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三国演义中的物理矛盾

字数:20772访问原帖 评论数:3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8-26 08:50:13 更新时间:2021-10-03 19:52:28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09-03 06:18:28
张松是一个三“可”人物,遇到刘璋、曹操、刘备三个人,分别表现出“可耻”、“可怜”、“可叹”三种形象。
在刘璋的地盘(这时不能叫做“蜀国”)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物产丰饶、地势险要、主子亲民又有能力(注:曹操与刘备在喝酒的时候,把刘璋贬低为“守户之犬”,虽然是一种看不起的形象,但反映了曹操对刘璋的羡慕嫉妒恨。为什么呢?刘璋太有战略眼光了,他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这种韬略可以和司马懿、陆逊相比拟,是诸葛亮、姜维等传统的高智商人才赶不上的。认识不到这种优势的小聪明,历次北伐,还不是象落水狗一样被打回去?)。
偏偏张松生在福中不知福,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连魏国的空气也是香甜的。对刘璋形成了可耻的背叛,在谈笑中,不是要把刘璋出卖给曹操,就是把刘璋出卖给刘备。

到了曹操的地盘上,张松出现了“遇强则犟”的特点。是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绍、远征乌桓、横扫辽东,这已经是赤壁之战之前的台词了,现在又破了快马长枪闻名的西凉马超,曹操自有骄傲的资本。但是,曹操还是接见了这个不起眼的别驾,表现的比刘备还“爱才”(后面将会提到)。

张松很可怜,无耻就无耻到底吧,背叛就背叛吧!偏偏连出卖刘璋为自己某个一官半职的能力也不具备。很显然,杨修是一个出色的谍报人员。一个真正的谍报人员,往往藏的很深,在温和的谈话中套取有价值的信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台词只会出现在电视剧中。但是张松却丝毫听不懂杨修问话的意思,还认为是考试语文知识和记忆能力的。一番华丽的辞藻,说的也不能说没有艺术水平,但是再华丽的辞藻和艺术,也必须服务于当前的zhengzhi诉求,对吧?最后,眼见机会来啦,却“反难”杨修一下,正是这个“反难”使张松彻底沦为笑话。这种小聪明远远没有法正更阴险。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09-03 06:37:26
那么,为什么又说张松“可叹”呢?
那就是阅历太浅,无法识破人为设置的陷阱,被人卖了还在替人家数钱。
我们来看看刘备一方的接待之道,这是很有讲究的。
第一梯队——赵云
刘备这种级别的诸侯,显然没有曹操傲视天下的资本,但是刘备表现出来的包装艺术,和他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包装艺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一个小饭馆里面,偏偏设置了公关部、销售部、人事部。。。。。留了N个手机号,最后发现这个小饭馆的经营模式是老板兼厨师兼快递员兼招聘队伍兼食品包装兼业务员兼接线员。。。。。但是外界一看,嚯!好大的公司!要是张松这种级别的人物刚到地界,刘备就亲自出马,和张松打打太极拳,玩玩木兰扇,那还成什么体统?所以,形成接待梯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梯队,就是赵云。他的任务,就是首先安慰一下张松饥饿的胃。

第二梯队——关羽
人们都说关羽傲气,事实上和张飞这个愣头青相比,关羽还是比较会来事,第二梯队的关羽,主要任务是放松一下张松那疲劳的腿。

第三梯队——诸葛亮、庞统
这一梯队更进一层,他们的任务是抚慰一下张松受伤的心。

核心梯队——刘备
进入正题。

就这样,刘备这个小公司,象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对张松下套,可叹张松浑然不觉的样子。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09-03 07:10:50
我深度怀疑,我们历来对诸葛亮的看法是错误的。就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样,赫鲁晓夫创设了“瓦西里”这个神枪手英雄,把别人的杀敌立功事迹,全部汇聚到瓦西里的身上,从而从精神上打击德国敌人。
诸葛亮为什么会形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形象?恐怕并不是历代文学艺术加工形成的,而是三顾茅庐时“屏退左右”时的秘密谈话决定的。因为刘备有几斤几两,曹操早已经掂量过了,是明摆着的。
刘备需要一个隐藏很深的“谋士”,让曹操感到忌惮才行,于是便有了诸葛亮。那些军事上的胜利、外交上的胜利,刘备才是真正的灵魂人物,而诸葛亮不过是一个代言人而已。
和三国演义相反,并不是诸葛亮象摆弄木偶一样教育刘备怎么说话,而是刘备教育诸葛亮怎么说话怎么办事,这才符合上下级的身份,也能解释为什么刘备活着的时候打了很多胜仗、但是诸葛亮、姜维主政期间屡战屡败的事实。

