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古埠——翁家埠》

字数:109005访问原帖 评论数:9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9 19:50:18 更新时间:2022-02-05 10:25:23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09 11:50:18
《钱江古埠——翁家埠》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09 12:25:16
一、翁家埠之名
(一)懿德镇
明朝时的翁家埠一带,名为“懿德镇”。
“懿德”之意为“美德”:
1.《后汉书·钟浩传》:林虑懿德,非礼不处。
2.《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3.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崇儒学》:"《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4.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公之懿德茂行,可以励俗;清文敏识,足以发身。

特指妇女的美德:
1.唐 韩愈 《贺册皇太后表》:"恭惟懿德,克配前芳。"
2.明 王玉峰 《焚香记·辨非》:" 桂英 坚志,死不改节,懿德可嘉,爵禄宜永。"
以“懿德”为名,可见其时翁家埠之地民风甚为淳朴,

(二)翁家埠、翁家步、翁埠
《海宁建设志》大事记:“成化间(1465-1487),懿德镇(今翁家埠)翁姓者设埠,对今萧山头蓬通航。”
翁家埠,就是钱塘江北岸这个古埠所形成的小集镇。
之后,钱塘江北岸的海宁与南岸的萧山共有四个渡口:翁家埠——西仓、马牧港——横岔路、盐官——三岔埭、石塘头——小泗埠。

“埠”,《康熙字典》:“【正字通】同‘步’,舶船埠头。【通雅】埠头,水濒也。又笼货物积贩商泊之所。”本意为“停船的码头”。很多码头后来成为市镇,故引申为“有码头的城镇”,或泛指城镇;又特指商埠,后多用于地名。
“埠”古通作“步”,异体作"埗",最初借用"步"表示,后另加意符"土"。今以"埠"为正体。
“翁家埠”古时也有称为“翁家步”。
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钱唐江入海之处,有小村聚曰翁家步。”

翁家埠“昔濒钱塘江,明末形成市集”。
《海宁市场志》(2008):“嘉庆年间(1796),许村地区就有许村、翁家埠、胜寺前(沈士)三个集市。历史上这些市镇‘常住居民上千人,店行上百家’”
后翁家埠也简称为“翁埠”。今“翁埠村”之名,即以其村有钱塘江古埠翁家埠小集镇而命名。

(三)翁家埠汛、翁家汛、翁汛
“汛”,古同“讯” 。中国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
清代的翁家埠为兵防要地,既防匪患,又防海患、理塘务。
故清代的官文、奏章、史志中多有“翁家埠汛”、“翁家汛”、“翁汛”。
清•陈璚修《杭州府志》:“自翁家埠汛露字号起,至潜字号止,共坍卸鱼鳞石塘六百十四丈,又散裂鱼鳞石塘六丈。该处原系大缺口,情形较为吃重,且形势湾泻,数年来潮汐昼夜冲刷,原塘基址久已坍没。”、“中塘翁家汛霜、金、生、丽、水五字号,东塘戴家汛命、临、松、风、不、息、政、存、甘、棠、唱等字十一号闲段,共计续坍条块鱼鳞石塘缺口三百六十九丈。”、“十一月巡抚杨昌濬奏:东塘念汛,西塘翁汛,抢筑柴坝柴埽成。”

有的史书长年久月字迹漫漶,导致后人在抄录或引用时误将“汛”写作“汎”。
“汎”今作“泛”,其义与“汛”完全不同。
但出现多了,时间一长,也有认同了这种称谓。
所以也有称之为“翁家埠汎”、“翁家汎”、“翁埠汎”、“翁汎”的。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翁家埠汎千总一员(光緖十年复设,驻翁家埠),外委二弁,一驻曹殿,一驻章家庵......”、“......把总任以上据备志。(新纂)陈鼎魁,(见前)翁家埠汎千总。陈新、孙成彪,武生;汤朝恩,字露湛,武生,以上翁汎外委把总......”、“何国柱,长州人,翁埠汎千总。”
清•陈璚修《杭州府志》:“巡抚熊学鹏奏请于仁和县翁家埠建署移驻(乾隆志)。道光三十年,添设中防同知,又移驻翁家汎......”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09 12:28:20
二、翁家埠的地属
(一)地理位置
清•战鲁村修《海宁州志》:“县西南孟子桥、翁家埠......诸处皆成市集,较盛于转塘、皇岗也。”
清•陈璚修《杭州府志》:“孟子桥市、翁家埠市,均在治西南。”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民国铅印本 ):“翁家埠市在县西四十里”。
这里的“县”是指今盐官。1949年6月之后,海宁县县治才移至硖石镇。
翁家埠,今为嘉兴市海宁市最西南端,距海宁市人民政府42公里左右、嘉兴市人民政府66公里左右。西与杭州市临平区南苑街道钱塘村姚家交界,距临平区人民政府9.5公里左右、距杭州市人民政府22公里左右。南与钱塘区的杭铣新村、省六监交界。

(二)杭海划界
翁家埠因地处海宁市(古之盐官县)与杭州临平区(原为余杭区,古之仁和县,后为杭县)交界之地,地缘犬齿交错,人情风俗俱同,属地极难区分。加之以前钱塘江坍江、潮患因素导致居住人员不稳定等种种因素,造成翁家埠辖属很难明确,时而海宁(古盐官县)的,时而余杭(古仁和县,后为杭县)的,时而兼而分之的。
南宋《淳祐临安志》:仁和县 郭外分11乡、隶44里:......长乐乡(今海宁翁家埠和萧山赭山镇一带):隶赭山、长洲、金浦、崇仁、清河5里。
清•战鲁村修《海宁州志》卷一:“西防同知署:(乾隆)三十三年,抚军熊学鹏奏准于仁和县翁家埠建署移驻。”

翁家埠古埠初始形成的老街位于翁金线(即老沪杭公路)南侧200米处。街屋东西向相对而排,南埭街屋倚古海塘。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时,翁家埠老街的南埭半边街和古海塘是属于杭县的,而北埭半边街归海宁县管辖,对门的两边街分属两县,税赋各归各。你说神奇且有趣吗?
汪坚青修《杭县志稿》:“翁家埠:翁梅乡与海宁接界,南界属杭县,北街属海宁。”

自古至今,地域以河为界很普遍,但象翁家埠这样以一条集镇街道为界的,于全国而言也是罕见的。
钱塘江道的变迁和地域历史遗留原因造成了这种奇特的状态,至于起因谁也说不清,毕竟是逐步形成的。
据笔者分析,初始古埠成市之时,因地处两县边界,两边居民集聚,难以区分,两县也不予管制。后海塘外侧淤结成滩涂和盐田,为仁和(后为杭县)所管辖。长年累月,翁家埠集市两边居民各有占据,官民必因利而争,最终不得已以街中划界。

