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天文历法是最先进的!

字数:581045访问原帖 评论数:155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2-15 21:01:58 更新时间:2022-01-17 14:14:08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3:01:58
中国的天文历法为什么在今天很多人不理解,不知道了呢?还反而有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历法很“落后”这样的错误认知,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的人已经不懂一点古代天文学知识了,很多还被认为是“迷信”、“落后”,以前不了解无法为中国天文历法辩护,而当学习一点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以后,再看到这种言论,真的是感到特别的心痛!

《日知录》顾炎武: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其实,天文知识,古代一直从上到下都知道的,只是掌握的多少等级不同罢了,最好最难懂的自然是在钦天监,不过,也有平民百姓掌握很好的历算,因为天文历法与术数有关,还与医学有关,懂了天文才能懂地理、医学,方知古人说的不虚啊!以前看到古籍中有记载一户人家的婆婆和媳妇晚上的时候,还能以星空下棋呢!真是非常厉害啊!

下面发的文章,其实很早就有发了,只是没有单发帖子,也是因为看到明代《星学大成》中有“十二星宫”出现,就想到总有人说黄道十二宫是西方“传入”中国的,可是为什么这本书上却有十二星宫呢?

如此,又去寻找资料,发现十二宫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十二宫、十二星座都与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位置有关,这样就有了这篇文章《中国阴阳历、24节气、28宿等与西方阳历,黄道12宫、星座的联系》的出现。

有了这篇文章的基础,才有后面很多和天文历法相关的文字出现,因为有了基本的天文知识,才能看懂圭表测方向、测日影,辩方正位、牵星术,天体测量学,钟表、望远镜等用到的天文历法知识啊!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4:01:05
下面这些文章的出现,都是基于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了解学习后,才出现的,不然,就看不懂古人所说的很多事物之意!

---------------------------------------------

天文历法知识部分,请看:

文字上:

还得提一下“上帝”、“清真”、“元旦”等词都是中国本土词语哦!

因此,还是得说一下呢,“上帝”一词是中国本土词语,中国古代很多典籍都有提到上帝的,必须得解释一下,不然,好多人看到中国古籍里有“上帝”还以为是西方耶教的呢!这是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盗窃中国“上帝”给西方“GOD”,其实耶教神应该叫“告的”才对!

中文告字解释:“從甲骨文到楷書。告字字形都是從口、從牛。從口,是禱告的動作;從牛,是獻給神的犧牲,牛於祭牲中最大,所以以牛為代表。表示在祭祀中獻上犧牲,向神禱告,祈求福佑。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我们可以注意到“告”字的解释是“從口,是禱告的動作;從牛,是獻給神的犧牲,向神禱告,祈求福佑”之意。

而耶教、伊教都有“替罪羊”故事,但是,最早的“替罪羊”是出自中国《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替牛衅钟哦!西方都是人向神祈祷,这样的话,中国人才是西方的“神”呢!“GOD”叫“告的”才对啊!

(有些中国人去信了外教,这是有多傻呀!放弃了中国人高贵的身份,去乞求夷狄垂怜,自降身份,去企图依靠伪神来祈求保佑,真是太傻太傻了啊!以替罪羊故事来讲,我们中国人才是它们的“神明”呢!)

【中国“替罪羊”的记载:《孟子·梁惠王上》中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文字的本义!更要了解中文这些词语的出现是古人观天地,生活实践应用才能出现的词义总结!

也更加明白汉字与表音字母文字之间的差别,概念只有从中国,从汉字传播出去,而不可能是从西方“传入”中国,西方颠倒黑白,篡改历史!


详细内容在这篇帖子《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及其他,耶经考古学》的开始几页有讲汉字和表音字母之间的缺点和优点。

《西方人名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的溯源及思考》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48478-14.shtml


《物理、天文、数学等真的是徐光启“翻译”、“引进”的吗?》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5214-1.shtml

--------------------------------------------------

古代天文历法在地图测绘、航海定位等方面的应用,现在有GPS导航技术,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中国古代是利用圭表辩方正位的,才能出现牵星术进行远洋航海定位导航。

白天看太阳,先定东西,再定南北;晚上看北极星,先定南北,再定东西。

有了方向,才能知道自己所在位置,也才能测定经度,天文历法地理测绘都有用到的哦!西方一直不会测量经度,又怎么可能会有望远镜,绘制航海图,进行远洋航海呢?

详细请看:

《“辩方正位”与“牵星术”-天文导航定位技术》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799-1.shtml

总有人拿西方那些名人笑话中国,西方那么多“全才”的成就真的是它们自己的吗?

尤其是天文学成就,没有天文台,国家支持,仅凭一个人、两个人根本是办不到的,天文是需要长期观测数据积累的,西方哪来的条件实现这一点?而当时的西方“全才”几乎都是一步到位,没有天文台的情况下发表的各种成就!符合常理吗?

