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宋词品宋史

字数:190191访问原帖 评论数:50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1-25 23:09:01 更新时间:2021-11-26 15:02:30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2 18:08:12
28.首战无功
开宝元年(968)年9月26日,大宋主帅、昭义节度使李继勋和他的副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率领大军逼近太原城,在城东南不到100里处与刘继业、冯进珂短兵相接。
好象历史上对党进的描写不是太多,但是在当时,党进亦是实打实的名将,深受赵匡胤的重用和信任。他年轻时候曾是后晋大臣杜重威家奴,后汉时期从军而且凭军功一 路升迁,后周柴荣在位时,党进已经成为禁军高级军官--铁骑都虞候。赵匡胤厚赏大周旧之时,党进也受到重用,历任铁骑都校、马步军副都军头、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龙捷左厢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一度遥领彰信军节度使。
据记载,党进是个粗人,目不识丁,但是孔武有力,为人质朴,心眼实在。他在禁军任高级将领时,见同事们都把手下兵马器甲的相关数据写在树干或木棍上以备皇帝询问,于是他加加以效仿,命手下人也给他作一个记录。赵匡胤问到他的时候,虽然有记录,却可他却一字不识。于是他诚实的拿出自己的木棍呈给赵匡胤说:皇上问的这些,臣都命人记下了,可是臣不知道记了些啥,但是臣知道都在这上面哪。这样一个高大粗鲁的汉子,拿着记录数据的木棍不知所措的样子,惹得赵匡胤哈哈大笑。
赵匡胤慧眼识人、知人善用,他看到了党进的勇武、直率,纯良,从北伐北汉开始重用党进。两军相遇,双方都派出得力大将迎敌。党进身先士卒,一路冲杀,而刘继业亦不愧“无敌”将军的称号,双方一战各有死伤,均退回自已阵营保存实力。
李继勋自郭威帐下就与赵匡胤是同事,也曾经是后周的名将,战功无数。也许他与赵匡胤的感情不能与慕容延钊、韩令坤相比,但他他对战局的把握、对双方力量的分析是相当精准的。
连续几天相持之后,李继勋派人到开封向皇帝汇报,太原城太难攻了,如果计算性价比的话,攻城的代价,无论从军需储备还是士兵伤亡来说,都是相当大的。
这种现状,赵匡胤早已了然于胸。他只是告诉李继勋:好的,我知道了。你们再坚持一下。
一周 之后,十月初,赵匡胤派出使者亲赴太原劝降,并且承诺给刘继元平卢节度使的职位(管理范围依然是北汉国土的范围)。自以为有辽国大兵相助的刘继元果断拒绝向大宋投降。
自9月26逼近太原城下,李继勋、党进围攻太原,却收获甚微,除了双方士兵偶有伤亡,太原城坚固的城墙也让宋军一筹莫展。
十一月初,刘继元的援军、辽穆宗派军兵马总管塔尔率大军救援北汉,逼进太原。契丹铁骑一路乘威哒哒而来,李继勋等因久攻太原不下,现在又遇上契丹铁骑相援,赵匡胤指示宋军回师、休养生息。
开宝二年(969年)二月,赵匡胤再次决定出征北汉。在群臣的愕然与不解中,赵匡胤却深信自己的决定不会有错。这一年,辽穆宗死了,新即位的耶律贤在办推行改革,政局不稳,无法腾出精力相助北汉拒敌;这一年北汉政局动荡,新皇刘继元滥杀无辜,人心不稳;这一年,宋兵初败,再次火速出军便可攻打北汉于意料之外;这一年,皇帝将派出大宋的常胜将军、一号大将、头号人物----皇帝本人御驾亲征。
分析透彻了形势的赵匡胤于969年二月命曹彬、党进分别领兵先行奔赴太原,他自己亲率大军继后。
三月二十一日,赵匡胤率大军兵临原城下。考虑到太原城防牢固、难于强攻,赵匡胤决定打持久战。他采纳了左神武统军陈承诏的建议,征发当地民工数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同时筑建长堤,将汾河水引进太原,意图将太原坚固的城墙泡坏,利于进攻。
宋军与北汉军队进行了近三个月之久的持久战。北汉名将刘继业率军誓死御敌,即使伤亡惨重,刘继业与手下士兵从未退缩、坚守城池。
赵匡胤命令大军四面围困,各自负责,他命李继勋在城东,赵赞在城西,曹彬在城北,党进在城南,他亲率大军四处支援。城内的刘继元心急如焚,他命令刘继业不停偷袭、骚扰宋军,刘继业深知大宋皇帝的用兵之策,他知道不停偷袭只能增加北汉兵士的伤亡而已,最应该做的,应该是按兵不动、保存实力。怎奈刘继元请求契丹的支援一直未到,一意孤行下令刘继业偷袭、偷袭。疲惫的刘继业被党进一直追赶进护城河中,这是“无敌”将军军事生涯中为数不多的败绩。
969年闰五月初二,汾河水从太原城延夏门的瓮城穿过厚厚的城墙,不停流入太原城内。城内百姓、军士大乱,纷纷用竹笆、木桩、柴草等堵 塞入水口。宋军趁势放箭,城内许多军士受伤。
就在北汉军心大乱的时候,辽国的援兵终于到了,与北汉军队成里应外合之势。
赵匡胤看着水中的太原城,无声的叹息。他已围城近百日,宋军在一次次攻城中,亦是多有伤亡。他看着身中数箭、伤势极重的都指挥使李怀忠,又看向主动请战、愿意誓死攻城的手下勇士,坚定的摇了摇头。此时已是初夏,天气炎热,很多人感染了疾病和瘟疫。
这个以仁德宽厚治人的皇帝决定退兵。他对着自己的将士们说:我宁愿不要太原,不要北汉,也不能看着我的生死弟兄再添伤亡。那些跟着皇帝出征的勇士们面对战友的生死没有伤感,面对坚硬的城墙没有畏惧,面对皇帝的肺腑之言不由流下了热泪。
闰五月十六日, 赵匡胤带着大军退兵还朝,同时,赵匡胤还带走了北汉的一万多居民,让这个本来只有三万多人口的国家元气大伤。
历史评价这次北征,常常有“无功而返”,因此,我也借鉴这个说法,用“首战无功”做题。事实上,这次北伐让北汉伤筋动骨,虽然北汉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还存在着,但是这次战争的消耗和伤亡、加之辽国昂贵的“保护费”已让北汉百姓穷困潦倒,北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大宋与辽国的缓冲区,让赵匡胤避免了直接面对契丹铁骑对大宋的威胁。


长达三个多月,无法破城,又遇初夏天气炎热,很多人感染疾病和瘟疫,士气低落。
此时,获知辽军出兵救援北汉的消息。为保存实力,宋军仓促退兵,弃下大量军事物资,占领的城池也失去了。十六,赵匡胤亲率大军出征北汉。

长达三个多月,无法破城,又遇初夏天气炎热,很多人感染疾病和瘟疫,士气低落。此时,获知辽军出兵救援北汉的消息。为保存实力,宋军仓促退兵,弃下大量军事物资,占领的城池也失去了。平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2 18:08:41
28.首战无功
开宝元年(968)年9月26日,大宋主帅、昭义节度使李继勋和他的副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率领大军逼近太原城,在城东南不到100里处与刘继业、冯进珂短兵相接。
好象历史上对党进的描写不是太多,但是在当时,党进亦是实打实的名将,深受赵匡胤的重用和信任。他年轻时候曾是后晋大臣杜重威家奴,后汉时期从军而且凭军功一 路升迁,后周柴荣在位时,党进已经成为禁军高级军官--铁骑都虞候。赵匡胤厚赏大周旧之时,党进也受到重用,历任铁骑都校、马步军副都军头、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龙捷左厢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一度遥领彰信军节度使。
据记载,党进是个粗人,目不识丁,但是孔武有力,为人质朴,心眼实在。他在禁军任高级将领时,见同事们都把手下兵马器甲的相关数据写在树干或木棍上以备皇帝询问,于是他加加以效仿,命手下人也给他作一个记录。赵匡胤问到他的时候,虽然有记录,却可他却一字不识。于是他诚实的拿出自己的木棍呈给赵匡胤说:皇上问的这些,臣都命人记下了,可是臣不知道记了些啥,但是臣知道都在这上面哪。这样一个高大粗鲁的汉子,拿着记录数据的木棍不知所措的样子,惹得赵匡胤哈哈大笑。
赵匡胤慧眼识人、知人善用,他看到了党进的勇武、直率,纯良,从北伐北汉开始重用党进。两军相遇,双方都派出得力大将迎敌。党进身先士卒,一路冲杀,而刘继业亦不愧“无敌”将军的称号,双方一战各有死伤,均退回自已阵营保存实力。
李继勋自郭威帐下就与赵匡胤是同事,也曾经是后周的名将,战功无数。也许他与赵匡胤的感情不能与慕容延钊、韩令坤相比,但他他对战局的把握、对双方力量的分析是相当精准的。
连续几天相持之后,李继勋派人到开封向皇帝汇报,太原城太难攻了,如果计算性价比的话,攻城的代价,无论从军需储备还是士兵伤亡来说,都是相当大的。
这种现状,赵匡胤早已了然于胸。他只是告诉李继勋:好的,我知道了。你们再坚持一下。
一周 之后,十月初,赵匡胤派出使者亲赴太原劝降,并且承诺给刘继元平卢节度使的职位(管理范围依然是北汉国土的范围)。自以为有辽国大兵相助的刘继元果断拒绝向大宋投降。
自9月26逼近太原城下,李继勋、党进围攻太原,却收获甚微,除了双方士兵偶有伤亡,太原城坚固的城墙也让宋军一筹莫展。
十一月初,刘继元的援军、辽穆宗派军兵马总管塔尔率大军救援北汉,逼进太原。契丹铁骑一路乘威哒哒而来,李继勋等因久攻太原不下,现在又遇上契丹铁骑相援,赵匡胤指示宋军回师、休养生息。
开宝二年(969年)二月,赵匡胤再次决定出征北汉。在群臣的愕然与不解中,赵匡胤却深信自己的决定不会有错。这一年,辽穆宗死了,新即位的耶律贤在办推行改革,政局不稳,无法腾出精力相助北汉拒敌;这一年北汉政局动荡,新皇刘继元滥杀无辜,人心不稳;这一年,宋兵初败,再次火速出军便可攻打北汉于意料之外;这一年,皇帝将派出大宋的常胜将军、一号大将、头号人物----皇帝本人御驾亲征。
分析透彻了形势的赵匡胤于969年二月命曹彬、党进分别领兵先行奔赴太原,他自己亲率大军继后。
三月二十一日,赵匡胤率大军兵临原城下。考虑到太原城防牢固、难于强攻,赵匡胤决定打持久战。他采纳了左神武统军陈承诏的建议,征发当地民工数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同时筑建长堤,将汾河水引进太原,意图将太原坚固的城墙泡坏,利于进攻。
宋军与北汉军队进行了近三个月之久的持久战。北汉名将刘继业率军誓死御敌,即使伤亡惨重,刘继业与手下士兵从未退缩、坚守城池。
赵匡胤命令大军四面围困,各自负责,他命李继勋在城东,赵赞在城西,曹彬在城北,党进在城南,他亲率大军四处支援。城内的刘继元心急如焚,他命令刘继业不停偷袭、骚扰宋军,刘继业深知大宋皇帝的用兵之策,他知道不停偷袭只能增加北汉兵士的伤亡而已,最应该做的,应该是按兵不动、保存实力。怎奈刘继元请求契丹的支援一直未到,一意孤行下令刘继业偷袭、偷袭。疲惫的刘继业被党进一直追赶进护城河中,这是“无敌”将军军事生涯中为数不多的败绩。
