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天文历法是最先进的!

字数:581045访问原帖 评论数:155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2-15 21:01:58 更新时间:2022-01-17 14:14:08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29:16
时间由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来认识时间呢?

时间是根据参考事件来认知的。尤其是具有一定稳定周期反复出现的事件,比如日出日落,比如刻漏上的水滴,比如机械钟表的秒针,比如铯原子的跃迁等等。

时间是根据运动和变化来丈量的。

没有能量变化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参考事件,从而就没有时间,或者说时间失去意义。其实时间的本质是能量变化。

古人不说能量变化,而说阴阳。

阴阳相互转化,其实就是物质转化。阴是能量转化为质量,阳是质量转化为能量。

古人不说能量,而说气。

气分阴阳。阴气指过去的气,也就是能量转化成了质量;阳气是指将来的气,也就是质量转化成了能量。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一个能量流动过程,阳为施,阴为受。

说一个人阴气重,就是说你和他在一起,他会吸收你的能量,或者说他会释放负能量。说一个人很阳光,就是说他会释放正能量。

物体对外界释放能量的同时也可能吸收外界的能量(其实解释很多,取其一)。

释放的速度比吸收的快就是木。

吸收的速度比释放的快就是金。

吸收和释放的速度均衡就是土。

只吸收不释放就是水。

只释放不吸收就是火。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31:04
五行其实就是指物体与外界自己的能量流通的五种形式或状态。即气的五种流动状态。

图 五行,水木火土金相生相克动态图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32:15
那为什么五行要分阴阳?

运动是相对的,比如物体只向外界释放能量的这种运动,即火行,对物体而言是阳火,对外界而言则是阴火。因为这种过程中物体的能力流通的源头是施者,而外界是能量流通的目的地是受者。

前面说过,施为阳,受为阴。就像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中,君是施臣是受,所以君为阳,臣是阴,所以说君是天,臣是地。父子夫妇亦然。

图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动态图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34:33
这些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来看一个大家都懂的天文学现象。

图 东南西北、二分二至、太阳视运动位置图



太阳每天由东往西划出一道弧线,中午时分到达空中最高点,然后每天到达的最高点位置略有不同,夏至这一天最高,冬至这一天最低。春分和秋分在夏至和冬至的中间。

古人是怎么观察到的?圭表。

圭表有便携式的可民用的,有大型土建的官方使用的。

其原理就是立地见影。但关键是要地平面上找准南北朝向。

圭表分为两部分,圭就是垒土为台,表就是地平面上南北朝向的刻度。每天正午时分,太阳投射下来的阴影恰好在南北朝向,夏至这天日影最短,冬至这天日影最长。春分秋分日影长度居中。这四个点也叫四正,即“罡”字。天罡的罡。

图 台式圭表冬至、夏至示意图



古人除了观察日影,还可以通过观察北斗的指向确认四季,北斗春分指向正东,夏至指向正南,秋分指向正西,冬至指向正北。

图 北斗七星斗柄认春夏秋冬




【中国就已经用“日晷”观测太阳,以冬至日为一年之首尾,测其日影变化,以校正一年四时之节气,并根据日月运行之轨迹推算其置闰节余,即所谓“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内经·六节藏象论》)

冬至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古人最早制订出的两个节气,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黄经达270度时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36:02
天干地支为什么要结合?

天干地支有六十个组合,统称为甲子。

天干有阴阳,地支有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阴配阴,阳配阳。所以不是120种组合,而是60种组合。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古人常说天旋地转,天覆地载,天罗地网。其实这些都是古人的宇宙和时空观念。往简单处说就是古人对太阳相对地球的运动模型的描述。

古人从来没说太阳绕着地球转,这是西方人说的。古人说天旋地转。这是对日行迹现象的解释。日行迹现象是近代西方天文学的命名。

即每天在固定地点固定时刻观察太阳的位置,一年下来,这些位置点将形成一个数字8的形状。

图 现代天文台日行迹现象“8”形状图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36:28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两个主要因素。

