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宋词品宋史

字数:190191访问原帖 评论数:50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1-25 23:09:01 更新时间:2021-11-26 15:02:30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1-25 15:09:01
权作引子

宋朝,是一个伟大而神奇的时代,宋史,是一段跌宕而动人的历史。没有哪一个时代如同宋代一样,军事上积贫积弱,经济与文学却空前繁荣,特别是宋词绝对称得上中国文学史最为璀璨的明珠。从960年陈桥兵变建国到1276年崖山海战南宋灭亡,在宋朝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词人们用细腻情感、生花妙笔记录了那个时期的政权更迭、百姓生活、民俗文化和热血情感。赏宋词,品宋史,在宋词的婉约、豪放、明丽、浪漫中去重温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去感悟那些起伏跌宕的人生。
写过很多小文章,尤其喜欢写散文、随笔。对宋词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些或华美、或忧伤、或慷慨、或婉约的词作,深刻记录着那个时代富足繁荣的生活、饱受侵略的痛苦、爱国仁人的热血、伤春悲秋的情怀。街头巷尾皆有平民百姓读词写词品词,田园勾栏都有文人墨客抒发情怀情感。
我构思了好长时间,希望沿着宋词发展的肪络品读温暖丰厚的宋史,让文章好看一些、有趣一些,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了解宋史是我的初衷,不知道最终成稿是什么风格,但是希望我能坚持下去,一直写完这段历史。
好吧,明天开始,我们一起从绮丽宋词中窥探灿烂宋史。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1-25 16:06:56
谢谢鼓励,希望能一直坚持写完。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1-27 15:14:03
第一章 宋太祖赵匡胤
1.五代十国
写宋太祖之前,先叨叨下这五代十国。
五代,是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洛阳、开封)的五个朝代,自907年朱温建后梁开始,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至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结束,五代之间是朝代更迭。请大家重点关注后汉的枢密使郭威,赵匡胤就是在他手下立下战功、积累资本的,郭威,也是后周的开国皇帝,而太祖,便是代周称帝而建立北宋的。
十国,是唐亡后,在是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的割据政权,包括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让我们重点关注南唐。大家都知道,南唐那至情至性的后主李煜,尽管是亡国之君,却为后人贡献了许多不朽的词作。
宋太祖建立北宋以时,后唐已将前蜀、南吴已灭国,太祖又先后消灭了南平、楚(武平节度使周保权)、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闽(清源节度使陈洪进),终于实现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太祖崇尚文治,勤政爱民,开创了文治盛世的颠峰,很快,就会迎来文化的大繁荣。宋词,就要走进我们的视野。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1-27 15:46:42

2.少年游历

词云: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 南唐 冯延已
这首词,含着无言的孤寂与惆怅,寻寻觅觅,春在何处?赵匡胤年少时的游历,就似这样的几经波折、壮志难酬。
公元927年3月,洛阳夹马营赵弘殷的夫人杜氏临产。据传这孩子出生时全身金色,室内异香环绕,赵弘殷精于骑射,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建立一番功业,于是为这处孩子取名赵匡胤。
时逢乱世,朝代更迭,赵弘殷先后在唐末、后唐、后晋、后汉投职军中。战乱处处,民不聊生,中原大地还屡屡受到契丹军队的侵扰。公元946年,十九岁的赵匡胤成家以后,便离开后汉的都城开封,去寻找建功立业的机遇。
两三年内,赵匡胤浪迹陕西、河南、甘肃,却一无所获,并未找到期待的机遇,身上的盘缠却所剩无几。在投奔父亲的同僚湖北复州刺史王彦超、随州刺史董宗本无果后,带着二人所赠的盘缠继续流浪,路过襄阳一座寺庙里住下。庙内有一个老和尚善于看相,见他尽管风尘满面,但英武而有度、粗犷却有礼,待到交谈,更发觉此人胸中颇有丘壑。老和尚告诉他:汉水以南的各个政权都比较稳定,而北方适逢乱世,所谓乱世出英豪。老僧厚赠盘缠,送赵匡胤北归。
948年,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伙同赵思绾、王景崇发起叛乱,当时的河中管辖河中府、晋州、绛州、慈州、隰州,相当于今天山西省石楼、汾西、霍州以南和安泽、垣曲以西的大部分地区,直逼皇权。后汉隐帝刘承祐请枢密使郭威出马,平定李守贞之乱。
好吧,赵匡胤的事业线 来啦!
郭威为平乱招兵买马,赵匡胤凭借一身本事投入军中。
郭威到达河中城后,采取筑寨、引敌突围;再筑寨,再引敌突围,三筑寨,消敌士气、一鼓作战的方式,用最小的成本平定了李守贞之乱。
就在平乱的过程中,赵匡胤展示出了高超的领悟力和执行力。当 郭威第一次下令筑城时,许多将领质疑为何不直接下令攻城,却为何耗费精力筑修城寨?赵匡胤却率先拥护、立即行动,在决战时英勇杀敌,初露头角。
加油吧!很快就会建功立业、崭露峥嵘!
正如赵匡胤本人的诗: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帝王之志已显,酷!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1-30 16:46:12
3.建功立业

词作赏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江城子 五代 欧阳炯
欧阳炯的这首江城子,凭吊了六代繁华的消逝,却寄寓了他亲身经历的整个时代的繁华落寞、日月沧桑。欧阳炯生于唐末,一生经历了整个五代,曾致仕前蜀、后蜀,后蜀亡国后入宋,任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他本人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那段岁月的变迁记录着的功名沉浮,而赵匡胤,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显露锋芒、建功立业。
让我们回到郭威平定李守贞叛乱之后。
郭威一举平定叛乱,班师开封,汉隐帝论功行赏,加封郭威为官检校太师兼侍中,为抵御契丹入侵,又派郭威镇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北一带)。郭威与他的妻侄、义子柴荣推行改革、发展经济,百姓安居乐业。位权人臣的郭威在朝野中的威信日盛,这令年轻的小皇帝心中十分忌惮,950年10月,汉隐帝派使者诏杀郭威,并杀了郭威在开封的妻儿。郭威盛怒,于是统率大军,自澶州、滑州(今河南濮阳)一路过关斩将、攻克城池、直逼京师,951年正月,郭威代后汉而立,建立后周,年号广顺。
赵匡胤拥立郭威有功,被提升为东西班行首,也就是禁军的头目,951年7月,又被提升为滑州驻军副指挥使。这一年,他刚刚24岁。
加油吧,少年!很快,你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郭威称帝后,由他的妻侄、养子柴荣继任澶州节度使,守邺城、滑州,深受百姓称颂。广顺三年(953年),柴荣任开封府尹,赵匡胤深受 柴荣欣赏,上任开封府尹后,柴荣便请示郭威,将赵匡胤调到自己手下,任开封府马直军使(相当于首都卫戍军司令)。
953年12月,郭威病重,954年1月,郭威去世,柴荣即位,称为世宗,年号显德。登上皇位的柴荣没有忘记他的老部下,赵匡胤被调到了中央禁军任职,成为皇帝最信任的后家近卫军的中级军官。
准备了很久的赵匡胤需要的是机会,能够让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954年3月,机会到了!
北汉皇帝刘崇依附辽国,自称是辽国的“侄皇帝”,联合契丹率十万大军攻打后周,企图趁后周国丧一举灭周。柴荣率军亲征,赵匡胤率两千侍卫亲兵随世宗出征。双方在泽州(今山西晋城)南的高平城相遇。
双方开战,北汉前锋都指挥使武宁节度使张元徽设下埋伏,自己佯败诱敌,打败后周大将穆令均,后周士卒折损了上千。兵士折损、援兵未到,后周士气低迷。危急之际,赵匡胤向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建议:贼兵初胜,心定骄傲。咱们侍卫军中多的是神射手,请您带领精兵为左翼,占领高地,瞅准机会箭射贼兵,我带领精兵作为右翼突击,两兵合围,奋死求胜。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张永德采纳了赵匡胤的建议,两人各自率领精锐部队一马当先、杀入敌阵,世宗皇帝也亲上战场场率兵鏖战。后周士气大振,他们奋勇杀敌,“无不以一当百”。赵匡胤跃马横刀、左冲右杀,北汉行锋张元徽被周军乱刀砍死。契丹军见后周将士如杀红了眼睛一般,个个拼死向前、英勇作战,竟引兵回返。
见敌军节节败退,后周军队士气更盛,后周将领刘词此时带领援军赶到,两军汇合,杀得北汉士兵尸横遍野、遍地哀鸣。赵匡胤愈战愈勇,率兵折杀了北汉枢密副使王延嗣,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高平之战是赵匡胤建功立业的开始。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临危不乱的气度深受殿前都指挥使的欣赏,普通军士也对他的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深深叹服。当然,最高兴的还是他的好哥们儿柴荣,高平之战后,柴荣任命赵匡胤为殿前散员都虞候兼严州刺史(即殿前都指挥史的副手),27岁的赵匡胤已成为后周后家近卫军的高级将领。
高平之战后,赵匡胤可谓战功赫赫。956年,他率军攻打南 唐,先取得涡口战役的胜利,再奇袭清流关,一败南唐名将皇甫晖,又攻打滁州,再败南唐名将皇甫晖,取得滁州大捷,令一生战功无数的皇甫晖重伤之后羞愧交加,含恨而死。而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若定,学得周军上下佩服。每每临战,赵匡胤“必以繁缨饰马,铠仗鲜明”,他并不怕敌军因此认认出他、伤害他,他的目的,正是要敌军认识他,展示了胸怀报国的豪情,壮志天下的豪气。
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赵匡胤率军占领滁州以后,他严格要求兵士,不得扰乱百姓生活。他重建城内秩序、善待城内百姓,民众生活安定、富足。
一个深夜,城外一干人马传呼开门。守门将士见来军旌旗确是自己人,得主将赵匡胤有令夜间不得开城门,因此让城外军马等待天亮。城外一名老将驰近城门高喊:”我是你们主帅的父亲,马军副都护使赵弘殷。快快打开城门,让我等进城歇息!“
守城兵士不敢擅自作主,请示赵匡胤。在外闯荡多年的赵匡胤小跑着登上城头,看见父亲风尘仆仆、面色已苍,心头一荡!战乱连连,父子各自征战,自己未在父亲身前尽过孝,看着城门外人疲马惫的父亲,身为人子,他如何会不愿意迎接老父入城,哪怕在父亲膝下承欢片刻?
