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到夏商

字数:418430访问原帖 评论数:257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5-04-15 20:06:00 更新时间:2021-04-14 07:46:23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4 04:57:42
@dabenlong1 2015-05-03 22:25:51
好是好,就是不过瘾
-----------------------------
俺争取努力上贴。。。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4 08:31:20
@公丘子桓

我其实对神话传说很感兴趣,它们中有历史的影子或线索,虽然它们不等于历史。我一定会找来你推荐的那本书来看看。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4 10:09:58
我大胆地猜测一下:少昊有没有可能是蚩尤与黄帝某位妃子生下的孩子?如此才能讲得通少昊以蚩尤的图腾为图腾,也能解释他在登上帝位之后又突然被废,因为他的“历史问题”东窗事发了,这同时也解释了史籍中对少昊讳莫如深的冷处理,为尊者讳嘛。当然,这仅仅是本人的怀疑,没有根据。
尧舜联手,抓了不少九黎族的俘虏,这些俘虏便是所谓的“黎民”,现在我们把“黎民百姓”混为一谈了,其实那时黎民和百姓是两码事。尧舜部落里的部族很多,上百之数,所以有“百姓”之称,百姓属于治下的自由民。黎民与百姓的区别相当于现在北韩的平壤户口与非平壤户口,白头山的传人正在传承龙的传人的往事。
尧舜的山东背景很重要,没有这个背景,他们也许不会被儒墨抬到上古四圣的牌位。
你肯定会问为什么另外三帝不能获此殊荣?黄帝太久远了,孔子都不愿意谈,批评宰我谈黄帝是没事找事;颛顼口碑不佳,生的孩子全是鬼;喾是个作曲家和打击乐手,挺不务正业的,而且在立储问题上存在重大错误,立挚不立尧,“挚”还“不善”,所以喾也不是个合适的人选。此外这三帝跟山东没啥渊源,尤其是黄帝把山东人蚩尤都打垮了。
儒墨两家的龙头老大孔子和墨子都是山东人,而且他们都是商人后裔,他们尊奉父系祖先舜和母系祖先尧为圣主简直水到渠成,天经地义,《国语?鲁语上》里舜被当成商族的始祖神,“商人禘舜而祖契”。有说墨子是河南人(可能性不大),这也没关系,他是宋人,一样是商人后裔。
孔子和墨子两位老大心照不宣地把尧和舜打扮成金碧辉煌的圣主,成了接受后世香火的神明,二老则顺势成了神的祭司。“圣主”的牌位是儒墨两家的庙宇,庙里挂口钟,随便撞一下便作黄钟大吕之响,响彻山谷,于是“小想法”衍生为“大道理”,然后小庙的祭司便进化为“万世之师表”。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4 10:11:47
对于史册里不小心留下的一些事关圣主的事情,比如舜封象为侯有以权谋私之嫌,圣人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做了个想入非非的假设为帝舜开脱。亚圣说如果舜的父亲瞽叟犯事进了皋陶画的牢,他就算不做帝了,也要越牢也要把瞽叟偷出来,然后找一个僻静的所在享受天伦之乐。亚圣真是个善解圣意的人,只是他这个假设一毛钱都不顶:舜封象这个人渣为诸侯都没事,何况把父亲从牢里放出来?他用得着越狱吗?
