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用自己的方式读

字数:29370访问原帖 评论数:26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3-10 03:02:19 更新时间:2022-09-23 15:53:21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5-23 16:32:31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其古字形象曲尺,曲的基本义为弯曲,与“直”相对。又可引申为邪曲、局部等。象方器受物之形、侧视之。曲象圜其中受物之形、正视之。引申之为凡委曲之称。不直曰曲

枉:本义是弯曲。后引申指绕弯。也指不正直,不正派。用作副词时,表示动作行为毫无效益,徒然。枉是形声字,木为形,㞷(后来写作王)为声。枉本意指树木弯曲。由此引申指人的品行、作风等不正、不公道,特制歪曲法律、办案不公。从受害方面讲,指受委屈、冤枉、冤屈。枉又表示白白地、徒劳之意,词意虚化

弊:欺蒙人的坏事:作弊。营私舞弊。害处,与“利”相对:弊病;弊端;弊害;弊政;利弊;兴利除弊。败,疲困。古同“蔽”,隐蔽。

彰:文彰也。会意兼形声。从彡从章,章亦声。“章”义为“站立在最前面”,“彡”(shān)指“多彩”。“章”与“彡”联合起来表示“如彩色的屏风”。本义:明显,显著

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其古字形像戈刃架在人颈上。伐本义指用武器击杀,泛指砍断、征讨,又引申指对他人武力上的征讨或言辞上的诛责。又假借为自我夸耀,如伐善

矜:本意是指矛的柄,矛在仪仗中,用于迎接贵宾等场合。自夸;自恃;怜悯;同情; 注重;崇尚

这章又是不用解释,就是文章的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意思,我建议每个字,查一遍字典,要把这个字的所有意思都看全!!!"抱一为天下式"关键如何理解“一” 既要从宽度去理解,也要从深度去理解(深度不同,其一相同,其意不同)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解释:按照事物之形弯曲,就可以全面;把树木弯曲了,就可以直了(两种理解把弯曲的木材弯曲就直了,把直的木材弯曲折了之后,也直了);低洼有了容量,才可以充盈;总做蒙蔽人的坏事,就会被新人替换;数量少才可以拿的了;东西太多就会让人处于迷茫疑惑无所适从,所以圣人保持“一”的状态作为处理天下事的准则(理解玄就理解一了,事物的一体两面)不把自己呈现出来,是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更好的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才可以留住功劳;不自夸自恃自怜,才可以长久。只有不争,天下人才不能与你争。古人说的,曲则全,怎么会是虚言呢?这样做功劳才能全归你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02 17:21:13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故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记得很久之前,和几个朋友讨论。关于道德,人品。一个人是否可以站在道德至高点上批评别人?批评别人就代表自己的道德水平高吗?最后我们争论很久,我们一致认为: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他做什么事就是什么人!读到这一章感觉很熟悉。似乎我们当年的争论从道德经中得到了肯定。

“汪精卫”的人生就是这章的写照,年轻时的汪精卫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革命青年;九一八之后,逐渐的沦为汉奸卖国贼。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不会因为曾经的德,现在的失减少一分一毫!还有袁世凯也是这样的。

解释:用简短的话描述自然。就是“大风不会刮一个早晨,大雨不会下一整天”这是在描述谁?天地!天地都不能总是一个样子一个状态,更何况是人呢?所以按照道做事的人,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这里我是把得理解为“助”的,这样更好理解)同于德的人,德也更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更容易得到他(被失帮助真是“会失的更多了”)是你自己信用不足?还是别人不信任你?(读到这章让我意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说的太轻了,应该是“得道多助,失道多失”)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03 20:15:35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踮起脚挺直身体呈张望状。举踵也
跨:抬腿向前或向旁移动越过,迈过。渡也。从足,夸声
是:其本义为正,不偏斜,又可引申出对、正确之义,再引申为应答之词,表同意、赞成、服从等。汉代以后”是“用作系词表示判断。也假借表示这个、这、这样等义
彰:章义为“站立在最前面”三(shan打不出来)指多彩;连起来就是:如彩色的屏风;本义,明显,显著
伐:击也,从人持戈。本义表示砍头。上古战场上有砍头,割耳记功的习俗,因此有“积功曰伐”的说法,是以“伐”为记功的一种标准。这里的伐已经引申表示一种功劳了,再作引申就可以表示夸耀的意思
矜:本意是指矛的柄,矛在仪仗中,用于迎接贵宾等场合。表示怜悯,怜惜。因为以仪仗相迎,是对来宾的珍视、器重,是一种怜爱的表现;表示自尊,庄重。古语云:”夫以礼待人者,必以礼律己“,即尊重别人的人,一定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或:本义为以城邑为中心包括周围地区的邦国,后来借作不定代词,泛指人或事物。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于逼切〖注〗臣铉等曰:今俗作胡国切。以为疑或不定之意。臣铉等曰:今无复或音
处:止也。得几而止。本义为止息。引申指居住,栖息。又引伸指中止

