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连载)

字数:1955819访问原帖 评论数:3582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1-10-08 20:24:00 更新时间:2021-04-23 09:28:13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1-27 15:29:37
二镇反晋 五
2021-013


在这一轮军队调动中,还发生了一则对未来影响很大的小插曲:按计划,原属刘知远的一支军队要转拨给杨光远,而这支军队中的有个叫郭威的人。这位在本文中已是第三次出场(第一次是在十四年前集市杀恶屠,第二次是在十一年前小客栈内与柴家小姐喜结良缘)的小军官接到调令,也和张从宾似的,毫无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的螺丝钉精神,对他的朋友说:“杨光远为人奸诈,毫无英雄之气,我要跟着他今后就废了!能识我用我的,只有刘公。”

于是,郭威并不坐等命运的降临,他赶紧去走了刘知远的门路,成功让刘知远将他留了下来。如果没有这件小事的话,未来两个王朝的历史,可能将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大不一样。

且说晋军先锋白奉进一到白马渡,就向石敬瑭奏报说:“抓到一名叛军士兵,据他供认:范延光没有亲自来,领兵的只是他手下的范晖和孙锐。”

看到这份奏报,石敬瑭放心了,对左右说:“朕虽然寡德寡谋,但自问不比范延光差,范延光自己不来,只让冯晖、孙锐这两个成事不足的小喽啰统军,都是早晚被生擒的货,岂能抗拒朝廷大军?可以放心了,他们惹不出多大的祸。”随后,石敬瑭下令,讨伐范延光的各个将领,以杨光远为主帅,张从宾为副,以便统一指挥,又加派昭义节度使高行周的军队参战。

谁能想到,就有点儿像《三国演义》中,曹操逃离赤壁后那句不吉利的口头禅:“我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石敬瑭刚刚发表了不用把叛军放在眼里的必胜言论,他以为安全的地方就接连出事了。

范延光做了件乍一看很离谱的事,派人游说讨伐自己的大军副帅张从宾:不要为石敬瑭卖命了,和我一起造反吧!这次游说取得了让石敬瑭,甚至是范延光都没有想到的成果,早已心怀不满的张从宾竟没有一点儿犹豫,点火就着,立即率麾下全军反晋!

此时,张从宾所部刚行至河阳,就近袭击孟州(今河南孟县,河阳镇总部)。时任河阳节度使的不是别人,正是石敬瑭唯一的嫡子,最有可能的皇位继承人楚王石重信。石重信完全没想到会变生肘腋,手下带兵的河阳行军司马李彦珣又临时倒戈投奔叛军,只能束手就擒。张从宾也真是狠,完全不给自己留余地,马上将石重信斩首!

然后,张从宾命张全义之子,上将军张继祚为河阳留后。这个当年因妻子受辱,就差点儿找朱温拼命的冲动青年,不知是上了年纪对张从宾的要胁不敢不从,还是因为与范延光有旧交怕受牵连(两种原因都有记载),反正是接受了任命,一脚踏上贼船。

在河阳,还有一位失意政客胡饶加入了张从宾叛军。胡饶原为后唐老将王建立最心腹的幕僚,自认为才高,一直想做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当年王都叛乱时,胡饶就想鼓动王建立与王都联手,但未获成功。李从珂称帝后,胡饶被调到同州任节度副使,而正使是咱们熟知的冯道。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冯道,对胡饶不象大老粗王建立那样亲密,胡饶深感受到冷落,就常常借酒闹事,跑到衙门大门口,指名道姓地大骂冯道。冯道每次听到,都请他入内,好酒好菜招待一番,再送他回家。冯道身边人都愤愤不平:“何必对这个酒疯子如此客气?”冯道淡然道:“如果他不行善事,上天自会给他报应,我有什么好生气的?”等张从宾起事,已离职闲居于河阳的胡饶,觉得终于等到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主动请见,为张从宾出谋划策。

不知是不是出于胡饶的主意,张从宾没有前往魏州与范延光会合,而是率军返身杀回洛阳。因为迁都工作还没有完全完成,大量官员的家属、宅地仍在洛阳,拿下此城,确有可能动摇后晋王朝的人心。而且原先驻防洛阳的军队,不是随石敬瑭迁都汴梁,就是随张从宾出征讨伐魏州,留下的兵力很少,于是张从宾不费吹灰之力,又一举拿下国家的故都。石敬瑭另一个儿子,代理东都留守寿王石重乂随即也被斩杀,至此,石敬瑭还活着儿子,便只剩下尚是孩童的石重睿。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1-29 10:13:15
二镇反晋 六
2021-014


拿下洛阳的张从宾在城内作威作福,杀掉不肯屈服的留守判官李遐,取出左藏库的余财犒赏他的军队,另行任命原副留守张延播代理河南府事(相当于代理洛阳市长),然后率兵东进,准备先拿下汜水关(即虎牢关),再杀向汴梁。

张从宾突然造反,且连杀两位皇子的消息已经传到汴梁,石敬瑭急忙调整部署,原计划派去讨伐范延光的杜重威所部,迅速掉头向西,去对付张从宾。光靠杜重威不一定是张从宾对手,于是石敬瑭又从护卫禁军中抽调五千人,由久经沙场的老将侯益率领,与杜重威合兵,协助杜重威指挥作战。然后,石敬瑭又让宣徽使刘处让从前方杨光远那里,再抽调一部分军队,参与讨伐张从宾。

这一道接一道的军队调令不断下发,传送命令和军报的使节往来不停,汴梁城内人心惶惶,随驾百官有担心妻子的,有担心家产的,有担心皇帝要撑不过这一关会连累大家的,人人惊惧难安。在这个时候,唯有身兼宰执的桑维翰镇定如常,不论在朝堂上定计决策,还是在私下接人待物,都非常从容。有他作出表率,显得形势还没那么糟糕,京城的人心才稍稍安定。

但紧接着,又是一个坏消息传来:张从宾再一次击败了朝廷军队,斩巡检使宋廷浩,攻下了汜水关!从那里到汴梁,已是一马平川了!这下子,连石敬瑭都慌了,他赶紧命手下准备快马,打算抛下他的朝廷,逃回老家太原避难。桑维翰也听到消息,急忙赶来晋见皇帝,当他见到石敬瑭的那一刻,只见后晋皇帝已全无数日前的从容自信,脱下皇袍,穿上戎装,即将狼狈出奔。

桑维翰大惊,老大怎么能做这么愚蠢的事?胜负还未定,天下人正坐在墙头,判断应该往哪边倒的时候,你就主动认输了?说句难听的话,一旦离开汴梁,示弱于人,那还能不能活着走到太原都是个大问题!

于是桑维翰赶紧拦住石敬瑭,跪下苦苦劝阻说:“叛军现在虽然声势浩大,但没有强有力的根基,势必不能坚持太久,陛下请再坚持一下,千万不要做出轻率的举动!”

石敬瑭自己虽然缺乏过人的胆略,但好在能听得懂正确的建议,这才停止了逃跑的打算,从而也没有让他的后晋刷新王朝寿命的最短纪录。

再说范延光的煽动书信在张从宾身上收到奇效,如此成功的经验当然要大力推广,不能只用一回。于是,范延光派出了更多的密使,携带着蜡丸密信前往各地,煽动那些可能对现状不满的军人、政客,起事响应自己。而他的努力很快有了成效。

在许州,有著名大盗墓贼温韬的三个儿子温延浚、温延沼、温延衮,自从父亲被明宗皇帝赐死以后,温家三兄弟虽然有钱,但在政治上压抑已久,愤懑难平,好容易等到有人想起他们,他们立即拿出家财,在私下里招兵买马,悄悄聚集起一千多人,准备起事。

造反这种高风险的活动,自然参加的人越多越能壮胆。温延沼的女婿,右武卫上将军娄继英正在汴梁,护卫在石敬瑭身边,也参加了密谋。

另外,另一个在石敬瑭身边的右卫大将军尹晖,当初是靠着在凤翔城下倒戈,帮助李从珂得天下而高升的。李从珂被石敬瑭干掉之后,尹晖这个前朝功臣时时担心会遭到清算,所以也接受了范延光的鼓动,参与反晋密谋。

不过,人多虽然力量大,却也意味着更容易暴露。计划还没有开始,反叛密谋便泄露了,娄继英和尹晖急忙在第一时间,逃出了汴梁。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1-31 08:34:04
二镇反晋 七
2021-015



尹晖想学习卢文进,去投奔吴国。但汴梁到吴国,可比从安州去吴国远多了,尹晖走到半途,被追兵捕获斩杀。

相比之下,娄继英逃亡的目的地要近些,他成功逃到许州投奔自己的岳父温延沼。这时,由于汴梁传来叛乱未遂的消息,忠武节度使苌从简马上在许州加强了戒备,每个关键地段都增派了军队把守。

温家三兄弟一看这情况,不敢按计划起事,可又怕夜长梦多,汴梁那边一追究,这边难免不暴露。温延浚和温延衮觉得,不如杀掉娄继英,来个大义灭亲,用他的人头来换取温家自保。但温延沼坚决反对:不是你们的女婿你们灭什么亲?何况那样做也不见得能脱罪呢。

商量来商量去,温家三兄弟最后决定:乘着还没有暴露,与娄继英一起逃出许州,奔到洛阳,去投奔张从宾。不久后,娄继英得知温家兄弟曾打算出卖自己的事,极为愤怒,便向张从宾诬告温家人有异心。于是,温韬的三个儿子全被张从宾抓了起来,一并斩首!不知那个时候温延沼后悔救女婿否?早知如此,按另外两个兄弟的办法可能还不至于被团灭。

因为,就在娄继英、尹晖的密谋泄露后,为防止人心进一步浮动,石敬瑭仿效刘秀、曹操之故智,急忙在第一时间下了一道诏书:“请大家注意范延光的阴谋,他正故意伪造书信,诬陷朝廷忠良!今后,凡捕获范延光密使或间谍而获得赏赐者,应将其密使或间谍一律处死,但他们携带的密信就地销毁,不用上报!”