孟子有句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舜结婚的事他的瞎子爸爸和后母不知道!《五帝本纪》里舜孝顺到了变态的地步,结婚这么大的事,他怎么舍得不禀告自己的父亲?再说他的结婚阵势那么大,全村人都该知道吧?为什么偏偏舜的家人不知道?那时他们在哪里?难道真的像庄子在《盗跖》里说的:“舜流母弟”?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退一步说,舜没有“流放”家人,只是不告诉他们,原因孟子替他想好了:他是怕父亲不让他结婚,不结婚就没有后代,所以才“不告而娶”,在君子看来就等同于告而娶之!孟子真是太体贴了,好温柔的圣人。
关于舜不领结婚证就结婚,屈原也知道,他在《天问》里忧心忡忡地问:“瞽叟为何不让儿子结婚?搞得舜在家里很郁闷?尧为何不通知姚重华的家长,就让两个女儿和舜成亲?”(“舜闵在家,父何以鳏?尧不姚告,二女何亲?)这下好了,“不告而娶”之后,又来“不告而嫁”,尧、舜都被绕进去了,看起来尧是主要责任方,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瞽叟在结婚登记处责问办公人员:“尧不告姚,欺叟瞽乎?”。屈原只是问问,他不提供答案,你爱咋想咋想,所以他只是个诗人,圣人则要负责给世人提供答案。
孟子显然知道民间流传的类似于“舜流母弟”这样的“反革命言论”,于是他再次站出来做辩护律师说:“舜封象于有庳,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供税焉。”这段辩护词意思很清楚,象在封国内不得干涉政务,只管收取官吏送上来的税金,光拿钱,不干活,真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问天下几人有次好命?可孟子显然认为象委屈大发了,下结论说“故谓之放也”。唉,人比人气死人,我什么时候才能被人这么“放”一把?我不需要封地,给我在风景区找一间房间,提供饮食,让我安静地写书就可以了。有庳在湖南,舜的都城在山西蒲坂,中间隔了河南和湖北,象确实是“放”了,不过享受诸侯级待遇,不算“流放”也算是“下放”。讽刺的是,舜自己后来也被“放”到湖南去了,而且待遇远不如他的弟弟。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4 11:50:19
明天登五帝完结贴。后天跟我去夏朝,我们会在夏朝过完夏天。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5 07:48:17
谢谢楼上两位鼓励!
俺好好学习,天天上贴:-)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5 09:42:29
子虚乌有的尧、舜、禹禅让被编出来、“辩”出来后,一切都好商量了,有了理论基础,说什么都会理直气壮,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嘛,然后圣人们眯起眼睛给人们描绘一幅令后人无比神往的远古共产主义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烽烟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个大同世界如同神话吸引着颠沛流离的人们,要怎样重回大同?听圣人的话,“请跟我来”。
顾颉刚先生认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是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的”。1936年,顾先生写了篇《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的文章,如果说禅让是墨家炮制出来的,那么儒家就是推波助澜者,而且青出于蓝。
属于儒墨两家专利的“禅让说”后来被纵横家拿来忽悠,奇葩的是,孔孟和他们数以千计的弟子们都未能实现的“大道之行”,居然让纵横家搞成了,那是中国历史上有案可查的唯一的一次“禅让”,货真价实,如假包换。