我们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南京教案中的传教士高一志》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665-1.shtml


《中国“天球赤道系统”如何变成西方的“地心说”、“日心说”?!》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666-1.shtml

--------------------------------------------------

天文历法知识在机械上的应用——天文仪器,古代想要辨别方向,就是利用圭表“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星”,另加看指南针,望远镜的出现正是为了观察“北极星”,早期是窥管,详细请看:

《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都是中国发明的!》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776-1.shtml

圭表演变出日晷、漏壶,使用农业机械制造了“水运仪象台”,才能有现在的钟表出现:

《钟表的使用》: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679-1.shtml

-------------------------------------------------------

中国很多机械发明,来自于农业机械的应用,古代还以此制造了很多玩具,如隋朝的《水上图经》,喷泉就是中国本土的发明,汉代就有出现,才能有圆明园大水法,其中,“海晏堂”就是应用了提水机械──龙尾车。

这些农业水利灌溉机械的发明使用,就是今天所谓物理、力学等的真正来源,只有懂得原理,才能知道如何制造,西方不懂原理,就造不出“耧车”哦!而各种原理定律的表述也只是生活的积累总结才能出现!


接续的内容是《“龙尾车”,“自行车”、“自行驱暑扇”等机械发明》: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664-1.shtml


然后需要看后续内容《西方为什么总是抄袭盗窃中国科技?》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515-1.shtml

-----------------------------------------------------------

这些知识都是互相有联系的,正是说明华夏文明是一个活着的有机的文明,这是一个真正文明存在的证明!

我们才能以此追根溯源,发现事物的联系,明白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怎么从蒙昧中走来,又是是如何通过观天地,制定历法,发明文字,制造器物,真是太厉害了啊!中国才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起源地啊!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4:21:14
《隋唐嘉话·卷中》里的“历法”:

“太史令李淳风校新历成,奏太阳合日蚀当既,于占不吉。

太宗不悦,曰:“日或不蚀,卿将何以自处?”

曰:“有如不蚀,则臣请死之。”

及期,帝侯日于庭,谓李淳风曰:“吾放汝与妻子别。”

对以尚早一刻,指表影曰:“至此蚀矣。”如言而蚀,不差毫发。”


【看到这里时,真的感到特别的佩服古人,佩服李淳风,更佩服对历法、日蚀的精准预测!如果不是胸有成竹,也不敢轻易拿性命做赌注啊!

而盗窃了华夏文明成果的西方,真的不配拥有这样的地位名声!这是对华夏古人的侮辱!

我们的祖先付出的努力,就这样付诸东流,被轻易抹杀,还要忍受来自于后世子孙的谩骂,说古人不懂科学技术,真是莫大的讽刺!更是极大的羞辱!

实在看不下去了!也实在受不了西方伪史对于华夏文明的打压,更受不了国人对本国文明的诋毁!

有的时候,真是可笑!那些崇拜西方的人,不会想到,也不会接受这样的现实,它们所诋毁谩骂侮辱污蔑抹黑的华夏文明,却正在它们所崇拜的西方“文明”的科技文化的源头啊!】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4:21:28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4:22:03
水运仪象台:举全国之力的大科学装置


水运仪象台于1092年(北宋年间)落成。它是一个国家工程,由当时的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从全国各地邀请了很多精通天文、历算、机械的儒士画图设计,具体工程由各地的能工巧匠(包括木匠、铜匠等)一起完成。所以说,这是一个中国古代比较罕见的儒士和工匠合二为一的工程技术的典范。


【看到这里,不要总是把满清时期的儒家当做明朝以前的儒家,以前从未有过所谓不懂技术的纯“文科生”的文人,以前的儒士都是要懂天文历法等等的技术型文人,才会有所谓的大家,才能融会贯通!

现在也培养不出来,全部分科,分得越细,就越不容易有整体的全局观念!学出来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跨科跨专业,这样培养的出来的容易视野狭窄、盲人摸象啊!虽然也有交叉学科,可是依然缺乏一个整体的全局的系统的观念,可以涵盖这些知识,只有拥有纵观全局的意识,才能对细节更容易理解!

从这一方面来说,西方更严重,字母文字本身就容易产生隔离,不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中国好歹在文字上要容易获取更多知识,而中国文化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之间都有联系,一通百通,自然学起来也要难得多,博大精深嘛!学无止境!

对于中国来说,都如此之难,那么对于西方来说就是难上加难,不可能出现中国那样的大家!西方要跨越好几个障碍,如字母文字的跨专业、事物逻辑关系、阶层隔离等等,如此才能完成中国人基本的入门阶段,更何谈其他呢!综合分析整理对于西方来说更不可想象,毕竟,连简单的基础联系都难以明白!】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4:23:35
水运仪象台是一个台体,通高12米,底部是一个正方形,宽7米,分3层。最上层是浑仪(浑天仪),类似于一个没有镜片和镜头的望远镜,用一个窥管能精确地看待某颗星,圆环上密密麻麻刻着刻度,可以读数。中间一层是一个大圆球,叫浑象,类似于现在天文馆的天象演示。

为什么说是大科学工程?