这道诏书是石敬瑭在范、张叛乱发生后,一个比较明智的举措,再有温氏三兄弟的下场作为比对,不知有多少潜在的谋反者中止了他们的冒险计划。不过,整体形势并未得到立杆见影的好转,后晋王朝就像风暴中的小舟,又一个惊涛骇浪迎面打来,仿佛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此时,在汴梁的北面,白奉进与符彦饶的联军驻守于黄河南岸的滑州,杨光远部则驻军于滑州东北面的白皋渡口,排开战线,正与北岸范延光部将孙锐、冯晖统领的叛军对峙中。

暂时没有战事,后晋军中的有些骄兵悍将便无视军纪国法,自己找机会发财。一天晚上,有军士擅离军营,闯入民家,强抢民财。白奉进得报,马上去维持秩序,当场抓住五名犯事的军人,一查,其中三个人是白奉进自己的手下,另外两个隶属于符彦饶。

白奉进有个女儿,是刚刚遇害的楚王石重信的王妃,因此他正得亲家翁石敬瑭的倚重,就不通知符彦饶,自作主张,下令将五人一起斩首!

符彦饶虽是一代名将李存审的儿子,但从去年奉李从珂之命北征的事迹就看得出来,他对部下的违法乱纪,毫无约束之力,只有姑息纵容,治军能力远不及其父。当夜,符彦饶得知白奉进都不知会一声,就杀了他的人,十分恼火。

第二天一早,白奉进在左右劝说下,决定还是来面见符彦饶,表答一下礼节上的歉意。符彦饶一见白奉进,怒气上涌,斥责说:“军中法度,一向是各部管各部的事,你杀你的人就好了,为何将我滑州的军士也一并处斩!什么时候主人家的事,轮到客人来管了?(符彦饶身为义成节度使,滑州是他的辖地)”

白奉进自认为理直气壮,见符彦饶不给好脸色,也火气上冲,干脆上纲上线地怒怼道:“军士犯法,何分你我?我都已经向你表示歉意,你还不罢休?难道你要和范延光一起造反不成!”

话不投机半句多,白奉进一拂衣袖站起来就走。符彦饶一扭头:“不送!”如果仅仅是不送还好,可义成军在软弱的符彦饶管理下已经骄悍成性,一看杀了咱们兄弟的白奉进要走,根本不等主帅将令,就大声喧哗着围了上来,将仅带了几名护的白奉进当场拿下,乱刀砍杀!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02 09:47:56
二镇反晋 八
2021-016


导火索被点燃了!白奉进的随从拼死逃出,直奔本部军营告急。整个联军军营像炸了锅,各军穿上盔甲,拿起武器,展开不知所谓的大乱斗!白奉进的副手,都校马万正不知所措之际,正好遇上严整军队开出营房的次校卢顺密。

卢顺密先制止住本军的骚乱,然后高声大喝:“符公擅自杀害了白公!他肯定是和魏州的叛军串通了!这里距离汴梁只有二百里,咱们的妻儿老小可都在那里,咱们只能誓死报国,决不能附从叛逆,自取灭族之祸!现在,跟我来,抓住符公,献给皇上,建立大功!听令的重赏!不听令的砍头!谁也别想有二心!”

这时,马万的部下有人不服:咱们的马都校都还没说话,你一个从后梁那边归降过来的卢次校充什么老大?于是有几个人跳起来高喊,要煽动士卒抗命,卢顺密立即纠住这几带头闹事的,手起刀落,当场处决!这下子,至少在奉国都这一头,场面终于被镇住了,白奉进的三个主要部将,由排在第三位的卢顺密带头,加上都校马万、都虞候方太,统领全军进攻符彦饶,为主将白奉进报仇!

滑州发生兵变的消息,很快扩散到距离滑州不远的杨光远军驻地白皋渡,只是详情还不清楚。杨光远大营的士卒们禁不住蠢蠢欲动:咱们该不是又双叕要换皇帝了吧?如果真是滑州那边出了个新天子,那咱们没有参与,顶多受下等赏赐。还不如就近拥立杨大帅为皇帝,咱们个个都当上开国功臣,受上等赏赐!

一大帮士卒马上由心动发展到行动,拥到了杨光远面前:请求大帅登基称帝!在这一刻,如果杨光远同意士卒的请求,加入造反队伍的话,很难判断,得国不正,根基又薄弱的后晋王朝,还有没有撑过这一轮大乱的可能性。

我不清楚杨光远此时是怎么想的,从他之前和之后的事迹来看,这个人绝对不是什么忠义之士,但他既然叫杨光远,那眼光肯定比这群拥在他面前就要他当皇帝的大兵们更长远。中原最近出现过的三位创立新朝的天子(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明显不同于之前的朱温、李存勖,没有一个是靠实力硬打天下的,都是倚仗起事之前积累的声望,或者强大外邦的介入,致使中央禁军与地方藩镇重新站队,进而轻取社稷。

那么,这样的成功经验能否在杨光远身上复制呢?看起来至少暂时不能。首先,虽然众多战功赫赫的老前辈们已经被岁月带走,但在还活着的藩镇大帅中,杨光远也进不了最前列。就算石敬瑭真不行了,禁军和藩镇真要找个声望较高的头目重新站队,那个人也多半是范延光,不会是自己;其次,石敬瑭目前仍然得到强大契丹帝国的全力支持,虽然由于距离的原因,这种支持可能会缓不济急,但比起根本没有外援的杨光远,优势仍然巨大。就算杨光远运气超好,获得短暂的成功,又如何对付契丹大军即将到来的报复?

最终,杨光远忍住了诱惑,拒绝了士卒的拥戴,大义凛然道:“皇帝大位岂是任由你们贩卖的商品?当初晋安寨的投降,事出于不得已,现在咱们如果再有二心,不就变成真正的反贼了!”于是,有可能挑翻后晋朝的白皋兵变,总算在其发生之前被制止了。这件事仿佛是一个转折点,这一轮大乱的高潮达到顶点,之后局势便开始向着有利于石敬瑭集团的方向进发了。

在滑州的一番大乱斗后,卢顺密等击溃义成军,攻入子城,生擒了符彦饶,押送汴梁,滑州乱事遂被平定。石敬瑭下令,在汴梁东郊的班荆馆将符彦饶斩首,同时强调:罪过只限于符彦饶一人,决不波及亲属,他的兄弟们都官居原职,没有变动。符彦饶的死不算冤枉,但要说他谋反,明显是有些冤枉,他只是治军不力,能力不足,又担当了一个自己难以胜任的职务罢了。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04 10:11:49
二镇反晋 九
2021-017


因为从滑州送来的奏报,是由马万领衔署名,石敬瑭便任命马万为义成节度使,接替符彦饶,排第二的方太任赵州刺史,排第三的卢顺密只得到一个空头的果州刺史(果州是今四川南充,在后蜀境内,根本不属于后晋)。稍后,石敬瑭了解到,其实卢顺密才是此次平乱的关键功臣,马上又升卢顺密为昭义留后。

滑州事变的另一个作用,是让后晋在讨伐范延光的战场上,突然少了白奉进、符彦饶两员大将,站在叛军角度看,这好像是个好消息。杨光远决定将计就计,假装后方不稳,率军后撤,引诱黄河对面的叛军渡河追击。

孙锐、冯晖果然上了当。他们鼓动范延光造反,而后受命统军南下,一个月过去,却一直没打什么像样的仗,只是隔黄河与朝廷军队对峙。闲得无聊,孙锐就找来十几个妓女相陪,每日在军营中花天酒地,歌舞升平,让众多远离家人的叛军将士看了,军心多有不满。现在听说对岸的后晋军内乱,杨光远要逃了,孙锐、冯晖忙下令赶快渡河追击。只要打了胜仗,士兵们都捞到好处,他们的不满自然就该消失了吧?