又是一章很容易理解的内容,不用多想,老子告诉我们什么行为“物或恶之,有道者不处”

解释:踮起脚尖的人无法长久的用这个姿势站立,抬一条腿向前或向一侧的姿势无法行走,把自己内心(未得到证实的)想法展现给别人是不明智的,自认为是正确的对的人是不能作为他人的榜样的,自我夸耀的人不会得到自认为的功劳,自高自大的人无法成长,这些用道来说就是:吃多余的食物身体会长赘肉,人和物都觉得不好过了。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么做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07 20:22:10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章又是没有太大歧义,概念性的一章,只要记住就好了!!!
道德经真的是一句多余废话都没有,概念一定要记全,不能断章取义

寂:本义为静默,没有声响,也指孤单,冷冷清清;无人声
寥:空虚,静寂;稀少,寥寥无几;空旷,辽阔;深远
殆:本义是危险,陷入困境;困乏,疲惫
逝:本义走得太快,很快就消失了。过去,往;死;行也
远:辽也。遥远,距离长;引申为时间的久远,意义的深远,关系的疏远,志向的高
远,地理的边远
反:覆也。本义为攀爬山崖,也有返回 反对 反面的意思。由于古人把手心对着自己称
为正, 而人在以手攀崖时,手心与平时的状态不同,是翻转向外的,所以由攀崖
引申为翻 转。从翻转又可以引申为掉转,违背,违反之义。
法:法律,法令;多指统治者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
颁布的一切规范的总称

解释:有物混合在一起而形成,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的孤单的空旷的深远的,独立的
不因事物外在状态改变而改变,循环往复的运行而不停止,可以把它看作天地的
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的用一个字描述它叫做“道”,勉强的给它起个
名字叫做“大”。大也叫做逝,逝也叫做远,远也叫做反。所以道大,天大,地
大,人也大。空间中有四个大,而人占其中一个。人影响地,地影响天,天影响
道,道影响自然万物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07 20:29:21
周行而不殆---这里的周是一个循环,但是对于不同的事物又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这个循环应该是非常灵活的可以正向,可以反向的推理。对应第二十一章,当时认为是在说一个完整循环,其实不一定,也可以看作一个推理过程。关键是可以正向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07 21:06:11
@ty_熊954 2022-06-04 15:12:43
@evaevalu 2022-03-10 12:08:3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今天刚学到第二十六章,我试着给你解释一下我的理解,也是今天刚理解到的,如果不对,欢迎讨论。

道--有“物”混成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这是“道与物”的关系,道依附于物,从
物的 角度看“道”又恍恍惚惚看不清)
“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所以道德经是在讲道,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是讲 “人”。
而天,地,自然 ,是人与物要去顺应的

所以在我目前看来,道德经是讲 “物(道)”和“人”如何 更“自然”

物 (内在)--道
物(外在)--名---有名
名---无名
有/无
人--有欲
人--无欲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08 15:07:06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又是不用自己理解,认真听讲的一章。整章都在帮我们解释第一句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段在告诉我们君子应如何做,第三段在说没有按第一句话这样做及其结果

解释: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所以君子整日的在路上行走,离不开物资;虽然路上有繁荣的景象,像燕子一样生活(有自己的目标与责任)超然而物外;为什么万乘之主,所做所为都是不重视天下的行为?轻就会失去国之根本,躁就会失去君主自己的土地与权力。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08 15:53:29
三个月读了将近1/3,以现在的速度至少还需要半年。我这个速度有点太慢了!!随手翻了一下后面几章,感觉还是挺难的,坚持住,加油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09 17:24:55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救:本义:止;禁止;阻止;《周礼·地官·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意思是给予帮助使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援救别人救,助也;纠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袭:本义表示死者穿的衣襟在左边的内衣,后引申为重叠,重复,承袭等义