造水运仪象台花了5万贯钱,相当于北宋政府年度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什么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政府年度财政收入是17万亿人民币,千分之一就是170亿人民币。中国近年来最大的天文工程,就是在贵州的FAST,它的造价是12亿人民币,投资强度相当于千分之零点零七。可以说,水运仪象台当时真是举国之力。


【这段内容是来自于网络,本人数学不太好。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政府举国之力建造的,需要懂得天文历法、历算、机械的儒士,当时的高科技人才、科学家,还需要能做出来的能工巧匠,也是基础的科技人才、工人,更需要来自于国家的鼎力支持!花费了如此之大的财富才能完成这样的天文观测仪器的制造,试问,当时除了中国,能是只“出土”几枚金币的“古罗马”、“拜占庭”吗?!

“古埃及”的所谓精通天文,居然在后世没有遗留任何科技的人才,连百姓也不能掌握,这样的谎言还要欺骗世人到什么时候?!

还说什么在明朝的西方传教士“教”中国历法知识科技文化,欧洲当时遍地的文盲,连基本的知识积累都做不到,拿什么来“教”给中国!

明朝时的欧洲尚无天文台,也就不可能有基本的天文历法知识仪器,徐光启要是让西方传教士参与修订历法,那是脑子有病!不怕把历法修坏了吗?!

谁能够想象,让今天一个不懂天文历法的文盲去参与制定现在的历法(紫金历)吗?!真的敢这么做吗?!

而且,对于古代,不管什么朝代,都是喜欢贴“标签”,满清之前的任何朝代,都被当成满清的古代版,而不去了解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通通都打成封建迷信落后,都当成满清那样的无知!

尤其是宋朝,不管做出了什么成就,天生就有罪啊!那更是万万不能提,儒家、岁币、疆域小等等,被蒙古灭了,宋朝很弱啊,还了解什么呢!

满清时遗留的问题,常常拿火药嘲笑中国人,做出了火药,不懂得做火器,不像西方那样聪明!所以,得出了中国古代都是傻瓜,不懂科技的结论!

却不知道,最早的火器应用就是在宋朝啊,为什么不管是科普还是解释,很多人都不听,在某些人眼里,宋朝该死啊!或者说,中国任何朝代都不完美,都有罪,没有发明出西方的科技、定理定律,那都是祖先的错误,才让某些人跟着丢人啦!

真的,那不如问问满清,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才能让一个最先进的国家变成一无所知的落后国家,只是一昧的去找华夏文明的错误,也得不出正确结论,最后不变成西方人,恐怕也变不成某些人眼里的“先进国家”的人啊!】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4:46:26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已经断代了,只有一些还在流传,毕竟当初为了让西方明白中国天文历法地理等各种科技,那些中国信徒写书的时候,很多都没有涉及,进行删减削改。

等到后来,满清的时候,西方传教士在钦天监了,为了将中国天文历法说成西方自己的,就更加把它们不懂的地方打成“迷信”!这就是今天中国文化被称为“迷信”的由来!

比如:

《新历晓或》由汤若望所著。据说它准确预测了日月食,实际上,经过本文的推测,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历法是落后的,加上后来得到的资料,传教士把这部落后的历法改名换姓后变成西方的了。

但是历法依然是落后的,因此预测日月食并不准确,只是由于隐瞒删减的好,令人惊讶的是,传教士居然可以参与修改明史,因此得到机会对明朝历法里涉及它们预报错误的日月食数据,进行删除!

也就是说,西方历法之所以“准确”,全靠所有人的隐瞒,删、删、删,以及中国历算的救场,才能保存颜面,蒙混过关,隐瞒至今,欺骗了所有中国人到今天!

这个部分以后再说,到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再发相关资料。

1645 年,在清朝第一任皇帝即位后不久,汤若望受命根据他在 1635 年呈交给明朝最后一任皇帝的历法制订新的历法。汤若望还被册封为钦天监监正,并获得皇帝许可,准许在中国修建教堂和开展传教工作。由于新法与中国旧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汤若望特意撰写此书,以解答各方对于新历的疑惑。

这部清道光十三年(1833 年)刊本收录在 150 卷的系列著作《昭代丛书》中,以问答形式写成,一共六问。其中所谈及的问题包括:新历为什么会对调二十八星宿中的觜和参、为什么以 96 刻/天(1 刻 = 15 分钟)代替旧历的 100 刻/天,以及为什么会去掉四大隐星之一紫气。

为了稳固在钦天监中的地位,避免与中国的保守派官员发生冲突,汤若望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历法中保留了若干与每日宜忌术数传统相关的内容。

但是,从1648–49 年起,以安文思 (Gabriel de Magalhães) 为首的部分教士,发表文章抨击汤若望担任监正有违耶稣会“不宦”的誓约,而且其编制的日历含有不合教义的迷信内容。

1662年,汤若望在南怀仁的协助下撰成《民历辅注解惑》,对这些问题进行辩解。

经过十多年的激烈争辩,天主教会裁定,汤若望的日历对于“阴”和“阳”的使用确为迷信。

---------------------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阴”和“阳”是天主教裁定为“迷信”的!这就是今天的“科学”对中国文化所宣称的“迷信”攻击由来!

