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宋词品宋史

字数:190191访问原帖 评论数:50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1-25 23:09:01 更新时间:2021-11-26 15:02:30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21 17:44:38
16.卧榻之侧
赵匡胤是平民的儿子,依靠自己的打拼和设计登上高位的皇帝,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十分满意赵普关于权力设置的策划方案,这套体系使宋朝的权力机构层层分解,有效避免了权臣的出现,使赵本胤免去了出现第二个自己的担心。
可是,国土周围呢?
赵匡胤忧虑重重。
在北方,一有契丹所建的辽国,控制着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以北扩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地区)和长城北的广大地区,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于大宋,一直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二有辽支持的北汉,以都城太原为中心,占据河北、山西和陕西部分地区,一直对后周和大宋十分仇视,公然敌对,在与宋为敌这个观点上,与辽国一个鼻口出气;三有西北的党项族占据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地区,而且日益强大,对中原的威胁也不可忽视。
在南 方,后 蜀占据了四川全境,而江淮以南的吴越政权控制着杭州周围及太湖流域;南唐控制着以金陵(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另外还有南平、楚(武平节度使周保权)、南汉、闽(清源节度使陈洪进)等割据政权分别控制了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区。
啊呀,不用想都觉得心乱呀!!
更何况,各个割据政权之间,明里谈笑风生,暗里勾心斗角,今天我占你地盘,明天你抢我城池,干戈不止,战火不停。
赵匡胤也常常回忆起他的好哥们儿柴荣,不仅因为柴荣对他的赏识、宠爱和提拔,更令他敬佩和难忘的,是柴荣不但致力于内政的改革,亦曾立志实现中原的统一大业。
赵匡胤常常在下朝后与大臣谈心。听取他们关于朝政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关于一统中原的见解和想法。
他与”驸马“张永德详细讨论进攻北汉的策略。张永德认为北汉兵少,但是精悍,且北有契丹相助,西北有党项相邻,不宜进攻。最好成立游击队,骚扰北汉的正常生产,让他们缺吃少穿、人心不齐。
他与宰相魏仁浦研究攻打北汉的时机,魏仁浦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刚立国不久,各项事业都刚刚起步,还是谨慎一些好。
唉!看来要实现统一大业,需得强化一盘棋的思想,确定整体作战方略才是呀!!
让我们回到建隆元年(960年)的11月23日,那个大雪纷飞的深夜。
时任枢密副使的赵普正欲休息,忽听有人敲门。
打开门,却见皇帝立在门外,告诉赵普他还约了赵匡义同来。赵普暗暗纳闷:娘乎神,天这么冷,夜这么深,皇上您不呆在 宫里好好暖和,还非得约着人跑到我这里来是有啥子要紧事?
三人到书房坐下,围炉喝茶。赵匡胤长叹一声:”吾不能寐,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哦,原来如此!
赵匡胤说:先收复太原,怎么样?
赵匡义也眼巴巴看向赵普。
赵普深思,然后表示:我们的北方,是契丹和北汉。契丹士兵凶猛善战,北汉的兵士虽然不多,但是精悍,又辽国交好,很难拿下。就算我们灭了北汉,那咱们岂不是又得加派大军守驻边防,抵御大辽?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如按照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原则,先把南方诸国收入囊中,占其土地,收其钱财,丰我国库,饱我将士,然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北汉,那时北汉这弹丸之地,必将插翅难逃。
赵匡胤对这个战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愿意说先收复太原试探一下你的想法,你看,咱们想到一块来啦。哼哼,自五代以来,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必先取巴蜀,再取广南、江南,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北汉与辽接壤,要是我们先取了北汉,就得自己费心费力云抵挡辽国,还不如先把北汉放在那里,作为我们的屏障,等我收了那些小不点的政权,财政宽裕、国库充裕之后,再对付它。
这个深夜,君臣三人,就这样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中原的战略。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23 16:43:29
17.假道灭虢
占领了后周的国土,以柴宗训禅让的名义取得皇权,赵匡胤是成功的,可是他内心同样极度缺乏安全感。这一点,没有人比赵普更理解皇帝的内心,按照他们的权力策划方案建立的制度,可以保证大宋国内的长治久安。
但是,“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啊呀,床的周围,全是别家人在虎视眈眈,这要皇帝如何安睡?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确定的。
以仁德宽厚作为人设的赵匡胤,发动战争肯定会前思后想,寻尽先机,直到理直气壮、胜算在握。
建隆四年(963年),赵匡胤的中央集权政策实施以来,中原地区已经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大宋王朝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较高的声望,赵匡胤为自己的国家改年号为乾德,在他看来,这个年号比建隆更加高大上,霸气十足,以期四方来朝、早日成就统一大业。
来吧,让我们先回到962年的楚和南平两个割据政权。
楚,统治权在武平节度使周行逢手中,管理朗州一带(今湖南常德及周围湖南部)、全州(今 广西东南部)。周行逢生活俭仆,治理有方,可惜生性多疑,觉得谁对自己有异心,先杀了再说。962年9月,周行逢病重,弥留之际,他召集亲信大臣到病榻前,托付自己年幼的儿子。他说,弟兄们哪,那些和咱们一块打天下的武将,凶狠残暴的都被我杀死了,而你们都是我亲亲的兄弟,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只有张文表啦。我要是两眼一闭,怕是张文表将会造反!还请弟兄们看顾你们的侄儿,护好咱们的地盘。实在迫不得已,那就率领全族人,归顺大宋朝廷,也不要陷入张文表的虎口。
10月,周行逢去世,年仅十一岁的周保权继位。时任衡州刺史(今湖南衡阳一带)的张文表得知消息,果然气急败坏:哼哼,老子跟周行逢一起拼死打天下,立下战功无数,也不过弄了个刺史。居周行逢之下也还罢了,凭什么他觉得老子要安心屈于周保权这黄口小儿手下?
张文表破口大骂过后,便筹备举兵叛乱。10月底,周保权派出士兵到永州(今湖南东南部)换岗轮班,经过衡阳时,张文表便将这些士兵截胡了,他命令士兵身穿孝服,伪装到朗州奔丧,并且一路猛冲,占领了潭州(今湖南长沙)。当然,也怪潭州守将廖简太过 轻敌,他听到士兵报告张文表率军来攻的消息,甚至毫不在意,依然与好友喝酒。
可见,骄傲使人落后,信然!
占领了潭州的张文表得意而猖狂,他光明正大地送文件给周保权,哈哈,小子,我占领了潭州啦,你就等着吧,很快我就去攻打你的老巢啦!
年仅十一岁的周保权没有哭,也没有跟柴宗训一样不知所措。他立即请大将杨师璠画带领朗州的全部兵马讨伐张文表。送别出征的大军时,十一岁的周保权流着泪与杨师璠告别,他说:我老爹一直担心张文表会叛乱,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起兵杀过来啦。朗州安危,在此一举。各位叔叔伯伯,你们看重跟我老爹的感情,这么帮着侄儿,护着侄儿,您给予我的好处我必定会记在心上,不会忘记的。刚刚十一岁的孩子,稚气未除,真情流露,军士们都觉得心酸感动,向周保权保证,大家一定会誓死报效少主。
周保权的确是个早慧的孩子,他一方面派出大军迎敌,另一方面派使者向大宋求援。
下面,我们再来看南平。
南平,统治权在荆南节度使高保勖手中,管理荆州(今湖北江陵)、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962年11月,高保勖病死,留下遗嘱传位给高继冲。南平本来就地盘不大,兵力不多,而高保勖身体虽不好,欲望却不小,大兴土木,生活奢侈,民不聊生。唉!谁家的日子是顺心的呢?高继冲接到手中的,就是这样一个民心浮动、基础不牢的政权。
得知荆南节度使高保勖挂了的消息,赵匡胤随即派出内酒坊副使卢怀忠(官名,无实职,相当于现在的四级调研员)前往吊唁。临行前,九五之尊的皇帝亲自接见卢怀忠,告诉他,你去南平,一来是为节度使高保勖吊唁,代表中央表示慰问,二来嘛(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要多长点眼力见儿,看看江陵地方的风土人情,山川军事,回来第一时间向我汇报。
看见了吧,这就是皇帝的心机,一手示好笼络民心,一手掌握资料准备战事。哦哦,赵匡胤同志身体力行“不调查、不决策”的良好作风。
卢怀忠果然不负所托,把江陵的事情打听得明明白白。他告诉赵匡胤,南平军事装备还行,不过兵士不多,也就三万人左右。虽然风调雨顺,农业生产状况不错,可惜政府收税很高,老百姓并不富裕,我看哪,算是个软柿子。
就在此时,大宋朝廷接到了周保权请求支援的消息。
欧耶!想吃冰激凌就有人送来了冰,这简直不要太及时了吧。
赵匡胤读着周保权的求援信,“假途灭虢”的故事涌上心头:春秋时,晋献公想攻打虢国,但去虢国需从虞国经过。于是就派荀息用良马和宝玉作为礼物,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接受了礼物,把路借给晋军。荀息带兵消灭了虢国,回军时顺路又消灭了虞国,将之前送给虞公的宝玉和良马又带回了晋国。
南平和楚将成为大宋的首批目标!赵匡胤的心中有了初步的作战方略,他与赵普商讨到深夜,考虑好了征战的每一个细节。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初七,赵匡胤召见老将慕容延钊和李处耘,告诉他们借南平之路去帮周保权讨伐张文表。
哦哦,”假荆灭楚”的故事即将上演!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0-12-24 16:18:01
18.一石二鸟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初七,赵匡胤任命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治所房州,今湖南房县一带)的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最高军事指挥长官)、枢密副使李处耘为行营都监(监军),率领十州兵马向荆南进发,助周保权讨伐张文表。
二月九日,大军到达荆门(今湖北荆门),安营扎寨。
大军出发之前,李处耘派阁门使丁德裕(掌管礼仪的官员)先行一步,出使江陵通知高继冲,意思是周保权求助大宋帮助平叛张文表,皇上体谅周保权年纪幼小,因此派出大军前往援助,需要从江陵路过,当然啦,朝廷准备的军粮充足,军衣完备,我们只是路过,不需要你们花多少钱,弄点茶水喝就可以啦。
高继冲接到通知后,与谋臣梁延嗣、孙光宪、李景威等商讨如何应对。大臣们都认为外来军队过境,须得以防万一。高继冲以会扰乱百姓生产生活秩序为由,愿意到城外百里招待大军,并且承诺将提供军粮和美食犒赏军士。
慕容延钊和李处耘一合计,那哪成啊,皇帝明明交待大军要从江陵经过的呀。
于是,丁德裕二次出使江陵,再三说明无须提供军粮等物,大军只是借道,希望高继冲能答应宋军过境江陵。
啊呀妈呀,军粮和美食不要,非从我们的统治中心走道,这到底是闹哪样?怎么看怎么像是要来吞了南平啊。
高继冲再次召集会议,研究商讨对策。当然,谋臣们的意见始终难以统一,有的认为南平一直对大宋尊敬有加,从未行迟差错,朝廷也许真的只是为了早日到达湖南平叛,并没有要吞并南平的意思,还是同意的好。退一步说,就算朝廷真有向南平开战的打算,凭我们现在的实力,又如何能跟慕容延钊相抗!也有的认为既然朝廷有灭荆南的打算,而我们又无实力相抗,不如向朝廷自献疆土,使百姓免于战祸,而主公您依然作为节度使安享富贵。还有的则建议一方面虚作迎接大军,暗里伏精兵袭击宋军,保卫南平政权。
高继冲几番权衡,最终决定由他的叔父高保寅和谋臣染延嗣先得带着牛肉、烈酒前往荆门慰问宋军,同时观察宋军动向。
慕容延钊和李处耘亲切会见了高保寅和梁延嗣,言语之间相当客气,说了些天气这么冷,你们辛苦啦,感谢你们主公的深情厚谊,同时热情相留,这么远,这么冷,晚上喝一杯薄酒明天一早再回江陵吧。等你们主公安排好了,我们途经江陵攻打湖南不迟。
高保寅和梁延嗣一看,人家以礼相待,言谈谦虚,若真的有攻打江陵的打算,面对我们这南平政权的高等官员,岂不是要扣押下来作为人质?并没有不是,人家还诚心感谢主公大人,看来是我们多虑了呀。于是二人暗派手下回江陵向高继冲汇报:一切正常,无须担心。
高继冲长吐了一口气。
晚上,慕容延钊设宴款待高保寅、梁延嗣,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天色已晚,宾主敞尚未尽欢。
夜色下,李处耘却率一队轻骑,已到达江陵城外。
刚刚松了一口气的高继冲得知消息,连忙率近身禁军出城迎敌,同时令孙光宪抓紧安排城内防务。城外相遇,不等高继冲出声招呼,李处耘一个手势,早有手下悍将冲到高继冲马前,抓住马缰,控制住了高继冲。主公已落入别人手中,跟随的禁军调转马头,带领宋军回往城中。
江陵城内,队伍尚未集结起来。而眼前的形势,又何必徒增杀戮?当天色破晓,李处耘率兵登上北门城楼,迎接率大部队缓缓而来的慕容延钊。
高继冲率部投降,宋军兵不血刃平定了荆南。当然,赵匡胤同志本着一贯的“仁德宽厚”的人设,照样任命高继冲为荆南节度使----只是另外任命枢密都承旨王仁赡为巡检(掌管军事),剥夺了高继冲的兵权。
二月十日,收复了荆南的慕容延钊、李处耘挑选荆南的清壮者入伍,进一步扩大了军事力量,集中向朗州进发。富有戏剧性的是,此时大将杨师璠已平定了张文表叛乱。
周保权当然想要拒绝宋兵入境:谢谢老大啦,只是现在我家里这摊子事已经收拾齐整了,要不老大您还是让大军回程吧,多谢多谢,感恩感恩啦。与此同时,武将张从富还率兵拆毁桥梁、沉没船只、堵塞道路,意思很明显:你们要是不收兵,坚持过来,我们也不会束手就擒的,必将拼死一战!!!