但是,作为主帅,有什么能比军纪更重要?比军令更重要?
赵匡胤没有开城门。他相信父亲会理解自己,压抑着内心激荡的情感,他满怀歉疚地对赵弘殷说:“父亲,父子虽至亲,然城门王事也,不敢奉命。”
三十而立。这一年,刚刚二十九岁的赵匡胤在攻城征战的道路上建立功业、积累威信,每战必胜、所向披靡让这位年轻的禁军将领威名日盛。经历了拥戴郭威称帝、辅佐柴荣征战的赵匡胤收敛锋芒、愈加谨慎,他知道,自己资历尚浅,功劳尚小,万不可留人口实、惹得皇帝猜忌,让自己多年的经营功亏一篑!就是这种内敛和谨慎让他始终取得了皇帝的高度信任,为他积累更多的资本奠定了基础。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01 15:21:44
4.盛誉威名

词作赏析: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点绛唇·感兴 北宋 王禹偁
王禹偁是反对宋初华靡文风的文学家,他的这首点绛唇文笔清丽,词人望着天边飞鸿,触发的是“平生事”的感慨。他的这种感慨,不是淡然的乡愁,不是缠绵的离恨,而是男儿为一生事业追求不息的理想。对于赵匡胤来说,为了自己的平生事业,他一直在准备着、追求着。
956年2月滁州大捷之后,周世宗派赵匡胤驻守滁州。在这里,赵匡胤认识了他的从政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赵普,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赵普性格沉稳内敛又刚毅果断,更难得的是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在赵匡胤面前一直敢于坚持自己以为正确的意见。
自956年3月至959年4月,周世宗柴荣又先后三次亲征亲唐,计划按照“先南后北”的思路统一中原大地。每一次征战,赵匡胤都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若定,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过关斩将。
赵匡胤驻守滁州的时候,在赵普的辅助下,内务井井有条,生产得以发展,父亲赵弘殷因长年征战病痛缠身,此时正在滁州休养。一切似乎都在慢慢步入正轨。
956年3月,柴荣得知南唐的重镇扬州后力空虚,于是派大将韩令坤率兵攻打扬州,韩令坤一举拿下扬州城,并乘胜拿下泰州。南唐中主李璟见周军威胁到了自己的都城(金陵),于是集结精兵六万迎战,未及喘息的韩令坤溃不成军,南唐迅速收复了泰州,直逼扬州。
危急之际,柴世宗派出他的王牌----赵匡胤率军增援,任务很明确:必须尽快扭转战局。
赵匡胤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他率军屯于六合,并下铁令:如有敢后退的士兵,只要敢踏足六合一步,就斩去他的双足!同时,他自己率兵奋起反击,保住了扬州城的同时,大败南唐军队。
之后,周世宗又分别于957年2月、957年10月两次亲征南唐,赵匡胤随驾出战,锐不可挡!后周军队先后攻占了南唐的寿州、濠州,直逼南唐的国都金陵,逼迫南唐中主李璟委屈求全,他主动提出割地赔款,同时为防止契丹借机威胁自己的大后方,周世宗才下决定退军,班师回到都城开封。
959年4月,立志统一中原大地的周世宗又举兵北上,征战契丹,直逼幽州,辽国瀛洲刺史高彦晖主动递上降书,燕云十六州,来吧,回到中原的怀抱里吧!
959年5月3日,意气风发的柴荣筹划继续北上,统一中原的大计指日可待。
可是,就在此时,柴荣病了,而后,一病不起。
我们先把柴荣的病情放一放,让我们再来看赵匡胤在追随柴荣南下北上的征战中,日益升高的威望。
956年5月,赵匡胤一征南唐凯旋,领同州节度使(今陕西渭南一带),兼殿前都指挥使;
957年3月,赵匡胤二征南唐凯旋,领义成军节度使,(今河南北部一带),检校太保兼殿前都指挥使;
957年10月,赵匡胤三征南唐凯旋,领忠武军节度使(今河南中部)。三十岁的赵匡胤进入了权力的中央。
五代时期,节度使位高权重,手握兵权,五代十国的许多皇帝就是从节度使起家的,位极忠武军节度使的赵匡胤,不但在后周将领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就连北汉、南唐、前蜀、后蜀、契丹等敌对国家的军士也对他的威名颇多赞誉。
那么,深受周世宗信任和宠爱的赵匡胤又将如何筹谋帝王霸业?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03 16:11:55
5.计算筹谋
人生的际遇,如同四季轮回、阴晴雨雪,总会有悲有喜,有起有落。956年5月,赵匡胤在征战南唐的战争中崭露峥嵘,被周世宗任命为同州节度使(今陕西渭南一带)兼殿前都指挥使,驻守滁州,他的眼前,似乎一片光明。可是这年5月,他征战多年的老父亲病重,在回都城的路上走完了他的一生。
赵匡胤悲痛莫名。父子各自征战,他没有在父亲膝下尽过孝道,自己刚刚有所建树,可是却再没有机会承欢膝下了。
在他最痛苦的日子,赵普一直陪在身边。其实,在赵匡胤征战扬州的几个月里,赵普就在赵弘殷床前侍奉汤药、殷勤守护,让这个半生戎马的老人享受到亲生儿子一样的关切。当然,后来,赵匡胤也将赵普视作自己的第一谋士、“同宗”之人。
让我们再次回眸,看看赵匡胤的奋斗之路:他最初投入郭威军中初建功业,拥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再受到有为之君周世宗的赏识,几度征战,功勋赫赫,年轻的赵匡胤一直表现得十分忠心,对后周两代皇帝的知遇之恩感于肺腑,深得皇帝信任。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其实,赵匡胤的筹谋,还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一直尚武的他越来越爱读书。957年正月,周世宗二征南唐。出征途中,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赵匡胤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却发现车中装的是几千卷书籍。世宗问他:既为将帅,应以治戎装、磨刀剑为正事,为何读起诗书?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由此可见,赵匡胤的胸怀已经从出将入相,提升到治国安民的境界,他要用战功立威,还要用韬略治世,他的眼光,已经放到了未来的天下。
第二,不着痕迹地削弱张永德、李重进的势力。
好吧,让我叨叨一下张永德、李重进都是何许人也。张永德,是 郭威的女婿,也就是周世宗柴荣的姐夫(柴荣是郭威的妻侄、养子),而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也就是柴荣的哥。郭威在位时,李重进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设骑兵和步兵,相当于皇帝近卫军首领),张永德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只设步兵,相当于皇宫近卫军首领),由此可见,李重进要比张永德的权力大一些。
让我们再回到高平之战的战场。当时,李重进的侍卫亲兵马步军一触即溃,是张永德带领殿前司军作为右翼,与赵匡胤合力取得高平大捷。可是,打了胜仗的张永德竟然没有打了败仗的李重进势力大,张永德如何服气?为了平衡二人的关系,周世宗柴荣特设殿前都点检一职,由张永德担任,这下,姐夫和表哥终于平起平坐,尽管还是相看两相厌,但总算安抚和平息了张永德的怨气。
好吧,让我们记住,张永德的职务 -----殿前都点检!
再让我们回到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契丹的征途!959年4月,北征途中。春寒料峭的夜晚,柴荣审阅文武大臣的贴子,一个厚厚的皮囊夹在文贴之中。周世宗打开皮囊,里面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牌,上面赫然五个大字:点检作天子。
周世宗深吸一口气,不由想起那些张永德怨声载道的日常:他手握兵权,身有战功,又是先帝的亲女婿,那么,他的那些怨言,只是因为不满李重进的职位比他自己高,还是......柴荣的心里,自然种下了一根刺。因此,当柴荣感觉病重的时候,他要考虑为他的继承者扫除障碍。张永德,成为第一块被清除的绊脚石,病床上的周世宗下令革去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由赵匡胤接任。
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那块“点检做天子”的木牌会是谁的手笔?
同样手握兵权的李重进则是另外一条出路,我们随后再来分析。
第三,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忠心。事实上,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是有知遇之恩的,当柴荣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就请求郭威将赵匡胤调到自己的手下,并且在每一次的征战中都无条件的信任赵匡胤,君臣二人相互成就、相互支持。赵匡胤曾三征南唐,南唐曾经试图心买赵匡胤,派细作送密信、重金,赵匡胤不为所动,还把南唐用于收买他的三千两黄金上交国库,充作军费,他一直表现出来的对皇帝的忠心,也深得周世宗的信任。
赵匡胤就是这样一步步为自己的未来筹谋,尽管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最终将要走到多高的地方,但是,他走的每一步,都在为将来的那个位子做准备。
是的,机会从来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03 16:23:35
会不会有点啰嗦?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04 10:29:09
6.大权在握
959年5月,周世宗重病。刚刚三十九岁的柴荣,缠绵病榻,眼看着自己统一中原的霸业将成,却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梦想。流连榻前的幼子柴宗训刚刚七岁,这偌大的江山,幼小皇子又该何以为继?