其一:黄赤交角。即地球自转的轴心与公转所在平面形成一个夹角。

其二:公转轨迹为离心非正圆。

这两个因素古人总结为天旋地转。

图 均时差曲线图




上图中蓝色曲线为天旋因素,紫色曲线为地转因素,红色曲线为两者的综合,即天文学中的均时差曲线。

均时差曲线,即太阳每天到达最高点时刻相对于当地正午时的偏差。其成因和日行迹一样,但日行迹描述的是固定时刻的角度偏差。

八卦的起源也和天干地支有关。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38:22
先说什么是卦?

卦字有两个构件,一个是圭,一个是卜。

卜就是圭表中的表。卜字中间一竖就是地平面上南北朝向的时间轴,侧面一横对应其中的刻度。攴(pu)就是用手指向刻度。

卦就是利用圭表确认日子。

八卦就是八个特别的日子。

图 八卦、春夏秋冬、十二月“8”形状,日行迹图




乾卦=午+戊

坤卦=丑+己

兑卦=未+乙

离卦=申+庚

震卦=辰+壬

巽卦=酉+甲

坎卦=亥+辛

艮卦=戌+癸


八卦是抽象的概念,古人用天地泽火雷风水山来表示,有助于理解。

图 道法自然64卦动态图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39:45
古人的天地观,其实无处不在。

更改,这两个字意思差不多,但古人分的很清楚。两个字里都有相同的部件“攴”,更=丙+攴;改=己+攴。

丙为阳,己为阴,更对应时间上的变化,改对应空间上的变化。

图 更=丙+攴;改=己+攴图




【天文律历及八卦与冬至节之关系。

先天八卦方位是天道运行自然规律的显现,太阳运行的轨道为黄道,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乾为天,坤为地,天地定位;离为日,坎为月,日月运行。

《系辞传》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易又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这实际都体现了古人的历法内容。

古人认为,日为阳,月为阴,日月阴阳在天地间交合。

太阳的周日视运是由东而南而西,为顺时针右转,运行一周天的周期就是一天;而现代科学认为,太阳周日视运动是由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的视觉现象,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

太阳的周年天象运行,则是沿着二十八宿周天运行,即从正北冬至点出发经一周而后又回归到冬至点,一周天的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也叫太阳年。

现代科学认为,太阳周年天象运行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产生的视运动,地球公转一周天即为一年。】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40:21
【“天人合一”:指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内经》:“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也。”

《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岁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瞧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与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在以上朔望月周期中,不同月相的出现,对地球乃至人与万物产生极大的影响,引起生理与病理的盛衰周期,因此从健康长寿出发,人类必须与天地同参,与日月相应。同时说明古人将五运六气的思维方式与人的生理、病理进一步融合,来解释自然环境和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相互关系,这种思维方式和理念超越了四维时空合一理念,是对天、地、人、时、空、引力、热量
气场等多维空间的相对大统一和集中描述。

“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天地、人和万事万物都是阴阳运动变化、此消彼长、永不停息的物质统一体,气是阴阳交感,无限二分的精微物质、能量、力和信息。

人是随着天地万物运气的“生、长、化、收、藏”来完成生命的“生、长、壮、老、死”,从而实现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出,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离的连续运动的四维结构的结论,人作为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不但有结构对应,还有精神意识、七情六欲、五脏六腑与六气(风寒署湿燥火)、八风、五时、五色、五音、五味、六律等等相对应;人不但离不开看得见的宇宙万物的自然环境制约,如日月五星大地及其万事万物,也离不开看不见的引力、电场、磁场、能量场、气场、热量(温度)、意识、情感等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引力微变,就会引起潮起潮落、人体气血变化、女人月经、高原反应、海拔3千米以上的人民子弟兵心肺肿大。这些因素的稍微变化,都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有对人有某种程度以上影响的可见因素和不可见因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人为因素及其各种因素,都必须在动态变动的多维空间中不断与人的生命、健康、生理、心理、思维意识相适应,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大和谐、大统一,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天人合一。】


【现在西方主导的科学,却缺乏“人”的关系,缺乏“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这样的理念下影响的中国人,自然也就不能够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医、音乐等中包含的“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了,而被误解为“玄学”、“伪科学”!