这部大片的男一号是燕王哙,游说人是一流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二流纵横家苏代。他收了宰相子之的佣金,于是便用尧舜禹的高大上往事来劝哙,哙兄虽然不怎么聪明,但也不算特别傻,不答应让位。苏代的合伙人,哙兄的部下,名字怪怪的鹿毛寿上场了,他独辟蹊径,从许由洗耳朵的无厘头逸事着手,说许由没接受尧的OFFER,结果皆大欢喜,两人都获得了美好的声名。男一号动心了,什么都没失去而赢得名声,没有比这个更划得来的了。战国之世诸侯国多如牛毛,国君们为搞出知名度,促进旅游观光和吸引人才,花重金请名人打广告是常有的事,所以战国时名人特多。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5 11:02:47
打着小算盘的哙兄试探性地让位于子之,他万万没想到子之不是许由,竟然立马就接受。哙兄虽然无法接受子之不不求上进,不当许由这个残酷的现实,但也只能真的把位置让给了子之。因为苏代和鹿毛寿为哙兄准备一个隆重的仪式,在那个场面上哙兄只能把牙齿和眼泪一起吞进肚子。这个阴谋、阳谋与虚荣交织的“禅让”闹剧导致燕国大乱,让位的哙被杀,接位的子之被醢了,哙兄的太子平也死于乱刀之下。齐宣王趁火打劫,把燕国洗劫一空,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百姓遭了殃。宣王入侵燕国前,咨询了一位大名人要不要把燕国拿下,大名人说“GO AHEAD”,那位大名人就是孟子。韩非子说国家有五大蛀虫(“五蠹”),五蠹(念度)排行榜名列第一的就是儒家,纵横家敬陪末座。
尧如果禅位于舜,他的国家一样会大乱,因为他儿子丹朱以及另外九个儿子,还有他背后的利益集团也不会答应,拼着鱼死网破也要把舜赶下去。强势一方只有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政变方式才能把反抗力量扼杀于萌芽状态,历代朝政更递无不如此。李渊都是被儿子李世民逼得没辙才“禅位”去做太上皇的。
关于尧舜“禅让”的谎言或者传说就到此为止吧,禹的“禅让”说道就更多了,我们留在下一章再说吧。
舜禹之交的年代距今约4100年,那时人类最早的苏美尔文命明正在风雨飘摇之际。苏美尔人自称“黑发人”,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就在美索不达米亚(“两河”的意思)平原上建立了被历史学家称为“早期高度文明”的社会体系:城邦联盟,他们有石头构筑的城墙、成熟的文字和青铜制作的武器和工具,那时中国还在三皇时代,只有松散的原始部落。苏美人的各个城邦之间经常开战,他们的“战国”时代比中国的战国时代要早3000年,他们最终被诺亚的儿子闪的后人所灭。当禹从舜的手里接管联盟时,苏美尔文明进入尾声,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王朝正冉冉升起,如同即将拉开大幕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五帝篇完)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5 12:28:39
明天等你在夏朝:-)

预告:

第三章:半遮面的夏朝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6 08:00:48
@springbeak 2015-05-05 22:29:27
@卢江子
通读一遍,感觉更好!大作名副其实是大作!
期待夏朝,楼主加油!
-----------------------------
谢啦。。。。欢迎提意见。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6 09:16:59
第三章 半遮面的的夏朝

一 鲧、禹父子

众所周知,大禹的父亲是鲧;非众所周知的是,鲧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竹书》载:“三十年,帝产伯鲧,居天穆之阳”;《夏本纪》一上来也说“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在位30年时,正好是50岁的天命之年。那么尧舜时期的鲧多大岁数了?颛顼在位78年,他去世那年鲧48岁,历经喾63年,挚9年,尧98年,他被舜流放到羽山年时尧97年,那么他便217岁了!我只能把鲧当作穿越人了,穿越人永远是年轻,这样想我才有勇气往下写。
鲧被四岳强烈推荐治水那年“才”208岁, 和穿越前辈共工和后羿相比,还是个小年轻,四怪之一黄帝(帝鸿)的儿子穷奇也比他年长百来岁,按辈份鲧是穷奇的从孙。有些史书说鲧就是梼杌,这是毫无根据的臆测。虽然看起来他们确实有点像,同一个爹,岁数都够穿越人级别,但梼杌明明给舜和四岳在“四门穆穆”运动中联手“保送”去蛮荒之地保卫边疆去了,难道他趁“保外就医”或者“回国探亲”的空档回来治水?