只因为,刘备的许多话,看起来并不像是诸葛亮教的。三国的第一智者,是刘备的儿子刘禅,而不是诸葛亮,后文将会分析这一点。

我们来看刘备会见张松时的语言艺术。

【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今闻回都,专此相接。倘蒙不弃,到荒州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
我在本帖已经多次提到,别驾是一个很小的官员,所以,刘备先从“名”上开始煮青蛙。呵呵,张松还有刘备这样的学生啊!还有刘备这样的粉丝啊!

【松以言挑之曰:“今皇叔守荆州,还有几郡?”】
狗肚子装不下四两脂油!这个张松终于沉不住气了!就像听了大超市的免费音乐、看了大超市的免费电影、感受了大超市的按摩椅、品尝了大超市的美食、欣赏了大超市无数的美女一样,实在不想走“未购物通道”了,那样多让人看不起啊!但是,张松还是有一点小小的狡猾,还是没有放弃戒心,想逐渐出卖刘璋。

【荆州乃暂借东吴的,每每使人取讨。今我主因是东吴女婿,故权且在此安身。】
诸葛亮代言:陈述一下事实。

【松曰:“东吴据六郡八十一州,民强国富,犹且不知足耶?”】
诉诸战争是合法的。东边能不能争取?有庞统代言:刘备比刘璋身份更显赫。

【玄德曰:“二公休言。吾有何德,敢多望乎?”】
言外之意:“皇叔”的名,庞统已经代言了,麻烦你们替我陈述一下品德方面吧!

【松曰:“不然。明公乃汉室宗亲,仁义充塞乎四海。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这个跨度也太大了,真的喝多了?还是愚蠢?

【玄德拱手谢曰:“公言太过,备何敢当!”】
倾斜的天平,需要扳正过来,否则一下就透漏了狼子野心啊!

最后是送人。
【玄德举酒酌松曰:“甚荷大夫不外,留叙三日;今日相别,不知何时再得听教。”】
别走呀!别动摇啊!惦记着你呢。

张松说:松亦思朝暮趋侍,恨未有便耳。松观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亦非可久恋之地也。”

【玄德曰:“故知如此,但未有安迹之所。”】
排除东边,排除北边,你说呢?

松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若起荆襄之众,长驱西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玄德曰:“备安敢当此?刘益州亦帝室宗亲,恩泽布蜀中久矣。他人岂可得而动摇乎?”】
名义相当,仁义相当,咋动摇他,你说呢?

松曰:“刘季玉虽有益州之地,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加之张鲁在北,时思侵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松此一行,专欲纳款于操;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明公先取西川为基,然后北图汉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愿施犬马之劳,以为内应。未知钧意若何?”

【玄德曰:“深感君之厚意。奈刘季玉与备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骂。】
你给我说个合适的理由先。


松曰:“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玄德曰:“备闻蜀道崎岖,千山万水,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虽欲取之,用何良策?”】
有了理由,但是地理方面?嗯?

松于袖中取出一图,递与玄德曰:“深感明公盛德,敢献此图。但看此图,便知蜀中道路矣。”

【玄德略展视之,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
这时不能看的太细致啊!否则张松会认为这是个套。这个“略”字用的传神。

松曰:“明公可速图之。松有心腹契友二人:法正、孟达。此二人必能相助。如二人到荆州时,可以心事共议。”

【玄德拱手谢曰:“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
既然刘备自己已经提出来这一点了,很显然就是为了刺激张松自己说“不需报答”这句话的。刘备要让这几顿饭发挥出最大价值,不但套取地图,而且免得成事之后还需要兑现给张松这个废物封官的诺言。

松曰:“松遇明主,不得不尽情相告,岂敢望报乎?”
这可是你说的,我本是好心好意“厚报”你,既然你一世清高,我也不愿破坏了你清高的名声啊,不报就不报了吧。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09-03 07:41:18
我们注意刘备迎接张松时的第一句话,简直是绝了!如果说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英雄”的定义是三国演义语言艺术第一绝的话,这句话的措辞就是第二绝,把核心字眼抽出来,大家品味。
久,高,恨,远,专,弃,荒,暂,片,渴仰,万。