969年闰五月初二,汾河水从太原城延夏门的瓮城穿过厚厚的城墙,不停流入太原城内。城内百姓、军士大乱,纷纷用竹笆、木桩、柴草等堵 塞入水口。宋军趁势放箭,城内许多军士受伤。
就在北汉军心大乱的时候,辽国的援兵终于到了,与北汉军队成里应外合之势。
赵匡胤看着水中的太原城,无声的叹息。他已围城近百日,宋军在一次次攻城中,亦是多有伤亡。他看着身中数箭、伤势极重的都指挥使李怀忠,又看向主动请战、愿意誓死攻城的手下勇士,坚定的摇了摇头。此时已是初夏,天气炎热,很多人感染了疾病和瘟疫。
这个以仁德宽厚治人的皇帝决定退兵。他对着自己的将士们说:我宁愿不要太原,不要北汉,也不能看着我的生死弟兄再添伤亡。那些跟着皇帝出征的勇士们面对战友的生死没有伤感,面对坚硬的城墙没有畏惧,面对皇帝的肺腑之言不由流下了热泪。
闰五月十六日, 赵匡胤带着大军退兵还朝,同时,赵匡胤还带走了北汉的一万多居民,让这个本来只有三万多人口的国家元气大伤。
历史评价这次北征,常常有“无功而返”,因此,我也借鉴这个说法,用“首战无功”做题。事实上,这次北伐让北汉伤筋动骨,虽然北汉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还存在着,但是这次战争的消耗和伤亡、加之辽国昂贵的“保护费”已让北汉百姓穷困潦倒,北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大宋与辽国的缓冲区,让赵匡胤避免了直接面对契丹铁骑对大宋的威胁。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4 13:18:04
感谢路过的亲关注!因为工作在战疫一线,年底更忙了,更新不及时请各位包涵!感恩!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6 18:57:11
28.一沉一浮
969年阴历6月,御驾亲征北汉的赵匡胤回到了开封。登基近十年来,他两次御驾亲征,第一次是平叛李筠与李重进之乱,第二次就是这次讨伐北汉。我认为,赵匡胤实在是个“暖男”,他希望他的子民生活安定、富足喜乐,因此在他执政的十几年中,大宋王朝几乎没有冷暴的血雨腥风,包括杯酒释权、削弱蕃镇、权力洗牌,赵匡胤都是小心运作、春风化雨,没有刀枪血刃、地动山摇。
这个生性谨慎、宽容为怀的帝王,在整治国家权力体系、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南下北上统一国家的过程中,最信赖的武将起初是石守信、慕容延钊、韩令坤,他们先后离世后,最信赖的则是王全斌、曹彬、潘美和党进等,而智囊团,则以他的好友赵普为首。
北征回到开封以后,赵匡胤把目光再次放到了富庶的南国。因为南唐对大宋一直尊敬有加,所以赵匡胤先把铁骑派到了南汉。征战南汉的主帅潘美再次不负赵匡胤重托,自开宝三年(970年)九月至开宝四年(971年)二月,仅仅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潘美率军攻克了南汉的全部城池,俘虏了南汉皇帝刘刘鋹,为大宋带回了大笔财富。
南汉平定,国库富足,赵匡胤端坐庙堂之上,放眼辽阔的国土,百姓的富足,臣民的景仰,都让这位平民皇帝豪情激荡:不负江山如画,开创一代圣明!
“暖男”赵匡胤放慢了征战天下的脚步,他把目光撤回大宋,利用两年时间把前期制定的各项制度一一完善、论证,他还大胆改革,在辽宋边境开放了与契丹的正式贸易。大宋一片政通人和的繁荣景象。
973年9月,赵光义迎来了一件大喜事---皇帝加封他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赵光义无声的笑了,看吧,我这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哇卡卡。
唉,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此时的赵普,却在黯然离京的路上。
我们知道,赵匡胤建宋之初,赵普那可是皇帝最得力的谋士,从黄袍加身、权力设置、杯酒释权、削弱蕃镇,赵匡胤无论大事小情都会征求赵普的意见,赵普曾经是皇帝最依赖的谋士、最信任的助手。其时,皇弟赵光义还只是个小角色。
唉!该怎么说赵普同志呢?他实在是个实干家,自己认准了对国家、对百姓有利的事,往往就一定要达到目的。而且,他认为值得提拔重用的干部,也一定要向皇帝推荐。
不仅如此,由于常年身居高位,在周围小国主的眼里,在官位低微的公务员眼里,赵普实在是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
还有还有,我们说过,他与赵光义同志,已经多年“相看两相厌”了。
好吧,不管怎么说,971年到973年,赵普同志犯了好多让皇帝难以容忍的错误。
971年10月,赵普派亲信到陕西、甘肃深山去购买成材的榛木、红松木,用马草实作伪装把这些珍贵木材运回京师,为自己建造豪宅。可是这个亲信见贬卖这种珍贵木料利润太高了,忍不住多带一些回京贩卖。结果事情就败露了。
事情捅到赵匡胤那里,皇帝半天没有说话。他早已下旨规定这种木头皇家专用,其他人禁止买卖。赵普倒好,不但自己偷偷采买,竟然连他的亲信都无视皇帝圣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事,说小了,是不遵规矩,说大了,这是欺君罔上,是要株连九族的!
赵匡胤思考再三,不能崩了“宽厚仁德”人设,就这么砍了自己左右手的脑袋,于是只把赵普批评一翻,要求他要严格遵守纪律,不要落人口舌、破坏规矩。
如果说这件事,是在皇帝心中种下了一根刺,第二件事,则为这根刺插上了扎人的刺尖。
开宝六年(973年)四月,吴越王钱俶写信问候赵普,随信而至的,还有十瓶当地的“海味”。赵匡胤到赵普家商量国事,临出门看到庭前摆了十个精致的大瓶子,不由有点好奇,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钱俶送来的海产。赵匡胤见是海产,来了兴趣,就说打开来吧,我们再来次烧烤。谁知一打开,赵普立刻就傻了眼,里面装的是整整十瓶金瓜子金!赵普连忙向皇帝叩头陛下,臣真的不知道里面装的是这种东西!皇上明鉴!!赵匡胤面无表情,淡淡地说:他既然是给你的海鲜,那你就留下吃好了。心里却在冷哼:哼哼,嗯嗯,这个钱俶,莫非你以为,这个文官真的能决定国家大事?哼哼!
是呀,难怪赵匡胤暗怒。你赵普作为当朝宰相,收受一个地方王的贿赂,你到底做的什么打算?往深里想,难道?
心中多了几猜忌和不快的赵匡胤将宰相的行政权更多的交给 参知政事(副宰相)薛居正和吕余庆。我想,此时的赵普实在应该警醒----皇帝已经忌惮了,实在是该收敛锋芒、谨慎从事了吧。并没有罢免他。
赵普却并没有意识到。我想,以赵普的智商和精明,这两件事实在做得很笨拙。他到底是有恃无恐呢?还是在某些细节被人设计,亦或两者都有。必竟,他曾经毫不留情地打击过身处高位的人哪,对吧?
赵普还有一个专门针对他的文官---卢多逊。
卢多逊是河南沁阳人,绝顶聪明,博学多思。最初,他任史馆修撰,主管馆事。这家伙,实在是个投人所好的高手!当他得知宋太祖喜欢读书,时常从史馆中取书阅读时,卢多逊便安排属下将皇帝派人取走的书报告给他。而后就凭借聪明的大脑,将书中的观点和精彩段落倒背如流,每每能跟皇帝谈论读书所得,观点独到,见解深刻。这令皇帝喜爱有加、十分欣赏,赵匡胤认为卢多逊不但博学多才,而且是自己的知音。得到皇帝赏识的卢多逊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升到中书侍郎、平章事。
卢多逊能说善道,思路清晰,八面玲珑。他最喜欢与文人相斗,斗嘴,斗权,斗心思。而他最喜欢的,是跟赵普争斗。赵普的树大根深、位及高位,更加激发了卢多逊的斗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卢多逊,显然是一位“极好”的士兵。唯有搞垮赵普这样的高官,才能显示智商和段位,因此,拉赵普下马,成为卢多逊当时的最高目标。
善于分析形势实力、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卢多逊见赵普不停地犯错,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如此情势之下,若不能及时落井下石、添油加醋,岂不浪费了俺天生智慧的脑袋瓜?
卢多逊的确善于酌情度势,他及时向赵光义靠拢,他在台前,不停向皇帝进言赵普如何贪赃枉法,如何藐视皇权,如何自认功高,而赵光义则在幕后,向皇帝证实卢多逊的见解有多正确,反映的事件有多真实,治国的能力有多出色(这是为了暗示皇帝,不要担心没了赵普,便没有了出色的谋臣)。
所谓“三人成虎”,早已心生芥蒂的皇帝终于无法忍耐赵普,973年6月,赵匡胤下令,任命赵普同志为河阳三城节度使(驻守今河南郑州西北一带),同平章事,也就是挂着宰相的虚衔,回河阳休假去吧。
有能力,有智慧的赵普,就这样离开了开封,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二十年的大宋朝廷。
他临走前留给皇帝 :大家都说我总是议论皇弟开封府尹(指赵光义),皇弟忠孝仁义,德才兼备,我实在没有啥议论的。看吧,这封信其实是在暗示皇帝,我知道你的亲弟弟在你跟前没有说过我什么好话,既然他问心无愧,又何必怕我说什么呢?
赵普同志,心里知道自己栽在何人手里。回望开封,几分黯然,几分欣慰。马蹄踏着黄沙,赵普慢慢远去。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7 09:00:21
28.一沉一浮
969年阴历6月,御驾亲征北汉的赵匡胤回到了开封。登基近十年来,他两次御驾亲征,第一次是平叛李筠与李重进之乱,第二次就是这次讨伐北汉。我认为,赵匡胤实在是个“暖男”,他希望他的子民生活安定、富足喜乐,因此在他执政的十几年中,大宋王朝几乎没有冷暴的血雨腥风,包括杯酒释权、削弱蕃镇、权力洗牌,赵匡胤都是小心运作、春风化雨,没有刀枪血刃、地动山摇。
这个生性谨慎、宽容为怀的帝王,在整治国家权力体系、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南下北上统一国家的过程中,最信赖的武将起初是石守信、慕容延钊、韩令坤,他们先后离世后,最信赖的则是王全斌、曹彬、潘美和党进等,而智囊团,则以他的好友赵普为首。
北征回到开封以后,赵匡胤把目光再次放到了富庶的南国。因为南唐对大宋一直尊敬有加,所以赵匡胤先把铁骑派到了南汉。征战南汉的主帅潘美再次不负赵匡胤重托,自开宝三年(970年)九月至开宝四年(971年)二月,仅仅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潘美率军攻克了南汉的全部城池,俘虏了南汉皇帝刘刘鋹,为大宋带回了大笔财富。
南汉平定,国库富足,赵匡胤端坐庙堂之上,放眼辽阔的国土,百姓的富足,臣民的景仰,都让这位平民皇帝豪情激荡:不负江山如画,开创一代圣明!
