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到夏商

字数:418430访问原帖 评论数:257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5-04-15 20:06:00 更新时间:2021-04-14 07:46:23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0 10:34:51
我很理解谢先生的不满,但他的理由实在不够充分。中国传说里人神相恋的故事还少吗?许仙与白娘子、董永与七仙女、后羿与洛神宓妃……他们的爱情故事不是被我们津津乐道吗?对于神话,如果用科学原理去衡量,那纯粹是找不自在。反驳纪的言论很简单,以大禹当时的身份地位有两个妻子再正常不过了,舜不是一次娶俩吗?大禹果真有瑤姬,他大大方方把她带回家做次妃就得了,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哪里需要“不好意思”?纪先生难道以为大禹是克林顿、瑤姬是莱温斯基吗?
不过关于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倒是值得说几句,因为事关“夏二代”,大禹的儿子启,他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交接定下了一个不良的基调。
涂山氏有个娇滴滴的名字,叫女娇,貌美如花,出生于名门望族。涂山是现在哪里,至少有三种说法,分别是浙江,江西和安徽的当涂县。我是安徽人,因此强烈相信女娇是安徽人。女娇是在看见大禹治水的英姿后,深深爱上大禹,大禹当时迈着令道士神魂颠倒的禹步,“左准绳,右规矩”,肩上还有三尺三的扁担,配上九尺九寸的伟岸身躯,实在是酷毙了,秒杀上衣口袋插三支钢笔的知识分子。她爱上了禹,禹也爱上了她,大禹工作之余就去桑林和女友相会。大禹太忙了,来不及和女娇成婚或者成婚不久又奔赴一下个治水工地。
女娇是个有音乐天分的女子,她把相思寄托在乐曲当中,她的原创歌曲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有效的字只有前面两字,后面二字是虚词,相当于“啊,哎”,表示叹息再叹息。女娇要“候”的那个“人”当然就是她的禹哥文命兄。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1 09:09:51
据吕不韦说这四字短歌乃南音的起源,后来周武王的两个弟弟,周公和召公下乡采风,这哥俩收集整理的南音,便是《诗经》第一部《国风》里的首两卷“周南”和“召南”。我们耳熟能详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来自“周南”。所谓“采风”,“风”指的就是“国风”。我去年回国有幸在福建听过一次南音,台上的女子一席长裙,横弹琵琶,歌声如泣如诉,虽然我一句歌词都挺不懂,但那单纯的旋律和嗓音依然令我非常感动,眼前出现一幅远古的画面,一个白衣女子站在芳草萋萋的山坡上望着苍茫的远方,心里哼着思念的歌谣。
女娇想必经常守望在家门口,一咏三叹地唱着“候人兮猗”吧?女娇是个有想法的女子,她要让禹哥听见的她作词作曲的歌,可是当时她有孕在身,不便远行,怎么办呢?她有办法,她让她的侍女赶往禹哥的工地去唱!当时的情景很有趣,因为没有麦克风,侍女必须要走到禹的身边,先介绍一下歌曲背景,然后再开唱,禹哥身边的民工有福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工地慰问演出。在身边战友和民工的起哄声里,文命兄羞涩而幸福地笑着。《吕氏春秋》里这段关于大禹与妻子的小故事很美,走抒情路线。
《淮南子》走的则是荒诞路数,据说大禹治水到了离家不远的嵩山,怀孕的女娇去看望大禹。大禹当时正在从事一个艰难的工程,打通轘辕山来疏导洪流,其工作方式连火星人都无法理解。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1 11:38:27
大禹跟女娇约定,听到鼓响她才可以去见他。大禹忙中出乱,不小心碰落的一块石头把鼓砸响。女娇听见接头暗号,便去看望大禹。当时的大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化身为熊,正在生猛地开山裂石。女娇大惊失色,掉头就跑,一路跑到嵩山脚下变成石头。大禹追上来,喊道:“把儿子还给我!”,石头北向裂开,一个孩子以孙悟空的方式诞生了(“石破北方而启生”)!大禹给那个孩子命名为“启”,因为他是从石头中开启出来的。据说生出孩子的石头高10米,周长43米,人称"启母石"。
这个古怪的传说被官方庄严地接受, 汉代时在嵩山七十二峰之一的万岁峰下,建了一座“启母庙”,并铭刻《启母阙》碑文以表彰涂山氏为大禹治水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我对这个匪夷所思的传说耿耿于怀,这个传说太丑陋了,大禹化身为熊,把老婆吓得落荒而逃,编造这个故事的人动机是什么?丑化大禹还是颂扬大禹?如果是颂扬,编纂者口味很重;如果是丑化,理由是什么?