战就战,来吧,!!
一代名将慕容延钊先令副将武怀节率兵攻打岳州(今湖南岳阳),守城士兵得知荆南已归大宋,早已没有斗志,宋军轻轻松松占领了兵州。三月,李处耘率军攻打潭州,守将张从富率军迎敌。一看宋军黑压压的首尾相连,未曾真正开战,张军已溃如潮水。李处耘率兵追杀,还把抓到的几十名肥胖的俘虏杀死吃掉,年轻的士兵就在脸上涂矾刺字放回,这让朗州城内的将士和百姓简直吓破了胆,纷纷逃亡,三月十日,宋军如入无人之境,顺利占领朗州,活抓周保权。
“假荆灭楚”的故事讲得很圆满,一石取二鸟,大宋取得了走出国门首战的全面胜利。
顺利灭楚后,朝廷对湖南的政策,展示了赵匡胤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和格局。他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任命瑶族武将秦再雄为辰州刺史(今湖南沅陵),并且赐给秦再雄官员的任命权,租赋的征收权。受到信任和重用的秦再雄不但终身忠于朝廷,而且将民 族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十分出彩,带动了湖南的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归顺大宋,为大宋灭后蜀奠定了十分有力的基础。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04 14:03:44
最近一周出发了,回去继续更新。抱歉啦亲们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06 16:43:10
19.说说孟昶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庭院静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调寄《玉楼春》
欧耶,我要好好说一下孟昶此人啦!!
且让我先来欣赏这首凄美、香艳而含蓄的《玉楼春》。这首词是后蜀国主孟昶写于公元964年夏天。前四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多么美艳的女子!她玉体横陈、媚态入骨,用词虽然含蓄,依然能让人想象得到他们刚刚的恩爱热情,柔情缠绵。而对孟昶来说,这样恩爱的日子,这样柔美的妃子,自己能够拥有多久呢?所以,当他的爱妃悄然入梦,他独自遥望夜空,看流星划过银河,不由又深深叹息“西风几时来,流年暗中换”。我们知道,965年正月后蜀将降表送到大宋,后蜀灭国,看来,孟昶已对自己的亡国在《玉楼春》成诗之时,便已有了预感。
这女子,便是史上有名的“花蕊夫人”了,她本姓费,自幼便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文采斐然,聪颖多思,美丽娇媚。因其美貌“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以状其容”所以孟昶赐名“花蕊夫人”。我们常说,女人往往才华和美貌不能兼得,可是花蕊夫人,却让我怀疑这个结论,她集美貌才华于一身,能与孟昶聊感情,更能聊诗词、聊见识。“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就这样的生活小事,在花蕊夫人的笔下妙趣横生、极为生动。我们应该相信,孟昶对她是有爱情的。当然,这女子后来发出的“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感慨,估计最多的,是对孟昶的失望:作为国主,他未能殉国,作为爱人,他未能殉情。面对花蕊夫人,赵匡胤也终于没能过得了“美人关”,收归已有,封为贵妃。
好吧,让我再来好好叨叨一下孟昶吧。
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更是天府之国的精华。以成都为都城的后蜀,在高祖孟知祥的治理下,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特别是后蜀在剑门蜀道的掩护之下,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相对非常安全的地方,战乱少发,升平和乐。934年高祖孟知祥去世,孟昶即位。
孟昶实在是得天独厚,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太平盛世。执政之初,孟昶重用他的儿时好友王昭远为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后蜀的世家子弟韩保正、伊审征、赵崇韬等掌管行政。他还经常召集文武大臣听取意见建议,重视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大兴俭朴之风,后蜀国势日益强盛,在疆域最大的时候,北线疆土一度扩张到了长安(今西安)。执政初期的孟昶的确立志做一名圣明天子。
当时的后蜀,财富上,守着富庶的天府之国,地理上,依着剑门蜀道的天然屏障,这很容易给年轻的孟昶一年安枕无忧的错觉。他开始讲究享受,大兴土木兴建宫殿,广罗美女充实后宫,生活日渐奢侈。当然,花蕊夫人就是他充实后宫最骄傲的成绩了。
孟昶安于一隅,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我们都知道,他喜欢音律,大才子欧阳炯为他写词吹笛,词风艳丽,笛韵悠悠,是曲子词作者中的佼佼者。
孟昶的老母亲第一忍不住发话了。这老人家曾是后唐的宫女,见识过太多的宫廷政治、政权更迭。他劝儿子:我记得你爹还有以前我经历的皇帝,都是把军政大权交给有功之臣,大家才会服气。你现在的重臣王昭远只是你的发小,其他人也都是世家子弟,你们在一起吃喝玩乐是怪好,但是万一有战事,谁来给你带兵退敌呀。我看着高彦俦就怪好(时任宁江节度使,今成都南部),忠厚老实,经验丰富,你可以委以重任。再有,过日子还是得节俭呀,可不能觉得手里有点钱就乱哆嗦哈。
这真是个睿智的老母亲呀,可惜孟昶口头上答应,却并没有听从母亲的建议。
所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还是有道理的!
大宋平定了荆楚之后,时任宰相的李昊向孟昶建议:我怎么看着大宋怪厉害呀,眼看着有一统天下的本事,要不咱们主动向大宋称臣纳贡,一方面能保蜀国稳定,另一方面,看大宋皇帝以前的做法,他会照样让您做为蜀地的节度使,享受富贵荣华是不用担心的。
孟昶不是没有动心过,可惜他的枢密使王昭远不同意。
因为,王昭远的理想是做蜀后主的诸葛亮----出川北伐,天定天下。
王昭远为什么有这个自信?
王昭远是成都人,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使他越来越聪明乖巧,善于察言观色。13岁时被僧人智諲收留,跟着他识字念书,变得更加机巧满腹、玲珑八面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昭远随从智諲与孟知祥谈禅论道,并一起用餐,见他聪慧、随和、机变,孟知祥便把他留了下来,给儿子孟昶做伴读,从此王昭远就和孟昶零距离地朝夕厮混在一起了。他将孟昶当伙伴,更当主子,时时恭维,处处顺从,成为孟昶最铁的哥们儿。当然,王昭远好读兵书,好论方略,甚至常以诸葛亮自诩。
时任山南节度判官的张廷伟就见王昭远深受蜀帝宠信,为了讨好王昭远他便出主意说,啊呀,您看您年纪轻轻就得到这样的高位,这都是您德高才大,皇上倚重所致不过没有重大军功,别人难免心里不服。要是趁现在天下纷乱,联合北汉发兵南下,咱们派精兵自黄花(今陕西凤翔北)、子午谷(今长安县南,入汉中通道)出兵响应,两面夹击,给宋重击!
这话,说到了王昭远的心坎里!要知道,这个孤儿长大的重臣,原本最怕别人睢不起呀。
于是,王昭远说服孟昶,派出使臣带着蜡丸密信去和北汉结盟。唉呀呀,历史重演啦!!他们没想到的是,使臣赵彦超却把这封绝密信件献给了赵匡胤。
哇卡卡!!想吃冰激凌就有人送来冰,这简直不要太及时啦!!
正愁师出无名的赵匡胤,这下有了出兵的理由,一场战乱将卷向本来还算太平的后蜀。
唉,孟昶呀,你说让人说你什么好!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07 09:38:58
@能胡就行 2021-01-04 21:11:08
前面有词没读过,还真不错。
大送的历史就算了,写了N轮,谁都打不过,除了赵匡胤,皇帝更是一个比一个窝囊,经济还总是吹牛逼,铁钱厉害啊!
-----------------------------
谢谢亲亲鼓励。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07 16:41:53
20.出兵南蜀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南乡子.路入南中 五代 欧阳炯
个人很喜欢欧阳炯的曲子词,用词艳丽,风情无限。看这首词所写的岭南风物,聊聊数语,却写绝了岭南风光:微雨之后,桄榔翠绿,红豆玲珑、玉手纤纤,他笔下的人情风景满是诗情画意。仅以一个春字,欧阳炯就能写出万般变化:春来街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撩乱,非干春梦无凭。作为后蜀的宰相,欧阳炯为孟昶所欣赏与宠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位宰相“能词善律”。后来,赵匡胤也曾对这位会写词、会吹箫、会弄笛的词人宰相相当好奇,专门宣欧阳炯在开封皇城中奏曲表演,一睹曲子词的艳丽。只是后来赵匡胤一度认为赏词弄曲无异于孟昶、李煜等亡国之君的亡国之音,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正是有了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盛行的曲子词,才有了后来流行千古的宋词。
好吧,现在让我们来看大宋派兵进军南蜀。
后蜀的使者赵彦超跟李重进的使者崔守珣一样,都选择了密信送给了赵匡胤。
欧耶!这下子可以名正方顺地起兵啦!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二日,赵匡胤以孟昶勾结北汉共谋进犯大宋为由,发兵六万,出征后蜀。他任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北路主帅,枢密使王仁赡为都监,自凤州(今陕西宝鸡境内)沿嘉陵江南下,江宁节度使刘光义为北路主帅,枢密承旨曹彬为都监,自归州(今湖北秭归县境内)顺长江西上,两军分兵合围,约定会师成都。
蜀地自古富庶,天险屏障,分裂时期的蜀地总会出现割据政权,还有许多皇帝会担心进入西川的将领会留恋蜀地的富足而自立为王。出身行伍的赵匡胤在调兵遣将时表现出了豁达的心胸和对将领的信任,他向王全斌承诺,为了鼓舞士气,只要取得胜利,朝廷只要土地,其他的财富都由王全斌支配。
看吧,这就是上位者的胸怀,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但能促进中原的统一霸业,还能饱我冲锋陷阵者的口袋!哇卡卡,大军还未出发,士气已整装待发!!
同样兴奋的还有王昭远。远的成都的孟昶得知大宋已派兵分两路入川,马上调兵遣将迎击。他对王昭远说:看吧,你既然有大志要做诸葛亮,现在宋军让你招惹来了。希望你竭尽全力,挡住宋军。常常自诩为诸葛亮的王昭远信誓旦旦:放心吧好哥们儿,我不但会挡住宋军,我还要施展平生抱负,一举入主中原,您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于是,孟昶以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为招讨使,李进为副招讨使,率兵迎敌。
自信的王昭远摩权擦掌,欧耶!俺一展抱负的时机就要到啦!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11 14:44:03
21.孟昶降宋
词作赏析: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采桑子》 五代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的这首《采桑子》,是在孟昶降宋的路上,写于葭萌关驿站的墙壁之上,古人云“少不入蜀,老不出川”,47岁的孟昶有生之年第一次出川,却是在亡国路上。杜鹃声声泣血,回望国亡家破,那一缕心痛,那一份伤怀,那一种惆怅,都化作奔涌的泪水。是的,此一去,将是永别!
好吧,我们来看宋军鲜明的铠甲,昂扬的士气!
964年11月3日,赵匡胤亲送大军出征。例行的鼓舞、期待、嘱咐、承诺之后,赵匡胤又单独留下东路军主帅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后由宋太宗赐名刘廷让),送给刘光义一份亲笔写的战略细则。
东路军刘光义面临的将是一条水陆交互的立体防线,赵匡胤在作战地图上详细标注了何处用步兵,何处使战船,何处占浮桥 ,何处集兵力,君主亲自”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地宜”,刘光义心中一热,不由自主叩拜谢恩,请皇上放心,臣定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获全胜不还朝!
看吧,大军刚刚准备出发,军士们已被点燃了必胜的决心。
十二月初,战争正式打响。王昭远的豪情壮志没有阻挡得了宋军尖刀般挺进的步伐,北路军在王全斌的带领下一举突破了后蜀苦心经营的防线,仅军粮就绞获四十多万斛,士气大盛。王全斌带领军队一路高歌猛进,直抵兴元城外(今陕西汉中市南部)。后蜀守将、招讨使韩保正坐拥精兵,听说大宋军队所向披靡,竟然不寒而栗,相持三天后,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弃城逃跑。
唉!孟昶不知道有没有后悔不听老母亲的劝告重用这些世家子弟,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哇!
王全斌率领部队加速推进,十二月二十九日,大宋北路军先锋官史延德率先赶到保西县(四川北部)城下。弃兴元城而逃跑 的韩保正与副招讨使李进会合在保西后,鼓足勇气派兵出战,见宋军铠甲鲜明、枪戟如林,不由心惊肉跳,所率军队溃败如流,史延德大获全胜,一举攻破保西,生擒了韩保正和李进。随后赶到的宋将崔彦进和康延泽与史延德会合,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嘉川(今四川元东),宋军战线直逼后蜀都城。蜀主忙令大军烧毁栈道,退守保葭县(今四川昭化)。
王全斌不愧是名将,当王昭远带领大军在天险后的利州(今四川广元)长舒了一口气,认为天险难破、高枕无忧之时,王全斌带领宋兵缓缓行兵,在悬崖峭壁上重修栈道,突破了剑门蜀道,扑上嘉陵江,赶上剑阁。王昭远率兵迎战,怎奈他引以为傲的那些作战方略却不怎么好用,屡战屡败,率军大败而逃。十二月三十日,王全斌率军进入利率州。
我们再来看东路军。主帅刘光义率军进入峡路(长江三峡一带)以后,按照赵匡胤所授战术,一路击败后蜀军队,占领了松木、巫山等营寨(今重庆东部),直达

