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到夏商

字数:418430访问原帖 评论数:257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5-04-15 20:06:00 更新时间:2021-04-14 07:46:23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3 10:23:57
在百度李姓祖先:商朝理徵 看到理徵为冀隶中吴伯
这个中吴伯应该与 西伯候姬昌 北伯候崇候虎 东伯候姜恒楚 南伯候鄂崇禹 一个级别的 ,西伯姬昌为西方诸侯长,东伯姜恒楚为东方诸侯长,北伯崇侯虎为北方诸侯长,南伯鄂候为南方诸侯长,中央也有很多诸侯,这一代的诸侯应该也有一个领头的,我认为这个领头的就是中伯理徵。
-----------------------------
这个中伯我还真不知道,谢谢信息。先秦典籍不见此人,按说级别这么高的大人物史册中应该有的。史记里说西伯、鄂侯、九侯(鬼侯)为三公,东伯姜恒楚也不见史料,倒是《封神演义》有。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3 12:07:48
@弗里德里希大王 2015-06-03 08:21:32
大王到此一游
-----------------------------
欢迎弗兄,并上新节。
----------------------------------------------------------------------------

万章问孟子,人家说大禹传子不传贤,属于政治腐败,有这回事吗?(“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来了一段RAP:“传给贤者或是传给儿子,全是老天说了算。舜得大位是因为舜贤明,禹得位是因为禹贤明,启得位同样是因为启贤明,能够继承他老子大禹的遗志。伯益资历太浅,给群众的福利不够多。” 舜、禹做了什么事大家都知道,万章你怎么不问启都做了什么事?估计他像宰我一样被绕晕了。孟子接着总结:“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原来说破天,启即位乃是天意,那还废话什么?
关于启的贤明与否,墨子先生有不同意见,《非乐上》贴大字报一样把启一顿狂批:“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启仗着是帝二代,为所欲为,在野外饮酒作乐也就罢了(这个弄好了叫风雅),还跳黄色舞蹈,举办性派对“海天盛宴”,群众影响极坏。据舜回忆,废太子丹朱只是躲在家里搞腐化(“朋淫于家”),就导致严重的后果:“用绝其世”,启竟然光天化日之下搞腐败,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决定废了他,不过看样子没废掉。孟子和墨子都是圣人,我们该信哪一个?墨子讲事实,摆道理,孟子没事实,有道理。
喜欢听道理的就听孟子,喜欢事实的就听墨子,我们应该觉得幸福,有那么多圣人的话可以听。而且某些圣人还特体贴,帮我们筛选事实,削的削,删的删,编的编,这极大地便宜了司马迁,光是《万章》里的几句话就够尧、舜、禹、益四个人分享,这是圣人在为后人谋福利。可我有个小小的愿望,被你们当作废料,削掉、删掉的、掩埋掉的东西,可以还给我们吗?
考古学证明墨子说启不贤是有道理的,孟子说启贤明是没道理的。启的大名最早见诸于《归藏》。
《归藏》和《连山》、《周易》并称“三易”,《连山》已经失传,据说成书于夏代,而且字数多达八万言,这个不太可能,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还有说它是神农氏的作品,如果有人“大胆假设”神农打结打出《连山》我也没法子;《归藏》起初在传说中是商代的书,然而1993年在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王家台15 号秦墓发现的竹简残书,证明《归藏》的成书年代最早该是西周后期,因为它提到了周穆王,就是和西王母互赠诗歌的那位天子,它不比《周易》早多少。虽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说法,但想必周文王写的是草稿,《周易》的成书年代或许是春秋末期,孔夫子是编者兼作者之一。(5.3)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4 08:13:44
@springbeak 2015-06-03 22:44:10
有个疑问:
楼主说“西伯是“九命伯”,比三公的官阶还高(三公八命)”,“史记里说西伯、鄂侯、九侯(鬼侯)为三公”,史记的说法是否有矛盾?
