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度量衡这么重要呢?

字数:492107访问原帖 评论数:64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5-06 21:57:10 更新时间:2022-02-05 10:31:52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5:14:55
市场交易的监管、法律法规


古代市场的名字

《易·系辞》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图 考古发现“仰韶文化”,2眼水井引起关注,专家还发现了千年酒曲



原始市场有:市井。

“市”在古代也称作“市井”。这是因为最初的交易都是在井边进行的。《史记‘正义》写道:“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日‘市井’。”

图 水井,是定居的一个标志,发展为“市井”




水井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稳定以后才发明的。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当时生产力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水井的出现,又对人们的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古时在尚未修建正式市场之前,常是“因井为市”的。

这样作有两点好处,一是解决商人、牲畜用水之便,二是可以洗涤商品。《风俗通》云:“于井上洗涤,令香洁。”后来,陕西省城镇附近,均设有井让商人饮马之用。古时的这一遗风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解放前,仍能在乡镇中见到。“市井”一词也一直沿用至今。

“朝”的正式市场中,每日的交易活动分三次举行:“朝市”在早晨,“大市”在午后,“夕市”在傍晚。参加夕市贸易的,都是小商小贩。市场设有门。进入市门交易,叫“市入”,市入之时,有小吏执鞭守于门口,以维护市入秩序。

市场的各个贸易地点,叫作“肆”。同一市场中,按照不同的经营品种,设若干个肆。市内设有存储货物的屋舍,叫“廛” ,也就是后世的栈房。

“廛”都是官府建造的,所以商人存入商品必须纳税,叫“廛布”(布,货币)(睡虎地秦简中就有提到“布币”)。贸易时用的券契,叫“质剂”。其中长券叫“质”,用来购买牛马等商品。短券叫“剂”,用以购置兵器及珍异之物。大市使用“质”,小市则用“剂”。

市场官员发表的命令,叫“市令”。商人必须遵守市令,否则会遭到处罚。处罚的方式之一是罚款,叫“罚市”。市场既是商品交易的处所,也是政府处决罪犯的刑场。刽子手杀死罪犯后,将其尸体横陈示众,叫作“弃市”。(后面讲到唐长安东西市的时候会解释的。)

市场是“市井小人”的活动场所,又是刑场,所以政府不准达官贵人随便进入市场。进入者要遭受处罚。

《周礼·地官》写道:“夫人过市,罚一幕;世子过市,罚一帟;命夫过市,罚一盖;命妇过市,罚一帷。”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别尊卑”。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5:32:50
“市”

《说文》“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从西周至唐代,一直是作为居住区的坊(里)与作为商业区的市分设,一般是市内不住居民,坊内不设店肆。

现在所说的市,一般指城市,是一个整体的地域。但古代的“市”,真的就是市,市场的“市”。在一座古代城池中,有住宅区曰“里”;有商业区曰“市”。

秦、汉时代,城池中的住宅区与商业区有着较为严格的区分。里、市的四面都是墙,有一个总门可以出入,派人看守着,里面的住户或者商户不得擅自在墙上开“门”。

一座城池里面,一般都要有一个“市”,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在此举行,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农贸大市场之类。在超大城市中,如长安、洛阳等,还不止一个“市”。

西汉时,全国有六大商业城市,而以国都长安为首。它依靠水陆商路的便利与全国其它著名商市,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联系,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商业网。司马迁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可以想见,长安城更是财富集中,物质殷阗。

秦汉时期,首都长安至少有九个“市”,《三辅黄图》中说“长安市有九,各二百六十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同时,也提到当时的住宅区,“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图 汉长安城示意图



长安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九市。其中有名可考的有七市,即西市、柳市、东市、孝里市、直市(因物价无二,故以“直市”为名)、交门市、交道亭市。

九市平面皆为方形。各方266步。诸市都建有围墙,叫“阗”,其门称为“A”。

市内有十字形通道,叫作“隧”。隧两侧是“列肆”,也叫“市列”,即陈列商品的建筑物。肆分别成行,井然有序。列肆的后面,挨着市墙,建有堆放货物的店,叫做“邸舍”,就是周朝的“廛”。

商人们只要是在市中营业的,都要登记入册,叫作“市籍”。取得市籍的人,得向官府缴纳“市租”。市的管理机构设在“旗亭” (也叫“市楼”)上。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5:41:10
市场中的三百六十行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么“三百六十行”的来历是什么?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三个字:“肆”、“列”、“隧”。

秦汉时,城池里面分为“市”和“里”两部分,后者为居民区,前者为商业区。在“市”内,商人的货物不能乱七八糟摆放,而是按照合并同类项的原则进行陈列。卖布的跟卖布的排在一起,卖肉的跟卖肉的排在一起,远远望去,这一排都是卖肉的,那一排都是卖布的,鳞次栉比,非常整齐。

古人把这一排排的货物称为“肆”、“列”,或者“市列”。

汉朝以后至唐,常常以“列”解释“肆”,以“行”解释“列”。各列肆间的人行道,被称为“隧”,班固的《两都赋》中说,“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懵懵懂懂中,似乎隧道的“隧”也有了来历。

隋唐时期,城池中仍有“市”、“里”之分,只是“里”改称为“坊”。对于市场的管理,仍然沿袭秦汉惯例,在“市”中设置官职进行管理,并根据相关规章制度按部就班运作。

到了唐代,商人的“列”、“肆”已逐渐改称为“行”。长安东西市中,有铁行、肉行、大衣行、鞭辔行、秤行、绢行、药行、金银行等。此时,以手工业为主的各种小作坊逐渐兴起,它们有组织地按类别聚集于坊间,亦称为“行”。这里的“行”,性质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北宋学者宋敏求在《河南志》中讲,隋唐时代东都洛阳的丰都市场内有“一百二十行,合三千余肆”,“行”已经代表了今天所理解的“行业”。

隋唐时代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市场内部设置,已经有了邸店行肆的区别。“邸”相当于仓房或者货栈,店就是店面,行肆则是摆摊的,一个个的摊位。后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购货者常常寄居“邸店”中,货栈兼职住处。久而久之,专业的旅店出现了。

北宋早期,“里”“市”的区分犹在。一直到北宋早期,“里”、“市”的区分犹在。

东北方的辽国还当成新兴事物向其学习呢!《辽史》中载,“太宗得燕,置南京(现在的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偫, 命有司治其征;余四京及它州县,货产懋迁之地,置亦如之。东平郡城中置看楼,分 南、北市,禺中交易市北,午漏下交易市南。雄州、高昌、渤海亦立互市,以通南宋、西北诸部、高丽之货”。

北宋中后期,情形大变。《东京梦华录》中对此有详细的介绍。首先是交易不再限于“市”,居民区的街面上也随处可见小商小贩。

图 北宋东京平面图



《东京梦华录》中对此有详细的介绍:

卷三《诸色杂卖》中载,“每日入宅舍宫院前,则有就门卖羊肉、头肚、腰子、白肠、鹑兔鱼虾、退毛鸡鸭、蛤蜊、螃蟹、杂燠、香药果子,博卖冠梳领抹、头面衣着、动使铜铁器、衣箱、磁器之类。……其后街或闲空处团转盖屋,向背聚居,谓之‘院子’,皆小民居止,每日卖蒸梨枣、黄糕麋、宿蒸饼、发牙豆之类。”

其次,居民区内出现了很多店铺。

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中载:“近东郑太宰宅、青鱼市内行、景灵东宫。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大相国寺直至十三间楼、旧宋门。自大内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西宫南皆御廊杈子,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大辽驿也),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席。”

其三,交易时间不再被严格限定,只要有人愿买,有人在卖即可。

还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夜市一般至晚三更而止。早市一般始于五更。

卷三《天晓诸人入市》中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分,日间求化。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诸门桥市井已开,如瓠羹店门首坐一小儿,叫饶骨头,间有灌肺及炒肺。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凌晨即营业,可见时间之灵活。

宋朝,“市”和“里”已经解体,居民区和商业区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分区,居民区里有商业活动,商业区里也有了居民,商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聚集在一起排列组合了。

出现了组织同业行会,用一个共同的组织把大家有效地联合起来。行会的地位、分量由此加重,并通过各种形式,如衣着、行话等来形成自己的标志,强化自己的存在。《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中说:“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


通行的“三百六十行”之说

行业组织最初是为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而存在。

唐末五代时,有一种役外之役叫做“行户袛应”,即官方需要什么物品或者需要什么服务,都直接找行会,要求行会免费提供。行会按照官方的需求一一分派到每个个体头上。

但时间长了,行会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比如协调内部纷争,平衡各方利益;抱团取暖,一起跟政府谈判,讲条件;跟对手谈判,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垄断,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

元代学者赵素在《为政九要》中讲,“司县到任,体察奸细,盗贼阴私谋害不明公事,密问三姑六婆,茶坊、酒肆、妓馆、 食店、柜坊、马牙、解库、银铺、旅店,各立行老,察知物色名目,多必得情,密切告报,无不知也。” 新任官员密问三姑六婆等人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行老”,毕竟他们有组织有力量,官员不敢小觑,要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元代剧作《白兔记》中有句台词:“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通过戏剧传播,“三百六十行”之说广为流传。

同时代的关汉卿在《金线池》中则有“我想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的说法。

明朝钱塘名士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五卷中也说,“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

无论三百六十行,还是一百二十行,都是个统称,行业种类有的兴起,有的消失,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

而能有“三百六十行”之说,也说明行业种类很多,生活所需处处离不了他们,不得不说,西方的“古希腊”能举出这么多行业来吗?