这些话,难道是诸葛亮教的吗?显然不是!南征四郡、北占汉中、安排名将魏延上位,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刘备这个精算大师的运筹帷幄。
而北伐之前,诸葛亮公认最出色的表现,不过是“舌战群儒”。可是,还是那句话,华丽的辞藻,需要服务于需求。舌战群儒这种骂街式的表演,不能说没有雄辩的才能,但是为后来吴蜀关系破裂埋下了伏笔。多少年了,舌战群儒的后续阴霾仍然存在,得罪了张昭,得罪了周瑜,得罪了东吴战神吕蒙,一直到邓芝访吴时这种关系才回归正常。
而被认为是【千古万人不及也】的隆重对策,除了众多网友认为有翻版榻上策的嫌疑之外,从根本上也是错误的战略。MZD认为,最错误的军事决策始于隆重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焉能不败?”

回归正题:我们把刘璋比喻成张松的原配夫人,任劳任怨,家中富有、安全,但总是不建议张松做股票和风险投资,认为他没有这个能力。张松一肚子怨言,终于有一天,要把他的原配夫人卖了。第二任妻子是个女强人,有很强的业务能力,霸道、泼辣,但是有可能让张松继承了一大部分产业,从此走上另一个不同的阶层。但是张松觉得自惭形秽,于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被妻子一顿胖揍,鼻青脸肿的,失去了男人的尊严。第三任妻子是网上认识的网友,看起来无可挑剔,温柔、贤惠、善良,但是有个缺陷是家里穷。张松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如意的妻子。于是开始给她打款,把原配夫人的首饰变卖,为第三任虚拟世界的夫人的老父亲置办棺材,为第三任夫人的妹妹置办嫁妆,为第三任妻子的弟弟读大学交学费。。。。。。。最后才发现,第三任夫人的父亲却健在、妹妹却早夭、弟弟却辍学。。。。张松对得起谁呢?

郑智化:“最后才发现真正最爱你的,是最初离开的人”。

还在为张松的华丽辞藻和记忆能力辩护的文人们该醒醒了。象上面这种事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你还会认为张松是个“人才”吗?如果说弥衡是个一辈子没有结婚的单身棍,张松就是一个娶了三个老婆被骗上当的SB,谁更加可恨、可怜、可叹呢?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09-04 07:18:44
三国演义第60回
后一部分的矛盾问题是:
(1)刘璋到底对刘备的野心知晓与否?赤壁之战的过程中,周瑜动不动就是拿下刘璋为孙权的妹子做嫁妆,刘备动不动就是拿下刘璋之后归还荆州。轰动全国乃至整个三国演义最轰轰烈烈的一场战争,各地诸侯即使没有卷入其中,也必定派出暗探四处打听消息,刘璋怎么会不知道?
(2)双方大军涪水之会后,忽然有小道消息报道,张鲁犯界,于是双方都有台阶下了,脱离了凶险的鸿门宴式接触,但后来却没有见到张鲁出兵。这个假消息是谁发出的?书中没有明说。
(3)保存生命是生物最基本的需求。王累到底为什么要以死相谏?是对刘璋的爱,还是对刘备的恨?存在着什么样的权衡?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形势:
曹操赤壁之战之后,从马超那里掰回了一局。一劳永逸地消除了后顾之忧。正准备靠着军功上位;
刘备横扫荆南四郡,基本稳定了局势,江陵、南郡之战已经结束,双方经过谈判,已经基本言和。
马超这个曾经的硬茬变成了软柿子,但是不甘失败,正在招募西凉羌人,又一次准备拖他们下水,目标除了为自己家族报仇,zhengzhi目标并不明确,有再次被曹操打成光杆司令的可能。
刘璋和张鲁这两个崇山峻岭深险之敌的老对手,正在相互挠痒式地开战。

这时候的刘璋,应该不应该让刘备入川呢?
答案是:应该的。
(1)张鲁的骚扰就像一只蚊子一样,让刘璋很烦;
(2)孙权那边结成盟友,并没有实际的价值,你玩你的水,我玩我的山,我永远没有机会侵犯你,也不想走出四川;你也没有机会侵犯我,刘备已经横亘在中间。
(3)东邻刚刚横扫四郡,不管是敌人还是盟友,这个敌人正在不断壮大;
(4)曹操那边不可能结盟,张松的外交已经核实了这一点。