-----------------------------
好问题!《殷本纪》里的说法我认为是错的,当时的三公应该是比干、箕子和微子。比干和箕子是帝辛(纣王)的叔叔,是托孤之臣;微子是辛的哥哥,给他三公位置,算是帝乙对他的补偿。“三公”是政府编制,需要上班的,西伯长年躲在歧周自成一统,怎么可能是朝廷的“三公”之一?
非常感谢讨论。

给tangak123:老兄关于“伯”是大诸侯,用来解释“立一贤者为伯”很有道理,我想把您的见解编入拙文,可以吗?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4 11:41:26
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周易》,听起来很好看,但这不是真的。还有一种说法称这三本书都是周公旦作的,三书合成“易经”,三位一体,《周易》是谜面,《归藏》是推理,《连山》则是谜底。这个说法肯定是算命先生“算出来”的,《连山》三书中最早,《周易》最晚,哪有先出谜底再出谜语的?逆向思维很好,但不能这么逆,先有儿子再有爹,谁都受不了如此“思维”。
无论如何《归藏》比孟子“年长”得多,里面有一卦是这么说的:“不仁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意思是混蛋启想登天,天帝不爽,就把他扔到深渊里去了。启大概游泳技术不错,从深渊里爬起来继续做天子,孟子觉得他游泳技术好就说他贤吧,也许。《归藏》第44卦说:“昔者夏后启卜成乘飞龙以登于天而攴占”,原来是巫师让他乘龙飞天的,看来启很尊重人才。
屈原认为伯益既不傻也不是心太软,他根本就没有跑到什么箕山之阴或者箕山之阳,而是直接登上天子大位,只不过被启推翻了:“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这句诗有点朦胧,我解释一下。启取代伯益作后(帝),突然遭遇不测,但是为什么启又能摆脱不测,飞黄腾达呢?原因很简单,“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意思是益的军队临阵倒戈,于是乎启化不测为力量。屈大诗人接着替伯益打抱不平道:凭啥伯益做天子就被推翻,大禹却做得很爽?(“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我以为接下来屈原就要解释原因了,哪知道他诗人脾气上来了,一下子把我甩得晕头转向,他说因为启十万火急跑到天帝那里去,取来《九辩》与《九歌》两首乐章才坐上大位。
屈原这个说法是从《山海经?大荒西经》来的,西晋大学者郭璞是《山海经》权威,他作注说那两支神曲是被启偷走的。不过从书上来看,启先后三次去天宫做客才得到神曲,郭璞怎么判断出启是个小偷呢?因为他爷爷鲧曾经是个小偷?还是因为他看过《归藏》从而判断启做客是真,做小偷也是真的?启去做客时打扮得很潮,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座驾是两条飞龙。
耳朵上挂两条蛇并不算标新立异,而是《山海经》里很多时髦神仙的标配。四个人面鸟身的神至少有三个耳朵上都挂着两条蛇,他们是北海的禺强,东海的禺虢和东方句芒,从墨子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非攻下》来看,他们中有一位可能是启的父亲大禹在灭三苗战役中的战友。还有那个在中国知名度极高的马拉松选手夸父,不但耳朵上挂两条蛇,手上还握着两条黄蛇,不知道是不是饿了就咬一口蛇肉?他们超前的审美观不是我们这些现代土包子能够理解的。(5.4)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5 11:08:21
我特别想知道屈原为什么说启拿到《九辩》与《九歌》就搞定伯益了,可他突然跳到启是怎样从石头里出生,诗人的思维真是难以琢磨!楚怀王后来和屈原闹掰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屈原思维太跳跃,他跟得太吃力,就像我一样。屈原给楚怀王写了不少情诗一样的赞美诗,诗里花呀草呀的一大堆,屈原离开他之后,他“再也找不出那样的歌曲,听到都会红着脸躲避”。
