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烩

字数:98403访问原帖 评论数:81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06-19 18:14:29 更新时间:2021-07-17 01:13:19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4-19 18:22:36
222楼不见了。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4-21 09:50:54
黄花涝别看现在只是府河边不起眼的一个小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是三国时期的石阳县城所在地,也是魏国江夏郡治所。后战乱时被毁,直到明洪武年间,从江西迁来王氏的一个家族,看到春季河滩湖地上遍布明艳的小黄花,而夏季涨水后江河相连,汪洋一片,便取名为“黄花涝”。由于它是过去是汉口外的一个水运码头,鼎盛时期有“小汉口”之称。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4-22 09:59:12
前些年公司在东西湖有个工地,我总是隔三岔五下去检查,走的都是高速,在高速上就可看到路边有一座正在修建的塔。我对寺庙和塔有种天生的好感和亲近,当时就想一定要抽时间找去看看。那时我还不知道这座塔的正确方位,但反正就在黄陂和东西湖之间的某个地方。去年无意中看到有介绍说,我们经常路过的黄花涝是座千年古镇,是个藏在深闺的幽静之所,也是个春季踏青的好地方,就动起了探访之心。因疫情的原因,踏青访春最好的时机是错过了,直到七月份时才驱车前往。我们去的那天是阴天,天上飘着毛毛细雨,进镇的一路上没有什么行人和车辆,当我们随着导航七拐八弯地到达终点时,就赫然看到“千年古镇黄花涝”七个黄铜大字印入眼帘;可是并没有看到什么古镇,小广场四周都是两三层楼很普通的近十好几年建筑,没有看出有哪里有一点古镇的意思。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4-22 15:01:19
在疫情期间,由于大家不能出门买菜,网络购菜就应运而生,这团、那团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先是只卖菜和酱油醋之类的佐料,到后来,只要你想到的就都可以买了。我们这个社区就有这么一个团,几乎是垄断了我们这一片的蔬菜和小型日常生活用品的采卖。我以前还经常去菜场买菜,现在基本就不去了;现在是老婆在网上订购,我回家时路过购物点去拿。方便是方便了,可高峰时还要排队这是我就受不了,所以我基本上是错峰去拿东西。
我们这一片以前是有个菜市场的,但遇到要拆迁正规的市场在红线范围以内,早早就把市场给封闭了。这么大一个社区没地方买菜,怎么办呢?社区就对菜市场对面的一个废旧的仓库进行了简单改造,把它当成了个临时的菜市场。菜是有地方买了,可这个临时的市场规模太小,品类也不齐全,与以前是没法比的,简直就是聊胜于无了。后来这临时的菜场因卫生条件太差也关闭了。没地方卖菜,大部分菜贩们都拆走了,可有一些老菜贩们在这里都卖了十几年的菜了,甚至还有人在附近买了二手房,差不多成了这里社区的居民,他们走不了。这菜场拆了,他们怎么办?只得在周边租门面房卖菜了。你说租门脸卖菜成本有多大,这菜价自然不会低了,再加之这附近有个大型国家企业,菜价比别的地方都高一些,这样一来,菜价比一般菜场贵出不少。一贵,买的人自然就少,所以看团购菜便宜,都开始在团购上买菜了。