“暖男”赵匡胤放慢了征战天下的脚步,他把目光撤回大宋,利用两年时间把前期制定的各项制度一一完善、论证,他还大胆改革,在辽宋边境开放了与契丹的正式贸易。大宋一片政通人和的繁荣景象。
973年9月,赵光义迎来了一件大喜事---皇帝加封他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赵光义无声的笑了,看吧,我这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哇卡卡。
唉,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此时的赵普,却在黯然离京的路上。
我们知道,赵匡胤建宋之初,赵普那可是皇帝最得力的谋士,从黄袍加身、权力设置、杯酒释权、削弱蕃镇,赵匡胤无论大事小情都会征求赵普的意见,赵普曾经是皇帝最依赖的谋士、最信任的助手。其时,皇弟赵光义还只是个小角色。
唉!该怎么说赵普同志呢?他实在是个实干家,自己认准了对国家、对百姓有利的事,往往就一定要达到目的。而且,他认为值得提拔重用的干部,也一定要向皇帝推荐。
不仅如此,由于常年身居高位,在周围小国主的眼里,在官位低微的公务员眼里,赵普实在是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
还有还有,我们说过,他与赵光义同志,已经多年“相看两相厌”了。
好吧,不管怎么说,971年到973年,赵普同志犯了好多让皇帝难以容忍的错误。
971年10月,赵普派亲信到陕西、甘肃深山去购买成材的榛木、红松木,用马草实作伪装把这些珍贵木材运回京师,为自己建造豪宅。可是这个亲信见贬卖这种珍贵木料利润太高了,忍不住多带一些回京贩卖。结果事情就败露了。
事情捅到赵匡胤那里,皇帝半天没有说话。他早已下旨规定这种木头皇家专用,其他人禁止买卖。赵普倒好,不但自己偷偷采买,竟然连他的亲信都无视皇帝圣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事,说小了,是不遵规矩,说大了,这是欺君罔上,是要株连九族的!
赵匡胤思考再三,不能轻易就崩了“宽厚仁德”人设,轻易就这么砍了自己左右手的脑袋,于是只把赵普批评一翻,要求他要严格遵守纪律,不要落人口舌、破坏规矩。
如果说这件事,是在皇帝心中种下了一根刺,第二件事,则为这根刺插上了扎人的刺尖。
开宝六年(973年)四月,吴越王钱俶写信问候赵普,随信而至的,还有十瓶当地的“海味”。赵匡胤到赵普家商量国事,临出门看到庭前摆了十个精致的大瓶子,不由有点好奇,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钱俶送来的海产。赵匡胤见是海产,来了兴趣,就说打开来吧,我们再来次烧烤如何。谁知一打开,赵普立刻就傻了眼,里面装的是整整十瓶金瓜子!赵普连忙向皇帝叩头陛下,臣真的不知道里面装的是这种东西!皇上明鉴!!赵匡胤面无表情,淡淡地说:他既然是给你的“海鲜”,那你就留下吃好了。心里却在冷哼:哼哼,嗯嗯,这个钱俶,莫非你以为,这个文官真的能决定国家大事?哼哼!
是呀,难怪赵匡胤暗怒。你赵普作为当朝宰相,收受一个地方王的贿赂,你到底做的什么打算?往深里想,难道?
心中多了几猜忌和不快的赵匡胤将宰相的行政权更多的交给 参知政事(副宰相)薛居正和吕余庆。我想,此时的赵普实在应该警醒----皇帝已经忌惮了,实在是该收敛锋芒、谨慎从事了吧。
赵普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我想,以赵普的智商和精明,这两件事实在做得很笨拙。他到底是有恃无恐呢?还是在某些细节被人设计,亦或两者都有。必竟,他曾经毫不留情地打击过身处高位的人哪,对吧?
赵普还有一个专门针对他的文官---卢多逊。
卢多逊是河南沁阳人,绝顶聪明,博学多思。最初,他任史馆修撰,主管馆事。这家伙,实在是个投人所好的高手!当他得知宋太祖喜欢读书,时常从史馆中取书阅读时,卢多逊便安排属下将皇帝派人取走的书报告给他。而后就凭借聪明的大脑,将书中的观点和精彩段落倒背如流,每每能跟皇帝谈论读书所得,观点独到,见解深刻。这令皇帝喜爱有加、十分欣赏,赵匡胤认为卢多逊不但博学多才,而且是自己的知音。得到皇帝赏识的卢多逊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升到中书侍郎、平章事。
卢多逊能说善道,思路清晰,八面玲珑。他最喜欢与文人相斗,斗嘴,斗权,斗心思。而他最喜欢的,是跟赵普争斗。赵普的树大根深、位及高位,更加激发了卢多逊的斗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卢多逊,显然是一位“极好”的士兵。唯有搞垮赵普这样的高官,才能显示智商和段位,因此,拉赵普下马,成为卢多逊当时的最高目标。
善于分析形势实力、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卢多逊见赵普不停地犯错,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如此情势之下,若不能及时落井下石、添油加醋,岂不浪费了俺天生智慧的脑袋瓜?
卢多逊的确善于酌情度势,他及时向赵光义靠拢,他在台前,不停向皇帝进言赵普如何贪赃枉法,如何藐视皇权,如何自认功高,而赵光义则在幕后,向皇帝证实卢多逊的见解有多正确,反映的事件有多真实,治国的能力有多出色(这是为了暗示皇帝,不要担心没了赵普,便没有了出色的谋臣)。
所谓“三人成虎”,早已心生芥蒂的皇帝终于无法忍耐赵普,973年6月,赵匡胤下令,任命赵普同志为河阳三城节度使(驻守今河南郑州西北一带),同平章事,也就是挂着宰相的虚衔,回河阳休假去吧。
有能力,有智慧的赵普,就这样离开了开封,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二十年的大宋朝廷。
他临走前留给皇帝 ,信里说 :大家都说我总是议论皇弟开封府尹(指赵光义),皇弟忠孝仁义,德才兼备,我实在没有啥议论的。看吧,这封信其实是在暗示皇帝,我知道你的亲弟弟在你跟前没有说过我什么好话,既然他问心无愧,又何必怕我说什么呢?
看来睿智的赵普同志,心里还是知道自己究竟栽在何人手里。回望开封,几分黯然,几分欣慰。马蹄踏着黄沙,赵普慢慢远去。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8 18:04:50
29.李煜出场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南唐中主李璟
李璟的这首词写于960年冬天,其时赵匡胤大破李重进,大宋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宣告:我可不是好惹的!面对如此情景,李璟心里五味杂陈。这位多情的帝王也曾经豪情万丈,也曾经带领手下臣子为南唐开疆扩土。可是,后周的强大让他无力招架、边境尽失。无措的李璟只好遣使向后周求和,愿意成为后周的附庸国,岁岁纳贡,以求边境平安。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而立,李璟发现,代周而立的大宋推行新制度、大肆演练水军,强大的国力更甚于后周,虎视眈眈的态度亦甚于后周。可是南唐呢?国力日微,而李璟本人,亦是疾病缠身。这种情势下,他的满腔愁绪深结,笔下的思妇喟然感叹青春如荷花败落、荷叶凋零,美丽不再,可是思人却远在天涯,唯有悠悠玉笙,悄然回荡在小楼之中,月光寒、思人远,凭栏美人,珠泪长流。这何尝又不是李璟在写自己的家国之愁!大好年华最易逝去,老之将至,曾经的雄心壮志,而今唯有 回忆。梦中回望往昔,美好的回忆徒增惆怅而已。
好吧,不管怎样,李璟靠求和、示弱、纳贡,免除了战争威胁,为了保证南唐能够安于一隅,李璟派人加固金陵(今南京)城防,而且,他悄悄思考准备迁都。
公元959年七月,李璟给手下开了个会,讨论他准备迁都的计划。李璟同志在讲话中提到:建康(即南京)与敌人隔得这太近,又在江的下游。我有个想法大家讨论一下吧,我打算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我们分析一下看看可行性如何吧。
也许在李璟看来,仅仅依靠长江作为屏障的南京实在让他不能安睡。相比之下位于长江中游的豫章(南昌旧称)则要好得多。南昌地处南唐统治的腹地,其时若从开封攻击南昌必须沿长江而上,经过鄱阳湖进入赣江才能短兵相接。凭心而 论,李璟打算凭借南昌有利地形和南唐善于水上作战的优势固守南昌,可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认为还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与会群臣却没有人率先赞成,大家似乎约定好了,谁都不先开口说话。其时的南京经过数十年的治理,早已成为当时以繁华著称的大都市,以冯延巳为首的才子词人词风艳丽,吴侬软语的美人色艺双绝,灯红酒绿,舞醉歌摇,南唐群臣不但坐拥豪宅园林,而且尽享富贵锦秀,他们如何愿意舍弃自己的安乐生活,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经营?
于是,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发表意见。
李璟必竟是做过皇帝的人,他揣摩到了群臣的心思。好在,那时并没有民主集中制的决策要求,见没人说话,李璟拍板决定:择吉时,迁新都!
960二月,李璟命太子李从嘉(即后来的李煜)留守,他从南京启程,沿长江向南昌进发。在温软舒适的南国享受惯了的南唐君臣一路走走停停,还要到沿途的名胜景区“到此一游”,他们在路上走了一年多,961年3月,李璟终于到达了南昌。
本属藩镇之地的南昌,且不说文化娱乐设施不能与南京相比,单就居住环境、生活用品来说,群臣只觉得一切都是这么不如意。虽然摆脱了北面的威胁,但是大臣们却日夜思念南京的繁华热闹,朝夕留恋南京的烟花盛事。最初,大臣们只是在背后嘀咕,慢慢地,许多人当着李璟的面,也抱怨起南昌的一切不能让人满意。
李璟不由心灰意冷,悔意顿生,甚至一度起了重回南京的打算。长途跋涉、日夜忧思的李璟病了,并且一病不起,没有能够踏上返回南京的归途。961年6月,病死在南昌的皇帝长春殿。
消息传到南京,太子李从嘉即位,后改名李煜,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代词帝:南唐后主。
我常常想,李煜如果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富贵公子,那么他伤春悲秋、吟花弄月,与他的心上人读书做对,采花填词,也许他不会有在诗词上的傲人成就。李煜遗传了他爹的多情易感、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唉!实在是造化弄人,他没有成长为至明至智的皇帝,却以至情至性的情怀流传千古,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诗词财富。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29 16:12:25
30.如花美眷
词作赏析: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南唐 李煜
这是李煜笔下的大周后周娥皇。淡淡脂粉,微醉下更加娇媚,樱桃红唇嚼着艳红的草花,向心上人爱娇地唾个不停。在李煜的眼里,斜倚在绣床的娇妻风情万种、千娇百媚。
这是李煜的爱情,郎才女貌,如花美眷。
周娥皇是大司徒周宗的女儿,是南唐中主李璟为儿子钦定的良配。955年,李煜迎娶了自己的新娘。这个大李煜一岁的女子花容月貌、诗画双绝,深暗音律,弹得一手极好的琵琶。明艳动人、才貌俱佳的周娥皇与李煜相互欣赏、相互爱慕。961年,李煜被历史推上了政治舞台,年仅25岁的南唐新帝李煜立周娥皇为后,史称大周后。
李煜是个才子,却不长于政治。他是个感情细腻、心思敏感的男子,更擅长风花雪月、吟风弄笛,他与周娥皇的爱情,更催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很多诗词都是李煜关于爱的心动和感悟。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这首《玉楼春》写尽了他与心上人歌舞饮宴的欢乐绚烂。当歌阑酒散时,情致婉转的李煜笔峰一转,把眼光放到了“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这样清明的月色,这样宁静的夜风,这样清脆的蹄声,这样朦胧的花影,身侧如花娇妻相伴,彼此心意息息相通,南国的水软风柔、月白风清,记录了这个多情帝王此刻的幸福。
960年,赵匡胤完成从后周到在宋的政权过度以后,随即开始了中原的统一大业。他先平定了李筠、李重进之乱,接着于963年“假荆灭楚”统一了南平和楚,965年灭掉后蜀,971年灭掉南汉,放眼望去,南方的政权只剩下南唐和吴越。
吴越王钱俶遵从父辈遗训,谨尊“两项基本国策”:要以中原为正统,纳贡称臣,不要狂妄自大,惹中原王朝不痛快;要“以民为本”,尽量不参与战争,不让或尽量少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基于这样的古训,所以在赵匡胤登基之后,吴越王便主动表态,效忠北宋了。
这种情势下,智商并不低下的李煜如何不明白南唐的处境呢?