杜宇声声:"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实在叫人心碎。到汴梁后,孟昶被封为秦国公,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宋太祖赵匡胤如此优待孟昶,只因他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欲思一见颜色,以慰渴怀,又不便特行召见,恐人议论,便想出这个主意,重赏孟昶,连他的侍从家眷也一一赏赐,料定他们必定进宫谢恩,就可见到花蕊夫人。果然如此,那天谢恩,孟昶的母亲李夫人之后就是花蕊夫人。太祖格外留神,觉得她才至座前,便有一种香泽扑鼻中,令人心醉,仔细端详,只觉得千娇百媚,难以言喻,等到花蕊夫人口称臣妾费氏见驾,愿皇上圣寿无疆时,那一片娇音,如莺簧百啭,呖呖可听,方才把太祖的魂灵唤了回来,但两道眼光,仍射住在花蕊夫人身上,一眨不眨。花蕊夫人也有些觉得,便瞧了太祖一眼,低头敛鬟而退。这临去时的秋波一转,更是勾魂摄魄,直把宋太祖弄得心猿意马。七天后孟昶暴疾而终,年四十七岁,史家多认为是太祖毒死的。

太祖听到孟昶已死,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为楚王。孟昶死后,他的母亲并不哭泣,但举酒酹地,说道:"你不能以一死殉社稷,贪生至此,我也因你而苟活在人间,不忍就死,现在你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绝食数天而死。孟昶葬在洛阳,他的家属仍留汴京,少不得入宫谢恩。太祖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显得明眸皓齿,玉骨珊珊,便乘此机会,把她留在宫中,通令侍宴。花蕊夫人在这时候,身不由己,只得宛转从命,饮酒中间,太祖知道花蕊夫人能诗,在蜀中时,曾作宫词百首,要她即席吟诗,以显才华,花蕊夫人吟道:"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曲调《采桑子》)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11 15:11:14
21.孟昶降宋
词作赏析: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采桑子》 五代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的这首《采桑子》,是在孟昶降宋的路上,写于葭萌关驿站的墙壁之上,古人云“少不入蜀,老不出川”,47岁的孟昶有生之年第一次出川,却是在亡国路上。杜鹃声声泣血,回望国亡家破,那一缕心痛,那一份伤怀,那一种惆怅,都化作奔涌的泪水。是的,此一去,将是永别!
好吧,我们来看宋军鲜明的铠甲,昂扬的士气!
964年11月3日,赵匡胤亲送大军出征。例行的鼓舞、期待、嘱咐、承诺之后,赵匡胤又单独留下东路军主帅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后由宋太宗赐名刘廷让),送给刘光义一份亲笔写的战略细则。
东路军刘光义面临的将是一条水陆交互的立体防线,赵匡胤在作战地图上详细标注了何处用步兵,何处使战船,何处占浮桥 ,何处集兵力,君主亲自”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地宜”,刘光义心中一热,不由自主叩拜谢恩,请皇上放心,臣定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获全胜不还朝!
看吧,大军刚刚准备出发,军士们已被点燃了必胜的决心。
十二月初,战争正式打响。王昭远的豪情壮志没有阻挡得了宋军尖刀般挺进的步伐,北路军在王全斌的带领下一举突破了后蜀苦心经营的防线,仅军粮就绞获四十多万斛,士气大盛。王全斌带领军队一路高歌猛进,直抵兴元城外(今陕西汉中市南部)。后蜀守将、招讨使韩保正坐拥精兵,听说大宋军队所向披靡,竟然不寒而栗,相持三天后,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弃城逃跑。
唉!孟昶不知道有没有后悔不听老母亲的劝告重用这些世家子弟,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哇!
王全斌率领部队加速推进,十二月二十九日,大宋北路军先锋官史延德率先赶到保西县(四川北部)城下。弃兴元城而逃跑 的韩保正与副招讨使李进会合在保西后,鼓足勇气派兵出战,见宋军铠甲鲜明、枪戟如林,不由心惊肉跳,所率军队溃败如流,史延德大获全胜,一举攻破保西,生擒了韩保正和李进。随后赶到的宋将崔彦进和康延泽与史延德会合,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嘉川(今四川元东),宋军战线直逼后蜀都城。蜀主忙令大军烧毁栈道,退守保葭县(今四川昭化)。
王全斌不愧是名将,当王昭远带领大军在背靠天险的利州(今四川广元)长舒了一口气,认为天险难破、高枕无忧之时,王全斌带领宋兵缓缓行兵,在悬崖峭壁上重修栈道,突破了剑门蜀道,扑上嘉陵江,赶上剑阁。王昭远率兵迎战,怎奈他引以为傲的那些作战方略却不怎么好用,屡战屡败,率军大败而逃。十二月三十日,王全斌率军进入利率州,王昭远退守剑门关。
孟昶闻知战场实况,如何免得了心慌意乱,剑门不能失守!他急令重金招幕士兵,命太子元喆率领新幕士兵一万余人驰奔剑门关,支援王昭远。
王昭远在等待援兵,王全斌在研究攻取剑门关的战术。当太子抵达剑门关与王昭远会合之时,王全斌与主力部队在益光(今广元境内)佯攻,却另外派出轻骑兵在史延德带领下翻越高山峻岭,已绕道至剑门关南二十里地的青疆店。远道而来的元喆太子还未与王昭远商讨成功如何迎敌,王全斌与史延德前后夹击,王昭远与太子苍忙上阵,却已无力回天,剑门关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失守。王昭远与太子仓惶出逃,太子边逃边放火烧毁逃亡路上的城池。天险被破,宋军在四处逃散的蜀人群中,找到了泣不成声的王昭远。他为什么哭?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再来看东路军。主帅刘光义率军进入峡路(长江三峡一带)以后,一路击败后蜀军队,占领了松木、巫山等营寨(今重庆东部),直达夔州(今重庆奉节)。按照赵匡胤所授方略,刘光义率军在离长江三十里处上岸,沿两岸前进,集中兵力在后蜀驻军薄弱处夺取了浮桥,然后沿江而上,来到白帝城下驻扎,直逼夔州。守城的江宁节度使高彦俦主张死守,监军武守谦却主张趁宋兵疲惫快速出击,二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十二月二十六日,武守谦率千余士兵冲出城门,高彦俦