真是荒谬啊!

中国天文历法是最科学的,居然由耶教来裁定中国的天文历法是“迷信”!谁还说西方是“科学”的诞生地,耶教都管到中国来了!

一个耶教不好好学习真正的科学,反而把真正的科学天文历法打成“迷信”!西方能是诞生科学的地方吗?!

耶教统治下的地方,连地球是圆的都不知道,连天文历法都制定不了,抄袭中国“浑天说”,还弄出来“地心说”和“日心说”来,反而倒打一耙污蔑中国天文历法是“迷信”!

真是天大的笑话!更是绝大的讽刺啊!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4:55:26
下面发正文了,大家一起来慢慢学习了解,当时不懂也没关系的,过后说不定就逐渐理解明白了呢!

我就是在逐渐学习理解过程中,逐渐加深印象,慢慢理解之前一些不懂的天文知识的哦!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4:56:46
中国阴阳历、24节气、28宿等与西方阳历,黄道12宫、星座的联系



在世界上,现行的历法有三种,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太阳和月亮历)、阳历(太阳历),这三者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呢?历法的产生,以观察单一天体可以实现阴历或阳历吗?

地、日、月及五星之间的相互运动产生的运动轨迹,投射到地球上成为了天象,我们的祖先通过天干地支、二十八宿、五行、七曜、八卦等方式观象授时!

为了模拟出这些星体的运行轨道及其各种现象,发明了天文仪器,建立了天球定位系统,出现了赤道坐标系,经过,长期的天文观测,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实测数据和星表,才能进一步发明新的测天仪器,在地球上实现对天体运动轨道的模拟,一一对应上各星体的位置,这都需要时间积累!精确的数据来自于对天体的实测,没天文台经过实测,以为仅凭个人就能很容易画出星表,很容易算出精确的历法数值,这是对天文的误解!

而我们常常看到天文史中的描述,西方的天文观测数据,或者观测到的天体现象经常比中国早200多年,或者晚200多年,短的相差不了几十年,非常接近,这让觉得中国的天文学没什么了不起,因为西方也能做到,有的时候还比中国早,数值比中国更精确,后来还传给中国天文学知识呢!

真的如此容易吗?试着想一下,大家能够在缺乏卫星、哈勃望远镜的时候,如何观测天象,记录天文数据呢?!怎么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天象的历法呢?!是不是很容易呢?

天体运动极其复杂,而中国的阴阳合历要做到符合实际天象,真的不容易,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西方那种不借助天文台就完成星表,发现各种天文现象,简直就是“神迹”!不可能办到的!

由于天文历法的难懂难学,西方通过天文历法来“证明”其祖先的伟大,证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苏美尔”、“玛雅”的历史悠久,天文历法发达的事情,很容易实现目的的!

连二十四节气都有人提倡放到西历日期中,以为夏历(农历)很落后,节气日期的固定,可以随意更改到西历日期上,就能知道我们对基本的天文历法有多无知了!

但实际上,这是对夏历(农历)的误解,看似固定的西历日期是来自于对节气点的精确计算,而实际上,这么做的后果就会变成如今的“十二星座”,多出了一个“蛇夫座”,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位置并非固定不变的,这样的认知还不如古人!

西历日期是人为固定的,而现实中的天象时刻变化,中国的阴阳历也就要每年进行计算,因为天体运动在变化,而不是中国天文历法的落后!这样的话,西历实际上和天象没关系,通过西历做不到观象授时,可能是为了方便记忆,很多人以为这种历法方便“先进”吧!

也因为如此,中国的天文计算就相当困难,也不易理解,但是,只要有心还是能够做到的,不必达到天文计算,能够对古代天文学知识有个基本了解,建立起基本的天体运动的模型,就是我们中国的“赤道坐标系”-天球定位系统,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天文相关的中国文化了!

是的,这样一想来,其实,我们的文化里有着太多结合着古代天文学的东西了,而今天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才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如此陌生,没关系,我们可以学习,一样可以做到的!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4:56:57
正是了解的的越多,也才会对明清时期有信徒出卖中国的天文知识、天文仪器,禁止汉人接触天文,重用传教士为钦天监的举动,污蔑中国天文历法“落后”,感到愤怒,变成了今天西方教给中国天文学知识的错误结论,实为中国输入西方天文仪器、天文知识!