周世宗要为他的继承者做好周全的准备:他册封大将符彦卿的女儿为继皇后,又封柴宗训为梁王兼左卫上将军,如此一来,继后是皇子的亲姨母,皇子的亲外祖势力强大,世宗心下稍安。
柴荣必竟是一代明君,病榻之上,他想的是要让继承者继续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带领他亲手缔造的强大军事力量踏入幽州,打入契丹,让燕云十六州回到中原的怀抱!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为大周后世选择最为可靠的辅政者。他把赵匡胤召至自己床前,拉住这位好哥们儿的手,情真意切,意思是说,好兄弟呀,你看咱们俩从年轻就要好,当年不就是我从老头子那里把你要到我的手下,我们一起南征北战,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同甘共苦,当年咱们勇上战高平、力闯滁州、歼敌南唐、北伐幽州,哎呀,那些咱们俩一起战斗过的岁月真是历历在目。可是现在你看,我眼着着就要挂了,戎马半生,大业未成,我心里实在是放不下呀。看看你侄子,他才刚刚七岁,满朝文武,我能托付的人能有几个呢?好在有你在他身边,这些年我看你一步步成长,武能统帅征战、文能提出方略,冲咱哥儿俩这感情,我的孩子就跟你的孩子一样,是不是?你可要好好管着他,带着他成长,完成我的心愿,实现中原统一大业呀。
柴荣一番话相当诚恳, 赵匡胤自然也表示对柴荣的知遇之恩感于肺腑,自己一定尽忠所事、鞠躬尽瘁,全心力保大周商业永固。他在柴荣的病接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
当然,柴荣还要为儿子配备一个有力的辅政班子。病床上的柴荣并没有专心养病,他频繁召见大臣,从大臣们的一言一行中揣测他们的心思,深思熟虑用人之计。在他自觉大限将至之时,一套他自认为完美的辅政班子:殿前司四位当权者分别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例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侍卫亲军司五位当权者分别是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副都指挥使韩通,都虞候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959年6月18日,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梁王柴宗训即位,即周恭帝。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 这九位辅政文武大臣的关系:殿前司的石守信、王审琦是赵匡胤的把兄弟,而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私交好友。侍卫亲军司的高怀德、张令铎、韩令坤与赵匡胤交情不错,可以说他们是在征战中结交的生死交情。
是的,九人团队中只有李重进、韩通算是“外人”。
团队中如何容得下异已?还记得张永德是如何丢掉殿前都点检的官帽的吗?
来吧,各个击破,打击异已!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李重进的结局。
我们知道,李重进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外甥,周世宗柴荣的表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论出身,论关系,认职位,实在算是一个劲敌。他有多强大,赵匡胤看他,就有多讨厌。
成大事者,何必拘小节?这次,赵匡胤要如何对付李重进?
他的弟媳妇,赵匡义的老婆、符太后的亲妹妹出场了。
皇帝年幼,太后年轻,皇帝的亲姨妈、太后的亲妹妹自然要多到宫里走走,陪太后说说话,顺便关心一下年幼的小皇帝。
受赵匡胤委托,符氏总是或有意、或无意的叹息,意思是说,哎呀,现在皇帝这么小,先帝好容易打下的江山,实在需要有可靠的人镇守边城重镇呀。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扬州啦,离南唐这么近,本来就是咱们从南唐那里攻占而来的,如果没有名将把守,万一南唐趁势来攻,那可怎么好呢。符太后忙问这可该怎么办,该派谁去看好我们的南大门呢?当然是侍卫亲军都 指挥使李重进最合适啦!你看,他是皇帝的舅舅,又位高权重。于是,小皇帝一道圣旨,就将李重进派到杨州做节度使去了。
任职扬州的李重进,慢慢就无力把控京城的事务了。
至此,赵匡胤几乎已成为九人 辅政团队的核心人物。
除了韩通。
李重进驻守扬州,韩通成为侍卫亲军的领军人物。
韩通最大的特点,是武力有余,却没有多少脑子。他最喜欢挑别人毛病,外号“韩瞪眼”,虽然兵权在握,威信却不高。因此,在柴荣死后的不长时间,赵匡胤实际上已经成为九人辅政团队的核心。
大权在握,手取皇权只欠东风而已!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04 16:30:00
7.人格分析
946年,赵匡胤成家之后离开父母到处游历,经过13年的闯荡,他已经成长为战功不凡、手握重权的殿前都点检、辅政大臣。站在开封府的城头回望岁月,13年前,他就是从这里离家,回想历次随驾出征的经历,赵匡胤心中豪情激荡。一路走来,他几经艰险、几经波折,现在,一切都差不多准备就绪。
在那个时代,人们信奉真龙天子、上天之命。就让我们再次回眸,看看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前,向世人展现了怎样的人格魅力。
第一,在长期征战的岁月里,普通兵士眼里的赵匡胤英勇善战、宽和大度。据《宋史》记载赵匡胤的长相,“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就是说他身材高大威猛、气度非凡。而在历次征战中,赵匡胤都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而在皇帝论功行赏之时,他总是谦逊示下,每每表示,这些胜利都是在皇帝您的英明领导下,手下这些弟兄们奋勇争先视死如归才得来的,我个人哪有多大功劳呢,又常常将皇帝的赏赐赏与手下,并直言:“这是圣上对大家的体恤”。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赵匡胤的这些做法不但在军中提升了自己的威望,也进一步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第二,在与人相处的日常生活里,世人眼中的赵匡胤知恩图报、为人平和。赵匡胤总是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念念不忘,只要 有机会,他就会上门拜访、表示感谢。赵匡胤征战邯郸时受伤昏倒,曾被附近的赵员外和家人救起,好生照料,后来赵匡胤派人为赵员外整修宅院以示报答。而对当年曾收留过他的襄阳城外的古庙,古庙那位资助过他的高僧,赵匡胤则始终记在心上,这让他在世人眼中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第三,在庙堂之皇帝眼里,他忠心耿耿、值得信任。他与他的的老板、好兄弟柴荣闲时对饮。估计是喝得高兴,君臣都喝了不少。柴荣在醉眼迷离中,对着赵匡胤审视许久,突然说,“你小子方面大耳,好一派帝王气象。”这句话到底是试探还是威胁咱们不得而知,但是却把赵匡胤吓得酒醒了一半,赵匡胤马上跪下,说自己不仅是肥头大耳,而且心肝也很肥厚,要是皇上您有需要,我愿意把心肝献出来。一方面,柴荣认为赵匡胤是自己的铁哥们儿,患难兄弟,另一方面,柴荣认为赵匡胤的成就是自己一手提拔和栽培起来的,因此他坚信,赵匡胤对自己、对大 周是忠心耿耿的。由此,赵匡胤的心机和城府可见一斑。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尽管柴荣未曾怀疑过赵匡胤,可是却有人看出了赵匡胤宽和外表下的野心。
柴荣还在世时,任右拾遗的杨徽之就曾进言,说赵匡胤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其实不宜再掌管禁军,不然会出问题。而杨徽之的好友、谏官郑起也曾给时任宰相的范质写信提醒道,啊呀,宰相呀,你看殿前都指挥使(当时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手握兵权,又相当有声望,这样下去会不会出事呀?可惜当时的柴荣对赵匡胤信赖有加,这些不利于赵匡胤的逆耳忠言,自然没有落到周世宗的心 里去。
柴荣没有放在心上,赵匡胤却记在了心里,他更加小心翼翼,言行低调。
让我们再来看世宗去世后的后周政局。
张永德早已被赵匡胤排挤出局,李重进则被派去了扬州镇守,辅政九人团队只有韩通是赵匡胤的障碍。
为什么我一直没有提到后周的文官呢?周世宗在驾崩前,为柴宗训留下了范质、王溥为枢密院事、魏仁浦兼枢密使(即宰相)。这三位文官,王溥见赵匡胤手握兵权、又是世宗皇帝宠臣,早已频频向赵匡胤抛眼、递秋波以示交好,魏仁浦则是赵匡胤少年好友,只是范质与赵匡胤交情不深。因此,这三位宰相在先帝刚刚驾崩后,赵匡胤对于后周政局的把控,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所以,我说,目前,辅政的军事九人团队只有韩通是赵匡胤的障碍。
来吧,让我们再来领略赵匡胤的身手。
韩通,在李重进被派到扬州之后,成为执掌侍卫司大权的首要人物。只是韩通一介武夫,胸无点墨,性情暴戾,毫无城府,而且最喜欢挑人毛病,一言不和便暴跳如雷,吹胡子瞪眼,外号”韩瞪眼“。但是韩通的儿子韩微却极有远见,因为小时候生病落下残疾,成了一个驼背。他提醒父亲,赵匡胤此人势力渐大,善于经营,声望已高,最好小心提防,机会合适的话还是除掉他最为放心。
朝堂之上这些对自己的揣测和忌惮,赵匡胤如何看不出来?
从处理与李重进、韩通的关系上,我们能看出成大事者的谋略与格局。
一个傍晚,赵匡胤只身来到韩通的家中。做什么?笼络感情。
一壶好茶,两片心思。对于赵匡胤的来访,粗浅的韩通一开始自然是吹胡子瞪眼,没有好脸色。
而赵匡胤呢?娓娓道来,一片坦诚。
韩老兄啊,你看咱们俩都是武将出身,谁不是提着脑袋在为大 周朝出力呢?要说先帝留下这些的同僚,我最佩服的就是韩老哥你了。先帝待我等恩重如山,我们必定时刻牢记先帝的嘱托,好好辅佐皇帝,保卫好我们的家园。以后我们殿前司,还得多靠老兄你指点支持呀。哈哈,呵呵。韩老兄,你有什么需要兄弟出力的,还请尽管吩咐,兄弟无不遵从。
我们知道,韩通这种武夫,不怕武力,不怕打压,但是却最容易折在”糖衣炮弹“下。
这次来访,韩通没有听从儿子的劝告,趁机除掉赵匡胤,而是感动在了赵匡胤的”真诚相对、重情重义“的外表之下。是呀,这样身在高位却谦虚谨慎的人,怎么会如他们猜忌的一样,对不利于大周江山?