那么,刘璋为了自身的生存,最佳方案就应该是:(1)想办法让刘备和张鲁开战,相互削弱;(2)想办法让曹操和张鲁开战。至于三国的3个主体国家之间的各种拉锯战,刘璋不感兴趣,或者说,刘璋也想一统天下,但是目前还是稳守四川比较好。
但曹操忙着称公称王,也对张鲁汉中的地理形势很忌惮,把持中原这个粮食潜力比较大的地盘,曹操有超越式发展的优势。

所以,刘璋的方案分为两步:第一步,和刘备套近乎玩太极,送粮食,送一部分兵马;第二步,渲染张鲁的威胁有多大多大,让刘备去开战。

刘璋这个被称为“守户之犬”的人,目前也在招募守门犬,刘备就是刘璋眼中的守门犬,并不是一只老虎。因为荆州刚刚稳定,刘备不可能倾巢出动(后来的出兵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刘璋的人才极旺,丝毫不亚于孙权。我们看看刘璋的人才:
张任:军事决策水平和魏延、吕蒙相当;个人武艺也并不在张飞之下。
凌苞:要不是点背和奸细出卖,其功劳也可以和关羽的水淹七军相当了;
吴兰、雷铜:这两个人可以抵挡黄忠、魏延但没有战胜他们的可能,但撑一阵子没有问题;
邓贤:一个软柿子。
李严:和黄忠武力相当。
严颜:忠诚度有问题,但也可以镇守一方;
杨怀、高沛:镇守一方的大将,个人武艺不明,后来死的憋屈,能力可能稍强于邓贤;
黄权、刘巴:忠诚度很高的管理人才。
祸水:法正,张松,孟达。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09-27 13:39:53
张飞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
一提到张飞,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物,其桃园三结义更是千古兄弟情义的美谈。可是,这种理解明显是错误的,三国演义至少有下述几处暗示着张飞只是效忠于刘备而已。
一、赵云截江夺阿斗:“俺哥哥大汉皇叔,也不辱没嫂嫂”。年龄相差悬殊不是婚姻的障碍,房事不协调不是婚姻的障碍,甚至张飞的理由也不是孙刘两家的政治性联姻需要,他给出的理由仅仅是“大汉皇叔”的身份。
二、张飞释放严颜是为了“义气”吗?不是的!因为张飞嗓门比较大,书中明确说的是【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释放的原因,仅仅是这个老将军嗓门和自己相似而已。
三、在未得知刘备身份之前,【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也就是说,如果不知道刘备是皇族,张飞对待平民百姓就这么一副嘴脸,动不动就是厉声大叫。听说了刘备的身份之后,【张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09-29 12:55:21
徐庶为什么要离开刘备?
书中给出的理由是,曹操抓住了徐庶的母亲,而徐庶是个大孝之人,因此投奔了曹营。
这个看法完全不成立。
如果是个大孝之人,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自己的“孝”呢?一是相处时间比较长,母子情深;二是相处时间不长,但是在外面跌打滚爬挣钱,让母亲生活安康。
可是,这两点徐庶统统不具备。如果相处时间足够长,徐庶会不认识母亲的字体?退一万步讲,如果程昱的书法造诣实在令徐庶难辨真伪,可是还有信的内容和语气。他的母亲平时爱说什么话,爱做什么事,徐庶已经完全陌生了吗?
其次,司马徽已经知道徐庶不去还好,去了母亲必然自尽,徐庶作为一个已经出山的谋士,怎么会不知道?
我们来看徐庶得母亲“手书”之后,对刘备说的最后一句话:“非不欲效犬马之劳,以报使君;奈慈亲被执,不得尽力。今当告归,容图后会。”
看到没有?徐庶是害怕刘备不放人,拍着胸脯保证的,孙乾能提出的疑问:“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徐庶能不知道?徐母被执,是徐庶自己使用的一条计:目的就是尽快脱离刘备这张虎口!
离开刘备有4个原因:
第一,徐庶的家乡在颍川,已经被敌军占领了!而且从整个打仗的过程来看,刘备军团仓皇逃命的时候还是多些,与曹仁的作战虽然获胜,但是可以认为是小概率事件。把全家老小接过来绑在这样的战车上流离失所,不划算的;
第二,古人讲究“忠”、“义”、“孝”、“礼”等,这些儒家法规的优先顺序首先是“忠”,拿着“孝”作为幌子逃跑,虽然不能完全作为理由,但是从儒家法规的内部寻找理由,逃跑的机会还是大一些;
第三,曹操的阵营中,有太多的军事硬茬子。曹仁回去了,夏侯惇等又会不甘心地重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需要情报方面的优势才能获胜。既然我们证明徐庶并非大孝之人,那么,徐庶以母亲为诱饵借以混进曹营为刘备军团提供情报的可能性很大。否则,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徐庶一进曹营就大夸特夸诸葛亮的厉害,刺激得夏侯惇热血沸腾,非要与诸葛亮一较高下。也很难理解,博望坡上如何拿捏放火的时机,白河用水时上游防水的时机,为何如此精确。
第四,刘备一句话泄露了天机,古往今来,这句话被认为是刘备挽留徐庶时的一句伤心话,现在看来不是的。这句话就是:“吾欲尽伐此处树木。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徐庶此行并不远,可能听到了这句毛骨悚然的话。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
对待人不能象对待草木一样,而真正的仁者,连对周围的草木也是充满感情的。
如今,刘备讨厌区区几棵树遮住了自己的眼睛,就要将树木全部砍伐,宁肯错砍一千棵,也不放过一棵!
可是,徐庶在运动,树木是静止的,到底是需要刘备向前运动运动呢?还是需要这些树木都死去呢?
为了避讳,作者没有写刘备准备烧林,而是说伐林,但性质是一样的:树木无论是烧掉还是伐掉,并没有改变树木死亡的本质。
东周时期,晋文公焚烧山林逼迫介子推出仕的故事,也就是寒食节的故事,大家已经听说过了。后来晋文公非常懊悔。