刘知几在《史通?疑古》引《竹书》说:“后启杀益”,就这么简单,如同历朝历代的政变史一样,不一样的只是人名,手段是一样的。王夫之在《楚辞通释》卷三里透露了更多信息:“《竹书纪年》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晋书?束皙传》也说:“益干启位,启杀之。”,伯益并不甘心让资历深得没有来历、贤明又没有证据的启做天子,他努力了,但是失败了。失败的结果是连命都没有了,在天下的博弈中,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拥有一切,要么失去一切。伯益的行动至少证明一件事,他不是猪头,没有避什么箕山之阴或箕山之阳。屈原说话有点颠三倒四,但他有句话说得对极了:伯益的军队临阵反水。
那些喊“吾君之子也”的都是有军权和话语权的诸侯,他们都是大禹的旧部,当年在“五服”中应该都分到一块大饼的,伯益怎么可能支使得了他们?伯益不乖乖交出权力,还跟启叫板,实在没眼力价,临了还被孟子含沙射影骂成猪头,真是可怜。
启如愿以偿,子承父业,成了夏代的第二任天子:夏后帝启。不知道他登基时耳朵上有没有挂两条蛇?那两条蛇有可能被有扈氏吓跑了。
有扈氏是东方鸟夷部族,又叫九扈,以鸟为图腾,和颛顼的大伯青阳颇有渊源。青阳就是帝少昊,但史书对他曾为帝的历史讳莫如深,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少昊是个可疑的影子帝王。有扈氏很强大,当时活动在豫州河南及黄河北岸一带,他们听说“贤明”的启当上天子,非常生气,决定采取行动,把启推翻。《夏本纪》只提了一句“有扈氏不服”,至于为什么不服就不说了。
有扈氏是为益打抱不平,对大禹予以强烈谴责,凭什么大禹从舜那里继承大位,而大禹却自私地把位子传给屡屡举办“海天派对”的启?他们的口号是“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淮南子》认为有扈氏为义而战、为义而亡。(《齐俗篇》:“昔有扈氏为义而亡。”)至于有扈氏是不是真的为义而战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他们想的是风水轮流做,少昊之后,他们不做老大已经很久了。(5.5)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5 23:03:18
@艾苠 2015-06-05 11:30:55
好看!
-----------------------------

谢谢,并欢迎:-)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6 11:22:27
《夏本纪》里说有扈氏也是大禹分封的十一国之一,封国就在有扈 ,这十一个封国的诸侯都以封国所在地为氏(笔者按:史记里说“为姓”是错误的,如前文所述,那时姓和氏是两码事,氏更重要,乃身份的象征),下文将要提到的斟鄩氏和斟灌(或斟戈)氏也在十一国之内,记住这两个名字,他们与夏朝的兴衰荣辱休戚相关。
启对有扈氏心存忌惮,出征前,他在六卿(又一个被司马迁预支的职称)面前发表演讲,演讲词叫《甘誓》,“甘”是指即将发生大战的地点甘水(洛阳市西南),有扈氏军队正在那里举着棍子、晃着石斧、张着弓箭耀武扬威等着启。启好不容易才把在箕山之阴、之阳流窜的伯益搞定,有扈氏又来挑衅,这日子没法过了。
启战前动员时情绪激动,动作很大,有点歇斯底里,蛇在他耳朵上实在挂不住,掉到地上,启也没心思弯腰去抓,他指着六卿的鼻子说:你们六个听好了,有扈氏这个鸟族严重侮辱五行(“威侮五行”,确实是很严重的错误,但五行是如何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我很不明白),不用“三正”(“怠弃三正”,汉儒认为“三正”是指天、地、人,这个太扯了吧?就当“三正”是三个德高望重的代表吧),我替天行道剿灭这个该死的有扈氏!左边的士兵如果不进攻左边的敌人,右边的士兵如果不进攻右边的敌人,就是不听命令;御手不好好驾车,就是不听命令。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在祖庙犒赏,否则,在社坛里处决,连带妻儿一并处死!