真的如此吗?!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思想非常的科学,才是真正理解“人”与“天地”、“宇宙”关系的科学!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受太阳、月亮、五星,银河系,甚至是宇宙的影响,人生活在地球上,宇宙中的星系,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在对地球施以影响,怎么能无视这些影响,说所谓的“科学”与“人”无关呢!说有影响的中国古代思想是“落后”的呢?!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是因为地球运动轨道的二十四个重要节点,在地球上看为太阳(视运动轨道)的节点,因而每年这“二十四节气”时刻,对于地球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时刻,反应在了天气、地理、气候、物候等上面的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中对中药炮制的节气点如此重视,这样关键的时刻,天地万物自然能够感应得到,反应在了植物、动物、气候上面,才能为人所察知,进而为人所使用!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46:33
二十八宿

指在黄道附近一带天空(即黄道带)中的二十八个星宿,也是一周天的二十八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北西南四方,每方各有七宿。亢(gang钢)、氐(di底)昴(mao卯)、觜(zi紫)、参(shen深)。斗宿共六星(不是北斗七星),排列如斗形(形同勺),又名南斗。因为二十八宿都是不动的恒星,古人把它们作为背景以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


二十八宿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

地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符号。地支来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种一年的表达方式。地支创建的方法是采用二十八星宿部分星象符号。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青龙七宿: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朱雀七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白虎七宿: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昂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玄武七宿:斗木豸,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蝓。

【北方第七宿根据明代张岱编纂的《夜航船》为壁水貐(猰貐)(反犬偏旁,右边一个俞),音为“雨”】

图 二十八宿对应动物图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1:47:05
天干地支与太岁纪年法

干支纪法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法了。


太岁是星体,也就是说天干地支的本质也是在记录星体位置,也是在记录时间。

太岁纪年法,太岁是一颗假想星体并不完全是木星!太岁基于木星而产生的假想星体,所以,太岁也是木星,却不能认为是真实的木星。太岁在古代是叫岁星。太岁是假想中运行和木星相对的一颗星体,它根据木星的位置而变化。

先秦时期中国流行太岁纪年法,如《周语》里有:“武王伐纣,岁在鹑火。”这里的鹑火是十二星次名,在太岁的位置,也就是说太岁在午。

古人有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

十二次、时辰对照表:

十二次 十二辰
01、星纪 丑

02、玄枵 子

03、娵訾 亥

04、降娄 戌

05、大梁 酉

06、实沈 申

07、鹑首 未

08、鹑火 午

09、鹑尾 巳

10、寿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大约在西汉时又多了十阳岁,这十阳岁就是天干,当时就开始拿十阳岁和太岁年名配合了,方法和六十甲子一样。

《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岁阳 十干

阏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强圉 丁

著雍 戊

屠维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阳 癸

(阏e、yan,旃zhan,圉yu,黓yi)


太岁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有继承的关系,太岁纪年法之所以被抛弃不用和太岁纪年法的缺陷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超辰。

太岁是和木星对应的星体,它的运转周期和木星一样,木星11.86年为一周。而太岁纪年法中取约数十二年为一纪,一纪这个数量词也来源于此,在八十六年后,岁星的实际位置便超过一个星次,谓之“超辰”。因超辰的存在太岁纪年法不是那么方便,所以后期抛弃了天干地支标注星体位置的功能,转化为今天的以太阴看月份,以太阳看年定二十四节气的阴阳历法,同时搭配天干地支标明具体时间和五行流转。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2:29:00
天球-赤道坐标系统


【“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的区别

中国是赤道坐标系,西方“古希腊”是黄道坐标系,现在都是这么告诉大家的,我们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所谓黄道坐标系又真的出自西方吗?!