总是说西方是“商业航海民族”,但是它们的商业贸易体现在哪里呢?“古希腊”那小小的地方,怕是不能够养活“三百六十行”吧,能有“三十六行”都算多的啦!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6:22:42
集市

集市贸易在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易·系辞》记载,神农时代,“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大概就是华夏最古老的集市。

另外,集市的形式很多,名称也不一样。《五杂俎》记载:“岭南之市谓之虚,言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谓之亥。亥者,痎也。痎者,疟也,言间一作也。山东人谓之集。”所以旧时有“趁虚”、“赶市”等种种说法。

据《五杂俎》载,岭南人叫“虚”(墟),西蜀人叫“亥”,山东人叫“集”,而江浙人则称为“市镇”,不一而足;至于特殊的集市,名称就更多了,如庙市(也叫庙会)、香市、花市、药市、灯市等等。

古代集市主要卖什么呢?

“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穀粜千锺,薪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魨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卮茜千石,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糵麹盐豉千荅,鮐{此鱼}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龂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锺,子贷金钱千贯”(《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货殖传》)

古代在大的市集上可能会提供酒、醋、酱、饮料、皮革和牲畜、粮食、薪柴、船只、漆器、木器(不涂漆)、奴隶、铜器、酒曲豆豉、漆、粗细布匹、丝绸、活鱼、干货、皮草、毛毯、竹竿、畜力车、蔬果、丹砂、筋角以及贷款。

集市交易的日期因各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高低而各不相同。

江南的“市镇” 很多是常市,“一月之中,靡无市焉”,岭南的“虚”除少数“逐日市”外,一般都是“有常期”的,“虚期”或五日或三日,有的每旬四次。据《五杂俎》解释,“虚”乃取“有人则满,无人则虚,满时少,虚时多”之意。西蜀的“亥市”则按十二地支计算,逢“亥”日为集市日。

有的集市,五日一集,轮回辗转,间或有十天四集的。由于各地对集市的称谓不同,所以对于上市交易的活动,有的称为“趁墟”,有的称为“赶市”,也有的称为“赶集”。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有两句诗“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农民赶集的情景。

广东的“四市”是有名的专业化集市。据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载,“药市”在罗浮冲虚观左旁,也叫做“洞天药市”;“香市”,在东莞的寥步,凡各种生、熟“莞香”,都集中在这里出售;“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无别花”,就像洛阳只称牡丹为花一样;“珠市”,在廉州城西卖桥畔(今合浦)。

还有各地流行的庙市(也叫庙会)、香市等。庙市一般是一年一度,为期约三五天。

古代的庙市(也称庙会)有点像今天的商品交易会,多在农闲时举行。庙市一般是一年一度,为期约三五天,但也有一年数次,甚至每月举行的庙会。尤其在宋代,庙市更是盛极一时。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当大相国寺开放集市时,从大三门至内殿两廊,各种商品陈列得琳琅满目。还有临时搭盖的铺棚,进行交易。

而明代北京的城隍庙市,出售的商品不仅有古今图书典籍,商周彝鼎、秦汉匜镜、唐宋书画以及云南、广东、江浙等地的珠宝、象牙、玉石、珍错、绫绵等出售,而且还有来自外国的猩猩毯、多罗绒、西洋布等等,可视为国际性贸易的雏形。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6:26:18
香市一般在春季汛期进行,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市贸易。

古代杭州西湖的“香市”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集市。据《陶庵梦忆》记载,杭州西湖的香市每年“起于花朝(夏历二月十五日,或说二月十二日),尽于端午(五月初五)”,不但时间长,规模也大。在这期间,昭庆寺“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孩儿嬉具之类,无不集……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图 繁华的古代商业市场




古代专门集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一种是非季节性的。

季节性的专门集市,大多出售的是节令商品,如《成都古今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即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非季节性的专门集市,则大多销售的是生活必需品,如菜市、渔市、米市、茶市、马市等。

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学市”、又称“槐市”,据说是汉朝王莽建议创立的,槐市“列槐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每月初一和十五)会,且各持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论义槐下。”

灯市

最引人入胜的要数古时候的灯市。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元宵之夜张灯的习惯,自汉代以来就有,明初“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的灯市从正月初八开始,正月十三达到高潮,到正月十七才罢。

所谓“灯市”即白天集市,晚上观灯。每当入夜之际,华灯张放,五彩缤纷。更有鼓吹、杂耍、弦索等助兴,临朐人冯琦的《观灯篇》形象地描绘了灯市壮丽的景观,其中有“十二楼台天不夜,三千世界春如海”之句,可见盛况之一斑。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等,为我国人民重要的传统喜庆节日之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关于元宵节张挂彩灯的具体起源成因,历来也是众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起源于汉代帝王说、道教说等几种。譬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曾云:“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图 明代《上元灯彩图》花灯



上图中一位孩童挑着一盏形似牡丹花的花灯在闹市上走过,花灯造型优美,十分逼真,当时的制灯技艺之高超可见一斑。

图 明代《上元灯彩图》中的戴眼镜老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售卖古玩奇石的摊位前,有两位老者戴着眼镜:一位正在玩赏眼前的古玩,另一位正在擦拭镜片。古代多用水晶,还有玳瑁,都可以做镜片,而且出土的文物不要太多。当时人们所戴的眼镜应该就是由水晶或者玳瑁制作的镜片。

【感兴趣的话,请看《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都是中国发明的!》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776-1.shtml】

图 明代《上元灯彩图》局部




另外,“市场”这个词为日语、朝语、越语所吸收,分别为(市场),(市场,si tsa(?)),thi tru’ó’ng(市场)。 俄语中表示“集市”的词叫。这个词借自波兰语的rynek。波兰语的rynek跟英语ring、德语Ring(圈、环)在词源上是同一个词根,其发音上的相近,至今仍看得很明显。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6:26:57
图 明代《上元灯彩图》局部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6:27:13
古代市场管理

关于市场管理,在《夏书》中有记载:“关石和钧,王府则有”,石,钧都是度量衡规制,夏墟考古中也发现有陶、骨等制成的规格等级很严的量器和少量青铜制成的量器。这表明在夏时期就已经对市场交易中的衡量物有明确规定,规范了市场交易行为。

《周礼·地官·司市》中记载,西周有大市、朝市、夕市三种。中间的大市日中进行交易,东边的朝市早晨进行交易,西边的夕市傍晚交易,以贩夫贩妇为主。另外,市还有规制限制,市中的“肆”(即店铺)要按规制排列。各市有自己的交易场所,不得弄混。

据《周礼》,当时市场已设有主管量度等工具的“司市”,以处理交易时发生的度量上的纠纷。具体由“质人”执行:“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巡而考之。”

《周礼·地官·贾师》称西周时专设管理物价的“贾师”,辨别物品质量确定“恒贾”(以后历代都有类似地机构和法令)。民间买卖奴隶、牛马合兵器、珍异之物,要通过“质人”成立“质”,“剂”。

“质人”就是市场管理人员。买卖奴隶、牛马使用较长的契券,称“质”;买卖兵器、珍异之物使用较短的契券,称“剂”。“质”、“剂”皆由官方制作,说明官方已经对市场交易进行干预。

按照《周礼》的记载,西周时期官府对于民间买卖进行严密的控制,除了市场管理制度外,还强调商品的质量、价格等方面的诚实、合法性。

从上述有关市的制度、管理来看,西周对市的管理是相当完善的,这不仅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的市场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6:27:35
秦汉