1933年民国时期曾有过一次划界,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地界问题。
那段时期,一个翁家埠,海宁县、杭县两县都有设有建制。
1933年4月19日《申报》民国:“海宁 〔本报讯〕本县与杭县划界,前以翁埠镇为线,致该镇左街与右街系各受一县管辖,行政上诸多不便,县参议会上次大会时,建议省府重划,顷省府以现有县界,系由以前两县会勘决定呈准在案,不准重划。
吕苾筹 周駿彥 《浙江省政府公报》(1933 年):“《布吿》 浙江省民政厅布吿第三号(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布吿,杭市县土地 杭县七都七、八、九图(即旧乔司区翁埠里、梅墅、乐成、吉庆、范埠外、三围各村)现经淸丈完毕,由......”
吕苾筹《浙江省政府公报》(1933 年):“《布吿》 浙江省民、财政厅布吿第十六号(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布吿 杭县七都四、七、八、九、十、十一各图(即旧乔司区和睦、翁埠二里、吴葛、联合村及水西、梅墅、乐成、吉庆、范埠外、三围、水墩、良熟、洪福、横岭、太平各村)土地现经淸丈完毕仰各该区内置有地产业户依限缴费领照,由......”
海宁档案史志网2013年7月20日《海宁抗战八年纪事》:“1945年(民国34年)9月1日国民党县政府调整海宁县行政区划为5区、55乡镇:
长安区:长安镇、兴福乡、沈墅乡、泰山乡、科同乡、荡湾乡、杨渡乡、褚石乡、修南乡、牧港乡、许村镇、许巷镇、袁坝镇、翁埠乡。”
《余杭通志》:“民国三十四年(1945)11月,临平邮局辖有乔司、翁家埠(现属海宁)、星桥、小林、亭趾、博陆、五杭、大麻(现属桐乡)、许巷(现属海宁)9个邮政代办所。其中宣统“三年五月设乔司镇代办分局,在市街,属仁和”,“设博陆镇代办分局,在市街,属仁和”(民国《杭州府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12月临平邮局辖有乔司、五杭、亭趾、大麻、翁家埠5个代办所和小林、星桥、博陆、许巷、和睦联桥、范家埠、袁家埭7个信柜。”
汪坚青修《杭县志稿》:“三十五年度(1946)商业登记表 临乔区:临平三百六十;乔司一百二十四;小林四十三;亭趾三十九;翁梅十六;翁家埠、星桥三十四;星桥、博陆三十九;和睦十三;和睦、联桥、丁兰三十七;五杭四十八;袁家埭、国和镇、五西区、四维六十;康家桥、永泰二十九丁河六十四......”
《余杭临平镇志》(1991):“民国36年(1947)临平邮局隶杭州邮局辖,下有乔司、五抗、亭址、大麻、翁家埠5个邮政代办所,及小林、星桥、博陆、许巷、和睦联桥、范家埠、袁家埭7个信柜.次。”

1947年,海宁县再次提出了翁家埠划界问题。
1947年6月2日《大公报(上海版)》:“阮毅成等视导海宁 翁埠划界可望解决
(本报海宁通信)浙省县政督导团第五团一行,由民厅长阮毅成率领,于五月三十日下午四时莅县。
观察团莅县的第一件事,是在县政府召开行政座谈会,□由阮厅长对记者发表了一篇会面谈话,据谓‘此次视导的中心,对收复区特别注意禁□。其次是表示对杭(县)海(宁)的县界问题亦将调查重勘,这件事是宁地方人士提出来的。
本来杭海县界的划分,就有本多不合理地方,同一条翁埠直街,却分剖成二,街南的一半,属杭县;北的一半属海宁,真不知怎样划成的?何况年来翁埠塘外沙地涨二十余亩,两庄毗连的居民都想争取地产,如果这两县的县界再不合理重勘,翁埠将变为是非之地’
照视导团排定的日程,定三十一日开始分组赴海宁县城、袁花、长安、斜桥等区视导,阮厅长则仍留在硖石主持招待党国及地方人士的座谈会,为期只有一天,如此走马观花,能够视导出些什么,本很难说。
但导团未尝没有成绩,首先是硖石、长安、袁花等区的几年来堆积的垃圾,总算沾视导团莅临之光,而出得干干净净了。
第二,据说这次视导团是不受任何招待的,这至少可以减了当地人民的□费。至于说视导团原是为视导而来,除视导外,便非视导团□能力所及了。(卢筠五月三十一日寄)”
《海宁建设志大事记》和《余杭通志》均有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翁家埠第十三保五甲划归杭县,杭县翁家埠之南街划归海宁。”

虽然当时对翁家埠老街进行了划分,但并没有彻底、清晰地划定翁家埠之杭海地界。
汪坚青修《杭县志稿》:“杭县各区乡镇土地总面积统计表(附都图分布)区别依民国,乡镇别附旧有乡镇名称,附土地测丈现乡镇土地总面积数,备三十四年度(1945)所测定者,依民国三十七年(1948)所定都图;单位:亩。考:翁梅乡梅墅、翁埠、吉庆、乐成、范埠......”
“各区都图乡镇,廿三年测丈所划分:乔举区第七都领图十三(以下各乡省玄乡字镇则注之)一图:回龙、丰水、长安;二图:寳善、同善、永善;三图:孝义、合志、丁兰镇;四图:吴葛、联合、和睦联;五图:永仁、安乐、乔司镇;六图:大三围、小三围;七图:外三围;八图:范埠、吉庆、翁埠;九图:梅墅、乐成;十图:水墩、长熟、洪福;十一图:太平、横岭、顾陈;十二图:祝义、慕贤、和协;十三图:皋城、连峰。”

建国前后,翁家埠地域很大,有翁家埠盐区,分有翁埠乡、翁东乡、翁中乡、翁西乡等。
当时海宁、杭县两边都设有翁埠乡建制。这种神奇的存在,让我们作为本地人都很难区分,不要说外地人了。
建国之后,杭海两地着手划分杭县、海宁地界。直至1953年才明确翁家埠划归海宁县。
《海宁建设志大事记》和《余杭通志》:“1950年5月,海宁县东起墨字号石碑,西至翁家埠,南至钱塘江边,北至沪杭公路(翁金线)地域划归杭县。1953年10月15日,杭县盐区撤销,杭县翁埠乡划归海宁县。”
《余杭县地名志》:“解放后区乡镇变动情况:
1950年5月,海宁县东自墨字号石碑起西至翁家埠、南至钱塘江边,北至沪杭公路止划归杭县。
7月,杭县建立盐区。下辖新元、翁埠、四格、翁东、翁中、翁西、三元、下沙8个乡。
1951年12月,翁埠、三元、新元、四格4个乡划归乔司区。
1952年7月至1953年2月,翁东、翁中2个乡全部淹没,翁西乡大部份坍掉,下沙乡一部份坍掉,未坍之乡划归乔司区。
1953年7月,翁埠乡划归海宁县。
11月,翁西乡撤销。未坍之高沙、桐盘、农东3个村并入下沙乡。”
“临乔区翁梅乡(附旧有乡镇名称):梅墅、翁埠、吉庆、乐成、范埠。”
《余杭市志》:“1950 月,海宁县东起墨字号石碑,西至翁家埠,南至钱塘江边,北至沪杭公路划归杭县。”、“1953 年,杭县盐区翁中乡及翁东、翁西乡大部坍陷钱塘江中,盐区撤销,翁埠乡划归海宁县。”
《余杭市土地志》:“1950年5月,海宁县东起墨字号石碑,西至翁家埠,南至钱塘江边,北至沪杭公路一片盐地划归杭县。”、“1953 年,杭县翁埠乡划归海宁县。”
《余杭通志》:“杭嘉2号界桩(编号330104002):余杭、海宁、桐乡三市边界线交汇点,为三立单面型花岗岩界桩,位于余杭市临平镇塘湾村、海宁市许村镇庄湾村、桐乡市大麻镇洽光村交会处的河中心。
3号界桩(编号330104003):为单立双面大型花岗岩界桩,位于余杭市临平镇东湖村和海宁市许巷镇郭湾村接壤处旱地的东南角。
4号界桩(编号330104004):为单立双面大型花岗岩界桩,位于江干区省乔司农场、余杭市临平镇姚家村(今南苑街道钱塘村)、海宁市许巷乡翁家埠村接壤处房子旁。”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3 12:29:41
(三)翁家埠入杭
正因为以前的翁家埠范围很大,所以在杭海划定县界后,翁家埠古埠集镇及其周边划入了嘉兴海宁,而其中另有一部分(翁家埠集镇南侧、西侧及西北侧)划入毗邻的杭州地区。
这数十年来,划入杭州地区的这部分,已逐渐被灭失了很多“翁家埠”痕迹,但还是留有很多历史遗存。毗邻而居,终难割舍那份地缘。
《余杭县地名志》(1986):“翁梅乡
位于余杭县东端,沪杭铁路南侧,杭临公路之东,临平山之南。东界海宁县许巷乡,南连乔司镇,西接星桥乡,北为临平镇和双林乡。驻地火车浜,北距县治临平镇3公里。
解放前,乡名以翁埠乡与乐梅乡合并时,各抽一字所得。
解放初仍称翁梅乡,1950 年10 月,从翁梅乡分出部分,另建天万乡。
1951年6月,又从上述2个乡分出部分另建仓前乡。
1956 年由翁梅乡、仓前乡、天万乡和西安乡的一部分包括南河村(葡萄树畈)、桂花树下、曹家埭、裘家桥、运芳桥、郭墓庙、孙家埭、竹官井、王家畈等村以及三元乡的新万村合并为翁梅乡。
1958年分属临平人民公社翁梅管理区和九堡人民公社仓前管理区。
1961翁梅、仓前2个管理区分别从临平公社和九堡公社分出,合并建立翁梅公社。
1983 月建立翁梅乡。
全乡南北最长距7.5公里,东西最宽距4.7公里,总面积19.54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计119个村民小组,分布于72 个自然村。5876户,2.2068万人。除回族6人外,均系汉族。”
翁梅乡包括红联、新丰、西安(曾称“东升大队”)、联盟、五科(曾称“五一大队”)、联胜、大园(曾称“卫东大队”)、高地(曾称“建共大队”)、翁梅(曾称“仓前大队”、“立新大队”)、天万(曾称“新天”)、姚家(曾称“新建大队”)、万常(曾称“新谊大队”)共十二个行政村。
“下沙乡 高沙行政村:位于钱塘江北岸,由沙滩逐渐形成,此为最高处,土改时称高沙村,行政村以此得名。解放初属翁西乡,1958 年命名高沙大队,1983年12月定今名。”