“黄道坐标系”

现在,大家都默认“黄道”是专属于西方的“黄道坐标系”,而中国古代是“赤道坐标系”,从来不懂“黄道”概念,还是明末清初从西方“传入”的,这就是现在天文史告诉大家的。

我们可以看下西方“黄道坐标系”是怎么说的。

西方“黄道坐标系”,以黄极为中心的希腊黄道坐标系,是以太阳为中心,以平行于黄道两侧8度范围内的12个星座,也称十二宫为坐标。黄道是指地球上观测太阳于一年内,在众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大圆。

由于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故太阳在天球上每月沿黄道移动30度,相当于每月位于一个星座。赤道和黄道之间有23度左右的交角,赤道大圆与黄道大圆的空间取向也是不一致的。

黄道坐标系适用于表示太阳系内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由于太阳本身是在黄道上运行的,因此用太阳黄经来表示其位置,用太阳黄经的变化来表示太阳的视运动是特别适宜的。

今天的天文学告诉我们,黄道是地球公转而形成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地球上的一年,这条运行路线就叫着“黄道”。

地球由西向东绕着太阳运行,可是人类看到的却是太阳由东向西绕地球运行。这个运行的轨道,实际上是人类在地球上观测太阳在天球上运行的假象轨迹!

那么人类在地球上某个固定观测点看到太阳一周年里运行的轨道是一样的椭圆形吗?

假设这个观测点一年365天里每天都是晴朗的天气,观察到的太阳运行轨迹是什么样的呢?看到的结果实际上是365个弧形轨道而已,每天的轨道都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黄道”!黄主土,地球就是个土球,所谓“黄道”是地球上看到的太阳运行轨迹,也就是太阳作用于地球的轨迹。

如果不知道的话,我们经常听到提到的“黄道吉日”就是指的黄道哦!因此,所谓“黄道吉日”,就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日子或时间节点。

如果要在地球上同一个地点一年里每天同一时间观测太阳的话,看到的太阳运行轨迹是这样的。

图 如果要在地球上同一个地点一年里每天同一时间观测太阳的话,类似“8”的日行迹。




实际上,“日行迹”图也就是黄道,从这张一年里365天里同一位置拍摄到的太阳轨迹,可以看到太阳的位置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光热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个图,在金文、小篆、楷书里是“玄”字

图 金文、小篆、楷书“玄”,日行迹图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黄道”,并非专属于西方,而是中国自古有之的概念。

黄道是地球绕太阳轨道,我们在地球上看为太阳绕地球视运动轨道。

图 天球系统动态图

黄道:亦称“光道”。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即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约在公元前八十年左右,我国有了明确的黄道概念,而且进行了以黄道为基本大圆的天体位置量度。至唐替代赤道作为天体测量之坐标。

《后汉书.律历志中》引汉石申《星经》:“黄道规牵牛初直斗二十度,去极二十五度(应为一百十五度)。”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去并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影)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

《新五代史·司天考一》:“黄道者,日轨也。其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去极二十四度。”

所以,“黄道”并非“黄道坐标系”专属,更非西方人“发现”、“发明”的,而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天文中还有黄赤道宿度转换的计算,古人并非不懂黄道、赤道的区别,清楚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了“黄道吉日”的意义了。

古人傻吗?中国古代天文学真的很差吗?真的需要西方传教士来“教”吗?为什么这样错误的知识还在流传,还不是大家连基本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常识都不懂!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2:30:53
“黄道”、“赤道”、“白道”

地球转动被称之为“自转”,除了这个自转之外,地球还在绕着太阳转动,这被称之为“公转”。地球的轴还要转动,天文学上称之为“岁差”,也就是说地球自转、公转自身的轴也在慢慢地转动着。

地球这三种转动给我们带来了不同周期性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给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带来了视角差别、暑往寒来、生长收藏、春夏秋冬、晨午昏夜……等等。

地球自转围绕着一个轴,有了这个轴,就有了轴的两端,被称之为北极、南极。南北极的中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交接线,称之为“赤道”,科学语言称之为:“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

这里告诉我们“黄道”就是地球绕日运行一周的轨道,那么“黄道”是如何观察到的呢?