我认为,李煜或许易感,或许文秀,或许优柔,或许热爱文学更甚于热爱政治,但是,他并不是昏庸之徒。
试想,若李煜一无是处,又如何能守土十余年?据记载,李煜是一个天性纯孝、慈悲为怀的国主,即位初期,他出于民生考虑减免徭役,而每当有死刑论决时,他又常常难忍垂泪哭泣,由此可见,李煜不是铁腕人物,他太过感性,太过细腻。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李煜完全没有治国之能。他即位时,因为他爹生活奢侈,加之迁新都、建新宫,百官来回折腾,当时的南唐已经是一副烂摊子了。上位之初,李煜也曾努力想要励精图治,他下令国中四品以下、九品以上官员,每天二人轮流等候召见,商讨治国之策、改革之策。有许多位卑多才的底层官员提出了一些善于强国强军的建议,可惜南唐的高官在烟花盛美、繁华锦秀的享受中萎靡了意志,李煜与他们商讨国事时,没有人能给出可以操作的建议。
天意弄人,李煜的个性,更适合做一个热爱文学、享受生活的富贵公子。但是,他生在了帝王之家,即位于乱世之中。一个更适合做文人的青年,面对这埋藏了几十年之久的隐患和国力已然衰竭的南唐,李煜没有能力挽大厦之将倾。历史是这样残酷,毫不留情地把这样一个柔弱书生丢到了强悍的赵匡胤卧榻之侧。
李煜知道,北宋将南汉收入囊中之后,下一个,就会对南唐动手了。
李煜自然了解赵匡胤宽厚仁德的执政风格。他只愿保留自己的一块自留地,为此,他愿意做北宋的附庸,愿意向北宋纳贡,希望赵匡胤能给他偏安一隅的机会。为此,李煜做出了不懈努力:
他向赵匡胤表态,去掉国号唐,自称“江南国主”,而且不再穿象征皇权的黄色服饰,改穿紫色袍子。他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在赵匡胤面前自称“李煜”,把南唐的所有行政部门普降一级,比如把副部级单位降低为为厅级单位,比如把他的弟弟李从善,从郑王降为楚国公。李煜还命人把皇宫宫殿象征皇权的鸱吻(殿脊的兽头)也摘除了,只是为了向北宋表明,我一点野心也没有,我只不过想要在属于我的这个角落,享受以往的生活。他像一个幼稚的少年,迫不及待的告诉赵匡胤,我愿意向您献出所有的尊敬与顺从,只是求您可怜可怜我吧。
他就这样卑微地告诉赵匡胤,自己不会与北宋做对,真心实意的愿意做北宋的附庸国。
当然,李煜还用更实惠的方式向赵匡胤表达忠心。据《宋史》记载:李从善于972年2月26日,到开封为赵匡胤过生日。他为赵匡胤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有贡钱三十万贯。赵匡胤不但笑纳了李煜的“孝心”,而且还把李从善留在了开封,任命他为泰宁节度使,意思是,你就在开封挂职吧,别回江南了。
李煜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弟弟被赵匡胤留作人质。好吧,只要不让我亡国,就让弟弟先留在开封吧。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31 14:47:33
@榴笑吾 2021-01-28 18:04:50
29.李煜出场

-----------------------------
30.如花美眷
词作赏析: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南唐李煜
这是李煜笔下的大周后周娥皇。淡淡脂粉,微醉下更加娇媚,樱桃红唇嚼着艳红的草花,向心上人爱娇地唾个不停。在李煜的眼里,斜倚在绣床的娇妻风情万种、千娇百媚。
这是李煜的爱情,郎才女貌,如花美眷。
周娥皇是大司徒周宗的女儿,是南唐中主李璟为儿子钦定的良配。955年,李煜迎娶了自己的新娘。这个大李煜一岁的女子花容月貌、诗画双绝,深暗音律,弹得一手极好的琵琶。明艳动人、才貌俱佳的周娥皇与李煜相互欣赏、相互爱慕。961年,李煜被历史推上了政治舞台,年仅25岁的南唐新帝李煜立周娥皇为后,史称大周后。
李煜是个才子,却不长于政治。他是个感情细腻、心思敏感的男子,更擅长风花雪月、吟风弄笛,他与周娥皇的爱情,更催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很多诗词都是李煜关于爱的心动和感悟。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这首《玉楼春》写尽了他与心上人歌舞饮宴的欢乐绚烂。当歌阑酒散时,情致婉转的李煜笔峰一转,把眼光放到了“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这样清明的月色,这样宁静的夜风,这样清脆的蹄声,这样朦胧的花影,身侧如花娇妻相伴,彼此心意息息相通,南国的水软风柔、月白风清,记录了这个多情帝王此刻的幸福。
960年,赵匡胤完成从后周到在宋的政权过度以后,随即开始了中原的统一大业。他先平定了李筠、李重进之乱,接着于963年“假荆灭楚”统一了南平和楚,965年灭掉后蜀,971年灭掉南汉,放眼望去,南方的政权只剩下南唐和吴越。
吴越王钱俶遵从父辈遗训,谨尊“两项基本国策”:要以中原为正统,纳贡称臣,不要狂妄自大,惹中原王朝不痛快;要“以民为本”,尽量不参与战争,不让或尽量少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基于这样的古训,所以在赵匡胤登基之后,吴越王便主动表态,效忠北宋了。
这种情势下,智商并不低下的李煜如何不明白南唐的处境呢?
我认为,李煜或许易感,或许文秀,或许优柔,或许热爱文学更甚于热爱政治,但是,他并不是昏庸之徒。
试想,若李煜一无是处,又如何能守土十余年?据记载,李煜是一个天性纯孝、慈悲为怀的国主,即位初期,他出于民生考虑减免徭役,而每当有死刑论决时,他又常常难忍垂泪哭泣,由此可见,李煜不是铁腕人物,他太过感性,太过细腻。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李煜完全没有治国之能。他即位时,因为他爹生活奢侈,加之迁新都、建新宫,百官来回折腾,当时的南唐已经是一副烂摊子了。上位之初,李煜也曾努力想要励精图治,他下令国中四品以下、九品以上官员,每天二人轮流等候召见,商讨治国之策、改革之策。有许多位卑多才的底层官员提出了一些善于强国强军的建议,可惜南唐的高官在烟花盛美、繁华锦秀的享受中萎靡了意志,李煜与他们商讨国事时,没有人能给出可以操作的建议。
天意弄人,李煜的个性,更适合做一个热爱文学、享受生活的富贵公子。但是,他生在了帝王之家,即位于乱世之中。一个更适合做文人的青年,面对这埋藏了几十年之久的隐患和国力已然衰竭的南唐,李煜没有能力挽大厦之将倾。历史是这样残酷,毫不留情地把这样一个柔弱书生丢到了强悍的赵匡胤卧榻之侧。
李煜知道,北宋将南汉收入囊中之后,下一个,就会对南唐动手了。
李煜自然了解赵匡胤宽厚仁德的执政风格。他只愿保留自己的一块自留地,为此,他愿意做北宋的附庸,愿意向北宋纳贡,希望赵匡胤能给他偏安一隅的机会。为此,李煜做出了不懈努力:
他向赵匡胤表态,去掉国号唐,自称“江南国主”,而且不再穿象征皇权的黄色服饰,改穿紫色袍子。他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在赵匡胤面前自称“李煜”,把南唐的所有行政部门普降一级,比如把副部级单位降低为为厅级单位,比如把他的弟弟李从善,从郑王降为楚国公。李煜还命人把皇宫宫殿象征皇权的鸱吻(殿脊的兽头)也摘除了,只是为了向北宋表明,我一点野心也没有,我只不过想要在属于我的这个角落,享受以往的生活。他像一个幼稚的少年,迫不及待的告诉赵匡胤,我愿意向您献出所有的尊敬与顺从,只是求您可怜可怜我吧。
他就这样卑微地告诉赵匡胤,自己不会与北宋做对,真心实意的愿意做北宋的附庸国。
当然,李煜还用更实惠的方式向赵匡胤表达忠心。据《宋史》记载:李从善于972年2月26日,到开封为赵匡胤过生日。他为赵匡胤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有贡钱三十万贯。赵匡胤不但笑纳了李煜的“孝心”,而且还把李从善留在了开封,任命他为泰宁节度使,意思是,你就在开封挂职吧,别回江南了。
李煜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弟弟被赵匡胤留作人质。好吧,只要不让我亡国,就让弟弟先留在开封吧。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1-31 16:22:26
31.后主偷情
我们来欣赏两首《菩萨蛮》:
其一: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其二: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让我们回到李煜初即位的岁月。且不管李煜的治国才能怎么样,鉴于最初赵匡胤先把精力放到了平定楚、南平、南汉,面对富足的南唐,赵匡胤又抱着最好能够和平统一的态度,因皮一段时期没有向南唐发动战争。李煜呢,就在没有战火的日子里,在美好爱情和诗词歌赋里品读着逝水流年。
李煜的皇后周娥皇是美女,更是才女。据记载,李煜得了《霓裳羽衣曲》残谱后,与周娥皇根据已有的音律重新谱就了《霓裳羽衣新曲》,周娥皇弹起琵琶,李煜以长笛相和,乐声清越,直入云霄,动听之极。风流清秀的才子温柔多情,明艳动人的女子红袖相伴,他们陶醉在艺术的国度,也陶醉在你侬我侬的感情。那一份旖旎绮丽,正是李煜内心最为渴求的生活。他愿意把他最好的一切与自己的娇妻分享,见周娥皇精于琵琶,李煜还把自己珍藏的“烧槽琵琶”赐给了周娥皇。
我们说过,李煜本是个文学青年,他有一定的治国能力,但是他却不愿把精力过多投入到政治之中,他更憧憬的,是这种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生活。
李煜对周娥皇用情至深,南唐后宫当然也有佳丽无数,环肥燕瘦,争相绽放。但是,李煜却对周娥皇情有独衷,他把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到美艳的皇后身上。他们还收获了爱情的果实:周娥皇为李煜生下了三个风流俊俏的儿子。
有人说,天妒红颜,有人说,情深不寿,还有人说,不吵架的夫妻不长久。
好吧, 不管怎么说,965年七月七日乞巧之夜,李煜和皇后共庆佳节,开怀畅饮。或许是夜深着凉的缘故,周娥皇病倒了。
起初,美艳的皇后只是整日恹恹无神,966年,她最疼爱的小儿子李仲宣夭折了。丧子之痛让周娥皇无法面对,她如一朵被铲坏了根的花,快速消瘦下来。
而李煜的移情,更让周娥皇痛不欲生、心无所恋。
周娥皇的小妹妹周嘉敏,比姐姐小十四岁。因为周娥皇生病,李煜便请小妹妹进宫,为姐姐解忧。
当时十五岁的周嘉敏活泼可爱,灵秀艳丽,她身材修长、纤秾合度,一袭碧色长裙修饰得纤细腰身令人销魂。
多情帝王,见到小姨妹的第一眼,便被迷住了。
尽管病床上的妻子惹人怜爱,可是正值青春年少的皇帝,遇到了同样正值妙龄的少女,女如何能够忍住心动?
