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用自己的方式读

字数:29370访问原帖 评论数:26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3-10 03:02:19 更新时间:2022-09-23 15:53:21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3-09 19:02:19
今天开个帖子,记录一下我读道德经的过程
我希望先用自己的方法解读道德经,之后再去看权威的解读。这样更有助于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也许自己解读的不正确,但求独立思考过!!
如果有人路过,有兴趣大家一起讨论,欢迎指正~~~~

我手里这本书道德经共81章,是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出的一本叫做 《老子 庄子》的一本书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3-10 12:08:33
道德经本身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断句的不同自然意思就会不同。既然是想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自己理解不参考任何书。我选择的方法就是先给出自己理解的断句,再用说文解字这样的工具书抠字眼~~~~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解释:规律方法,可以被说出或是传授,但他们不能用平常的简单的方法
认识事物,可以学习认识事物,但这里对事物的认识不是简单的留于表面的
无名或无的状态,就像天地之始处于混沌;有名或者有的状态,就像万物之母,
一切事物就有了开端。所以,我们可以用“无欲”的状态去深刻的(整体的统一
的)观察万事万物;“有欲”的状态来观察到站在一方的立场的欲求是什么。这
两者是统一的只是认识的角度或看问题的立场不同。“同”在道德经里就叫
做“玄”;如果可以 把一个统一的事物,辩证的拆分的看待,又能够站在不同的
立场或角度看待一个事 物那你就找到认识规律 ,深奥的看待事物的大门了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3-10 14:24:16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断句,我看后也是和参考书一样。这章感觉比较简单,我们只要知道老子说的“有”和“无”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第十一章,老子用很形象的例子给我们解释了“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一个杯子打比方,我们用的是杯子的空心,而不是杯子有形的部分。这个杯子的空心就是无,这个杯子的外形就是有。当我们把一个整体的杯子拆开看到了有与无,我们再看美,既然有美就一定有丑,既然有善就一定有恶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给美订了标准,这就是恶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给善订了衡量的尺度,就是不善
有与无是相伴相生的,难与易也是相辅相成的。
长与短是对照中显现的,高与下也是相依存的,这是普遍的规律,亘古不变
所以啊,圣人在处理问题时,才要不留于形式的做事(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做
事,但是普通人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留于形式,不留于表面,做事就要直达目
的本身不要受外界侵扰)。教育别人的时候不能只是言传,更要身教。万物的兴
起不一定有开始,万事万物发生出现不一定是从有形开始,一个人做成一件事不
一定是完全依赖这一个人,所以事情做成后做事的人不能居功。只有自己不居
功,才能使这个功劳不离开你。(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办好一件事后,向他们表达
了自己的功劳,他人反而就不那么感激或尊重你了,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3-11 19:19:44

-------------------
谢谢交流和指正。第一次读道德经,希望看到更多自己理解上的错误。交流就像是有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错误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3-11 20:04:30
@evaevalu 2022-03-10 12:08:33
道德经本身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断句的不同自然意思就会不同。既然是想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自己理解不参考任何书。我选择的方法就是先给出自己理解的断句,再用说文解字这样的工具书抠字眼~~~~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
-----------------------------
=========================
唔,李耳作为强者,其道理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所以要正确地解此书,基本的标准之一,是每一章解出的内容,要能自圆其说
道可道,非常道-----------------道作为事物的规律,是可通过道对事物的影响来形容的,但道对事物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不能用恒定的语言来对道进行说明,
名可名,非常名-----------------
@变态辣不过如此 2022-03-10 20:39:58
名,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这是基于人们的共识的,但人们的共识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
无名天地之始-----------无,指变化,也可称为无常、空,天地的开始是起源于变化
有名万物之母 ----------万物的存有,起源于万物之间的相互需要和依存,来自于由此而产生的稳定的描述和关联,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即变化,有即需求,这两者是同出一源的,只是取了不同的名字
同谓之玄-----......
-----------------------------
在读这篇我最大的惊喜,是“玄”“玄之”“又玄”。如果玄就是同,那玄之,和又玄 是什么想了很久,其实就是角度,翻来覆去的看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然后从整体上看一件事。自己的理解,虽然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是当自己意识到这点时很惊喜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3-21 21:40:10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每当看到到的经里出现 “不” “无”这样的否定词,我们就需要非常小心。这种时候我就会想一下杯子,杯子的有型部分是“有”杯子使用的部分为“无”。而“有”与“无”是要有所针对事物的或对象的。用这个思维方式看这章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些话是对谁说的?对国家统治者,国家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国家层面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家庭层面是:丰衣足食,长幼有序
老子否定的是有形的外在部分,肯定的是无形的用的部分
尚贤,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推崇贤能之后,就会给贤能下了定义有了标准,只要有外在的标准,就会使民为了达到贤能的外在标准而努力却忽略了贤能本身的作用。这就让我想到,现在的高考制度,我们一直在推崇素质教育,而家长老师最后还是需要在如何取得高考成绩上各种努力。一直再给孩子肩负,而孩子的负担却越来越大。为了一个好的小学,家长们把学区房炒到了什么价格?