安徽也有个“启母石”,在怀远县涂山,又叫“望夫石”。大禹和女娇婚后四日便离家治水,一走就是十三年。女娇朝思暮想,天天都去一个地方,心里吟唱着“侯人兮猗”,看着唱着,终于化身为石,那个地方就是女娇与禹的初恋之地,那里曾有一片茂密的桑林。
大禹为治水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成就的伟业配得上后人永远的敬仰与纪念。屈原在《天问》里提醒后人不要忘了鲧,很有道理。大禹不仅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也把父亲曾用过的“堙土法”用上了。没有父亲的先驱,大禹能成功吗?“鲧何所营,禹何所成?”意思洪水得治,鲧和禹父子的作为分得清嘛?“纂就前绪,遂成考功”,“考”指的就是大禹的先父鲧,没有鲧,就没有禹。
鲧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许因为性格上的缺陷,“负命”说明其羁傲不逊,得罪舜招致杀身之祸。大禹治水十三年才成功,鲧才干了九年就被撤职查办,再给他几年,说不定他也能成功。
鲧地下有知,肯定会为儿子欣慰、自豪。治水成功的大禹在舜的联盟里如日中天,一如舜当年在尧时代的模样。(第一节完)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2 09:39:21
二 九州方圆

尧、舜时代天下分十二州,大禹治水时把十二州打散规划为九州,从那时起,“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中国是九州方圆。
不清楚舜对于大禹划定九州有什么看法,不管他有没有看法,九州都在大禹运筹帷幄之中。九州是冀、兖(或沇州)、青、徐、扬、荆、豫、梁及雍州,这个顺序是有讲究的。洪迈在《容斋随笔?禹治水》里有详议,总而言之是合乎五行之术,这是大禹成功的秘诀,而鲧之所以失败则因打乱了五行(“汩陈五行”)。好玩的是,在文末洪迈轻描淡写地提了句“此说予得之于魏几道”,不说他信还是不信。魏几道是这么说的“天乃赐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意思是天书《洪范》规定了天地运行常理,治水的技术要领便是循五行而为。洪迈怎么可能不知道《洪范》,只不过他不信《洪范》是天书罢了,不动声色地摆了一道魏几道。
“五行”始于战国,给大禹的天书里怎么会有“五行”?传说中,《洪范》也是写在乌龟背上的,而且也是出现在洛水,所以也叫洛书。出现在大禹面前的乌龟和当年向伏羲献书的那一只是同一只吗?可能不是,因为要把龟背上好不容易刻上去的字擦掉很难,不如再派一只乌龟省事。
乌龟的问题留给方士们去考证,我们来看看大禹定下的九州。每个州都有不同的赋税以及贡品,屈原对此大为感叹:“地方九则,何以坟(念奋,做动词,区别土质肥沃度)之?”,意思是大禹到底根据啥把天下分为九州?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2 11:54:02

屈原到底是诗人,想象力很跳跃,我紧赶慢赶的还是赶不上,他接下来的问题又回到大禹治水的工作程序上:“应龙何画,河海何历?”,应龙是有翅膀的龙(莫非是恐龙的一种,翼龙?),用翅膀帮助大禹划出渠道,江河就顺道而流。我也忍不住要问:既然应龙的翅膀如此管用,大禹何苦化身为熊吓唬自己老婆?应龙真够忙的,当年黄帝大战蚩尤时他就帮了大忙,大禹修理共工要他帮忙,治水又请他帮忙。应龙是战士,也是挖土机,真是能者多劳啊。从屈原的发问里,不难推测屈兄也是《山海经》的粉丝。