这篇颠三倒四、充满戾气的誓言全文引自《尚书?甘誓》,它成为后世讨伐檄文的模板。这里面有个关键的诀窍,就是绝对不能说出己方出兵的真正理由,你看启有没有说因为“有扈氏不服”,我很不爽才要打他们?他以五行、三正的名义把自己打扮成了正义的化身。
他爹大禹出征三苗时,也是义正词严,文辞倒是比《甘誓》强很多:“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贡,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四个字一句,很整齐,很有气势,也不威胁自己人,也不提三苗让他不爽,主要是老天要处罚他们(“天降之咎”),他只能辛苦一趟替天行道。“替天行道”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词,每一次政权的更替这个词都会出现,连地痞、流氓、无赖和文盲都会卷起袖子、挥着拳头大呼小叫。
《甘誓》当然是战国那帮耍嘴皮子的书生替他写的,启哪里知道什么“五行”?启当时应该是这么说的:“他奶奶的有扈氏趁俺爹不在了,就想来抢夺天下。俺爹当年待你们不薄,让你们来辅佐俺。俺们必须要干掉他们,否则俺们谁都落不着好。一旦给他们抓住你们还想做六卿?连六奴都做不上,不仅你们会死,你们的儿孙都会死得一干二净,你们家祖庙再也没有香火,就像尧的儿子丹朱一样。妻妾女儿如果不死,也会被有扈氏抓去为妾为奴 。形势很严峻,有扈氏那些无赖光着脚丫子不怕输,可俺们穿鞋的输不起,输的不仅是前途还有人头,赢了,不仅保住人头还有大好前途。不多说了,要不要奋勇作战,你们看着办!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俺哪有你,LET’S GO!(5.6)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7 02:43:16
启就这么语气坚定、态度诚恳地带兵出征甘水,一番大战之后,启和六卿赌赢了。没办法,用孟子的话讲就是“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终究已注定”。有扈氏“不怕痛不怕输/只怕是再多努力也无助”,他们虽然输了,但并没有像三苗一样彻底消失,到周朝时还存在,仍然用祖先的名字“扈”。
《夏本纪》写完启战胜有扈氏后,接着就把他写死了。“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也不提什么“三年之丧”了。启是帝又是父亲,太康更应该吊丧三年呀,为何匆匆忙忙就上班了呢?
《竹书》上说启一共在位十六年。启的十六年并不省心,刚上台有扈氏光着大脚丫子给他一个下马威,后五年后院起火。
十一年,因为某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启把不听话的儿子武观流放到西河(“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武观其实是误写,应该是“五观”。五观和四岳一样,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五个人。《楚语》认为五观是一个人,《离骚》和《尚书》则认为是指启的五个儿子,他们是《尚书》里《五子之歌》的作者。墨子也认为五观是一个人,他在《非乐篇》里干脆把五观写成武观。这是否暗示了墨子之时还没有《五子之歌》?
启十五年,“五观”这五个熊孩子在西河搞兵变,启派彭伯寿率兵镇压,把他们押回来接受思想改造。彭伯寿是大彭国的诸侯,祖上便是活得天老地荒的长寿之王彭祖。
五观谋反的事,《逸周书》也提及“行乱而凶其国”,启没有处死他们,算得上是个好父亲。在这方面比后世那些个皇帝强多了,汉武帝杀子、汉成帝杀死两个幼子;王莽杀子和孙、北魏孝文帝杀子、武则天杀子、雍正杀子……做帝王和帝王的儿子风险很大,据统计中国皇帝的非正常死亡率高达44%,我不知道有哪个职业的风险有这么高。(5.7)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7 10:13:15
启至少有六个儿子,这六个孩子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五观”之所以谋反,是因为不满兄弟太康被立为太子,他们都想从事那44%的高危职业。
太康确实不是个好天子,上台之后不理政事,史书倒也没说他干了多少伤天害理的事,只说他是个疯狂的打猎爱好者,有一次他出门打猎,一去就是一百多天!