秦汉市场都有政府派遣的官吏对其进行管理控制,市场内设有官署,“以守商贾货贿买卖之事”。汉时主管市场的官员是市令或市长,设有助手市丞,也称之为市啬夫、市掾。

另外还有把守市门维持治安的市卒。这些官员的职责就是管理市场内的经营活动,检验商品,评定物价,征收市税,维护交易秩序,按时开闭市门,以及管理商贾、工匠等的市籍。经常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在向官府登记后,就列入市籍,必须如实申报财产和收入,按章纳税,否则即是违法,要受法律惩罚。

《汉书·何武传》载:“武帝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无市籍经商亦属违法,要受法律处罚。

在市内出售的物品如果售价在一钱以上,就必须标明价格。云梦秦简《秦律·金布律》载:“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一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

如果是较大的交易,需要订立契约,必须经过市吏检查,加盖官印,以为凭证。百姓在市内买物品时,货款必须投入特制的储钱罐--“扑满”里,以便官吏统计商贩的收入,按比率纳税。每个市都有专用的“衡器”,如斛斗、尺子等。

秦汉市内的货物价格由市场官吏每月评定一次,称之为“月平”。这是继承了西周的制度。王莽代汉时,改为在每季度的“中月”评定,《汉书·食货志》载:“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贾(价),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东汉时恢复“月平”制度。

西汉竹衡杆上墨书文字记,如果使用不合标准的称钱衡器,主人就要到乡官“里正”受处罚,服徭役十天。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6:34:01
唐代

图 唐长安城图



唐时管理市场的在两京--洛阳和长安是两京诸市署,“两京诸市署,各令一人,从六品上,丞各二人,正八品上。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新唐书·百官志》),直属太府寺管理。

另外尚书省的金部司也过问有关事宜,《新唐书》卷46《百官志》载:“(金部司)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两京市、互市、何市、宫市交易之事。”各地方官市也设有官吏管理。

唐律《杂律》篇就维护城市和市场管理秩序作了具体规定。唐代的市和前朝一样,定时开闭,《唐六典》规定:“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不按规定开闭市门,均要受法律处罚。

各市都设有“市门监”专司市门开闭和稽查出入人等。唐律还规定市内出售的物品要按类放置,并要标明,“凡建标立候,陈肆辨物,以二物平市,以三贾均市(精为上贾,次为中贾,粗为下贾)”(《唐六典·两京诸市署》)。

唐律规定:“诸在市及人众中,故相惊动,令扰乱者,杖八十;以故杀伤人者,减故杀伤一等。因失财物者,坐赃论。其误掠杀伤人者,从过失法。”,“诸在城内街巷及人众者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以故杀伤人者,减斗杀伤一等(杀伤畜产者,偿所减价)。”

图 唐长安路上骑马开车



在城市,禁止在街巷及人多之处无故快速驾车驰马,不得向城内官私住宅或道路射箭,不得在这些地方故意制造惊恐,引起骚乱,违者分别处笞、杖刑。

唐代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市司直接评定,“以三贾均市。(即上中下三贾)”。市司根据当时实际交易的物价来确定价格。如果市司在评定物价的过程中作弊营利,要受到处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疏议曰:谓公私市易,若官司遣评物价,或贵或贱,令价不平,计所加减之价,坐赃论。‘入己者’,谓因评物价,令有贵贱,而没财物入己者,以盗论,并依真盗除、免、倍赃之法。”


唐代政府对“市”也有一套专门的管理制度。

首先,将商品分门别类设立专门的行,既便于市场管理又有利于市人交易。据《长安志》记载,长安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而西市则“市内唐肆如东市之制,市署前有大衣行,杂糅货卖之所”。西市被称为“金市”,市各占两坊且“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其中有大衣行、鞦辔行、油靛店、窦家店、秤行、绢行、麩行、酒肆、帛肆、凶肆、衣肆、食店张家楼、卖药人、药行、卖饮子药家、饼团子店、柜坊(为商人存放钱币)、烧炭曝布商、首饰店、珠宝店、卖钱贯者等。

不仅长安等大都市,即便地方州县内亦有米行、绢行、铁行等各行的划分,这里的“行”就是同类货物售卖专区。其次,加强对度量器物的管理,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唐律疏议·杂律》对买卖行为的规定相当具体,如买卖的标的必须符合国家质量要求,“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市及州。县官司知情,各与同罪,不觉者,减二等。”

律疏对其作出了详细解释并规定“行滥之物没官,短狭之物还主”。严格禁止欺行霸市,主张买卖自由、交易合法,“诸买卖不和,而较固取者,及更出开闭、共限一价,若参市而规自入者,杖八十。已得赃重者,计利,准盗论。”后代的立法依然有此内容。

唐律将订立合同(契约)正式写入法律中,规定“诸买卖奴婢、马、牛、驼、骡、驴,已过价,不立市券,过三日笞三十卖者。减一等,卖者,减一等。立券之后,有归病者三日内听悔,无病欺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即壹买己讫,而市司不时过券者,一日笞三十,一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唐律疏议·杂律》)

《疏议》曰:“若立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

之所以特别规定奴婢和大牲畜的买卖契约,是因为怕奴婢或牲畜带有旧病,所以规定如果三日发现旧病者,准许悔约。

如果买卖双方已成交,而市司(市场管理官吏)不及时过券者,一日笞三十。所谓市券,就是官颁契约。土地房屋和其他财产也应有契约,除依民间习惯外,法律上也有规定,如田地买卖应有“文牒”,文牒也就是契约。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6:38:01
唐长安城生活风貌

唐长安城方圆达84平方公里,规模宏伟,形制规整,北贯渭水,西绕沣河,东临灞河、浐河,南望终南山。它沿袭了北魏洛阳城、北齐邺都南城的形制,三层城郭内外有别,城中功能区分严密。

长安龙首原为最高点,从军事安全、风水角度出发,他选择龙首原设置宫城。其南为皇城,为官署、社稷所在。再南为外郭城,市里杂居。

宫城主体为太极宫,内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等宫殿,是皇帝办理朝政、起居的所在。太极宫西为掖庭宫,是宫女休息的场所。太极宫东为东宫,供太子起居。

唐太宗时又在太极宫东面加修大明宫,内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延英殿与麟德殿等宫殿,成为唐高宗以后办理朝政、休息的场所,称东内。

太极宫就称西内了。宫城北边有禁苑,跨渭水两岸,广种林木,遍布亭台楼阁。宫城南边隔横街就是皇城了,是中央百官的衙署。

图 唐长安城采用“坊市制”结构




皇城之南是外郭城,又称罗城,官员私宅、寺院、作坊、市场、民宅星罗棋布,南北十一条街,东西十四条街,总共有一百〇一坊,由于外郭城的东南隅划入曲江池,实际上只有一百零九坊。坊墙墙基宽三米,每坊开四门。

坊里规划有十字街、曲巷、府第等。长安城全城有中轴线,以宫城南门承天门、皇城南门朱雀门、外郭城南门明德门为中轴线,全城左右对称布局。

朱雀门到明德门的大道最宽,称天街,街以东为成年县,以西为长安县,东、西市分立两皇城之南,再南均是里坊民宅,以近宫城、皇城的里坊最为繁华,也是达官贵人们追逐的地段。

隋唐两代开凿了四条水渠,引水入长安。

永安渠:从城南交水引入西市,北入禁苑,注入渭水。

清明渠:从永安渠之东引泬水入兴庆宫,北入皇城,注入太极宫的水池;另一支入大明宫龙首池,从西苑注入渭水。

漕渠:从城西分橘水自金光门入城,注入西市。

这四条渠水解决了大问题。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6:40:48
长安东西市与“买东西”


“买东西”啦!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北朝民歌《木兰诗》),我们一起来买东西,那么“东市”、“西市”在哪里呢?