冀州是天子的直辖州,都城所在,面积超大,包括山西全境及河南、天津、河北、内蒙古和辽宁的部分地区。当时冀州的土壤并不肥沃,属于砂质盐渍土(“其土白壤”),列第五等,可是它的赋税却是最高的第一等,欠收年才能能降为第二等。这看起来似乎很不合理,凭什么五等的土地要叫一等的税?这就像要年薪一万的人按年薪100万的税率交税一样,这么搞谁还愿意做“首都人”?大禹不可能傻得像盐碱地一样,错位的税率暗示了当时冀州的主要收入不是农产品,当然也不会是盗版光碟,可能是渔牧业、林业、盐业等等。东北的鸟夷族进贡野兽皮毛,为了他们顺利从海路转入黄河航道,大禹贴心地树立了转弯的标志:碣石(“夹右碣石”),那是最环保的交通标志。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2 11:54:49
够快的了,兄弟。我睡觉去了,明天见。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3 10:13:30
@celticer 2015-05-13 01:27:36
别催…真的别催…楼主这又不是那些无聊的口水文…不要钱给你看…我表示诚挚的感谢了…但是…快点儿好么?
-----------------------------
嗯,还是凯尔特人厚------厚-----道:-)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3 10:41:14
@岷州苍狼 2015-05-13 10:26:21
@卢江子 观点新颖,好贴,小弟刚开贴,请多多指教
-----------------------------
谢谢。阁下的帖子图文并茂,好看得很。两晋也是在下喜欢的历史片段,将来也想写。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3 10:52:44
@lp510411 2015-05-13 10:50:34
难得好文!难得人才!
-----------------------------
多谢老兄鼓励,按无则加勉吧:-)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3 10:57:11
兖州包括山东西部、北部及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该州的土质是膏肥的黑坟土,但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排在盐渍土之后,列为第六等,税赋则为第九等,兖州人可能不太会种田,花了13年时间才赶上兄弟州的耕作水准(“作十有三年乃同”),该州的特色产品是漆和丝,这也是他们的贡品,凡有特色的就得上供,以前如此,后来亦如此。
渤海东北的辽东和泰山东面的山东半岛属于青州,从地理位置来看,该州肯定不是以农业为主,它的土地是第三等的白坟土,赋税则是第四等,其贡品为盐、细葛布(尧赏给舜的絺衣便是此衣料所制)、海产品、磨玉的砺石、泰山产的丝、玉石、麻、畜产,还有金属铅,另一个很常见的贡品是松,我不明白大禹要松树干什么,做圣诞树吗?我怀疑“松”是指松香。铅是制青铜的重要合金之一(另一个是锡),不过从出土的夏朝文物来看,没有发现青铜器,那时的铅可能用于陶器的釉料,加了釉的陶器解决渗水的问题。
上个世纪五十年在河南偃师(据说是帝喾的都城)的二里头遗址,其一期至二期(前2080年—前1590年)只发现木、石、骨制成的兵器,而三期至四期(公元前1590年—前1300年,即即商代的上半期)才发现少量青铜器。(笔者按:1975年在甘肃马家窑发现一把孤零零的青铜小刀,据说那是公元前3000年前,也就是说大约在神农时代。如果不是断代错误,那就太奇怪了,为什么后来没有发现任何商代以前的青铜器?那把青铜小刀其实是“非典型”青铜器,里面只有锡的成分而没有铅,也许在铜的冶炼过中无意中混进了铅。要不就是外来的,比如说从苏美尔来的?)