团购刚兴起时,都是年青人和中年人在买,而且是女人居多,男人少,我们楼上就有个男人,买是他,拿菜也是他,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了。后来就有老人开始下订单了,一旦老年人开始会下单了,麻烦也就多了。团购上优惠活动多,像什么0.99元四枚鸡蛋、一分钱一个什么的,非常吸引人,但要靠抢才能抢得到,可有些老人在这方面就很吃亏,要么手机慢了,要么摁错了键,要么看错了时间……反正我总可以在取货点看到有老人在抱怨、或拉住团长问七问八的,瞎耽误工夫。不过这在老人们来说是个乐趣,是可以谨防老年痴呆的。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4-22 16:59:33
前两天我踩着摩拜回家,拐进我家附近的一条路上,发现地上有用塑料薄膜包装的两根大葱。我想这是那个大意的人——多半是败家的娘们拿菜不小心掉的。我还在想着,我前面一个毛边六十多岁的男子,弯下腰将大葱捡了起来,四周望了望,嘴里还在问这是谁掉的大葱,但没有人搭腔。看没人认领,这男子就将大葱装进自己的菜兜里去了。我骑车从他身边过去,也没看见有谁拎着装菜的手提袋或塑料袋,估计这人是走远了。
下午老婆回来,我们吃完饭,她到阳台上去收拾中午她拿回来的菜(我们拿东西回来一般都要在阳台上消个毒),准备收进厨房。她来回走了两趟,好像在找什么东西。我问找什么,她说你看见两棵大葱没?——大葱?我这才想起被别人捡走的大葱原来是我家这败家的娘们掉的。这么贵的大葱。败家!我说看见了。哪呢?她问。我说被别人捡去了,我慢了半步,被别人抢了先手,捡走了。她说你这个怂货,看见了也不捡。我说不知道是你掉的,要不然我抢都要把它给抢回来。不过说是说,要如果我在那个人的前面,我是会问一句这是谁掉的大葱,但我不会去捡的。再如果没有人,我肯定会把它捡起来放在路边,等人来捡的。
家里人掉东西,被家里人捡了回来,这可是件圆满的事情,也是一般人良好的愿望。这回我老婆掉了大葱,却被我擦肩而过,可见这愿望是很难得实现的。人生难得圆满啊!我的败家娘们。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4-26 17:26:32
前天天阴小雨,也没什么地方可玩,在外面溜了一圈后,径直弄到青山的恩施街去吃饭。这是我第四次去了。第一次是慕名而去,结果在门前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怏泱地走了。心里总惦记着:生意那这么好,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非得去一次不行。第二次是一点钟去的,以为过了饭点人会少一点,过去一看,人还是爆满,路边的车子以停满了。好在街对面正在施工,中午休息,我暂时停到了人行道上了。进餐馆,桌子都满了,服务员将我们引到餐馆的后门;出了后门左右两边的空地上搭了两个铁棚子,我们走进右边的一个棚子。棚子里好像有十桌,桌子边上贴了个号牌:“外10”桌。我们坐在外8桌。
这是家川菜馆,我们点了个辣子鱼,干煸粉蒸肉和臭干子肥肠。菜上得很快,份量不错,味道也好,但我吃得心不安,生怕车子贴条子:一餐饭扣分罚200元划不来。还好没贴条。
第三资是我和老婆俩人,也是在外面转了一圈,到餐馆差不多也是点把钟,门前还是空没位置停车,我就停在离餐馆稍远一些的路边,心存侥幸:中午协警也要吃饭的,不会贴条。餐馆大厅还没空桌,老板说只有“外10”桌。我俩这回是轻车熟路,出后门,进右边铁棚子。坐定,点了三个菜:一个蛋白牛筋,一个蜂窝玉米,还有个菜忘了,是个荤菜。我们过早比较晚,蜂窝玉米酥脆香甜又饱肚,正菜没吃几筷子就吃不动了。打包,连饭也打了。下午正好又可以吃一餐。
第四次就是前天,下着雨,我不信餐馆还是爆满,开过去一看,人还是不少,但正厅里有空桌,来了四次,终于可以坐正位置了。我到时正好有辆车开走,我就停了进去。今天有点顺利啊,我想。这回点了四个菜:香辣牛蛙基围虾锅,蒜香排骨,火爆腰花,蛋白香菇。蒜香排骨的配料竟然是杂粮小馒头,有点意思。
