢在木客山” , “ 木客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七里”。其对“ 木客大冢” 记载的地望与今印山所在的位置相符, 而且, 当地确有印山原先被称为木客山的传说。

所以专家组最后认定, 印山大墓即为史书记载中的“ 木客大冢” ,大墓主人应是越王勾践之父、越国第一位称王的允常。

允常有些书中又称“ 元常” ,至迟在公元前510年已即位称王。允常卒于公元前497年, 即春秋末年, 这也与推断的墓葬年代相符。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9:01:34
但是,从上文中所述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印山大墓中出土了一些被认定为春秋末期的文物,但其上并未有指向性的墓主信息。而专家们从各类文史资料中找到的文字记录,其成书年代距春秋末期也有较长时间,以信息指向性最为肯定的《越绝书》为例,其成书年代的东汉时期与春秋末期相距超过五百年。

因此,虽然专家组依据文物与史书的对照认为印山大墓为越王允常之墓,但从认定之时起,对于墓主的质疑便从未停止过。

其中,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葛国庆所著《印山大墓应是越王勾践自治冢—绍兴印山越国王陵陵主新考》一文,详细人印山大墓的构造、越国经济关系与春秋末期的政治条件等方面作了一定考证,他认为,印山大墓极有可能是越王勾践之墓。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9:01:50
《印山大墓应是越王勾践自治冢—绍兴印山越国王陵陵主新考》一文中首先对现有的印山大墓墓主为允常作了质疑。

其一‚,木客大冢必应建在木客山上。这是最基本的客观常理。但现印山大墓所在“独山”不能包含在木客山山脉中‚,则印山大墓就很难成为木客大冢了。

其二‚,印山大墓的宏大规模与允常时的国力不符。

印山大墓考古发掘显示‚营建墓室的斜撑木‚多在70~90CM 见方,‚其原木胸径均应在150~200CM 之间。这座大墓从构建墓室的枋木制作、干燥、三面髹漆‚到挖坑搭建、内壁再次全面上漆‚以及大量木炭的烧制、填筑‚青膏泥和封土的选料、搬运、填筑‚即使不考虑人力、财力能否足配‚工程起讫也至少得4~5年时间。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9:02:11
同时,发掘资料还显示:大墓封土靠近墓道的1/5部分‚及墓道、甬道的全部填土、封土‚均为二次填筑。就是说‚该墓在首次建造完毕后‚曾被有计划、有步骤地重新打开‚然后实施下葬。这是典型的自治冢特征。即,是墓主生前建造且在死后才入葬使用的陵墓。

印山大墓发掘后‚以非凡的气势‚宏大的规模‚豪华的墓室‚以及十分讲究的填筑工艺‚为世人所震惊。如此巨制的陵墓‚与允常时的国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春秋初‚越国被周天子贬为子。公元前544年允常之父夫镡时‚“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说明当时的越国根本无还吴之力‚任凭吴国把越人抓去当“刑人”。

允常元年(前510年)‚“吴王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越王允常曰:‘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阖闾不然其言。遂伐‚破木隽里。”显示此时的越国已沦为吴的属国‚需年年向吴贡赐。允常六年‚“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这次虽曾取得了短暂的偷袭胜利‚但等吴国主力一回来‚越只得急速撤退。

有关史书载有“越之兴霸自元常矣”和允常时“拓土始大‚称王”指的不过是这次偷袭撤退时占领了吴靠近越界的些许土地。此后允常国力虽渐兴盛‚但一直难与吴抗衡‚并时时有吴犯之忧。

允常在位14年,‚前五年只是谨守父业‚后九年虽始有所志‚国力初兴‚并渐自强。但由于当时越国的治国重心仍在加强军备、严防外犯和提高国民生活上。即使在允常统治晚期,越国的国力也只能逄是刚刚起步阶段,他怎可能去考虑营建印山大墓那样大损国力的陵寝工程呢?

现在苏州虎丘之上的剑池,即传说为吴王阖闾之墓。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1-06-28 19:02:29
其三,‚印山大墓的隍壕型制与允常时的社会地位不符。

印山大墓除了墓坑之大、‚墓道之长、‚墓椁之伟、‚封土之雄外‚,更使人叹为观止的是呈长方形围绕整座陵山的隍壕结构。正是它‚把该大墓推向顶级地位。

隍壕者,‚无水之护城沟也。本是设在城周作护城河‚后假借设于陵周‚,乃视陵为城也‚亦视陵主为城主也。

春秋战国期间‚华夏共尊周室‚各种周礼尚健。在陵周设隍壕‚正是当时显示帝王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诸侯国君主非敢妄为。而在古越地的印山越国王陵恰恰敢于配建如此宽广浩大的隍壕‚,这应与陵主当时的身份和地位紧密联系的。

纵观我国已发掘王陵的隍壕结构‚除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墓配有内外隍壕外,‚印山隍壕是江南地区已发掘王陵中惟一的一处。‚难怪1998年国家文物局有位领导视察到印山大墓的隍壕后‚十分感慨地脱口说道:“北有秦陵‚南有印山。”说明设有此等隍壕的陵墓‚其规格之高‚非特等尊贵者不能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