东边沿海,北至泰山,南边和淮水之间的区域是徐州,即现在的河南、江苏和安徽的部分地区,土质是红色粘性肥土(赤埴坟),属于第二等,赋税则为第五等。该州进贡的物品有五色土、五色雉羽毛、浮磬石、珍珠贝及渔产、制琴的名桐、赤黑色的纱和白色绸缎。
五色土是青、赤、白、黑、黄,对应东、南、西、北、中建立社坛,社坛是什么?五色土有什么用?五色土确实没啥用,主要是天子用来玩“过家家”游戏的。
诸侯的封地在哪个方向,就会得到相应颜色的土,不管什么颜色的土上面都要覆盖一层黄土,黄土代表天子。所谓“列(或裂)土封疆”就是这么来的,另外一个意思相同的成语是“裂土分茅”,茅是白茅,诸侯用白茅把两种土包好,恭恭敬敬带回封地建立分社。社坛是祭祀的场所,人们在社里集会,于是便有了“社会”。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们是坚信有救世主的,社坛又叫“社稷坛“,社祭祀土地神,稷祭祀主管五谷的神,所谓“社祭土、稷祭谷”;也有一说社指祭天,稷指祭地。社稷由此成为江山的代名词。不清楚“过家家”游戏是否大禹原创,后世的帝王们一直乐此不倦玩到清代玩完,看来这个游戏确实好玩。
那么五色土为什么偏偏是这五种颜色,而不是别的颜色呢?女娲补天用的五色石便是这五种颜色,可见神话对历史的影响,或者说历史对于神话的反馈。另外,五色土与五行说无关,根据长沙出土的战国缯书判断,五色与五方相配是在“五行说”滥觞之前,那时齐国第二帅哥邹衍还没出生。

(这段够长了吧?:-)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3 12:11:58
@celticer
-----------------------------
算你狠,睡前再贴一段。明天见。

-----------------------------

浮磬石产自安徽灵璧县,灵璧石的一种,可以用来赏玩,不过主要是用于制作打击乐器:编磬,帝喾就挺擅长玩这个的。后来有了青铜之后,才有编钟。浮磬石的音质,清亮悠扬,泛音宽厚,很有气势。1970年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时,在太空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由灵璧磬石制作的编磬奏响。
扬州北起淮河,东南临海,所谓“淮海维扬州”便是,它的面积比直辖州翼州还大,江西、浙江和福建全境,安徽、江苏,粤东部分地区,甚至台湾周围的大小岛屿尽是扬州。此地有茂林修竹,芳草碧连天,土质为湿土(涂泥),按说很适合农作物生长,不知道为什么大禹时代居然是最差的第九等,那一带大部分地区在历史上可一直是鱼米之乡啊。也许当时的人无心务农,那里有现在已经消失的东西,这从他们的贡品可以看出些许端倪:象牙、犀牛皮和旄牛尾,你现在能在这些地区看见大象、犀牛和牦牛吗?大象和犀牛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而旄牛则是生活在高原地区,比如现在的青海、西藏,有“雪域之舟”的模范称号,它怎么和大象、犀牛跑一个州里了?那时扬州的气候和现在相比,变化差异实在太大了。它贡品还有竹箭、美玉、衣料、贝锦及橘子、柚子等水果。该州税赋和冀州一样倒挂,九等田,七等税(丰年为六等),看样子那三个大型动物为扬州人民创收不少。
荆州包括湖南全省、湖北省境,南及广东。该州的土质和扬州一样,也是涂泥,但列第八等,税赋则为第三等,这得多少“灰色”收入才能弥补如此严重的失衡?他们的非农产品实在多,我都不好意思一一列写,怕有赚稿费之嫌。扬州的三大动物他们都有,还有磨刀石、木材、竹材、丝织品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他们的贡品里有“ 品”,不是金子,而是三种成色的铜,纯度高的铜是红铜,有杂质的含锌铜是黄铜,可以肯定的是“三品”里没有青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暗示了当时没有青铜?(笔者按: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里把“ 品”当成金、银铜是错误的,上古时代以铜为金)青铜比红铜和黄铜的使用价值高太多了,地位也高多了,相当于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区别。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4 06:46:46
@celticer 2015-05-13 22:45:15
睡前一顶…期待着…明天见
-----------------------------
谢谢。早上好,上贴了:-)
--------------------------------------------------------------

