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七十二“辩”

字数:4117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02 16:48:27 更新时间:2021-11-02 09:04:39

楼主:急脚大师  时间:2021-11-02 08:48:27
历史是由胜利者与强权者书写的,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谁也说不清。如果真的谋反,以他的计谋与布局,怎么可能会疏忽一个奴仆?又怎么会被一个普通人告密?如果真的蓄谋已久,又怎会找不到同盟?他跟陈豨极为私密的谈话怎么被人记得一清二楚?最后又怎会说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计谋以博得同情?
刘邦又仔细看了看吕后,这个女人果然够狠,还得她做皇后啊,要是真的废了她,估计诏令没下达之前,她得把我废了。刘邦又看了看萧何,这个男人也不简单,加封萧何五千户食邑。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嫉妒韩信的人拍手称快,同情韩信的人默默流泪,一直辅佐太子的李左车心灰意冷,当年韩信待他这个俘虏如同长辈,没有韩信就没有他的现在,他用心教导太子,希望以后成为君王之后,善待功臣尤其是韩信,只可惜没等善良的刘盈继承皇位,韩信就被杀了,还是满门抄斩,子孙后代都没留下。
蒯通兄,你那三寸不烂之舌都没有说动齐王,难道是天意吗?
李左车想起了当年与蒯通手掌心写的字,三分天下终究没实现,他仰天长叹,韩信不仅是恩人,更是知己,无法保他一命,心中忏愧,他决意辞官归隐,再不走,自己终有一天也会被杀。
仁慈的太子刘盈明白师傅李左车内心的痛苦与担忧,这些年师傅教给了他兵法、谋略与为君之术,他感激不尽,没能保住韩信,他心有愧意。既然师傅执意归隐,那就满足他的愿望吧。
从此李左车隐居民间,扶危济困,广使恩德,不再过问世事。
刘邦听完汇报,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他好像听到一个有些熟悉的名字,于是又问妻子道:“韩信临死,可有何遗言?”
吕后一直疑惑蒯通是谁?要不要杀掉?就选择性地回答:“他说他后悔不用蒯通的计谋。”
“蒯通?”想起来了,那不是一檄而千里定、一嘴而郦食其死的辨士吗?我正要找他呢?把郦食其的死按在他身上正好,这样史书又可以把我的责任撇开了。于是说道:“我知道此人,他是齐国的辨士,唆使他人造反,实在可恨。”于是下令抓捕蒯通。