《三辅黄图》里提到:“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

《长安志》列举有:四市、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不够九个。

据现代考古,长安九市应当是: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柳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其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在汉长安城内,合称四市;其余五市在市郊,如柳市在长安城西昆明池南,直市在渭桥北,交门市也在渭桥北,孝里市在雍门之东,交道亭市在便桥东。

图 唐长安城、经济的繁荣图



唐代元稹《估客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唐代京都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在唐代京都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东市”在今西安交通大学一带,“西市”在今劳动南路一带。

图 唐长安地图



“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等上层社会,而“西市”不仅是大众平民市场,更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唐代“西市”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铺4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

唐长安东西两市除所处位置上的不同之外,主要的区别:

1、经营商品的种类略有不同

东市和西市同是长安城工商业市场,但是由于其市场位置的不同,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也略有区别。

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志·东市》),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

2、东西市内部的街道布局

在东西两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两市各有八门。每门各与市内主干大街相通。市门有门吏管理。如同长安城内宫门、城门、坊门一样,早晚要随街鼓声而定时启闭。

两市内的基本布局是,中央各设市局与平准局,为市场的管理机构。所有店铺都临街开设于各方的四周,每方中小的曲巷,也都有临路开设的店铺。这样临街设店,四面立邸,既便于交通和货物进出装卸,又便于招搅顾客,进行贸易。


唐代长安市的“西市署”与“平准署”

唐朝长安在外郭城的设置两个商业集中的地方。一个是东市,另一个是西市。东西两市也就变成了长安城的商业中心。两个市场各自占据两坊土地,四周有墙,每面墙都有两个门,两两相对的市门之间,有街道直通。大街的旁边,有众多曲巷。街巷互相通连,往来非常便利。

唐朝的政府在两个市场中设立“市局”和“平准局”。“市局”又称之“市署”,“署令”为从六品的官员,它掌握“百族交易之事”。“市局”隶属于太府寺,是两市最高的管理机构。而“平准局”又称为“平准署”。“平准局”的官员叫“平准令”,为从七品官员。其职责是“掌供官市易之事”。

西市署:主要进行市场建设、交易时间、物价、货品质量、度量衡、禁止非法交易、奴婢牛马交易、市场治安等八个方面管理。

图 大唐西市博物馆




每天,长安城正午时分和日落前都会分别想起鼓声和钲声,人们就知道西市开始营业和收市了,因为根据当时官府的规定,《唐会要》卷八十六中说,“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其州县领务少处,不欲设钲鼓,听之。”。

西市署还会定期对商人实用的度量衡进行校准,校准合格才能使用,以避免商人的缺斤少量。另外还规定,摆摊的地方要远离官衙30米,距离民房1.5米以上,由监事负责督管,如果占道经营,会被鞭打,以及要求把占道的地方回复原样。


平准署:主要负责采购官府所需之物、出售官府罚没之物以及平衡市场价格

西市有同样也有常平仓,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同时,他们对物品的优劣进行分类,然后来确定价格,以避免以次充好的事件出现。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6:43:48
集市内较为出名的店铺

据《长安志》记载,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见于文献记载的,东市有铁行、笔行、肉行、善卜者、卖胡琴者、赁驴人、造琵琶者、货锦绣彩帛者、印刷业、毕罗店、酒肆、饭馆、凶肆(出售丧葬用品)等。

东市也是一座小小的城中城,有着城墙和城门。城门有门吏把守着,要等晨鼓敲了,城门才打开。

图 唐长安城内坊巷模拟图



东市里面有横横竖竖四条,把东市分成了“井”字形的九个部分,其中中间的三块,从北到南分别设有常平仓、市署和平准署,常平仓是国家的粮仓,平日里屯着粮食,粮价上涨了就放粮,粮价下跌了就储粮,以保证粮价平稳,老百姓能吃得上饭。而市署和平准署则是市场和物价的管理部门。

东市因为靠近达官贵人的宅院,所以这里卖的高端奢侈品也比较多,如果要说是热闹好玩,那还得去西市。

西市“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西市的店铺和行业,见之于文献记载的,远较东市为多。如其中有大衣行、鞦辔行、油靛店、经营法烛的窦家店、秤行、绢行、麩行、酒肆、帛肆、凶肆、衣肆、食店张家楼、卖药人、药行、卖饮子药家、饼团子店、柜坊(为商人存放钱币)、烧炭曝布商、首饰店、珠宝店、卖钱贯者等等。

西市的格局和东市差不多,只是街道没有东市那么宽阔,但是这里的商行和货物却要比东市丰富,吃穿用,行行都有,要尝美食,有酒肆、茶楼、饭馆、饼团子铺、果子行、鱼行,要穿新衣,有绢行、帛肆、绸行、大衣行、帽行,要装点形容,有首饰行、珠宝行,日用杂物,有秤行、油靛行、炭行、灯烛行、磨行,求医问药,有药行、饮子行,一句话,西市,啥都有!

在这些店铺中,经营规模较大且为出名的是饮食业。有故事说,德宗一次临时召见吴凑,命为京兆尹(都城最高行政长官),要他立即上任。吴凑赶紧骑快马请客,待客人到府,酒筵已经摆好。客人惊奇地问:“酒筵怎么准备得这样快?”府吏回答说:“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常可立办也”(《唐国史补》卷中)。

西市有一卖饮子药家,虽百文仅售一服,所用也不过数味寻常之药,但由于各种疾病,饮者即愈,故店家虽“日夜剉斫煎煮,给之不暇。人无远近,皆来取之,门市骈罗,喧阗京国,至有赍金守门五七日间,未获给付者,获利甚极“(《太平广记》卷二一九)。

甚至一些闻所未闻的东西,也可以去西市找找看。比如段成式在他专门记录各种奇闻怪谈的《酉阳杂俎》中说到一种叫“狼巾”的东西,就是狼的筋,想买怎么办?就去西市啊!去胡商那里瞅瞅,说不定就有呢。

因为长安的商贸太兴盛,东市和西市都感觉不够用了,于是,长安中还有过中市、南市和新市。中市位于东西两市之间,是进行马牛驴等牲畜交易的专门市场。南市和新市则位置比较偏僻。后来,这三个市都废弃了,逛街,大家还是习惯性认准东市西市。


西市也作刑场

历史上的西市不单单发挥着经贸区的作用,同时也有其他用场,比如作为刑场。唐代著名酷吏,也就是撰写《罗织经》的来俊臣就是被斩首于西市。

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图 古代行斩刑图



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古代处决犯人,一般选在街头、闹市区。

《唐六典·刑部》中规定,“凡决大辟罪皆于市”。北京有条歇后语,叫“鹤年堂讨刀伤药——死到临头”,就是因为鹤年堂药店在清代京城有名的刑场菜市口附近。汉律中规定的枭首、腰斩、弃市三种死罪,也都要选择在如清朝菜市口这样的地方执行。

枭首,即砍头,头砍下来后要悬挂在木杆上头“公示”,这是秦朝处决死囚的常用手段,即所谓“枭首示众”,后来也有将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的。

至于“弃市”之刑名,则直接因为行刑地点位于“市”,犯人在街市上处死后,不准收尸,原地“晒尸”一定时间,供公众观看。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7:10:09
邸店

图 《盛世江南图》局部



其中,《长安志》中记载,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积集”,西市“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

所谓“邸”也叫“邸店”。根据《唐律疏议》解释,“剧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

“邸店”的作用主要几方面:

一,为了远方而来的商人住宿。唐朝疆域广阔,贸易往来频繁很多长途贩运的大商人来到长安,都喜欢住进这样的“邸店”。

二,为了过往客商存放货物。

三,最后一个作用,则是帮助客商卖出货物再买进货物。

唐朝政府规定了两市四面立邸,为这些全国各地的商人活动提供了方便。


鬼市

在唐朝时官方规定,一旦入夜,任何人不得在街上行走,违令者定罪发落。这一规定在史书中称为“宵禁”。

唐朝实施了“宵禁”制度,所谓的“宵禁”,指的是每天晚上二更以后,即晚上的9点后,将禁止行人再随意在大街上走动,老百姓必须要回家闭门熄火睡觉,直到第二天的五更,也就是从凌晨的三点开始,才可以再次出门活动。

而且,为了便于管理和安全,长安城还被隔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格,这些小方格被称为“坊”,到了宵禁的时刻,不但老百姓不能出门,这些“坊”还会被锁起来,防止老百姓自由走动。

图 唐代长安“鬼市”



关于“鬼市”,古代的记载有不少,据《辇下风时记》记载:“长安务本坊西市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秋冬夜多闻卖干柴,云是枯柴精也”。

鬼市的几种解释

(1). 唐 代 西域 海西国 的一种无人售货的集市名。《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西海有市,贸易不相见,置直物旁,名鬼市。”

(2).亦称“ 鬼市子 ”。指夜市。

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鷄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

宋代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清代俞樾 《茶香室三钞·鬼市子》:“按今京师有所谓黑市者,殆即 宋 时鬼市子乎!”