就是韩通的这番感动,就将柴荣临终托付给他的江山感动了出去,也将自己的性命拱手他人。如果能够重新来过,相信韩通会后悔的扇自己三巴掌。
不管怎么说,一切都朝着赵匡胤设计的方向发展。
皇帝的宝座,我离你越来越近啦!!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07 17:16:57
8.那年陈桥
斗转星移,岁月如流水,959年很快就过去了,年幼的周恭帝迎来了自己在位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唯一的一个春节。
960年的正月初一,开封城内喜气洋洋,到处洋溢着过节的喜庆。
庙堂之上,文武百官欢聚一堂,向小皇帝拜年,祝福的话此起彼伏,四处都是真诚的笑脸。
八百里急报忽至朝堂:北方定州、镇州(均为今河北正定一带)急报:北汉和契丹联合,向后周边境进犯,请皇上速派大军,以御外敌!
刚刚还喜气洋洋的大殿,顷刻间一片寂静。
让我们想一想这军情有多可怕:当时的北汉皇帝刘崇本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他对郭威杀死侄子刘承祐夺取后汉政权的仇恨耿耿于怀。而辽国拥有北主广袤的疆域,辽国骑兵骁勇善战,两国联手,后周该当如何应对?
年仅七岁的小皇帝眨巴着眼睛,他实在不知道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他只能求救似的看向他的辅政大臣们。
片刻的冷寂之后,大臣们也围住宰相范质等人,总得拿出个主意来吧!!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堂堂大周,岂能任人欺凌!我们要派出铁军,狠狠反击!
可是,谁来任主帅?
能够还兵的武将,赵匡胤,韩通。作为侍卫亲军司领军人物,韩通承担着保卫皇帝安全的重任,好吧,率兵出击的重任,非赵匡胤莫属。更何况,他是先帝的好哥们儿,随先帝南征北战、每战必胜。
后周的大殿上,上演了感人至深的一幕:赵匡胤领过圣命深深叩拜,高呼万岁:“臣定当不负圣望,誓死御敌,捍卫我大周尊严,保卫我大周基业,以报先帝和万岁隆恩!”
小皇帝走下御座,双手搀起赵匡胤,君臣你侬我侬,尽 显深情。
随后,赵匡胤如历次出征一样,调拨粮草,部署兵力,运筹谋划。第二天,也就是刚刚正月初二,他派他的副职----殿前副点检慕容延钊为先锋官司率领精锐部队先行出发,而他本人亲率大军,紧随其后。随他们出征的----还有侍卫亲军司的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等人。而赵匡胤自己的亲信部下、他的把兄弟---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则留在开封,与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共同保卫皇帝安全。赵匡胤应对迅速、部署得当,文武百官司深深叹服。小皇帝又沉浸过节的喜庆之中了。
这是一个“完美”的方案。
天寒地冻,夜晚,大军来到离都城开封四十里的陈桥驿。陈桥驿地处黄河岸边,在陈桥与封丘二门之是,是开封通往东北大道的第一处驿站。当赵匡胤率大军到达这里时,天色已晚,人困马乏,于是传令大军安营扎寨,第二天再行军。
那年陈桥,那个大年初二的夜晚。天很黑,寒风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
士兵埋灶做饭,有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聚在一起取暖,啦着家常:这大过年的,咱们跑出来吹着冷风、拼死卫国,可惜皇上年幼,能不不能记住咱们兄弟们的这些功劳还说不定呢。
军校苗训与楚昭辅也要闲聊:老楚呀,我可是会看天相,日前我观天相,天上竟然有两个太阳呢。我知道你跟点检亲近,不妨跟你实话说吧,那个已经暗淡的太阳,就是代表的大周,而新上升的那个明亮的,就是点检大人了。天象已出,天命难违,我看不日就要应验啦。
两个人神神秘秘地小声议论了很久,很快就在军中流传开来,军士们议论纷纷。
有人记起先帝在时的那块神秘的木牌:点检做天子,原来是应验在这里呢。那时候,咱们主帅未做点检,可见主帅登位,本就是天命呀。
舆论之潮越来越激烈,许多将士不由高呼:我们跟随点检出征,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可是皇上年幼,不懂政务,咱们出生入死,功劳却无人知道。点检大人为人仁德,战功赫赫,既是天命所归,我们为何不先立点检做天子,再随天子北征,这多么痛快!!!
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我们的主人公赵匡胤却因调兵遣将、筹划战术、排兵布阵太过劳累,喝了点小酒,此时已“沉沉睡去“。
来吧,该我们的总导演----赵普先生上场啦!!
有苗训夜观天象时发现“天有二日”,又有“点检做天子”的神之预言,再加上赵匡胤御下宽厚、待人仁德,军士中要先立点检做天子再图北征的热情已被点燃!
赵普想得更远:京中还有小皇帝,要达到拥立新君的目的,还要避免”篡位“的恶名。
赵普导演需要先给演员们说说戏,他严肃地批评了激动的将士:都点检对大周、对当今皇上忠心耿耿,天地可表、日月可鉴,你们怎么能做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呢!
群众演员们百思不得其解,却越想越害怕:如果就这样停下来,那我们岂不会以谋逆罪军法处置?
演员们没听懂导演的戏,却按照导演的计划在继续:激动的军士集结起来,他们拥到赵匡胤帐前,坚决要拥立都点检。
总导演赵普“无奈”地说:“策立,大事也!现在外敌来犯,要不咱们还是打完仗再说吧,好不好?”
众人纷纷举手发言:“不行,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我等性命都不保了,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先拥立点检为帝再出征!!”
如此这般闹了大半个晚上,第二天天还未亮,赵匡胤刚刚起床走到帐外,就被守候在外的将士们披上黄袍,众人纷纷跪地高 呼:“万岁!”
赵匡胤“这难”地说:使不得,使不得。
众将不允:您一定得答应,不然我等性命堪忧。
不行,还是不行。
您一定行答应,一定行答应应啊!!
唉,那好吧。你们为了求富贵、保性命,非得逼着我做个天子,那你们必须听我的号令,不然,就请你们另请高明吧。
好吧,推辞多了就矫情了不是?
众人齐呼:我们一定服从命令!!!
那一天的陈桥,注定就这样载入史册。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08 13:25:28
9.北宋开国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的清晨。天还未大亮,空气中弥漫着雪后的清冷。
北征大帅赵匡胤的帐前,挤满了热血沸腾的将士。他们在军校苗训“天有二日”的天相和早就出现的“点检做天子”的预言点燃了热血,大有拥立新君誓不罢休的气势。
赵匡胤无可奈何地高声宣布:“将士们,大家为了求富贵、保性命,非得逼着我做个天子。我答应可以,你们必须听我的号令,不然,就请你们另请高明吧。”
军士们哄然齐声高呼:“我们一定听从号令,万岁万岁万万岁!”
总导演赵普与赵匡胤不着痕迹的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从彼此的眼神中读到了大事已成的欣慰。
赵匡胤当即与一众军士约法三章:都城中的皇帝和太后是我们的旧主,我们都曾俯首称臣,都城中留守的文武百官,都是我们曾经的同事,所以,我们回都城万万不可扰乱城中的秩序,惊动城中百姓的生活。入京切不可烧杀抢掠,要是有谁没管住自己的手抢了百姓财物,没管住自己的嘴惊吓了皇帝太后,杀无赦!!
众人达到了拥立新君的目的,这下子都自认拥立有功,心下正自开心,对新皇帝的命令齐声高呼“尊旨”,于是赵匡胤集结军队,准备回都城开封。
等等,紧急军报不是说北汉契丹联军进犯大周边境吗?大部军队返回京城,谁去抵抗外敌?
好吧,让我来叨叨一下题外话。据《辽史•穆宗本纪》以及同时期与后周接境的辽国州郡长官与将军们的传记,没有发现960年正月初一,契丹曾有出兵后周的记录,甚至连这样的意图都没有。也就是说,契丹与北汉联合进犯大周的军情急报,真实性有待商榷。
而且,作为先锋官的慕容延钊并没有能与陈桥之变,当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先锐部队已到达河北真定了,却也一直没有与汉辽联军有过正面交锋。
莫非,辽汉联兵被赵匡胤逢战必胜的威名吓得直接退了兵?
好吧,不管如何,反正等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北方已无战事。于是,新皇帝赵匡胤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京城开封而来。
富有人格魅力的赵匡胤此时充分展现了他的仁德:为让自己的家人安心,同时保证都城的稳定和百姓过节的喜庆不被打扰,他派了亲处楚昭辅先回都城向自己的家人报信,又派出客省使(官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潘美回都城告知丞相范质等人自己“被迫”登大宝之位的事宜,也让小皇帝和太后心理有所准备。
潘美不辱使命,他顺利进入皇宫,早朝尚未结束,他在朝堂之上宣布了陈桥这变、天下易主的消息。
说好的北上抗敌呢?大臣们面面相觑、手足无措。
宰相范质握住另一宰相王溥的手涕泪交流:老弟呀,咱们糊涂呀,咋就不分析啥的,匆匆忙忙派兵了呢?唉,你看看,闹成现在这样子,咱们怎么对得起先帝,断送了周家江山,我们 罪该万死呀。
文官们除了痛哭和自责,还会大眼瞪小眼。
最后悔的就是韩通了,唉!没听儿子的话早点收拾了这小子,导致今日之变!心下不甘的韩通率领手下亲军急匆匆打算赶到赵匡胤的家中,抓住他家中亲人做为人质。还在中途,却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杀死,连带着他那早就预言越匡胤势大难容的聪明儿子韩微一起做了刀下之鬼。
赵匡胤回京之路也颇有戏剧性。
大军浩浩先赶到陈桥门,打算从这里进入都城,开封就在眼前,皇帝的宝座近在咫尺。然而守城的将士却拒不开门,谋士赵普建议转路而行,赵匡胤只得转道封丘,封丘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后来赵匡胤即帝位后,他有感于陈桥守门官的忠于职守,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
终于,赵匡胤在诸将簇拥下进入了皇宫,登上明德门。这里是皇帝登基的地方,赵匡看着脚下这座繁华的城市,踌躇满志、豪情满怀,这个国家将要在自己的统治之下焕发出新的生机,重现汉唐进代的盛世辉煌!!!