明:表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之意;即《说文解字》所谓的“照也”,后延伸出照亮、点燃、公开的、天亮等含义。

师: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由此引申指军队。在商周时代属于最大的军队编制,人数众多。故又引申为众人。后转为官名,又专指掌教民之事的官职名称,引申指教师,掌管专门技术或知识的人,还引申指模范,楷模。也作动词用,表示效法,学习

资:从次从贝。资,货也。货者,化也。资者,积也。周礼注曰。资,取也

迷:本义为迷惑,引申为迷路,又引申为失误,遮住,使人入迷或指沉醉于某一事物,昏迷

这章先描述了“善于各种技能的人”再讲“圣人是什么样子”然后总结为“袭明”;再进而描述了 “善人和不善人的行为”,再从行为去反观,最后总结为“要妙”而第一章就讲过妙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解释:善于行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人,说出的话没有错误与瑕疵;善于计算的人,不用通过计算的工具;善于关闭门或道路的人,不用门栓他人也开不了门人们也出不去;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子人们也解不开。所以圣人经常善于救人,而不是放弃人们;常善于救物,而没有丢弃的物品,(圣人的做法让我想到了高明的医生,你没病的时候他不会出现,当你病了,他会帮你去除病痛)这就是承袭了光明。所以善人的人他并不善于作为人的老师(教你去治病,而是治你的病),不善人的人善于取得别人的物资(而不是帮助你救助你)。不尊重人们的老师,不珍视人们的物资,虽然你很聪明但是却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需要整体的看问题了。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10 10:31:16

今天总结了一下,道德经里出现的德:
玄德,孔德,常德,建德,广德
上德,下德
有德,无德
不德,失德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12 16:00:06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敦兮,其若朴;见素抱朴;
旷兮,其若谷;
谷神不死,是谓。。。。。。。;
复命曰常;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把这章中所有之前涉及的词都重新温习一遍,似乎还是没读懂。。。。但是似乎感觉这章的重点突破是“天下",是圣人 与 天下; 圣人如何把天下治理好? (2022年06月12日)读道德经完全凭感觉,参考译文,觉得并不能解答出我的疑惑,看完更糊涂!现在看道德经最怕看这章这种,看完和没看没有什么不同,解释不通,想跳过,又不甘心!!!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15 18:26:28
接上:

溪:一般认为是山间的小河沟。后泛指较小的河流,水文学上一般指窄于五米的水流。《尔雅》认为指流入大河的小河。《说文解字》无溪字,有谿:山渎无所通
德:孔德之容,为道是从;常德?
常:本义是穿在下身的衣服,也泛指衣服。引申为恒久,经常之义,还用指法典,伦常等。
忒:意思是太,特别,非常,常见于滦河流域。本义是误差。忒,更也,差也
朴:木皮也,厚实多纹之树皮。或一种厚皮树木。本义是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如朴素,朴实,朴厚,朴质。
天下:是汉语文化圈对宇宙的专有感念。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有不同的用法,用来形容某一种地理概念。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全世界;指国家的统治权

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章,这章本来想跳过,不想解释了,因为我觉得只要我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就只能表达片面的观点,道德经里用的词指代和意思包含都特别大特别广,只要换一个词就把原本指代的意思缩小了!老子在描述道者时是强为之容。我们在用现在语言解释道德经时更是强为之容!
这章的重点在我看来在于“圣人如何为天下(作用于天下)”? 圣人在“为天下”时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 人,事/物,人欲”。做好这三个方面后,“常德乃足,达到朴的人欲状态”圣人用这样拥有朴素人欲的官长为天下,达到大制不割的治理结果。