杜宇声声:"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实在叫人心碎。到汴梁后,孟昶被封为秦国公,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宋太祖赵匡胤如此优待孟昶,只因他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欲思一见颜色,以慰渴怀,又不便特行召见,恐人议论,便想出这个主意,重赏孟昶,连他的侍从家眷也一一赏赐,料定他们必定进宫谢恩,就可见到花蕊夫人。果然如此,那天谢恩,孟昶的母亲李夫人之后就是花蕊夫人。太祖格外留神,觉得她才至座前,便有一种香泽扑鼻中,令人心醉,仔细端详,只觉得千娇百媚,难以言喻,等到花蕊夫人口称臣妾费氏见驾,愿皇上圣寿无疆时,那一片娇音,如莺簧百啭,呖呖可听,方才把太祖的魂灵唤了回来,但两道眼光,仍射住在花蕊夫人身上,一眨不眨。花蕊夫人也有些觉得,便瞧了太祖一眼,低头敛鬟而退。这临去时的秋波一转,更是勾魂摄魄,直把宋太祖弄得心猿意马。七天后孟昶暴疾而终,年四十七岁,史家多认为是太祖毒死的。

太祖听到孟昶已死,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为楚王。孟昶死后,他的母亲并不哭泣,但举酒酹地,说道:"你不能以一死殉社稷,贪生至此,我也因你而苟活在人间,不忍就死,现在你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绝食数天而死。孟昶葬在洛阳,他的家属仍留汴京,少不得入宫谢恩。太祖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显得明眸皓齿,玉骨珊珊,便乘此机会,把她留在宫中,通令侍宴。花蕊夫人在这时候,身不由己,只得宛转从命,饮酒中间,太祖知道花蕊夫人能诗,在蜀中时,曾作宫词百首,要她即席吟诗,以显才华,花蕊夫人吟道:"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曲调《采桑子》)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11 15:35:13
21.孟昶降宋
词作赏析: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采桑子》 五代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的这首《采桑子》,是在孟昶降宋的路上,写于葭萌关驿站的墙壁之上,古人云“少不入蜀,老不出川”,47岁的孟昶有生之年第一次出川,却是在亡国路上。杜鹃声声泣血,回望国亡家破,那一缕心痛,那一份伤怀,那一种惆怅,都化作奔涌的泪水。是的,此一去,将是永别!
好吧,我们来看宋军鲜明的铠甲,昂扬的士气!
964年11月3日,赵匡胤亲送大军出征。例行的鼓舞、期待、嘱咐、承诺之后,赵匡胤又单独留下东路军主帅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后由宋太宗赐名刘廷让),送给刘光义一份亲笔写的战略细则。
东路军刘光义面临的将是一条水陆交互的立体防线,赵匡胤在作战地图上详细标注了何处用步兵,何处使战船,何处占浮桥 ,何处集兵力,君主亲自”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地宜”,刘光义心中一热,不由自主叩拜谢恩,请皇上放心,臣定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获全胜不还朝!
看吧,大军刚刚准备出发,军士们已被点燃了必胜的决心。
十二月初,战争正式打响。王昭远的豪情壮志没有阻挡得了宋军尖刀般挺进的步伐,北路军在王全斌的带领下一举突破了后蜀苦心经营的防线,仅军粮就绞获四十多万斛,士气大盛。王全斌带领军队一路高歌猛进,直抵兴元城外(今陕西汉中市南部)。后蜀守将、招讨使韩保正坐拥精兵,听说大宋军队所向披靡,竟然不寒而栗,相持三天后,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弃城逃跑。
唉!孟昶不知道有没有后悔不听老母亲的劝告重用这些世家子弟,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哇!
王全斌率领部队加速推进,十二月二十九日,大宋北路军先锋官史延德率先赶到保西县(四川北部)城下。弃兴元城而逃跑 的韩保正与副招讨使李进会合在保西后,鼓足勇气派兵出战,见宋军铠甲鲜明、枪戟如林,不由心惊肉跳,所率军队溃败如流,史延德大获全胜,一举攻破保西,生擒了韩保正和李进。随后赶到的宋将崔彦进和康延泽与史延德会合,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嘉川(今四川元东),宋军战线直逼后蜀都城。蜀主忙令大军烧毁栈道,退守保葭县(今四川昭化)。
王全斌不愧是名将,当王昭远带领大军在背靠天险的利州(今四川广元)长舒了一口气,认为天险难破、高枕无忧之时,王全斌带领宋兵缓缓行兵,在悬崖峭壁上重修栈道,突破了剑门蜀道,扑上嘉陵江,赶上剑阁。王昭远率兵迎战,怎奈他引以为傲的那些作战方略却不怎么好用,屡战屡败,率军大败而逃。十二月三十日,王全斌率军进入利率州,王昭远退守剑门关。
孟昶闻知战场实况,如何免得了心慌意乱,剑门不能失守!他急令重金招幕士兵,命太子元喆率领新幕士兵一万余人驰奔剑门关,支援王昭远。
王昭远在等待援兵,王全斌在研究攻取剑门关的战术。当太子急匆匆奔往剑门关欲与王昭远会合之时,王全斌与主力部队在益光(今广元境内)佯攻,却另外派出轻骑兵在史延德带领下翻越高山峻岭,已绕道至剑门关南二十里地的青疆店。王全斌与史延德前后夹击,王昭远苍忙上阵,却已无力回天,剑门关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失守。王昭远仓惶出逃,刚刚抵达绵州(今四川江油)的太子听说剑门被破的消息,连忙倒头退军,边逃边放火烧毁逃亡路上的城池。天险被破,宋军在四处逃散的蜀人群中,找到了泣不成声的王昭远。他为什么哭?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再来看东路军。主帅刘光义率军进入峡路(长江三峡一带)以后,一路击败后蜀军队,占领了松木、巫山等营寨(今重庆东部),直达夔州(今重庆奉节)。按照赵匡胤所授方略,刘光义率军在离长江三十里处上岸,沿两岸前进,集中兵力在后蜀驻军薄弱处夺取了浮桥,然后沿江而上,来到白帝城下驻扎,直逼夔州。守城的江宁节度使高彦俦主张死守,监军武守谦却主张趁宋兵疲惫快速出击,二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十二月二十六日,武守谦率千余士兵冲出城门,高彦俦也只好率军出战,刘光义派出禁军王牌张廷翰迎敌,杀得武守谦大败。老将高彦俦率军奋力拼杀,怎奈士卒四散逃跑,他又怎能凭一已之力控制住战败士兵乱逃乱窜的局面?很快,宋军占领了城池,身中数枪的高彦俦登上城楼,往西北都城的方向深深叩拜,然后自焚而亡。
大宋两路大军高歌猛进,剑门关失守以后,孟昶知道,他已经无力抵抗了。这次,他没有再过多的纠结,命丞相李昊接洽投降事宜。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初七,孟昶向大宋递交了降表。正月十三,王全斌在魏城(今四川绵阳东北)举行了受降仪式。
大宋朝廷接收了孟昶的降表,又下令对蜀境内大赦,对百姓拖欠的官税一律免除。一切处置妥当之后,赵匡胤命孟昶起程入京,为了免除孟昶投降的顾虑,又专门命人拖送孟昶的行李。
孟昶回望故国,杜宇声声,往事历历,将成永决!孟昶看着随行的花蕊夫人,内心思绪起伏。除了他的母亲李太后,属于孟昶的后宫妃嫔都被发落当地,却恩准带领花蕊夫人一同进京,此一去,是福是祸?泪水一次次模糊了他的双眼。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11 17:21:14

操作错了,点存草稿却发表了,唉唉!!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11 17:22:23
连续两次操作失误,点击存草稿却点击了发表,哎呀呀,各位亲抱歉抱歉,原谅则个。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13 14:35:46
22.帝王新恋情
诗作赏析: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蜀亡》 五代 花蕊夫人
暮春时节,绿柳依依,孟昶与花蕊夫人一行被押赴汴梁。官路漫漫,尘土飞扬;官道两侧百姓相约而立,挥泪相送,离情凄凄;蓝天下杜宇声声,如泣如诉,此番离川,将无归期!孟昶泪眼迷离。
开封城外。在平定李重进之乱后便被加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加兼中书令的赵光义奉旨负责接待孟昶一行入京。赵光义一直受到哥哥的重用和信任,赵匡胤在京都,他就处理开封府的日常事务,赵匡胤出征时,他负责监国处理国家大事。而今天,他将作为接洽孟昶降宋的白袍将军,安置这个亡国皇帝后半生的一切事务。听着使者报告行程,赵光光心里暗暗兴奋着,很快,他将见到那个才貌双全、雪肌玉肤的美人了!他暗暗叹息:孟昶何德何能,堪得如此娇妻相伴。
终于,赵光义看到了那个女子!尽管她娥眉轻锁、妙目低垂,可是那轻轻莲步、袅袅体态已足以让赵光义倾心!叹叹,问世间 情为何物,一眼,足以误了终生!赵光义偷偷看士兵铠甲中自己的影子,自觉英俊威武,气宇轩昂。他忙前跑后,将孟昶一行人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这份一眼倾心的爱情,赵光义愿意善待孟昶,也愿意等待时机。
好吧,窈窕淑女,君子皆好逑!
赵匡胤没有听从曹彬等大臣的建议,诛杀孟昶及其幕僚被封为秦国公,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宋太祖赵匡胤如此优待孟昶,只因他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欲思一见颜色,以慰渴怀,又不便特行召见,恐人议论,便想出这个主意,重赏孟昶,连他的侍从家眷也一一赏赐,料定他们必定进宫谢恩,就可见到花蕊夫人。果然如此,那天谢恩,孟昶的母亲李夫人之后就是花蕊夫人。太祖格外留神,觉得她才至座前,便有一种香泽扑鼻中,令人心醉,仔细端详,只觉得千娇百媚,难以言喻,等到花蕊夫人口称臣妾费氏见驾,愿皇上圣寿无疆时,那一片娇音,如莺簧百啭,呖呖可听,方才把太祖的魂灵唤了回来,但两道眼光,仍射住在花蕊夫人身上,一眨不眨。花蕊夫人也有些觉得,便瞧了太祖一眼,低头敛鬟而退。这临去时的秋波一转,更是勾魂摄魄,直把宋太祖弄得心猿意马。七天后孟昶暴疾而终,年四十七岁,史家多认为是太祖毒死的。