《杭州市地名志》(2013):“余杭区南苑街道
钱塘社区 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7千米处。东界海宁市许村镇翁埠村,西连高地社区、天万社区,南与杭州乔司农场交界,北邻海宁市许村镇前进村。面积2.11平方千米,人口3503人。社区居委会驻吴庵村19号。其地1983年4月由五科、大园、姚家3个大队分别改建行政村。2003年9月村规模调整时合并为钱塘行政村。以3个村都紧依钱塘江边石塘而得名。该石塘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现有耕地面积1919亩,种植蔬菜,兼营水稻、瓜果等。辖吴庵、五科、咸水庙、浜岸上、陈家埭、大园、里姚家、十五堡等8个自然村。2008年4月撤村建钱塘社区。
翁梅社区 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5千米处。东接高地社区,西邻乔司镇方桥村,南连万常社区,北邻联胜社区。面积2.54平方千米,人口3431人。社区居委会驻杨家58号。其地1983年4月由翁梅大队改建翁梅行政村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乡名翁埠乡与乐梅乡合并时各取一字而得名,几经区划调整,仍沿用"翁梅"二字。1992年5月翁梅乡并临平镇后,村以乡名保留至今。现有耕地面积1924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蔬菜等。辖杨家、韩家、赤家、许家浜、曹家浜、洋头坝、梅子井、北方、井龙桥、汤家、南吴郭等11个自然村。2008年6月撤村建翁梅社区。”

《杭州市交通志》(2003):“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下沙街道
杭铣社区 东南与乔司星野集团相接,西至翁盘路,北至沪杭路(与海宁交界)。面积0.50平方千米,人口2300人。杭铣社区原为杭州铣床厂职工生活区,1996年行政区域划归杭州市江干区管辖,生活区地名定为杭铣新村。2010年成立社区,更名为杭铣社区。社区驻二号坝路602号。”
“翁盘河 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部偏北,东与二号坝河平行。河经翁家埠、桶盘村,取两地各一字组合得名。南起新建河,北至石塘河。全长3千米,河宽10米。主起排涝作用。
石塘河 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河紧邻老塘(二线塘),故名。西起新华河,向东北至三号大堤护塘河。全长9.5千米,河宽15—25米。主起排涝作用。”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3 12:30:18
三、翁家埠道里记
(一)水路
1.钱塘江
清·宗源瀚等原纂修《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民国四年):
“杭县水路道里记。钱塘江 流经......翁家埠,自十二堡,东北流,过中防同知署前,至此十一里,与海宁县、萧山县分界。”
“海宁县水路道里记。钱塘江 流经......翁家埠:钱塘江自杭县流至此入境,又东流,至邵家埭,七里五分(翁家埠迆东与萧山县分水,以下皆同)......戴泛署:自邵家埭,东流,过老盐仓,至此六里二分。马牧港镇:自戴泛署,东流,过行宫,至此六里。大荆场:自马牧港镇,东流,至此八里五分......”

清•李应珏纂修《浙志便览[光绪] 》:“州属钱江,自仁和翁家埠入境,东十三里过老盐仓,至戴汛署,又六里过行宫,至马牧港鎭,又八里至大荆场,又四里过州城,至鎭海塔,又二十里至姚家场,江中南北中大亹在焉。又东十三里,至尖山,出鳖子亹,为大海。以上江中与萧山分辖。”
“以下仁和辖,隔塘亦中河,又北二十五里,至第七堡,深十六丈,广十里。又东十一里,至十二堡西防同知驻处,又东北十一里,翁家埠入海宁境。”

汪坚青修《杭县志稿》:
“......東流沿沙地折而東北至第七堡二五里;東北流過西防同知署前至十二堡一一六里;东北流过中防同知署前至翁家埠一一里,与海宁萧山分界。”

《杭州市地名志》(2013):
“抗战胜利后,钱塘江海岸工程局于次年2月接收美国援助的小兵舰4艘和100吨级方头无舱甲板木驳40艘,在富阳汤山至下游顺坝、翁家埠、九号坝和盐官出海江段进行了为时三年有余的海塘块石运输,从而打破了钱江怒潮区不能通航轮拖运输的禁区,也为后来的江海轮运提供先例。”


2.备塘河
《海宁建设志大事记》:
“春秋(前770-前476)筑备水塘河,又称土备塘河”。(现称新塘河)
“1953年冬,拓浚新塘河西段,翁家埠至盐官镇,长23.5千米。”

《苕溪运河志》:
“新塘河 位于上塘河地区东南缘,西起海宁翁家埠,东至黄湾镇,古名土备塘河、南塘河、上上河。新塘河分为东、西两段,中间隔着盐官古城河与沪杭公路。1952年拓浚新塘河西段翁家埠至盐官镇23.5公里,形成底宽2~4米、河底高程1~1.5米的河床断面。”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浙西提举刘垕(hòu)创建土备塘和备塘河。
备塘河又称“蔡官人塘河”。
南宋《淳祐临安志》:“蔡官人塘河,在艮山门外九里松塘(古走马塘)姚斗门,通何䘕(hang)店、汤镇(今乔司)、赭山(属古盐官县)”
新塘河西段位于上塘河流域,西起许村镇翁家埠集镇、东至盐官上塘河,流经许村镇、长安镇、周王庙镇及盐官镇,全长19.071千米,河道均宽17米。
其中许村镇段长4.792千米,涉及翁埠、塘桥、红旗三个村;长安镇段长6.925千米,涉及红色、盐仓、东陈、金港四个村;周王庙镇长7.294千米,涉及胡斗、荆山二个村;盐官镇段长60米。
沿线共有支河17条,其中许村镇3条,分别为运输河、许村新开河及运盐河;长安镇5条,分别为南塘河、天明港、南石灰港、芷泉港及三里塘港;周王庙镇8条,分别为西出盐港、新开河、潜力港、石桌子港、中出盐港、王家浜、桃花港及东出盐港;市级河道一条,为坝头港。
新塘河桥:许村姚家桥;长安邬家埭;周王庙永丰桥,长安联新桥(坝头港)....