我很奇怪,太康既然如此酷爱打猎,就去做个猎手好了,做什么天子?以他的王子之尊,他打猎的人力、物力都不会有任何问题。如果他“禅位”于“五观”中“一观”就好了,就不会有后来那些令后人头昏、令圣人们头疼的故事。
一个国家一百多天没有天子,可想而知会乱成什么样。民怨四起是一定的,更可怕是鸠占鹊巢,这两件悲催的事情都被太康赶上了。
等太康美滋滋地打猎归来,他骤然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天子,而成为猎物。有个猛人站在洛河对岸不让太康回国,只要太康一踏进河边,对方就用箭瞄准他。太康打动物是个好手,打人就不行了,尤其是河对面那人,跟他比箭术就像跟乔丹打篮球、跟马拉多纳踢足球一样,毫无胜算。
在这悲剧时刻,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太康的五观兄弟和母亲偷渡到洛河对岸,在一个僻静的河湾等候太康。启这六个儿子比晋武帝司马炎的25个儿子好太多了,启地下有知,可以含笑于九泉。
五观看到太康来了,于是开始轮流朗诵他们创作的诗歌《五子之歌》。歌里追述了祖父大禹的辉煌伟绩,批评了太康不做天子做猎手的后果:宗庙被毁,兄弟几个加上老母亲无家可归,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夏朝的历史已经在《五子之歌》的悲声中被改写。(5.8)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8 02:47:36
据《竹书》载,太康在位仅四年就死了。太康经常打猎,而且可以在野外生存体验一百多天,肯定是个很健壮的男人,但说死就死了。怎么死的,史书没有相关记载,也许可以归入非正常死亡一类吧?丹朱和舜大概也可以归入此档。
太康年纪轻轻就死了,加上忙于打猎,也许来不及生儿子,于是他的弟弟“五观”之一中康成为夏朝的第四位天子,就算太康有儿子大概也没用,他这个夏朝第三任天子连国都回不去,哪来的话语权?《夏本纪》似乎不愿过多提起夏朝往事,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太康崩,帝中康立,是为帝中康”,这也成为司马迁记载夏朝帝王的基本句式:某某崩,某某立,没有任何事件记载,连时间都没有,枯燥得令人抓狂。
好在字数不多,全文照录,作为备忘:“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念住)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平声念冏)立。帝扃崩,子帝廑(念矜)立。 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念鬼)立,是为桀。”,直到夏朝的两个著名昏君孔甲和桀上台,才有几笔“荒唐言”。
按司马迁的记载,夏朝自大禹至桀历经十七代,其实他少算了两代,在帝相与少康之间还有两代,而且那两代长达六十八年,比大禹至相加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司马迁当然知道,他故意把这两代省略了。少了这六十八年,夏朝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某些帝王的在位时间就不好算了,所以自大禹之后,司马迁绝口不提某某为帝多久,从他仓促、窘迫的笔触里,我感觉司马迁只想尽快跟夏朝说拜拜。(第五节完)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8 04:15:17
@蔡寨主 2015-06-08 03:54:23
对所提及的知识点,楼主都只知皮毛。
以大话的手法来遮掩自己的肤浅,这是极为不明智的。
谈伏羲,你起码要读读闻一多的伏羲考
并不是有了火,就能有陶器。澳洲土著用火用了几万年了,就没有陶器。不要瞎编。
-----------------------------
火是陶器的必要条件而已,谁说有火就必定会产生陶器啊?如此不正说明燧人氏了不起吗?
三皇的传说太神了,我确实只知道一点皮毛而已,所以整个第一章还没有后面一节长,我也没打算花时间在这上头。
女娲、伏羲是没法考的,结果就是以神话解释神话。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8 04:27:48
@蔡寨主 2015-06-08 04:20:40
以您的逻辑空气和地球的存在也是陶器发明的必要条件,有意义吗?你从哪里知道陶器起源于“火塘”。谁告诉你的砖是陶器。
-----------------------------
讨论问题就好好讨论,悠着点。没有火能有陶器吗?你说澳洲土著用火几万年也没产生陶器,燧人氏用火产生了陶器不证明他们了不起吗?
你从哪里知道陶器不是产生于火塘?砖不是陶器难道是瓷器?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8 06:17:56
-----------------------------
@蔡寨主 2015-06-08 05:19:56
是你在这里写书,写书的一个基本素质要给出证据,即使我不问,你也要给出资料出处。你倒好,问了也不说。你不但知识贫乏,逻辑粗糙,而且气量狭窄,你以为我在和你斗气吗。
好,本寨主我今天有兴致,多训导你一下。
说你逻辑粗糙,原因在于,谈论一个问题,不能把原因找的太远,太笼统。没错,火当然是陶器的必然条件,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从全球文明史看,并非有了火就能有陶器。陶器的产生对人类文明而言,不是......