古人认为,地球之外还有个天球!这个天球是以地球为中心,天球的轴与地球的轴是一样,因此把地球的轴延长到天球上,就有了天北极、天南极,把地球的赤道延伸到天球上,也就有了天赤道。也就是说,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图 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简单的说,把天空想象成一个假想的大球,我们看到的天体都是这个大球上的投影,这个大球叫天球。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就是黄道,在地球上看去,就是太阳在天空中要经过的圆;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白道就是月球在天空中运行轨迹在天球上的投影。

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赤道有两个,一个是在地球表面,另一个是投影在天球上。由于人类是生活在天球之中、地球之上,所以往往通过观察太阳与天赤道的相对位置来推算太阳与地赤道的相对关系。

为何叫“赤道”呢?人们在地球上观测发现,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每天上升西落周而复始地围绕地球运转,地球上有条线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长,感受到太阳的热量也最多,太阳一年里对地球的直射点虽然南北移动,但总是以这条线为中线的。赤就是红色火热的,因此“赤道”实际上就是“火热的太阳对地球的照射线”。因此,赤道也就是太阳之道!

如果要以天球上的恒星作为参照系,把一年里每天固定时间的太阳位置描述下来,那么就成了一个椭圆形的闭合轨道了。这就是中国古代“十二次”的来历,类似于西方星占学中的黄道十二宫。

图 十二次对应十二支圆形闭合轨道图




认识了赤道和黄道,我们就可以方便地了解白道。在太阳系中,太阳是颗恒星,在它的引力范围内存在着行星和卫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行星有自转和公转,那么卫星呢?

地球只有一颗卫星,我们称之为月亮,今天称之为月球。

中国古人并不称这个卫星为“球”,而称之为“星”。这个卫星也如同地球一样,既有自转又有公转。月亮绕着地球公转这个轨道,古人便称之为“白道”。

图 月球“白道”示意图




然而,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实际上存在着九条天文之道。《开元占经》载:“月行九道:春行东方青道二,夏行南方赤道二,秋行西方白道二,冬行北方黑道二,四季还行黄道,故月行有亏盈。”

也就是说青道有二、赤道有二、白道有二、黑道有二、黄道有一,共有九条道,根据方位与五行关系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类。之所以出现九条道,主要是因为地球自转与公转有夹角、与月球公转又有夹角,而三个天体的运行速度有不一致。

关于“九道术”,在前面讲月亮部分时有提到,因为中国是使用阴阳合历,也就必然要对月亮进行观察,所以,对月行快慢的问题,战国时期的石申可能已经知道月亮运动的速度是有变化的,可惜记载简略。

西汉刘向(约前77-前6)在《洪范五行传》中有关于月行九道的记载。

东汉贾逵也认识到月行有快慢。他认为月行快慢是由于月道有远近造成的,并且知道,经过一近点月,近地点向前推进三度。以此推算,经9.18年近地点才能回到原处,那一近点月是27.55081日。

张衡也提倡用九道术,在古代文献中也记载了月行九道图,可见月行九道的说法在汉代是很流行的。

九道术是我国早期对远地点变化的认识。按九道术安排月历,会有三大月相连和二小月相连。九道术虽然比较粗略,但是比不考虑月行有快慢的平朔法要精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天体了解的程度,远非我们今日所能想象!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2:31:26
二十八宿与赤道坐标系

二十八宿是全天空星表,这有赖于“天球赤道坐标系”才能观察到这么星星,有了二十八宿才能进行空间定位,进而对应地球上的时间位置,只要稍微懂得一些“赤道坐标系”的知识,就能明白“时空一体”概念!