清•陈棠 姚景瀛编《临平记再续》、王凤生《仁和县水道图说》:
“仁和河渠之大者有三,曰上塘,曰下塘,曰官塘,而溯其来源,则皆上承钱塘之水。
上塘河,由西湖之涌金、清波二闸,分省城中小二河,南出候潮门永昌坝,经庆春门之贴沙河,入清凉闸,迤西折北,至太平桥、板桥,以达上河,北出武林水门,从清河闸至枯树湾,折而南入密驼桥,各灌于坝子水门及施家桥,有贴沙河水自会安坝下来会之,又直北出兴福桥,折而东,至东新关与清凉闸下,水合流过临平,达海宁州界。
其中赤岸桥西,有水来自黄山金门槛前,有二水,一来自皋亭,一来自黄鹤。禇家桥有水,来自龙驹、桐扣两山。然山皆坡陀,无层峦叠障,非久雨霪淋,石能源源挹注也。
下塘河,由西湖石函等闸,出松木场,会西溪小和山水,至华光桥,有余杭塘水西来会之,又至北新关桥,有奉口陡门,迄会安桥,受苕溪瓶窑之水而来为官塘河,汇流出拱宸桥,从塘栖分而为二:一北出武林桥,至德清县界;一纳五福桥内瓶窑来水,直东出双桥,由德清大麻直达石门县界。此仁和水道之原委也。
再施家桥之东,由太平等桥出打铁关,达潮神殿,通小港,至翁家埠,为海宁之土备塘河,是又上塘河之支流也。
贴沙河与西湖,地势高于上塘,而下塘河仰视上塘,高下相去又丈余,贴沙河、西湖俱有闸坝截水,因时启闭,无从漏泄。上塘河虽有滚坝闸笕以闭之,第百里长流,塘身单薄,潦岁固有溃决之虞,旱岁又有枯涸之患,甚有下塘居民利其灌溉,私掘涵洞,以致漏卮易竭,亟宜培筑塘堤,浚治河道,俾上塘数十里之田,俱成沃土,诚百世之利。
且上塘与下塘,节节流通,如八坝内之王家缺口泥坝,则通新马头;沈塘、姚家二坝,则通登云桥;隽堰坝则通驼子桥;皋亭与大小袁家三坝,则通横井桥。其余金家堰通十三都,白洋笕通十五都,梅潭堰、潘公闸、吴家堰、婆娑闸、临平陡门通大麻塘河,金门槛费仁堰、施家堰均有运河。若上游浚深,则泻入下游,如建瓴之势,可不疏而自畅矣。
按:是篇于仁和县境之上下河源流,委曲详尽,虽不专指临平,而关系临平左近水利特重,因录之。”
清·宗源瀚等原纂修《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民国四年):
“杭县水路道里记。上塘河 流经......桂芳桥:自太平渡,东北流,过临平镇(镇东南有临平湖),至此七里一分(分一支东南流通翁家埠)......【汪坚青修《杭县志稿》】 ”、“枝流:备塘河......万成桥(即翁家埠):自沈家桥,东北流,至此三里七分,与海宁县分界......”
“海宁县水路道里记。上塘河枝流:备塘河 万成桥:备塘河自杭县流至此入境,又东流,至孙家坝南,八里四分弱(分一支北流,过孙家坝,通上塘河。)......”

清•陈璚修《杭州府志》:
“......打铁关达潮神殿,通小港至翁家埠,为海宁之土备塘河,是又上塘河之支流也。”、“......施家桥、打铁关,流至潮神殿,由小港通翁家埠,计程五十里,至州西门,绕城北流,与上塘河会,又直东五十里,至尖山闸,出石家漾.......”

清•李应珏纂修《浙志便览[光绪]》:
“城外两邑河道纷错,其大者一曰‘上塘河’,自艮山门内,承西湖水北二里,至桥头分支,为备塘河。又九里皋亭分支,通笕桥十五里,又十二里赤岸桥分支,通乔司十三里,又七里临平镇务官所驻,东有湖水通翁家埠,又五里施家堰,入海宁境。”

汪坚青修《杭县志稿》:
“头桥分一支东流,为备塘河。东新关桥水深八尺五寸,面阔十二丈;皋亭港口分一支东流通笕桥镇。衣锦桥水深九尺,面阔十八丈;赤岸桥分一支东南流过乔司镇;桂芳桥分一支东南流过翁家埠。
上塘河支流——备塘河:起头桥,讫万成桥,共三九•三里,中经市区。自头桥分上塘河之水,东流折而北至打铁桥一•八里,东北流过姚店桥至笕桥一三•五里,东北流曲曲过清宁桥至乔司镇一三•一里,东流至沈家桥七•二里,东北流至万成桥(翁家埠)三•七里,与海宁分界。”

3.其他河道
《海宁县建设行政一览》(民国21[1932]):“泗安港:查本县第四区泗安港,北通上塘河,南通许巷、翁家埠等要镇,为该区南北水路之要港......经派员测勘,港长计一千七百八十公尺。”

《海宁市场志》(2008):
“翁埠港:起点许村镇,终点许巷潘家坝,全长6.94公里,航道宽4.5米,水深1.6米。通航能力:定级8级,实际8级以下,最低桥梁净高3.2米。”

2017年5月5日《杭州日报》:
“‘三不管’河道如今成了‘一家亲’
全长约9100米的石塘河为下沙、海宁、余杭三地的交界河道,宽约12—16米,河道分为两段。东段东起三号大堤护塘河,西至省第六监狱西北墙;西段东起杭州嘉兴两市界碑,西至下沙新华河,由东往西途径乔司监狱、余杭南苑、海宁翁家埠。”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3 12:31:27
(二)陆路
1.海塘路
民国以前,自杭州至海宁、海盐的陆路,均走海塘路。早先的海塘路是土塘,后来才有沿江石塘路和土备塘路。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备塘,也叫土备塘,筑于主塘之后,与主塘有一定间距。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浙西 提举刘垕又在当地(苏北)创立土备塘和备塘河。它是在石塘内侧不远,再挖一 条河道,叫备塘河;将挖出的土,在河的内侧又筑一土备塘。备塘河和土备塘 的作用,平时可使农田与咸潮隔开,防止土地盐碱化;一旦外面的石塘被潮冲 坏,备塘河可以消纳潮水,并使之排回海中,而土备塘便成为防潮的第二道防 线,可以拦截成为强弩之末的海潮。”
《运河(河道)丛书•杭州河道文明探寻》:“
鲜为人知的备塘 钱塘江的土备塘,最早记载的是宋嘉定八年(1215),在修复临平的海塘缺口后,曾筑“重塘”(备塘),以防原海塘决 口而造成灾害。海宁,海盐在元、明二代亦屡作“备塘”“复塘”“副塘”等。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为巩固江防,朝廷曾议建大石塘,但因工程艰巨浩 大,非数年不成,而旧塘又到处塌损,难以御潮,于是在新塘未成之前,先在旧 塘之后筑土塘以道,曰:“土备塘”,以防患于未然。当时所筑土备塘从海宁龟 山南麓至仁和李家村(今彭埠镇普福村)一带,长一万四千零四十八丈,塘顶通 宽两丈四尺,塘底通宽五丈。此后,土备塘屡有添建,其中海盐—平湖二县境内 的土备塘“各长达数千丈”。而钱塘江外围的土备塘,主要是御潮的第二道防线。”

《杭州市交通志》(2003):
“翁家埠经盐宫、澉浦、海盐、乍浦至金山的捍海塘路。”
《余杭通志》:
“钱塘江海塘塘路,于七堡入境内,历八堡、九堡、十堡、十一堡、五显殿,经翁家埠出界东去。县间驿道:杭州经乔司、翁家埠至盐官海塘路。”
余杭段钱塘江塘路 位于南苑街道南和乔司镇南,为清代遗址。枟水经注枠载:“东汉初载土石筑 钱塘。”隋唐以后,历经修筑,至五代吴越,以“石囤木桩法”筑捍海塘。
元代,沿江海塘方成通途大道。此塘从九堡入余杭境,经乔司镇三角村、吴家村及南苑街道万常村、天万村、钱塘村出境于海宁翁家埠。石塘用花岗岩、石灰岩、红砂岩作条石砌筑,每块重约350公斤。条石间有束腰铁榫相扣,铁榫长0.16米、宽0.11米。 现境内存石塘长约8000 多米,宽约2米 。
《九堡镇志》:
“备塘路:彭埠、宣家埠到翁家埠之塘堤称土备塘,又称备塘路,塘高六米余,塘顶为槽形,古时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防潮大堤,被称为钱塘江的第二道防线。”

翁家埠之前是沿江船埠,自然是海塘路必经之地。
清·宗源瀚等原纂修《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民国四年):
“(杭县)陆路道里记。干路(路向东北):......十七堡(翁家埠):自十五堡,东北曲曲行,过十六堡,至此八里九分,与海宁界分界。枝路:......双潭闸:自万善闸,东北行,过小桥闸,至此四里五分,又东少北,曲曲行十四里三分,至翁家埠,与海宁县分界。......
艮山门(在省城正北)干路(路向东北):.....临平镇(桂芳桥):自永康桥,东行,至此五分(东南过干路之翁家埠,计十四里七分)......干路(路向东少北):......乔司镇:自笕桥镇,东北行,至此十一里二分(东南过艮山门干路之西防同知署),又东少北行十里二分,至翁家埠,与海宁县分界。”
“(海宁县)陆路道里记。支路:康乐桥:自许村镇,南行,至此五里八分。翁家埠:自康乐桥,南行,至此八里二分,抵十七堡海塘,与杭县分界。”