然后,便有了画堂偷情的故事。
事实上,我信人认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偷情。李煜一国之君,爱哪个女子,自然可以纳入宫中。以当时的价值观,被追求的周嘉敏也不认为自己是第三者,必竟,在那个时代,能够为皇帝垂青,是女子本人和家族的多大荣耀啊。
以李煜的浪漫,周嘉敏的多情,他们的以身相许,充满了诗情画意、无限情思。
我们从李煜的三首《菩萨蛮》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爱情故事:
其一: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宫廷歌舞、衣香鬓影。多情的帝五看到自己倾心的妙人儿轻移莲步,翩翩起舞。当那妙人儿发现了李煜火辣的目光,便羞答答地闪过如丝媚眼。无奈皇后在侧、病体堪忧,又如何能放肆地幽会呢?唉,只好在梦中与你相聚了。是呀,心动的人,就连眼神都能传递千言万语。“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哇卡卡,简直不要太贴切。
其二: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宴会过后,李煜留周嘉敏在瑶光殿的画堂小住。早已倾心的李煜午睡醒来,屏退宫女,息声悄步,径入画堂。珊瑚床上熟睡的妙人儿曲线玲珑、娇艳欲滴。一个是器宇轩昂、风流倜傥、才情斐然、善于怜香惜玉的翩翩公子,一个是柔情似水、情窦初开、眼波盈盈、芳心暗许的佳人,如何免得了那一番缠绵、那一番激情?执手相看、情意无限。
其三: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情到浓处,如何自抑?小姨妹如花似玉的美貌和摄人心魂的风情,早已让李煜意乱情迷,难以自拔。浪漫多情的帝王终于要与心人人恣意爱恋。南唐宫中金陵御苑一处红罗小亭,外罩红纱,绚烂艳丽,内置牙床,清美舒适,这是李煜观花赏月、听雨呤雪的所在,是李煜抒发感情、寻求浪漫的乐园。当月色朦胧,花影扶疏,夜深人静时,美丽的女子悄悄寻觅情郎。金缕鞋轻轻踏上画堂玉阶,不能发出声音呀,那动人的身影手提凤鞋,单穿丝袜,蹑手蹑脚地走过雕栏玉砌。画堂之畔,温软如玉的人儿紧紧依偎在情郎的怀抱里,许久,小小的身子还抖颤不已。“一入宫门深似海”,郎呀,出来见你一面实在太难啦,君若多情,你就恣意尽情地爱怜吧。
李煜以女子的口吻记录了自己与小姨妹尽情缠绵的时光,我说过,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婚恋观里,李煜与周嘉敏都不可能认为他们的相爱有何可耻,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把自己追求新欢的种种诉诸笔下,可见,李煜对此事不但无心掩饰、而且坦然相对,甚至引以为乐,颇为眷恋。
凭着女人的直觉,周娥皇寻丈夫的移情有所怀疑,她忍不住警示妹妹。周嘉敏却告诉姐姐,她已在皇宫居住多时。如果说,儿子的夭折对周娥皇打击甚大,那么丈夫与妹妹的恋情,让这个美丽与才思兼具的女子更加痛苦。966年8月,周娥皇如开尽的花,随秋风飘零而去。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03 10:26:46
@榴笑吾 2021-01-31 16:22:26
31.后主偷情

-----------------------------
32.南唐内政
诗作赏析: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南唐徐铉
徐铉曾任南唐吏部尚书,掌管南唐的组织人事工作。李煜热衷诗词风月,他的手下大臣也颇多风雅之士,徐铉亦是。在他随李煜降宋后,奉诏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的说文解字》,是历史上最为完善也最通行的《说文解字》本,也是现在流行的《说文解字》版本,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财富。
李煜在成功获取了小姨妹的芳心以后,对美丽温柔、多情多才的周嘉敏倾心至极。每每看到少女动人的面颊,这位年轻的帝王不由激情难抑。夜半缠绵,红颜俏丽,李煜握住心上人纤白的素手,悄悄低语:帝王风流,最是怜香惜玉。大舜帝有一个美丽多情的王后,也叫娥皇,与你姐姐同名,更有一个倾国倾城的爱妃,名字是女英,姐妹花娇艳绝伦,对大舜一往情深。舜帝南巡在苍梧山病逝之时,这对姐妹花亦悲泣凋零,她们为舜帝哭泣的泪珠洒在竹上,就连青竹都伤感无比、生出斑点,这就是“湘妃竹”了。唉!我才不稀罕什么明君圣君呢,但求有这样一对多情后妃,足矣!娇俏玲珑的周嘉敏如何不懂得李煜的暗示?二人郎情妾意,李煜陶醉在小姨妹柔媚的温柔乡里。
开宝元年(968年),南唐群臣商定为李煜立新后。周嘉敏在姐姐逝去两年后,如愿成为心上人的皇后,当然,也是南唐的亡国之后。
小周后的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比已故的大周后有过之而无不及。李煜为娇俏可人、精通音律的小周后改名“女英”,终日与心上人研究歌赋、讨论音律,他越来越亲近教坊艺人,却越来越远离直言的大臣。
好吧,叨叨了李煜与小周后的八卦,让我们再来看徐铉的这首离别诗。他把与友人的离情别思,挥洒得平易感人、缠绵细致。我们从首句“海内兵方起”这样直白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的南唐大臣,对于北宋自建国开始,先后征南平,灭南蜀,收南汉的连年战争,是有着清醒的认知的。他们心中都明白,以赵匡胤的雄心铁腕,起兵南唐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么,当时的南唐群臣,是否都与李煜一样,觉得可以凭借自贬身份、缴银纳贡、讨好示弱赢得大宋的手下留情吗?
答案是否定的。
970年9月,北宋出兵南汉。时任镇海节度使林仁肇上书李煜:宋兵远征南汉,淮南诸郡兵力薄弱。恳请圣上准我发兵,从寿春(今安徽寿县)北渡淮河,进据正阳(今河南南部一带),收复后周占我故地。纵有敌兵来援,我们借黄河天险,亦可抵抗。李煜却担心这会惹怒赵匡胤,会让自己失去当时拥有的安定繁华,一口回绝。
林仁肇苦口婆心:要是怕引起大宋皇帝的不满,您可以谎奏大宋,说我举兵叛乱。我若成功,咱们南唐收回故地、子民回乡,我若败了,也与您无关,大宋皇帝也不能把气撒在您的头上不是?
怎奈李煜思忖良久,却还是回绝了林仁肇的建议。
林仁肇深深叹息。他本是闽国大将,勇猛善战,在南唐灭闽后成为降将,见李煜始终不肯采纳自己的建议,这位征战一生的名将除了叹息,也还只余叹息了。是呀,一国降将的心结,让这些从不畏惧刀枪剑影的英武汉子,唯有英雄气短的叹息。林仁肇如是,杨继业亦如是。
碰钉子的不只林仁肇一人。枢密副使卢绛提出收取吴越之力对抗大宋的建议,并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卢绛建议,先派细作放出假消息,就说南唐宣州(今安徽宣城)、歙州(今安徽歙县)举兵叛乱,请李煜向吴越求援平乱,只等吴越兵马进入南唐地界,南唐随即派兵击其后翼、攻占杭州,如此可一举灭掉吴越,壮大南唐国力,求得更多的资本对抗北宋。
我们姑且不说卢绛的建议是否合理、可行,但是由此可见,南唐大臣并不缺乏血性汉子、保国卫家之人。
只是,与林仁肇一样,卢绛同样被李煜拒绝了。当时的李煜,江北是北宋的日益强大,国内是日益衰微的政局,周边是先后被北宋灭国的政权,这个本就一派文气、浪漫多情、温润如玉的青年只觉得漫无头绪、能寻知已。他寄希望于自己的卑躬屈膝、刻意逢迎能够取得赵匡胤的欢心,能让他的安稳生活长一点、再长一点。因此,他每逢节日喜庆之时,一定会派人为大宋送上丰厚的礼品。
在这样如履薄冰的日子里,李煜的心情有多郁闷可想而知。或许,他最开心的,只有与心爱的小周后谈诗论赋、唱词舞曲的夜晚了吧。
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李煜迷上了佛法。那些梵音、教义,在李煜听来,远比大臣们那些治理朝政、强国强兵的建议动听太多。他在宫中设立寺院,退朝后甚至和后妃一起穿僧服、诵佛经。僧人犯罪,可以不用绳之以法,上行下效,南唐朝中崇信佛法的风气日盛。赵匡胤得知,就选择了一批口才极佳的小和尚送到南唐,他们向李煜讲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佛家教义,让李煜心悦诚服。什么治理国家、什么守卫边疆、什么百姓疾苦,早已如烟雾一般消失在这位才子皇帝的心头。
其时南唐大臣,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如林仁肇、卢绛,希望皇帝励精图治,守住南唐一片山河,能够有能力对抗日益强大的北宋,为江南百姓守护一片繁荣;一类如徐铉、韩熙载,文采斐然,才思敏捷,满腹经纶和治国之策;一类是得过且过,只愿守住眼前的繁华,享受一时便是一时罢了。
如果李煜是一个铁腕皇帝,文能重用治国能臣,采纳其治国方略,武能起用征战名将,坚固城池防事,形势逼人时及时出兵,也不一定就没有与北宋相抗的资本。比如林仁肇提出的方案就曾让赵匡胤倒吸一口冷气,终究是寻了个机会,施反间计让李煜自己动手杀死了这位能够系南唐存亡的大将。
可惜,李煜选择了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他终究没有加强自我修养,成为能够治国安帮的皇帝。
唉!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生在帝王家!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03 10:27:34
不知道为什么,新回复的贴子有时候会看不到,我又重新发了一次。路过的亲见谅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04 18:17:31
@榴笑吾 2021-01-31 16:22:26
33.君王愁绪
词作赏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南唐 李煜
李煜的这首 词写于972年,弟弟李从善被赵匡胤留在开封作为人质已经一年多了。他思念、牵挂着弟弟的同时,也对南唐的前途茫然无措。回忆送别弟弟的时刻,离愁别绪如春天的野草,肆然生长、遍地丛生。
这是那个多情帝王内心痛苦的独白。
事实上,赵匡胤之所以允许南唐偏安江南十多年,是基于他对李煜的了解太准确了!赵匡胤知道,李煜是一个优柔、文弱的书生,文采风流、多情浪漫有余,决策果断、理事明题,那可是大大的不足了。因此,赵匡胤希望能够和平统一南唐,希望能够不断给李煜施加压力 让他屈服,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毕竟战争带来的巨大耗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但是赵匡胤从来没有排除武力统一的打算,如果李煜不识好歹,以北宋当时的军事实力,以赵匡胤“常胜将军”的用兵如神,南唐无论如何无法与北宋相抗。
可惜李煜会错了意,他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忍耐,足够虔诚,足够舍得纳贡,足够卑躬屈膝,北宋就会给他偏安一隅的机会,他就可以安心做北宋的附庸,而不是亡国之君。
这一年,赵匡胤还使用反间计,让李煜杀了南唐名将林仁肇:林仁肇提出的趁北宋远征南汉之机起兵收复淮南的方案,让赵匡胤深吸一口冷气。尽管李煜并没有采纳林仁肇的建议,但是赵匡胤绝不能把这样一个心头大患放在李煜身边!他命人寻来林仁肇画像挂在会客室,在南唐使者面前故作遮遮掩掩状,并且暗示林仁肇已有降宋之心。
李煜本就对手握兵权、威信颇高的林仁肇心生忌惮,他担心这位来自闽国的降将若真的心生异心,何异搂虎在侧!向来优柔寡断的李煜这次却十分果决,赐死了林仁肇,也同时“赐死”了南唐面对北宋大军的一线生机。
到了年底,李煜又为赵匡胤送去大量春节贺礼。赵匡胤带着南 唐使者参观新落成的“礼贤斋”,却见楼榭亭台,小桥流水,红花绿柳,应有尽有,结构也与江南园林如出一辙。赵匡胤还让留在开封的李从善写信给李煜,说大宋皇帝已建成比美南唐皇宫的礼贤斋,请老哥你来做主人,享受荣华富贵。
李煜婉拒:谢谢您啦,皇上万岁。只是李煜身弱,又不适应江北的气候,就先不过去啦吧。
李煜装聋作傻,同时派出使者到开封,再次送来了大量珠宝。天真的李煜以为,自己拖一拖,多送礼,赵匡胤或许会改变主意。
在赵匡胤看来,这小子,还真够矫 情的!好吧,出手不打送礼人,我姑且容你考虑一下。
一个月后。赵匡胤又派出使者、合门使梁迥出使南唐,当面去问李煜为何拒绝进京。
梁迥说:皇帝亲自命人给您建好了别墅,又请您弟弟亲笔写信邀请你去居住,你咋还不去呢?