我们吃饭时,不停地翻台子,生意真是好!其实菜的味道也没有好到没治,但菜的分量足,食材也新鲜干净,关键是不贵,人均四五十元,请客吃饭都划算,所以生意红火。
看样子还要去,准备把菜谱上的菜都尝遍再说。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5-03 15:16:55
五一这三天乏善可陈。第一天开车到沙湖,过一个路口,以为闯了个红灯,觉得划不来,到目的地后,自己一个人到那个路口一看,没有却灯,可心情坏了。情况是我从一条支路出来,准备向左拐到沙湖路,前面有辆小面包,路口对面有辆黄色的大吊车停着,看不清有没有红绿灯,这辆面包车开到路中间突然停了下来,我迟疑了一下,赶紧看是否是红灯,可黄色的大吊车横在对过,根本看不到有没有灯,我停了两秒钟,心存疑虑,但还是从小面包车里侧拐了过去。到了目的地,觉得真是冤枉,就让老婆和老人们去玩,我回头去找他们。一看没有灯,心情好多了,就回头去找他们,打电话说是往反方向走就可以找到他们。我就是反方向过来的,可并没有看到他们,却在路边看到三个老年男人在拉小提琴,我问他们看到有人拉小提琴没有,他们说没有,我就发现错了。我就沿着顺方向朝前走,想,他们不会走太远的,结果走到我认为他们会去的地方,根本就没看到他们。老婆发个定位,才知道他们在另一个方向,距我有600多米;同时她微信说准备往回走了,让我就在车边等着。我又回到老人拉小提琴的地方,听他们拉琴。曲目是《白毛女》“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那段耳熟能详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5-03 15:24:29
的旋律。三个老人看有人听他们拉,很是投入,情感也真挚,但水平较业余,旋律虽美,可音准差点,我是凭着对乐曲的熟悉才补足了旋律给我带来的感动的。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他们的。我是一门乐器也不会,口哨吹得还行,也不能说会一门乐器啊。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5-04 12:07:30
本来是来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的,这样一来两样都没享受到,只能打道回府了。但心有不甘,想这附近有一家网红餐馆,每天人爆满,正常时间去吃饭基本上要排到二三十号才能排到,不如我们现在就去。现在十点五十,开车过去一刻钟,早点去占位置肯定是可以吃上的。快到餐馆的路口遇到红绿灯,我看到我旁边的车上下来个女的,我还跟老婆开玩笑说她不会是去占位置的吧!她说很有可能。这时绿灯这了,我拐弯,看到那个女人在朝餐馆方向在看,她就是去占位置的。拐过弯,我要老婆先下,我去找停车的地方。我停好车,回头来找她们。她们占了个位置,但非常惊险,是最后一个位置。先前那个女人是倒数第二。我看了一下时间:十一点十五分。点菜的时候,外面不断有人进来,就只能扫码排号了。点完菜,就有人摧菜,这时吧台里的一个女人操着东北口音说:厨房统十二点钟起火,每桌的先后按顺序来,菜由后厨统一安排,不接受摧菜。语气里透着东北老娘们的霸气。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5-04 13:19:40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种说话的语气,我也不认为她的这家网红馆子能够红多久,一看就是没有底蕴,典型的暴发户的心态。这餐馆的菜上得没有顺序,同样是锅包肉,倒数第二桌的那个女的那桌上了,我们这一桌却没有,而是上了盘饺子(这是家东北菜馆)。过了一会儿才上了个红烧鲶鱼,再过一会儿上了个酸菜五花肉,最后上的锅包肉。锅包肉是东北的名菜,用纯里脊肉制成,讲究个外酥里嫩,可这个锅包肉外酥是做到了,里面却不嫩,火过了,嚼不动,且肉不像是纯里脊。我说不好嚼,我的个苕老婆说她那块嚼得动,里面有肥的。里脊有肥肉吗?我们菜吃得差不多了,还有个菜没有上,什么菜?酱猪肘。酱猪肘是个现存的菜,我在东北饺子馆吃饺子喜欢点个猪肘,上得很快,饺子没来它就端上来了。问吧台,很爽快给退掉了,不像一些餐馆,你嫌菜上得慢要退,他们的回话都是菜已经在锅里了。这在锅里,一等就是二十多分钟。这个馆子是巴不得你快点走,好翻台子。