因此,我们不必奇怪,中国的阴阳历、二十四节气等与西方的阳历、黄道十二宫、十二星座、星表等的联系,为了表述清楚,分为天文历法解释、月相变化、空间和时间、历法检验环节等几个部分来分开解释(即阴历、阴阳合历、阳历的天文解释,中国十二星次+星宫与西方十二星宫、星座名字,二十八宿天球定位空间体系,二十四节气时间位置与西方黄道十二宫时间位置,历法检验等),这几个部分都是互相有联系的,所以,有些内容会以不同的方式再次出现。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4:57:12
中国阴阳历,伊斯兰教历(阴历、月亮历),西历(格里高利历、阳历)


阳历: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来的历法,称之为阳历。

阳历,即西历,太阳一回归年有365.2425天,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时间,每年少计0.2425天,每4年闰一年为366天加在2月,公元纪年能被4整除且百年能被400整除才闰,即一百年闰24年而非25年,1、3、5、7、8、10、12等七个月31天为大月,4、6、9、11等四个月30天为小月,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每年12个月,四个季度。


阴历:按照月亮圆缺变化而来的历法,称之为阴历。

阴历主要为回回历,这种历法不采用闰月,每年都是12个月,都是354天。完全根据月亮的盈亏而来,导致每年的寒暑月份不确定。也就是说,可能今年冬天是5月份,过些年冬天变成了10月份。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然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阴阳合历: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农历,即夏历,为阴阳合历,阴历部分是月亮绕地球公转循环月份,平年354天,闰年384天,三年一闰年,5年闰二年,7年闰三年,19年闰七年,闰月30天加在有节无气或有气无节的阴历月份以纠正阴历阳历循环周期时间差,让无论阳历阴历每个月都一节一气。

民间俗称农历为“阴历”,其实是广为流传的谬称。因为农历实际上属于阴阳历,所以错误的俗称“阴历”应该弃用。真正纯阴历的特征是:只考虑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而不考虑回归年长度。月份与季节无关,不设置闰月,新年可以出现在阳历的任何一天。比如伊斯兰历才是一种真正的纯阴历。

其实,称“农历”也是错误的,应该叫“夏历”的,改历后,夏历被降级了,导致变成了今天这样,改叫“农历”了。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5:05:46
夏历(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自轩辕黄帝时期就开始广泛应用到当时的生活生产中。

《晋书·历志》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很好的概括农历的起源:“炎帝分八节而始农功,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之,谓之《调历》。是故历法之作由来尚矣。”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是《夏小正》,夏朝虽然没有出土实物但我国典籍正史的记载是可信并值得参考的,从出土的甲骨文和中国典籍的记载来看,现时阴阳合历的规则不会晚于殷商时期。

到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时的历法规则已经相当完善,从上古六历到至今,中国历史多次修订历法,只是优化计算精度,而规则相对保持稳定。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

现行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

尧舜时期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太初历》,这部历法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并确立使用夏正建寅,使用无中气置闰之法则,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均为在此基础之上的算法修订,规则改动甚少,只有从平气平朔到定气定朔的改动,为了更符合天体运行,提升精确度。


【补充:西方现在历法使用的方法,闰年法,就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减差法”,说明置闰手段还相当落后的!

中国太初历就已经改成“加差法”了,并且在以后的朝代不断改进提高历法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也才能有各种天文现象的发现,以及,相应产生的各种数学成就的天文历算哦!

懂了中国天文历法知识,懂得二十四节气变化,其中,说的最多的“二分二至”相当有助于我们了解一年当中,太阳和地球所在位置,日出日落日影方向也就容易推算了,也就能够明白古人所说的“阴”、“阳”之意,其实都是来自于天文哦!

那么因为太阳日照情况,而在地球上出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比如白夜、极昼、极夜,地球不同位置的四季变化影响,也就能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天文地理从来都是一起的哦,联系紧密呢!】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5:07:20
建正问题

《史记·历书》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这就是战国、秦、汉时代盛行的“三正论”。

建正:意为阴阳历以哪个月建作为其一年中的第一月份的起始位置。月建,是指以十二支纪月。日南至(即冬至)所在的一个朔望月,北斗斗柄指子,所以是子月,在子月之后,顺次为丑月、寅月、……,在子月之前,逆次为亥月、戌月、……。于是,夏代的岁首是寅月,商代的岁首是丑月,周代的岁首是子月。

秦代相信有三正论,以夏、商、周三代的三正交替是事实,还杷它引伸起来,改以十月为年始。到了汉代,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建正在阴阳历上的用法是这样的:当把农历的正月置于寅时,往后的月份依次排列,二月便和卯对应,三月和辰对应,其余类推。


【三正:“夏正”、“殷正”、“周正”