那个在马家窑遗失一把青铜小刀的“城里人”真的是夏朝人吗?如果他不是苏美尔人那就是穿越人,不过他的穿越方向和共工、后羿相反,他是从后面往前穿,可能他祖上有东西在社坛里落下了吧?另一个佐证是四千年前的“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喇家村,因遭遇天灾突然毁灭,所以在考古学上有“东方庞贝”之称,它的所有文物和建筑均保存完好,甚至还在一个密封的陶罐里发现了面条!有意思的是,那面条的成分居然是小米,可是小米的淀粉不具有延展性,面条是怎样制成的?面条的“面”是指麦制成的面粉,喇家村的先人们用小米做“面条”,这说明当时没有大麦,那么神农氏的“五谷”里也许压根就没有大麦。不管大麦、小麦,喇家村所有的遗物里没有发现一件青铜制品,四千年前,那正好是大禹时代。
豫州在荆山和黄河之间(“荆河惟豫州”),它在九州中心,除青州为徐、兖州所隔,与其余七州均有交界,所以它是“中原”。该州田属四等,税二等,可是它的贡品和其他兄弟州比起来实在寒碜:漆、丝、麻制品和磨刀石,靠这几样东西能弥补逆差吗?我很怀疑。也许占地利之便,倒买倒卖的“走私”让他们挣了不少东西,那时没有货币,所以不能说“挣钱”。
世界上首先使用货币的也是苏美尔人,五千年前他们就有钱了。苏美人是个谜,没人说得清他们的来历,他们的语言都是独立语系,被闪族人灭掉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上。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给其他民族做一次文明的示范,然后就“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4 12:07:11
梁州多山,故名梁州,范围包括陕、甘省境、四川全境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和豫州、雍州交界。《夏本纪》说“华阳黑水惟梁州”,意思是梁州在华山以南及黑水之间。黑水是哪条江哪条河自古没有定论,宋人认为黑水指的的是泸水,泸有黑的意思。泸水又叫金沙江,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亲率大军南渡泸水,平定云、贵地区的叛乱,诸葛亮不仅表现出了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还以德服人,七擒七纵孟获,这个神奇、好听的故事也许属于“路透社”性质,《三国志》没有记载。不过司马光信以为真,在《资治通鉴》里说:“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大禹“道九川”时,黑水又出现了,指的是西起甘陇,经西南,入南海的一条江,可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一条水。《山海经》里倒是有黑水,黑水专家们搞出十来个黑水的所在地,我疑心这些专家是否拿了当地旅游部门的好处费。
梁州田地是青泥土,列第七等,赋税第八等,可上下浮动三级。此州的贡品都与山产有关,黄金(和“ 品”不是一个意思)、银、铁、镂钢,还有用来制造箭头的砮石,磐石以及熊、罴、狸、狐皮毛。需要说明的是,铁和镂钢肯定不是我们熟悉的铁和钢(笔者按:钢铁是在战国时才有的,这里提及的铁和钢也许是指不同成色的铁矿石),否则就用不着用砮石做箭头,扬州也用不着进贡竹箭了。镂是雕刻的意思,镂钢看样子用于装饰用途。由于河道疏通,西倾山一带的羌族沿着桓水(又叫白水,即现在的白龙江)来往,做做小生意。
第九州是雍州,在黑水与西河之间,包括秦岭以北的陕西境、甘肃、宁夏全境及青海部分地区。该州的土质是什么?黄土高坡,自然是黄土。黄土纤细,为一等,特别适于耕种,所以当初神农、黄帝才选择则陕西落户。不过该州有大片沙漠和石岭地带,并不适于农耕,所以它的税率是第六等。它的贡品主要是各类玉石和兽皮。三危山也在该州,舜当年流放三苗于此,三苗后来闹事,舜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按《夏本纪》的说法,三苗遵纪守法,并且安居乐业了(“三危既度,三苗大序”)。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5 09:38:17
谢楼上
-------------------------------------------------------------------------
真的如此祥和吗?别的史书上不是这么说的,这句话甚至和《夏本纪》后面的记载直接抵触,大禹明确地对舜说三苗凶狠不听话,要舜留心。(“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不管舜有没有留意三苗,大禹是把三苗放心上了。