但杨光远并不是真的要逃,等叛军渡河渡到一半,杨光远突然率军返身发起大反攻。一次经典的击敌于半渡,孙锐、冯晖大败,叛军在南岸登陆场抛下了三千多具尸体,还有大量的叛军在混乱中被滔滔黄河水吞没!杨光远乘胜渡河追击,叛军的主力一战损失大半,孙锐、冯晖只率少量败卒逃回魏州。范延光的天子命基本上没戏了。

由于在叛乱期间,范延光自己因身体不太好,一直没有离开魏州,有充分的不在场证胆,现在见孙锐等败回,就想把黑锅全交给这位惹事生非,还丧失军心的心腹去背,让自己能够脱罪。于是,范延光杀光了孙锐一族(冯晖未受追究),派使节出城求见讨伐军主帅杨光远,谎称:之前是自己患病,大权让这姓孙的龟孙子给架空了,才越过自己掀起大乱。如今,罪魁祸首已被处决,希望朝廷能够了解事实真相,赦免自己的失察之罪。但后晋朝廷已处于优势,故石敬瑭接到范延光的表白书后,决定不予理睬,命杨光远再进一步,彻底铲除祸根!

差不多与此同时,另一个方向也传来对后晋朝而言的好消息。由杜重威统领,但实际指挥很可能是侯益的西路讨伐军,与张从宾部叛军大战于汜水关。这一战的详细经过没有记载,只知道之前连连得手的张从宾大败,损兵一万余人,汜水关也被后晋军队收复。张从宾在慌慌张张的撤退中,骑马渡河,一步踏空,竟淹死在河里!

带头的大哥一死,这一路叛军便彻底崩溃了。张继祚、张延播、娄继英等同党被擒,押送汴梁,石敬瑭下令:全部处决,一并灭族!史官李涛上疏,提醒皇帝:张全义有再造洛阳的功勋,不该让贤良无后。石敬瑭同意,于是赦免了张全义其他的儿子,只杀张继祚一门。

主动投靠张从宾的谋士胡饶侥幸逃脱,没有被捉住,但天下之大,还有何处可以容身?胡饶想起来,与他感情深厚的老长官王建立还在任平卢节度使,便昼伏夜行,躲避开重重追捕,千里迢迢奔往青州,前去投靠。王建立听说胡饶来投,立即将这位老朋友迎进城,然后马上斩首,奏报朝廷!昔日冯道对胡饶的评语,而今果然应验。

在张从宾的所有同党中,最幸运的当数背叛楚王石重信的河阳行军司马李彦珣,他成功地逃到魏州,加入范延光的军队,暂时没事。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08 10:10:52
石晋辱国 一
2021-018


差不多就在石敬瑭的后晋朝廷,与范延光、张从宾两路叛军交战于中原之际,对中原王朝而言,另一件影响更深远的大事,正在更靠北一点的地方发生着:耶律德光正按照协议,开始接收干儿子石敬瑭献给他的最重一份大礼包——“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在地图上看,是一条不规则的带状地域。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两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等于一个福建省的大小。顾名思义,十六州里面有两个是中心城市:即山南地区的中心幽州(即燕,今北京),和山北地区的中心云州(今山西大同)。后来,契丹人将幽州改为“南京析津府”,云州改为“西京大同府”,列入辽朝的“五京”之中,政治地位都十分显赫。

按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册》画出的疆域测算,辽朝中后期的国土高达到489万平方公里,因此如果按面积计算,燕云十六州只占辽朝田国土的2.5%,好像并不算特别重要。不过,比较国土的价值,面积大小通常都是比较次要的指标,人口数量的多少和经济产值的高低才是关键,在古代越发如此。十六州一经割让,便毫无疑问地成为契丹帝国境内,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它面积虽然只是辽国的四十分之一,却占了辽国约42%的统计人口数,经济产值的比例还要更高!可见耶律德光将其占有并消化后,会对契丹帝国的国力,产生多么重大的提升!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十六州之地是此前历代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主要屏障。它的北面依托着绵绵群山,沿山脊建有长城这项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防工程,能够很大程度上,大大减少中原内地受到的侵扰。但是,现在这片土地即将易主,今后中原面对北方的入侵时将失去最有利的防御地域,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的一个梦魇即将开始……

让咱们回到石敬瑭的割地条约开始执行之时,这时的十六州分属于五个藩镇:

卢龙镇,包含幽州、顺州、檀州、蓟州、涿州、莫州、瀛州等七州,节度使为赵德钧,此时已经变成契丹人的俘虏,被押往塞外。

威塞镇,包含新州、妫州、儒州、武州等四州,节度使为翟璋。

大同镇,包含云州、蔚州等两州,节度使为沙彦珣。

彰国镇,包含应州、寰州等两州,节度使为尹晖(尹晖是遥领的节度使,其本人在朝,后又卷入范延光之乱被杀,不在彰国镇内)。

振武镇,包含朔州、胜州(位于黄河河套内的胜州,此前似已被契丹人攻陷、拆毁而荒废,不在割让的十六州之中)等两州,节度使为安叔千。

注: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与胜州一样也位于黄河河套的府州(今陕西府谷)、麟州(今陕西神木,两州均隶属于河东镇)两地也一度被列入割地名单,后因府州当地豪强折(读音:shé)氏家族的族长折从远不肯向契丹屈服,联合麟州豪强杨氏家族,率军民强烈反对而作罢。但此说与部分记载有矛盾,姑且存疑。

公平的说,在石敬瑭被立为皇帝,签署割地条约的时候,这五镇十六州还都是后唐的疆土,没有一寸土地实际掌握在石敬瑭的手中,石敬瑭是用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义父耶律德光打了张大白条。但等到条约开始执行的时候,后唐已经灭亡,各地藩镇按当时的惯例重新站队,都成了后晋的臣子,这个时候再说石敬瑭对被割让的土地没有实际控制力,所以不应当为此负责,就有些扯了(网上这种论调好像不少)。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08 10:11:29
燕云十六州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10 14:20:09
石晋辱国 二
2021-019


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初,耶律德光率契丹大军北归,到达应州(另一说云州),借儿子皇帝的命令,要求大同、彰国、振武三镇节度使来朝见他。沙彦珣和安叔千不敢怠慢当今天子“他爹”,马上赶来晋见。尹晖当然是没来,但可能有个在应州代理其职务的官员也参加了晋见。耶律德光马上将此三人扣押,另行指派契丹的官员去接管他们的辖区。

虽然有耍弄阴谋之嫌,但耶律德光其实是在按条约办事,收取自己出兵的合法报酬,至于三镇的军民是不是愿意脱离故国,当异族统治者的顺民这个问题,重要吗?值得考虑吗?

其实还是值得考虑的,虽然在耶律德光亲自驾临的彰国镇,契丹的接收大员没有遇上太大阻力,顺利入驻。但在应州城内掌兵的将军郭崇威,就不愿意当契丹的臣下,悄悄放弃职位,逃往南方。而在另外两镇,契丹人都遇到了麻烦,尤其是大同镇的云州,耶律德光派去的官员更是受到了强烈抵制,一来便吃了个闭门羹。

在节度使沙彦珣被契丹扣押后,他属下一个文员,大同镇节度判官吴峦挺身而出,率先扛起反抗契丹的旗帜。吴峦,字宝川,汶阳卢县(今山东茌平)人,少时好学,后参加科举失败,只能投身沙彦珣为幕僚。其人迂直,深受儒家文化中“礼义廉耻”之说的熏陶,硬是没像很多士人那样被环境加工成混世老油条,仍然真的相信圣人教诲。

现在,节帅被契丹人捉去,眼看全城人要沦落为异邦的二等臣民了,云州军民群情激愤,吴峦乘势慷慨激昂地对云州军民发出号召:“咱们都生于堂堂的礼仪之邦,岂能屈膝臣服于蛮族!”于是众人推吴峦为首,登城防守,拒绝契丹人入城。

契丹派来的新任大同节度使名叫崔廷勋,是一个幼时被掳,在契丹长大的汉人,可见耶律德光在用人上,还是考虑到了以汉制汉的重要性。当然,崔廷勋已经是一个绝对忠实的精神契丹人了,他早早加入契丹军队,累积功劳升为大将,才得到今天的重任。

现在崔廷勋上任被拒,也没太当回事:虽然作为边防重镇,云州是一座坚城,但由于之前大同镇的兵马大多被调去讨伐石敬瑭,在晋安寨全军覆没,所以残存的守军不可能有多强。更何况连他们的主将都被抓了,只有个不知兵的文官领头,对这样的弱敌,一顿猛攻就可以把他们灭了!