二十八宿系统的形成和距度的测定

1.二十八宿是沿天球黄、赤道带,将其临近天区划分成28个区

域的恒星区划系统,其名称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璧,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有一只漆箱盖,上面绘有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称,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宿恒星系统的完整记载。

究其实,二十八宿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形成的年代还要早些,当不迟于春秋时期。据研究,约于公元前六世纪,人们已经对二十八宿各标准星之间的赤道度距(称二十八宿距度)进行过测量,(其数值留存在唐代的《开元占经》一书中。

二十八宿系统的建立,为日、月、五星以及若干天象发生位置的确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和定量化的背景依据,是为这一时期天文观测定量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恒星区划命名的系统化与《石氏星经》

将天上的恒星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划和命名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尤以石申和甘德的工作最为显著,他们对恒星的区划都自成系统。

据《开元占经》记载,包括二十八宿在内,属于石申区划的星官有120个,计星815颗,属于甘德区划的星官有146个,计星687颗。他们的工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星官的区划和命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申还定出了120个星官的标准星具体坐标值,这样各星官的位置和该星官中非标准星的位置都相对准确地规定了。此中,最主要的是对121个标准星(北斗星座选取2个标准星)具体坐标值的测定,它们构成了一个完全数量化的成熟的星表,这就是著名的《石氏星经》。

这一成果亦载于《开元占经》之中。对这121颗恒星坐标值的研究表明,许多恒星的坐标值确与石申所处时代的理论值相吻合,但另有一些却与东汉前期的理论值相一致,这说明《石氏星经》并不全是石申当年的测量结果,而是石申创始的天文学派在数百年间长期观测的总汇。即便如此,《石氏星经》亦不愧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石申也无愧为恒星坐标测量工作的先驱。

通过对二十八宿的了解,我们已经知道二十八宿系统的建立,星表的观察测量绘制都是相当不易的一件事!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2:32:42
“赤道坐标系”与“地平坐标系”

因为中国古代常说“天圆地方”,而很多学者却又对“赤道坐标系”不了解,误以为“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是很简单的:大地是一块平面,天穹是半个圆球,扣在大地上,天地毗连在一起,而日月星辰各种天体就在这个半圆球的天穹上运行。”这其实是“地平坐标系”。

图 地球上观测冬至、春秋分、夏至太阳位置



图 “赤道坐标系”地球观测冬至、春秋分、夏至图



图 “地平坐标系”观测冬至、春秋分、夏至图




他们忽略了“赤道坐标系”整个天地与“地平坐标系”半个天地之间的区别,认为:

“古人的观念中,中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左大海,右高原的‘海中地’国家,古代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这一中心的北部是辽阔的草原和森林,西部是崇山峻岭和万里沙漠,路途艰险,交通不便;东南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临近的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文化都不如中国发达。”

其实,这种观念是“地平坐标系”的观念,他们误以为古人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大陆内聚形地理环境,不仅有效地限制了中国与其他古文明地域的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局限了中国古人的地理视野,无从全面了解世界地理状况和真正认识地球形体,遂产生了‘中国居天下之中’、‘四海之内’、‘大九州’的世界图示观念这些地平大地观念的概念,因而就使中华民族不可能象“希腊”人那样大量吸收“埃及”人的几何、“苏美尔”人的代数、“亚述”人的天文科学等科技成就。

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我国古代学者对气候成因的探讨,也是从地平观念出发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赤道坐标系所界定的“天地”,其空间背景是缘地球表面向太空延伸的整个天地;而地平坐标系仅可“用于地球上某些单个的特殊点”。

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不同,则很容易把中国古代文化中所讲的“天地”的空间背景局限于中华大地。如由十二支所标示的地球十二条经线,是对整个地球以“极”为中心等分十二,与之直接对应的子-北;午--南;卯--东;酉-西,是整圈赤道的用四等分,而不是以中州为中心,将中华大地这个大公鸡形状的版图等分十二,也不是将中华大地用四等分。这是我们在阅读古籍时应该充分提起注意的。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3:11:24
“赤道坐标系”

