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讲解梁山上那些事儿,致敬经典《明朝那些事儿》,连载中

字数:156893访问原帖 评论数:30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2-28 19:56:14 更新时间:2021-08-18 20:32:23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3 16:08:30
柴进刮掉“山东宋江”是何用意?(1)
剧情回顾:
宋江带了柴进等人上东京看灯,柴进和燕青两个人先进城里探道,燕青用蒙汗药麻翻了王班直,柴进把王班直的锦袄、踢串、鞋胯之类脱下来,穿在自己身上,带上花帽,拿了执色,离了酒店,去了皇宫。
柴进来到皇上的书房睿思殿中,看见素白屏风上御书四大寇姓名,分别是: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看完之后,“便去身边拔出暗器,正把‘山东宋江’那四个字刻将下来。慌忙出殿,随后早有人来。”
老版电视剧拍到这一节时,换了人物,把刻这四个字的人换成了时迁。应该是考虑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干这小偷小摸的勾当,还是鼓上蚤时迁在行。柴大官人干这勾当有损形象。书中这样介绍柴进,先看相貌:“但见那一个人生的十分标致,且是打扮得整齐,身穿鸭翅青团领,腰系羊脂玉闹妆,头带俊莪冠。足蹑珍珠履。”可以说是风流潇洒,仪表不俗,气宇轩昂,不愧是皇家贵族出身的官二代。
再看柴进的为人处事,酒店主人说柴进:“专一招集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常常嘱付我们酒店里:‘如有流配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
在宋氏兄弟的眼里,柴进是这样的:“我只闻江湖上人传说沧州横海郡柴大官人名字,说他是大周皇帝嫡派子孙,只不曾拜识。何不只去投奔他?人说他仗义疏财,专一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配的人,是个现世的孟尝君。我两个只奔他去。”
柴进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光明磊落的人物,如此标致,让他去干这偷鸡摸狗的勾当实在不合适,所以就让偷儿的鼻祖时迁来干这件勾当。
那么问题来了,作者施耐庵就没有考虑过这些吗?为什么没让时迁去,而是让柴进去了呢?施耐庵为什么要让堂堂的柴大官人去干这件事呢?为什么要损坏小旋风的形象呢?这就要从柴进不惜冒着被抓的风险也要刮下“山东宋江”这四个字的真实意图来分析了。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3 16:09:55
柴进刮掉“山东宋江”是何用意?(2)
作者意图:
笔者分析,这里面包括导演,以及我们后来的读者都有一个误解。一般的理解大约都是这样的,刮掉“山东宋江”四个字,有梁山好汉和朝廷作对的意思。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两个小孩子之间闹情绪,一个就会在背后把另一个的名字写在墙上骂他。另一个发现了,就会把自己的名字涂掉,然后写上对方的名字,作为回骂报复。这件事情里面,时迁代表了梁山,有回击朝廷的意思。这是我们常人的理解,大约导演也是这样理解的。当然,不能说这样理解不对,针对一本书,任何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还是那句老话: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说不定二郎神也是《水浒传》的忠实读者。
但是,原著作者施耐庵让柴进去做这件事情,一定是有他的深意,就不仅仅是对朝廷的回击。我们看书中写道:“柴进看了四大寇姓名,心中暗忖道:‘国家被我们扰害,因此时常记心,写在这里。’便去身边拔出暗器,正把‘山东宋江’那四个字刻将下来……”
柴进的内心独白很简单,就一句话,当然,此时的柴进,在作者的心里,也是代表着梁山全体的。那么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国家被我们扰害”,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柴进对当今皇上把“山东宋江”这四个字刻在屏风上,并没有反感。相反,我们很可以从中体会出那种内疚感:都是我们不好,扰害了国家,让皇上忧心了!估计柴大官人当时面对这四个字时是低着头的,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
因此,他把这四个字刮下来,绝不是像我们理解的那样,是对朝廷的反击,类似于儿童之间的手段。恰恰相反,他的用意是在表决心,是在对当今皇上表态:老赵啊,你就放心吧,我们不会再造反了,我们一定会接受朝廷招安的。梁山这一大寇的忧患已经解除了,已经去掉了,你不必记在这里了!