太祖听到孟昶已死,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为楚王。孟昶死后,他的母亲并不哭泣,但举酒酹地,说道:"你不能以一死殉社稷,贪生至此,我也因你而苟活在人间,不忍就死,现在你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绝食数天而死。孟昶葬在洛阳,他的家属仍留汴京,少不得入宫谢恩。太祖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显得明眸皓齿,玉骨珊珊,便乘此机会,把她留在宫中,通令侍宴。花蕊夫人在这时候,身不由己,只得宛转从命,饮酒中间,太祖知道花蕊夫人能诗,在蜀中时,曾作宫词百首,要她即席吟诗,以显才华,花蕊夫人吟道:"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曲调《采桑子》)对后蜀国的这个绝色佳人,赵匡胤早有所闻,见了之后,才知气质风采远胜传闻。为验证花蕊夫人诗才,赵匡胤当场面试,要她即兴赋诗一首。花蕊夫人脱口吟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几句话,不仅把才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还捎带发泄了一腔亡国之恨,对不作为的男人们,语气中不无揶揄和轻蔑。赵匡胤听了尽管不是很舒服——毕竟他也是男同胞中的一分子,但聪明的花蕊夫人只骂蜀国男人,并不针对他,所以赵匡胤还是对眼前这个才貌俱佳的奇女子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事后赵匡胤一比较,发现后宫中这般优雅的女人还真难找,忍不住就起了想要的念想。可是人家是有夫之妇,而夫君的级别原来和自己也是“一样一样的”,强行霸占总有点不够厚道。但赵匡胤是从不缺智慧的,只要想要,没有不能。7天后,孟昶就不明不白死去,赵匡胤名正言顺地把“无家可归”的花蕊夫人请进自己后宫,末代后蜀贵妃摇身一变成了大宋开国皇帝的妃子。赵匡胤如愿以偿。
得知赵光义将一切安排妥当,到汴梁后,孟昶被封为秦国公。赵匡胤如此优待孟昶,只因他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想一睹芳容,又不便特行召见,故想了重赏孟昶这一主意。料定他们必定进宫谢恩,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见到花蕊夫人了。

果不其然,那天谢恩,孟昶的母亲李老夫人之后,就是花蕊夫人。

赵匡胤格外留神,花蕊夫人刚至座前,便有一股幽香扑入鼻中。仔细端详,更觉千娇百媚,玉骨冰肌,看得宋太祖心猿意马,神思飘荡。

三天后,孟昶再一次被召人宫中饮酒。回家后不到十天,暴疾而亡。处理完孟昶的丧事后,家眷入宫谢恩。宋太祖见花蕊夫人全身素缟,更显得明眸皓齿。便乘此机会,将她留入宫中,大摆宴席。

席间,宋太祖道:“朕久闻花蕊夫人才貌双全,如此盛会,岂能无诗,朕命你作诗一首,题目就叫《蜀亡》,你看如何?”

花蕊夫人面对这么尴尬的题目,也不思索,提笔一挥而就:“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惊呆了,红颜奇志,巾帼感伤,这么一首荡气回肠的诗词,竟出自弱不禁风的花蕊之手,这岂止是一个绝色佳人,这简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才子。宋太祖顿生无限爱怜,他不但当即将她留下,还郑重地册封花蕊夫人为贵妃。他要给她名份,他要保护她一生一世,不让她遭受任何伤害。花蕊夫人被封为贵妃的消息,传到了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府里,他只觉得万箭穿心,五雷轰顶,撕心裂肺。他是花蕊夫人进入大宋后,第一个认识的男人,他当时是负责接洽的白袍将军,英俊威武,气宇轩昂。他一路上对花蕊夫人多方关照,呵护有加。尤其是孟昶的葬礼,他忙前跑后,无微不至。他只想等花蕊三年守孝期满,他就求皇兄赐婚,娶花蕊夫人。从看见花蕊夫人的第一眼起,他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女人。那种爱是刻骨铭心的,地老天荒的。哪曾想哥哥竟抢在了前面,这让年轻气盛的赵光义情何以堪?他发誓,一定要夺回花蕊夫人。

宋太祖做梦也不会想到,危险正一步步悄悄向他走近。他陶醉于花蕊夫人的美貌温柔中,乐不思蜀,无法自拔。每日一下朝,他就来花蕊夫人这里,看花蕊夫人为他跳舞,听花蕊夫人为他弹琴。他从来没有这么喜欢过一个女人,只要一看见花蕊夫人,他所有的忧愁烦恼都没了,他觉得神仙都没有他惬意快活。那天,他领着众王公大臣和后宫家眷,在猎场打猎。獐狍野鹿,飞禽走兽,漫坡遍野,五彩斑斓。宋太祖忙着在追赶一只红色狐狸,他要亲自猎获它,将皮剥下来,然后给花蕊夫人缝制成狐皮大氅。天气转凉了,他要让他的爱妃穿得暖暖的。

赵光义瞄准一个空隙,将花蕊夫人叫到旁边,把自己篡权夺位的阴谋告诉了她,并许诺如果有成功的那一天,一定封她为皇后,和她共享人世间的繁华。

花蕊夫人大惊失色:“你不可以这样的,他是你兄长,我要告发你!”

花蕊夫人挣脱开赵光义的拉扯,向林子外面跑去。

后面,赵光义手起箭落,花蕊夫人应声倒地,鲜血染红了她的胸衣。宋太祖闻讯赶来,抱起花蕊夫人,痛哭失声:“怎么了爱妃,怎么会是这样?”

花蕊夫人气若游丝:“皇上,我有话,要对晋王说!”

赵光义呼吸忽然停住,那一刻,似乎连空气也凝固住了,不再流动。

宋太祖疑惑地盯着赵光义,他看到了他脸上的惊恐,也看到了他扔在地上的弓箭。

赵光义像木偶一般,机械地挪动着脚步。

花蕊待他来到跟前,脸上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轻轻地说道:“我知道,你会射出这一箭的,其实,我什么都不会说!”

赵光义心如滴血:“花蕊,你为什么要逼我射出那箭?”

花蕊断断续续:“那样,我就可以……解脱了!”

花蕊脸色惨白,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宋太祖呼天抢地:“花蕊,你说话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光义呆若木鸡,噗通一声跪下:“哥哥,你杀了我吧,我为了一只野鹿,误射了嫂子,我罪该万死!”