三正问题,与“月建”有关,月建一般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另外,建又指十二个表示当下态势的字,即“建,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除”,月建指摇卦当月的月地支,也称月令、月将。月建在当月三十日中当权得令,对卦爻的旺衰有着直接影响。五行在四季十二月中呈旺相休囚的周期性变化,当令的月地支便为月建。

《汉书.律历志》:“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就说明了辰,月建所指。

古人的所谓“月建”,就是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的十二辰联系起来。十二辰是古代天文学的一个概念,就是把黄道(即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的路线)附近的一周天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十二支和十二月相配,依序称为建子月,建丑月,建寅月等等,这就叫“月建”。

那么十二月份是怎样确定的呢?这个问题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引起的北斗星转动有关。北斗星是大熊星座的七颗明亮的星,分布成斗形,因此中国古代称为北斗星。天枢,天璇(xuan音旋),天玑(ji音机),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斗柄,古曰杓(biao音彪)。用直线把天璇,天枢两星连接起来向斗口方向延长约五倍的距离就遇到小熊座a星,即北极星。


“夏正”:夏以寅月为正月(岁首,一年的第一个月,即今农历正月),商以夏历十二月(丑月)、周以夏历十一月(子月)为正月, 见《史记·历书》。秦及汉初曾一度以夏历十月为正月。自汉武帝改用夏正后,历代沿用。

一个特例是武曌(国号周)载初年间(公元690年)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689)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久视元年(700)十月复用夏正,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

“殷正”:殷历,殷商时期的历法,殷历正月,相当于农历十二月。

“周正”:周历正月。即农历十一月。


文献记载:

《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经说·春秋用周正》:“《春秋》纪元,必书春王正月,所以尊周也。尊周必用周正, 周正以建子为首岁。”

明·张居正《贺冬至表》之二:“兹者,序属 殷 冬,时逢周正。”

清·夏炘 《学<礼>管释·释<周礼>时月》:“及读《周礼》,凡时皆从夏正,月皆从周正。”


附: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寅,十月建亥为一年的第一个月。


所以,在汉代《太初历》以“ 夏正以正月”以前,历史记载的年份是需要换算的。】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5:09:23
【观象授时时期

我们的祖先,生息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人们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寒来暑往,猎物的出没和植物的荣谢等自然现象,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意识地观察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以期顺乎自然,求得自身的发展,便成为先民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从中也就逐渐萌发出天文学知识的嫩芽。

太阳对人们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以太阳的出入作为作息时间的客观依据。太阳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出现的规律,必定给先民们以极深的感受,于是以太阳出入为周期的“日”,应是他们最早认识到的时间单位。

自然,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又一明显的和意义重大的天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月亮的亮光对于人们夜间活动的安排是关键的要素。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计数,人们逐渐发现月亮圆缺的周期约为30日,这便进而导致一个较长的时间单位“月”的产生。

对于更长一些的时间单位“年”的认识,要较“日”、“月”困难得多,但这是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的一种周期,因为寒暑、雨旱,以及渔猎、采集乃至农业生产活动无一不与它有关。所以,人们对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由物候——草木枯荣、动物迁徙、出入等的观察入手,大约是探索一年长度的最早方法,随后才是对某些星象的观测。后者所得结果要较前者来得准确。

据传说,在颛顼帝时代,已设立“火正”专司对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进行观测,以黄昏时分大火星正好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时,作为一年的开始,亦即这一年春天的来临。由此不难推得一年的长度。这是我国古代观象授时的早期形态。据研究,这大约是公元前2400年的事。

又据《尚书·尧典》记载,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其具体的观测方法与结果是:“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为划分一年四季的标准。据推算,这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时的实际天象。

由上述记载,我们还可以推知,当时已有原始圭表的出现,否则人们就无从确定某星辰南中天的问题。这时的圭表还仅用于厘定方位,尚未用于测定日影的长度。观测星辰南中天来确定季节,可以减少地平线上的折射和光渗等的影响,其精度自然要比观测星辰出没来得高。

此外,从“日中”和“宵中”(指昼夜平分)、“日永”和“日短”(分别指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日子)等说法,可知其时已应用了某种测量时间的器具(这一点由下述《夏小正》的有关记载亦可证)。这些都说明,此时已进入观象授时相当发达的时代。其标志是:所观测的恒星已由一颗增加到多颗,由观测恒星东升改为南中天,并已使用了某些器具。

更值得注意的是,《尧典》还记述了这时人们已经采用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初始历法。这里以一年为366日,当是人们对恒星周年运动周期的测算得到的结果。由于一年的长度与月的长度不存在整数倍的关系,该初始历法已采用了置闰月的方法予以调整,这显然是一种阴阳历,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阴阳历的最早记载。

在《夏小正》一书中,则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它集物候历、观象授时法和初始历法于一身,相传它是夏代行用的历日制度。就观象授时法而言,它是以观测黄昏时分若干恒星(鞠、参、昴、南门、大火、织女、银河等)的见、伏或南中天的时日,以及北斗斗柄的指向,作为一年中某一个月份起始的标准的。