刘邦抓捕蒯通的命令传遍天下,为了不连累好友,蒯通安顿好家人,决定主动前往长安,他早已想好了对策,凭他三寸不烂之舌,也许能化险为夷。
“安兄,对不住了,这次可能连累到你,我特来向你辞行。今日一别,不知还能否再相见。”蒯通握着老朋友安期生的手,依依不舍。
“蒯兄,此番前去,想必已经想好化险为夷的计策,这样也好。我这边就不用担心了,该是升仙的时候了,哈哈。”安期生挤了挤眼睛,堆起深深的皱纹笑了,蒯通也笑了,知己就是知己,明白世上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他们两个绝顶聪明的人。
听完安期生的计划,蒯通会意一笑:“你这老小子还真会忽悠!”
离开天台上,安期生去了东海的桃花岛,他早就利用达官贵人们给的钱,召集徒弟们在在那里修建一座房屋,供他安享晚年。也为徒弟们安排好了去处,让他们四处散播,师傅安期生已经在桃花岛得道成仙,直上云霄,留下徒弟教导芸芸众生修仙养身。结果这些徒弟们被一抢而空,在达官贵人、王侯将相的府上吃香喝辣,有人拿钱预定都定不到。
他们没有一个人会说师傅安期生还在人世,谁也不会砸掉自己的饭碗,师傅升天,只会跟我们这些在民间的代言人沟通交流,让我们传达他的最新指示。除非脑子坏掉了,谁会说师傅没死呢?只要说他升天成仙,增加神秘感,我们这些徒弟才能更吃香嘛!
大智慧轻松化解危机!若即若离中飘然而去,潇洒隐居,神仙活在每个人的心中,总得让苦逼的人有所寄托吧?总得让吃饱了撑住的人有所期待吧?
同样聪明的蒯通改如何化解人生中最大的危机呢?躲是躲不掉的。现在天下初定,刘邦既需铲除异姓王,又需收揽人心,笼络人才,要杀也是杀那些手握重兵的人,只要合理辩解,他应该不会为了一个凭嘴吃饭的人大动干戈。况且刘邦不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否则也不可能从一个底层老混混变成高高在上的大皇帝。
在说服别人之前,语言技巧并非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分析周边形势与对方性格,天下初定,刘邦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相公,此番前去,有把握吗?”妻子卢蕊幔担忧地望着丈夫,虽然这些年蒯通凭借过人的智慧与口才,在残酷的战乱中多次保住一家人的性命与富贵。但是卢蕊幔清楚,这一次丈夫得罪的是皇帝,他能成功脱险吗?如果不能脱险,一家老小怎么办?
“放心,我已经做好万全之策,就算他要杀了我,也能让你跟孩子们撇清关系。”蒯通想了几个晚上,对刘邦的性格与经历反反复复研究,他要找出对方的软肋,找出能让一家人活命的方法。
“如果你死了,我也不会独活!” 卢蕊幔说得斩钉截铁,当初蒯通把她从土匪手里救出来,她就爱上了这个男人,虽然他没有上阵杀敌的武功,也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但是他有纵横天才的口才技巧与转危为安的智谋,即使没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却能帮助一家人在战乱中安静潇洒地生活,那些英雄人物又如何?最后还不是死的死,杀的杀。那些普通百姓怎么样?不是被强行征兵,就是流离失所,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有这样的丈夫,她还奢求什么呢?
“别瞎说,我应该不会死,即使死了,只要不连累家人,你好好把孩子们带大,这些年积攒下来的钱也够你们好好生活了。”不管什么时候,蒯通都稳如泰山,不急不躁,对富贵名利绝对排斥,也不过分强求,只要在合理的区间获得合适的回报,劝韩信劝不动的时候,他就装疯而去。
妻子含着眼泪点点头,心疼地看着丈夫被皇帝派来的士兵抓走了。
蒯通来到刘邦的身边,一口大锅正翻滚着热水,咕咕冒泡,两边站着凶神恶煞的卫兵,轻蔑地看着他。刘邦的用意很明显,要为郦食其报仇,当年你一张嘴盖过了郦食其的风头,让他被齐王活活扔进了大锅,成了一锅浓汤宝,今天让你小子也尝尝人肉火锅的滋味。
刘邦冷笑一声,当年老子派去的卧底被你几句话熬成了一锅汤,老子不去找你算账,你又在韩信那里瞎比划,于是他凶狠狠地说:“是你唆使淮阴侯反叛的吗?”
韩信临死前的间接出卖,让蒯通一时间成了皇帝眼前的“红人”。
辩解不如承认,无招胜有招,蒯通从容地回答:“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自取灭亡。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
刘邦万万没想到蒯通不辩解,不慌张,不接招,眼前这个人不简单啊!难道是死前挑战我的权威?于是故意大声地说:“来啊,煮了他!”
左右的人走上前去,蒯通一看正是时候,大声喊道:“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刘邦向左右做了个停止的手势,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爽快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又大喊冤枉,于是好奇地问:“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
冤枉倒不冤,说还是可以说。
蒯通曾经在齐国故地收集了很多故事与智谋,传奇名将田单利用火牛阵收复齐国后,受到齐国上下的一致尊重,而貂勃却常常公开说田单的坏话:“田单是个小人。”田单听说后,特别备了宴席请貂勃赴宴,在宴席上田单问:“我有什么地方得罪了先生?为什么先生常常跟我过不去啊?”貂勃说:“盗跖的狗向尧狂叫,并不是狗尊重盗跖,鄙视尧帝,狗本来就朝着不是他主人的人狂叫的。”貂勃这是委婉地用狗自比而想要个官做做啊,田单立刻向齐襄王推荐了貂勃为中大夫,成了貂勃的恩人,后来有奸臣妒忌田单的功劳而陷害他,貂勃设计救了田单。
貂勃的话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蒯通淡定地说:“秦朝法度败坏、土崩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秦王失去了帝位,天下英雄都来抢夺它,最后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暗地里捧刘邦,你老人家最有智慧,所以得天下,刘邦的心自然美滋滋)。跖(传说中的大盗)的狗对着尧(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狂叫,并不是尧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想造反的人太多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嘛,您不也是造反派,只不过大家不如你有能力罢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短短的一段话,充分展示了辩说技巧,切中刘邦的内心深处的想法,辩解但不是狡辩,先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在解释其中的合理原因,并用狗比喻自己,自降身份,把对方比作尧舜一样仁德聪明的人,间接而非直白地拍刘邦的马屁,智商在线的刘邦肯定听得懂。最后总结陈词,造过反、想造反的人太多了,您能杀得过来吗?潜台词就是天下初定,您马上就大开杀戒,岂不逼着大家都造反吗?
说得挺有道理,刘邦心想,天下还未彻底平定,就杀掉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岂不让大家跟我离心离德吗?谁还会来投奔我呢?再说这小子嘴还挺甜,我本来也是造反派,只不过我刘邦最有本事,所以才赢得天下嘛!哈哈,有点意思!
而韩信的死让刘邦的内心并不平静,如果当初没有那小子,我不可能打败项羽,况且他并不是真心想谋反,杀他乃是迫不得已,我都快驾驭不住他了,何况我的子孙后代们?韩信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刘邦内心有一丝触动,帝王之路让他变得心如铁石,但人毕竟不是草木,曾经共同战斗过的兄弟情还是有的。
刘邦摆了摆手,说道:“放了他吧!”在众人目瞪口呆的表情中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劫后余生,心惊肉跳,蒯通下定决心从此隐姓埋名,潜心研究黄老无为之术,天下一统,需要休养生息,安定百姓,纵横捭阖将暂时告别历史的舞台。一意孤行,劝分天下,并非他蒯通所为,任何谋略都需要适宜的形势与环境,否则就是捣乱而不是智谋,韩信、项羽不在了,其他人不可能再掀起什么巨浪。
他连行李都没拿,就直奔老家,免得夜长梦多,刘邦是饶了自己,郦食其的家人未必,万一睡着了,被人一刀砍掉脑袋岂不冤枉?走,快走!
“回来了?”卢蕊幔看着丈夫蒯通平安归来,喜极而泣,她已经做好了全家人出逃的准备。
“嗯,让你担心了,从此我们隐姓埋名,好好过日子。”蒯通穷尽一生的三分天下大计没能实现,的确有些遗憾,不过看着身边很多人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功臣名就的被陷害死,如今他还结结实实地活着,知足了。余生他要安心做学问,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与稷下学宫的辉煌写下来,影响当世,流传后世。
到山野隐居已经不合适,刘邦需要知道他在哪里,万一哪天又劝人谋反怎么办?就凭他那张嘴,还不掀起滔天巨浪?投靠他人也不合适,落井下石的人会觉得他唯恐天下不乱。那就大隐隐于市,曾经的稷下学宫的那些人不都是这样的吗?住着好房子,吃着好美食,闲时潜心学问,忙时经营生意,不故作清高也不咋咋乎乎,过着遵从个人内心自由与想法的潇洒日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