夜宿蒹葭驿站 ,面对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花蕊夫人不胜哀愁,提笔在驿馆墙壁上留下了一首《采桑子》:“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杜宇声声:"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实在叫人心碎。到汴梁后,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13 17:42:24
22.帝王新恋情
诗作赏析: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蜀亡》 五代 花蕊夫人
暮春时节,绿柳依依,孟昶与花蕊夫人一行被押赴汴梁。官路漫漫,尘土飞扬;官道两侧百姓相约而立,挥泪相送,离情凄凄;蓝天下杜宇声声,如泣如诉,此番离川,将无归期!孟昶泪眼迷离。
开封城外。在平定李重进之乱后便被加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加兼中书令的赵光义奉旨负责接待孟昶一行入京。赵光义一直受到哥哥的重用和信任,赵匡胤在京都,他就处理开封府的日常事务,赵匡胤出征时,他负责监国处理国家大事。而今天,他将作为接洽孟昶降宋的白袍将军,安置这个亡国皇帝后半生的一切事务。听着使者报告行程,赵光光心里暗暗兴奋着,很快,他将见到那个才貌双全、雪肌玉肤的美人了!他暗暗叹息:孟昶何德何能,堪得如此娇妻相伴。
终于,赵光义看到了那个女子!尽管她娥眉轻锁、妙目低垂,可是那轻轻莲步、袅袅体态已足以让赵光义倾心!叹叹,问世间 情为何物,一眼,足以误了终生!赵光义偷偷看士兵铠甲中自己的影子,自觉英俊威武,气宇轩昂。他忙前跑后,将孟昶一行人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这份一眼倾心的爱情,赵光义愿意善待孟昶,也愿意等待时机。
好吧,窈窕淑女,君子皆好逑!
赵匡胤没有听从曹彬等大臣的建议,诛杀孟昶及其幕僚,反而加封孟昶为秦国公,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赵匡胤如此优待孟昶,原来也是因为他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实在无法控制一睹芳容的欲望,却又不能明目张胆的召降妇觐见,于是便想出这个主意,重赏孟昶,连他的侍从家眷也一一赏赐,如此便可乘他们进宫谢恩之时,一睹花蕊夫人美貌。
于是,当孟昶带领家眷入宫谢恩之时,赵匡胤如愿见到了花蕊夫人。她紧紧跟随在孟昶的母亲李夫人之后,浅垂螓首,淡扫娥眉,暗香盈袖,那份娇媚,那份清丽,让赵匡胤惊如天人。其时,赵匡胤的第二位皇后王氏已去世两年,中宫虚位,虽有后宫佳丽无数,却没有人让赵匡胤有过这种怦然心动、难以自持的感觉。激动中只见花蕊夫人轻启朱唇:臣妾费氏见驾,愿皇上圣寿无疆!赵匡胤只觉得娇柔的声音似乎从遥的地方传来,他不由心房一颤,再也无法从花蕊夫人身上移开目光。花蕊夫人似乎感觉到了,不由稍稍抬起头,疑惑地看了皇帝一眼。那双临水秋波,就这样勾去了赵匡胤的魂魄。
三天后,孟昶再一次被召入宫中饮酒。可惜饮酒回家后不到十天,暴疾而亡。赵匡胤命礼部妥善处理孟昶后事,一应礼节,尽善尽美。为感谢皇帝厚待,花蕊夫人携家眷入宫谢恩。全身素缟的花蕊夫人,明眸皓齿、淡淡哀愁、我见尤怜。赵匡胤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感情,下旨命花蕊夫人留在宫中。通令侍宴。花蕊夫人只得宛转从命,饮酒中间,太祖知道花蕊夫人善吟诗词,便令她即席吟诗,以显才华。花蕊夫人吟道:"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曲调《采桑子》)对后蜀国的这个绝色佳人,赵匡胤早有所闻,见了之后,才知气质风采远胜传闻。为验证花蕊夫人诗才,赵匡胤来了场命题作文,令花蕊夫人以《蜀亡》为题赋诗一首。花蕊夫人脱口吟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不仅把才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还把亡国之恨、失爱之悲尽情发泄。她心里对孟昶应该也是失望的:作为国主,他未能及时殉国,作为爱人,他未能及时殉情。
赵匡胤深深叹服:红颜奇志,巾帼感伤,这么一首荡气回肠的诗词,竟出自弱不禁风的花蕊之手,这岂止是一个绝色佳人,这简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才子。赵匡胤顿生无限爱怜,他不但当即将她留下,甚至还打算封她为后。时任宰相的赵普极力反对:皇帝呀,这女人不过是个二婚头,你宠她也就罢了,封她为后,母仪天下,臣怕百姓的悠悠之口哇。
好吧,此是,赵匡胤还是很依赖赵普的,他接纳了宰相的建议,但还是封花蕊夫人为贵妃。还郑重地册封花蕊夫人为贵妃。
自此,赵匡胤陶醉在花蕊夫人的美貌温柔中无法自拔。每日下朝,他与花蕊夫人吟词唱曲、纵情歌舞,他陶醉在花蕊夫人醉人的美貌里,陶醉在花蕊夫人温柔的眼波里。
可是,有一个人,赵匡胤越开心,他就越心痛。这个人,是赵光义。
是呀,他才是花蕊夫人进入大宋第一个认识的男人,他的爱恋早已全部给了这个美人,年近半百的皇帝凭借权力拥了心爱的女子入怀,这让年轻气盛的赵光义情何以堪?心何以堪?
于是,我们都知道,就有了那支射向绝世红颜的利箭。
为讨红颜一笑,赵匡胤带领王公大臣和后宫家眷,去猎场打猎。獐狍野鹿,飞禽走兽,漫坡遍野,五彩斑斓。赵匡胤策马忙追赶一只红色狐狸,他要亲自猎获它,将皮剥下来,然后给花蕊夫人缝制成狐皮大氅,为博红颜一笑,皇帝似乎焕发了青春的热情。
赵光义瞄准一个空隙,将花蕊夫人叫到旁边,告诉花蕊夫人:为了你,我必须要做皇帝,那时,我定封你为皇后,共享世间繁华!
花蕊夫人大惊失色:不行,不行,小心我告发你哦!”她挣脱开赵光义的拉扯,向停下战马的赵匡胤走去,她动人的红唇贴向赵匡胤的耳边,似欲低语。
心惊胆寒的赵光义搭起弓箭,手起箭落,花蕊夫人应声倒地,鲜血染红了她的衣裳。她的脸上却有一抹淡淡的微笑,动人而凄美。赵匡胤失去了一贯的沉稳,抱起花蕊夫人:亲爱的,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呀!泪水打湿了花蕊夫人的容颜。
花蕊夫人看向赵光义,那一刻,似乎连空气也凝固住了,不再流动。
赵匡胤看到了他脸上的惊恐,还有他扔在地上的弓箭。
花蕊夫人看向赵光义,轻声说道:其实,我什么都不会说的。
赵光义眼睛都要滴出鲜血:那你何必,何必做出这种样子呢。
也许,从来就没有忘记过孟昶的花蕊夫人,这才是她最好的选择。
唉!红颜薄命吗?那么,赵匡胤一直疼爱重用的赵光义,除了与皇帝哥哥有感情的纠葛,是不是兄友弟恭、兄弟同心呢?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18 17:45:49
23.兄友弟恭?
诗作赏析:谁是知非便肯休,空言大道眼前头。惟思利已浮名重,岂信功高入品流。---北宋 赵光义 《缘识.谁是知非便肯休》
赵光义与赵匡胤不同,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善于思考。从他留下的十几首缘识诗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比他的皇帝老哥更多的去思考人与世界、人与功名、人与自然甚至人与文学的缘深缘浅。
我想,赵光义一直以为他与花蕊夫人是有缘分的。因此,当他那大了他整整十二岁的老哥,凭借高位将花蕊夫人据为已有之时,赵光义心底的情绪复杂到了极点---论谋略,论才思,论出身,甚至论外貌,我又哪点比老哥差了?你也不过是占了他人的江山,为啥世间所有最好的都要归你所有?这皇位,这皇位......莫非,老哥你就以为.....哼哼?
赵光义的权力一直很模糊:他深受母亲杜氏的喜爱,也一进受到皇帝老哥的重用。在李重进之乱他便被加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当时开封府是大宋都城,而开封府尹便是百官默认的储君)。当赵匡胤在都城时,他处理京城的日常事务,当皇帝御驾亲征时,他掌管的是国家大事。他是老哥的助手、亲信,而在任开封府尹之后,又俨然成为大宋帝国的基石。在他皇帝老哥的培养下,在日复一日的历练中,赵光义已成为羽翼渐丰的雄鹰,他早已在朝廷的方方面面、国家的各行各业中,都培植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皇帝老哥对这位弟弟似乎恩宠有加,信任扶持,当弟弟的,是不是就没有意难平的地方?
答案是:有,而且,这份意难平随着他能力的提升和执政手段的成熟日益增多。
让我们再回到陈桥兵变之初。
被手下大将“逼迫”着披上黄袍、登上帝位的赵匡胤非常豪爽,对所有功臣大肆封赏,赵普、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他们都加官进爵,尽享恩宠极隆。反观赵光义呢?
作为皇帝的亲的弟弟,赵光义被封为殿前都虞候,职位并不低,可是与其他功臣相比呢?其他参与陈桥之变的功臣都位及人臣,就算俺赵光义没亲临现场,可是俺在皇帝老哥你仓促回都城之时“奔马出迎”,提出了”请以剽劫为戒“的合理化建议且被老哥你采纳,由此你才赢得了“宽厚仁德”的美誉,不是吗?
好吧,就算俺资历尚浅、功劳尚小,那么,咱们的幼弟赵匡美(后改名赵光美,赵光义登基后又改名赵廷美)呢?他刚刚十三岁,又有什么资历功劳了,你不是照样封他为嘉州防御使吗?(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这份意难平让颇有几分文人气质、心思敏感的赵光义内心悄悄生长了怨念。更何况,自始至终,赵光义都认为宋朝的江山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因此,赵匡胤重用他、信任他,在赵光义看来,这都是他的皇帝老哥欠了他的,于是,他理直气壮地玩弄手段,耍弄阴谋,布置党羽。
好吧,写到这里,有一个事件需要登场了----金匮之盟。
据《宋史》记载:961年6月,杜太后在弥留之际,忽然传赵匡胤、赵普进宫,杜太后问赵匡胤:“儿子,你知道你是咋得来的天下不?”赵匡胤看到母亲虚弱的样子,想到自己刚刚登基一年,还没有好好孝顺母亲,不由十分悲伤,于是看着母亲的眼睛说:我能做天子,都是列祖列宗和母亲积功积德的结果。
没想到他母亲深不以为然,摇摇头说:不这是样的呀,儿子呀,你能当天子,是因为周室那个小皇帝年纪太小,群臣怕他不知道好歹,心 里不服气呀。要是周室的皇帝是个成年人,你能有机会.......嗯咽....当这个皇帝吗?
赵匡胤不知道母亲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不再说话,静静地等待母亲的下文。
杜太后沉吟一会,接着说:所以,皇位要传给成熟之人,才能确保江山根本呀。你要答应我,将来,要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这才是确保社稷的根本啊!
这份《宋史》描绘得有鼻子有眼的金匮之盟告诉后人,杜太后是个大局为重、通情达理、睿智通透的女人,她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传位给了一个小孩子,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赵匡胤也绝无机会夺得皇权。那么,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传位给一个“年长的人”。而全,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
我对这份“基本国策”总是不很理解。杜太后弥留时,赵匡胤只有35岁,正是一个男人最好的年纪:精力旺盛、经验丰富、做事沉稳。再让我们看看赵匡胤的儿子们: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幼时夭折,杜太后去世那年,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已经11岁,四子赵德芳也3岁了。
我不由得想:杜太后也是赵匡胤的亲娘,就算她更喜欢赵光义一些,可是总不会盼望自己的皇帝儿子早死不是?当时年仅35岁的赵匡胤,似乎还不用考虑传位给谁的问题,大家说对吧?或许,赵匡胤至少还有二、三十年好活,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还非得预测传给赵光义才是成年人?除非,杜太后能预知赵匡胤的死活----这一点明显不可能,因为,赵匡胤去世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了,很明显算不上是“小孩即位”了,对吧?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
更何况,历来皇位都是传给儿子的,杜太后何其善于创新,独出心裁定了什么“金匮之盟”。好吧,如果按照“金匮之盟”的政策要求,赵光义是不是该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廷美才是呢。为了情节更紧凑一些,我在这里先不叨叨赵廷美了,等到他该出场的时候再说。