有人认为,《夏小正》乃是一种分一年为10个月,每月36日,另有5至6日为过年日的初始历法。据《夏小正》记载,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悬在上”,其间的五个月为半年;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亦以五个月为半年。也有人认为,《夏小正》还是分一年为十二个月的太阳历。由此看来,《夏小正》乃是一种不考虑月相变化的纯阳历的见解,这是可信的。

《尚书·尧典》和《夏小正》的记载,都反映了观象授时法的重要成果,同时又反映了夏代出现的两种不同系统的历法(阴阳历和阳历)的雏形。它们是由观象授时向有一定规范的初始历法过渡的两种不同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5:31:03
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


阴阳历中的月亮

阴阳历(英语:lunisolar calendar),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夏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具体的历法还包括纪年(纪元)的方法。日本、朝鲜、及中东以色列的传统历法也是阴阳历,其他民族如藏族、傣族也是使用阴阳历。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我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

我国的历法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充实、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农历。农历实质上就是一种阴阳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同时利用节气与“19年7闰”法兼顾表示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

夏历中的月份表示月相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农历月份得知月亮几时是圆的。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5:34:30
原因

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呢?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进一步说,虽然月亮被太阳照射时,总有半个球面是亮的,但由于月亮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时时改变着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对着地球的半个球面与被太阳照亮的半个球面有时完全重合,有时完全不重合,有时小部分重合,大部分不重合;有时大部分重合,小部分不重合。这样月亮就表现出了阴晴圆缺的变化。

当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它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这就是“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阳几乎同时从东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亮,然后再由月亮反射回来的那部分光,也完全淹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中。

而当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时,虽然三个星球也是几乎处于一条线上,但这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洒在大地上,这就是满月,也就是“望”。这时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差180度。

因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东移的速度比太阳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东前进13度多点,而太阳却只前进1度。 因此,朔之后,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阳的东边,一两天后,太阳一落下去,西边的天空就可见到一弯新月,两个尖角指向东方。此后,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迟,月亮也逐渐丰满起来。约在朔后七天,月亮的黄经刚好超过太阳90度,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圆弧朝西的半圆,这就是上弦月。以后月亮继续向东,更加丰满,升起的也更迟了,直到望。从朔到望,月亮与太阳的角度越来越大。

过了望后,月亮逐渐向太阳移近,月面逐渐消瘦下去。 当月亮黄经超过太阳黄经270度时,它又变成了半圆形,但圆弧朝东,这就是下弦月。这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正高悬在正南的天空上,这是我们能看到东方升起的太阳和渐渐淡去的月亮。下弦以后,月亮要到后半夜才从东方出来,它的半个圆面逐渐消蚀下去,变成狭窄的镰刀形,尖角向西。从望到朔,月亮与太阳的角度越来越小,以至再次与太阳黄经相同,消失在晨曦中。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下一个朔或从望到下一个望的时间,叫做朔望月。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4分多,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月亮与某一恒星两次同时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月”,恒星月是月亮绕地球运动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比恒星月长,道理与太阳日比恒星日长是一样的。恒星月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而朔望月却因为是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上涨潮落潮有关,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系,对人们夜间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自然地以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5:34:47
朔望月

朔望月,又称“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平均为29.53059天。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 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为29天半,实际上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

古称“朔策”,即月相变化的周期。

图 月相现实变化图




浩瀚星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体要数月亮了,它那变化万千的外貌,它所承载的从古至今那么多的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为人间平添了多少诗情画意!广寒宫里琼楼玉宇,有嫦娥仙子翩翩起舞。不仅如此,月亮周期性的阴晴圆缺还是人们自古以来制定历法的根据之一。

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自转,平均周期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同步自转”),因此月亮总以相同的一面对着地球,在人造卫星上天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从来没见过月亮的背面。

图 地月系的月球公转、自转动态图




附 月亮为什么同步自转?

我们把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相同的自转叫同步自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都是27.32天,也就是说月球总有相同的一面面对着我们,另一面是见不到的。同步自转决定于,月球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的引力的大小。

月球质量的中心和月球的几何中心(球心)不重合,而地球的质量又足够大,拉住月球的质心而不使其围绕自已轴心自由旋转,这就形成了同步性。但由于月球惯性和月球公转的不稳定性,所以月球还出现“天平动”,我们可以看到的月球表面不是50%而是59%左右。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5:35:52
形成示图

图 太阳光照射月球月相变化图




月球本身不发光——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是来自太阳反射的光。

月相变化——月球对着太阳时,为满月;月球背着太阳时,则无光。

右图右边红色代表太阳光,大圆为月球运行轨道,圆中心为地球,最外一圈为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所看到的月相,即:朔——全黑,农历定为每月初一;望——全白,是月亮团圆之日,为阴历的十五或十六;半白半黑月相谓之上弦或下弦。