我们是倒数第一进来的,却是第三桌先吃完的。我得门来,外面太热,可还有几十人在排队等候着。
这馆子我是不得再来了的。徒有其名,跟某瓣一样,有些书的评分莫名其妙,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不过也不能说没有参考价值,对一些才出版的当代小说还是有的,评分高的千万不买,评分一般的倒还可以买来读读,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5-07 15:27:54
五一的第二天。昨晚老婆堂妹一家在木兰草原去回的路上共者了九个小时,真是庆幸我们没有去凑这个热闹。热门景点不能去,我们就去冷门的景点不就行了吗!想着要不就去武东白马洲绿道吧,以前经常从它门前经过,都没机会进去,今天正好去一次。说走就走。从二七桥上二环,车流还不大,想着不会堵车的,哪知道没走一公里,去往欢乐大道方向的匝道就开始堵住了。二环就五股道,有三股道行车滞留,车辆都堵在路口慢慢往前挪动。导航说至少要半个时才能通过,我这个人挺死性的,想着既然出来玩,堵车是必修课,大家都堵着,就慢慢等待吧,就一门心思往匝路口那两股道上別车。这时老婆就不愿意了,她说你这人就是一根筋,就不晓得变通一下,看这阵式今天上午估计是到不了白马洲的。你想想,欢乐大道上有欢乐谷,有武汉火车站,还有往鄂州方向出城的高速收费处,都是堵点,趁早改道去别的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听老婆的话不会错呢?事实是,三号就有二号欢乐谷游客创历史新高的消息,说是单日游客4.5万,那简直是满坑满谷的人啊。同样是二号,东湖游客的人数有73万人,仅磨山景区就达21万人。还好东湖大,载得动这么多热情的外地朋友们。
听老婆的改道,顺利地越过堵点,向东湖隧道走了。其实到哪里去,我还不知道,反正方向是近郊江夏区,边走边看吧。出了江湖隧道,就看到往磨山方向的车流一直堵到团山隧道了,到磨山风景区、或武汉植物园估计最少得一个多小时。看他们堵着我们却一路畅通,心里有种逃脱危险的快感,但立即就觉得有些不道义,谁最终能够躲避堵车的遭遇呢?
在几番改道之后,我们去到了汤逊湖边的藏龙岛。以前到江夏,藏龙岛是经常路过的,今番去这里,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到了藏龙岛,才知道这里真是个安静的所在,几乎没什么人,停在路边的车辆也不多,没有一丝节日的喧嚣。我们轻拂垂柳,饮啜春风,沿湖走了一段距离,时而凭栏眺望湖中岛屿的隐隐烟波、或飞翔的欧鹭,时而观赏近岸迎风怒放的蔷薇、三角梅和月见草,沉浸在这一片湖光碧绿、远离尘嚣的静谧之中。憩息时,我们在手机里察看附近有什么景点,好趁着游兴一并去转转,才知道对岸那个半岛是观音岛,岛上有座莲华寺,寺中有尊鎏金的观音像,就决定去游览一番。我们沿湖开了二三公里,拐出来上了大道,又穿过了一座桥,最后岔进了一条比较荒僻小路,路两旁是茂密的树丛和齐人高的野蔓蒿草,树丛的罅隙之中偶尔可以瞥见一汪汪鱼塘,看见有人撑着伞在垂钓。小路的尽头就是莲华寺了,可我们看到的不是山门,而是一般施工工地现场的蓝色大门,看来莲华寺还在施工之中。开进大门,果然正在施工。