然而,崔廷勋失算了,原来文官与不知兵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身为沙彦珣的幕僚,吴峦是经历过战事的文官,他为人清廉正直,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很得人心,崔廷勋猛攻多日,毫无进展。耶律德光得知云州不肯归附,非常恼火:毕竟云州可不是小地方,是山北各州的中心,如果不能拿下,契丹就不能真正控制山北之地。于是契丹皇帝亲征云州,准备严惩这些不识时务,不肯乖乖就范,接受命运的孤军。

虽然《辽史·太宗本纪》在此处吹嘘说:耶律德光神勇无比,气场强大,一到云州城下,吴峦就吓得投降了。但鉴于《辽史》那糟糕透顶的质量,以及这条记载与其他所有相关记载都南辕北辙(包括《辽史》自己在其他章节的记述)的事实,很显然,这条记载是假的,吴峦没有投降,而是带领着云州军民,勇敢地迎接了这更大的挑战。契丹皇帝亲自督军攻城,同样连续被守军打退,不能越雷池一步!

耶律德光很烦躁,他不可以在云州城下久留,东边的威塞、卢龙两镇还没有正式接收,如果那两镇的人听到风声,也不愿当契丹的顺民,再冒出第二个吴峦,麻烦就更大了!于是耶律德光留崔廷勋继续围攻云州,自己东下奔往新州去收取威塞镇,派卢龙镇出身的降将赵思温去幽州,接收已经没有节度使的卢龙镇。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10 15:16:21
是不是现在翻案成时尚了?只要翻案就能显得自己见识高明?见到某些朋友的发言,我实在忍不住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什么叫“石敬瑭割十六州,就像现在我跟美国说跟我一起打日本吧,我把北海道割给你一样”?比喻的如此不伦不类。石敬瑭是后唐的高级将领,造反了也是后唐的叛将,不是自古以来存在的国家,我告诉你应该怎么比。

推宗(推特治国曰推,推诿甩锅曰推)懂皇帝失国于睡宗拜皇帝,愤而不平,美利坚虽大,已非懂皇之疆域,遂与某国密谋说:君和吾一起出兵,推翻睡宗,复吾大位,一旦事成,吾认君为父,且将“家里呆不下州”割让与君,可乎?

当然了,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但起码更接近石敬瑭的所做所为。不像朋友举的那个例子,同样不可能发生,且与石敬瑭的做法毫无相似之处。

诚然,石敬瑭的作为有不得已之处,但人生世间,谁没有个不得已啊?李嗣源、李从珂、郭威被逼反的情节都比石敬瑭更无辜,更不得已,他们可都没有靠卖国来保护自己。石敬瑭需要卖国来自保,虽情有可原,但情有可原的犯罪仍然是犯罪。

再说另一个问题,丢失云南和越南什么时候变成了赵大的责任了?

皮罗阁“魁雄六诏”,一统云南,可是发生在唐开元二十六(公元738年)的事,之后没过多久,就在唐朝最鼎盛的天宝年间,南诏军便痛扁了唐军。赵大何德何能?凭什么要替两百多年前的李隆基承担丢失云南的责任?

我知道朋友大概会拿宋灭后蜀时,赵大命宋军不得越过大渡河说事,那我再告诉朋友一个常识:历史上的大人物们也不是神,他们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到哪一步,说哪一步的话,做哪一步的事。

比如在后周至南唐的战事至尾声时,南唐中主割江北剩余四州给后周,并自降等级称国主,请求周军罢兵和好。柴荣是这样回答的:我出兵本来要的就只是江北之地。然后,柴荣同意南唐用割地称臣的代价继续存在下去,命后周军队不得渡过长江。

请问,我们能否用这件事来指责柴荣出卖国土,把江南弄丢了?我看不能吧。

云南的情况又远比江南棘手。在赵宋灭后蜀时,它已经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了两百多年,境内又没有多少汉人,缺少对华夏的国家认同,当政的大理王朝尚处于和平安定的前期,非忽必烈渡江时那个内斗不止,分崩离析的易亡之国。对这样的小国,是不容易以武力强吞的,何况当时南唐、吴越、南汉、北汉、定难等皆尚存,燕云也未收复,夺回这些领土的优先级肯定都得排在云南之前。所以,赵大当时的那个决定,并无不合理之处。

至于越南吴朝的建立,是公元938年的事。当时是谁在中原当皇帝?哈,不是别人,正是石敬瑭。如果要把丢失越南的责任硬栽给中原的皇帝,那责任人也只能是石敬瑭。

当然,把丟失越南责任推给石敬瑭也是毫无道理的,毕竟后晋根本管不到那儿,真正该负责的是南汉。但朋友怎么能想出,让当时一个只有11岁,也没有任何职务和权力的男孩来担责任的道理?

朋友可能要转移一下话题,把丢失改成不能收复。你宋朝为什么这么差劲?不能把前朝丢失的云南和安南拿回来?

应该说,赵宋王朝在其大多数阶段武力不振,是个不争的事实,无可避讳。但不能收复失地,重建大一统的责任,你可以放赵大以后任何一任赵宋皇帝身上(尤其是赵二),唯独不能放到赵大身上。

第一、真正将赵宋军制改成一团酱糊的人,是赵二,不是赵大;第二、赵大在其整个帝王生涯中,一直在有步骤的恢复疆土,推进统一,而且他的每一个步骤,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果,前边我比较过:赵匡胤推进统一的速度慢于李存勖,但快于柴荣。他从没有主动停下统一的进程,只是他还没有完成,就被死亡挡住了进程。至于他的继任者没有能力完成整个进程,那责任该由他的继任者来负。就像柴荣也不该为天下不能统一负责一样。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14 10:11:34
朋友们新年好!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14 10:12:49
石晋辱国 三
2021-020


耶律德光来到新州(今河北涿鹿,威塞镇总部),下令让威塞节度使翟璋马上出钱十万贯,犒劳契丹大军。翟璋是员猛将,有个和三国名将许褚相同的绰号“虎痴”,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辖区被新皇帝割让了,他既不愿意当契丹的臣子,又不敢反抗两国君王的意志,遂决定全力配合契丹的要求,站好最后一班岗,耶律德光怎么要求他就怎么做,只提出一个请求:在威塞镇的交割工作完毕后,契丹皇帝能够放他南归。

看起来,耶律德光还是好说话的,答应了翟璋的请求,于是翟璋在威塞镇内强刮地皮,逼得不少百姓上吊之后,总算凑够了契丹皇帝索要的钱财。但耶律德光没有放他走。

原先在阿保机统一塞北的过程中,有一支奚人部落怨恨契丹人的贪婪残暴,不肯向其臣服,但自己又没有能力对抗,便在首领去诸的率领下入塞,寻求刘仁恭的保护,后被刘仁恭安置于妫州(今河北怀来)一带,号称“西奚”。之后,在契丹帝国内部犯罪或斗争失败的逃人,也往往遁入西奚取得庇护,使得西奚部落成为契丹很讨厌,但手一时够不着的眼中钉之一。

现在,耶律德光取得威塞镇,西奚部落背靠的大树已倒,部落第三代首领拽剌不敢抵抗,只好主动出来迎降。耶律德光安慰他说:“你没有罪,有罪的是你的先人。”然后下令将西奚部上代首领扫剌,以及逃亡至此的契丹叛臣逐不鲁的两座坟墓挖开,取出尸身,锉骨扬灰!

这一来,拽剌虽然投降了,西奚部落的大部分部众仍畏惧契丹人,都不愿跟随他们的首领投降,纷纷叛离逃亡。于是,耶律德光把翟璋又叫了来:“如果你帮我讨平这些作乱的西奚人,我就会找合适的人来接替你,让你能够回到南方。”翟璋大喜,一面带兵出征,追歼逃亡的奚人,一面上疏石敬瑭,请求调自己去南边。

翟璋的表现很出色,没过太长时间,逃亡的奚人基本上就被招降或消灭,作为一个族群,西奚从此不再见于史册。然而,耶律德光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放翟璋南归。而只要父皇帝不点头,石敬瑭也是决没有二话的。

契丹皇帝又给翟璋安排了新任务:云州的吴峦仍然抗命,如果你把他拿下,我就让你回去。于是翟璋又再次带着他的“皇协军”西上,与崔廷勋会合,共同进攻云州。城外大军云集,兵力原本就比较薄弱的云州守军处境日渐艰难。到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六月(张从宾响应范延光造反的那个月),云州孤军已经坚守了半年之久,在几次出击袭营失利后,吴峦虽然仍能一次次挫败翟璋与崔廷勋的进攻,但他也认识到,云州城不可能仅靠自身的力量的解围,只有取得朝廷的援军,才有可能为华夏文明保住代北之地!所以,吴峦派勇士从小道突出重围,向汴梁的后晋朝廷紧急求援。

但结合当时的时势,吴峦的爱国努力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不少职位更大的人,都在朝着大汉奸的位子努力竞争着。比如已经反叛的范延光,就悄悄派使节求见耶律德光,请求与契丹人合作,一起推翻石敬瑭。由于记载不详,不知道范延光给契丹人开出了多大的卖国价码,但显然契丹皇帝很满意姓石的干儿子,完全拒绝了范延光的示好,表示会继续支持石敬瑭。

叛乱最猛烈的时候,石敬瑭的心腹大将刘知远为安慰老大,也这样说过:“如今天下已定,在内,咱们握有雄兵,在外,又有强大的契丹人当靠山,范延光、张从宾这几个鼠辈能有什么作为?”

