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字数:2017访问原帖 评论数:2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09-01 18:35:53 更新时间:2021-08-25 07:20:02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0-09-01 10:35:53
123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1-08-22 10:53:40

又是一年中元,去年被删,重贴

中元节

从办公室出来已是暮色初起时分,残阳的那抹余晖映得西方的远空如丹炉倾空。出行不远,在马路的转角处,见有人在绿化带的丛林深处悄悄的焚纸燃香,纸火的微光似乎正照亮着那丛林里的昏暗。估计是附近小区的随迁父母,在这异乡祭奠家乡的故人。同车的洋同事少见多怪,遂问我这些人在做什么?我以“因中元节临近,他们在祭奠亡人”作答。碍于我英文的词穷,无从道尽这中元节的内涵,同时他也困于对东方文化了解得太浅薄,更无从解读中元节的来历渊源。我只能以 “Chinese All Saints' day”,为中元节的意义作草草解答。

中元节俗称鬼节,论其内涵倒与“All Saints' Day”有几分类似。但比起东方人对祭奠故人亡魂的肃穆庄严,西方人过万圣节倒更有娱乐欢快感。比较起来,似乎两者之间在形式上又却是大相径庭。

说是中元节,这是道教的说法。按明朝的归有光在其《汝州新造三官庙记》里的解读:道教以天,地,水府为三元,尊奉其神为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官各司其赐福,赦罪,解厄的职责。按道教说法,七月又称鬼月。到了阴历七月,地府将门户大开,赦罪鬼魂回到世间,到七月十五这天,是游魂返还地府的最后一天。所以人们在这天祭奠亡人。而按佛教的说法,这天又名“盂兰盆节”。随佛教从印度东来中国。其名从梵文音译而来,据说依据佛门的《目连救目》的传说而来,其意思有具可解救亡魂的倒悬之苦的意思。从南梁的那位佛徒皇帝梁武帝以来,中元节正式进入中国人的节日历程。人们在这天或祭祖,或放河灯,或放焰口等各种活动,以表达情感上的慎终追远或遵从宗教上的超度亡灵。所以才有《荆楚岁时记》里记载的:“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祭奠先祖向来为推崇慎终追远的儒家所重视,看来这中元节的渊源内涵在儒道释三家都各有解读。

中元节的风俗在各个时期的书中都有记载。在北宋的《东京梦华录》里,对宋朝汴梁城里过中元节有详细的记述,北宋的开封城里会“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又“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到“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享祀时铺衬卓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卓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看来除了焚香化纸,还会有演剧等丰富的祭奠活动。而在成书于明朝的《金瓶梅》里记也有“次日却是七月十五日,吴月娘坐轿子出门,往地藏庵薛姑子那里,替西门庆烧盂兰会箱库去。”的记载。晚明的张岱倒写了当年的杭州人过七月半。楼船歌馆,名妓闲僧在湖里船碰船人挤人,名为看月实在是看人。这当然为一生好雅趣的张岱所不喜。待人群散尽,他才“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见夜下湖景“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直到“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这倒是过成了别样的中元节。而旧时高邮人过中元节的习俗,在汪曾祺先生的《城隍,土地,灶王爷》文里也有记述:每年七月半,城隍要出巡,即把城隍的大驾用八抬大轿抬出来,在城里的主要街道上游一游。城隍出巡,前面是有许多文艺表演的节目,叫做"会",许多地方叫"赛会"、"出会",我们那里叫"迎会"。参与迎会的,谓之"走会"。看来城隍游行的风俗算是高邮地区独特的地方习俗。

或许是慎终追远的精神追求,又或许是中国人视“祀与戎,为国之大事”的人文传统,在中国的日历上总会有对祭奠事項的备注。如从春节,清明,中元,寒衣节,到冬至节……我的记忆中,中元节是家乡川北地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家乡直呼“月半”,即七月半节的简称而已。或许因是鬼月,大人们在七月是严禁孩童下河玩水的,也告诫顽童晚上不可乱串。说辞是怕被水鬼游魂捋走。家乡人在中元节祭奠先祖必定有“包袱纸”事項。通常在临近中元的前一天,祖父会安排包袱纸。所谓袱纸,将黄裱纸按一定数量折好,再用素白的纸包裹好,最后在封面按格式书写好。类似于化寄于地府的包袱而已。具体格式按受祭人名讳居中,年月日期居左,献祭人姓名居右。具体敬辞或称谓 视亲属关系而定。一大早,祖父买好纸包好袱纸后,正襟危坐的用毛笔毕恭毕敬的写起袱纸来,那些远去的祖先名讳在他笔下跃然纸上,这些远祖虽素未谋面,但又觉从未远去。写完献祭给的祖先的袱纸后,祖父会另外包一份,专祭于那些无主祭奠的游魂孤鬼。而这时在厨房里忙碌半天的祖母已备好丰盛的酒肉菜蔬,以备献祭先祖。临近正午,写好的袱纸按昭穆顺序奉于堂屋,先点香敬于袱纸前,再献祭酒果肉菜蔬酒。敬献的袱纸是不能在家过夜的,也不必在墓前焚化,只须在空旷的河边焚香化纸即可。所以到当天下午,各家都将袱纸陈于篮中,带好水饭到河边烧袱纸。这也是镇上一年中的盛事。烧袱纸的程序是先将四柱香点燃陈于四面,袱纸堆集居中。再将加水的米饭撒祭八方,以享祭从八方来的祖先神魂。最后点燃袱纸,看着纸包逐渐化为灰烬。

化燃的袱纸,青烟袅袅,微光渐起。大人们在这青烟中追忆远去的故人旧事,孩童们在这微光中懂非懂得听着大人们对岁月如流水的感叹。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