主体框架都已完工,外部装饰还没有开始,从寺庙的整体布局来看,它不同于市内的其它寺庙,略带有些西域的色彩,可与江岸区的古德寺又为相同,建成后肯定又为武汉新添一座有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我沿着寺庙的外围走到湖边,正看到有一群人从一间临时的建筑里出来,前面有个中年女人,把他们带进另外一间挺大的平房里。这群人有二三十人,女人居多,年龄在三四十岁左右,她们在这里做什么?开会?不像。应该是修禅,对,一定是在修禅。我在湖边待了一会,有一群鹅向我冲过来,气势汹汹的,看来我侵犯了它的地盘。我沿原路返回,走过那间平房,看见先前领头的那个女人在和一个穿着黄色袈裟年青和尚在交涉,我隐约听到女人说今天的人来多了,问还能不能增加一些桌椅和斋饭。果然是修禅。现如今物欲横流,骄奢淫逸,人心浮躁,找个僻静之所,抛开些些杂念,来听听梵呗之声,打打座,修修禅,不啻是一剂化解烦忧、荡涤灵府的良药。听斋饭,才想起时已近中午,我们也要去觅食了。
回去的路准备走三环,绕开东湖隧道这条还在堵的路,可走着走着,一打野开过了匝道,只得走东湖隧道了。所以我刚才说在节假日又谁躲避得了堵车呢。车到团山隧道开始堵了,慢慢往前挪,半个小时后终于开出隧道,别入到车道左侧的两股道上面。往前开时,我看着车窗外右侧到磨山的股道上车辆纹丝不动,看来要到磨山景区恐怕还得一两个小时要等了。我进入东湖隧道,想,人做事应该是有个目标,并围绕着这个目标做出不懈地努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努力是达不到目的的。可如果说是节假日的游玩,我们不妨稍微变通一下,如果起先想去的景区人满为患,何妨另外找一个人少一点的冷门景点,不去凑那个热闹,兴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像我这样随性的半日游程,虽说是有点被迫的意思在里面,但这湖上的和风、岛上的野趣、正在修建的寺庙和静修的女人们所给予我的感受,也还算是收获吧。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5-08 10:33:25
五一的第三天。那日阴天,到中山大道江汉路去转了转。去武汉美术馆看了两个画展,打卡了江汉路上的上海三联书店,在吉庆街的老通城排了三十分钟的豆皮。本想到前进五路水塔街去吃小路易生煎包,好家伙,这条美食街上被挤得水泄不通,也就没吃成。这前进五路的水塔修建于1908年,塔高41.32米,曾经是武汉最高的建筑,见证了武汉的发展历史,现在这水塔改造成了博物馆,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老通城的豆皮是好吃,又饱肚,一份有半斤的分量,油重,一个小伙子都够了。排我后来的两个小伙子是外地人,看一盘皮豆只有两块,说这豆皮他可以吃四份。我说别看只有两块,却有半斤分量,吃多了小心撑着。听这一说,他们俩还是买了四份,但俩人只分吃一份,三份带给一起来的朋友。这么多好吃的,他们可不想一下就撑饱了。我吃的豆皮,老婆吃的蔡林记的热干面,中途俩人换着吃,她吃豆皮,我吃热干面。这样挺好的。
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都满足了,决定打道回府。车骑到黎黄陂路上,不能骑行只能推行。这街上打卡的游客也不少。也就是在这里我听到一个外地游客说了句经典的话。话是个女人说的。她们一家子好像有5、6个人,有老人,也有小孩。女人说她今天非常后悔出门前没带吃的,导致到现在还没吃上饭,因为只要她想吃的东西,都要排队等。
等是今天的主打词。
天终于下雨了。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6-12 11:16:12