解释:不推崇贤能,使民不为了高官厚禄而争夺;不把难得之货订高价,使老百姓不去偷盗;在社会上看不到欲望,老百姓的心才能不乱。所以圣人需要这样治理国家:老百姓都是虚心的状态,不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头,也能够不断的学习别人的优点;让老百姓吃饱饭;不与别人攀比,自然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不会因自卑嫉妒而苦恼;有强壮的体魄,身体是一切需求的基础。所以只有使百姓不知道标准所在没有过多的欲望,使那些能够知道标准的人也不敢按照外在标准去做。做到不制定外在标准,就可以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我认为国家状态就可以看出治理者是贤能还是昏庸,治理一个国家好与坏就看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国家是否国泰民安)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3-24 19:26:34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章又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断句,我的参考书断句是“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解释: 道:(如果你把他看作河流水渠)就像水从中流过而水渠永远也不会满。渊深啊!就像万事万物的根本。挫去道的外在锋芒,解去道的外在缤纷色彩,与道站在一起被光照耀,同道一起蒙尘。深邃啊!就像隐隐的存在。不知道“道”从哪里来的,但他一定是在我们能看到的外在形象之前(并不是外在形象本身)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3-29 16:31:57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又是否定词!!!橐龠: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 (我们是否真的使用过风箱?我们应该实际使用感受风箱的火与锅与人动作的关系后,对这章就更有感触了)越读道德经越能感受到深入浅出的哲理。现实中也是如此越是大学者大科学家说的话反而越平实能让门外汉也听懂。让普通人听懂不是普通人厉害,而是那些有真知的学者科学家厉害!

解释: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天地不对万物仁慈让其自生自灭顺其自然;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的,圣人不对百姓仁慈使其顺其自然的生活。天地之间,像不像风箱的运动?灶里的火隐隐的并没有灭的状态,风箱一动火苗就会出来。如果你拉风箱的动作太频繁火也就很快燃尽,那就不如把动作放慢让火更平稳的燃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是想像一个火堆在面前,用嘴去吹它的过程)这里老子是做了个比喻,治理一个国家,就像是拉风箱的过程,很形象,很浅显,实际应用过程却又很难把控!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3-30 19:28:02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又是否定词!!!橐龠: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 (我们是否真的使用过风箱?我们应该实际使用感受风箱的火与锅与人动作的关系后,对这章就更有感触了)越读道德经越能感受到深入浅出的哲理。现实中也是如此越是大学者大科学家说的话反而越平实能让门外汉也听懂。让普通人听懂不是普通人厉害,而是那些有真知的学者科学家厉害!

重新解释: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天地对待万物如刍狗为了多数的利益而牺牲少数利益;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的,圣人对待百姓亦如刍狗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做出牺牲。天地之间,像不像风箱的运动?灶里的火隐隐的并没有灭的状态,风箱一动火苗就会出来。如果你拉风箱的动作太频繁火也就很快燃尽,那就不如把动作放慢让火更平稳的燃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是想像一个火堆在面前,用嘴去吹它的过程)这里老子是做了个比喻,治理一个国家,就像是拉风箱的过程,很形象,很浅显,实际应用过程却又很难把控!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3-30 19:40:38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1)泉出通川为谷;两山之间的水流
2)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

牝:畜母也。本义是指鸟兽的雌性;牝也意为锁孔和溪谷

玄,在之前道德经里自己解释过,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用身边常见的现象阐述一个深奥的道理,这章和第五章似乎都给我这种感觉

之前一直纠结谷神到底是什么,想了很久一直没想明白这个谷是山谷的谷还是谷物的谷。如果是谷物的谷,那谷神就负责管理人的粮食。人要想生存就需要粮食,但是没有水也不可能生存。也许谷指的既是粮食也是水源。谷神用的真妙!谷神不死在我看来说的是生存的条件一直存在

解释:生存的条件永存,就是深奥的母性。保持万物生存条件一直存在的方法,就是天地运行的根本。生存条件连绵不绝的存在,永远也用不完 (有种道理人人懂,做起来不容易的感觉)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4-01 10:00:49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道理每个人都能懂,每个人也都能说一堆,但是对于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之后,我们是否还能清醒的认识最底层的道理与逻辑”对于天地人太渺小了,但是对于每个人自己,人又是如此之大,大到自己都无法认清自己