中国,赤道坐标系是一种天球坐标系。通过天球中心与地球赤道面平行的平面称为天球赤道面,它与天球相交而成的大圆称为天赤道。赤道面是赤道坐标系的基本平面。

天赤道的几何极称为天极,与地球北极相对的天极即北天极,是赤道坐标系的极。经过天极的任何大圆称为赤经圈或时圈;与天赤道平行的小圆称为赤纬圈。

作天球上一点的赤经圈,从天赤道起沿此赤经圈量度至该点的大圆弧长为纬向坐标,称为赤纬。赤纬从0°到±90°计量,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赤纬的余角称为极距,从北天极起,从0°到180°计量。

古代说,星星有三种分类,来自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

“星有三类:一、经星,北极之为长;二、舍星,大火为之长;三、行星,辰星为之长。”

舍星就是二十八宿。

如果说天球坐标系统,离不开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全天空所有星宿,沿天球黄、赤道带,将其临近天区划分成28个区,并不全在赤道附近。

图 三垣二十八宿示意图1




在中国,最早的天球定位系统是用十二干支,然后是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就是天上的坐标和刻度。用来表示某天文现象或者某天体的位置。

“天事本无度,推历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行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余而一期,天故以一日为一度也。)既分之,必有物记之,然后可窥而数,于是以当度之星记之。循黄道日之所行一期,当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度如伞橑,当度谓正当伞橑上者。故伞盖二十八弓,以象二十八宿。)”

天上本来没有刻度,但是天文工作者要标定位置,就需要读数。于是把天平均分成360度(中国古法,365.25度)分开之后,以二十八宿的主星(距星)作为参考星,来对比得到读数。就像用伞骨来分割伞面一样。

图 中国传统星象图部分



图 二十八宿的主星(距星)作为参考星,来对比得到读数




《宋史·天文》:“按汉永元铜仪,以娄为十二度,唐开元游仪十三度。旧去极八十度。景佑测验,娄宿十二度,距中央大星去极八十度,在赤道内十一度。”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中说:“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经,四七二十八星,房昂为纬,虚张为经。”

由此可以看到,古代先哲已经有了“天球”的空间概念。

也就是说,以地球观测点为圆心,由此延生出无限长之半径,将宇宙设想成一个圆形的球体,日月星辰布列在其球面上,南北为经,东西为纬,以球面上的二十八宿为标记。

此球体以北极星为轴心,北斗七星为枢机,自东向西而不停地运动旋转。这样一来,斗柄方位的不断变化,每行十五度,标志一个节气,完成一个在圆周运动时,便形成了全年的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相续相连。

古代去极度、入宿度的概念,就是天球坐标系统。

比如,古代一般说,在牵牛初度,去极多少多少度。今天我们则是说一个天体,时角多少,赤纬多少。

什么叫天球坐标?如下图:

图 古代去极度、入宿度的概念,就是天球坐标系统




四维、八干、十二支是以斗柄指向确立出来的,这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得相当齐备:“斗指子位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子,又为冬至。故曰阳气生于子;阴气生于午,阳气生于子位,所以十一月正中为冬至。阴生于午位,故五月为小刑,斗杓为小岁;正月建于寅位,月(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顺从由左向右行的十二辰。”

《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四维、八干、十二支都是依据赤道划分的二十四节气而定位,可知由四维、八干、十二支所标示的方位不是地平、黄道方位,而是赤道方位。与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直接对应的十二支不应该称作地平十二支、黄道十二支,而应该称作赤道十二支。

图 四象、十二辰、十二次、二十八宿、中国星占方位图



图 五行八卦四方度数+五星图




现在星图可以很容易获得。但是古代,绘制一张准确的星图往往是国家级科研大项。正统的科研工作者,对着星空做位置普查,修正星图错误,绘制更准确的星图,乃是一生的奋斗。

这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西方通常一个人就能完成中国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现在经常这样出现在教科书里,出现在天文学史里,其年代都比中国早,洗脑了很多人!