显然,连刘知远都认为,后晋王朝要战胜叛乱,存在下去的关键条件,是要有契丹人当靠山。且不说十六州本来就是石敬瑭自己下诏割让出去的,就算不是,咱们的儿皇帝也绝对不敢在这个时候得罪契丹干爹,因为儿皇帝二号(说不定还有三号、四号……)还在后边排队等着呢!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14 10:23:27
“幽云十六州的丢失,第一责任人是李从珂,因为他的命令,整个北部边境的防线七零八落!”是啊,谁让他“北门委公,何谓无防?”,非要任命石敬瑭担任防御契丹的主帅呢?即使这套防御体系,在石敬瑭叛变以前,已经打退过耶律德光的进犯。即使在李从珂自焚的时候,十六州其实还没有丢。但他任用石敬瑭,确实让整个北部边境的防线七零八落,真是罪无可恕。

原来被害者的罪行是要大于凶手的,谁让你给凶手提供了害你的机会呢?这样理解没错吧?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16 09:38:28
石晋辱国 四
2021-021



于是,石敬瑭写信给父皇帝,表示云州的事我会处理,请大国的军队稍稍后撤,暂时解除包围。然后,石敬瑭派使臣进入云州传旨,征调吴峦南下,就任武宁节度副使。没有援助的孤城迟早守不住,吴峦无法抗拒,只得尊旨南下,坚持了半年多的云州抗战就此结束,石敬瑭成功替父皇帝拔出了一枚硬钉子,诚实守信地将原本不肯顺从的云州割让了出去。

虽然云州不是翟璋攻下来的,但在攻打云州的过程中翟璋也是立了功的,契丹人要求做的,我全做了,该让我回去了吧?然而耶律德光好像忘记了承诺,或者是觉得这么好用的工具人还有利用价值,反正绝口不提让翟璋南归的事。翟璋忧郁成疾,不久后病死。说不清楚翟璋生命的最后那几个月,他究竟是后晋的威塞节度使,还是契丹的官员,但在他的服从下,威塞四州未受阻碍地割给了契丹。

据《旧五代史 折从阮传》记载,河套内的河西三州(府州、胜州、麟州)同时也割给了契丹,三州军民最初没有反抗,接受了当契丹臣民的命运,但稍后,传来消息:契丹人不打算要河西三州之地,只想要河西三州之人,计划将三州百姓全部强行迁往辽东!于是,府州刺史折从远联合麟州土豪杨氏,据险而守,阻止契丹军入境。折氏从此据府、麟二州,成为一支半独立的小势力,只有胜州被契丹强行拆迁,在黄河对岸另建东胜州以安置。

但由于《辽史》中对此事无记载,《旧五代史 晋高祖本纪》以及《资治通鉴》相关年份内,提到石敬瑭割地的范围,都不包括河西三州。且在折从远抗命后,不管契丹还是后晋,都不像对付云州吴峦那样大动干戈,而是基本不见反应。这究竟是折从远(后来为避刘知远的讳改名折从阮)的传记夸大不实?还是仅仅因为契丹人嫌河西三州贫瘠,故不受重视?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赵德钧早以被俘,耶律德光派来幽州接收的,又是原卢龙军降将的赵思温,故卢龙七州是十六州中割让最顺利的部分。但尽管如此,这里仍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波折。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秋,石敬瑭任命了一个叫赵延照的人出任祁州(今河北无极)刺史。由于割地的原因,原本属于中原内地的祁州,现在已经是后晋的边境城市,与契丹帝国的南京道相邻。

正巧,这赵延照正是契丹的南京留守赵思温的儿子。赵思温是在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于平州战败后投降的阿保机,从此滞留契丹,与原来的家人分离,已有二十一年了。如今突闻儿子到了祁州,触动了赵思温埋藏已久的故国之思,他想家了。于是赵思温写密信给儿子赵延照,让赵延照秘密转奏给石敬瑭说:契丹国内矛盾重重,迟早要发生变乱,只要石敬瑭同意,自己愿献出幽州之地,回归中国。

虽然此时张从宾已经被平定,后晋已经渡过了它建国后最危险的阶段,但还是把石敬瑭吓了一大跳:如果同意赵思温回归,肯定会触怒契丹!那可了不得!不论干爹的实力,还是干爹的用兵水平,做儿子的石敬瑭都自问不如,要打起来肯定没自己的好果子吃。更何况干爹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也不能忘恩负义不是?

于是石敬瑭坚决拒绝了赵思温的回归请求:你已经是契丹的臣子,就应该尽忠于父皇帝!我已经割让出去的地方又岂能背信弃义再拿回来?至于你那封密奏,就当我从来没见过好了!

石敬瑭的答复让赵思温大失所望,如果说此前他的故国之情还只是被埋藏,那之后就是被埋葬了。国,已经回不去,但家,还能再团圆。赵延照干脆放弃在后晋的官职,带着家人投奔幽州,从此,这个家族完全变成了契丹的臣民,连同着一度有可能被收复卢龙之地,渐渐变成契丹同化,成为后来辽帝国基本盘的一部分。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18 10:02:24
石晋辱国 五
2021-022


燕云十六州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割让完毕了,我们就此也可以来回顾小结一下:石敬瑭究竟该为此负多大的责任。

前文说过,在石敬瑭刚刚被立为皇帝,与干爹签订割地条约的时候,后唐还存在,十六州所在的五个藩镇全部服从后唐中央(当然里面有一个野心勃勃,对后唐中央也阳奉阴违的赵德钧),没有一个州在后晋手中。但这并不能说:石敬瑭不可能献出自己没有的东西,所以他没责任。因为在割地条约签订时,这条约还只是一份耶律德光与石敬瑭之间的合作意向,压根就还没有真正执行。不止此时,即使等到了李从珂自焚,后唐灭亡之时,十六州也还没有一个被契丹占领。

要在后晋朝确立在中原的主导地位之后,耶律德光北归,契丹才真正开始按照条约接收十六州。那这时的后晋朝对燕云五镇有没有控制力,它们被契丹接收与后晋朝有没有关系呢?显而易见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那种按制力,达不到百分之百,但历朝历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又什么时候达到过百分之百呢?

在后晋取代后唐之前,什么时候见过契丹君主能直接给中原的节度使们下命令?而节度使们还纷纷听令,不敢违抗的?如果不是石敬瑭成了中原之主,如果不是石敬瑭下了割地诏书,怎么可能如此?即使出现像云州吴峦这样拒绝接受割地诏书的反抗领袖,契丹方面调集大量皇军、伪军,甚至契丹皇帝亲征,但仍半年多拿不下来的地方,最后也是由石敬瑭的又一纸诏书给搞定的。这还要说石敬瑭控制不了十六州,所以不负责任的,估计是眼瞎了。

总的来说,经过朱温与李存勖的统一进程,北中国的中央集权已经重建,虽然李存勖的失败,导致藩镇势力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潮,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强于地方的新常态。这种状态,与唐末那种朝廷虚弱无力,藩镇跋扈争雄的情况有着根本不同,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咱们再来讨论一个小问题:石敬瑭是不是汉奸?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论调:因为石敬瑭根本就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所以他没有理由爱你汉人的国土,自然也不能算汉奸。

这种说法,可以说在根子上就很不严谨。首先,与李存勖、李嗣源、刘知远等人不一样,根本没有一本古史说过:石敬瑭是沙陀人。如果按后晋朝的官方说法,石敬瑭就是汉人,是春秋时“大义灭亲”的卫国大夫石碏之后,汉末大乱时家族流落至甘州,后随沙陀人的东归再回到中原。这种说法,已被相对严谨的《旧五代史》所采用。在严谨性略逊的《新五代史》中,也只是说石敬瑭的父亲“本出于西夷”,这范围就太广大了,西夷有多少个民族啊,沙陀仅仅是其中人数较少的一个。