清朝的《岭南杂记》也记载过:“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与交易,多得异物。”

不过,也有把“鬼市”解释成“海市蜃楼”现象的,但是并不是很符合。


(3).鬼怪群聚之处。 唐·无名氏《辇下岁时记·鬼市辇》:“俗说 务本坊 西门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又载,“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


(4).指阴间集市。

《水经注》:狼茺之民,冥夜为市。以鼻嗅金,即知美恶。疑即此种。

范正敏《遁斋闲览·人事》:“寺僧云,一岁之中凡数次如此,人谓之鬼市,阴冥之事,盖有非人意所能测者。”


鬼市淘宝,鬼市之所以神秘,其诡异之处有三:

一是鬼市半夜而合,鷄鸣而散,来无影去无踪;

二是鬼市里卖什么的都有,不分门别类,亦不整齐规章,出摊儿的谁来得早,谁先占地;

三则是鬼市里的奇珍异宝鱼目混珠,既有来路不正,也有奇货可居,买卖交易不问出处。

这就是人们好奇鬼市,喜欢在这里淘宝的原因。


逛鬼市,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能问物件的来源。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规矩,买卖双方议价,旁人不得插话,否则就会令人嗤之以鼻。

为了避免旁人插话,鬼市有一套自己的“黑话”,在这里很少听到平常所说的数字,而是用一些别的音替代。“捏、夹、早、长、拐;挠、挑、康、汪、海。”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2、3、4、5、6、7、8、9、10。

民国的北京“鬼市”主要集中在天桥、西小市、东小市、高粱桥、朝阳门外等,曾兴盛一时。


夜市

另外,随着唐朝商业的发展,原本经营的规定时间逐渐被打破。时间限制逐渐不能够约束商业的活动,于是出现了夜市。

中唐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与王建并世齐名的诗人张籍《送南客》诗云:“夜市连铜柱,巢居属象州。”“夜市”一词在中唐诗作中一再出现,证明在唐朝中期的通都大邑已经出现了夜市。

唐朝商业以都城长安最为繁盛。从唐朝中期起,商业越出两市,渗入坊间,逐渐冲破了地域的限制。如颁政坊有馄饨曲,长兴坊有毕罗店(一种抓饭),胜兴坊有推小车卖蒸饼的,辅兴坊有卖胡麻饼的,水昌坊有茶肆,等等。坊间的店铺还逐渐冲破了时间的限制。务本坊西门率先出现了“鬼市”,即夜市。夜市发展很快。

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断。“(《唐会要》卷86市)然而夜市仍在发展,以至崇仁坊“尽夜喧呼,灯火不绝。”(《长安志》卷8)朝廷只得听之任之。夜市的发展使禁夜制度无形中受到破坏。晚唐诗人薛逢就生动地写道:“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以上资料足以证明,唐朝中期,都城长安不但出现了夜市,而且具有相当的规模。

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十年,正月十五夜间,杨家五宅同时夜游,与广宁公主的骑从争着进入西市门,最终发生冲突。虽然后来唐文宗李昂禁止夜市,但是夜市不仅没能被禁止,还发展到了里坊。

“长安坊中,有夜栏街铺设祠乐者,达明未已”(《唐语林》卷二《政事下》),游乐活动通宵达旦。

各地夜市中,酒肆娼楼是生意最兴隆的行业。长安“两坊市间行不事家业、黥刺身上、屠宰猪狗、酗酒斗打,及僦枸关节、下脱钱物、樗蒱(注:古代色子赌博游戏)赌钱人等”(《唐会要》卷六七《京兆尹》),可以想象当年有多繁华。

所以,到了宋朝,官府则全面废除了“宵禁”,当时的都城开封,成了一座不夜城。



图 宋朝夜市

方德元所著《金陵记》中也记载了南京夜市的繁盛:盛金钱于腰间,微行夜中买酒,呼秦女,置宴。

杜荀鹤《送人游吴》描写苏州夜市为:“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张籍《送郑尚书出镇南海》描述广州夜市景象为:“蛮声喧夜市” 。

到了南宋,夜市承继唐朝,更进一步,可谓盛况空前,不再是单纯的商品交易场所,集娱乐、餐饮、贸易于一身,尤其是娱乐最为活跃。皇城杭州,夜市接早市,通宵达旦,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几近疯狂。此时夜市可说是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元朝时期,夜市被禁止,不仅如此,还闭关锁国实行海禁,禁止夜间点灯,禁止结社集会,禁止民间练习武艺等等。关闭集市,致使“舟车停留,道路萧条”,每年“越境私贩作罪者动以千人。”中国商业出现大倒退,阻碍了中国工商业文明因素的成长及原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明朝时,夜市不仅恢复了,而且达到了繁华的境地。

翟宋吉有一首诗,描绘出杭州夜市一幅繁华景象:

销金小伞揭高标,江藉青梅满担挑;

依旧承平风景在,街头吹彻卖场箫。

《西湖游览志余》有盛赞临安夜市秩序良好的语句:“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




图 古代街道夜景古代夜景夜景街道夜市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7 17:14:10
买“东西”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诗》,由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意思是说,花木兰去城东的市场买了骏马,去城西的市场买了骑马的鞍子,去城南的市场买了套马的笼头,去城北的市场买了赶马的鞭子。

文学上来说,这句话应用的“互文”的手法。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

虽然如此,但是提到的“买东西”一说是怎么来的呢?

一说,买东西的“东西”

商人将东都洛阳的物品贩到西都镐京去卖,回头时再把西都镐京的物品贩到东都洛阳去卖,即是说买东都的物品卖到西都,交易西都的物品再卖到东都,自此,“买东卖西”、“买卖东西”便成为“交易”的通称。买东西、卖东西之说由此而来。

二是,“买东买西”——购物的说辞

东西这在古代来说是两个明显的方位词,但是随着商业与方位的联系,也就有了与之相联系的词语。

说是在汉唐时期,因为对商业有着明显的限制,从事商业的人,会有专门经商的地方。

在城市中,商业区一般会在皇宫的背后区域,并且,东西分离,每个地方的所卖之物都有着限定。

图 唐长安全景图



由于古长安东西两市是当时最重要的国际性交易市场和时尚娱乐中心。两市商贸繁荣,人们购物多去这两处,时而买东,时而买西,久而久之,“买东西”一词也就成了人们购物的说辞。

三是,“东西”一词来历与五行有关

“买东西”这一语言现象,传说是基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衍生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人发现,上述五类物质经过混合加工,可以构成世间许多新的物质来,因而就产生了以这五类物质作为宇宙间万物的基础这一观念。据此,人们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归纳于这五类物质之中,而这五类物质由此成了具体事物抽象化的代名词。

说为什么会是东西,而不是南北。古人尚五行之风,东西南北中分别对应木金火水土。而中部是皇室的地方。而南北的水火代表的可能是火灾与水灾。而东西的木金在中国所代表的木材与矿物,在他们看来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就有了东西的由来。

又有说,在古代“南北”所对的“水火”以及“中”所对的“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没有买卖的必要。古人以面南背北为上,即南北为通路,东西两侧置放物件,指点物件的时候自然指着东、西两面,故以东西来作为物品的统称。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8 13:04:19
另外,补充一下:

东汉壁画,03年陕西定边县郝滩乡汉墓出土

现存陕西考古研究所图一墓主夫妇图,男左,红衣右衽;女右,绿衣左衽图二狩猎图,红衣黑冠骑马男涉猎山间,走兽奔走图三庭院图,院旁有积粮及粮仓,有“禾积”“高禾积”榜题图四车马出行图,绿衣女端坐车中,黑衣驭手御车而行

图 东汉壁画:“禾积”“高禾积”榜题图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的古文明》第243页的24274楼。)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8 13:19:43
集市内较为出名的店铺

长安城的里坊则不同,它四周全是高墙,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里坊内有南北贯通的小街,坊墙四面各开一个坊门,供坊内居民出行。可知所谓里坊,俨然长安城里的一座座“小县城”。

也就是说,走在长安城宽阔的大街上,两旁全是数米高的里坊外墙,看不到一座商铺。这一点看看里坊的结构图便很清楚。

图 唐长安城里坊碑刻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据历史记载,隋代便有“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的法律,不许百姓“向街开门”,目的就是为了“抑工商”。唐高宗时代则更有“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的规定,严禁百姓“侵街”,保证里坊的外墙不开商铺。

据《长安志》记载,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见于文献记载的,东市有铁行、笔行、肉行、善卜者、卖胡琴者、赁驴人、造琵琶者、货锦绣彩帛者、印刷业、毕罗店、酒肆、饭馆、凶肆(出售丧葬用品)等。

东市也是一座小小的城中城,有着城墙和城门。城门有门吏把守着,要等晨鼓敲了,城门才打开。

图 唐长安城内坊巷模拟图



为什么站要在门口,不进去呢?