汪坚青修《杭县志稿》:
“凤山门干路二:起南星桥,讫翁家埠,共五一四里。中经市区,自凤山门外入境,南行折而东,至萧公桥一五里;东南行至二凉亭九里;东北行至关帝庙、望江门外二三里;东北行至观音堂、清泰门外三五里;北行至乌龙庙、第一堡二里;东北行至二堡二二里;东北行至三堡二三里;东北行过四堡至五堡四一里;东北行过六堡至七堡四七里;东北行过八堡、九堡至十堡七六公里;东北行过十一堡至西防同知署、十二堡三六里;东少北行至铁牛湾、十三堡二四里;东行至范家埠、十四堡二六里;东行折而北少东至十五堡二八里;东北曲曲行过十六堡至翁家埠、十七堡八九里,与海宁分界。二凉亭以下皆海塘路,共十七堡。七堡一段有杭塘公路汽车。”
“凤山门枝路一:起乌龙庙,讫翁家埠,共三七一里。中经市区,自乌龙庙、第一堡北首,东北行至青龙闸五四里;东北行至潮安闸六二里;北少东行过万家闸至万善闸四七里;东北行过小桥闸至双潭闸四五里;又东少北曲曲行一四三里至翁家埠,与海宁分界。原稿相加差二里。”
“艮山门干路二:起艮山门,讫翁家埠,共三四九里......自艮山门外吊桥,东行折而东北至矮菩萨寺三九里;东北行过石陡门桥至枸橘桥三二里;东北行至笕桥镇六四里;东北行至乔司镇一一二里;又东少北行一○二里至翁家埠,与海宁分界。”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
“八都二庄,版籍金字号,庄在翁家埠地方,出鎭海门由海塘至翁家埠,计程五十里,东界八都七庄,南界海塘,西界仁和,北界九都四庄。翁家埠街南市房及外海塘系仁和,境有仁海交界牌。村:后社村;桥:太平桥、万隆桥;庙:后社庙、关帝庙二。
九都四庄:庄在分水庵地方,出镇海门,由海塘至翁家埠迆北即庄。计程四十三里,东界八都七庄,南界八都二庄,西界九都一庄,北界十都三庄。四周河港中衔实地,缘地上崇墉,旱干有凝,雨泽无虞,村:杜家角、南宅徐,桥:安桥,分水桥,南宅桥,小桥二;庙:分水庵,三真庙。”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3 12:32:33
2.翁金线
翁金线,即翁家埠-金丝娘桥(X331),取海宁翁家埠的“翁”和平湖金丝娘桥的“金”而名,系跨境公路。原名杭(州)平(湖)线、杭金公路、沪杭公路或杭沪线、01 省道。

《杭州市交通志》(2003):
“杭州至金丝娘桥(编号001)
杭金(丝娘桥)线起自杭州(体育场路、延安路交点,下均同),向东通过体育场路、环城东路、艮山路,经彭埠、七堡、乔司、翁家埠、海盐、乍浦至金丝娘桥,进入上海金山县,全长136.2公里。境内终于翁家埠(海宁县交界上长24.3公里,曾称沪桂、沪昌、杭沪等线,是省内省际主干线之一。
民国5年(1916)为省道修建议案中浙苏线首段,即自杭州清泰门至临平段,长28公里,17年(1928)由杭海二县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建成。18年(1929) 改为杭平(湖)线,市境自起点经乔司至翁家埠。”

翁金线,始建于1925年11月,分段建成于 1927 年、1928年,为沪杭公路最重要的一段,也是浙江省最老的一条公路。
翁金线以钱塘江海塘路堤为基础,向东沿着钱塘江北岸海塘,路基一般填土高度3—6米,弯道很多,全线100米以下半径的弯道有28个。
1926年6月5日《申报》:
“......(二)翁家埠、七堡等区已通车。杭海汽车路公司。近日艮山临道之汽车营业异常发达,每班开驶,日夜乘客拥挤不堪,该公司彭埠之支路,早已通车‘翁家埠及彭家埠七堡’等区亦已于本月一日起通车载客矣。”
1928年7月14日《申报》:
“杭海路全线已通车:杭海长途汽车之路线,业已全线通车。
自‘杭县清泰门’外起,经‘河垾站’已衔接‘杭余路’至‘海宁县胡家兜’止。再接宁长县道直达‘长安’,全线路程计长九十八里。
途中分站,计分‘清泰、河垾、下菩萨、街口、宽桥、宣家埠、白井头、乔司、范家埠、翁家埠、袁家坝、老盐、仓石、荡头、胡家兜、大荆、海宁长安’止,共为十七站。
又支线二条:
(一)自‘知司’起,至‘塘栖’止,计长四十三里。分站为‘汤家桥、临平、小林、超山、塘栖’,共为五站。
(二)自‘衖口’起,至‘七堡’止,路程计长十三里。分站设‘彭家埠、七堡’二站。
开车时间:自上午六点五十分起,至下午五点十分止。
客车票价:全路售洋一元,包车价全路售洋一元五角云。
以上两路,余在十五年十二月间曾录本栏。惟当时全线尚未工竣,各地不能衔接。现已贯通衔接,交通甚为便利。
自通车以来,营业亦蒸蒸日上,故特再录报端,俾便行旅。惟另有余临路及余武路两路,均照旧观云。”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3 12:33:04
沪杭公路是在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后,国民党政府开始修建的六条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之一。它起自上海市西藏南路斜土路口,止于杭州清泰门,是连接杭州和上海的一条陆路大动脉。
1932年10月,沪杭路简易路面通车。后加铺碎石煤屑路面,于1933年3月正式竣工,时称“沪杭路”。
1934年《杭州市指南》:
“第二章 交通/第三节 市外陆路交通
杭平线:杭平路分杭海、海乍两段。
杭海段,经过泰淸、七堡、乔司、翁家埠、袁家坝、长安、胡家兜等八站。
海乍段,经过八堡、新仓、旧仓、闸口、袁化、黄湾、角里堰、澉浦、长川坝、场前、乍浦等十二站。”
1937年《杭州导游》:
“第六章交通/公路:
杭乍:杭州——乍浦,淸泰、七堡、乔司、翁家埠、袁家坝、胡家兜、海宁八堡、新仓、闸口、黄湾、甪里堰、澉浦海盐、前场。”

1938年,为阻滞日军扫荡,沪杭路上数座桥梁被国民党当局炸毁。
翁家埠东1.5公里左右的翁金线塘桥村界路段南侧,至今还保留着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抗日战争留下的碉堡(2008年10月23日《关于公布部分海宁市级文物保护点的通知》海市文〔2008〕82号附件《海宁市级文物保护点名单》:许村日侵华炮楼 抗日战争时期纪念建筑 许村镇 沪杭线许村段)。
汪坚青修《杭县志稿》:
“沪杭路:起金丝娘桥,经过海盐乍浦、海宁至杭州。自上海至金丝娘桥系江苏境,省内里程一三八八○公里。海宁至杭州段,即杭海路,起杭州清泰门,经过庆春门、河下、菩萨衖口、笕桥、宣家埠、白井头、乔司、范家埠、翁家埠、荐福寺、袁家坝、老盐仓、石荡头、胡家兜......”
1947年5月13日《申报》:
“海宁 九、十两日,沪杭铁路中断。沪杭公路乃突见热闹,惟以修理欠妥,连续失事。九日,自杭驶沪卡车在本县翁家埠地方,一台倾覆,一台驶入河中,幸无死亡。十日,又有货车一辆驶入本县吴家□地方河内,仅司机一名获救,押货员三名(姓名不详)惨遭溺毙。”