天长地久,是认知前提,是普遍认可的规律。现代我们对于地球的危机感可能会怀疑天长地久是否真的存在,但是在古代天长地久就是一个无须怀疑的普遍认知,真理一般的存在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存在,(天地为万物而存在)所以能够一直存在。所以圣人把自己置于百姓之后反而看上去是在百姓之上,把自己的生命置之身外反而能够存在于百姓之中(也许是心中),因为圣人的无私,反而能够成就圣人的私心(何为圣人的私心?百姓的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即为圣人的私心,圣人的目的)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4-01 15:50:41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写的道德经是给谁看的,是写给谁的?我之前听过的道德经解读印象是说写给统治者,写给居上位的人的。听后觉得很认同,所以在我读道德经一开始也是有这个认知前提的。对于春秋时期的大学者,老子也是不能免俗的,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治世。如何能够使天下太平,不再有战乱,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是所有那个时期的学者都会思考的问题。但是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我看来最有用的是法家,但是秦胜出后法家越来越不能维系,汉选择的是儒家。老子的道德经是真言,是本质,但是在治世层面却不容易操作。相当于做一道数学题,教你解题思路,告诉你答案,你仍然不一定会解题过程。(纯属自己个人感想){对于传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以下个人胡思乱想)老子作为周王朝最后一个图书馆馆长这样的当世大学者,老子对统治者是有要求的有判断的,对当时春秋时期的大环境也是有认识的,自然对乱世的结果也是有自己的判断的。出走是对周朝无法平复乱世的判断,西出也是对乱世结果的最终判断。老子,与孔子对周朝过去的繁华对过去的小国寡民(分封制)的向往注定了,他们有历史的局限性}
又是一章看每个字都认识,合在一起理解起来很烧脑的过程
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善:吉也。从言言,从羊。此与义美同意

解释:“上善”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为自身利益而争。把自己放到众人都不喜欢的嫌弃的地方,所以水的这种属性接近于“道”。(对于居上位的统治者,或说圣人)对于居住在何地,心思做到何种缜密程度,给予他人怎样的关爱,说话时如何做到言而有信,政事如何治理,遇事的执行能力如何,行动如何择时 (都要符合道的选择)只有不为私利而争,才可以没有过失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4-02 12:39:07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居下位的人)--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这世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功遂身退,天之道(居上位的人)--同样的道理说给不同地位的人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其实道理没有什么不同。每个阶层,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痛苦与快乐;都有自己的得与失

解释: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人要有自知之明有多大量做多大事)。把铁器的尖磨得又尖又利,锋利的尖端是不可长久保全的(人不可过于锋芒毕露)。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 (金钱会被战争,通货膨胀,政策的改变稀释掉;就像房子,房子过去不仅有房子本身的属性,还增加了投资属性。当我们房子作为增值保值的产品后,政策的改变市场价格的改变几十年后房子反而是财富贬值的产品)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的祸根(一个人富贵骄横必然伤害他人,遭到他人怨恨,也最终必然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反噬)。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功成不自居,不自傲。任何一件事情完成都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实现,要看到环境的作用,他人的作用。对自己时刻保持这种警惕性,保持虚心的状态)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4-08 20:37:24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是道德经里第一次出现德。何为道,何为德? 道是事物的普遍规律,而德是个人修养。

这章对我来说理解起来挺难的,载营魄抱一,涤除玄览,这些都如何理解。载的什么,营的又是什么?涤的是什么除的又是什么?谁载谁营,谁涤谁除?用杯子原理什么是有形部分,什么是无形部分?想了一个星期,头有些大了。

之前总是每个短句分着看,后来发现婴儿和雌是属于不同阶段之后,发现这章包含了三个境界的内容,对于统治者或管理者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初始准备阶段,也是个人自身修养阶段;第二个是出来做事的过程中会遇到并且应该注意的事情;第三个境界是有所成就后而不居功不据为己有的状态也就是玄德

解释:体与魄合而为一,不分离的状态;专心致志的气息,如同婴儿;去除旁杂后深刻的阅览,做好没有瑕疵 (这是第一阶段,从个人的身体状态,专注的精神,对知识的选择提出意见)爱民治国,无为而治;对任何生产活动的准备,像母亲一样;明白是理解四达是沟通,与人交流时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是第二阶段,作为管理者或统治者做事或治理国家时的理想状态)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能做到让其生长却不据为己有;为其提供生存条件却不去依赖他们;让其生长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德(这是第三个阶段,事成之后的不居功,也是用另一个角度理解的功遂身退,天之道)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4-10 16:28:17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是多么担心我们不懂得杯子原理,用三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道德经里何为“有”何为“无”怕我们忘了!!