三苗不是安居乐业,而是彻底安息了。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通鉴外纪》卷一引作《随巢子》、《汲冢纪年》),撇开“雨血”、“青龙”等魔幻意象,“地坼及泉”不就是地裂(地震)吗?墨子先生也许看过《竹书》,他在《非攻下》里关于反常现象的描述与上述引言如出一辙,略作了改编而已,说:“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有冰,地圻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镱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从这段话里,可以清楚看出是大禹灭了三苗,三苗自此以后再未出现。
大禹灭三苗被墨子高度圣化及神化。高阳便是颛顼,那时他人在天上,心系故土,特命天官下凡,交给大禹“瑞令”。大禹持上天“瑞令”,又有“人面鸟身”的大神相助,自然就成了替天行道的圣人。“人面鸟身”的大神在《山海经》里注册在案的有四位,分别是北海的禺强,东海的禺虢(念国),东方句(念勾)芒,还有一个住在北极天柜的山上,九首人面鸟身,所以名叫九凤,估计是个女神。我不知道其中哪位大神和大禹并肩战斗来着,我猜想墨子先生大概也是《山海经》的粉丝。
墨子先生的文笔很漂亮,那段文字很有“魔幻现实主义”范儿,不输加西亚?马尔克斯。如果把“魔幻”的部分去掉,现实就是大禹乘三苗地区大地震之机,一举把人家给灭了,三苗人可能以为大禹是来抗震救灾发扬部落联盟人道主义精神的,翘首以待,结果变成伸着脖子让人砍,可不血雨满天飞吗?不是“非攻”吗?人家地震时就可以攻?“兵者,诡道也”,三苗人不懂。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5 12:10:55
大禹工作能力强是毫无疑问的,治水、治国、打仗样样行,在这些方面他比舜更厉害,他的心肠也比舜厉害。舜对三苗分而治之,无论怎样他都会给人家一条活路,大禹采用斩草除根法,三苗从此再也没有苗头了。舜只是软禁尧,大禹在舜百岁之年把人家千里迢迢赶往蛮荒之地。有一个说法,皋陶也是被大禹杀死的,大禹令皋陶制作更严酷的刑法,皋陶不从于是被杀,大禹又立一个大法官,他给那个新任大法官起名叫皋陶!这一招他是跟舜学的,舜流放共工,但是把新任工师起名共工,这两人还真有幽默感和想象力。
大禹也许还真有你我都想象不到的想象力,他还是个作家。你知道《山海经》的作者是谁吗?据说就是大禹和伯益合著的!伯益是大禹治水时的同志之一,负责教灾民种稻,他们两人哪来的时间写作?不是写作,应该是口述。这不是我信口开河,有资料为证。
西汉刘歆给皇帝上表时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那个皇帝是西汉的最后一个皇帝,谥号可怜得紧,叫“哀帝”。这个刘歆搁现在一定是广告界的风云人物,他太敢开牙了。《山海经》说的是“圣贤之遗事”?你欺负哀帝不认字吗?“其事质明有信”?你给我找来一只人面鸟来即可,不过别拿猫头鹰说事。
东汉王充在《论衡?别通篇》说道:“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非禹益不能行远,《山海经》不造。”,王先生的理论根据是因为大禹和伯益治水走过千山万水,见过大世面才能“说”出《山海经》。清代学者毕沅考证《山海经》,采取折中的办法:“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汉,明于晋”,他说的禹益是指这两个人的时代,而不是大禹和伯益二人。

(睡觉去了,诸位晚安或午安)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6 07:31:58
一并会楼上三位:是的,在下在米国混饭,所以俺不是睡午觉,而是睡晚觉。:-)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6 10:34:35
我对汉儒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失望,他们适合玩“天人合一”那种不着四六的玩意儿以及研究哪种下跪姿势最酷。《山海经》里有些地名,比如“长沙”、“零桂”、“桂阳”等都是秦汉以后的郡名,大禹怎么知道的?大禹说他自己是父亲鲧剖腹产的,那鲧到底是爹还是娘?大禹成心恶心自己嘛?大禹和他的同事伯益、后稷以及几十万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才完成治水大业,大禹自己累得得了“偏枯”,走路都走不好。可是在《山海经》里他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成功”,因为天帝给了他息壤就才把水治住了。这么一来,大禹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功勋便被抹得干干净净,一切不过是天帝的赏赐而已,大禹脑子难道也风湿了吗?否则怎么可能编出这种对谁都没有好处的故事?