-----------------------------
你一上来就盛气凌人的,还怪俺气量狭小。哎,俺小时候听“训导”太多,没兴趣再听。
砖是陶器还是瓷器搞清楚了吗?
伏羲是只葫芦?你再好好看看。再说,闻一多从语音学角度考证也是一家之言而已,不是真理。上古没有文字,各说各的,没有定论。你看看顾颉刚是怎么说伏羲的。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8 07:39:26

-----------------------------
@蔡寨主 2015-06-08 07:07:39
从你的口气和行文来看,你应该不超过30岁,还比较年轻,这是我再次回复你的原因。砖既不是陶器也不是瓷器。陶器也不存在一个象砖一样渗水的早期阶段。这些都是你臆想、杜撰出来的结果。
关于中国上古史,必须结合考古证据和同期的其他文明来谈才可能讲清楚。如果你真的对 历史 有兴趣,就应该去学习、读书,而不是知道个皮毛就瞎写。告诉你,无论是闻一多,还是顾颉刚,关于伏羲的讨论都过时了。
-----------------------------
从你的口气和行文来看,你应该刚来美国上大学吧?还很年轻,因此你缺乏逻辑能力和常识是可以理解的。

闻一多的”宝葫芦”不是你拿出来的吗?既然过时了,你干嘛拿伏羲考说事?伏羲考你也没好好看,闻一多是说“伏羲就是葫芦”吗?
常识:砖就是陶器。早期的陶器因为是偶然烧制而成,用的不是后来的专业黏土,所以很渗水,即使后来用了黏土,渗水问题仍在,后来给陶器上釉之后才彻底解决了渗水问题。你知道陶器的釉怎么发现的吗?
还有,你欠缺为人处事的常识。你以为你是谁?训导这个训导那个。好好准备考试去吧,年轻人。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8 11:28:13
@涝尔不是褒义词 2015-06-08 09:51:55
总是扯一些传说中的东西 ,基本上都是神话。
看多了就腻了。
还有那个什么夏朝,其实根本不存在。中国大地拆迁、开发,挖地三尺了。都没找到殷商之前的任何超越石器时代的物证。
哪有什么夏朝,最多是在商朝时期的一个石器时代的部落,被周人捧为始祖,编出一个什么夏朝的故事来。
-----------------------------
刚看完球,缺兵少将的骑士还是赢了,JAMES了不起。

呵呵说正题吧。没有文字的时代,全凭口耳相传,神话、传说自然是多,没办法。越往后神话越少,启之后的神话就少多了。
对的,夏朝没有青铜器及文字,但不能因此说夏朝不存在。关于夏朝的文献其实蛮多的,夏朝历经十九世(其中两代不姓夏),共471年。大禹的子孙不是殷商的祖先,夏朝不可能是殷人编的,商人倒是编排了很多履癸的不是,愣是把帝癸诽谤成夏桀。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9 10:06:10
@springbeak 2015-06-08 22:15:58
给楼主:
学海尼娃把大作转到微信朋友圈了,大家都很喜欢,尤其喜欢您对神话的调侃:-)
强烈支持,期待新章节!
-----------------------------
灰常感谢!