无论如何,赵匡胤一直以为的”兄友弟恭“的大好局面,似乎有那么些复杂的意味。
唉!除了叹息,我竟然想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此刻的情绪。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19 17:11:53
24.文治之策
赵匡胤是一个缺乏安全感、谨慎至微的皇帝。
这来自于他对自己的了解: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路靠着自己的打拼、经营、筹谋而成为一代天子。他没有李世民那样高贵的血统,也没有隋炀帝与天争功的霸气。他从平民走上高位,因此最了解百姓的疾苦,他相信没有谁喜欢战争。他最了解普通军官的追求,他发自内心的重视人才爱惜人才。这一点,我们从王全斌在取得攻蜀之战胜利之后,忘乎所以,对蜀地人民大肆抢杀,以致后蜀灭国后依然有全师雄为首的蜀将奋起反抗,在蜀地引起了长达两年的叛乱,而赵匡胤依然对王全斌实施了宽大处理、怀柔政策可以看出。他惜才爱才,所以,他愿意给一代名将王全斌将功补过的机会。
我们知道,当赵普那份削弱藩镇、制约钱谷、收拢兵权的权力策划方案呈上之时,赵匡胤是基本满意而且遵之实施了,近乎完美地实现了“强中央弱地方、分权治强监督”的权力运得机制,保证了北宋在百余年间没有武将作乱、藩王造反、太监弄权。
机制初具雏形,那么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是人才。
大家还记得吧?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敢为天下先,他认为选拔人才、出人头地必须公平竞争,开创了科举制度,可惜他短命的执政历史没有将这种制度更加完善、推广。当然 唐朝也推行科举制度,但是唐朝的状元郎多出自世家子弟,平民群众特别是贫苦百姓依靠科举而脱颍而出、光宗耀祖的梦想也还只是梦想而已。
好在,历史潮流把赵匡胤推到了皇帝的宝座。这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对科举制度空前重视,他尤其主张以考试的方式,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宋朝的公务员考试面向社会,公平公正公开,内官外官、平民百姓、工商学士,都可以参加考试。
好吧,我来叨叨下宋朝的公务员考试科目。科学考试三年一次,主要科目一为明经,即“明习经学”,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填空和阅读理解;一为进士,考的诗赋及治国理念,方式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命题作文,因此进士更加难考,也更加受学子们重视。赵匡胤还要求不管报考哪一门科目,都必须达到以下三条要求,一是贤良方正,敢于进谏;二门经术优深,可为师法;三是详通吏治,达于教 化。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严格控制进士数量,每科只取八至十名。学子们先通过各州的资格选拔,然后到京城礼部报到,朝廷省试,后来赵匡胤又增加了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成绩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只要通过殿试,就能直接封官受禄,自称天子门生,而不必再成为主考官阵营中的层层阶梯,这不仅能够让新进入体制的公务员能最快速度的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有效避免了这些新鲜血液卷入政治体系的党羽之争。
在这一点上,我太崇拜赵匡胤了:他为天下有学识、有抱负、有真才实学的学子们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大宋帝国迅速掀起了读书成才的风气。从王候将相到贫苦百姓,凭真本事去获得皇帝的赏识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后来大宋百姓最好的娱乐是背 词唱词,大宋文人最爱的活动是写词品词,宋人的文化自信,实在令人感叹!!
乾德三年(965年)夏天,赵匡胤回首自己出发时的路,几许感慨、几许自豪。是的,他已成功平定了楚、南平、后蜀,中原大地基本实现了统一大业。不仅如此,他与赵普设定的权力机构层层分权、相互制衡,特别是御史台的绩效考核更是将所有官员置于公开监督之下,没有哪个官员能够终身任职,一旦犯错,立刻下马。在赵匡胤亲自修改和完善的官僚体系了,大宋更没有哪一个官员能够权倾朝野、功高震主。而他亲自参与设计改良的科举制度又为大宋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面对这样精细的官僚体系,面对这样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赵匡胤心潮澎湃。国内的一切慢慢走上正轨,他将放眼世界,去实现他的好哥们、老领导柴荣未竟的事业。
豪情激扬中,在漫漫长夜,赵匡胤也会时有伤感、有纠结。在前朝,他的好战友、良将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先后去世了,在后宫,他的发妻贺皇后、第二任妻子王皇后先后过世,而他的红颜宠妃花蕊夫人也“误伤”于赵光义的箭下。
好吧,成大事者,不能沉迷于感情。赵匡胤暗自激励自己。他将和他的谋士赵普一道,去开创更加辉煌的事业。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0 16:12:24
@幽草晚晴2020 2021-01-14 21:16:44
先留印,待有时间再慢慢细品。
-----------------------------
多谢关注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0 17:39:05
25.心生芥蒂
赵匡胤的头号谋士、“同宗”赵普,他一路跟随皇帝,策划或参与策划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确定了“削夺军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权力体系建设方案,确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一统中原的军事方略,在推翻后周建立新朝、吏治改革组织架构各方面,都有赵普的智慧和谋略。
当然,赵普出身于小吏,早年的确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作为一国之相,我们从他思考的治国方略、上奏的各项奏议来看,我相信他一定涉猎颇广,善于学习,而且善于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进了了有机的结合。
当然,我们知道赵匡胤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皇帝,他对那些开国的有功武将悄悄地“杯酒释了兵权”,更是运用各种制度避免在朝堂出现权倾朝野的大臣,却为何他对赵普如此信任。
我想,这得益于赵普是个文臣,他有满腹经纶,却不会给皇帝带来威胁;得益于赵普与赵匡胤共过患难的感情。他们从956年相识,赵普在赵匡胤出征之时代他守候病重的父亲,在赵匡胤迷茫之时帮他分析面临的形势,他们是君臣,亦曾经是兄弟、好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执政手段的成熟,赵光义慢慢成长为皇帝老哥信任的重臣。
好吧,赵光义与赵普俨然成为赵匡胤的左膀右臂。
地位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二人心理的变化。在李重进之乱平定以后,赵光义被加封为开封府尹,964年宰相范质等人请辞以后,赵匡胤独用赵普为相。无疑,赵光义与赵普都登上了权力的高峰。当然,日常生活与共事中,他们似乎依然一团和气,可是不知道从何时、因何事,二人心中已悄然生出芥蒂。
赵普眼里的赵光义,骄风日盛,虽然开封府尹是大家默认的储君,但是皇帝有儿子,且并没有犯错,你赵光义拿什么架子?哼哼,皇帝都对我尊重有加,你在我面前端架子的资格吗?
赵光义眼里,赵普同样不甚可爱。嘿嘿,我哥独用你为相是不错,你难道以为凭你就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我才是皇帝的亲弟弟,而且,论本事,论才学,论为个处世,我赵光义又比你差在哪儿呢?
内心深处的那根刺一旦开始生长,遇到合适的环境,往往会疯狂地生长。
有御只反映梓州知府(今四咱三台县)冯瓒勾结京中大臣、行贿买政绩,赵匡胤龙颜大怒:地方官与京官暗中联系、秘密勾结,这是大罪。赵匡胤令赵普务必严查、严惩不怠!
赵普尊旨查案,当他发现冯瓒暗中准备了大量的财物、珠宝,行贿的对象竟然是开封府的通判刘赘,行贿的目的竟然是想调到开封府任职。
赵普暗暗得意,赵光义心中却是不忿。刘赘是谁?刘赘是赵光义的手下,而且办事得力,很受赵光义信任。
好吧,王子犯法都与庶民同罪,何况你开封府通判?皇帝先有严惩不怠的旨意,赵普后有来加惩处的决心,因此,冯瓒被免职,刘赘被流放。无疑,赵光的势力深受打击,而他看赵普,更是“越看越讨厌”啦,对吧?
赵光义是骄傲的,当然,他资格骄傲。他是皇帝的亲弟弟,又任职开封府尹。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培养储君的地方!
赵普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而且,赵普考虑得很远。此时,赵德昭已经15岁,做事沉稳、不形于色。刚刚15岁的他出阁(即皇子离开朝廷到封地任职)一年了,他的皇帝老爹任命他为贵州防御使。赵普很欣赏赵德昭的沉稳与谦逊,他认为赵德昭将来必定能够有所作为。
我想,赵匡胤应该是打算先让儿子在军中历练,积累资历。至于将来他要给儿子怎样的前途,估计不到40岁的他还没有最后下定决心。
存了这种想法的赵普,如何会对赵光义心服口服?而自视甚高的赵光义,也不会对赵普的观点真心认同。
刘赘的下一任通判姚恕同样感受到了赵光义对真普的不屑。他去赵普府中拜见宰相,自认为自己是赵光义的手下,对赵普的门人趾高气昂。“宰相门房七品官”,这些门人,何曾受到过这样的轻视?他们根本就没为姚恕通传,却以宰相正在待客的理由打发了姚恕。
姚恕也自以为牛哄哄,他气得拂袖而去,添油加醋地向赵光义汇报自己如何在赵普那里吃了闭门羹。
凭心而 论,这件事,并不是赵普有意难为姚恕。要说有责任,只能说姚恕太傲慢,门人太无礼。
赵普对这件事的处理还是相当有水平的,他得知门人冷落了姚恕,特意派人去向姚恕致歉。姚恕却得理不饶人,并不领情。
赵普心下恼怒:哼哼,你不过小小一个开封府判,本相特意派人致歉,你仗何势,竟然给我的人甩脸子?
于是,当赵匡胤要安置自己的舅舅杜审肇去担任澶州知府时(今 河南濮阳),要赵普为他能力有限的舅舅选拔个好帮手。
赵普笑了-----他立马推荐了姚恕。嘿嘿,小子,你到澶州去逛逛去吧。
当赵光义得知这个消息,匆匆去找皇帝老哥说情时,皇帝的圣旨已宣读到了姚恕的面前----一切都晚了。
当然,姚恕到任只有一年,黄河决堤,澶州大片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皇帝盛怒,严肃追究责任,当他 ,皇帝的亲舅舅是动不得的,二把手姚恕被革职,做了替罪羊。
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赵光义也瞅准机会给赵普下绊子、穿小鞋,昔日的左膀右臂,各自心中都疯狂地生长了扎人刺。
好吧,自古以来,人的工作原本就是最难做的呀。
皇帝实在是不易。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2 08:41:43
@榴笑吾 2021-01-20 17:39:05
25.心生芥蒂
赵匡胤的头号谋士、“同宗”赵普,他一路跟随皇帝,策划或参与策划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确定了“削夺军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权力体系建设方案,确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一统中原的军事方略,在推翻后周建立新朝、吏治改革组织架构各方面,都有赵普的智慧和谋略。
当然,赵普出身于小吏,早年的确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作为一国之相,我们从他思考的治国方略、上奏的各项奏议来看,我相信......
-----------------------------
26.说说北汉
西征后蜀时,东路军监军曹彬治军严明、严格纪律,约束士兵仅占财物、不许杀伤人命,东路军所获州县平安收复,完成了从南蜀国民到大宋百姓、从南蜀国土到大宋治下的平安过渡。北路军主帅王全斌放纵属下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引起了蜀人的强烈反抗。他们推选全师雄主帅,奋起反抗。赵匡胤派参知政事吕余庆、枢密直学士冯瓒到成都担任府官,又下大力气安抚蜀地百姓,直到967年正月才平定这场兵乱。