朔望月的形成——如图所示:太阳光从右边射来,中间圆代表地球,围绕地球的是在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月球,最外一圈为我们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相:在“望”时,地球观测者所看到的正是月球朝着太阳的一面,即为满月;到“朔”时,看到的是月球背朝太阳的一面,即无月亮。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5:36:38
【朔望月与恒星月


月亮周期,也就是关于“月”的两个常见概念“朔望月”和“恒星月”。

恒星月:以恒星为参照系,月亮上某一点两次朝向同一颗恒星之间的周期,一个恒星月等于27.322天(或27天7小时43分11.51秒)。恒星月是月球围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比朔望月短大约两天。

朔望月(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说简单点就是两次新月(或两次满月)之间的平均周期,一个朔望月等于29.53059天(或29天12小时44分3秒)。

朔望月是指月朔到月朔,或月望到月望,或新月到新月之间周期的长度,即平均日数为29天12小时44分2.86秒。这一周期是月亮绕地球旋转;地球绕太阳旋转,三者之间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它不是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实际时间。

如果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单纯计算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那只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

那么,为什么一朔望月时间会是29天多呢?

现在,以月的合朔日为起点加以说明:我们知道,月亮的合朔是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居于太阳和地球中间,背向地球,人们丝毫看不见月亮的时候。这时假设地球停止绕日公转,那么,月亮绕地球一周后再回到相对地球的这一位置时,就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一长度叫做“恒星月”。

但是,在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转动,当月亮行走27天多,又回到上月合朔时相对地球的那一位置时,月亮已不再居于太阳与地球的直线之间了,因地球的向前运动已使原来相对月亮、太阳的位置向前移动,脱离开太阳与地球的连线,形成了一段距离。月亮只能继续向前运动,走过这段距离,再达到太阳与地球新的连线的时候,才能再形成新的合朔,这段距离需要1~2日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一、二隐日。

那么,为什么把月亮绕地球转动的实际周期称为“恒星月”呢?这是由于在月亮绕地球转动过程中,途径28组恒星星座,作为月亮运行位置的记录,每组恒星各有名目,通称28宿(宫)。月亮每天运行一宿,近28天正好实际绕行地球一周,但如上所述,这时新月还不能出现,还要走完因地球公转而脱离太阳与地球连线的距离,因而,月亮有28显日,其后,还有1~2日的隐日。


为什么朔望月要比恒星月要长二天多?

图 朔望月、恒星月




简单的说,1朔望月(月相周期)约等于29.53059日,而恒星月(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约等于27.32166日,两者相差二日多,这是因为在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同时,地球还带着它绕太阳旋转了一定的角度的缘故,可见朔望月是并不是月亮自己决定而是由太阳黄经和月亮黄经的差来决定的。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5 15:38:17
月相

图 农历朔望月




月相是依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

一、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二、上峨嵋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三、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90度;

四、盈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五、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六、亏凸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七、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270度;

八、下峨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以上有四种主要月相:

新月(农历初一日),

上弦(农历初八左右),

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

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

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由于月球与地球同时绕太阳运动,地球的日心黄经基本就是月球的日心黄经,将日心黄经计算的中心放到地球上,来计算黄经,称为地心黄经。

月相是按照地心黄经来计算黄经的度数。但是地心黄经是以日心黄经为准换算的,所以每一个新月,地心黄经都会不同,然而,转一圈的差值360度都是一样。即无论月球的地心黄经是多少,朔日都可以看成地心黄经差值0度。

古代有一本书,叫黄帝蛤蟆{gema}经,将朔望月分成30日,第30日称为月晦30日,月球上的蛤蟇与玉兔都不见了。现在的日历,农历有时阴历29有时阴历30,也称为晦日。可以体会,黄经差0度的时候,可以是晦日也可以是朔日。


【朔望月在中国阴阳历和伊斯兰教历中的不同

由于中国历法和伊斯兰教历中对朔望月定义的不同,每月初一也不同。

伊斯兰历是一种纯粹的阴历,以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一月一日,完全以月相为准,每当新月出现时定为每月的一日,12个月为一年,不设闰月,闰年于第12个月后加一天(每30年中设11闰年),平均每年只有354天8小时48分,每隔2.7年和公历相差一个月(即19年差7个月),因此不分季节。如:2013年11月4日即伊历1435年1月1日.

伊斯兰教历以月亮圆缺一周(朔望月)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月亮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即大月,30天;双数月份即2、4、6、8、10月为“小建”即小月,29天;12月平年为“小建”即29天,闰年为“大建”即30天。这样,平年354天,闰年355天。

希吉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另19年为平年,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阳历年平均天数为365日5小时49分,比阳历少10日21小时1分,每2.7个阳历年,希吉来历就少1个月,每32.6个阳历年,希吉来历就少1年。


中国阴阳历中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定朔)。】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