补充一下:《史记-殷本纪》和《帝王世纪》里说夏朝又十七代,因为他们省略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就是我下面要写的。
至于商朝,等到写商朝时再说。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9 11:19:46
六 后羿是谁

那两个让司马迁为难的家伙都不姓姒或(有)夏氏,他们一个是有穷氏,另一个是伯明氏,都是弑君篡位者,但他们都没有改朝换代。异性为王而不更朝的事很罕见,也让儒家子弟们感到棘手,只得竭力掩饰这段一朝多姓的历史,司马迁虽非儒家,但西汉是儒家的天下,他这么做能够理解,倒是他的后世子孙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对此颇有微词。
《竹书》里提到这两个家伙,但同样没有把他们算在夏朝帝王里,含糊其辞地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有意思的是“无王”二字,就是指那两个人在位时间,可那两个人真的是王,不承认也不行。《竹书》说夏朝历经471年很准确,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约自公元2070至公元前1600年。 《帝纪》倒是大大方方承认了这两个人,分别排第六和第七位,不过皇甫谧先生认为夏朝只有四百三十二年,不知何故少了三十九年。
后世异性为王者多的是,为什么儒家偏偏对这两个人耿耿于怀,挖空心思遮遮掩掩呢?第一,后世异性王者都改朝换代,“换了人间”,那么换个人歌颂就行了,于是所有的“X太祖”出生都光芒四射,朱元璋出生时紫光冲天,搞得村里人以为他们家着火了,可见明太祖当年的住宿条件有多差,肯定四面墙都透风。第二,后来有文字记录,没法掩盖了,所以夹在两汉之间的王莽“新朝”有名得很。
夏朝的那两个麻烦制造者不满足这两个条件,那就尽可能让他们消失。
那个在洛河对岸逼住太康,不让他回国的人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后羿!
太康当然不敢跟他比试箭法,他是箭神啊。后羿身份的复杂,在中国上古史里无出其右,而且“被尝试”多种死法。
不知道后羿的中国人大概极少,他在民间的知名度甚至超过尧舜禹汤。大家都听说过后羿射日故事,都知道后羿的太太是嫦娥,可作为夏帝的后羿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后羿的“后”字就表明他曾为帝,在夏朝帝称为“后”,比如启,正确的称呼是后启而不是帝启。后稷不算,后稷是弃死后的尊称,大概也有追封这个“弃儿”为帝的意思。
有种说法认为射日的后羿和夏帝后羿不是一个人,从时间上看,他们确实不该是一个人,共工从时间上看也不该是一个人,但后羿的身份比共工复杂得多。共工不曾为帝,所以拿他当个穿邦的穿越人就好了,从三皇穿到大禹,最后在密云定居,他住的城叫共城,顾炎武可能还去参观过他的故居。(6.1)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09 12:03:16
@springbeak 2015-06-08 22:12:21
"如果说真有“夏”的话,那么这个“夏”根本不是文明,最多是个还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而已;而且,这个“夏”也并不是比商朝更早,而是和商文明同时期的一个部落,被商所灭。“殷革夏命”,并不是说殷商是推翻并取代夏,而是殷商无数次征战中的一次而已。就等于现在的中国灭了周围一个小国一样。"
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商朝人自己都说立国从成汤取代夏桀开始的,成汤本人和他的先祖曾在商丘为侯,所以叫商朝。
......
-----------------------------
@涝尔不是褒义词 2015-06-09 11:52:13
这位马甲先生:
1、商朝人自己都说立国从成汤取代夏桀开始的-----好啊,想不到这位马甲先生居然认识商朝人、还认识甲骨文,那就请吧“商朝人自己都说立国从成汤取代夏桀开始的”的文献列出来吧?
2、 “其实,中国的文明,只能从商朝晚期、也就是殷商时代算起,有了殷墟城市、有了文字;商朝的早期,都不能算是文明,只能算是石器时代的部落,逐步发展到晚期,在殷建立都城,才有资格成为文明。”---------马......
-----------------------------
你确实太自以为是了。殷墟的爻辞里有完整的家谱,从契开始。《竹书》是否伪书你能说了算?郭沫若、顾颉刚、钱穆都用过《竹书》的资料。算了吧,别骂架了。你既然看腻了拙文,就眼不见为净吧。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10 10:21:20
@鼐小子 2015-06-10 08:22:51
风雨所至不多余,风雨不至,地狱也。
-----------------------------
哈哈,有道理。老兄看得够仔细,谢谢并欢迎!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6-10 10:23:23
@孝陵卫行走 2015-06-10 08:59:23
楼上捣蛋的真是讨厌,惹楼主不痛快,有话好好说,上来就指出别人不对,你对也没见你些出什么啊。
-----------------------------
谢谢理解与支持!在看球,比赛结束后上贴。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