《杭州市志》(1999):
“杭州至金丝娘桥公路(编号501)
原起于杭州清泰门,经七堡、乔司、翁家埠、海盐、乍浦至金丝娘桥。1982年路线调整,七堡至乔司段列为上海至畹町国家干线公路的一个区段,清泰门至七堡段改列县道公路,起点改为乔司,全长117.80公里。杭州境内乔司至翁家埠(海宁县交界)段长5.60公里。
民国时称杭沪公路。17年(1928年),由商营杭海二县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筑通车,部分路段利用海塘改筑,路基宽6----7米,泥结碎石路面,钢筋混凝土桥梁。日伪期间,年久失修。35年2月,以土路、便桥抢修通车。1969年全段铺筑沥青路面,后局段进行小范围的路线改善。”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3 12:36:48
1990年,改称杭沪线,为省道浙01线。俗称“老沪杭公路”。
1993 年01 省道异地改建后,改称翁金线。
自海宁市许村镇翁家埠,经海宁许村、长安、周王庙、盐官、丁桥、袁花、黄湾等7个镇,进入海盐,至平湖市金丝娘桥。海宁境内段长 51.408 公里,
《余杭市土地志》:
“01 省道(上海至杭州) :原名沪杭公路,自杭州市七堡人境,至海宁市翁家埠出境,长12.8公里。始建于民国 14年 (1925)。1993 年,......改建为2级公路。”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3 12:37:37
《余杭市志》:
“省道:01 省道(沪杭路)余杭段,起自杭州,由九堡入境,经乔司至海宁翁家埠出境,长12.8公里。沥青路面宽12米......”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3 12:38:19
《余杭通志》:“01省道余杭段(沪杭公路),又名杭(州)金(丝娘桥)线。起自杭州主城区,经彭埠、七堡、九堡、乔司、翁家埠、闸口、海盐、乍浦,止于金丝娘桥......。”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3 12:41:33
今杭州翁家埠公交车线路:
523路/K523 (焦家村公交中心站→海宁盐仓开发区站):焦家村公交中心站 - 公交总公司 - 闸弄口新村 - 皋塘桥西 - 高速彭埠口 - 彭埠 - 窑厂 - 九堡南 - 九堡 - 三卫村 - 三角村 - 外乔司东 - 乔司农场 - 十四堡 - 万埠 - 十五堡 - 姚家 - 翁家埠 - 六监 - 塘桥 - 夏家弄 - 红旗彩印厂 - 王塘村 - 袁家坝 - 新兴路 - 启潮路 - 海宁盐仓开发区。
K824路 (临平汽车南站→省第六监狱站):临平汽车南站 - 保元泽第 - 东湖南路南苑路口 - 临东路东湖路口 - 临东路迎宾路口 - 西梅村 - 火车浜 - 汤家桥 - 南苑开发区路口 - 杭浦立交桥南 - 洋头坝 - 天方小区 - 潘家堂 - 天万村 - 万家坡 - 天开河中 - 十五堡 - 姚家 - 大园村东 - 翁家埠 - 杭铣新村 - 省第六监狱。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5 09:24:53
四、江患与围涂
(一)钱塘江
《萧山市水利志》(1997):“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冯村乡六股尖,至激浦附近注入杭州湾,全长668公里,流域面积55558平方公里。......由于钱塘江河口段独特的内窄外宽(喇叭形)地形,自外向内急剧缩狭,并在乍浦开始有隆起的大沙坎,致使东海潮波进入钱塘江河口段时,形成涌潮,成为举世闻名的‘钱江潮’”
“据史料记载:在秦汉之际钱塘江的河口段,水面辽阔浩瀚,描山、河庄山、岩门山等皆处于海中,当时尚未形成‘三门’。唐、宋以来,杭州市东南才有广阔的沙地,并与精山连成一片,明末清初出现流道迁徙,江水先后走南大门、中小门、北大门。”
“明末清初(1643-1645年),钱塘江有龛、赭两山间的‘南大门’迁徙到禅机、河庄两山间的‘中小门’”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钱塘江主槽又北趋,从‘中小门’(禅机山——河庄山)迁移至‘北大门’(河庄山——海宁海塘),五十九年(1720年),江洪海潮尽归‘北大门’”
“中小门自康熙十九年(1680)通流,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流道趋北,遂告淤塞二其后虽有4次人工开掘,但均偶通旋塞。其中乾隆十一年(1746)十一月至十二年四月开通,冲扩达450余丈,使北大门淤涨20余里,南北两岸相安无事达12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完全淤塞。”
“嘉庆十八年(1813),因钱塘江改道北大门入海,原海宁县部分地域(赭山、何庄一带)划归萧山,惯称"南沙"。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5 09:26:01
《钱塘江志》(1998):“钱塘江古名浙江,亦名渐江;钱塘江一名原指流经钱唐(塘)县的问段,民国时期方作全江统称。”
“钱塘江有南、北两源。北源长于南源56千米,而南源集水面积和年径流量均为北源的1.7倍。北源源出安徽省体宁县皖、赣两省交界怀玉山脉主峰六股尖东坡,自上而下称大源、率水、渐江、新安江;南源源出休宁县南部的青芝壤尖北坡,从上而下称齐溪、马金溪、常山港、衢江、兰江。两源在建德县梅城镇汇合后称富春江。”
“杭州——尖山之间河口段江道,历史上先后有南大门(龛、赭两山之间)、中小门(禅机、河庄两山之间)与北大门(河庄山与海宁海塘之间)三条通道。
宋代有‘盐官县海失故道’,元代有海宁3次‘海岸崩摧’,明代有海宁的‘海凡五变’等滩岸坍涨的大变迁,均是江流走南大门时,赭山下游海宁县南侧滩地的大片坍涨,不是改道北大门的变迁。
明末清初改走中小门,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江道又由中小门全部移至北大门。乾隆十二年(1747)人工开通中小门,安流12年后至二十四年(1759)又改走北大门迄今。
南大门和中小门淤塞后,成为向北突出的南沙。杭州市七堡、乔司至翁家埠一带则淤成北沙。直到清嘉庆十八年(1813)赭山才划归南岸萧山县,以前均属北岸海宁县管辖。
50年代迄今,大规模开展缩窄江道结合围涂的工程,将杭州闸口至海宁十堡之间60余千米的河道缩窄至1-4千米,形成现今的岸线。”

《钱塘江志》(1998):“大事记 明末清初(约1643-1645年),钱塘江河口主糟由龛、赭两山间的“南大门”改迁到以禅机、河庄两山间的“中小门”。
康熙四十二年(1703)钱塘江河口主槽又北趋;五十四年(1715)迁至河庄山与海宁海塘间的北大门;五十九年,江水、潮流尽归北大门。”
“民国37年(1948),钱塘江海塘工程局为制订钱塘江下游整理河床计划,测量钱塘江河口过渡段乔司、翁家埠、马牧港、盐官等处大断面和局部岸边沙滩。”

《余杭县水利志》(1987年10月):“钱塘江历来因潮强流急,江湖带来犬量泥沙(澈浦平均每潮进出泥沙约一千万吨)。河床系疏松易冲的粉砂土,滩涂费涨迅速,主糟迁徙不定,历史上七格与盐官之间江道,南北变迁范围达20公里。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主槽在赭山以南,坎山以北,称南大门。
明末清初(1643-1645年),主糟由赭山以北河庄以南下泄,称中小门。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归北大门出流。
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又回归中小门。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复归北大门。北大门的庐墓田园付诸川流。
解放前夕,七堡至盐官一带,江槽摆动范围仍有5--12公里不等。
据统计,从1905年至1948年的43年内,发生大塌江四次,”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5 09:26:16
《钱塘县志》载”庚申(1680)四月望日,钱塘江海潮自东入小门。”
朱定元《海塘节略总序》:“康熙三十六年(1697)以前,水出中小门。康熙四十二年(1703)水势北趋,海宁城以南桑园渐成沧海。康熙五十四年(1715)潮沙直通塘根。”