李煜回:啊呀,那是大宋天子亲自建造的宫殿,本人实在不敢受此恩惠。
梁迥:那好吧。过些天皇帝会举行篝火晚会、祭祀仪式,还请您去现场指导,助助兴致。
李煜:啊啊,这样啊。那再说吧,冬天本人总是容易伤寒,不知道身体允许不。啊啊,再说吧,好吧。再说,再说。
好吧,赵匡胤亲自派人请李煜(实为劝降),可是李煜照样装作没听明白。好小子,本事不大,架子不小!竟然跟我派去的使者打起哈哈来!赵匡胤心生不快,一年多后,又派出使者到了南唐。这次,大宋皇帝决定把说得露骨一些、明白一些。
974年秋,赵匡胤派李穆出使南唐。
李穆:天子冬天要举行冬猎,请你去助阵。
李煜又打起了哈哈,晚饭后与群臣商量,这次的邀请,咱们能去吗?君臣商量的结论是,不能去,万一去了就回不来了,大宋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南唐的花花江山收入囊中,这也太没有天理啦吧!
于是对李穆说:哎呀,我这个人冬天总是容易感冒,就不去啦,别把大宋皇帝再传染啦!
李穆:哈哈,我说江南国主,每次你的理由都是装病,能不能有点创意,再编个别的,新鲜的理由呀!!
这下子,算是撕开了李煜的遮羞布。他鼓了鼓勇气,高声说:哼哼,我一向对你们北宋恭恭敬敬的,对大宋皇帝卑躬屈膝,送礼、纳贡,甚至扣留了我的亲弟弟,我都没说什么,你们到底要怎么样?
李穆:怎么样?你说呢?还请想清楚,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违背皇帝的命令,以大宋的实力,嘿嘿,想想你们的城墙有多厚吧。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呀!
李煜:我想清楚了,我这么一退再退,不过是为了保全祖宗留下的社稷。既然大宋皇帝不给我一点余地,那么要打要杀请随便吧,我大不了一死而已。说完竟然真的向柱子撞去---当然,殿上的大臣不会让李煜真的伤害到自己。
好吧,第三次劝降谈崩了,赵匡胤不会再给李煜苟安的机会,宋军的铁蹄很快就会踏上南唐的国土。
沉浸在离情别绪里的李煜,将面对国破家亡的痛楚。我常想,或许正是这样痛苦的经历,才让李煜写出了惊艳千古的词作。
唉!深深的叹息。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05 16:25:56
@榴笑吾 2021-02-04 18:17:31
34.终识干戈
词作赏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 南唐 李煜
这首词,对我们来说,太耳熟能详了要!李煜的笔下,生动再现了南唐曾经的繁华,三千国土、江山如画,亭台楼阁耸入云霄,华美园林花团锦簇。这片乐园、这方繁华,何曾识得战乱之苦。几许留恋、几许自豪,可终究未免得了家亡国破,几分悔恨、几分迷茫,斯人本已消瘦憔悴,又在拜别祖先宗庙之日,隐隐听到教坊传来充沛离情别绪的曲子,更增伤感,愁思无限,与送别的宫女相对无言,只有恸哭垂泪。
李煜没有像赵匡胤希望的那样主动投降,赵匡胤劝降三次以后,决定收起宽容的面孔,向南唐用兵。
开宝八年(974年)十月,赵匡胤集结大军,任命曹彬为主帅、潘美为监军,以李煜“矫结不尊”为由,正式攻打南唐。赵匡胤要求曹彬:要以招降劝降为主,不可贪图速胜而多生杀戮。这位平民皇帝已经统一的中原的大部地区,他希望尽量避免百姓更多的遭受战乱之苦,用最少的兵力获得最大的胜利。同时赵匡胤赐给吴越王钱俶战马200匹,令他自东南方起兵助攻南唐,并派客省使(类似于外交官)率禁军千人作为钱俶的先锋,同时监视吴越王的军队。
哇卡卡,为赵匡胤同志的人文情怀点个大大的赞。
曹彬、潘美率军沿江北岸东下,南唐军竟然以为是宋军照例在操练水军,还主动送上酒菜慰问,宋军势如破竹,一路顺利通过湖口(今江西九江境内),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连克芜湖(今属安徽)、当涂(今属安徽),率军直到采石矶。李煜闻讯,派出水军两万人拒敌。
面对滚滚长江,曹彬令军士用粗绳将大船首尾相连,结成浮桥,准备渡步兵过江。
李煜与大臣商讨:他们这个办法能把步兵马兵渡过江来吗?唉,南唐那些被烟花声色迷坏了脑子的大臣们说道:哈哈,这种事,简直是个笑话,他们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过得了长江。当南唐君臣还在安稳的依靠长江天险享受生活的时候,宋军已冲过采石矶,渡过长江。
另一路,吴越王钱俶也在常州,大 败李煜的五万人马。两路军成犄角之势,向金陵逼 近。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十七,曹彬率军直捣金陵,宋军没有渡船,隔江与南唐军相峙。先锋潘美率先跳入江水,亲率大军泅水过江,抢了南唐水军的浮桥,李汉琼趁江南军士慌乱无措,率军渡过秦淮河,夺取了南唐军的水寨。大宋军士沿浮桥源源过江,旌旗猎猎,战刀晃晃,二月二十三日,宋军攻破了金陵外城,江南将士或狠狈落水,或身受刀伤,只好纷纷投降。
李煜却听从大臣张洎、陈乔的建议,坚壁不出,以为城丰衣足食,宋军军需难继、军士远来疲惫,时间久了,总能把宋军熬走。另一方,曹彬严格执行赵匡胤的命令,不图快速胜利,尽量和平“解放”,因此双方就这么,你在外,我在里,你看我,我看你,相持在了南京城。
一直到了九月,金陵城内,粮食虽多,但是柴薪越来越少,城内军民人心惶惶。偏偏赶上润州(今江苏镇江)都虞候刘澄向大宋投降,这让大宋军士士气高涨,攻城的呼声越来越高,却让金陵城内的君臣更国慌乱。怎么办?能依托的越来越少,城内柴薪日益稀缺,能不成,大家都吃生的不成?
李煜无奈,跟大臣商讨计策,决定派出南唐才子徐铉出使大宋,请求大宋解了金陵之围。
当然,这个以口才著称的才子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赵匡胤却随便派了个禁军首领接待徐铉。“秀才遇见兵”,徐铉的典故和故事说得再动听,这个禁军首领要么只是答应,要么只是憨笑,要么就无聊地搓着手指,把这个南唐有名的才子弄得心烦意躁、无技可施。
赵匡胤就这么晒了徐铉几天,才接见了来自江南的外交官。他冷眼看着徐铉:哼哼,文武兼济,方可成大事。企图专以口舌之利达到自己的目的,李煜呀李煜,你也太天真啦。你不知道,拳头也是生产力吗!
果然,徐铉面对赵匡胤,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他说:这么多年,南唐 对宋朝时时恭谨、处处尊敬,如同以子事父一般,并无过失可言。宋军挥师南伐,臣以为师出无名。
赵匡胤待徐铉说完,久久盯着他,直看得徐铉心里乱嘀咕。
赵匡胤这才开口:如今天下统一,江南国主却主独立一国。哼哼,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既然江南国主事我如父,又何有单门立户、另外居住的道理?何道我师出无名?休再多言。
哇呀,到底是皇帝呀,这种理论高度,让徐铉无话再说。
好吧,既然求大宋不成,那就再打一下试试吧。李煜一方面令金陵守将严守京城,一方面下令湖口都虞候朱令赟率兵救援金陵。
可惜朱令赟刚到采石矶,就被在当地驻守的宋军打退了。金陵,就这样成为一座孤城。
曹彬谨记赵匡胤“不可强攻”、“让州郡自降”的原则,一南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攻城。
城内君臣的生活却已无法维持,975年11月初,金陵孤城上演了一次决绝的偷袭,早有防备的宋军全歼了偷袭的军队,在南唐军队的尸堆里,大宋将士发现了很多将士的符印。曹彬深深叹息:偷袭的江南敢死队,原来大多是军中将帅而已。
好呀,围 城快一年了,这一切,也该结束了。
曹彬遣使告诉李煜:27日,我将正式攻城。或降或抗,你自己拿个主意吧。
早已斗志尽失的李煜率领将士象征性地略作抵抗,就按照曹彬的要求,率王公后妃、文武百官在江边码头集结,投降了大宋,南唐正式消亡。
当李煜踏上北去的船只,回望旧日山河,只觉如大梦一场: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
往事成空,旧梦如烟,这个风华绝代的词帝、亡国君就这样踏上了北去的征途。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07 16:54:12
@榴笑吾 2021-02-05 16:25:56
35.帝王心事
词作赏析: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临江仙》 南唐 李煜
这首词李煜写于975 年10月,金陵城外,宋军士气高涨、铠甲鲜明,金陵城内,君臣相顾无言,外援未到。苦闷的李煜挥笔写下首《临江仙》,当然,有一种观点是李煜当时心烦意乱,并未完成整首词,直到并送到开封幽居,才完成最后三句。首句“春归去”,应该是指南唐烟花繁盛的美好往日,可现在呢?杜宇声声,烟草低迷。直到961年正月,被软禁在开封的清院中,李煜抚今追昔:去年的春天,我还在江南欣赏绿柳红花,如今新春又至,可我却已成为寄居他乡的客人!春寒料峭,衣不胜寒,这位易感的词宗灵感忽至,含泪完成最后三句: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华丽的锦帐依稀如昨,可隐在帐后的心上人(小周后)往日“绣床斜凭娇无那”的媚态,却成为了现在“空持罗带”的点点轻愁。江山已亡,美人何辜!