解释:(在之前章节,我们学过圣人以抱一为天下式,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我们要用整体观去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 知道人/动物有雄性,也要守着(不能放弃)人/动物中的雌性,这方面的认知就像是天下中的小溪流(无数的小溪流就可以汇聚成大河)。作用或维护天下中的小溪流时,要经常按照道(自然规律)从事不能离开/背离常道,人/物才能重新回到婴儿的状态。知道一天/事物有白的一面,也要守护一天/事物黑的一面,这就像天下中的万事万物的样子。作用或维护天下中万事万物,常德不能有过大的误差,万事万物才能恢复到无极的状态(不是非黑即白的状态)知道事物的繁荣或是荣耀的一面,却要守着事物羞耻或被人轻视的的一面,这就是天下中的谷(相对于溪流更大的山川河流)。作用或维护天下中的大川大河或更重大的事物时,常德要足够充足,天下事物才能恢复到朴素的原本的状态。拥有这种朴素的认知的人(朴散落作用于器也就是万事万物,也包括人),圣人用这样的人,作为管理天下制度的官长,所以大的制度才不会被分裂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20 16:04:00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行:本义是十字路口,后延伸至直排,或营业机构,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说文解字》认为“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人之步趋也。

随:从也。行可委曲从迹、谓之委随。本义顺从,任凭。引申义跟着,顺便,就着。

嘘:吹也,出气缓曰嘘。慢慢地吐气,呵气;叹气;火或气的热力熏灸。叹词、动词,表示制止、驱逐、反对等意思。

吹:本义是撮起嘴唇急促的吐出气流。

强:力量大,强大,强壮;勉强;固执

羸:(lei /)形声,从羊。本义:瘦弱.<说文>按,本训当为瘦羊,转而言人耳

挫:摧也;失败;意思是韵律或旋律的变调、转调或书法用笔的一种

隳:是指毁坏城墙或山头;毁坏。怠惰。通“惰”

甚:尤安乐也。从甘,从匹耦也。本义是特别安乐;由本义引申为过分、过度;又引申为厉害、严重、太、深、很、极、超过;由很、极等义又引申为的确、实在等副词义。

奢:过分的,夸张;本义指宅院大、排场大。奢与侈二字常连用。从大,从者,者亦声。“者”指“非农家庭”、“城市人家”。“大者”就是“城市里的大户人家”,典型的“大者”就是皇家。

泰:本义为滑的;还可指安定平和、奢侈、大之极、通达、宽裕等义。《说文》于“泰”下出古文,像正面站立之人形。中从“二”或表示身体部位(或以为区别笔画以别于“大”),犹如甲骨文、金文之“文”字或加饰画以表示文身交错之形。《说文》古文形体为后世“太”字所本。

这一章,感觉是针对当时某些观点某些诸侯国的行为回答的一句话。相当于没有上文,不知道其是指哪个国家,哪种情况,哪个人。但“天下神器”:让我想到 左丘明的《王孙满对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这三章如果连起来看,就可以看到圣人如何为天下”圣人从个人角度说“要善救人,善救物”;圣人如何为天下如何使大制不割:从溪,式,谷三方面德不离,不忒,乃足;圣人通过用:“朴散之为器”为官长使大制不割;最后在说不可有某些行为或认知,或者说圣人不会怎么做


解释:(从之前两章看圣人是善于救人救物,圣人为天下非取天下,天下乃有德者得之。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所以结果是:天下因圣人无私而归于圣人,而非圣人因私取天下)想夺取天下而这么做的,我看他得不到。天下的神器如九鼎,不可以掌管,不可以执持。去掌管神器者会失败,去执持神器的也会失败。所以圣人不是为了神器,也就不会失败;圣人不为持有神器,所以也就没有失去。天下的物(也包含神器),或者离开或者追随,或者慢慢的吐气或者急促的吐气,或者强或者弱,或者失败或者毁坏(人不要因为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圣人不可过于安乐,不可过于排场大,不可太奢侈!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22 15:46:32
@crazysai 2022-06-21 21:35:59
苏辙的老子解,讲的就很好。
-----------------------------
读完这版道德经有机会看看,苏辙的老子解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22 17:51:26
到底什么人,可以称为圣人?
中国几千年历史到底有几个人在我们心中是圣人?

沁园春雪中毛 诗中提到: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看来他们都不是圣人

有个说法中国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这个说法我并不认同,我认为这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哪个历史人物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圣人?我们可以想想,写下来看看,为什么我们认为他是圣人。也许从对圣人的看法的不同,也可以看到自己人生的价值观。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都不同,对人生价值评价也不同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6-30 20:30:01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其事好还?什么意思? 果为何物?
物壮则老,这是自然规律啊,不应该是道吗?脑子里有很多个问号!!!!
如果物壮之后不应该是老那应该是什么?

