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天文历法是最先进的!

字数:581045访问原帖 评论数:155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2-15 21:01:58 更新时间:2022-01-17 14:14:08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13:21
四、圭表测影

圭,就是测量影子长度的尺子;表是立起的杆。

就是立杆测影。这比柱缝迎日推策又要先进得多,而且更加准确。对前人的观测数据可以更进一步完善和修正,使历法相应地得到修订和完善。


五、仰观俯察(仰观天象)

当然,除了这些古人还会仰观俯察。比如“夜考极星”,就是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变化,还有日、月、金、木、水、火、土星这些标志性机枪的星星,也叫七曜(七政),它们最先被发现,然后用于天空定位,在发展起来与人间四季四方配合。

这样天文地理和历法就逐渐产生和完善了。


【七曜(七政)日:日、月、火、水、木、金、土星(日)(七曜日正确顺序)

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镇星)七大行星的一种总称,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七政、七纬又有他指。此外,“七曜”在武术中还有特殊含义,形意拳中称头、手、肩、肘、胯、膝、足七个部位为七曜。

《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易·系辞》云: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

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杨士勋疏:“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曜。”

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如彼七纬,细璧重珠。”钱仲联注:“七纬,日月五星。”

北齐章昼《新论.妄瑕》:“夫二仪七耀之圣,不能无专亏沴。”

古以日、月、金、木、水、火、土为七曜。

补充:日、月、星都叫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此类推。】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13:24
三、“二至二分”的发现


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发现。

古人可能通过观察和测量柱缝间日影的长度、方向及其变化,发现了太阳运行的规律,比如较容易发现的“二至二分”日的规律。从而发现“四分历”。

比如太阳在某一天某一时刻照射柱子,柱子的影子最短或最长,而这个影子的方向也变化到相对固定的位置。通过对比长期的观察结果,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一年四季、东南西北都基本上能形成概念了。

二至二分发现后,把观察到太阳反复周期性的总表天数(年)除以四,就有四季了。如果分成十等份,就是十月历,分成十二等份就是十二月历。


【《山海经》记载了十日与十二月,分别是帝俊之妻羲和与常羲所生。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从这几处记载来看,十日与十二月所分布的地理方位是有区别的。

十日生于南(《大荒南经》),出于东(《海外东经》),十二月生于西(《大荒西经》)。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分析过,十日并不是十个太阳,而是十日太阳历(一年分十个月);十二月也不是十二个月亮,而是十二月阴历(一年分十二个月)。

十日太阳历由观测太阳而产生,十二月阴历需要观测月亮并结合太阳历才能产生,也就是说,太阳和月亮是两个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两者之中又以太阳最为重要。

日月东升西落,太阳主白昼主阳在东方,月亮主夜晚主阴在西方,东方与西方的意象联想很容易产生,但为什么太阳生于南方呢?

很简单,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太阳永远都处在偏南的天空。

看地图可知,广东汕头、广州,广西梧州、云南蒙自等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由此往北,一年四季所看到的太阳绝大多数时间都偏于南方。

虽然《山海经》很可能记载的是全球地理分布,但是,按《山海经》所提示的日生于南这一概念来看,书中所记那个时代的先人们应该是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38:16
中国二十四节气时间


节气由来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周朝时,已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节气和阳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图 24节气歌



图 二十四节气一年地球变化日期图



图 二十四节气西历日期图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39:38
节与气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有节无气之月,即农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兹将节气与农历月份关系表列于后:

季月节气表

季 春 夏 秋 冬

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冬月 腊月
节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图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对照表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1:16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1:38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斗指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变长。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2:57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3:05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斗指乾。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4:16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4:29
图 四季对应二十四节气、黄经度数图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8:34
北斗七星辨认二十四节气、四季

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叫某某某节气(实际上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把一年划分开,而是与种植农作物农业有关,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就通过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

北斗还是古人划分时辰、月份、季节的主要依据。

北斗的斗柄指向,就叫做月建,是以北斗为指向在划分为十二辰的体系中确定其初始起点,用于纪月。十二辰是将一个回归年时间划分为十二份,并将其与平面均分的十二方位对应的一套体系,用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符号表示。以子为正北,午为正南设定空间坐标,子为冬至,午为夏至设定时间坐标,则夏人是以寅位作为正月的。使得处于东方的寅、卯、辰为一年中前三个月的春季,其次的巳、午、未为夏;申、酉、戍为秋;亥、子、丑为冬。这样,东南西北四方恰与春夏秋冬相应。

太阳回归年的周期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是由北斗七星之斗柄所指而确定的,古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之说,斗柄每行十五度为一节气,二十四节气形成一个太阳回归年。