以仁德著称的新皇还要做一件圆满的事情:他要名正言顺地从小皇帝手中接过皇权,隆重热烈地举办登基大典!!
赵匡胤走下明德门,脱下身上黄袍,回到点检衙门,范质等大臣早已由将士们带到了这里,昔日同僚、未来君臣相见,赵匡胤迎上前去,未曾说话泪先流:诸位,我深受先皇厚恩,实当以身报国。可今日事至如此,实非我所愿,我也是被手下人赶鸭子上架呀,唉,大人们,咱们都是老弟兄了,你们看,如今可怎么办才好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大臣们环顾加周,面无表情的武士层层叠叠,冰冷的兵器闪着骇人的光芒。侍卫马步兵都指挥使韩通已被杀,再回想他们派兵时,侍卫亲军司的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等人随赵匡胤出征,他们早已是陈桥之变的主力,而留守京城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是赵匡胤的亲入、把兄弟,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范质为首的一众文官,扭扭捏捏、或顺从或倔强地份份跪拜下去。范质更是就如何名正言顺的取得皇权向赵匡胤献计:自古有帝王禅位之说,现在皇帝年幼,并未亲政,只要您事符太后如母,养少帝如子,那就称不上辜负先皇恩典啦!
看来,还是文官的脑袋好使,赵匡胤对这计策深为叹服。
皇帝御座,新皇就要来啦!!
那个七岁的孩子早已惊恐万状,在他的母亲符太后带领下自觉离开了皇宫,住进了京城的大相国寺。
960年的正月初五。黄昏。
文武百官齐聚朝堂,等待新皇登基大典。
万事具备,只欠禅位诏书。
翰林学士陶榖缓缓站了出来,他变戏法似的从袖子里拿出经后周恭帝柴宗训的禅位诏书,大声读了出来。
诏书读完,赵匡胤穿上龙袍,缓缓走上大殿,接受百官朝贺。因此前赵匡胤带领的归德军驻守宋州,因此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开封。一个崭新的王朝即将开始新的征程,中原大地将迎来持续上百年的繁荣昌盛。
在《宋史》的记载中,陈桥兵变是一场没有预谋、不流血的兵变,赵匡胤在兵变前是毫不知情,是被将士拥立的。究竟是不是如此?我们不防再从头回顾一下赵匡胤的成功史:
946年至959年,经过13年的闯荡征战,他成长为战功不凡、威信日高的朝廷重臣;
959年5月,因曾经出现的“点检做天子”木牌,令柴荣对原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心生猜忌,因此免去张永德职务,由赵匡胤接任殿前都点检;
959年10月,柴宗训派李重进驻守扬州,李重进失去了对京城的把控权;
960年正月,北方传来紧急军情,辽汉联兵进攻后周边境,后周君臣共同决定派赵匡胤领兵出征;
960年正月初二,北征军中军校苗训善观天相,在军中宣传他发现天有二日,众军士深有同感,共同表示要拥立都 点检,拥立新帝;
与此同时,辽汉联兵奇迹般“失踪”;
正月初五,赵匡胤返回开封,除了韩通试图反抗,其他文百官在痛哭之后,或顺从或倔强地恭迎新帝;
同样正月初五下午,翰林学士陶榖及时雨般的拿到了禅位诏书。
一切都是这样刚刚好,正正巧。
好吧,不管怎样,赵匡胤兵不血刃地取得了皇位,北宋顺利开国。
王夫之曾在《宋论》中如此评价过陈桥之变: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开旧学之甘盘而文教兴,染掠杀之余风而宽仁布,是岂所望于兵权乍拥、长莫著之都点检哉?......佑之者,天也,承其佑者,人也。意思是说赵匡胤没有杀人流血就取得了政权,实现了改朝换代,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开创了文化盛世,从五代十国那样杀戮残酷的年代经历却宽厚仁德,可以说给予了赵匡胤很高的评价。
再让我们来看赵匡胤的一首咏史诗: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据记载这首诗是赵匡胤在957年征战南唐时所写,可以看得出赵匡胤这首诗是缘情而发的诗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年轻时就立下的宏伟志向。
北宋开国啦!!一代文化盛世就这样向世人走来。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09 15:38:18
10.新情旧谊
每一个新的政权,都会面临对旧朝老臣的安置、对开国功臣的封赏。
在登基当夜,赵匡胤就住进了后周的后宫内院。这是一个无眠的夜,赵匡胤心潮澎湃、思绪难平。14年前,自己就是从这块土地出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曾经只能仰望的层层宫殿、金碧辉煌,从此刻起就是自己的家宅内院,脚下的万里山河、黎民百姓,也将成为赵家江山、赵氏子民。
赵匡胤从来都是一个冷静、理智的人。在最初的激动和兴奋之后,他思考的更多是,如何安排旧臣?如何封赏新贵?如何安抚四处藩镇?
如果说战场上的赵匡胤英武神勇、身先士卒、宽厚仁德、指挥有方,那么登上皇位的赵匡胤则更多的是理智多谋、精明算计,更何况他还有工于心计、城府极深的谋士---赵普相助。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赵匡胤的“新官三把火”:
第一把火:善待后周 宗室,优待后周旧臣。他首先下旨封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洛阳),除了不能干涉朝政,生活待遇不可降低,而对柴宗训那三个更年幼的弟弟(包括一个正在吃奶的婴儿),则妥善安置,交由大臣抚养,并且承诺柴家世世代代都将受赵宋子孙的厚待,可以承袭封爵、永享皇恩。我们随便一想都能明白,赵匡胤对后周宗室的厚待,无疑在后周的旧臣中产生了良好的回响。能得到新皇的优待,为新王朝效力,又何必矫情?
一向仁德的皇帝果然没有让后周旧臣失望:后周原有的旧臣一律留用,保留原有官职不变,而后周重臣,赵匡胤还分别加官。
好吧,我们先来看文官的安排:范质原任司空平章事(即宰相,分管户部),加兼任门下省长官司侍中(即最高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的最高长官),王溥原任礼部尚书平章事(即副宰相兼任礼部尚书),加兼任三公之一司空(相当于提拔一级);魏仁浦原任刑部尚书平章事(即副宰相兼任刑部尚书),加兼尚书省长官右仆射(即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政令的最高长官)。
我们需要关注这样一个变化:后周的三位宰相,原来都同时供职于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新皇赵匡胤提拔三位宰相的同时,还“贴心”的罢免了他们“参知枢密院事”。这对于曾经后周政权的这三位核心人物来说,这样的安排,他们还是心满意足、感 恩戴德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对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女婿、后周原都点检张永德的安排。赵匡胤对这位曾经的上级、恩师、战友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他把张永德召至皇宫后苑,热情设宴款待,并且还如同郭威在位时一样,亲切的称张永德“驸马”,并且加官侍中(官级相当于宰相),授武胜军节度使(管辖今河南邓州一带)。当张永德离开皇宫时,甚至连宫廷内官都看得出他内心的愉悦。
当赵匡胤的恩旨降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后周旧臣都成为北宋新王朝的官员,他们或官复原职,或加官进爵,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对前途未知的恐惧烟消云散,他们脱去旧时裳、换上新朝服,喜气洋洋地呼朋引伴、结伴上朝、开心议事。从此以后,他们都将是大宋王朝的政权守卫者,而大宋王朝,也将是他们享受荣华富贵的有力支持者,他们慢慢忘记自己曾效命后周的往事,而一心创造新的前程了。
第二把火:大赏拥立军士,封赏开国功臣。登上皇位的赵匡胤命掌管财政的范质大开国库,取出金银财宝,论功封赏随他出生入死的禁军卫士们。
对于那些拥立有功的将士军官,赵匡胤给予优待厚赏,加封韩令坤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 ;加封石守信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加封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加封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滑州刺史 ;张令铎为马步军都虞候;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加封符彦卿为太师 。
这些开国功臣中,赵匡胤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当属赵普。按说赵普在陈桥兵变前后的谋划和运作,功劳不小,但是必竟此前赵普一直作为赵匡胤的私人谋士,资历尚浅、知名度不高,所以赵匡胤任命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正五品官员,主要职责相当于政策研究室,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赵普从赵匡胤的私人幕僚走到台前,成为政府的重要官员。他从此走上历史舞台,将在大宋历史上写下属于自己的浓重一笔。
同样受到封赏的还有赵匡义。赵匡义此前没有很令人动容的军功,也没有十分出色的经历,而且他也没有在陈桥兵变的现场。但是据传他在赵匡胤率军回开封时曾"奔马出迎“,并曾向他哥哥赵匡胤说过”请以剽劫为戒“的话(意思是让他哥不要学习郭威当年代后汉立后时默许军士屠城的做法),赵匡胤认为他这个兄弟重大局、讲仁义,于是也提拔他为殿前司都虞候。不管怎么说,他总是赵家当时的唯一成年男性,他亲哥哥当了皇帝,提拔亲兄弟一下,也不是多么过分的事情,对吧。
还有熙古、吕馀庆、沈伦等文官也都得到相应的提拔和封赏。为了让故事更集中一些,这些人我们以后再一事一议。
第三把火,派出使臣安抚四方藩镇。他派出使臣向国内外发出通告,通知各方节度使,同志们呀,现在我赵匡胤当皇帝了,我的新国家为大宋,大家该怎么的还怎么的,除了皇帝易主,你们各位的一切都不会改变。这就相当于安民告示,让周围的割据政权安心生活,别起什么歪心思。大部分藩镇政权都”识相“地接下了通知,并发来贺电贺信,祝贺赵匡胤荣登大宝。
在这些使臣中,我来重点叨叨一下潘美。因为,潘美又一次为赵匡胤带来了惊喜。他奉命出使到陕州(今三门峡市一带)向袁彦通报新皇登基的消息。袁彦原来曾是后周的侍卫司步军都指挥使,后来雄踞陕州一方当土皇帝,为人凶悍、豪气冲天。潘美单骑入陕,向袁彦介绍赵匡胤的为人,介绍新朝廷厚待所有官员,重点介绍了赵匡胤也是一员武将,为人义气,待人宽厚,丝毫也不忸捏作态、小心小眼。袁彦作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粗豪汉子,竟然被潘美嘴里的赵匡胤吸引得心向往之、情向往之,他果断骑上快怪,跟潘美一道得到了赵匡胤的亲切接见,双方交谈得十分热烈,袁彦表示与赵匡胤相见恨晚,愿意终生跟随、以身报国。而赵匡胤也表示,对这个曾经离开了后周的大将、猛将欣赏有加,希望袁彦能大展身手,共同创造大宋的美好明天。
三把火一烧,似乎形势一片大好,上下同心同德。
刚刚建立的宋朝真的能够这样一帆风顺、举国安宁吗?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10 14:04:35
11.“二李之乱”
说好的赏宋词呢?