如果你在公司上班,老板对你说:“如果我再听到有人背后说你坏话,我一定灭了他”,或者你是个女员工,老板对你说:“如果谁再踩住你的脚,我一定开除她”。

听了这些话,你会感觉老板对你很好?

上述解释是符合人之常理的,只有一点解释不通:既然徐庶已经脱离了刘备这张虎口,又为什么甘愿打入曹营内部作为谍报人员呢?

其实啊!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三国时代,并非简单分为三个阵营、阵营中的每一份子都是完全忠于自己的主公这么简单。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家族,比如诸葛家,在三个国家都有人居高位。有的人是为了蓄积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自己的后花园,例如陆逊伐山越。徐庶进曹营,目的是让“刘备军团”获胜,而不是对刘备个人的知人善任感恩戴德。

那么,徐庶服务的对象又是谁呢?看我下一篇解析。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10-02 21:39:41
一伐中原——由魏国主动诱导的一场战争

读三国演义的同学们,以及历来的看法,都是诸葛亮平定南蛮孟获之后,发动的一场战争,但本帖将会告诉你:这本是一个惊天的阴谋,魏国故意引诱蜀国出兵的。

早在第66回,曹操的谋士傅干就上书:干闻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相济,而后王业成。往者天下大乱,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耳。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愚以为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今若举数十万之众,顿长江之滨,倘贼凭险深藏,使我士马不得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天威屈矣。惟明公详察焉。

这是一篇非常有水平的上书。第一句话,总论威与德的关系。第二句话,分述用威的过去历史,顺便以曹操容易接受的口吻写出来。第三句话,明确了地理形势,吴国靠水,蜀国靠山。第四句话,总论了魏国整体发展战略。最后一句,再次申明了地理形势。