与李煜的如烟轻愁相比,赵匡胤此时意气风发。这次征战南唐,先锋官潘美锐利如尖刀,一往无前,战无不胜,主帅曹彬老成持重,他们不但顺利拿下了南唐,而且为大宋取到手是,是完整的金陵:包括国土和财富。接见曹彬、潘美之时,赵匡胤甚至开心得笑出了眼泪。不过,皇帝终究是皇帝,什么场合煽什么情还是做得很到位的:赵匡胤连忙擦干眼泪,动情已极的说:哎呀呀,这实在太心疼我们的将士啦,离家这么远,看到你们回来,真好!不管怎么说,这次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灾难,我实在于心不忍哪。然后下令开仓救济百姓,得到南唐的同时,又在全国老百姓心里 刷了一波好感,赵匡胤的操作,当真令人心服!
不仅如此,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吴越王钱俶派出使者,向大宋皇帝献上新春贺礼,同时祝贺大宋皇帝成功攻克南唐,祝贺大宋版图再添新地。笑呵呵地对来使说:这次讨伐江南,你家元帅(攻南唐时赵匡胤封钱俶为兵马大元帅)攻克常州,功劳可不小哇。朕很想他,你回去后,请他到汴梁来一趟,我得当面向他诉说思念之苦哇。
钱俶多聪明啊。我们说过,他一直奉中原皇帝为尊,况且,南唐李煜的命运是什么?说白了,李煜的今天,或许就是他钱俶的明天。
所以,钱俶没有象李煜那样,今天说有病,明天说过敏,第三次再说水土不服,推三阻四,左思右靠,结果惹恼了赵宋皇帝,李煜梦断金陵。钱俶一接到消息,出上派出使者快马加鞭向大宋皇帝汇报:我们元帅收拾一下马上就动身前来开封向皇帝请安,特令小的先来向您汇报。
西湖岸边。钱俶郑重把国事向大臣们交待清楚,然后带上妻子孙氏、儿子惟浚,踏上了北上的航船,大有英勇赴死的气概,可谓悲壮。
钱俶北上汴梁,赵匡胤派接待办负责人赵德昭到睢阳迎接吴越王钱俶。我们还记得吧?以前从事这项工作的,都是早先的开封府尹、后来的晋王赵光义呀。此时的赵光义早已权倾朝野,在各部门各行业都有了自己的力量。为啥这次赵匡胤却把这样抛头露面的差事安排给了儿子呢?对了,现在的赵德昭,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位置也相当重要了。
这是值得思考的安排,让我们注意一下。
钱俶得到了大宋皇帝赵匡胤的盛情款待他,赐坐、赐宴,甚至还允许他与晋王赵光义以兄弟名义见礼(当然钱俶也不敢)。开封最豪华的路段,赵匡胤为吴越王钱椒准备了豪宅,皇帝还亲自到钱俶的住处探望,看接待办安置得是否令钱俶满意,体贴得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赵匡胤还在大明殿举行了盛大宴会,与文武百官一起欢迎钱俶这位远来的客人。吴越王受宠若惊,感激涕泣,同时又百思难解帝王心意。
不管钱俶如何纠结,时间如流水,日日流过,转眼间,钱俶到汴梁已经住了半个多月,日日歌舞,夜夜丝竹。但是这些,如何能够抵得了钱俶对故国的思念,对百官的挂牵,对他那些臣民的牵肠挂肚?只是,钱俶将这份思念故国之情深埋在心里,在赵匡胤面前依然谈笑风生,对赵匡胤尊敬有加。
一个平常的夜晚,春风习习,暗香阵阵。
钱俶已来到开封一个月了,皇帝约他单独小酌,全俶怀着忐忑的心情赴宴。
赵匡胤打发侍从远离,只与钱俶对饮。
二人说了许久,也说了许多。吴越王钱俶小 心而又委婉地向赵匡胤表示:俺有点想家了。
与钱俶的无措相比,赵匡胤忽然显出一丝悲凉。他长叹一声:好吧,春暖花开,江南应该更加山明水秀了吧。你回去吧,我----尽我一生,保你一世。
钱俶感动得无以复加。皇帝承诺,只要他在,就一定保钱氏周全。钱俶主动向皇帝请示,每隔三年,他一定来朝拜一次,向皇帝请安谢恩。赵匡胤拒绝了:山高水远,往来不易,有事还是书信联系吧。
返程时,钱俶打开赵匡胤赐给他的黄包袱:原来是大宋群臣上奏皇帝将钱俶软禁在开封的奏章。
赵匡胤用宽容和感情收拢了钱俶的真心。钱俶回到杭州之后,就搬出了自己常住的西北殿---因为,西北,是皇帝赵匡胤的方位。他终一生勤于朝贡,对大宋忠心耿耿。
赵匡胤当了17年皇帝,钱俶是第一个没有通过强硬手段逼迫,主动进京朝见的割据政权首领。放眼望去,江南的大片土地,基本上都纳入大宋朝的版图了。只是,钱俶一直有一事不解:正是春风行意的赵匡胤,国运昌祚,政事清明,为什么却在仅有他们二人对酌时忽然显出那样一丝悲凉?
好吧,也许,谁说出身武将的人就不能多愁善感呢?我们就先把这个遗问放在心里。
开宝九年三月,赵匡胤要到西京去祭祀天地,同时拜祭祖宗的陵墓,追忆自己年少的足迹。-----这次,他没有巡旧例派晋王赵光义守城,而是留下儿子赵德昭和三弟赵光美共同监国,却带着晋王一起回房洛阳
赵光义心里也嘀咕--我的皇帝老哥,这是闹哪样?先是不让我从事接待办的工作,现在居然又不让我监国?
嘀咕归嘀咕,圣旨还得遵从。于是,赵光义和文 武百官陪着赵匡胤回到了洛阳。在这里,皇帝寻访了自己的故居,并且凭着超群的记忆力,居然准确地找到了自己小时候藏起来的心爱玩具小石头马,埋到了他家的祖坟处。在拜祭祖宗坟墓的时候,赵匡胤还用拉弓射箭的方式,给自己选了块坟地。据史料记载,这一箭竟射出400步的距离(大约500米多的样子),群臣都为皇帝的臂力和武艺大声叫好。赵匡胤还去看望了闲居洛阳的赵普,老友相见,分外开心,他们把众人留门外,二人回忆了好久好久。
从洛阳回到开封以后,赵匡胤还多次到三弟赵光美的家里,去跟弟弟聊天。
赵光义从这种种细节中感受到了一丝丝不安。
四月,从洛阳回到开封,赵匡胤召集文武百官开会讨论:迁都洛阳。
客观说,从军事角度而言,开封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北宋建立之初,开封就暴露在北方辽国军队的威胁之下。辽国骑兵从幽州(今河北北部一带)出发,只需两三日就能开到开封。宋太祖建立拱卫京师的庞大禁军,除了防范叛乱,也有抵御外敌的考虑。
我们知道,宋朝的江山得自后周,也接收了后周的文百官,他们已在开封经营多年,北宋建国之初迁都并不现实。如今,皇权稳固、政治稳定,赵匡胤提出迁都的考量是成熟的。
铁骑都指挥使李怀忠首先提出反对意见:东京漕运便利,每年从江淮地区运去几百万斛米,京师数十万部队的军粮全指望漕运,如果迁都西京,运粮的成本岂不太高?赵匡胤摆摆手,表示无需他担心,自有办法处理。
晋王赵光义反对。赵匡胤解释:西迁之计,是为了依托山河之险,裁撤冗兵,遵循周朝、汉朝的做法安定天下。
皇帝的见识还是很有远见的。当时京师禁军规模20多万人,赵匡胤认为这给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如果迁都洛阳,将来可以裁撤一部分军队。我们知道,到了宋太宗年间,禁军已达30多万,宋仁宗时期,则多达80多万,后来发展到上百万之众。当然有观点说赵匡胤和赵普设计的体制造成了大宋后来的积贫积弱,他庞大的禁军体系造成了冗兵冗费,由此可见,在赵匡胤的设计里,他早已考虑到了改革方案。
但是,晋王赵光义学定说了五个字:国都的安全“在德不在险!”京师的安全,取决于君王有德,治国有方。而不是凭借地利。这句话完全占据了制高点。
赵匡胤没有再坚持---“在德不在险”这几个字并不能击垮皇帝的决心,只是赵匡胤明白:此时的赵光义羽翼已丰,他背后的势力让赵匡胤无法忽视,皇帝不能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将局面弄得不可收拾。尽管自己已经把儿子赵德昭推上了历史舞台,可是此时的自己,做事不得不考虑赵光义的言论和态度了。
好在,皇帝已开始扶持赵光美了。深深的夜色里,赵匡胤辗转难眠。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10 11:35:18
煮酒多寂寞,亦多知音。感谢关注的各位亲亲!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11 09:36:06
春节了,给大家拜年!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14 15:49:03
前几天遇到朋友,感慨流连煮酒的朋友越来越少,甚是惋惜。我想,所谓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真正喜欢这里、喜欢历史的知音,莫以多少论热度。只要有知音喜欢大家的帖子,就值得坚持。春节没静下来更新,请亲们见谅。有空抓紧开始码字。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18 10:59:26
@榴笑吾 2021-01-31 16:22:26
36.北征未成
迁都洛阳 的提议就这样因晋王赵光义的极力反对而搁置了。赵匡胤没有再坚持:他知道,如今的赵光义羽翼已丰,自己虽然九五至尊,却也不能无视这个权倾朝野的兄弟的意见了。看着晋王离去的身影,赵匡胤长长叹息: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原来,赵匡胤对于自己一手缔造的国家体制的优劣,什么都清楚。他知道庞大的禁军体系将会消耗巨大的国家财富,因此希望通过迁都改变都城的防御体系,同时改革国家体制中不科学的措施。
当然,迁都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赵光义多年担任开封府尹,他的势力当然是以开封为核心向全国蔓延,迁都,还可以削弱晋王的势力,让自己的儿子赵德昭顺利登上大宋的政治舞台。这一点,我们从赵匡胤派赵德昭接待吴越王、留守京都监国的安排中,可以看得出皇帝的苦心。
对于皇帝的心思,晋王赵光义无时无刻不在猜测、揣摩。当初,赵匡胤令赵德昭作为接待办负责人安排吴越王进京的大小事宜,赵光义就已经心生警惕,现在,老哥又要迁都,皇帝老哥的心思,赵光义如何会不清楚?