图 北极星冬、春、夏、秋之间位置图



图 北斗七星斗柄认春夏秋冬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昼夜相停),故曰春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曰而立夏;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而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风;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加十五日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加十五日指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十一月日冬至。”可见斗柄所指即节气所在,每节十五天,二十四节气共三百六十天(实为365.25天)而构成一年。

图 北斗斗柄所指,就是哪个地支月




图 北斗七星“钟”、北斗七星“历”




不仅如此,晚上的时间,古人也可以用北斗来做依据,北斗在古代就是悬在星空中的巨大时钟。 古人有《斗旋十二辰》算法,以斗柄所指定时,初昏时斗柄指子,等其转到指丑之时,便过了一个时辰(2小时);到指卯处,便过了二个时辰(4小时),依此类推……

所以,北极星定方位,北斗星定季节,月相定哪天,物候定节气,太阳定时辰,古人出门什么都不用带,就能知道是什么季节什么月份什么日什么点,厉害吧!


古人用最简单的表与绳来测量星辰的方位与角度,立表于地,从表端引绳瞄准天上星辰,这个就是上古的“牵星术”。后来也用于航海定位导航。

南北子午线就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加“牵星术”测算出来的。

古人还靠这套方法测算了太阳和月亮的距离和质量,所以也叫“勾股测量法”,徐光启改名换姓成“几何”,却处处离不了勾股定理,只是这名字换的确实让人难以直接联想到“勾股测量法”,以至于一直把自己家的东西当成西方的!

我们现在常说的参考、参谋的参,也是源自上古天文观测技术,参下面是3条线,他的源头是古代进行直线测量运用三支标杆,通过直立三杆影像重合,而获得一条观测直线,这种方式就是“参”。

因此用于弓弩的瞄准射击三点一线称为“参连”之术。

参见、参拜等词汇,也源于天文观测。如果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称之为“参差不齐”。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8:57
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古人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这就是季节、气候的定义。十二个月,每月设一个“节”,中间设“气”,如同划分十二竹节,竹节中间充气,此乃节气的由来,也是气节,节度的本意。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节令)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中国农历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有节无气,即农历的闰月。


月份     12节   12气
正月 (寅) 立春  雨水
二月 (卯) 惊蛰  春分
三月 (辰) 清明  谷雨
四月 (巳) 立夏  小满
五月 (午) 芒种  夏至
六月 (未) 小暑  大暑
七月 (申) 立秋  处暑
八月 (酉) 白露  秋分
九月 (戌) 寒露  霜降
十月 (亥) 立冬  小雪
冬月(子) 大雪  冬至
腊月(丑) 小寒  大寒


农耕八节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8:58
图 廿四节气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9:13
七十二候

每节气分三候,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

1、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2、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3、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4、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5、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6、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7、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8、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9、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10、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11、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12、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13、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14、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15、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16、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17、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18、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19、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20、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21、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22、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23、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24、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49:59
图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51:21
二十四风

二十四风,又称二十四番花信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诗经》记载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记载。

图 二十四节气变化小图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51:39
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52:23
图 二十四番花信风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52:44
二十四节气与历法

农历是阴阳合历,早在殷商便已经将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订入历法,春秋战国到先秦时代已经完善到八节气,增加了四立,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已经明确的订入华夏历法。同时期二十四节气也已经出现并逐渐开始完善,直至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完整的写入农历,详细划分成十二节令、十二中气,成为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节气是农历表示太阳视运动的成分,通过二十四节气农历可以精确的反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便利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农业耕作。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令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这个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5:52:55
影响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对于中国其它地区来说,同一节气所描绘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百姓结合当时的气候及农业种植条件,与时俱进地将二十四节气本地化。近现代以来,农民也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赋予节气新的内涵,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

从历史上看,二十四节气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有的地方虽然季节变换不明显,但那里的人民依然在传承、弘扬着二十四节气及其附着的文化,充分表明了它的文化价值。

早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就已经被朝鲜、日本等其他国家接受,结合其国家实际情况与民族文化后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有的节气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节日)。 古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国农历,遵循“二十四节气”作息,并随着中国中原朝廷改换历书,曾经先后使用《元嘉历》、《麟德历》、《大衍历》、《五纪历》和《宣明历》。之后,日本开始使用更适用于本土、并且由日本人编写的《贞享历》、《天保历》等。按照“二十四节气”所定的日本本土节日叫做“杂节”,由于“二十四节气”本就是按照地球公转所定的,因此仍旧按照传统算法依照节气定日期。例如:日本杂节中的“节分”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的前一日;“彼岸”是包括春分、秋分的一个星期等等。在当代日本,春分日还被定为公共假日。

越南的传统历法是大部分基于中国传统历法编写的阴阳历。早在1324年,越南引进了中国元代的《授时历》,先后经过6次重要的修改之后形成了越南独有的历法。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