魏延固守9年的汉中,已经让魏国吃尽了苦头。魏国必须将“凭险深藏”的有生力量诱集到平原地区再开战。

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书中存在几件非常令人迷惑的事情:
(1)鹰视狼顾的司马懿,绝对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用不到了就闲置家中,用到了就紧急挂帅,用完了就卸磨杀驴。曹睿这样的用人策略,就没有估量到后果?
(2)华歆、王朗之流,只不过在皇帝夺权的过程中撸了一把袖子而已。二者的为人,英明的曹睿能看不出来?即使曹睿看不出来,在撸去司马懿军权的过程中,曹真、陈群这两个托孤大臣的话语权,难道还不如华歆和王朗这两个人?
(3)关于西城诸葛亮的空城计,许多学者已经有了许多说法:
a. 琴声可闻,箭也可至;
b. 围困多日,缺粮断水,必然可破城;
c. 司马懿害怕兔死狗烹,害怕战后被撸掉兵权,就放走了诸葛亮;
d. 空城计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我们只能就演义来论事,权且假设空城计是存在的,在这个基础上探讨:罗贯中到底向我们透露了什么信息?
(4)夏侯楙纨绔子弟,没有谋略,去了一定打败仗,远在蜀国的魏延也知道,但是当时除了不懂军事业务的王朗说了句话,曹真、司马懿、刘晔等军事上猴精的人根本就不说话。而且,夏侯楙召集了30万人,但是是一触即溃的烂部队,还不如曹真的20万“蜀军见魏兵甚是雄壮,与夏侯楙大不相同”。那么蔡睿为什么还是执意顺水推舟,让夏侯楙这个软柿子去长安?
(5)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怪现象没有:所谓诸葛亮的内应——孟达——周围压根就没有一个和他是一条心的,【更有孟达心腹人李辅并达外甥邓贤,随状出首。】,沈耽、沈仪更是准备在孟达的背后磨刀霍霍。连孟达自认为的心腹人和外甥也是如此,竟然天天密谋进攻洛阳。我们在想:孟达,又一个诱饵?

夏侯楙不懂军事的去了没有人吭声,派去的部队都是烂杆子,孟达周围全是叛徒无人提示,给诸葛亮以极大的自信。诸葛亮【深可畏也】的司马懿居然不出马谡所料地被贬,后来的挂帅居然是火线速度,就地调用宛城的部队——军权根本就没有丢,随手可用。右将军徐晃、张郃这些仅存的五子良将想调就调,这哪里是一个被剥夺军权的人啊!!!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是魏国对【凭险深藏】的蜀兵无可奈何了,故意向诸葛亮示弱,诱导其北伐,然后又引出孟达这个幌子,让诸葛亮满怀自信地来。

魏国根本就不怕诸葛亮来,而是真的害怕诸葛亮不来。

为了能把他诱来,宁肯牺牲夏侯惇过继给夏侯渊的儿子的名誉,宁肯冒着西京长安被攻陷的风险,也要把司马懿雪藏起来,捂得严严实实的。

换句话说,魏国虽然怕的不是谯周这样的投降派,但更不可能是诸葛亮(姜维,尽管这个时候还不在蜀国)这样的主战派,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世世代代盘踞在益州的保守派。
刘璋、张鲁这些不太懂军事的,已经让魏军感到非常难缠,而现今的诸葛亮、魏延如果采用的是刘璋的保守策略,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全国?
养精蓄锐的话,统一天下也是早晚的事,但魏国人不能再等了。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10-03 11:27:21
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为什么要以死相胁也要做前锋?

三国演义第91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

这一回,赵云出现了非常反常的举动:以死相胁非要做前锋。历来学者的观点,都是强调赵云忠心耿耿,老当益壮,其实不是这样的:赵云是被彻底架空之后的愤怒!桃园三结义的三个人已经不再了,地位较高的马超和黄忠也已经病故,说赵云的资格应当是蜀汉第一号人物也不为过。但是赵云的处境,不但远远不如后来的诸葛亮、魏延,甚至还不如向宠、李恢、邓芝等人。