唐代有个规定,市场只有到了正午才能开门,日落前就要关门。

唐代的货币:一是铜钱,二是绢帛等丝质物品。

太阳西斜,金吾卫开始上街巡逻,长安城炊烟四起。

东市里面有横横竖竖四条,把东市分成了“井”字形的九个部分,其中中间的三块,从北到南分别设有常平仓、市署和平准署,常平仓是国家的粮仓,平日里屯着粮食,粮价上涨了就放粮,粮价下跌了就储粮,以保证粮价平稳,老百姓能吃得上饭。而市署和平准署则是市场和物价的管理部门。

图 唐代长安城西市平面图



《长安志》卷八“东市”条:公卿以下民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甚多,由是商贾所凑多归西市。

东市因为靠近达官贵人的宅院,所以这里卖的高端奢侈品也比较多,如果要说是热闹好玩,那还得去西市。

《长安志》卷十“西市”条:

南北尽两坊之地,市内有西市局(原注:隶太府寺。市内店铺如东市之制。......市西北有池,长安中沙门法成所穿,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为放生池。)、放生池、平准局、独柳(乃刑人之所)。

西市局是唐代管理市场的一个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工商管理所;放生池是武则天时期一个和尚在西市西北角开凿的一个人工湖;平准局--平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经济制度,政府出资,贱时买,贵时卖。

市场也是信息集散地,是社会的纽带,也是各种政治大戏的舞台,还是平民的乐园。

西市“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西市的店铺和行业,见之于文献记载的,远较东市为多。如其中有大衣行、鞦辔行、油靛店、经营法烛的窦家店、秤行、绢行、麩行、酒肆、帛肆、凶肆、衣肆、食店张家楼、卖药人、药行、卖饮子药家、饼团子店、柜坊(为商人存放钱币)、烧炭曝布商、首饰店、珠宝店、卖钱贯者等等。

西市的格局和东市差不多,只是街道没有东市那么宽阔,但是这里的商行和货物却要比东市丰富,吃穿用,行行都有,要尝美食,有酒肆、茶楼、饭馆、饼团子铺、果子行、鱼行,要穿新衣,有绢行、帛肆、绸行、大衣行、帽行,要装点形容,有首饰行、珠宝行,日用杂物,有秤行、油靛行、炭行、灯烛行、磨行,求医问药,有药行、饮子行,一句话,西市,啥都有!

在这些店铺中,经营规模较大且为出名的是饮食业。有故事说,德宗一次临时召见吴凑,命为京兆尹(都城最高行政长官),要他立即上任。吴凑赶紧骑快马请客,待客人到府,酒筵已经摆好。客人惊奇地问:“酒筵怎么准备得这样快?”府吏回答说:“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常可立办也”(《唐国史补》卷中)。

西市有一卖饮子药家,虽百文仅售一服,所用也不过数味寻常之药,但由于各种疾病,饮者即愈,故店家虽“日夜剉斫煎煮,给之不暇。人无远近,皆来取之,门市骈罗,喧阗京国,至有赍金守门五七日间,未获给付者,获利甚极“(《太平广记》卷二一九)。

甚至一些闻所未闻的东西,也可以去西市找找看。比如段成式在他专门记录各种奇闻怪谈的《酉阳杂俎》中说到一种叫“狼巾”的东西,就是狼的筋,想买怎么办?就去西市啊!去胡商那里瞅瞅,说不定就有呢。

仅次于长安的全国最大的市是东京洛阳。东京洛阳的市称为南市,有 120行,3000 多个肆。唐高宗时,又将临德坊立为北市。

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长安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因为长安的商贸太兴盛,东市和西市都感觉不够用了,于是,长安中还有过中市、南市和新市。中市位于东西两市之间,是进行马牛驴等牲畜交易的专门市场。南市和新市则位置比较偏僻。后来,这三个市都废弃了,逛街,大家还是习惯性认准东市西市。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8 13:23:09
唐代饮食

那么讲到唐代长安城东西市的店铺,就想顺便补充些唐代的吃食。

图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宴饮图》



《宴饮图》,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图中描绘当时盛行的游玩享宴之风,中间放置各种食物。图中有一个小细节值得关注,桌子前面摆放了一个汤盆,这或许可以反映出当时唐人吃饭时已经喝汤了。

唐朝早餐,最常见的“馎(bó)饦(餺飥)”。简单地说,就是面片汤。

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对馎饦的做法有详细描述:“餺飥,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简单说就是面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调料,是唐人比较常见的主食,属于前面提到的“汤饼”之一。

隋唐五代的面食更加丰富,仅饼的品种就有许多。有煮饼、蒸饼、汤饼、蝎饼、阿韩特饼、凡当饼、 胡麻饼、双拌方破饼、春饼、赍字五色饼、五福饼、丸饼等。其中,春饼是一种以麦面裹菜肉蒸成或烙成的圆薄饼。

另一个常见的早餐是“粥”。

话说粥这种简单又营养的东西,也是唐人最爱,比如白居易的“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

粥的原料与饭相同,种类也是差不多。记有栗米粥,稻米粥,麦粥,面粥等。在夏天作为消暑的食品见录于书为多。粥里可以加上各种配料,因配料不同分为杏酪粥,云母粥,胡麻粥,地黄粥,茶粥,葱粥等。高级的粥还有栗粥,乳粥,豆沙加糖粥。因为粥的配料不同,颜色也多种多样。白黄玄红各色在碗中争艳,令观者赏心悦目。

隋唐风俗,在立春日吃春饼。《月令广义》卷五说:“唐人立春日食春饼、 生菜,号春盘。薄剂煿菜肉裹食也。”“赍字五色饼”的制作 方法是“刻木莲花,藕禽兽形按成之”,饼上印有美观的花纹图案,这与现在用模子作点心的方法一样。“五福饼”也是一种类似点心的饼,它其中有五种不同的馅料,这反映当时饼类食品的制作有很高水平。

由饼的制作发展起来的糕点食品,隋唐以来品种繁多。如:苏(奶酪)、 豆餤(豆饴)、粔汝(米饼)、飡(糍团)、饧(薄糖)、 饼馁(有馅带奶酪的饼)等。

此外,隋唐时的面条和面团食品还有许多品种,如:冷陶(过水凉面)、汤饼(汤面),以及羊肉面、鸡汤面、素菜面等。

除了饼外,当然要说饭,北方人以栗米饭为主,南方多水稻,以稻米饭为主,较少还有麦饭和雕胡饭。雕胡饭这名字文诌诌的一听就知道是诗人和文士起的,一般百姓只能吃栗米和糙米做的饭。这种饭吃下去是涩口难入,甚至于“吃则胸疼”。

相对而言贵族的饮食要考究的多了,夏天有用水晶饭(糯米),龙晴粉,冰片,牛酪浆调制后放入冰池冷却的清风饭。日常尚有将肉丝鸡蛋等杂味汤汁浇到黄米饭上的“御黄王母饭”。

唐代比较著名的饭食有“青精饭”、“团油饭”、“王母饭”、“荷包饭”和“饧粥”、“茗 粥”等。“青精饭”是一种用南烛树叶的汁浸黑的米蒸成的饭,其色如青, 故名青精饭或乌饭。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十种》中说:“乌饭法: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瑿珠,袋盛,可以适远方也。”杜甫《赠李白》诗云:“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此类食品也就是今天的蒸饭。

还有当时名菜中的名菜——“浑羊殁忽”,做法也很奇特,《太平广记》中说:“取鹅,燖去毛,及去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剥,去肠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却羊。取鹅浑食之。”

简单说,就是把羊和鹅杀了之后去内脏褪毛,然后在鹅的肚子里放上调好料的糯米饭和肉,把鹅放到羊的肚子里,然后烤羊,等羊肉烤好了,去吃鹅。

图 《韩熙载夜宴图》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



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记载,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歌咏葡萄酒的唐诗。

最后,唐朝人吃饭,还喜欢搭配“果品”,就是水果啦,橘子、荔枝、琵琶、龙眼、梨、桃、枣、杏、李子、樱桃都是当时常见的果品。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8 13:24:36
邸店(dǐ diàn)

古代供客商居住、堆储货物、进行交易之店栈。亦称邸舍、邸阁,简称邸或店。

旅馆在古代中国又被称为逆旅、客舍、客馆、客店、邸店、邸舍等等,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周礼·地官·遗人》云:

“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这是有关旅馆的较早的文献记录。

从旅馆的提供功能和属性上看,有商业性的民间旅馆如旅店、邸店、招商旅店等;有接待性旅馆,如养士馆、会馆,皇室的行宫、苑囿等;有政治性的官办旅馆,如驿站、馆驿、诸侯馆等。

唐代旅馆的档次不一,设施也有差别。

旅馆里最一般的设施,有卧床、炉子等食宿设施。唐代旅馆也可以提供超常服务和定制服务,有的就开设了租赁、寄存等业务。有的旅馆利用地利之便,甚至能够提供温泉浴。

其中,《长安志》中记载,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积集”,西市“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

所谓“邸”也叫“邸店”。根据《唐律疏议》解释,“剧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

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亦称“邸舍”、“邸阁”、“邸肆”、“邸铺”、“塌坊”、“塌房”。

“邸”原是指堆放货物的货栈,“店”原是指沽卖货物的场所,东晋、南朝至唐初两者是有所区分的。但南朝时已有邸店联称。

三国时已出现,时有邸舍、邸阁之名目,即仓储之所。《三国志·蜀志·后主纪》:“亮使诣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邸舍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可存钱物,以供借贷,并订明归还期限,至期不还,子息滋长。邸阁则存放转输之粮、货,并设度支校尉管理。隋唐时邸店已遍及都市和交通要道。

据《唐律疏义》卷四《平赃者》:“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估卖之所为店。”似邸与店有别,但实际两字常连用,居物、交易两项内容亦兼有之。其店主称居停主人。有时亦兼营商货之批发或银钱之存放。唐长安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亦相类似。

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宋代的都市中亦多设有邸店,不仅商人经营之,军队、官员和寺观也开店牟利。

此外,宋代尚有专供客商堆货的塌房,性质与邸店同,至明则成为官办货栈兼征税机构。参见“塌房”。

“邸店”的作用主要几方面:

一,为了远方而来的商人住宿。唐朝疆域广阔,贸易往来频繁很多长途贩运的大商人来到长安,都喜欢住进这样的“邸店”。

二,为了过往客商存放货物。

三,最后一个作用,则是帮助客商卖出货物再买进货物。

唐朝政府规定了两市四面立邸,为这些全国各地的商人活动提供了方便。

唐朝经济生活中,古代商业交易的邸店发展了,而柜坊、飞钱也相继出现了。

唐初以后,邸店除堆放货物外,也兼住商客。商客带着货物住进邸店后,邸店主人与牙人为商客作中间人,将货物卖出,或再购买货物。这样邸店又发展为客商交易的场所,具有仓库、旅舍、商店多种性质。

长安大商人窦乂(yi),用三万钱在西市秤行南边买下一块地皮,建造邸店二十间,以招徕商客,号为“窦家店”,因为此店是客商往来的要冲,所以窦乂每日获利数千。定州富商何明远把邸店设在驿站旁边,专供往来客商作旅店兼商店之用。

柜坊是专供客商寄存钱财的地方,最迟在唐朝中期已出现。那时由于商品流通增加,商业活动频繁,交易数额往往很大,原来的现款交易方式已不方便。于是,有些邸店就转化为柜坊,也有人兼营柜坊,代客商保管钱财,并收取柜租;还可以凭客商的信物,代为支付款项。

柜坊的这种职能,减省了现款交易的许多麻烦,便利了商业的发展。前面的商人窦乂,同时也在长安西市开始了柜坊,收纳不少存款。

柜坊的这种职能,有点像后世的钱庄。唐代的长安、扬州等大商业城市,因商业繁荣,柜坊自然很多。

图 古代邸店、唐三彩钱柜



柜坊还有一种职能,那就是放高利贷。穷苦人主要是农民,以布帛、粮食做抵押,向柜坊借钱,利息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柜坊的这种职能,又有点像后世的当铺。

飞钱又叫便换,类似于现在的汇票。飞钱的出现可能比柜坊稍晚些,有人认为开始于唐宪宗年间。

“飞钱”有两种:

一种是各地在京师的商人,将售货所得款项,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由进奏院开具发联单式的“文牒”或“公据”,一联交给商人,一联寄往本道。所谓进奏院,是唐代中期边疆地区的藩镇节度使为加强与中央政府的联络,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专门负责呈递奏章,向朝廷各部门请示汇报及搜集政治、商业消息等。

到九世纪初,全国节度使已发展至四十多个。使用“飞钱”的商人与节度使派遣在京的进奏院交涉完毕后,以一纸凭据即可随时随地兑换现钱。

另一种“飞钱”是由一些“邸店遍海内”的私商办理的。这些私商就是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及欧亚国家开设钱庄、票号的山西商人的祖先。私商招徕这种生意,一是为了避免输送现钱,二是牟利。他们利用总店与设在各地邸店之间的联系,向不便携款远行的商人发放票据,商人可凭此“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在私商所开的联号合对票券后取兑货款。

当时进奏院所办的“飞钱”曾一度收费,元和七年时,每千钱“便换”收取汇费达百文。而私商受理的“飞钱”都是平价汇兑,不收汇费。

飞钱的办法是:商人预先在长安把钱交给他将要前往的某道的进奏院(驻京办事处),或交给某军府、某使节、某富家,由当事者付给商人文卷,写明飞钱数额。商人带着文卷,即可轻装离京,到目的地后凭文卷取钱,再购买货物运回长安。同时,诸道院等受理飞钱时,要向商人收取一定的“汇费”。

飞钱的出现,使得商人避免了重金随身走远路带来的麻烦和危险,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8 13:27:54
鬼市

在唐朝时官方规定,一旦入夜,任何人不得在街上行走,违令者定罪发落。这一规定在史书中称为“宵禁”。

唐朝实施了“宵禁”制度,所谓的“宵禁”,指的是每天晚上二更以后,即晚上的9点后,将禁止行人再随意在大街上走动,老百姓必须要回家闭门熄火睡觉,直到第二天的五更,也就是从凌晨的三点开始,才可以再次出门活动。

而且,为了便于管理和安全,长安城还被隔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格,这些小方格被称为“坊”,到了宵禁的时刻,不但老百姓不能出门,这些“坊”还会被锁起来,防止老百姓自由走动。

图 唐代长安“鬼市”



关于“鬼市”,古代的记载有不少,据《辇下风时记》记载:“长安务本坊西市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秋冬夜多闻卖干柴,云是枯柴精也”。

鬼市的几种解释

(1). 唐 代 西域 海西国 的一种无人售货的集市名。《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西海有市,贸易不相见,置直物旁,名鬼市。”

(2).亦称“ 鬼市子 ”。指夜市。

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鷄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

宋代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清代俞樾 《茶香室三钞·鬼市子》:“按今京师有所谓黑市者,殆即 宋 时鬼市子乎!”

清朝的《岭南杂记》也记载过:“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与交易,多得异物。”

不过,也有把“鬼市”解释成“海市蜃楼”现象的,但是并不是很符合。


(3).鬼怪群聚之处。 唐·无名氏《辇下岁时记·鬼市辇》:“俗说 务本坊 西门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又载,“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


(4).指阴间集市。

《水经注》:狼茺之民,冥夜为市。以鼻嗅金,即知美恶。疑即此种。

范正敏《遁斋闲览·人事》:“寺僧云,一岁之中凡数次如此,人谓之鬼市,阴冥之事,盖有非人意所能测者。”


鬼市淘宝,鬼市之所以神秘,其诡异之处有三:

一是鬼市半夜而合,鷄鸣而散,来无影去无踪;

二是鬼市里卖什么的都有,不分门别类,亦不整齐规章,出摊儿的谁来得早,谁先占地;

三则是鬼市里的奇珍异宝鱼目混珠,既有来路不正,也有奇货可居,买卖交易不问出处。

这就是人们好奇鬼市,喜欢在这里淘宝的原因。


逛鬼市,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能问物件的来源。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规矩,买卖双方议价,旁人不得插话,否则就会令人嗤之以鼻。

为了避免旁人插话,鬼市有一套自己的“黑话”,在这里很少听到平常所说的数字,而是用一些别的音替代。“捏、夹、早、长、拐;挠、挑、康、汪、海。”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2、3、4、5、6、7、8、9、10。

民国的北京“鬼市”主要集中在天桥、西小市、东小市、高粱桥、朝阳门外等,曾兴盛一时。



夜市

另外,随着唐朝商业的发展,原本经营的规定时间逐渐被打破。时间限制逐渐不能够约束商业的活动,于是出现了夜市。

中唐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与王建并世齐名的诗人张籍《送南客》诗云:“夜市连铜柱,巢居属象州。”“夜市”一词在中唐诗作中一再出现,证明在唐朝中期的通都大邑已经出现了夜市。