利: 利者,义之和也。吉也,宜也。锋利

解释:三十根辐条汇聚到一根毂的空洞之中,车毂中有空的地方,车才可以运转。糅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器皿才有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墙壁之中的空间,房子才可以居住。所以有的作用是显的,而无的作用是隐的。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4-10 16:46:42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两章看着真是让人舒适,不用猜测,不用思考,老子直接告诉你他老人家的观点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体验到的,那些你向往的奢侈的事物都会给你蒙上一层滤镜。圣人应该有涤除这些人事物的外在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

解释:缤纷的色彩令人看不清,各种声音让人听不清,各种味道让人陶醉其中,纵情于狩猎令人心潮澎湃而无法停止,奢侈的稀有之物让人驻足而不知前路。所以圣人要看到事物本质而不是被表象所蒙蔽,所以要涤除表象的纷扰看到本质并利用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4-13 11:08:17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这章就是老子帮我们解释理解一句话: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谁宠谁,谁辱谁;贵的又是什么?)从这章看道德经再次确定是写给统治者或管理者的书,是管理学原理

解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什么是宠辱若惊?宠是比你地位高的人对你的态度超出正常(过分宠溺),辱是比你地位低的人对你的态度超出正常范围(不尊重)。得到这种态度应该感觉吃惊,失去这种态度也要感觉吃惊,这就是宠辱若惊。(当身边人对你态度发生变化,我们都要警觉是哪里出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先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病痛,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病痛?(国家都没了还需要国王勤勉吗?)所以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珍视天下的人,就可以将天下寄希望于他;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这个天下的人,我们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4-14 13:48:00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又是烧脑的一章,看了三遍没看懂逻辑,放了一天重新看一遍。先看“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里不是说“无”而是说了“有”。一直以来道德经说无多过有,第一次说有感觉还是挺出乎意料的。“能知古始”!!知古已经很困难了,竟然还要知道古之始,那不是难上加难吗?我只想说“道纪”还真难。

前面几句一直在描述一件事没有做成的状态,那种学习,认知,探索的过程。这个状态应该在“无与有之间”,更准确的说这种状态肯定是没有达到 “有”的状态。

昧:天色将明未明之形。

解释:看也看不明白,叫做“夷”;听也听不懂,叫做“希”;捉也捉不到,叫做“微”。这三种情况不可以去责怪他们,所以这三种情况可以看作为一种情况。(这里让我想到夏虫不可语冰)居上位的不够清晰明白,居下位的也没有那么庸碌,这种状态持续不断的进行也没有做出结果,又恢复到了最初什么也没做的状态(这里我想到清朝末年的状态,年轻皇帝想改革却又不够坚定实力不够,臣子有有识之士,最后却仍然没有改革成功)这种情况就叫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可以称之为“惚恍”。你迎着它走也看不清他的头,你跟随它也看不清它的后面。(我们每个人都被时代所裹挟着,却很少人或没有人能将所处时代讲清楚,当然对于过去的时代人人又都能讲上几句.)拿着过去的规则道理,只能来驾驭现在(已经发生的事)有形的事物。如果你知道过去那个道理或规则的最初的缘由,这就是道的开端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4-18 19:44:52
@ty_岳霖149 2022-04-15 14:19:29
版本不对,回去重读:)
-----------------------------
大家读的都是哪个版本?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4-19 11:19:41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老子给我们描述的善为道者,似乎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些人的身影,这些努力的,自律的,尊重人的,潇洒的,敦厚的,旷达的,以至于混沌的看不清的人们就是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就是努力工作生活但是还没有得到外界认可的你我他的样子

豫:象之大者,同“预”;同“与”参与;(也有欢喜,安闲之意)
混:水势盛大,丰流也;混合掺杂
蔽:蔽蔽小草也,此字本训覆盖也

解释:过去善为道的人,很难讲清楚,高深莫测。也不是不可识,但只能勉强的描述他们的样子:他大体的形象,就像在冬天趟水过河;那种迟疑谨慎的样子,就像是畏惧四周的邻居那种不放松拘谨的状态,就像是去别人家做客的客人;(这些形象似乎并不是高大伟岸的得道者的形象,更像是生活中遇到各种状态的我们自己)涣散的样子,就像是冰慢慢的融化;为人厚道诚心诚意的样子,就像是不加修饰未经加工一样;那种旷达的气场,就像是山谷的深远;那种混合掺杂而丰流的状态,就像是水不清澈不干净的样子(这些状态如果我们去形容他人,我觉得都是正面的评价,但是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被他人如此评价呢。敦厚在真实的生活中也会被嘲笑,被欺负。直到某些敦厚的人做了一些事得到应有的表扬,我们才会由衷的敬佩吧)谁能把浑浊的水静置之后让它慢慢的变澄清;谁能把寂若死灰的社会搅动出生机?保持这样的做事方法,得到一些成就仍不自满。只有不自满,才能慢慢的在工作中有一些新的成就。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