好吧,不要着急嘛,必竟,大宋刚刚开国,总得给赵匡胤同志一点时间,先稳固自己的统治,再去发展文化对不?
大宋开国,四藩来朝,新情旧谊,相处和谐,啊呀,不会太顺利了吧?
赵匡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并不敢相信这表面的一片歌舞升平。
并不是所有的新贵都能规范自己的言行,给新皇帝的面上增光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城巡检王彦升。
大家还记得吧,赵匡在陈桥驿“被迫”黄袍加身,消息传到开封的时候,时任侍卫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悔不当初收拾了赵匡胤,带领亲军企图抓住赵匡胤的家人作为人质,阻止赵匡胤顺利建立新政权。危急时刻,是王彦升半路伏击,杀死韩通父子,扫除了赵匡胤登基的绊脚石。
于是,当赵匡胤大赦天下之际,王彦升自恃功高,日渐傲慢,甚至横行不法。最让赵匡胤难以容忍的是,王彦升竟然敲诈宰相王溥。新皇登基不过半月,赵匡胤正千方百计笼络平衡各方势力的关键时刻。
王彦升是知道是脑子被门挤了,还是神经有些短路,要不然就是被自己”功劳大大的“过于自信,反正不知道因为什么,在这个寒气依然一口逼人的深夜,他就”巡检“到了宰相王溥的门前,没有敲门,也没有经人通报,当然也没有门铃可按,守门的家人当然也拦不住武将出身的他,他大摇大摆地就闯入了王溥的家中。
已经要睡下的王溥得知消息,连忙小跑着出来迎接王彦升。对于这个从政多年的老公务员来说,眼力劲和处事水平肯定是相当可以的。几句话一说,王溥就明白了王彦升的用意,连忙好酒好菜招待王彦升,酒足饭饱后还”主动“包了纹银百两(也有的记载说千两,我估计千两的话王彦升拿不动,因此我觉得百两更可信一些)慰问巡检十分辛苦的王彦升。
当然,王溥是何许人?他在赵匡胤还做都点检的时候就放低姿态、极力结交,如今他位及人臣,不明不白的受一场惊吓、摆一桌酒席、挨一次敲诈,这种消息,他总会有办法传到赵匡胤的耳朵里对吧。
赵匡胤暴怒!好小子,我根基未稳、形象未立、口碑未传,你竟公然给老子抹黑。赵匡胤一旨令下,将王彦升贬至唐州做团练使(大约今河南泌阳一带,大致类似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的职务),并且终身不受节钺(即终身都不能做节度使)。
由此可见,赵匡胤笼络旧臣获得支持的决心。
四方藩镇大都发来贺电贺信表示祝贺。
也有例外。
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是李筠。
李筠是太原人,相当勇猛,在郭威时期就是一员猛将,同样立下战功无数,柴世宗在位时任命他为昭义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傅(管理统治泽州、潞州等地,相当于现在的山西晋城一带),同平章事,也就是享受宰相的待遇,而他的儿子李守节则驻守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郭威和柴荣都对这位大将恩赏有加。
当赵匡胤派使者宣布圣旨的时候,李筠不冷不热、阴晴难定的接下了圣旨。对了,赵匡胤为未交好,还加封李筠为中书令,希望李筠能与自己站在一边。好吧,不管怎么样,他还是按照礼节跪拜接旨,并且设完好款待大宋使者,似乎接受了赵匡胤称帝的事实。
可是,不等酒过三巡,李筠竟然做了一件实在有失厚道的事情:他把赵匡胤的圣旨放到书桌,却又拿出郭威的画像高挂堂前,面对画像伤心痛哭。
哦哦,原来,变态的不只王彦升一个。
李筠的这番表演自然原汁原味的传到了赵匡胤这里。精明稳妥的赵匡胤会如何看待李筠?估计在心里默默把李筠划在了”反贼“的行列。小子,早晚我会收拾了你!
李筠的表现同样传到了当时的北汉皇帝刘钧耳中。我们知道,北汉与后周是死敌,刘钧与李筠本也不是朋友,但此时刘钧更忌惮的是赵匡胤啊!于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暂时的朋友,刘钧趁机派使者给李筠送信,意思是既然你也不喜欢赵匡胤那家伙,那咱们俩合作,攻进开封,灭了北宋如何?
好吧,我实在不懂如何猜测李筠的心理活动,他不知道怎么想的,本来已颇受猜忌的李筠竟然派人把北汉皇帝希望结盟的这封信,送到了赵匡胤的手中。
我始终认为赵匡胤在这时充分展现了上位者的胸怀与谋略:他面不改色,反而还亲自慰问了李筠的使者,还亲自给李筠回信大加安慰,并且任命李筠的儿子李守节为皇城使(掌管皇宫大门出入的武官,可以直接面见皇帝),又对使者说了些”你辛苦了,回去慢些走“之类的家常话。
当使者回还,李筠自以为聪明的接受了皇帝的好意,他通知自己的儿子李守节从上党出发,到京城上任。当然,他还给了儿子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充当细作,随时报告皇城的动向,看老子有机会攻入皇城,也尝尝那个诱人的宝座!
李守节还是相当理智的,他并不愿意充当奸细,爹呀,这也太冒险了吧。可是,他那暴躁暴力的老爹如何允许儿子不听话?李守节还是如期赶到京城,先向皇帝谢恩,然后到新岗位报到。
赵匡胤召见了李守节。
寒暄过后。
赵匡胤忽然说道,太子,你远离你的朝廷,到我这儿来做什么?大惊失色的李守节连忙跪拜叩头道,皇上怎么这么说呀,这里面肯定有误会呀,是不是有人搞离间计呀。
赵匡胤似笑非笑,难道李筠让你来,不是让我把你杀了,或者软禁了,他找借口出兵开封 吗?要不你回去告诉他,我没做这个皇上的时候,随便他怎么做都行,如今我当了皇上,他就不能让着我一点呀。
这番话说得,还有一点皇上尊严吗?这不是等于明着告诉李筠:我知道你就要反了,就看你的啦!如此一来,无异于是激将李筠,逼他把暗里的动作早日提到议事日程。
随后,赵匡胤放李守节回到父亲身边。果然李筠知道自己的计划已被皇帝知晓,于是在960年4月,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正式举兵反宋,此时,赵匡胤刚刚登基一百多天。
这不是太奇怪了吗?赵匡胤为什么明知李筠计划谋反,不多留时间进行筹备,反而要激将李筠早日实施谋反计划?
天子的心计,自然深不可测。因为就在近日,他接到密报:李重进招兵买马,意图谋反。
让我再来叨叨一下李重进吧:他是郭威的外甥,后周的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战功无数,出身好,战功多,资历深,位置重要。959年冬用,后周恭帝下旨派李重进镇守扬州。
你看,如此根正苗红的李重进,不是不颇有资格当皇帝?
而在赵匡胤登基之初,李重进的表现是相当令人感动的,他不但诚心接指归顺,还很谦虚地向赵匡胤请示:要不,我按照惯例,以节度使的身份到京城向您报到,面谢圣恩如何?
赵匡胤的回答也相当够意思:哎呀,咱们本来就是好兄弟,而且你驻守的扬州又是重镇之地。我不过是无奈地当了这个皇帝,咱们就先这样各自安好,想要叙旧情、聊新意,咱们的日子还长着呢,是不是。就这样拒绝了李重进的觐见。
事实上,李重进才真正是那个表面温顺、内心狂野的人。他表面功夫做足,却在暗地扩充实力,扩大兵马,同时派出使者拉拢李筠。
想想也不难理解,郭威是李重进的舅舅,是柴荣的姑父,论血统,论战功,李重进应该比柴荣更有资格当皇帝。如果说当初李重进对柴荣的心机和战功心悦诚服,可是对赵匡胤这样一个出身中层、资历不深的年轻将领,只不过是趁着后周孤儿寡母之时靠玩心眼取得了皇权心服口服?
李重进把这种不服落实到了行动上。
他派使者崔守珣送信给李筠,打算结盟反宋。
我们知道,从扬州到潞州,几乎要穿过大宋的整个国土。
而崔守珣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他肩负联络结盟的目的,直接走进了赵匡胤的皇宫。
是的,李重进不知道的是,崔守珣是赵匡胤的老相识,而且,新皇已经登基,何苦再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我真是太喜欢崔守珣了,千多看前,他就已经具备了“以人为本”的情怀。
赵匡胤对崔守珣赞赏有加,许以高官厚爵。他问崔守珣,以你对李重进的了解,要是我赐给他丹书铁券(颂给重臣的证件,民间称为免死金牌),他会不会不再谋反?