《杭州市水利志》:“民国 17年 (1928),钱塘江工程局改组为浙江省水利局,统管全省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海塘管理保留杭海、盐平、绍萧3个处。杭海段工程处下设五区,其中一区上泗乡至乌龙庙,二区乌龙庙至翁家埠,三区翁家埠至海宁盐官。”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5 09:26:43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9 12:02:44
(二)坍江海溢
《钱塘江志》(1998):“大事记
北宋宣和四年(1122),盐官县海溢,坍岸30余里。
南宋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 1133),自仁和白石至盐宫之上管江岸崩坍百余里。
南宋嘉定八年(1215),仁和知县赵希言在临平筑重堤,这是见诸记载的钱塘江最早备塘。
嘉定十一年至十七年(1218-1224)间,盐官海失故道,冲去城南平野40余里,坍毁东、西两段古塘,逼近县治,芦洲港渎及上、下管、黄湾冈等场皆圮,蜀山沦人海中,村落田地大半坍失。
元延祐桔六年至七年(1319-1320),盐官海汛失度,陷地30余里。
永乐九年(1411),潮水冲决海宁一带塘岸;十一月修仁和、海宁和海盐土、石塘共11185丈。
此后,成化十年(1474)、弘治五年(1494)、嘉靖七年(1528)、万历三年(1575),均因水势北趋,冲陆海宁南部之沙,修塘后又复故道,史称‘海凡五变’。”
“清同治元年 (1682) 至四年海宁翁家埠至十堡间,大溜临塘,江床刷深,抢护不及,塘身坍缺,海潮挟泥沙内灌成灾。”
“此后,岸滩淤坍无常,到光绪三十年 (1904) ,杭州以下到翁家埠一段塘外所淤熟地,又自东而西发生坍塌,直到六堡方止。按复后,宣统二年( 1910) 再次坍到十二堡。”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9 12:03:10
《余杭临平镇志》(1991):“大事记 1471年(明成化十三年二月)海宁堤决,采临平山之石重建。”

《海宁建设志》:“1946年秋,翁埠沿江出现坍江。”
1947年9月20日《申报》:“目前南沙的工程是最危急、最艰难的,而北岸涨沙,海塘可确保无虞。
塘工局为什么不以全力去救南沙呢?很多人都这样批评。但是塘工局从大局着想,看法完全两样。
副局长汪胡桢说:说种水流变向,就钱塘江本身说是一种好现象。江流趋于中泓,冲刷河床,加深水道,极有利于钱江通航,正符合于塘工局理想的治江计划。
战时受尖山至马牧巷涨沙影响,而分成南北二路的出口水流,因此也可合而为一。
自尖山至翁家埠之猪头角,沿江一片涨沙,广达廿万亩,与岸壤接,故海塘确保。南沙虽坍,大概至蜀山,新湾底一线即可稍止;坍江廿万亩,较确保杭、嘉、湖、松、苏、常、太七郡之安全,视其得失,则南沙之损失实不足道。
明清以前,钱江出口有三,一为今道,一为蜀山、赭山间之中小门,一为赭山□山间之南山门。
目前趋势,渐归古道,则自明清以来七郡大水灾之隐忧可以消除了。”

《海宁建设志》:“民国37年(1948)7月7日,台风,翁家埠至老盐仓塘外万亩盐田被潮水淹没,四五百户盐民生计断绝,露宿江边,哭声震天。”、“9月5日深夜3时,江潮成灾,袁牧港至翁家埠一带死40余人,盐田淹没。”

1948年7月11日《申报》民国:
“海宁怒潮汹涌。万亩盐田被淹。盐民生计断绝亟待救济
〔本报海宁九日讯〕连日正值潮汛,‘海宁潮’又告汹涌,七日夜十二时左右,夜潮高达丈余,如万马奔腾而来,翁埠至老盐仓一带十余里塘外盐田万亩余,均被怒潮淹没。人立盐田,水高齐颈,盐民半夜惊醒,哭喊震天,幸抢救迅速,人无伤害,然盐民户内家具及制盐用之盐板·潣桶等,均被冲去。八日潮退,盐民纷纷返归,觅取余物,状至凄惨。此万余亩盐田生产,暂告停顿,盬民生计断绝,当局正设法救济。”

1948年9月9日《申报》民国:
“钱江怒潮冲毁海宁塘岸 屋坍人亡(本报记者刘藻摄)
〔本报海宁七日讯〕时届秋汛,又值□雨不休,连日钱江怒潮汹涌,为近十年来所罕见。
七日上午二时许,夜潮涌至,潮高寻丈。本县沿塘各地,毁塘场屋及被淹死者,不胜其数,造成空前大悲剧。
现经调查所得者,计有:
(一)翁埠十五保地方,被流没草屋三十余间,鉴板飘去一万余块,死伤共达数十人,确数尚无从统计。
(二)袁牧乡被怒潮冲去草屋四五十间,死亡十七人,实际损失仍调查中。
(三)城厢南山桥至大石桥一段,塘身冲毁数十处,怒潮侵入土备塘内,冲去草屋四间,伤人一名。
(四)三里桥至四里桥约一华里之石塘被冲毁。
(五)七里庙之‘高’、‘冠’、‘县’、‘象’、‘杜’、‘钟’、‘利’、‘成’、‘盟’等十字号海塘,已全被怒潮所冲毁,盟字号东约六里地区之石塘,上半身亦被毁。该地民众爲保塘身安全及七郡生灵起见,刻已发起组织请*愿幽,拟赴省方呼吁,速谋有效之抢修。
(六)九里桥‘户’字号石塘一丈及‘县’、‘千’两字号石塘,完全坍毁,沿塘居民惶恐万状,纷纷迁移,地院已于今日派员前赴各地验尸,县府亦正继续调查,并设法救济中。”

1948年9月9日《申报》:
“‘桂花潮’汹涌。冲毁草屋卷走汽车。
〔本报杭州八日电〕钱江海宁潮,农历八月首期桂花潮之大,为民国以来所创见。潮头高如小山,越塘高达丈余,海宁至七里庙一带,鱼鳞塘上条石均被冲坍二三级。
王东原陈北达日前观潮,停于塘上汽车被卷下塘,潮势之凶可见。
翁家埠、老盐仓、十八堡一带,潮水冲毁塘外草屋,卷走大量盐板,死伤多人。塘工局对此已作紧急抢救,避免潮击之直接损害。”

1949年4月21日《申报》:“兴筑防水长城◇海宁陈汶港◇海塘工程(本报记者 黄行天)
〔本报杭州十七日电〕汽车沿着钱塘江深入到原野中去,公路两旁的阡陌中是茂盛的植物,桑树正在茁长嫩绿的新叶,绿苏的枯杆还有些留在田陇里,豌荳花像花蝴蝶繁开在公路的斜坡上。
粉黄的菜花,踱春风播送着清香,竹林呷隐约可以看到散落的村庄,男人戴着草笠,女人披着青花的头巾,都在明媚的阳光下辛勤地工作着,这正是美丽而素朴的江南底原野。
钱塘江是那么娴静,江水默默地流着,驼着点点的风帆不息地前进;并且不时跳起浪花,扑打塘岸,发出清脆的声响,歌唱着农村的美景。
啊,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底图景。
可是当浩浩的江水不服于河床的阻梗的时候,浪花便会激成怒涛,排山倒海地向两岸冲击过来,以无比的巨力,吞噬着两岸的土地,房屋和生命。
那时候,原野便胆怯而战栗了,恐怖笼罩着大地。
前年南沙坍江二十万亩,潮水侵入陆地十余里,头蓬镇屋被卷走五百余栋,居民面江痛哭;去年秋潮,海宁宁西、袁收二乡及翁家埠一带冲光了数十里盐田,卷去了四十五个人和他们的家屋生财,被灾盐民达二百三十余户。
这种惨痛的历史,形成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照在江浙两省杭、嘉、湖、松、苏、常、太七郡的千百万居民身上,影响着他们底安全。”