上个礼拜去了趟黄梅。上次去黄梅还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次去是个周五的下午,几个要好的同事以下工地检查的借口,到工地象征性的转了一圈,就驱车上了高速,直接往黄梅赶。由于是周五,高速的车不少,200多公里的车程竟然花了四个多小时,到黄梅住下已是傍晚六点钟的时候。吃完晚饭,几个同事就凑在一起打起了麻将,我一个人就到酒店附近的街市去转转。每到一个城市,不管多么晚,只要有机会我都要到街上去走走,看看白天繁忙、喧嚣过后的晚上,这座城市会是怎样一种面貌。人有两面,白天是假面,夜晚才会袒露真实的面目。城市也有两面。我们所住的酒店在一条老街上,还算繁华,不说是川流不息,路上车辆与行人也不老少,有安步当车的皤然老者,有衣着时髦的年青恋人,有步履松弛的中年夫妇,有放学而归的学生……但他们的行色已然没有了白天的匆忙、焦躁,脸上满写着闲适与安逸。这种小城镇的街一般都不长,走不了上十分钟就会拐入相对僻静的街道,行人当然也有,但稀疏,也就落入寂静了。有一次单位组织到云台山、少林寺旅游,回转头到洛阳参观龙门石窟,到洛阳市区是已经快7点了,匆匆吃完饭,回酒店洗漱完毕差不多到了9点。虽晚了,但还是想出去转转,约了几个人都去凑角去了,只有个女同事愿意出去走走,我们就一起出去了。我们出酒店往右走,街道不宽,路灯也不亮,街边的店铺差不多都关闭了,只有小超市和副食店还开着门。深秋天气,街上灯暗人稀的,还有阵阵寒风,身边走着的是好哥们的老婆,谈的都是些孩子和好哥们的琐事,我有些走不下去了,她也似乎感到害怕,走了大约不到五六百米的样子,我们就回酒店了。这次我独自一人在黄梅的街上转了快四十分钟才回酒店休息。那天晚上还发生了一件意外。第二天早上起来,在酒店停车场发现我们的一辆的右前车窗被砸,但车里没丢什么东西,很有些怪异。在我们大家都在疑问之际,车主想起来他把高速过路费找零的钱,随手放在了扶手箱上,差不多八、九元,钱不见了。我们才明白过来,小偷见车里有钱才砸了车窗。八、九块钱是小事,问题是需要换车窗至少得三百元,这就不划算了。他没买车窗险,保险公司不赔。我们到黄梅是想看看四祖寺、五祖寺,去祈福保佑我们平安发财的,不想先还舍了财。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6-12 13:14:46
一大清早先送车去补装车窗,可诺大个县城竟没有斯柯达的配件,是老板打电话到对岸的九江调货才解决的。时间就到了九点半,才向四祖寺进发。去之前也没做什么功课,到了之后才知道,禅宗四祖是道信法师,随末人,俗姓司马,七岁出家,十三岁随三祖僧璨静修禅业,二十七岁授传衣钵为四祖,四十余岁时,入黄梅双峰山聚徒修禅传法直至坐化。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6-13 21:52:30





我这人不爱记路,即便自己开车基本都靠导航,车在路上七拐八弯的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四祖寺。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座样式别致的古朴廊桥,年代像是不短。这桥就是灵润桥,也叫花桥,建于元代,是当时四祖寺的主持募缘修建的。现在的这座桥是否是元代的老桥不得而知,但桥下岩石上的石刻却都是老的,有30多幅,最早的是明洪武年间的,晚的是道光的一个取姓的秀才。这些石刻最著名的要数灵润桥拱下方石矶上的擘窠“碧玉流”三个字,据《黄梅县志》载:“碧玉流三字,唐柳公权书。”县志记载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这“碧玉流”似出自柳宗元《酬曹侍郎过象县见寄》一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四祖寺坐落于黄梅西山,也称双峰山、破额山,这句“破额山前碧玉流”,说是实写四祖正觉寺破额山前的溪流,也恰如其分。