朱熹认为《山海经》乃附会《天问》的看法扇了汉儒一耳光,不过他也有点矫枉过正,说《天问》附会《山海经》还差不多。《山海经》始于大禹时代可能性颇大,当时治水工地上各色人等都有,工余大伙凑一块侃大山,讲一些奇闻轶事、奇谈怪论丰富一下文化生活,流传下来也许便成了《山海经》的一部分。从事这么大的工程,巫觋是少不了的,他(她)们一搅和,奇闻便成了神迹,禹步可能就是这些巫觋“研发”出来的。
夏朝是个巫术颇为流行的时代,2015年初在郑州郊区挖掘出一个据说是夏朝城墙的遗址,那些城墙是土墙,这再次证明那时的人没能力建造埃及和苏美尔人的石头城池。那些土墙里发现孩子的遗骸,这说明当时建个土墩子都要搞巫术仪式,拿可怜的孩子作为祭祀牺牲。鲁迅说《山海经》是巫书,很有见地,比那些东拉西扯的儒生们强太多了。
《山海经》绝非一时一人之作,时间跨度太大,非穿越人不能为也,说《山海经》是共工躲在密云水库写的都比说大禹是作者靠谱。《山海经》最后应该成书于西汉,有个证据:大禹的儿子启在《山海经》里被改名为开,这是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6 22:09:27
大禹定九州,并安排了各州相应的税率,于是《史记》(其实是《禹贡》)上说:“成赋中国”,“中国”这个词就这样突然诞生了,“中”是相对于东南西北四夷而言,我们在正中,所以叫“中国”。大禹接着道(通“导”)九山、九川,他这么日理万机,还有时间和兴趣搞“文学创作”?我不相信大禹是《山海经》的作者之一,他没有那个天真烂漫的情怀,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没有根据。
大禹究竟是不是个文学家我们先放在一边,让我们来关注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天帝也不关心大禹的文学成就,因为他完成了“三九”伟业,便给他颁发奖状:天下和姓氏,姓是姒,氏是(有)夏。这是《国语?周语》里说:“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说得一清二楚,我们有理由相信“皇天”就有有十二个头的天皇,也即天帝。
奇怪的是《夏本纪》对“皇天”只字不提,没头没脑地冒出三个字“赐土姓”,因为前面的主语是大禹,这一下子造成双重错觉:第一,大禹给谁赐“土姓”?那一段里没有宾语,总不至于是个九山、九川、九泽吧?山、川、泽本来就姓“土”嘛!第二,“土姓”是表示姓“土”吗?“土姓”其实是“土与姓”,“土”代表领土,即天下。幸亏有了“盲左”的《国语》,否则我们这些后人就两眼一抹黑,全瞎了。《史记》沿用《禹贡》的说辞,这倒符合司马迁的初衷“《禹本纪》、《山海经》余不敢言之”,但您老不是在“四门”整风运动里提了四个妖怪吗?为何反在大禹“授勋”一事上吞吞吐吐?如果不接受《国语》,那么禹的姓和氏都没了出处,这是个学术疏漏。如果记者采访司马迁的姓氏来历,老爷子何以应之?果然老爷子后来在宣布大禹姓氏时很突兀,而且时机选择得也不对。
虽然我不喜欢也不相信十二个头的怪物,但至少大禹的姓与氏有了根据。所谓“皇天赐姓”十有八九是大禹自说自话或者是他身边的“深喉”吼出来的,反正他有着无与伦比的话语权,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不说别人也可意会,连他的“风湿性关节炎”不都成了神圣的“禹步”吗?