作者用了411个字的篇幅,详细描述了随着诸葛亮北伐的人事安排,涉及到了33个主要参与人员的庞大队伍。这种描述已经远远超过了赤壁之战中曹操的人事安排。
(1)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
(2)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
(3)牙门将——裨将军王平;
(4)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李恢,
(5)李恢的副将——定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吕义;
(6)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
(7)马岱的副将——飞卫将军廖化;
(8)右军领兵使——奋威将军、博阳亭侯马忠,
(9)右军领兵使——抚戎将军、关内侯张嶷;
(10)行中军师——车骑大将军、都乡侯刘琰;
(11)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
(12)中参军——安远将军马谡;
(13)前将军——都亭侯袁綝;
(14)左将军——高阳侯吴懿;
(15)右将军——玄都侯高翔;
(16)后将军——安乐侯吴班;
(17)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
(18)前将军——征南将军刘巴;
(19)前护军——偏将军、汉城亭侯许允;
(20)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
(21)右护军——偏将军刘敏;
(22)后护军——典军中郎将官雝;
(23)行参军——昭武中郎将胡济;
(24)行参军——谏议将军阎晏;
(25)行参军——偏将军爨习;
(26)行参军——裨将军杜义
(27)行参军——武略中郎将杜祺;
(28)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
(29)从事——武略中郎将樊岐;
(30)典军书记——樊建;
(31)丞相令史——董厥;
(32)帐前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
(33)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
诸葛亮的头衔也是多得吓人:(1)平北大都督;(2)丞相;(3)武乡侯;(4)益州牧;(5)知内外事。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10-03 15:09:11
然而,白帝城托孤三位重臣分别是诸葛亮(内政)、李严(外军)、赵云(御林军)。此时可以看到,征服南蛮之后诸葛亮权势爆棚,以碾压性优势盖过李严和赵云。李严的安排是【分拨已定,又檄李严等守川口以拒东吴】。这里的浓缩在【等】字中的N个部下,想必没什么高质量谋士和武将,这意味着:李严这个光杆司令承担着防范吴国进攻的艰巨任务。和关羽相比:(1)吴蜀国摩擦少,(2)将才远不如关羽。因此,李严只有寄希望于邓芝的口才,及孙权折箭为誓的表里如一。如果邓芝没有平复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阴霾,如果孙权的野心是兼有山水之险,与曹睿共争天下,那么李严只有外部挨打、内部处分的份。
赵云处境更尴尬:人事安排是【又留向宠为大将,总督御林军马】。赵云成了彻底的闲人。于是,赵云说【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
赵云是公元156年的,比关羽大2岁,比张飞大10岁,比刘备大5岁!一个70岁的老人,也该是为儿子赵忠和赵广争取一些遗产了。只可惜,赵云在军事谋略方面不但远远不如张郃、程武,甚至还不如夏侯楙,北伐先锋第一战惨败!

不是有力斩五将么?是的,可是赵云被程武的战法围困时,蜀国有生力量损失了多少呢?罗贯中实在爱惜赵云,凡是遇到魏军失败了,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赵云失败,则没有强调士兵损失,单独描写赵云的困境:【赵云被困在垓心,东冲西突,魏兵越厚。时云手下止有千余人,......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上山。赵云从辰时杀至酉时......却才卸甲而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冲天,鼓声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杀到。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
你不是视83万如草芥么?武力能说明一切么?不是一吕二赵三典韦么?赵云是最著名的【常败将军】啊!!你【不服老,死于此地矣】是小事,大军呢?

夏侯楙这个引诱诸葛亮北伐的诱饵,居然超常发挥了,差一点活捉了赵云!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10-03 15:21:52
关兴和张苞营救赵云时的对话有什么分别?

(1)张苞的话:丞相恐老将军有夫,特遣某引五千兵接应。闻老将军被困,故杀透重围。正遇魏将薛则拦路,被某杀之。
(2)关兴的话:奉丞相之命,恐老将军有失,特引五千兵前来接应。却才阵上逢着魏将董禧,被吾一刀斩之,枭首在此。丞相随后便到也。

