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的母亲

字数:2113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9-12 22:42:12 更新时间:2022-09-16 04:23:54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9-12 14:42:12
钱先生是一九九零年离开我们的,而他的母亲是在抗战时期一九四一年逝去的。离开现在这么久了,可是《八十忆双亲》这本书还在,各地各图书馆或多有收藏,甚至书店网店还能买到(还有电子文本)。




《八十忆双亲》这本书,对于作者来说,自然是回忆双亲对自己的养育、教导,对自己和自己的兄弟的影响等等。还有就是 “前言”中所说“庶我兄弟四人之子孙,留于大陆者,他年当能读及,亦使稍知祖德之一二。亦以告并世之知余其人而不知余之生平来历者。”对于一般非亲非故,对于作者道德文章也知之不多的读者,从这本书,又可以读到一些什么,想到一些什么呢?
对于清末民初的旧式家庭,没有切身体会,只从“阅读”中获得间接知识的读者,形象的知识多来自巴金先生小说《家》《春》《秋》,家庭就是新旧斗争的场合,青年是叛逆,中年忍受(觉新为代表的),或者堕落(克字辈一些人),老一辈是老太爷,吃人的旧制度的代表。有的读者巴金先生的小说也没有读过(因为时代不同了)。但是也会认为旧式家庭就是封建家庭,青年人要弃旧图新等等。读《八十忆双亲》,可知“旧”不等于“坏”,传统文化,旧时人物,确实有其不可及之处,而不是应当全部批判打倒的。
书中“怀海义庄”一节,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义庄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作者的家庭对这个义庄所做的贡献,所受的照顾,以及感恩的态度(也是主人翁的态度)等等。还有当时(清末)政府对此种“非政府组织”的关照,等等等等。笔者第一感觉:这类组织的消失,非常可惜。第二感想:这类组织的消失,和人们对于“旧”和“新”的片面认识,认为旧的都是不好的,新的才是好的十分有关(近年修复的钱先生故居,无锡七房桥,略有一些对此义庄的介绍)。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9-12 14:52:34
本文未完,先插一段其他的(几年前写在博客里的,现在不容易查看了)。

朋友来信的摘录

许久没有联系了,收到您的邮件很高兴。

看了您写的评论。中间提到老夫人说的话,这个话我没有注意到:

“汝父汝兄,福命止此。幸汝兄弟三人,各自成立,长孙亦已考入清华大学,我家子孙,首有入大学者。此外我复何求。不饿死,不冻死,我愿已足。生活上不愿再求舒泰。且人命无常,我年已老,万一身没北上土,再求归葬,岂不重累于汝。”



一来读到这样的话很感动,汝父汝兄,福命止此。想想那时的人,有“命”的观念,要知止知定。知命并非不争取,争取乃属“性”的观念。性之所至,命之所止。儒家和现代学问根本性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儒家知止,知定。原来儒家的对手佛学,还有现在的西方学问,都是永远追求更高的制高点。而儒家在于,你找到自己的天命就好了。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这个就是钱先生认为的,不是向外争取自由,而是向内获得最大的自由。性是“天性”,命是“人命”。性要争取,命不强求。这也是宾四先生说到的“性”与“命”的关系。



二来,也想到宾四先生的谦逊。宾四先生先在燕京大学、北大教书,然后钱伟长先生才考入清华,是否当时在大学教书的位置比不上考上大学更荣耀?但宾四先生在这里,让我猜想到,可能当时太老夫人说到,汝在大学任职,子孙又有首入大学者,此外我复何求。可能宾四先生把太老夫人“汝在大学任职”由于谦逊而省去。



对这个细节,不知我这猜想对否,但宾四先生的笔调一向如此,这是风貌。


天气现在冷了,多多保重。

以上朋友的来信,现在插在这里



书中钱老太太这段话,真或许是其中有深意存焉。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9-14 07:38:17
从主贴此处往下继续——-(近年修复的钱先生故居,无锡七房桥,略有一些对此义庄的介绍)。


双亲,就是父亲和母亲。这部回忆录里,对母亲的记述特别感人(不是说写父亲的部分不感人,钱老先生用桥字换成驕字教育儿子不要骄傲的故事,早已因为本书而脍炙人口)。略摘老人家教子几则“先母凡与子女言,绝非教诲,更无斥责,只是闲话家常。……及先父卒,更唯以先父之遗言遗行为主。”“先兄既获职,先母即令先兄不再领怀海义庄之抚恤。先兄月薪得十许元,一家生事益窘。”“先母告余曰:汝父汝兄,福命止此。幸汝兄弟三人,各自成立
,长孙亦已考入清华大学,我家子孙,首有入大学者。此外我复何求。不饿死,不冻死,我愿已足。生活上不愿再求舒泰。且人命无常,我年已老,万一身沒北土,再求归葬,岂不重累于汝”(不愿随作者去北京而留荡口八媳居处)。其第一点“绝非教诲,更无斥责”八个字,就是许多今日为人父母的人所不一定能做到的。第二则是说的个人和集体关系问题,第三条“我愿已足”也是意义深长。



读这书,可能会对“旧社会”“旧家庭”“旧人物”有一点“新”的理解,不同于几十年来 流行的 简单理解 。对于青年读者,中年读者,老年读者,都可能有此作用。虽然只是可能,还是希望你能试试,我想不会是上当的。当然,这里只是介绍《八十忆双亲》,没有否定巴金先生书的意思。高老太爷冯老太爷这样的旧人物是有的,钱老太爷老太太这样的人物更是不朽的。只知道高老太爷不知有钱太夫人,总是认识上的缺陷。



在香港、台湾,这《八十忆双亲》往往是和《师友杂忆》合印成一书的,大陆几家出版社出的也是这样。不过有两种情形,一种就是这两种书合印,另一种是另外附录有十多篇作者写的忆人文章(其中也有回忆父母的各一篇)。前一种是早出版本,后一种是按全集本印制的(九州出版社)。如果到图书馆借阅,或者到书店网店选购,这个版本上的差别也是应当注意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