我常常很佩服赵匡胤的格局与胸怀。按说,王全斌御下不严、放纵手下行凶引发蜀地战乱,早已将他的战功抹杀无疑,百官都认为其罪当诛。但是赵匡胤还是留下了王全斌的性命,只作降职处理。是的,他爱才惜才,他愿意给王全斌忏悔的机会。
而对于做事公允、治兵严谨、清正廉洁的曹彬,赵匡胤则加封他为宣微南院使(掌管宫廷宴会、礼仪等,相当于今天的政府事务办公室)、义成节度使(掌管河南北部)。赏罚分明、宽厚仁德、律已严明、胸怀宽广的皇帝,在百官中留下了极佳的口碑。
好吧,尽管皇帝的左膀右臂赵普与赵光义相看两相厌、心内生芥蒂,不过在皇帝面前、在朝堂之上,他们依然表现得一团和气、言笑晏晏。当然,赵光义也不会白白吃亏,几年之后,赵普终于还是被赶下高位。
庙堂之上的皇帝意气风发。放眼四周,南汉国小力微,南唐后主喜爱风花雪月更甚于治国治吏,而且李煜一直对自己尊敬有加。而且,这一年,皇帝又遇到了新的爱情。
忠武军节度使宋偓(掌管河南中部)的长女宋氏,生母是后汉永宁公主(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女儿)。宋氏出身高贵,自幼出入宫廷内院,见多识广、进退有度。967年,她随母亲到宫内贺长春节(皇帝生日),赵匡胤对这个纤柔高贵、知书识礼的美貌女子一见衷情,他赐美人以冠帔,并且在一年之后将这美丽年轻的女子封为自己的皇后。
富裕的南蜀让大宋的国库更加充实,朝廷的统治体系、官吏设置、军事制度、科举制度日趋完备。此时的赵匡胤,心中充满了豪情。这位布衣皇帝亲身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纷,亲眼目睹了寻常百姓的流离之苦,他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为百姓带来富足的生活、安定的环境。
所以,尽管大宋没有唐朝的霸气和开放,没有明朝的狠绝与残酷。赵匡胤的原则是守护好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疆土,维护着一方安宁稳定,为百姓带来宁静安康。
好吧,让我们回到正题,来叨叨一下大宋首次正式征战北汉。
为什么我要用“正式征战北汉?呢。我们知道,早在963年7月,赵匡胤在平定南平和楚后,就曾派安国节度使王全斌骚扰北汉边地,并攻占了北汉的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县。后来因辽帝耶律璟发骑兵6万驰援北汉,为保存实力,宋军退兵。我们把这次犯北看作一次小规模的试探。
968年,赵匡胤再次将年号更改为”开宝“。开宝元年7月,北汉皇帝刘钧去世。我们知道,一直与辽国结为父子国,自称是辽帝的”侄皇帝“。刘钧有十个儿子,还收养了妹妹的儿子薛继恩并改名刘继恩。刘钧死后,养子刘继恩却跑在前头,先跑到辽国向辽帝自称继嗣,并表态万事依靠辽帝、听从辽帝。辽穆宗耶律璟见刘继恩对自己的态度远比刘钧恭顺、可爱,对刘继恩的即位表示承认。开宝元年,刘继恩顺利做了北汉的皇帝。
哇卡卡!赵匡胤得知这个情况,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于是,他以为刘钧的儿子们讨回公道为名,令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微南院使曹彬、棣州防御使何继筠、怀州防御使康延昭、建武节度使赵赞等各率所部,分别自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晋州(今山西临汾市)进攻太原。
赵匡胤下令,一定要快,用最快的速度赶到太原城下。
赵匡胤为什么要下这一道命令呢?好吧,我来叨叨一下赵匡胤对北汉当时政局的分析。
我们知道,当刘继恩即位的时候,北汉朝纲大都把持在宰相郭无为手中。郭无为同志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葩”,他本来是武当山道士,投奔大周柴荣未果,退而求其次投奔到北汉刘崇手下,行到了刘崇的重视与信任,一路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宰相大人。
那时,北汉皇帝一直都奉辽帝为父,自称“侄皇帝”。做为辽帝的“侄子”,北汉当然得到了辽国的保护,每遇战事,北汉都会向辽帝求援,得到边帝的支持与保护。可是,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罩着你,你自然是需要给皇军“好处大大的”!一方面,北汉要及时向“叔皇帝”尽孝心、送礼物,另一方面,辽国也从来不给自己的士兵发军饷,有本事就自己去抢。可富得流油的宋朝离得太远,而且,当时的北宋还有王全斌、潘美等名将瞪着眼看着。怎么办?辽国只好只好时常拜访紧挨着的北汉……
面对这样的局面,郭无为说不出心里啥滋味。他思考着说服刘继恩降宋,自己则作为有功之臣,进一步成为大宋高官。
身居高位的赵匡胤精准的把握了郭无为的心思。他派出细作向郭无为许诺若北汉降宋,他将以安国节度使之位厚待郭无为。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赵匡胤又示意手下放松看守,将曾经被王全斌俘虏的候霸荣放回北汉,并暗示他去投奔郭无为。
郭无为不愧是武当山修行过的道人,他立即领会到了赵匡胤的意思。于是,郭无为利用候霸荣历尽艰险返回北汉的事例教育北汉人民,对北汉皇室的忠心与情结。
这是十分高明的主意。我们不得不承认赵匡胤的分析也太准确了吧:郭无为在北汉经营多年,党羽众多,有这个造反的实力;刘继恩并不是刘氏子孙,此前并不是王储,真正的亲信党羽还没有培养出来。何况刘钧还有那么多亲生的儿子,白白丢了王位,哪一个不眼红想拼命?所以只要有人扇风,就一定会点起火来。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2 15:17:48
@榴笑吾 2021-01-20 17:39:05
25.心生芥蒂
赵匡胤的头号谋士、“同宗”赵普,他一路跟随皇帝,策划或参与策划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确定了“削夺军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权力体系建设方案,确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一统中原的军事方略,在推翻后周建立新朝、吏治改革组织架构各方面,都有赵普的智慧和谋略。
当然,赵普出身于小吏,早年的确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作为一国之相,我们从他思考的治国方略、上奏的各项奏议来看,我相信......
-----------------------------
@榴笑吾 2021-01-22 08:41:43
26.说说北汉
西征后蜀时,东路军监军曹彬治军严明、严格纪律,约束士兵仅占财物、不许杀伤人命,东路军所获州县平安收复,完成了从南蜀国民到大宋百姓、从南蜀国土到大宋治下的平安过渡。北路军主帅王全斌放纵属下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引起了蜀人的强烈反抗。他们推选全师雄主帅,奋起反抗。赵匡胤派参知政事吕余庆、枢密直学士冯瓒到成都担任府官,又下大力气安抚蜀地百姓,直到967年正月才平定这场兵乱。
我常常......
-----------------------------
27.细说杨业
所以,在北汉这样的形势下,赵匡胤火速派兵,只要宋军兵临城下,大宋与郭无为里应外合,就能迫使刘继恩降宋,大宋就将把北汉收入囊中。
刘继恩倒也有足够高的智商,他觉察到了郭无为的异样,并分析明白了郭无为的用意。于是,他先发夺人,采取了措施:他首先加封郭无为司空,明升暗降,剥夺了郭无为的实权;其次是摆了“鸿门宴”,于9月10日晚在皇宫里大摆宴席,宴请所有高官,暗地里却布置亲近侍卫,打算在宴会上直接砍下郭无为的脑袋。
可惜刘继恩漏掉了最重要的一环:他的宫廷内侍还是刘钧旧部,也就是说,保卫刘继恩的家园和嫔妃的,是刘钧和郭无为的亲信。
郭无为是什么人?他是曾经在武汉山修过仙的高人呀。这样的宴会,他自然不会参加。非但如此,他看到了刘继恩对自己的不信任和算计。宴会第二夜,他先派候霸荣进入内宫刺杀了刘继恩,然后又率亲兵杀死候霸荣灭口。
现在,郭无为又把持了北汉的朝政。他打算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做法,接着拥立刘继恩的幼弟刘继元为帝。郭无为相信以自己的实力,胁迫刘继元降宋绝对没有问题。
这一次,郭无为看走了眼。刘继元登基之后,一改过去懦弱温软的风格,雷厉风行地立刻诛杀了刘钧的所有亲生儿子,百官中持有反对意见、对他缺乏恭顺的,也都遭到斩杀的命运。郭无为心中暗暗后悔:这次怕是自找了个热山芋抱着了。
刘继元果然没让郭无为”失望“,当宋军兵临城下之时,他立刻向辽国求援,很快,辽国的铁骑就会到了,北汉将迎来坚强的后盾。
我们再回到征伐北汉的李继勋,他率兵日夜行进,总算在9月20日晚赶到了太原城下,并且一把火就把太原城的延夏门给烧了。李继勋不知道的是,远在开封的赵匡胤已经知道北汉换了新帝,郭无为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面对李继勋率宋军来势汹汹,刘继元马上派出王牌将领侍卫都虞侯刘继业、冯进珂领兵扼守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抵御宋军。
好吧,我忍不住想要放下其他的情节,重点来叨叨一下刘继业。刘继业,本名杨崇贵,是麟州(今陕西榆林)土豪杨信的儿子。为了结交刘崇,杨信派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到刘崇手下效力。杨崇贵洒脱英俊,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常常比别人多好几倍。少年时的杨崇贵常常跟伙伴说:我将来一定要当将军带兵上阵,建功立业。刘崇很喜欢这个聪明英武的少年,极为看重,把他看作自己的孙子一样疼爱,并赐名为刘继业。我们知道,皇帝赐姓已是莫大的荣耀,而刘继业同时被赐姓赐名,可见刘崇对他的喜爱和重视。
刘继业成人以后,衷心辅佐刘崇,成为皇家禁军的保卫指挥使,他骁勇善战、御下有方,在军中也有较好的威信。他战功无数,逢战必胜,北汉上下称其“无敌”将军。
我个人认为,尽管北汉依附辽国,但是北汉君臣一定也存在着浓浓的民族情结,不会发自内心的”事辽国为父“。因此,刘继业在北汉时期征战的对象主要是辽兵。当强势的辽兵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骚扰抢掠北汉的边民,为北汉守边的刘继业,如何会被动挨打、无动于衷呢。他肯定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几年后,当赵光义登上帝位亲率大军北伐时,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后他还在坚持守城,宋太宗派出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在大哭之后降宋,由此刘继业对北汉皇室的忠诚可见一斑。
所以,我想,赵光义如此看重刘继业,估计更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看重他与辽兵交锋的经验与战术,另一方面是看中他的忠于职守。刘继业降宋以后,一直受到赵光义的重用,且恢复本性杨,改名杨业。也就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杨家将》里的杨老令公。
说到杨老令公,我们自然就会想起要骂一声奸贼”潘仁美“。事实上,历史中的潘仁美本名叫潘美,他非但不是奸臣,反而也是一名善于带兵、颇有战功的名将。我们应该还记得,陈桥兵变之后,就是潘美回开封宣布的天下易主的消息;北宋开国之时,也是潘美为赵匡胤劝降了陕州守将袁彦;后来,还是潘美带兵南征,为大宋统一了南汉。杨业降宋以后,潘美还成为杨业的上司,二人共同守卫大宋边境、拒辽入侵,成为大宋百姓最为信任的边关屏障。赵匡胤对潘美十分赏识。他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战功显赫,为宋朝的建立和江山的奠基立功无数。除了战场上的骁勇善战,潘美还算得上仁厚善良,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江山之后,潘美并不忘后周旧主恩德,他想尽办法拼死保住了柴荣的后代,并且将柴荣的儿子养育成人。
当然,潘美对杨业的死是有一定责任的,这个我们随后再说。
至于杨业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七个儿子呢。据历史记载,杨业的确有个儿子叫杨延昭,因他随父亲杨业在大宋边关驻防时学习”桃园三结义“之举与其余6名军中守将结义为七兄弟,而杨延昭年龄排在第六,故称“六郎”。《杨家将》及京剧作品中常常描写杨业有七个儿子,我个人分析那应该是文学艺术作品塑造人物的需要。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