注意:
(1)张苞的话,很容易听出来主语是“丞相”,是丞相的顾虑、丞相调度有方;而关兴的话,主语则是自己,自己只是奉命行事。可见关兴继承了关羽傲气的特点,在话语中认为功劳是自己的。
(2)战功方面:张苞比较会安慰人,不让战败的赵云难堪。他说自己是“杀透重围”,强调了魏军实际上并不弱,赵云自然就心里释然了。而关兴的“被吾一刀斩之,枭首在此”,好像说的赵云很没用,自己多英雄似的。
(3)进攻的方向:张苞进攻的目的地是盯着赵云被困的方向,他之所以斩杀魏将薛则,是因为这个魏将妨碍了自己寻找赵云的步伐;而关兴的进攻方向并不明确,也并不很关心赵云的生死,而是强调了自己的武艺,也许实际上就是盯着军功去的。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10-03 16:08:46
三国演义第72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这一回罗贯中的文笔出现的矛盾问题是:
(1)魏军二把手的夏侯惇,居然做起了传令兵的任务。也许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后来杨修被杀后,曹操“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的奸诈,但禀请夜间口令这种事情,还轮不到夏侯惇亲自出马吧?
(2)三国时代还没有流行简体字,如果曹操写的是“壹閤酥”,很难想象是“一人一口酥”的意思。
(3)曹操杀近侍的事:如果这些近身侍卫经过了严格筛选,则没必要牺牲他们的生命。尤其是被子掉在地上,【众以实对】说明当场在的人并不少,这个近身侍卫是最关心曹操的,最不应该牺牲的就是这个人。如果这些侍卫是被曹操怀疑的,或者说暗藏着吉平等等这样的角色,那么用这种方式非但不能试探出忠诚度,反而很容易引起哗变。
(4)曹植是建安七子之一,文采出众,记忆力自然和张松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而且还【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但后来却要依赖杨修的【答教十余条】这种小抄。那么,他们二人终夜讨论不息的是什么内容?不涉及一点治国方略吗?是曹植嗜酒成性没有问?还是曹植的记忆力不行?
(5)曹丕用大簏载绢包藏朝歌长吴质的事:a. 既然是【密请入内府商议】,显然就不像曹植和杨修之间只管彻夜说些不正经的,这种事讨论半天就足够了。派使者天天盯着曹丕的府上,有什么用呢?b. 曹操派使者紧盯的,应当是朝歌长吴质的府上吧?如果吴质在,那么就没有到曹丕的府上;如果吴质不在,那么有可能去了曹丕的府上,也可能别处去了。你在庞大的曹丕府前守株待兔,有什么结果呢?c. 既然吴质还没有走,要想澄清自己,必须是想办法尽快离开曹丕的内府。这时候,使者应当着重观察的,是离开曹丕内府的大簏中有没有吴质,而不是第二天又一批进来的大簏中有没有吴质。d. 曹丕和曹植的情报都是灵敏的,曹植的暗探杨修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吴质去了曹丕的内府,而曹丕的暗探在杨修告状后的第一时间就知道曹操会派使者前来。这种心知肚明的事情,再用一次绢车笨不笨?
(5)邺城大门事件:曹操试验二人的才干,可能是杨修把他们的任务理解偏差了。这种任务可能是到邺城外从事某种具有时效性的比赛,而【出门】只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中间环节和时间阻碍因子。否则单纯为了这种简单的测试就牺牲“门吏”,拿生命当儿戏,还怎么带领魏军拿下天下?在门吏接受的上峰命令和曹操的命令出现冲突的时候,曹丕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那就是回去请示,澄清这种矛盾的命令,曹丕盯得是大门外的比赛。而杨修这种做法,切切实实是违反军法的,和他的【鸡肋】之意如出一辙。那一句【吾奉王命,谁敢阻当!】更是嚣张至极,就像【我爸是李刚】、【我女儿是彭帅】一样嚣张,这样的话语传出去,对曹操非常不利。
门吏既然专门守护大门,他们的命令就是至高无上的,从远古时候的司马穰苴,到近代的列宁,没有人敢践踏门吏的权威性,因为这个环节对于城防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谁,营闯城门的话门吏有权力就地格杀。因此,曹丕的做法是回去请示曹操的批复文件,反映了【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才是正确的答案。
楼主:史海寻宝  时间:2021-10-03 17:23:20
盘点曹操一生遇到的险恶之战:
(1)荥阳太守徐荣:自己挨了一箭,坐骑也挨了一箭,被曹洪硬生生救下来;
(2)濮阳:与吕布开战时,被城门燃烧的梁柱轧住,被典韦救了下来;
(3)宛城:被张绣的部队射了一箭,由典韦死拒寨门后曹操走脱,后面的张绣大部队被于禁拖住;
(4)潼关:马超大军杀的曹操割须弃袍,后来被曹洪救了下来;
(5)渭水:避箭马超,最终曹操被许褚救了下来;
(6)汉中:这次明确写的是魏延造成的伤害,门牙被射掉两个,最终被庞德救了下来。
(7)濡须坞:在万箭齐发的孙权军中,被许褚救了下来。
所以,如果按照三国演义对武将的排名中,不得不注意以曹操为参照,吕布、马超、张绣、魏延、徐荣都应当是上榜的人物。至于赵云的长坂坡,曹操并没有受到人身的生命威胁,关羽的樊城之战虽然逼得曹操欲迁都,但是仍然没有生命危险;左慈是最有争议的一位,但神话色彩多一些。

曹操应当感恩的人排名:曹洪>典韦>许褚>庞德。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