于是,赵光义只用五个字“在德不在险”,打消了赵匡胤迁都的念头。
好吧,赵匡胤暗想:好在一切还来得及。
我们知道,从洛阳回到开封,赵匡胤先后三次到三弟赵光美的家里,去跟三弟聊天。在那时的制度里,皇帝不可能随便到大臣家聊天---当初赵匡胤到赵普的家里吃烧烤,也是因为“卧榻之外,皆他人也,吾不能安睡”去讨论完成统一大业之计,如此频繁地到兄弟家中,这释放了一个很大的信号----嗯嗯,皇帝要栽培赵光美同志啦。
据记载,赵光美此人既没有赵匡胤当年的赫赫战功,也没有赵光义监国理政的经验,为什么突然受到如此重视?
如此看来,扶持赵光美的目的-----牵制赵光义,只有这一个作用。赵匡胤不会允许他的统治下有权倾朝野的权臣出现:我们在大宋最初的权力策划方案中可以看出。当年,有能力、有智慧、与赵匡胤有旧情的赵普被拿下马,有外因,但是赵普位高权重、做事僭越、权力日益壮大则更重要。赵匡胤从来没有后悔拿下赵普----如果当初,拿下的是矛盾的另一方赵光义,照样会打破政治平衡,那么权倾天下的赵普同样会让他进退维谷。现在,赵匡胤决定一手扶持幼弟光美牵制晋王,一手推举他自己的两个儿子登上北宋的政治舞台,凭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赵匡胤相信,自己很快会改变局面,大宋的一切,无不掌握在这位平民皇帝的手中!
976年8月,赵匡胤下达了征伐北汉的指令,这是他第三次挥师北上,他派出的主帅是党进,监军潘美,先锋官杨广义,兵分五路,向太原进发。
我们可以看得出,这次,赵匡胤派出的都是勇猛善战的虎将,他们曾在西北驻守多年,对进攻太原轻车熟路,这几员猛将早已对北汉虎视眈眈,他们将如锋利的尖刃,插入太原城!
这位戎马一生的皇帝清醒的分析了面临的战局:对北宋来说,与前两次相比,此时国力更雄厚,兵力更强大,战将更威猛,因此必胜心更强烈。反观刘继恩治下的北汉,在多年向“父国”契丹“尽孝”的岁月,早已国弱民困、兵力衰微。而契丹呢?当时辽景宗耶律贤是一代明君,他的执政理念是宽和为主,大力发展经济为主,早已向大宋眉为眼去,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有了日常的礼尚往来。因此,一旦大宋与北汉再起战火,耶律景是不会派出最精锐的部队持援北汉的-----所谓没有永远的“父子皇帝”,却有永远的利益是也。
果然,刘继恩没出赵匡胤意料向求助契丹,果然,耶律贤没出赵匡胤意料-----与以往的火速持援不同,这次,耶律景先是“谨慎”分析了大宋的兵力部署,然后在9月底才派出了南院宰相耶律沙率军支援。
赵匡胤坐守开封,等待大军胜利的好消息:他的雄兵猛将就要拿下太原,把北汉纳入大宋的版图,让大宋成为一统中原的霸主!他要用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来分散赵光义的强大势力带给自己的威胁,他要用一场空前绝后的战绩让自己君临天下的威望无人能敌!
北伐的大军铁蹄嗒嗒,北征的将士热血沸腾,大宋的子民满怀必胜的信心,他们将在赵匡胤的统治下,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裕的百姓!
一场战争蓄势待发,一场胜仗即将打响!
10月上旬,宋朝铁蹄已兵临太原城下。战刀霍霍,战旗猎猎,战鼓就要敲响!
可是,一个让大宋将士如闻晴天霹雳,个个僵在马前----大宋皇帝赵匡胤驾崩!他们 英明神武、战无不胜的皇帝,他们那出征前为他们壮行、等待他们凯旋的皇帝,在他们就要将太原探手取入大宋囊中的时候,就这样离世而去。
赵匡胤在他派出的雄兵猛将就要占领太原城之时离世了,三征北汉未成,终成憾事!赵匡胤终究带着遗憾离开了世界,给后人留下了未解的历史迷题。
一代明君,一段历史,一声深深长长的叹息......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19 16:46:12
今天出发了,回去太晚的话就不再更新,请关注的亲们见谅,明天一定更新,写一写千年迷题”烛影夜话“。
楼主:榴笑吾  时间:2021-02-20 18:16:17
37.烛影夜话
那年陈桥,赵匡胤”黄袍加身“一朝登基,然后南征北战、大兴科举、整顿吏治,北宋国力昌盛、政治升平。就在统一大业即将完成之时,这位平民皇帝却在自己事业最鼎盛的时候,忽然驾崩了,远在太原城下的大宋精兵只好折返马头,黯然回京。
当时的赵德昭已经二十九岁了,曾历任贵州防御史、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还以国事接待办负责人的身份履行过接待吴越王的职责,又在在老爸回洛阳时负责监国,当时的赵德昭已经有资历、有经验、有本事,完全可以接老爸的位子。可是在赵匡胤驾崩的第二天,群臣却发现坐在皇帝宝座的不是皇帝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
这是一波什么操作?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皇位不是父死子继吗?为啥今天的皇位却是弟弟在坐?这些老公务员心内纳罕,却仍然保持了高度的职业操守---心内波澜起伏,脸上云淡风轻。
对于赵匡胤的突然离世,宋史只留下了只言片语:癸丑夕(20日),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没有记载死因,也没有记载过程。“群臣谒见万 岁殿之东楹,号恸殒绝”,百官痛哭、送君西去,这是这位雄才伟略的皇帝留给历史的最后一片印记,属于赵匡胤的政治舞台缓缓拉上的大幕。
北征军胜利在望、一统天下的理想即将实现,一向英明神武的皇帝却陡然间辞世;官方透露的生平是如此简单,更有甚者,11月初,刚刚登基十几天的赵光义将年号更改为“太平天国”,呜哇,这是什么操作?有史以来老皇去世,新君都会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纪元。赵光义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如此违背常规,令人不解的同时也将他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文武百官到坊间百姓不由心生猜测:新皇为何如此迫不及待为自已正名?那么,大行皇帝的死,究竟为何?
976年10月,开封城内的赵匡胤无时不在关注北征军的消息。一朝得胜,大宋的版图将更加宽广,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统中原的梦想即将实现!阴历20日下午,赵匡胤来到太清阁遥望北方,中午还晴朗的天气,此时却阴云密布,北风夹杂着雪花,先是斜斜密密,慢慢得越下越大。他的小娇妻宋皇后见皇帝凝眸北望,这朵解语花为皇帝披上棉袍,祝福北征军早传捷报,以免军士受寒,祝福皇帝事业腾飞,大宋江山永固!
皇帝回到寝宫,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由酒兴大发,便令人召晋王入宫,二人赏雪对酌。守候在殿外的宫女太监只见殿内的烛影下,皇帝不知何时手中多了一柄斧头,只见皇帝时而举杯时而挥斧,似是十分尽兴,又似十分愤慨,又见晋王时而长笑时而后退,似是高谈阔论,又似左闪右避。夜色渐深,室内却畅饮正酣,直到三更,二人方才走出寝殿,皇帝手挥玉斧戳向地上积雪,似乎回味马上征战的豪情,一边喃喃向晋王嘱咐:望汝好自为之。
兄弟二人告别,皇帝回寝殿歇息,只闻鼾声震天。五更的时候,皇帝却死在了自己的寝宫。得知消息的宋皇后忙令内侍王继恩云宫外请赵德芳进宫----这位比赵匡胤小25岁的小娇妻,自968年入宫以来,与赵匡胤琴瑟各鸣、恩爱有加,一直没有子嗣的宋皇后,在赵匡胤仅存的两个儿子中,更加偏爱幼子赵德芳。皇帝驾崩,皇后要请皇子前来,宋皇后的用意,从事多年皇宫内侍 工种的王继恩自是心下了然。
好吧,我们再来叨叨一下题外话。我们一直都知道,做了多年开封府尹的赵光义,早已将权力渗透到了朝廷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从赵匡胤启用赵德昭安排外事活动、临理国事开始,赵光义对皇帝老哥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注意,这势必要将手伸到皇宫的内侍手中。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王继恩并没有听从宋皇后的命令请来赵德芳,而是在第一时间通知了----令人不解的是,王继恩并没有接着通知赵德芳,而是匆匆与赵光义一起直接入。看到王继恩带来的是晋王,这个聪明的女子没有说什么,却缓缓流下了两行热泪,她向赵光义行礼道: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 了。“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于是,赵光义在哥哥的耿前即位,大方称帝。
文武百官与坊间百姓猜测的,无非是赵匡胤因何而死、赵光义又何能即位。就让我们先来聊一聊赵匡胤的死因。
赵匡胤突然离世,无外乎三个原因,病死、自杀或遇害。
那么,他是病死的吗?我们没找到史书中关于赵匡胤生病的记录----皇帝的健康状部分,是宫内太医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天子龙体是否安康,在那时候是国家大事,没有记载,说明那一段时间,赵匡胤没有明显的不适。
前头我们说过,就在这年的三月,赵匡胤派儿子赵德昭监国,他带领群臣代表回到洛阳去祭祀,他还寻访了自己的故居,探访了老友赵普,并且凭着超群的记忆力,找到了自己小时候藏起来的小石头马,又用谢箭的方式为自己选了墓。回到开封,他还先后三次到幼弟赵光美家里串门,10月上旬又高兴地观看了京城禁军的攻城演习----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赵匡胤是有着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远景规划的。如此看来,赵匡胤是病死的说法,似乎不是很有说服力。
那么,赵匡胤会自杀吗?那时在北宋,已将南唐收入囊中,二月时吴越国王钱俶亲自进京朝见,辽国皇帝也不断向大宋抛媚眼,四周的环境早已不是“一榻之外,皆他人也”的险恶无助,刚刚派出大军进攻北汉的赵匡胤此时正翘首期盼北征胜利的消息,似乎也没有理由自杀。
遇害?又是何人所为?事实上,《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说法流传颇广,似乎很多人都会认同“赵匡胤被赵光义所杀”----太多的疑点暴露在那个雪夜。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先后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对于先皇帝的“起居注”,宋太宗如此谨慎、亲力亲为,的确有些令人费解。就算是我们说过的“金匮之盟”,也是在赵匡义登基5年后,赵普密奏这才为人而知-----而赵普,也由此奇迹般复起,再度为相。
不管如何,太多太多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对赵匡胤的死有自己的解释,历史无法回头,也无法假设,每一种解释都有合理之处,也都不会是最初全部的真相。我想,赵光义早已厌倦了“一人之下”的繁华,他希望自己也能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用自己的智慧和筹谋书写一个崭新的大宋。
赵匡胤带着遗憾走出了历史,留给后人难解的疑题,他的死去改写了宋朝历史的走向,也改写了民族发展的轨迹和命运。
长叹一声,为大宋最后的结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