现代其实并没有任何过硬的证据,能排除石敬瑭祖上是汉人的可能性。如果石敬瑭祖上真的不是汉人,那从“石”这个姓氏判断,更可能是出自昭武九姓的栗特人,出自沙陀人的可能性很低。而且他的祖先是什么民族其实不重要,因为在精神上,文化上,石敬瑭已经认可自己是汉人了,而汉人本来就是以文化认同,而非血缘相同,构建起来的民族。

在当时也是这样,别说皇帝族源还不明的后晋朝,就算是由毫无争议的沙陀人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朝、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朝,他们的国家机构,也都与历史上其他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有本质不同,不存在任何沙陀人的民族特色,也早不被中原军民认为是异族政权,可以说是由沙陀人当皇帝的汉人政权。所以吴峦才能向长期属于代北集团的云州军民高喊“咱们都生于堂堂礼仪之邦,岂能屈膝臣服于蛮族”,而不会有任何违和感。

总之,即使不提石敬瑭的祖先更有可能是汉人或栗特人这件事,就当他是沙陀人,也不影响他是一代大汉奸的定位。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20 09:15:31
石晋辱国 六
2021-023



不过,如果站在石敬瑭自身的角度,遵守条约割完十六州,拒绝所有收复失地的诱惑,让他牢牢守住了自己对异国主子诚实守信,忠心不二的厚道人设,避免了一次又一次对他和他的后晋王朝来说,后果难以预测的巨大风险,基本可以算理性最忧的选则。

但并不能说,这些选则就是历史的必然,换谁来都一样。后晋基础实力仍然不比契丹弱,如果历史在这里换一个做选则的人,就可能有不一样的变化。比如一向视信用为废纸的朱温,在秦宗权未灭之时,就敢向对自己有大恩,暂时实力也比自己更强的朱瑄、朱瑾两义兄下黑手,那他大概率会接受赵思温的归降;又比如一向迎难而上,不知畏惧为何物的李存勖,不顾强弱悬殊,两面作战甚至三面作战都是家常便饭,那他一开始就不可能去称子(李存勖的做法是让他的干叔叔当他干儿子)、称臣、割地。当然,那两位前辈的选择不可能成为石敬瑭的选则,毕竟石敬瑭从来就不是雄才大略之主,还是个相对的实诚人,没有能力,也缺少意愿,去做他实际上也做不到的事。

更何况,此时范延光的叛乱虽然已进入尾声,却还没有被彻底平定。

杨光远围攻广晋府(魏州)时间很久了,但无奈城池坚固,守军也不弱,所以一直无法攻克。杨光远打听到,跟着张从宾一起造反的叛将李彦珣逃入广晋城中后,被范延光任命为步军都监,负责一段城墙的防守,觉得有机可乘。杨光远便派人去李彦珣的家乡邢州,找来他的老母,带到城下召唤其投降。谁知李彦珣在家时就是出了名的不孝子,见此情景,不但不降,还亲手一箭将母亲射死!杨光远的计划只能落空。

不过并不是每个叛军都像李彦询这样,非要当死硬的造反派不可。八月,当初积极鼓动范延光起兵的澶州刺史冯晖,既对范老大屠杀孙锐一族感到兔死狐悲,又觉得造反事业大势已去,就借着率兵出击的机会,出城投降了杨光远。

投降后,冯晖介绍叛军的情况说:“城中存粮即将耗尽,撑不了太久了。”石敬瑭闻讯,心里有了一个新想法,不仅不追究冯晖过去的罪责,还一举提拔他当义成节度使,用最大限度的宽大,甚至是恩宠,来给范延光及其部众展示一条可让他们脱离苦海的金光大道!

应该说,石敬瑭原本是想快点解决掉范延光的,但久拖不决的战事改变了他的想法。做好了铺垫,石敬瑭派了一个叫朱宪的宦官带着诏书去广晋,向范延光及其同党许下了无比宽大的投降条件:范延光只要离开魏博,可以换个藩镇继续当节度使,以前的一切过错,都不再追究!同时,范延光的同党也都加以赦免,并保持与现在相同的官阶。

为让范延光放心,石敬瑭还赌咒发下毒誓:“如果你投降之后,我还杀你,那请天上的白日作证:我当身死国灭!社稷不得保存!”

由于石敬瑭平时比较言而有信,可能是五代君主中说话最算话的一个,为人也不算残暴,让已身陷困境的范延光感到自己终于又有了一条生路,高兴地对节度副使李式说:“主上最重承诺,他说不杀我们,那就一定不会杀!”

然后,范延光投降了,他先派两个儿子出城,充当人质,接着又派牙将携带奏章,前往汴梁请罪。石敬瑭接受,派使臣到广晋府受降,范延光率城内全体将领出城迎降,很多人不用丧命了,干戈化为玉帛,大家都很欣慰。

只有一个人不太高兴,那就是讨伐军主帅杨光远。他眼看就要建下的大功,以及攻破城池后可以靠洗劫获得的巨额财富,都因为范延光的投降而大大缩水,甚至没有了!他只能向范延光投过充满恨意的一瞥:别以为这就没事了,等着瞧!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22 09:38:19
石晋辱国 七
2021-024


九月二十五日,石敬瑭正式下诏:改任范延光为天平节度使,并赐给免死铁券。同时,广晋城中一切军民,在当日之前犯下的所有罪过全部赦免,再不许追究!范延光的手下将领,也纷纷得到安置,异地为官,果然都没受到追究。

反叛主谋之一的冯晖,仅仅因为提前一步投降,从此便官运亨通,成为五代后期的名臣,甚至受封王爵。

就连在河阳倒戈间接害死石重信,又在广晋亲手射死亲生母的李彦珣,居然也被石敬瑭赦免了,任命为坊州(今陕西黄陵)刺史。这项人事命令一经公布,舆论大哗,都认为李彦珣这种不忠不孝、凶残忤逆之徒,什么样的赦令也不该被赦免!

但石敬瑭还是坚守他的诚信:“诏书上写的清楚,赦免诏书颁布之前的一切罪行!君无戏言,说过的话怎么可以不算数呢?”所以石敬瑭还是不顾民意沸腾,人皆曰“可杀!”坚持让李彦珣前往坊州上任。

在《旧五代史》中,此后不再有李彦珣这个人的任何记载。但到了北宋中期,不知道是欧阳修老先生,是无法忍受弑母的恶徒逍遥法外,还是他确实找了被薛居正忽略的史料,反正在他编写的《新五代史》中,李彦珣不久便因为贪污案发而被杀头。

不过最耐人寻味的,还是造反的大头目范延光的结局。

按投降条件,范延光去天平镇当节度使,但仅仅过去一个多月,他便离开郓州,又一次进京入觐,然后就回不去了。据说是在范延光自己的反复恳请下,石敬瑭才不得不同意了这位昔日老战友的退休请求,让其以太子太师的身份致仕,然后就留在汴梁养老。每逢举行什么盛大的朝会、宴席,石敬瑭都会派人把范延光请来参加,待之与群臣无异,好象他们之间从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愉快似的。

大家对这个剧本是不是有点儿眼熟?以前有个叫李继韬的哥们,倒戈降后梁,造了李存勖的反,后梁一完蛋,又赶紧向李存勖认罪,那时李存勖对他也曾是亲密无间,像极了如今的石敬瑭待范延光。不过范延光和李继韬还是不同的,李继韬认罪后也还是不老实,惹一大堆小辫子让人抓,范延光投降后却真的很老实,石敬瑭怎么要求就怎么做,让人完全找不出什么新的罪名。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一天夜里,石敬瑭派宣徽使刘处让到范延光家赐酒,顺便告诉他一件朝中发生的新闻。刘处让说:“你知道吗,今天有契丹的使者来到京城,向我朝传达了北朝皇帝的旨意:‘魏博的叛臣是不是还在啊?如果晋朝没有本事处理自己的叛乱分子,那就把人绑赴到北朝来,我帮你们处理,不要让其为祸中国!’”

范延光一听,吓得哭出声来。契丹使者,在后晋朝那就是上国钦差,很多时候说话的份量比石敬瑭还重呢!他们要不放过自己,自己还能有活路吗?刘处让忙安慰他说:“这样吧,你不妨搬去洛阳居住,让契丹使者见不着,避避风头,也许就过去了。”

此时,杨光远正任西京留守,驻防洛阳。范延光不敢去,哀求刘处让道:“洛阳的杨光远对我有敌意,正好我还有些房产、田地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可以让我去河阳吗?”刘处让代表石敬瑭同意了范延光的请求,于是范延光带来从秘琼那里抢来的巨额财产,装了好多辆大车,举家搬迁去河阳居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范延光退休了,消息不够灵通,此时的杨光远除了是西京留守之外,还兼任河阳节度使,去河阳与去洛阳其实差不了太多。杨光远得知眼中钉范延光,和昔日跑脱的那笔大财富,现在又进入自己的网罗中了,便上奏道:“范延光是个反复无常的叛臣,如果不把他看牢了,他不是北投胡人,也会南投吴越。这样吧,让他搬到洛阳来,由我看住,以免出事!”石敬瑭同意了,你的想法也很有合理性嘛。

于是,杨光远便派儿子杨承勋(也有被记作“杨承贵”的)率铁甲武士包围了范延光的私宅,强行给他搬家。武士们把刀架到了范延光的脖子上,要他识相点儿,自己了断算了!不想范延光还不肯死,哀嚎道:“天子在上,赐我免死铁券!答应过永远不杀我!你们父子怎么能这样!”