这两种可能都不存在,因为鲧一直在尧帝手下为官,爵位是伯爵(“崇伯”),爵位不算太高,前面还有公和侯爵,四岳肯定是公侯身份。
尽管鲧的群众基础和名声不太好(“负命毁族”),他应该还是有能力的,四岳举荐他的一个理由就是没有比他更适合治水,也是,穿越人见的风浪多了去。
屈原在《天问》里问:“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意思是既然鲧没能力治水,为什么还要举荐他?屈原问得真天真,若是事先“剧透”,鲧自己死活都不会去干抗洪总指挥的,甭管四岳还是五岳推荐。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6 11:11:24
鲧和当朝权臣的关系不错,起码和四岳关系匪浅,在尧面前也说得上话。他对舜这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兼驸马羡慕嫉妒恨,据韩非子说,鲧当时的话很没有政治水平,说舜一介匹夫,怎能担当国之重任?用他,国家前途堪忧(“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又说“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这句话笔者个人认为不成立,鲧一个被“双规”于羽山的戴罪之人,还用得着举兵围剿吗?再说,尧会因为这么一个私下的小报告把鲧杀掉?相反,鲧若私下里在尧面前大说舜的好话,尧倒真有可能杀了他。
《山海经》就更离谱了,说鲧没经帝同意,偷了息壤就去堵水,悲催的是,他使用息壤不得法(估计匆忙中,他忘拿息壤的使用说明书),水没堵住,还因盗窃罪被帝派出的杀手祝融杀死于羽山。那个帝既不是尧也不是舜,而是天帝,天帝又叫天皇,就是司马贞声称有十二个头的那个家伙。祝融也是备选的三皇之一,没当上“皇”改当杀手,穿越三千年的时空把鲧杀死。祝融是专业玩火的,鲧是业余玩水的,水能灭火,但业余的还是比不过专业的。
按《山海经》的说法,笔者认为鲧不是罪人,反倒是个英雄,他盗息壤不是为了走私,而是为了天下百姓。错在天帝头太多而心眼太小,他把息壤使用说明书给鲧不就没事了吗?天帝的十二个头开会后可能觉得理亏,便把息壤的使用说明告诉了鲧的儿子禹,禹于是“布土以定九州”。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7 10:15:00
@springbeak 2015-05-07 03:47:59
鲧竟然是颛顼的儿子,这个真不知道。这家伙很逗啊,楼主写得有意思。顶!
-----------------------------
这父子俩确实蹊跷,《竹书纪年》和《史记》都明白地说鲧是颛顼的儿子。这中间一定出现了断代,把颛顼算成鲧的父亲实在匪夷所思。颛顼的儿子全是妖魔鬼怪类的,比如魑魅、魍魉、穷鬼、梼杌还有鲧,每一个好人,这爹当得太失败了。颛顼本人在《五帝本纪》里倒是挺高大上的。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7 11:03:32
《山海经》真是部奇书,想象力天马行空、天真烂漫,经常冒出几句萌萌的“穿帮”台词,我很喜欢。比如那个迎着太阳跑马拉松的夸父,一会说他是渴死的,过一会又说是被应龙杀死的。反正它就是一部“巫书”(鲁迅说的),没必要太较真,不过它里面有些蛛丝马迹可以和史籍里的零星碎片产生微妙的联系。
杀鲧的应该是舜而不是尧,《史记》也是这么说的,“乃殛鲧于羽山以死”。舜要杀鲧的动机很充足,谁让你说我坏话来着?!但理由并不充分,鲧因治水不力被流放已经得到惩罚,就像讙兜和共工被流放一样,当初不杀他说明他罪不致死,何以在“双规”期间把他杀死?这个不充分的理由恰恰证明了舜的动机。
鲧的性格和遭遇都有像商鞅,他们低估了潜力股的升值空间。商鞅就是因为得罪了嬴虔和嬴驷这爷孙俩才在他的靠山秦孝公死后招致杀身之祸。也许鲧想当然地以为继承尧大位的必是丹朱,舜不过是个辅政大臣而已,他哪里知道当舜做“代理帝”之后不久,尧就已经是傀儡或者说已被软禁在平阳了,舜大权在握,立刻把鲧的流放改判成死刑。
屈原对此又想不通了,说既然鲧都关押了那么久,干嘛又要杀他?(“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屈原有赤子之心,适合做诗人,他做不了政客,最后在舜的流放地汨罗投江自杀,给自己的一生画了个悲壮的句号。端午节本来是纪念屈大诗人的,可惜给韩国人抢注了,韩流果然生猛。
甭管鲧是被谁杀了,可以肯定的是他被杀了,另外一件可以肯定的事是他有个儿子叫禹,这个儿子做大的时候,叫大禹。
关于禹的出生有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的差异之大让任何地球人都想撞墙。
