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玉石器欣赏,了解远去的文明

字数:69867访问原帖 评论数:62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10-08 06:26:25 更新时间:2021-09-28 14:15:02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2:26:25
一楼给涯涯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2:53:23
这些玉石器中玉器占了绝大部分,其余亦有水晶、玛瑙、青金石、芙蓉石、孔雀石、珊瑚等珍贵宝石制成的器物,品种齐全,工艺精湛。

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世所罕见。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

所展示的玉石器均为故宫博物院院(收)藏,不仅了解了远古文明,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也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2:55:03


【青玉凤蝠如意】清,长42.7厘米。

如意青玉质,如意头灵芝形,上饰蝙蝠衔符节,配以灵芝纹。柄部修长弯曲,拱面上浮雕凤纹和万年青等图案。

《晋书》记载: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当时如意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搔痒。

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今天已少见。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康熙年间,如意大量出现在皇宫。溥仪时期,如意仍是皇帝与后妃们的把玩之物,寝殿中、宝座旁随处可见,取吉祥、顺心之蕴义,甚至皇帝还以如意赏赐亲近的王公大臣。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2:55:39


【玉神人纹多节琮】高32.1厘米,孔径6.3-7.2厘米。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内圆的柱形,上宽下窄,中心有圆孔,上下相通。玉料深褐黄色,局部有黄白沁斑。

玉琮图案以横线截成十一节,每节均以四琮角为人面部的中心线,以四面凹槽为隔界,雕刻出四个简化的神人面纹。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见,圆眼及嘴则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刻出。在玉琮上端相对的两侧面中部,隐约可见各有一阴刻的带双翼纹的符号。

《周礼·春官·大伯宗》载:“以黄琮礼地”,说明玉琮是古时人们礼地的祭器。从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况看,玉琮多置于尸体周围。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2:56:21


【玉立人】高9.6厘米,肩宽2.3厘米,厚0.8厘米。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2:57:06


【大玉龙】曲长60厘米,直径2.2-2.4厘米。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2:58:03


【玉环】外径9厘米,孔径6.2厘米,厚1.3厘米。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环因沁蚀成牙色,外沿薄,近孔处较厚,剖面近于三角形。此环造型规矩,素面无纹,磨制光润。

含山文化出土环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玉环在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曾有多处出土,数量较多,但剖面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见,它对后世特别是战国时期玉环的影响颇大。

此玉环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2:58:40


【玉兽面纹圭】长21.8厘米,宽5.5厘米,厚0.9厘米。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2:59:23


【玉鹰攫人首佩】长9.1厘米,宽5.2厘米,厚2.9厘米。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0:03


【玉人兽复合佩】高8.2厘米,宽4厘米,厚0.6厘米。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状,镂雕人兽复合图案。佩上部为人首,较大,头部饰一周绳索纹并饰双鸟形冠,长发后披,于两耳侧外卷,耳下有佩环。佩下部为兽首,短而宽,呈横向的条状,兽嘴略宽,眼为孔洞形。佩中部为镂雕的人身与兽身,相互交错,不易分别。

此佩为传世文物,原出土地点已不清楚,学者们对其制造年代也有过多种推测。从人物头部特点看,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佩下部兽头的形状、孔洞的镂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兽头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确定其为石家河文化玉器。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0:37


【三孔玉刀】长49.1厘米,宽5.9厘米,厚约0.1厘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刀玉料呈墨绿色,长方形薄片状,背平直,刃部内凹,一端为方形,另一端略窄。玉刀的一面光滑细亮,另一面较粗糙。此类玉刀在陕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发现,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的这类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开片薄、刃部锋利、钻孔标准等特点。

这件玉刀的平均厚度约0.1厘米,表现出非常好的开片技术,刀背部三孔非常规范,无明显的孔径变化,刃部的锋利达到了可以割切的程度,具备了实用的可能性。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1:24


【玉勺】长16.5厘米。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颜色因久埋而产生变化。此勺出土时断为数段。勺形窄而长,头部似舟,池部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细长,近似片状,表面下凹,端部略宽,有一孔。