当初读史至此,我有些恍惚:这与当年那条被梁军俘虏后,受尽酷刑,一言不发的硬汉,会是同一个人吗?

杨承勋将范延光押上马背,一路驱赶南行,等走了黄河浮桥时,将他推入黄河中淹死。随后,杨光远上疏:不知道范延光是不是精神病犯了,突然自己投黄河身亡。石敬瑭得到奏报后,非常痛心:唉,平时应该多多注意老干部心理健康的!但人死不能复生,石敬瑭下令:辍朝二日,以示哀悼,并追赠范延光为太师。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26 10:45:16
石晋辱国 八
2021-025


《资治通鉴》上说,石敬瑭完全知道范延光死亡的真相,只是因为杨光远的势力已经很强大,为避免出乱子,不敢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个人觉得,司马光老先生在这里可能把石敬瑭想像的过于敦厚朴实了,后晋皇帝又不是弱智,怎么可能想不到将肉包子交给饿狗看管会有怎样的结果?恐怕在这一事件的背后,最想让范延光早点儿死的人,还不是杨光远吧?只是石敬瑭非常重视自己的诚信纪录,不能言而无信,所以只好用非常委婉的方式引诱别人动手,从而继续保住自己言出必行的光辉形像。

比如,范延光之所以主动请求搬家,是因为石敬瑭让刘处让告诉他:契丹使臣要追究其反叛责任,要拿他开刀。但这件事在契丹方面没有记载,逻辑也不太合理,是不是真的很值得思量。毕竟范延光也曾向派使臣向耶律德光摇尾示好,并没有得罪过契丹人。而且耶律德光此时,正在其国内大力推动对新领土的消化进程,对中原降人还是比较优待的。

得到十六州后,为了减少大量汉民被胡人统治的排斥感,耶律德光甚至更改了国名,不再使用本族族名“契丹”为国号,而改用汉人更易接受的地域名称“大辽”。同时大量任用汉官治理汉地。像赵德钧的养子赵延寿,就耶律德光重新被起复并加以重用,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坐镇卢龙之地,取代了老资格的降将赵思温。(赵思温被派去担任出使后晋的副使,回到辽国后被升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不久便去世,追赠太师、魏国公。我有些怀疑:是不是他想献出幽州,回归中原的密谋泄露了?只是耶律德光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不想对他明正典刑。)因为赵延寿的妻子燕国长公主(李嗣源之女)和儿子赵匡赞仍住在洛阳,耶律德光还特别下旨给石敬瑭,要后晋方面赶紧把人送来幽州,帮助赵延寿一家团聚。

大家还记得当初在潞州郊外,赵家父子投降时的场景吧?那时石敬瑭可是趾高气扬,对赵德钧的讨好不闻不问,都不用正眼瞟赵家父子一下。可现在,天知道赵延寿怎么突然变成父皇帝身边的红人,石敬瑭的态度马上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变得异常和蔼可亲。不但马上将赵匡赞母子送了过去,还顺便派人向赵延寿赠送了大笔的钱财,好好叙叙咱们的连襟之情:在大辽皇帝面前,多给哥哥说两句好话吧!

当然,石敬瑭的银弹攻势不会只针对赵延寿,严格说赵延寿只是其中较小的一个目标而已。当时后晋与辽国之间的使臣往来非常频繁,双方有一点很相似:往南走的使团总是行囊空空,而往北走的使团总是载满了财物。

每逢喜庆、丧日、以及各种节日,后晋的使团都会恭恭敬敬地赶到辽国,向父皇帝耶律德光,应天太后述律平,以及元帅太子耶律李胡等献上厚礼。另外如伟王耶律宛(耶律李胡的儿子)、南院大王、北院大王、以重要汉臣如韩延徽、赵延寿等,都能收到一笔不菲的贿赂。毕竟国格有高下,辽国的官员们虽然收着钱,也很少给后晋的使团好脸色看,使团成员们如果装孙子装得稍稍不到位,常常遭到指责辱骂。这些细节随着使团成员的口传回后晋,朝野之人多感到是中原的奇耻大辱,唯有石敬瑭、桑维翰很淡定。

不过有趣的是,石敬瑭在联络感情,走辽国官员后门方面毫不吝啬,在真正履行条约义务时,却常常玩弄小动作。原先说好,后晋每年要向契丹进贡绢帛三十万匹,但石敬瑭年年哭穷,竟没有一年如数缴纳过。虽然这笔钱对后晋来说并不多,完全能够支付。而且辽国的主要官员都收到了好处,对于公家的损失好像就没人在意了,两国之间,完全没有因为后晋方面的违约而产生任何冲突。只是因为没有账簿留下来,不知道石敬瑭的这种操作,有没有为后晋节省下开支。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2-28 09:12:17
石晋辱国 九
2021-026


与之相反,南来的辽国使团总是趾高气扬,在一路吃拿索要之余,稍不如意,甚至会指着石敬瑭的鼻子骂。而后晋皇帝总是脾气极好,不恼不怒,端着笑脸赔礼道歉,尽最大可能让契丹使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通常的结果是:辽国使臣的好心情保住了,但与此同时,后晋皇帝在其臣民中的形像又一次下跌。

形像下跌可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尽管在五代诸帝中,石敬瑭的私德可以算是相对较好的一个:坚守承诺,待人较宽,慎于杀戮,不事奢华,但天下臣民对其政策的不满,还是在不断积累着,使得他的统治,看起来比之前的后唐三朝都显得要更弱势一些。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十月(范延光投降的第二个月),辽国派使者南来,祝贺后晋平定内乱,并赐给石敬瑭一个新的光荣称号:英武明义皇帝!“明义”的石敬瑭当然不敢怠慢,赶紧派兵部尚书王权回访辽国,代表自己叩谢父皇帝的大恩大德。

这王权出身仕宦名门,从曾祖起四代为官,他本人在唐末任右补阙,后梁朝干到御史中丞,后唐朝升任户部尚书,后晋朝转任兵部尚书,到此时已是位七十二岁老翁,侍奉过六个皇室的足足十位皇帝!虽然王权在他漫长的官僚生涯中从未成为过核心人物,所以之前咱们都没有提过他的任何事迹,但如果只论资历的话,连冯道(时年五十六岁)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他一声前辈!

显然,王权是一位混日子型的职业官僚,与什么忠义之士毫无关联,从不会为跳槽或换老板产生任何心理负担。但是,王权觉得,此前不管怎么换老板,都是在咱们中原王朝内部的事,要是向着野蛮的胡人也屈膝叩头,还要被那些胡人和降胡的失节汉官们呼来喝去,那才真正是斯文扫地,他这辈子的最后一点儿尊严也没了!

所以接到诏书后,王权对身边人说:“我都这一把年纪了,怎么能再去契丹受辱?就算是违诏被治罪,也心甘情愿!”于是,王权上疏称自己病了,坚决不上路!

石敬瑭大怒,斥责他说:“要是嫌路远,朕的宰相刚刚才出使契丹回来(此时后晋宰相有四人,分别是桑维翰、赵莹、李崧、冯道,其中冯道在两个月前任“太后册礼使”,与左仆射刘煦一道出使辽国);要是说身体不好,你不刚刚去了趟凤翔执行公务吗?”当然,不管皇帝怎么发火,王权已铁了心,他的“病情”就是不见好转,气的石敬瑭只好将他革职了事。

但不管王权去不去,“父皇帝”的好意,还是必须回报的。石敬瑭只好再把好脾气的冯道找来:“怎么样?能不能请冯公再辛苦一趟。”好在冯道是位唾面自干的高手,就是好说话:“陛下受契丹的大恩,臣又受陛下的大恩,让臣去契丹报恩,有何不可?”(注:关于冯道出使辽国,不同的记载有歧义,也可能他就出使过这一次,两个月前的出使使团中没有他。)

如果说文官对石敬瑭做法的不满,还掀不起什么大乱子,那武臣对其皇权的轻视,就蕴藏着不容忽视的巨大危险了。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数成德节度使安重荣。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从祖父起三代在沙陀军中为将,他本人也膂力过人,善于骑射。他与石敬瑭可能在战场上有过交情,曾经是石敬瑭的铁粉一枚。所以当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叛时,就悄悄派人去联络时任巡边指挥使的安重荣,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造反队伍。