九州搞定了,奖状也有了,大禹该消停了吧?(第二节完)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7 06:54:31
三 功成身“进”

九州是地理区域,接下来大禹又搞了个大动作:开始行政区域,也可以说是政治版图的划分。根据亲疏远近,以帝都(“王畿”)为中心,画了个半径2500里的大圆圈,每五百里为一“服”,是为“五服”。大禹的文学想象力不得而知,他的政治谋略真比舜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在大禹大手笔划九州、定五服的治国大政里,《史记》里没有一字提到舜,这很反常。因为那时舜是帝,即使治国方案由禹建议,最后的方针应该由舜制定、发布,禹只是执行人。舜彼时彼刻一直沉默着,根据鲁迅的“沉默定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舜默默地坐在冰凉的帝位上,看着大禹朝气蓬勃地迈着禹步,号令天下。
九州和五服让部落联盟进化为国家,大禹建立的国度叫“夏”,又叫“华夏”,“华”因伏羲而来,他妈妈叫华胥。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五服”。“五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史记?夏本纪》基本全文照抄以上文字。
“服”就是服务的意思,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人民为诸侯服务,诸侯为天子服务。服务当然是有报酬的,比如说爵位、官职随之衍生,谁在哪一服,封地多大,爵位多高,官有多大,全是大禹说了算。这就意味着大禹借助“五服”的分饼式运作,有了自己的直系人马。
甸服是离帝都最近的方圆五百里,直径一千里,所以周襄王说“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离天子近,意味着是信得过的自己人,否则“鼾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爵位和官衔自然也是最高的,后来的史实证明了这一点。(3.1)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7 11:16:33
甸服里面又分五种“服务”,每种服务都很“朴素”: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区,整捆连穗带秸都要缴纳;两百里以内缴纳禾穗,杆子不要了,大概考虑到运输不便吧,杆子体积太大,再说百里内的秸秆应该已经满足烧灶之需,大禹有统筹学的基本概念;三百里以内要缴纳去了秸芒的穗;四百里外的缴纳带壳的谷粒;五百里外的缴纳去壳的米粒。大禹想必设计了转换公式来收取这些外表差异极大的谷物,若按同等重量计算,最外面的可亏死了;若按同等体积来算,三百里以外的居民肯定情愿被流放到“三居”。甸服说白了就是天子的粮仓,秸秆和谷壳也许用于喂牲口吧?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范围叫侯服:靠近甸服一百里是采邑,也即重臣的封地,采邑又叫食邑,是大臣们的粮仓;以外的百里是男爵的封地,其余三百里用来封诸侯。苏东坡根据候服的定义在《书传》里说:“此五百里始有诸侯,故曰候服”,苏先生望文生义了,不要太迷信大师,大师一样会犯错。其实甸服里就有诸侯,而且都是大诸侯。比如周代东虢、西虢、蔡、晋等诸侯就是在甸服内。东虢、西虢分别封给周武王的两个叔伯虢叔和虢仲;蔡(又叫祭)封给武王的五弟叔度;晋国封给武王的儿子叔虞,几百年后晋献公嫌地盘太小,主动要求迁出王畿。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绥服:靠近侯服的三百里,对其居民施行“文教”,文教估计包含“五讲四美三热爱”的“五典”道德教育以及“五刑”的法制宣传,反正不会是认字扫盲。余下的二百里地带部署军事力量,有保土守疆之责,相当于边防军,他们要面对的是四夷和重刑犯们。
绥服以外五百里方圆是要服:距离绥服三百里居住夷人,另二百里是犯人流放地,那是一类很特别的犯罪分子,犯“蔡”刑。“蔡刑”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重罪,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但在这个地带流放重罪犯人和下文《皋陶谟》里提到的“流刑”发送距离五千里相差太远(“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绥服在四服以内,东西或南北相加(“辅成”)不过四千里,为什么“蔡刑”的处罚反倒轻于流刑?合乎逻辑情理的处罚应该把流刑犯安置于绥服外围两百里,“蔡刑”犯送到“三居室”才对。(3.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