据传柳公权和柳宗元叔侄两人同游过正觉寺,柳公权于寺前的龙头石上留下“碧玉流”的镌刻;柳宗元过象县写了那首唐人七绝杰作之一《酬曹侍郎过象县见寄》,里面就有“破额山前碧玉流”的诗句。两者似有关联、呼应。这一切都像是真的,只可惜没有史料印证。不过这又有何关系呢?我们不搞学术研究,也不作考据,心存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想象,亦未尝不可呢!柳宗元的《酬曹侍郎过象县见寄》灵润桥下刻得也有,诗后有“宗元”二字,落款是“大明嘉靖庚申胡效忠来游刻石”。县志记载是柳宗元过象县追记之作,明代胡效忠重刻于石上。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6-23 10:26:55
四祖正觉寺的山门殿甚是庄严壮观。匾额为启功所题。殿内是前弥勒后韦驮,四围是东西南北四大天王,这是国内寺庙正规的配置。出殿是左钟右鼓,正前方上几十级台阶便是大雄宝殿,匾额是赵朴初的四个镏金大字。时间是十一点,寺庙内游人不多,十余人等,就显得空旷寂寥。我沿着围廊闲逛,信步走到了斋堂,看有三两游客在窗外向里瞧,也就好奇凑拢过去。只见方丈坐在靠墙正中的法座上,两边各有十余条纵列的长桌,坐满了僧人和信士。条桌前几排坐着僧人,都端着碗吃,后两三排的坐着信士,他们没吃,面前的桌上摆着空碗和盘等着,有人静静地坐着,有人双手合十闭目念经。方丈餐台两旁靠墙摆放着一桶一桶的饭菜,一边有四五个伙食师傅立在那,等着帮打饭和菜。整个斋堂少说有百来号人,但只听见碗筷相碰时发出的极微弱的声响,甚至连咀嚼声都没听见,更没喧哗声,四下一片安静,这情形不禁让我生发出某些莫名的感动。
没过多久,方丈放下碗筷,双手合十,那些吃完饭的和没吃完饭和尚们也立起来,口念经文(后来我知道是结斋偈,开始时是念供养偈),这时僧值师走出斋堂,立在门前,方丈等一众僧人鱼贯而出。他们出了斋堂,没吃完的僧人坐下来继续,那些信士们就拿起碗盘去打饭,其声响比刚才要大,但还是在安静的范围以内。那一众僧人在方丈的带领下,走到大雄宝殿,进殿膜拜一番,就各自散了。方丈与我打了个照面,他一颔首微笑,我双手合十。方丈年龄在四十五六岁上下,中等身材,圆脸,戴幅眼镜,面目文静安祥,给人印象深刻。时间已是十一点半了,想去吃个斋饭苦于没人带领,也没有碗筷——据说是可以免费吃斋饭的——只得出门去过我们的市俗生活,吃大鱼大肉去吧。
出得四祖寺,有两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是毗卢塔,一是芦花庵。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6-23 14:22:50


出山门右手有座石制牌坊,额刻“慈云之塔”四字,这是登山礼塔的起点。牌坊前右下角是湖北省政府竖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祖寺塔”的石碑,目录包括毗卢塔、众生塔(俗称鲁班塔)、衣钵塔、灵润桥以及灵润桥石刻等遗存。虽然我依然雄心不老,可腿脚受不了,有滑膜炎,就不敢登山了礼塔了,改由开车上山。上次也是开车上山的。山路陡峭,有的坡度甚至超过45度角,360度的拐角也比比皆是,我这司机不慌,可车上人却提心吊胆的。把生命交给别人,总是不放心的,所以我喜欢开车,不喜欢坐车。车行七八分钟,就到了毗卢塔。毗卢塔是重檐亭阁方形单层砖塔,建于唐代永徽二年(651年),是四祖道信禅师的真身塔。据传永徽二年道信大师坐化于此塔之中,弘忍大师遂命封闭塔门,第二年塔门无故自开,道信大师的起真身完好,端坐如钟。弘忍大师命人漆身,永供奉于此塔之中。唐大历七年(公元773年),代宗赐谥四祖为“大医禅师”,塔名为“慈云之塔”。至此以后,真身一直供奉至元代末,被人景仰膜拜了八百多个春秋。时值正午,毗卢塔除我们外,没有其他游客,我沿塔转向塔后,也就是南门,看有一妇人坐在一旁,面前摆放着香烛纸钱,招呼我烧香许愿。我没搭理她,而是登几级台阶,在南门红木门栅前塔朝里看了看。塔内正壁是一木质佛龛,里面供奉着四祖的金色佛像,左右有两遵小佛像侍立,由于光线较昏暗,我没敢多耽搁,就回到车里了。