《山海经》说鲧临死前剖腹取出儿子禹,也就是说禹是单性繁殖的,这是中国传说里最令人难忘的一个空前场景,但不是绝后,五百多年后,殷商朝的一个猛男,不对,是一群猛男比鲧更厉害,一次可以“生”两个儿子,留待以后再说。穿越人体质特殊非我等所能想象,我奇怪的是为什么舜在杀了鲧之后,立马让“婴儿”禹子承父业?如果你知道这是《山海经》的习惯性“穿帮”你就不会太吃惊了。不过屈原还是想不通,问父亲的肚子生出儿子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屈原太可爱了,他问得好萌啊。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7 12:13:11
睡前自驾游,本来想写自加油来着:-)自驾游挺好,呵呵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8 09:51:27
《竹书》透露禹较为正常的一种生育方式,他妈叫修己,没事出去踏青,然后怎样?你猜对了,在出行途中,因光电反应胎珠暗结,光是星光。(“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禹的生产方式和契异曲同工,契的妈妈简狄剖腹(或胸)生下契,修己剖背生下禹(“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修己还有别的名字,有莘氏之女,叫女志,或叫女嬉,她之所以有不同的名字,是因口耳相传之故,名字传走样了,其他人等都有类似的情况,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上古的人名字很多,现代人的名字也很多,大多是上网穿的马甲。石纽据《蜀王本记》说是广柔县,即现在四川北川县。笔者认为这有根据,还记得颛顼的父亲昌意和大伯青阳发配到哪里吗?泜水和弱水,此二水均在四川。这似乎暗示鲧是在父亲颛顼被指定为接班人之后,被“落实政策”才回来的。
舜杀了鲧之后,然后让禹继续治水,并非舜的本意,而是四岳的举荐。墨子对于舜杀其父而用其子的做法不能接受,于是便四处“发帖”暗示鲧禹并非父子,只不过没人听他的,无论正史野史都把鲧禹当成父子,《山海经》、《天问》、《竹书》和《史记》均执此说,墨子在这个小问题上栽了大跟斗。其实从年龄上看判断,鲧和禹确实不太可能是父子,禹做鲧的重孙都着急了点儿。
禹在父亲的人生悲剧里学到不少经验教训,为人很低调。舜任命他做抗洪总指挥,他下跪叩首,举荐弃、契弟兄俩和皋陶,知道舜说还是来做吧(“汝其往视尔事”),这才赴任。禹做事勤奋,为人谦和(“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执心谦冲,不自盈大”),和鲧的为人处世迥异。也难怪,文命兄当时相当于“黑五类”,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后来当他势力渐长,声望渐高时,他又是另一副模样了,跟舜说话就跟教训孙子一样。
禹接受任命后,和伯益、后稷一起奔赴抗洪救灾的第一站是尧的出生地之一冀州.。禹确实是个实干家,而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穿着简易的工作服,住在简易的工棚里,风餐露宿。他身上常年携带准绳、圆规和方矩,翻山涉水,根据地势高低,因地制宜,该填堵处就填堵,该疏通处就疏通,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由江入海,于是水患消除。不像他父亲鲧不知变通之道,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看到水就堵,水四处满溢,鲧就疲于奔命四处堵,最终把自己堵在羽山上再也下不来。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8 11:42:58
据《山海经》和《淮南子》透露,大禹治水时还和共工打了一仗,《荀子》也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看样子共工被舜流放到密云后,不老老实实进行思想改造,反倒变本加厉,又跳出来兴风作浪。大禹邀请到曾和黄帝一起工作过的四龙:应龙、黄龙、白龙和苍龙参战,这才把共工彻底打服。共工的一生是穿越的一生,他在每个时空的结局都是一样:失败。共工此后再未出现在“媒体”,他可能意兴阑珊,不想穿越了,把密云当作最后的故乡。清人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里说,“其城仍在,亦曰共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