崔守珣也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无论您怎么做,他都不会诚心归顺于你的新政权的。
赵匡胤沉思片刻,安排崔守珣向李重进复命,劝李重进尽量多准备一些时间,多拖延一些时间起兵。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守节来访。
好吧,当皇帝真的不容易。赵匡胤要稳定整个国家的各种力量,一旦李重进与李筠结盟成功、同时举兵,那么四处藩镇必定所拥者众,那时候,将要耗费多大的兵力财力人力呀,而且,万一让他们成功了呢?
因此,破坏他们的结盟,各个击破。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四方安抚,”二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与赵匡胤的博大胸怀、宽容仁厚,如何能够同日而语?
因此,赵匡胤采取的是鞭策李筠催其快反、稳住李重进争取时间的计策。
二李之乱“已起,让我们期待赵匡胤如何出奇兵、得胜利!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10 14:26:41
路过的亲们给点建议,这么往下写行不?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12 13:28:17
封闭培训五天,不能按时更新。完成培训继续努力。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16 16:27:35
封闭培训中,用手机趁下课敲打的,估计会有错字,路过的亲们原谅则个。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17 11:57:54
12.平叛李筠
面对“二李”之乱,赵匡胤并未主动出兵镇压,而是先跟李筠开开玩笑,又对李重进好言相劝,如此一来,天下人岂不更加感佩于皇帝的心胸宽广、仁厚谦逊?相比之下,李筠与李重进就太不知好歹了。
不过也没办法,李守节向父亲详细汇报了赵匡胤的每一句话,李筠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960年4月2日,李筠正式举起反叛大旗,他迅速出兵占领了泽州。
好吧,让我先来叨叨一下李筠的大本营潞州。我们知道,潞州地处太行山脊梁,易守难攻,所谓“居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应该是占尽了天时之利。李筠的谋士建议他直下太行山,占领怀州(今河南沁阳)、孟州(今河南孟州)、把虎牢关(位于今河南荥阳西北),然后据守洛阳,直逼开封。
哇卡卡,这谋士是谁呀,这主意也太好了吧。
让我们记住这个谋士的名字吧,尽管他最后也死在战乱中,可是他的这份战略,实在称得上高明。他叫丘仲卿。
可是,上天欲其灭亡,必先欲其疯狂。李筠却认为,我是周朝大将,跟柴荣情如兄弟,现在赵匡胤手下那帮人,都曾跟我有交情,我这里战旗一悬,我的老弟兄肯定都来投奔!!
于是,李筠没有趁胜出兵,而是先把北宋派在自己属地的监军周光逊绑了送给北汉的刘钧,并承诺向刘钧称臣纳贡,表示想诚心跟您结盟,联起手来,收拾赵匡胤那小子去吧!!!
刘钧以为终于等到了同赵匡胤相抗的机会,于是亲自出马同李筠商讨反宋大计。当李筠看到刘钧兵瘦马弱、仪仗稀落,毫无威仪可言,自己却要同他行君臣之礼,心内不由觉得窝囊:小样的,就这一副穷酸相,何德何能同我称君臣?唉,我这脑子,难道水有点多了?等这阵子过去,哼哼......于是李筠言谈中更加流露出对后周和周世宗的念念不忘,这当然让刘钧心生不快:哼哼,跟我装什么大尾巴狼?还不是要对我跪拜如仪?之后刘钧封李筠为平西大将军,又派心腹卢赞为李筠监军,李筠不由觉得简直就是自己找了只苍蝇来吃。
哈哈,看这两方势力勾心斗角、各怀鬼胎,这样的联军,不知道战斗力几何?
与李筠的仓促应对相比,赵匡胤则条理清楚、部署周密。
宋□□在李守节返程潞州时,就开始筹划应对李筠反叛。他召集枢密使吴廷祚、枢密直学士赵普商讨作战方针,他们仔细分析了李筠根据地的特点,确定了速战速决、调虎离山的作战方略。迅速派石守信、高怀德率军作为先锋自开封兵出西路,慕容延钊、王全斌率军兵出东路,最后赵匡胤将御驾亲征,率禁军与东西两路军会合,成合围之势。
赵匡义留守京城,又派韩令通驻守河阳(今焦作),进可攻敌,退可守京。
来吧,战斗就要打响!!
4月19日,石守信、高怀德先锋军队自孟津渡过黄河,一路急行军经怀州,占据了重地天井关(太行山南端,南北要地),并于5月5日,与李筠叛军在长平交战(今山西高平),平西王这时还在闹情绪呢,没有到现场督战,结果大败,死伤军士三千多人,还丢失了泽州外围的据点大会寨。
东路军慕容、王全斌大军赶到泽州东,与石、高的西路军遥相呼应,潞州、泽州已处地宋军的打击圈子。
安排好一切的赵匡胤,于5月21日亲率禁军从开封出发直抵荥阳,5月28日急渡黄河,这时宋□□采纳了谋士赵普的建议未作休整,而是直上太行,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与前军会合,直击李筠腹地。
巍巍太行,山路弯弯,可惜山路奇险。
好吧,逢山天路!!!赵匡胤以九五之尊,带头以战马驮石头铺平道路,边铺边全速行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看到皇帝都抱起石头铺路,群臣和将士个个都要好好表现,大显身手,仅用一天的时间,就赶到了泽州城面,与石守信、高怀德的先锋部队会合。
5月29日,战斗打响啦!
宋军据大会寨,与李筠叛军决战于泽州城外。
让李筠没想到的是,他后周时的旧部军士、前朝兄弟根本没有念他旧情的打算,也没有与他打友谊赛的想法。相反,因为皇帝率禁军亲征,宋军将士那叫一个猛,个个跟不要命似的英勇作战,奋死拼杀,李筠的军队大败,三千多士兵主动投降。
也有稍微让李筠心下一爽的事---北汉派到他军队的监军卢赞死在双军对战之中。
李筠退守泽州。
他愤慨地看着城外,那些他昔日的部下、兄弟、士兵,今日为啥子这般为赵匡胤卖命?那厮不过是咱们以前的同事,不过就穿上那黄袍子不过几个月的功夫,你们就这么死心塌地?
他不知道的是,赵匡胤虽然登基不过百余天,但是他已恩威并施,得到了后周大部旧臣的的支持。
所人,人心向背,真的是成败的关键。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可惜李筠不懂。
泽州城防极为坚固,李筠打定主意拼死防守,连续十几天过去了,双方僵持不下。
赵匡胤着急,李筠更加焦躁。
赵匡胤着急了召集谋士开会商量对策,而李筠焦躁了鞭笞部下。
赵匡胤决定组织敢死队集中破城,刚刚巧被李筠打了鞭子的王全德率部来降。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要善待自己的手下,否则,吃苦的最终还是自己。
最终的对决就要到来!
6月14,宋军的敢死队在猛将马全义的带领下,冒着如雨般的箭矢巨石爬上云梯,突破李筠的死防固守,登上城墙。马全义高声命手下打开城门,宋军如潮水般涌进泽州。
李筠誓死未降,他投身火海,自焚而亡。
赵匡胤在泽州会见了北汉丞相卫融。
卫融本来是北汉皇帝刘钧派来调合李筠和卢赞矛盾的,没想到他还没有做好调解工作,卢赞和李筠却先后阵亡。
唉!这个李筠呀,这跟北汉的合作,还真够闹心的。
赵匡胤问卫融,你支持刘钧帮着李筠谋反,有什么正当理由吗?
卫融面色平和,食君之禄,自然忠君之事。何况,我一家老小都在太原(北汉都城),我又当如何?要杀便杀就是了,我宁愿求死,也不会向你投降的。
赵匡胤大怒之下,“以铁挞其面,血流披面”,卫融高声喊,打死我正好,我死得其所。
赵匡胤感动于卫融的忠义,命人为其治伤,联系北汉想用卫融换宋朝的监军周光逊,却被刘钧拒绝了。赵匡胤以礼相待卫融,而卫融亲身感受到赵匡胤的为人与气度,心甘情愿地留在了赵匡胤手下,后来官至太府卿(掌管财政的大臣)。
赵匡胤优待俘虏的消息一经传出,四处藩镇不由长舒一口气:看来我们应该不会受到李筠的连累。特别是李守节,他主动率部投降,做了北宋的单州团练使。
6月15日,宋军收复潞州,李筠叛乱被平,前后不过64天。
所以,团结就是力量。不知道李筠临死前有什么感悟。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17 14:51:11

13.破李重进
哇卡卡,李筠之叛持续了仅仅64天,以李筠火烧自己的军帐而全面告败。赵普在平叛中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胜利后,提拔为枢密副使,正式来到了台前。
接下来,赵匡胤将要如何对待李重进?
李重进是谁呀,他是郭威的亲外甥,后周侍卫亲兵马步军都指挥使,战功赫赫,根红苗正。
李重进个子很 高,脸长得很黑,外表纯粹是个粗鲁的猛张飞,有个绰号“黑大王”。
事实上,李重进相当的有城府,完全不像他的外表。在赵匡胤登基之初,他表现得很拥护,立即派人入京谢恩,还请示是否可以以节度使身份入朝觐见。所以,人真的不可貌相。
可惜,他信错了人,他的使者翟守珣把他的计划连同写给李筠的信一同交给了赵匡胤。
翟守珣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托负,回到扬州,一方面极力劝说李重进韬光养晦,多作准备,千万不要轻易采取行动,以免因准备不充分而落得失败。
是的,反贼也并不是好当的,李重时听从了翟守珣的建议,就此等了下来,等到了赵匡胤的一纸调令。
建隆元年(960年)七月,赵匡胤下旨调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镇守青州(今青州)。
见了调令,李重进差点惊出一身冷汗:他亲身经历过后唐皇帝李从厚、李从珂,后晋的石敬塘,他们的衰亡都是从节度使调动开始的。
还没等李重进明白过来,赵匡胤接着又派六宅使(内侍官)陈思诲带着丹书铁券到了扬州,券文写得文采飞扬,情真意切,充分表达了皇帝对李重进的慰问和感情,感念他多年的不朽战功,甚至还提到对他的子孙后代都将高看一眼。
我的娘,这是什么操作?看着李重进一脸蒙圈的表情,陈思诲告诉他:哎呀李将军,朝廷百废待兴,皇帝 宽厚仁德,对前朝旧臣全都恩赏有加,发兵潞州也不过是李筠太过白眼狼了,征讨叛逆,皇上也是迫不得已。李将军曾跟皇帝东征西讨,结下的那可是老感情,您就别多想啦,还是跟随新帝,共建大宋,多好!