毗卢塔的北面,也就是正面,正对着传法洞,但上去还要登近百步的石梯,就没有去,而是开车走山路去看看芦花庵。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7-14 14:11:49
那天下雨,时阴时晴,我到首义广场去转了转。辛亥革命纪念馆周一关闭,它门前的首义广场上人稀少,只有三两个带孩子的老人和孩子,再加上我这个闲人。广场最前端有一群人在拍照,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小红旗,一定是某个单位在搞纪念活动。我打老远看去,有两个身穿制服的警察上前与他们交涉,过后,他们的行动便快了些,一干人排好队,留一个摄影师拍照,旁边另有一个人在操作无人机。当一干人摇起手里的旗帜,摄影师开始拍照,无人机也升空了。这时下起雨来,一干人手忙脚乱收拾起东西,不知往哪里躲雨,因为广场太大,根本无处躲了。
我看了一阵,觉得挺无聊的,想起附近家旧书店,正好去转转。我很少逛旧书店,鼻炎过敏,闻不习惯书霉和灰尘,一旦沾上了,喷嚏至少是七八个以上,且像感冒一样鼻子里流清水样的液体。有好几年都没逛了,逛逛也无妨,就逛。旧书店在一座大厦的一楼。大厦中间有个通道,前面正临大街,高,后面是一溜平房,低,前后有个不小的坡度,旧书店靠后,在大厦里相当于是一个地下室。下着小雨,通道里有几个躲雨的人,还有几个年龄较大的人坐在旧书店门前。我知道旧书店的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但总是没对上号,也许他就在这几个人之间。门的另一边坐着一个五六十岁的妇女,她面前摆着个竹床,上面放着一些小商品,其中就有几把雨伞。下雨天卖雨伞,还是够的商业头脑的。我下了几步楼梯,进入到旧书店里,里面加我在内只是三四个人。沿墙都是书架,地上也堆满了书,目测,书籍大约有三四万册左右,内容比较杂,好像店主也没有进行过分类,想买自己感兴趣的书完全靠运气了。我随意浏览了一番,没有发现感兴趣的书,就上来了;在门边的竹床上的一堆书里,买了本普希金诗集,3元,别在裤子的后兜里离开了书店。
雨不大,但这雨容易打湿衣服和头发,我也顾及不了这些了,就冲到了街上。右边是黄鹤楼,雨中的黄鹤楼还没有去过,可我的旅游年卡只能夜游,单独去买张门票有些不划算,就断了念想。那就去首义公园吧,那是免费的。最近一次去首义公园也是五六年前的事了,那一回是上黄鹤楼上去玩,顺便去转了一下。小时候首义公园可是我的游乐场了。公园变化太大了,山前的房屋大致都拆除掉了,只剩下省图的几个老建筑,一个名人旧居和一座庙宇。旧居是李书城的,李为民盟会员,参加过武昌起义和北伐,一九二一年支持和帮助其弟李汉俊发起建党,中共“一大”就是在他上海的家里召开的。他一九三二年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民政厅厅长,湖北省图书馆就是在他的发起下兴建的。旧居占地面积700平方,建筑面积600多平方,为两栋两层西式建筑,是湖北省和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寺庙为龙华寺,建立于明成化年间,《儒林外史》中曾有提起过,一九一九年太虚大师曾在此讲过法佛,是武汉著名的丛林胜地。寺一般都是和尚,庵为尼众,可这龙华寺却住着尼姑,不知是怎么回事。据说是一九五八年,龙华寺的大和尚,将龙华寺交给了七十二座小庙集中起来的比丘尼,她们白天外出生产,夜间回来居住和修行。现在这龙华寺还是住着尼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