唐朝商业以都城长安最为繁盛。从唐朝中期起,商业越出两市,渗入坊间,逐渐冲破了地域的限制。如颁政坊有馄饨曲,长兴坊有毕罗店(一种抓饭),胜兴坊有推小车卖蒸饼的,辅兴坊有卖胡麻饼的,水昌坊有茶肆,等等。坊间的店铺还逐渐冲破了时间的限制。务本坊西门率先出现了“鬼市”,即夜市。夜市发展很快。

图 唐长安的坊市、古代夜景



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断。“(《唐会要》卷86市)然而夜市仍在发展,以至崇仁坊“尽夜喧呼,灯火不绝。”(《长安志》卷8)朝廷只得听之任之。夜市的发展使禁夜制度无形中受到破坏。晚唐诗人薛逢就生动地写道:“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以上资料足以证明,唐朝中期,都城长安不但出现了夜市,而且具有相当的规模。

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十年,正月十五夜间,杨家五宅同时夜游,与广宁公主的骑从争着进入西市门,最终发生冲突。虽然后来唐文宗李昂禁止夜市,但是夜市不仅没能被禁止,还发展到了里坊。

图 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



唐宪宗元和年间,“长安坊中,有夜栏街铺设祠乐者,达明未已”(《唐语林》卷二《政事下》)唐末的长安崇仁坊,更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游乐活动通宵达旦。

各地夜市中,酒肆娼楼是生意最兴隆的行业。长安“两坊市间行不事家业、黥刺身上、屠宰猪狗、酗酒斗打,及僦枸关节、下脱钱物、樗蒱(注:古代色子赌博游戏)赌钱人等”(《唐会要》卷六七《京兆尹》),可以想象当年有多繁华。

所以,到了宋朝,官府则全面废除了“宵禁”,当时的都城开封,成了一座不夜城。

图 宋朝夜市



方德元所著《金陵记》中也记载了南京夜市的繁盛:盛金钱于腰间,微行夜中买酒,呼秦女,置宴。

杜荀鹤《送人游吴》描写苏州夜市为:“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张籍《送郑尚书出镇南海》描述广州夜市景象为:“蛮声喧夜市” 。

到了南宋,夜市承继唐朝,更进一步,可谓盛况空前,不再是单纯的商品交易场所,集娱乐、餐饮、贸易于一身,尤其是娱乐最为活跃。皇城杭州,夜市接早市,通宵达旦,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几近疯狂。此时夜市可说是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元朝时期,夜市被禁止,不仅如此,还闭关锁国实行海禁,禁止夜间点灯,禁止结社集会,禁止民间练习武艺等等。关闭集市,致使“舟车停留,道路萧条”,每年“越境私贩作罪者动以千人。”中国商业出现大倒退,阻碍了中国工商业文明因素的成长及原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明朝时,夜市不仅恢复了,而且达到了繁华的境地。

翟宋吉有一首诗,描绘出杭州夜市一幅繁华景象:

销金小伞揭高标,江藉青梅满担挑;

依旧承平风景在,街头吹彻卖场箫。

《西湖游览志余》有盛赞临安夜市秩序良好的语句:“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

图 古代街道夜景古代夜景夜景街道夜市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5-08 15:11:07
宋代

两宋时期的商业发展更为迅速,商业区由市内延伸到坊内,进而扩展到城外,有所谓晓市、夜市和鬼市之分。乡间商业集镇蓬勃兴起。宋政府还在西北边沿地区和淮水流域设置官办贸易场所,即“榷场”。通过榷场获利和控制物资外流,保护其政治、军事利益。

宵禁制度取消——“不夜城”

图 东京开封府



开封,又称东京,北宋王朝在此定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徽宗在位期间,用了20年时间在开封建造园林楼肆,让东京开封成为了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也是10-11世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繁华的世界大都会。

北宋初期,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重新确立户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区别开来,将城市居民列为坊郭户;并在全国范围内按城市(镇市)居民财产状况分为十等。

图 古代城市模型



而在之前的隋、唐,坊和市是分别设置的。坊是居民区,市是商品交易区,二者不能夹杂,不遵守这样的城市居住管理的则要受到处罚。北宋时期打破里坊制,这种城市商业化进程的推进逐渐形成了城市的时尚生活方式与市民的消费观念。

宋朝坊墙倒塌之后,商业空间更加广阔,无处不在,时间上也打破了宵禁的限制,北宋出现了夜市。

图 宋代开封_动态图



北宋《萍洲可谈》见闻:“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是航海用指南针最早记录。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之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的主要火器则是突火枪,此三项都在宋朝完成,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技顶峰。


【感兴趣的话,请看:

航海天文定位,《“辩方正位”与“牵星术”-天文导航定位技术》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799-1.shtml

前期需要懂天文历法《中国的天文历法是最先进的!》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5229-1.shtml

古代的火铳在《西方为什么总是抄袭盗窃中国科技?》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515-1.shtml】


宋代的冶铁业已经用煤作为燃烧,棉纺织业更是不断兴起,以前平民衣麻布和葛布,贵族衣丝绸,到了宋代,则如司马光所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皆着丝袜”,可见商业的兴盛惠及许多人。

宋代城市打破坊市分离旧格局,取消了宵禁制度,成为不夜城。茶坊酒肆、勾栏瓦舍,生意红火。

图 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景象



北宋初期,朝廷对东京夜市还规定三更以前必须结束,中期以后,夜市的时间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延长,有的夜市直至三更,才五更又开张;有些繁荣的商业区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二十四小时营业,通宵不绝。

据史书记载,北宋东京城,“夜市直至三更(23:00到凌晨1:00)方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就算“冬月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图 宋代“夜市”动态图



《梦梁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上也说:“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

南宋的《都城纪胜》记载,当时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中瓦前、灞头、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甚至“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此与今天的市场并无二致啊!千年的宵禁制度取消以后,有了夜市,有了酒楼,南宋的杭州城就是一个繁华的“不夜城”!

夜市商品五花八门,肉食、水果、饮料等各色小吃最多,每份不过十五文。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一个壮汉只需花三十八文钱,就可以在瓦舍熟食店填饱饥肠。

图 宋代“夜市”桥边的景象动图



当时既有供达官贵人和商贾巨富消遣时光、通宵达旦营业的豪华饭馆;也有面向普罗大众,物廉价美的“分茶店”、“面食店”。它们数量繁多,遍布大街小巷,口味各异。

如《东京梦华录》记有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孙好手馒头等名牌。除了固定营业的店铺,也有更便宜的摊点小贩可供选择。

宋人在“夜市”里也能吃到各种小吃。《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四种常见的小吃:果子(干果、蜜饯、小饼点心)、包子(带馅料的馒头)、冰雪(类似与冰激凌的冷饮)、豆芽菜。这些小吃在宋之前文献中极少出现,都是在宋代获得大发展,一直盛行至今。

东京最热闹的马行街夜市,街长数十里,遍布铺席商店,还夹杂着官员宅舍,一到晚上,灯火明亮,数十里如同白昼,车马拥挤,人头攒动。

图 宋代不夜城景象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刘子翚《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一》)

很多人以为古代女子肯定是“躲在深闺无人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宋朝的时候仕女们已经可以出门夜游啦!

在《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的潘楼东街巷,“街北山子茶铺,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北宋就有很多仕女在外夜游,到南宋末,一直被沿袭了下来。

图 瓦舍勾栏里昼以继夜的文娱表演



瓦舍勾栏里昼以继夜的文娱表演,有评书、杂剧,还有简单粗暴的胸口碎大石。

最热闹的当数算卦摊子了,《梦粱录》说:“大街更有夜市卖卦:蒋星堂、玉莲相、花字青、霄三命、玉壶五星、草窗五星、沈南天五星、简堂石鼓、野庵五星、泰来心、鉴三命。”

宋朝的时候,元宵是比春节更热闹的节日。(有人说:元宵是宋朝的狂欢节)而在广东许多地方、许多城市,也的确如此,粤东潮汕地区的“闹热”、“营老爷”;粤西的“年例”、“游神”;佛山则有“行通济”,广州有历史悠久的庙会和“菠萝诞”。热闹非凡。上元节,赏花灯,其乐融融。

宋朝经过汉唐的盛世和文化积淀,其文化细腻、精致,已经越来越被人所认识与欣赏,其诗词、音乐、艺术均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宋代刘克庄《即事》诗中描写了广州举办“菠萝诞”的民俗文化:“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庙。”。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