《钱塘江志——大事记》:“1952年,杭县的翁东、翁中、翁西乡出现大塌方。大部分盐田坍入江中。”
1952年7月—1953 年12月,钱塘江北岸坍江。
杭县翁家埠盐区翁东、翁中两乡全部、翁西乡大部和下沙一部分陷入江中,受灾盐民1247户计5685人,由政府分两批安置在县内或邻县。
1952年,(杭县)安置330户计1600人,其中县内安置100户、绍兴安置80户、萧山安置150户 。
《钱塘江志》(1998):“1952年海宁马牧港、老盐仓附近江槽开始北移西摆。
至1953年2月塘前滩地坍势迅速向上游翁家埠方向发展。3月17日下午翁家埠遐、迩字号鱼鳞石塘在大溜刷蚀之下,底脚淘空,塘身崩胡,缺口长43.3米。
当时即抢筑月堤、□塘,以防江潮漫灌,随后又在缺口段修建柴塘、沿塘抛石护脚7.925千米,在桶盘村至杨家村一带拥岸修筑柴笼护岸1.443千米,并抛筑挑溜丁坝群。
至1953年冬,主流南移,海塘转危为安。”
“大事记 1953年3月17日,翁家埠遐迩字号石塘倾倒43.3米。次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会 谭启龙、副 霍士廉视察现场。19日召开紧急会议。20日成立浙江省翁家埠海塘抢修委员会和工程处,负担抢修任务,年底完成稿第一期工程。
次年2月,工程处改称钱塘江水利工程局翁家埠工程处,负责第二期工程施工,至年底竣工后撤销。从杭州六堡经七格至翁家埠,修筑加固23.2千米。”
“1952年3月,南岸乌龟山以下主槽北摆,9月,北沙东侧岸坍转剧,10 月初,波及翁家埠一带盐田,自11月末至1953月3月中,先后共坍失盐田及耕地2.25万亩,并使北岸海塘有7.9千米紧临深槽,以致翁家埠‘遐、迩’字号海塘于17日坍缺43.3米。经抢险护塘,年底滩岸外移,始转危为安。以后由于围涂、护岸,杭州、北沙段江岸不再有坍崩发生。”
“建国后,除前述与北沙岸段交界处翁家埠的坍岸外,海宁岸段由于塘岸稳固,未再发生坍灾。”
《余杭县水利志》(1987年10月):“1953年老石塘外的翁东乡、翁中乡全部塌光,翁西乡也塌去一半,最大日塌量达245米,两个月北沙盐池二万余亩全部塌失。”
“大事记:1953年,翁家埠盐区塘外沙地沉楞,塘外翁东乡、翁中乡全部及翁西乡大部椅沉,水利部长傅作义亲临现场。盐民916户4087人,少数愿返回萧山、绍兴外,均安置在本县改业务农,国家发给救济和迁移等费用2.20万余元。”
1953年,(杭县)安置917户计4085人,其中县内安置229户954人、绍兴安置115户561人、海宁安置124户582人、萧山安置184户738人、嘉兴安置 78户357人、桐乡安置5 户25人、桐庐安置49户225人、江西定陶安置82户402人、德清安置29户146人、杭州安置10户43人、海盐安置3户14人、余姚安置3户14人、武康安置1户5人、崇德安置1户7人、其他地区安置4户12人。
《海宁建设志》:“1953年,翁家埠塘外沙地沉塌,水利部长傅作义亲临海塘工地视察。”
《杭州市水利志》:“1953年3月17日,杭县翁家埠石塘倾倒43.3米,钱塘江水利工程局立即于缺口抢筑临时围堤御潮。次日,省人民政府 谭启龙、副 霍士廉视察现场,召开紧急会议,指示抢修方针,成立浙江省翁家埠梅塘抢修委员会和工程处,年底完成第一期工程。是年,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亲临现场视察。翌年底完成第二期工程,全部竣工。”
《九堡镇志》:“钱塘江潮猛流急,江潮夹带大量泥沙,河状系疏松易冲的粉沙土,造成滩涂塌涨迅速,主槽迁徙不定,历来流传‘一年三塌江,满眼白茫茫,人似沙头鸟,漂泊居无常’的民谣。1953 年翁家埠盐区塘外沙地坍塌,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闻讯后亲临现场慰问灾民。省水利部门和杭县抢险指挥部组织人员采取抛石堵口抢险措施,塌江才逐渐趋于稳定。”
《苕溪运河志》:“1953年3月17日 杭县翁家埠(是年10月15日改属海宁县)石塘倾倒43.3米,钱塘江水利工程局立即于缺口处抢筑临时围堤御潮。次日,省人民委员会 谭启龙、副 霍士廉视察缺口现场,召开紧急会议,指示抢修方针,成立浙江省翁家埠海塘抢修委员会和工程处,年底完成抢修第一期工程。是年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亲临现场视察。翌年年底完成第二期工程,全部工程完竣。”
《苕溪运河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常的岁修、抢修、月修仍由海塘专管机构实施。1953年翁家埠海塘出险后,省人民政府组成翁家埠海塘抢修委员会和工程处负责抢修,次年改为翁家埠工程处,1955年撤销。”
《浙江省水利志》:“1953年3月,钱塘江水利工程局曾负责主办钱塘江海塘紧急抢险工程,省人民政府成立浙江省翁家埠海塘抢修委员会暨工程处,翌年2月,改称省人民政府农林厅钱塘江水利工程局翁家埠工程处,担负翁家埠一、二期海塘抢修任务,至1954年底竣工撤销。”

《余杭通志》:“1956年8月1日因台风暴雨袭击,杭县钱塘江海塘从七格至二号坝8.5千米全部冲坍,二号坝至翁家埠4千米冲毁三分之二。”
《钱塘江志》(1998):“1956年8月1日,5612 号台风在浙江省象山县登陆后,2日晨,狂风暴雨袭击钱塘江河口两岸,出现小汛时期未有的高潮位。钱塘江海塘在强风、高潮、恶浪的扑击下,塘身附土、土埝有不同程度的冲毁,海宁、海盐石塘有 19 处塘身条石被风潮掀去3—10 皮。支堤的破坏情况远甚于主塘,杭州支堤有四分之三堤身被风潮摧蚀殆尽,有的己夷成平地。北沙支堤在七堡一带缺口3个,七格至翁家埠一段有 8.5 千米堤身全部冲拥,4千米堤身被冲毁三分之二。”
《余杭市土地志》:“1956年8月1日凌晨,台风过境,苕溪上游降水536.9毫米,余杭镇石门桥龙舌嘴堤塘决口,洪水直泻余杭镇,南渠河上所有桥梁冲毁,沿河两岸房屋倒塌。杭县钱塘江海塘七格至翁家埠段两处决堤,长达10余公里。两县死亡53人,被淹农田33万亩。”
《余杭县水利志》(1987年10月):“钱塘江海塘自七格至二号坝17华里全部冲坍,二号坝至翁家埠八华里冲毁三分之二,仅下沙乡冲坍草舍591户,淹没二万余亩。”、“900 亩棉花全部淹死。络麻吹倒,桑果树吹断,水果落地。”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19 12:03:32


楼主:人笑佛  时间:2022-01-22 11:26:04
(三)围涂围垦
《钱塘江志》(1998)、《杭州市水利志》:“大事记 1950年,浙江省公安厅在杭县翁家埠围涂1.6万余亩,是为建国后钱塘江首次大规模围涂。1953年部分坍失。当年回淤后重筑围堤 9.7千米,称1号大堤,围涂1. 53 万亩。”(湾南经桶盘村至下沙一带)
《杭州市水利志》:“1954年筑乔司2号大堤,围涂1.3万亩。 1962年又筑乔司3号大堤,围涂 3.3万亩。”
《余杭县水利志》(1987年10月):“1953年盐区的翁东、翁中、翁西乡大塌方以后,浙江省水利局、杭县、海宁县组成抢险指挥部,由省水利局副局长何志斌负责。经抛石堵口,逐渐处于稳定,并在北沙支堤外涨起部份滩地。1954年乔司农场从翁家埠至铜盘村围筑了乔司二号大堤,既保护了支堤,又围涂6400亩。”
1954年,乔司农场在胜利闸至翁家埠修筑乔司2号大堤,堤长7.65公里,围涂1.31万亩。
《余杭县水利志》(1987年10月):“1949年至1957年,为解除江岸坍塌对主塘河支堤的威胁,重点加固六堡(24+007)至海宁翁家埠(37+934)的原有北沙支堤,全长23.27公里,采取对重点地段进行浆砌护坡和抛石固脚......期间,翁家埠至铜盘村段的外潍,已涨淤成陆,1954年乔司农场在该段围筑乔司二号大堤,长7.9公里,起到保护北沙支堤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