什么年龄段是壮年?什么年龄段是老年?

道都有哪些: 道;常道;道纪;大道;有道;不道


佐:意思是辅助,帮助;处于辅助地位的人 (古代君王左边是文臣,右边是武将。因此,文臣是辅佐,武将是保佑)。

还:复也。本义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独行无所依彷徨行反是还之范式。引申指“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还手、还击;引申指“偿付”。如:归还、偿还

果:其古字形像结满果实的树,本义即果实,后引申为使内部充实,使变成圆球形、事物发展的结局、善于决断的、有结局的等含义。

矜:本意是指矛的柄,矛在仪仗中,用于迎接贵宾等场合。本义:仪仗矛。又有庄重、自信、怜悯等派生义。 自夸;自恃; 注重;崇尚; 骄傲;端庄;庄重; 谨守,慎重; 苦,穷困;凶危,危险; 急遽,暴躁乖戾

伐:其古字形像戈刃架在人颈上。伐本义指用武器击杀,泛指砍断、征讨,又引申指对他人武力上的征讨或言辞上的诛责。又假借为自我夸耀,如伐善

壮:大,有力,强盛;增加勇气和力量; 三十曰壮《礼记 曲礼》

老:本义指年纪大的人,引申指时间长,由此引申出长久,陈旧,总是,历事多而熟练等。 七十曰老《曲礼》文

第三十和第三十一章应该把顺序颠倒一下,看起来就更舒服了!!如果没看三十一章直接看三十章,看了很多遍没看明白这章的问题和重点,两章一起看似乎明白一点!“ 以道佐人主者”这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人主”一个是“佐人主者”这里人主如果是有道的人主,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注意这里不是说不用,而是用!)君子居左,用兵则右!(这里有三个位置 人主,居左的君子,居右的用兵者)有道人主不是不用兵而是不得已用兵,君子居左,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所以有道人主,既要有君子辅佐,还要有善用兵者驱人之兵。(注意第三十章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以道佐人主者不应以兵强天下,而下面说的内容则是如果以道佐人主者都以兵强天下的后果!换句话说居左的君子以兵强天下 ,这个逻辑就通了)周朝末年到汉朝初年这段历史时期就是这两章的印证。马上得天下,枪杆子底下出政权,但不可马上治天下,夺取政权后要靠经济建设稳政权。以兵不失天下,不以兵强天下。秦朝兵强天下二世而亡,项羽兵强于刘邦却仍旧失天下

解释:

第三十一章 : 兵者(战争),是不祥的东西,物都讨厌他(更何况是人),所以有道的人不用这种方式。君子的位置贵在左侧,用兵的位置贵在右侧。兵者(战争)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用的东西,是不得已而用的,君子沉着恬淡的状态是最好的,战争胜利了也并不是美好的事情,而那些赞美粉饰战争的人,是喜欢杀人的人,这些人则不可以得到心中向往的天下啊!吉利的事尊崇左,凶恶不吉利的事尊崇右。副将在左,统帅在右。说到战争要像说到丧礼一样,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悲哀的心情统帅,战胜了要像丧礼一样对待!(左为文治,右为武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第三十章: 用道辅佐自己君主的人,不是用兵力强占天下,战争胜利后自己身退时才可以把天下完好的还给君主。军队所到之处,荒野丛生混杂纷乱,战争之后,一定有坏年份。战争胜利也只是统帅善于战争的结果而已,不敢用兵力强取天下。战胜只是结果不可以自大,战胜只是结果不可以自己夸耀,战胜只是结果不可以骄傲,战胜只是结果而且是不得已的结果,战胜只是结果不可以强取天下。否则就会 物壮则老(就像秦朝刚到壮年就立刻衰老二世而亡),这就叫做不道。这个世界早就已经不道了(春秋不断有国君称霸就已经进入不道了)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7-01 20:44:06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释: 道经常是没有名字的,就像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能将朴作为臣子的。侯王如果能够坚守住朴,万物都将会把自己作为宾客一样。从而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百姓不用管理就可以做到分配均匀。从有制度开始就有名,名也就是有,所以也就要知道有终点有结束的一天,知道有结束有终点才可以不陷入困境。就像道之于天下,就像山川之于江海。(这章我想到一个很熟悉的例子,美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够使非洲人民不挨饿,法国浪费的衣服够所有非洲孩子都有衣服穿)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7-03 14:34:06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又是轻松的,让人开心的一章,不用猜,不用想,接受理解就好!!!