禹搞定共工,这才能一心治水,不需要打仗了。他以身作则,和二十万征召来的百姓同食同宿,整天泡在泥水里,完全体现了一个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风里来雨里去,不需要专人在旁边替他打伞。禹长途跋涉途中,步伐很有特点,被称为“步不相过”,意思是前后脚非交替而行,而是一只脚始终跟在另一只脚的后面,这种跛行的步伐被称为“禹步”。大禹本不走禹步,走的路多了,也便成了禹步。
禹的步姿被巫觋(念西,指女巫,巫则特指男巫)研究并附会成神奇的仪式,其理论根据是禹乃圣人,鬼神猛兽、毒蜂毒蛇甚至暴龙都不敢伤他,充分体现禹步具有非同一般的神力,于是巫觋做法时突然步履踉跄,迈起“禹步”。和动感强烈的跳大神相比,“禹步”安静得像跳交际舞。后来道家发扬光大,把“禹步”搞成一个体系,由“禹步三”到“三步九迹”,再到什么“步罡踏斗”,一路把“禹步”升级成“神步”。据说道士们的禹步功能强大,主治消灾去病、驱鬼魅、禁毒蛇、御猛兽、旱时下雨、涝时雨止等等,总而言之,禹步既出,天下太平。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8 12:16:16
睡前自驾游,横横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09 09:37:11
道经《洞神八帝元变经》甚至把禹步来历也升级了,煞有介事地说:“昔大禹治水……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原来禹步是“鸟步”,这种鸟散步时产生咒语的力量,能令大石翻动,于是禹就学而习之,灵验得很,屡试不爽(“自兹以还,术无不验”)。这个劳什子“元变经”的作者写作能力挺差,只知道强调“步咒”的效果,“前因”的信息付之阙如。比如那是什么鸟?那鸟为什么要翻石头,它喜欢举重吗?《北梦琐言?逸文》载:“南方有鹳,食蛇,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于石前如道士禹步,其石阞然而转,因得而啖”,寥寥数语,话说得一清二楚,其表达能力值得道士们学习。鸟是鹳(念灌),大型水陆两栖鸟类,腿细长如鹤,步伐优雅,喜欢吃蛇。蛇躲在大石下,鹳一点都不着急,走几步,石头感动得受不了,自动翻身把蛇出卖了。
“禹步”其实说明禹是跛子,由于他十数年来,腿脚长期浸泡于泥洼之中,积劳成疾,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走路一瘸一拐。战国时期杂家的代表人物尸佼在其著作《尸子》里说:“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意思是禹因忙于工作,十多年不着家,得了“偏枯”的毛病,所谓偏枯就是偏瘫。晋人李轨在《扬子法言》注解里说得更明白:“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那个“俗”字用得太好了。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5-10 06:36:48
道家真能忽悠,我见过忽悠的,没见过这么明目张胆忽悠的,所谓道家神功大概就是这么来的,道家的诸位大神均从《山海经》或民间传说里引进并被整容,升级成豪华版。比儒墨两家更能忽悠就是道家,不过总体而言道家入世不算深,对社会危害有限。
从“禹步”的来历里,我们深深体会到禹治水真是殚精竭虑,任劳任怨,他成就伟业除了方法对头外,还有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禹让我想起舜爱唱的“歌谣”。解除水患,是真正意义上的拯救苍生,他是中国版的诺亚,从现在起我们称他为大禹,他当得起这个“大”字,不管他将来做了什么。大禹还是个大个子,比尧矮一寸,四舍五入,他也是个“丈夫”,大丈夫!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先进事迹,中国的小学生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我要说几句题外话。某位纪姓学者在百家讲坛上说大禹之所以不进家门,是因为他在治水过程中和一个叫做瑤姬的神女产生婚外恋,羞于面对发妻涂山氏才不好意思回家。四川省社會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長谢兴鹏非常愤怒,痛斥纪某是无稽之谈,说瑤姬是王母娘娘(即西王母)的女儿,是神,而禹是人,人神无法相恋。谢先生愤然要求央视停播纪先生的歪理邪说。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