请问,真的能够实现吗?!谁能够相信!这样的事情只要仔细去思考,去研究下,就能够发现真相!却无人敢质疑西方伪史里的天文学,就这样不假思索的采纳,真正的天文历法的制定者和创造发现的中国古人,就被轻易的埋没,还经常被大家辱骂,说中国不重视科技!真的愧对祖先!有些人自己无能,不会独立思考,以骂祖先为能事!~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3:14:31
如何测得“冬至、春秋分、夏至”呢?

中国古代是知道“黄道”概念的,虽然,中国是“赤道坐标系”,但因为观测“二分二至”就必然会知道“黄道”,“冬至点”的测定对于历法起始相当重要,不可能不知道,在中国西周时期已经有“二至”、“二分”,这四个节气已经对四季作了初步的划分!

但,奇怪的是,西方使用的“黄道坐标系”,为什么却没有在历法当中使用“二十四节气”,尤其是“二分二至”,不知道这个概念,怎么知道四季?怎么定历法?怎么会有“黄道”,甚至是“黄道坐标系”?不由得想问“黄道坐标系”真的是西方发明的吗?!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

可是,这个交角现实中很难测得,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需要“天球赤道坐标系”,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现在再说一遍。

简单的说,把天空想象成一个假想的大球,我们看到的天体都是这个大球上的投影,这个大球叫天球。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就是黄道,在地球上看去,就是太阳在天空中要经过的圆;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白道就是月球在天空中运行轨迹在天球上的投影。

图 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因此,将地球赤道投影在天球上,通过观察太阳与天赤道的相对位置来推算太阳与地赤道的相对关系。这样就能观测到冬至、春秋分、夏至。

图 朔望月、春秋分、夏冬至、黄赤白道图



所以,这个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又称“黄赤大距”。

黄赤交角(又名:黄道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黄赤大距。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黄赤交角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图 二十四节气一年地球日照变化(地球公转)图




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缩小。

黄赤交角除对地球运动的意义产生影响外,还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其他自然地理现象。如: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变化→五带范围变化和气压带、风带移动范围变化→气候带分布范围变化→自然带分布范围变化等。

图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




以上这些都只能建立在中国的“天球赤道坐标系”才能实际天文观测,进而认识到这些概念。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3:24:47
黄道、赤道的观测范围

我们以“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为例,看黄道、赤道观测的观测范围:

十二星次,因为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叫某某某节气(实际上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十二次对应十二宫。)

图 西方黄道十二宫天象轨道、二十四节气图




(黄线为黄道,红线为赤道)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黄道十二宫分布在“黄线”的环形轨道上,黄道十二星座位于中国“二十四节气”周围,图中的红线为赤道(即地球赤道投影),春分点的测定需要黄道和天赤道的升交点才能观察到。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3:26:04
图 黄道十二宫,黄道赤道图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西方的“黄道坐标系”上空没有天赤道,也就没有天赤道的星座,自然无法测得“春分点”,而黄道十二宫的“黄经0度”是以春分点开始的。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19-02-17 13:27:24
图 十二星座在天球上运动动态图




从这个动态图中可以看到十二星座沿着黄道转动,在没有天球坐标系统的时候,西方是怎么绘制出全天空星象图的?!

就目前所知,西方历法中也不使用“冬至、春秋分、夏至”的节气,而“黄道十二宫”的“黄经0度”需要以中国的节气春分点为起始点,那么所谓的“黄道十二宫”是怎么得到的呢?!

西方自己不测定春分点,也就不能以春分点为起始点定义“黄经0度”,“黄道十二宫”不能出现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因为地球自转轴的进动产生的“岁差”,每年春分点都不会回到从前的位置,这点很重要哦!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