解释:能认识明白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认清自己对自己有明确认知的人是明白的;能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即是体力也是智力),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能够知足的人才是富者,能够强行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有志气的;不失去已经得到的人才可以长久,生命终止而没有离开的才是长寿。(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秦始皇,李斯......也包括秦桧.......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他们都在继续影响着我们现在的人,所以虽然他们死了但是他们对我们的影响还在还没有离开,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真的是没有意义,他在统一六国那天就已经不会亡了)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7-06 15:38:50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二章,(道的这种品质体现在圣人的做法)
第七章,(道的这种品质推及到天地,进而推及到圣人的做法)
第八章,(道的这种品质体现到人欲或者说人性在各方面的体现,上善的状态)
第十章,(道的这种品质在士这个阶层的应用及体现,就是玄德)
第二十二章,(道的这种品质在普遍事物上的体现,及普通人顺应道这种品质应有的普遍认知,普遍意识)

汜: si, 水决后又流入。水别复入水也;不流通的水沟,水无所通者
恃:shi, 有依赖、依靠或矜持的意思; 形声。从心,寺声。本义:依赖,依靠
辞: 辞是会意字,字形由表示整理的“乱”和表示刑罚的“辛”组成,本义是诉讼,打官司。引申为诉讼时的言辞;讼辞中常常为求无罪而找借口,故又可引申为借口。再者,诉讼是为了摆脱罪名,所以“辞”又有推辞、辞却等引申义,而且这一系列义项以及言辞、文辞等引申义逐渐成为“辞”的常用义。

解释:大道的汜水啊(从大道中出来的水沟又复入大道),汜水既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万物犹如汜水)万物依靠大道得以生存而没有推辞,功成之后也不应居功。道衣养万物而不作为万物的主人,可以说道是小;万物都归属于道而不作为万物的主人,可以说道是大。因为道最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道的大。(这章是从深层讲道与物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功成而不有;道的品质不自为大而成其大)
楼主:evaevalu  时间:2022-07-10 13:28:07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拿着;掌握
象:象的本义就是大象这种动物,后转指象牙。另外象也有相似、如同之义,引申指仿效。又指事物的外表形态。法制;或用作动词,以法为治。
往:去(徒步前去);向,朝


这章也是困扰我很多天“执大象”什么是大象,为什么是大象;“天下往”是“天下人”往 还是 谁在“天下中往”? 如果大象就是动物大象,为什么是大象?

“象”字的本义为兽名,即“大象”,这是没有疑义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许慎《说文解字》记录:“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许慎对象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从他的记录来看,在他所处的东汉时代,中国中原已经很少见到象了,于是他说是“南越大兽”;这也反映了气候的变化,使得中原地带变冷而不适合大象的生存,于是大象就南迁了。《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表明象在殷商时代是人们所用的驯化动物。《左传》还有用象进行战争的记载。

盲人摸象:虽然这个成语出自《大般涅槃经》但是也能告诉我们大象的大

对于大象,我的理解是:站在大象面前,看不清整体只能看到局部,也就是看不全不足见;如果把大象看全就要站远站到足够远的距离就可以看到象的整体了,但是这时候象身体上的细节又看不清了。这就是“大象”也是“道”所表现出的象的样子

天下往:即是执大象于天下往来,也是天下之人看到大象从而跟随而至


解释:手里拿着大象,天下人追随而至,来往于天下并没有给天下造成危害,反而天下是安定,平和,通达的状态。那些只是(用音乐和美食)取悦天下引诱天下的行为,只能让过客暂时的停留。道的表现形式是,淡的几乎无味,看也看不全看不清,听也听不明白,用它也用不完。(手执大象让我想到的是清末时的孙中山,和共产党初期的样子,他们并不能给追随者提供乐与饵,却有那么多仁人志士愿付出生命去追随)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