李重进似乎动心了。他甚至打算打点行装,跟随陈思诲入京,向皇帝谢恩,然后动身到青州上任。
深夜,李重进的亲信部下拥入帐内。他们七言八语,中心思想就是皇帝的这个丹书铁券怕不只是安慰您的吧。你看,咱们一直招兵买马准备行动,又曾跟李筠私下结盟,万一皇帝设了个圈套,只是想把您哄到京里去,您这一去,岂不是送上门去被收拾?
几度思量,李重进决定扣捕陈思诲,加固城防,结盟南唐,与大宋朝廷力拼死活。
我们且不说谁是谁非,赵匡胤的用心,正如李重进的猜测:看朕宽厚仁慈,对后周重臣一番深情厚谊,怎奈李重进这小子不知好歹,那就别怪我不留情面了。
南唐中主李璟整早在柴荣南征时就已吓破了胆,他拒绝了李重进的结盟,还劝说李重进还是别折腾了吧,还把李重的信转手送给了赵匡胤!
啊呀,想吃冰激凌就有人送来的冰,这简直不要太及时了!
李重进结盟未成,又遭李璟出卖,内心相当不爽。他镇守的扬州本就是当年后周从南唐征服而来的,臣服的南唐臣民如何会心甘情愿跟随他去冒抄家灭族的风险?大事未起,军心已散,李重进不由得更加疑神疑鬼,看谁都好像要背叛自己。
好吧,宁愿错杀,不能被叛!李重进同样犯了跟李筠一样的错误:开始滥杀他觉得可疑的人。扬州监军安友规,见李重进反意已露,于是带着亲信逃出扬州,逃向京城。被激怒的李重进似乎失去了理智,他没有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更好地稳定军心,却把跟安友规交好的军校全部杀掉。他本想杀鸡儆猴,却没料到自己弄散了军心。
消息传到京城,枢密副使赵普说,这个李重进,不过就是仗江淮之险,尽采守势,只是他外无救援,内缺粮草,又对部下随意打骂,不讲情意,啥时候攻他啥时候败!
赵匡胤听取了赵普的建议,直到九月二十日,才下旨削去李重进的官爵职位,向全国通告李重进意图谋反的消息。
十月二十一日,赵匡胤下诏御驾亲征。二十四日,赵匡胤亲率大军从开封出发,大军浩浩荡荡分乘战船沿汴河东下,战帆猎猎,战旗飘飘。十一月八日,大军到达淮河南岸,十一日直奔扬州城下。
此时,李重进率领军队早已失去了战斗力,没等赵匡胤三通鼓响起,扬州城便被攻破。李重进终于还是跟他未能结盟成功的盟友李筠一样,投身熊熊烈火,自焚而亡。
赵匡胤展现了一个帝王的另一面:对李重进的同谋者数百人全部捕杀,将他的兄长李重兴,弟弟李重赞,儿子李延福全部斩首示众。他用铁的手段告诉那些位高权重的节度使们:大家注意哈,凡是不忠大宋、意图谋反的,这就是下场!!!
而对那个提前透露消息、完成皇帝重托的崔守珣,赵匡胤则以高官厚禄相待:任命他为朝廷的供奉官(跟随皇帝服务的武官,一般承担出使的任务)。
年轻的帝王就这样,一手打杀,一手抚摸,一手安慰,一手铁拳,登基仅仅一年,就把后周旧臣改造成为大宋王朝的栋梁。
唉,几家欢乐几家愁,早已向后周称臣纳贡的南唐此时国力日衰,中主李璟自觉身体健康状况日下,几分哀愁几分惆怅,我们从《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里,感受到他无穷的痛苦和哀怨: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多情的中主在在词里写到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当时的南唐已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恰如中主面对残秋”不堪看“的无奈与伤怀。
还是别悲伤了吧,您老人家总归还没用“垂泪对宫娥”不是吗?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18 17:36:37
15.酒释兵权
叨叨句废话,其实这一章我要说到兵权、财权、政权的设置,因为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太过耳熟能详了,咱们就用它作题,以吸引读者目光。
先让我们关注961年6月的一件大事---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了,她将为我们留下北宋两大疑案之一的“金匮之盟”,为了故事更加连贯一些,这个事件我们之后再说。
赵匡胤同志在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几经思考,终于决定 将赵普先生的策划案付诸实施。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早朝过后。赵匡胤请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昔日战友、今日臣子留下,叙旧情意、聊知心话。
好哥们儿推杯碰盏,似乎都有了酒意。
赵匡胤轻轻叹息:唉,我怎么觉得当了皇帝,还不如众位弟兄当节度使快活呢?说真的,我晚上常常担心,甚至愁得睡不着觉。唉!
众人面面相觑:皇上您有啥烦心事呢,都是老感情啦,您说,需要我们做什么吧!!
皇帝抿口酒,淡淡说道:我能坐到这个座位上,还不是你们当初硬把黄袍披在我身上的吗?要是你们的手下想要更大富贵,也给你们披上件黄袍,那众家弟兄,你们就算不想当皇帝,又能怎么样呢?
啊呀呀,皇帝的心病在这儿呢。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连忙跪下磕头,哭着说,啊呀,我们实在是太笨了,不知道 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出个主意吧。
于是赵匡胤借机表示,要收回他们的兵权,还会把他们调到富足的地方做节度使,世代享受荣华富贵。
这些人是什么人?人精啊,他们高声感谢皇帝出的好主意,第二天纷纷要求辞去兵权,当然,赵匡胤把他们都调到了富庶之地,作为这些弟兄“有眼色、识时务”的报答:石守信任天平节度使(治宋州,今河南商丘),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治东平,今 山东东平),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治澶渊,今河南濮阳),让他们离开都城,削去禁军职务,仅保留节度名号。当然,为了安慰他们,皇帝还给了很多赏赐。
好吧,让我们从杯酒释兵权入手,来看一下赵匡胤与赵普的策划方案实施步骤:
一、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首先,削去节度使的兵权,收回他们统领的州县,由朝廷直接任命州官管辖,州官直接 向皇帝汇报事务,不受节度使管理;
其次,收回禁军统帅权,设立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称为“三衙“,其长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称为”三帅“,三帅都直接听从皇帝的命令,相当于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并且实行内外相维政策,也就是一半驻守京城,一半驻守边关,平衡京内外的军力布置;
第三,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统治机构,只接受皇帝的命令----注意,枢密使只有调兵的权力,但是不掌握兵权,它只在皇帝的授意下具体发布由哪位将军统领哪方兵士,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军权集中于皇帝之后。
二、 分解职责削弱相权
首先,仍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三省长官均以”同平章事“名号即宰相。赵匡胤刚建国时,仍以范质、王溥、魏仁浦后周三人为相。964年范质等三相请退后独用赵普为相。
其次,赵匡胤将赵普的策划案中的三条活学活用,另设参知政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把宰相主管的兵权、财权、政权分解开去,避免了宰相权倾天下、功高震主、觊觎宝座、取而代之。
好吧,皇帝毕竟是皇帝,这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事,当真高人一等。呜哈,赵普策划师的内心估计有几分意难平。不过也没什么,目前皇帝还是相当信任赵普同志的。
第三,设立御使台,也就是言官,主要任务是对大臣提出意见,监督他们的行政执政细节,如果百天内没有发现任何官员的不足与错处向皇帝弹劾,就会受到处分,只要向皇帝举报官员者皆有赏,激励言官大胆说话,挑人尾巴。
三、地方政府的权力向中央集中
首先,将全国分为十道(又称路,类似于十个地区),每一路都设立了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将以前由节度使管理的财政司法军事等工作交由四司负责,分别是安抚使司,管理一路的军事,简称“帅司”;转运使司,管理一路的财政,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管理一路的司法监狱等,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管理一路的粮食生产和救灾工作,简称“仓司”。四司的长官称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同时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对,大家没看错,这四司是中央垂直部门,不是一级地方政府。
其次,向地方行政机构派出文官管理。对州、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派出文官作为行政长官,称为知州、知府、知县或县令。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一言堂,又设立通判,主要是监视知州的行政行为,府、县所发出的文书要知州(知县)与通判同时签署才生效。由此看来,早在千多年前,赵匡胤同志已经有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萌芽。
第三,设立专职考核机关审官院和考课院,审官院负责考核京中官员。考课院负责考核地方官员,一年一考,三年为一任。当然,他们的考核不是德能勤绩廉这么全面,只是考核官员有没有犯原则性错误,一般如果没有举报官员犯了原则性错误,一任期满后一般都能得到升迁。
当然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政权、财权、兵权的高度集中,使得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军士缺乏统一指挥,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紧张,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根源。
但就当时的情势来看,不能不说,赵匡胤的这个设计还是颇具匠心的,他考虑了权力运行的方方面面,包括效率、考核、监督、制衡,按照这个思路操作,就会建立起完善国家的权力体系。“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弊端。
这个体系,影响了后面许多朝代,直到明代朱元章同志才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