此玉勺工艺精致,边沿光滑平整,两侧对称性良好,勺头及柄部的凹面应为砣具砣出。其工艺水平与近代琢玉的差别不是很悬殊。勺柄较长,可以远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时必须谨慎,因而不是通常情况下使用的餐具。其用途尚需进一步研究。

此玉勺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3:04


【玉双虎首璜】长11.9厘米,厚0.4厘米。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璜为较窄的弧形,近于半圆,中部厚,边缘略薄。璜两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阴线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极夸张,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绳系挂。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确,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虎与人关系之密切,在社会生活中已出现对虎的崇拜,这对于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动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3:55


【玉璜】高5.2厘米,长10.6厘米,厚0.3厘米。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玉片厚度约0.3厘米,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规则的半圆形,两角外伸,说明此璜并非由圆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长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4:31


【玉兽形玦】高15.4厘米,宽10.5厘米,厚4.5厘米。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玦以青黄色玉料制,表面有多处色斑。整体为环形,一侧有一开口,未断开。开口一端为兽首,另一端为兽尾,兽身屈而成环,颈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这类器型,它表现的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反映了较大范围的动物崇拜。颈部带有双孔的作品并不多见,此玦可能是制造时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悬挂时倾斜度不合要求,于是又钻了第二孔。这件作品为清代宫廷遗玉,说明清代宫廷曾收藏红山文化玉器。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5:04


【玉马蹄形器】高9.5厘米,上口9-7.1厘米。下口6.9-5.5厘米。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器以青色玉料制成,筒状,表面有蚀斑,下口处呈褐色,略有伤缺,壁较薄,表面光滑。这种玉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一些作品置于入葬者的头骨之下,截面多呈椭圆形,上口略宽,呈坡状,下口较平,有的近下口处钻有小孔。由于作品整体似马蹄形,故称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称其为发箍。对于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们多有推测,或认为是用来束发的,或认为是仿照骨耒制造的农器,还有其它推测。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5:40


【玉鹰】高2.5厘米,宽4.6厘米,厚0.4厘米。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鹰为青黄色玉材制,片状,腹部略厚,腹前用阴线界出鹰爪,头部凸起,嘴尖,双翅较薄,尾宽,尾及翅上有阴线羽纹。鹰背部有对穿的孔,可穿系绳。

红山文化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玉鸟,多为鹰类。常见的玉鹰有二类,一类近似方形,翅的边缘平直;另一类鹰的翅膀大且展开,似飞翔状。这件玉鹰属后一类,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遗址出土有同样的作品。此玉鹰的造型较接近于现实,鹰的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简练,系因人们仰望飞鹰所得的观察结果。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6:15


【玉兽面纹嵌饰】高3.2厘米,宽4.8厘米,厚0.7厘米。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此器为传世古玉,表面纹饰较模糊,有较大面积的赭色斑。器近似梯形,凸面,顶端上凸,中线两侧向后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嵌饰正面为浅浮雕兽面纹,重点表现兽的环形双眼及阔嘴。兽面两侧饰前肢,短小,带爪足。兽面及兽肢上饰细密的阴线回纹。饰件背面有4组通孔,每组孔由两个斜孔对接而成,孔中可穿绳。

据分析,作品原系嵌于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为一组,这样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类的器物。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6:50


【玉三孔铲】长27厘米,宽16厘米,厚0.8厘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铲为梯形,青黄色玉料,有较重的赭色斑。片状,宽端有刃,刃自两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铲的表面光滑,造型规整,边线平直,表现出较好的加工技术。

据山东大学刘敦愿教授介绍,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日照县两城镇的中医刘述祊先生得到了同埋一坑的5件玉器,三孔铲即其中的一件,于1957年入藏故宫博物院。

此玉铲制造精致,无砍砸使用痕迹,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礼器。
楼主:安昊儒233  时间:2019-10-07 23:07:20


【碧玉笄】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长11.9厘米,径1厘米。

碧玉质地,器呈圆锥形,两端略尖,中间粗。中部有一穿孔。通体光素无纹饰。

笄,即簪子,是古代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的用具。女子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是成年,称“及笄”、“笄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