那时,石敬瑭还没有向契丹借兵,天下大势看起来还是李从珂的朝廷一方更有优势,故而安重荣的母亲和哥哥都强烈反对安重荣加入石敬瑭叛军。但安重荣更愿意相信偶像的实力,他仿照汉末吕布玩过的游戏,竖起一只箭,走到一百步外,对母亲说:“石公如果能当皇帝,我当一箭射中。”果然一箭中的。然后他又竖了一只箭:“如果我能当节度使,当一箭射中。”当然又中了,证明天意如此,他的母亲和哥哥才表示同意。于是,安重荣率先带所部一千余名骑兵反叛,进入太原,成为了后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3-02 10:22:07
石晋辱国 十
2021-027


但随着接下来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让安重荣对石敬瑭渐渐粉转黑了,而且和我们的感觉差不多,由粉丝进化而来的黑粉,一般都比纯天然的黑粉更黑。

后晋王朝初定中原,石敬瑭论功行赏,提拔安重荣为成德节度使,去取代兵变自立的秘琼,但在让安重荣出发之前,又悄悄嘱咐说:“如果秘琼不愿意离开,以武力阻止你到任的话,我自然会另外给你安排一个藩镇,不要轻易与他开战,以免酿成大祸。”安重荣一听愕然,不禁刷新了三观,后来常常对人提起此事,并感叹道:“就秘琼那个乘乱抢钱,啥能耐都没有的小毛贼,当今天子居然会怕他!那以我今天的将相之高位,手下统领的士民之众多,还用得着说吗?”偶像啊,以前真是把你看高了!

安重荣不同于多谋但不善断的石敬瑭,他是一位简单粗暴,善断但从不多谋的纠纠武夫,认为天下事么,没有什么是辟头一大棒子解决不了的,如果真的一棒子没能解决,那大不了再来一棒子。

曾有一对夫妇到安重荣面前,状告他们的儿子不孝。安重荣没听两句,便勃然大怒:当儿子的,怎么可以不孝!于是抽出剑递给父亲,让他将儿子杀了!那父亲一惊,流泪不忍动手:“不必吧,我儿子罪不至死啊!”不想却是那当妈的大骂当爹的没用,抢过剑,就要去杀儿子。安重荣奇怪了,怎么这当妈的比当爹的还狠啊?再一问,原来爹是亲爹,妈只是后妈。安重荣又怒了,顷刻间他的判决便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折,马上将这后妈斥骂而出,再从其身后一箭射杀!

我不知道,安重荣在射杀别人的后妈时,是否心中还另有所指?想起某位孝敬后爹远远胜过亲爹的大人物?

原先以为那个人,英明神武,天降猛男,必能顺应天命,重建太平!谁知道他当个皇帝,都还要向契丹人借兵,接受契丹人的册封,出卖中原的国土人民给异族!而且,如果只是权宜倒也罢了,这都得到中原了,还这么软弱,且是对内对外都软弱,同块橡皮泥似的。就算偶像自己不觉得丢人,当粉丝的都拉不下那块脸了!

于是,安重荣在自己统辖的成德镇内,处处与石敬瑭的国策反着来。朝廷对辽国来的使者有多么恭敬,他就对辽国的使者有多么无礼,每见辽使,一定用最不礼貌的坐姿破口大骂,有时甚至派骑兵截杀辽使。不仅如此,安重荣还在私下里资助十六州内的反契丹力量,收留不愿受契丹统治而南逃的军民。安重荣所做的桩桩件件,让耶律德光极为愤怒,多次派人到汴梁痛骂石敬瑭:你这个儿皇帝是怎么当的?忘恩负义不说,还有没有一点儿孝心?

石敬瑭自然是有苦难言,他不是不想管管安重荣,而是他真的已经管不动安重荣了。何况范延光与张从宾的叛乱虽已平定,但后晋内部不把他这个皇帝当皇帝看藩镇还大有人在,比如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其嚣张跋扈,与对朝廷的不臣之心,较之安重荣甚有过之。

与安重荣不同,安从进是前任皇帝李从珂的大功臣,一开始就不是石敬瑭的人,对后晋王朝充满了天然的不信任。为防备新朝皇帝对前朝功臣有可能的清算,坐镇襄阳的安从进苦心经营自己的地盘。凭借地利,他一面大量招募亡命之徒扩充军力,一面截流南方各国送往后晋的贡赋以充实自己的财力,甚至有客商途经襄阳,都被抓了壮丁,刺字当兵。

石敬瑭对安从进的做法深感忧虑,担心迟早会引发大乱,便想试试能不能用比较温和的手段,削弱这个危险的策源地。他派人去对安从进说:“王建立入朝,请辞退休,现在已经回上党老家,把平卢节度使的位子空了出来,卿如果有意,朕马上下旨。”安从进回答道:“好啊,只要陛下把青州(今山东益都,平卢总部)搬到汉水南岸来(襄阳位于汉水南岸),我马上就去上任!”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21-03-04 14:27:41

二安之乱 一
2021-028


面对安仁义近乎挑衅的答复,石敬瑭害怕引发新的叛乱,也只好听之任之,不敢稍有责备。但就是这样的软弱,也没有让安从进暂停自己预备造反的脚步,他开始四面寻找盟友,试图组建对抗后晋朝廷的同盟体系。

安从进看中的第一个潜在盟友,是与其辖区相邻的后蜀帝国。然而,此时的后蜀,根本没有资助中原内乱,进而扩张领土的念头。这不是说后蜀对更大的国土毫无兴趣,而是因为它的内部正在经历着一轮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大规模权力重组,富有实战经验的开国元勋们,有的被逐步架空,有的甚至被消灭,他们留下的空位正在由缺少军事历练的新人们填补中。

创建后蜀的一代英主孟知祥,早在李从珂当上皇帝的当年(公元934年)七月便已病逝。临终前,孟知祥曾召见由宰相赵季良、武信节度使李仁罕、保宁节度使赵廷隐、枢密使王处回等重臣,命他们辅助自己的太子,年仅十五岁的孟仁赞继位。

当晚,孟知祥病死,尚未得到主上死讯的李仁罕却已在私第集结军队,似有异心。赵季良和王处回便决定暂时封锁消息,安排布置,在孟知祥逝世后第三天,将刚刚改名为孟昶(读音:“厂”,用生僻字方便臣民们避讳)的孟仁赞,拥立登基,成为后蜀的第二代皇帝。

心高气傲的李仁罕,这才发现自己被老同事们算计,错过了最佳的夺权黄金期,颇为懊恼。但他还是看不起皇座上那个十五岁的半大孩子,又仗着自己在后蜀诸武将中排名第一的战功及老资格,便带着几分气势凛凛的威压向小皇帝提出:要求加授自己为判六军诸卫事,即统领全体皇家禁军。让忠心耿耿的老臣来保护陛下的安全,陛下是同意呢?还是同意呢?或者是同意呢?

孟昶,字保元,是孟知祥的第三子(另一说第五子),生母为贵妃李氏(据说原为李存勖嫔妃,又一说为琼华长公主婢女)。除去早夭的兄弟,孟昶其实至还少有一个由李皇后(李克用之女,后唐的琼华长公主)所生的哥哥,论嫡论长都比孟昶更有资格继承孟知祥的大位。但那个人被留在中原当人质,之后便下落不明了,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被史书记下来。而孟知祥来到蜀地的其他儿子,记载中都比孟昶小。

注:如果朋友们去查百度百科,孟昶的百科会告诉你:孟昶有个哥哥名叫孟涛。而孟涛的百科会告诉你:在孟知祥死后,孟涛当过三个月皇帝,后主动让位给弟弟孟昶。因为百科中孟涛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等都非常完整,我见网上好多人都信以为真了,但这一说法其实源自今人的一部电视剧《刁蛮公主消遥王》,此孟涛在历史上实无其人。

不过,李仁罕可能不太了解的是,孟昶能毫无争议地当上孟知祥的继承人,除排行原因外,还由于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尤其对政治的敏感度,拥有超出其正常年纪的成熟。在李仁罕的要挟下,孟昶批准了李仁罕的请求,任命其判六军,但同时又任命后蜀军界另一元老,与李仁罕一向不和的赵廷隐为六军副使,牵制李仁罕的权力。

即便如此,为防备李仁罕万一发难,孟昶又马上在皇宫新设了一支护卫亲军,号称“殿直四番”。为了让只服父亲不服自己的诸位元老们相信,新君是体恤老臣的,他们已经获得的权力不会受到挑战,孟昶特别挑选李仁罕的儿子李继宏、赵季良的儿子赵元振、张业的儿子张继昭、侯弘实的儿子侯令钦、赵廷隐的儿子赵崇韬等功臣子弟担任殿直四番的指挥官,一时间皆大欢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