当柴进回去之后对宋江说了这个事,宋江也是叹息不已。可见,宋江是懂柴进的,柴进也是懂宋江的。对,柴进也是招安派,所以他才会跑前跑后帮着宋江去完成招安大计。他是皇室贵族出身的官二代,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当一辈子强盗呢?!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4 10:12:16
施耐庵为何刻意描写李逵坐衙一节?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和李逵一起去泰安州打擂,把那个吹牛逼说自己是天下第一的任原干掉之后,官府派官兵来捉拿他两个。梁山千年老二卢俊义赶来救应,官兵见梁山势大,撤了回去。卢俊义也领着众人返回梁山,走到中途,硬活拉(东北话,生生或者活活的意思)把个大活人黑旋风李逵丢了,我们看看李逵去哪了:
李逵独自一人走到寿张县衙,把县长大人吓跑路了。他把县长的官服翻出来,自己穿上,觉得还不过瘾,还要审两个案子。可是又没有人敢来告状,他就让公吏们找两个人来假装告状,耍笑一回。公吏哪敢惹他,只好找两个狱警装做厮打,前来告状。我们看一下只会玩板斧的黑旋风是如何审理本案的:
案情是一个告另一个打了他,另一个说是他先骂他,他才打的。黑旋风问清了案情之后,便判决:“这个打人的牛逼,我看好你呦,先放了。这个挨打的是个怂货,你瞅你那损出,给我绑到门口去示众。”判完了还不放心,一直盯着把那个挨打的绑了,号令在县门前,方才去了。
整出闹剧只有一个小自然段,千把字。施耐庵为什么要让黑旋风李逵过一把当官的瘾呢?并且,这一小段加的实在有些突兀,很生硬。李逵本是一个极爱热闹的人,他不跟着众人回梁山,在路上吹牛逼渲染怎样做掉任原,手段如何高明,偏偏一个人离开了大部队,这也不是黑厮的性格啊!作者为何不顾作品整体格局,生生来这么一小段?
笔者认为,施耐庵生生加入这一段,正是要表明自己对农民起义的态度,或者说是对农民起义成功之后当政的态度,是十分否定的。李逵乔坐衙,是他对农民起义成功当政之后天下局势的一种预判,并不会比眼下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好到哪里去,相反,可能会闹出很多闹剧来。李逵坐衙时有这样一个场景:他要审案子,可是没人敢告状,他就让公吏们找两个人来假装告状,说道:“我又不伤他,只是取一回笑耍。”他坐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替百姓伸冤,只是为了取乐子,“只是取一回笑耍”而已,仅此而已。像这样的人当了官,情况会有多糟?很难想象!即便是封建地主阶级里的官老爷们,即便是一些贪官污吏们,也不会拿坐衙当做是“取一回笑耍”。所以,施耐庵对农民起义并不抱希望,他才最终让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98版电视剧演到这一集时,没有一笔带过,反而着重渲染了许多剧情。作者在书中只让李逵审了一个案子,并且还是两个狱警假装打官司,耍了一会儿就回梁山了。导演却整整安排了一集来演这个小片段,让李逵一连审理了三个案件。梁山受招安后破大辽、打田虎、讨王庆,那么多精彩的情节不去拍,偏偏盯住这个小片段,短短千把字足足拍了一集,为什么?而且李逵在审理三个案件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机智,一改往日只知道杀人放火的作风,案件审理得公平公正公开,坏人受到了惩罚,好人得到了帮助,真真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还有一点,书中明明写,吏人道:“头领坐在此地,谁敢来告状?”没办法,李逵让他们找了两个狱警假装来告状。而电视剧里演的却是受了冤屈的百姓手举着状纸纷纷前来告状,简直万人空巷。
这是导演在曲解作者本意。因为歌颂农民起义才是主流论调。对历史上的黄巢、洪秀全这样的杀人魔王,我们也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导演不惜曲解作者本意,也要让李逵这个农民起义队伍中的中层干部以一个清正廉洁科学高效的青天大老爷形象出现。
还有一个细节,宋江为了扩大自己在梁山上的势力范围,让李逵去赚朱仝。李逵不择手段,灭绝人性,斧劈了四岁小衙内,绝了朱仝的后路。把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加在梁山义军的身上,我想施耐庵的态度已经很鲜明了!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4 11:03:34
招安开始,梁山好汉从此走上不归路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4 11:09:46
第一次招安
主持人:陈宗善


招安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诏书上语言太装逼
失败结果:枢密院童贯大兴八路军马讨伐梁山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4 12:42:25
童贯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4 12:42:38
童贯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4 12:42:43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对童贯有这样一个印象——奸臣。
说童贯是奸臣的依据是,他在征讨梁山时大败亏输,空耗许多国家钱粮,折了许多军马。败回东京之后,却瞒着皇上,不报实情。还有就是参与设计害死了宋江和卢俊义。不过仅凭这两点就给童贯戴上奸臣这样沉重的帽子,未免有些过了。其实,童贯还有另一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他是一个颇有谋略,以国家大计为重,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好官。
宋江带领梁山好汉打祝家庄,打高唐州,打青州,打曾头市,打北京大名府,又在元夜闹了东京汴梁,声势搞得很大。满朝文武百官为求自保,没有人敢毛遂自荐,请求带兵前去征讨梁山。特别是在陈宗善第一次招安失败之后,更没有人敢冒这个险了。正在国家危难之际,枢密院童贯挺身而出,愿为国家效力:“鼠窃狗偷之徒,何足虑哉!区区不才,亲引一支军马,克时定日,扫清水泊而回。”次日早朝,童贯又跪奏天子:“古人有云:‘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臣愿效犬马之劳,以除心腹之患。”
是不是忠臣,不是口头上说的,太平时节也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到了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为国效力之人,才算得上是忠臣!童贯正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尽忠。
再有,从旁人那里可以得知,童贯是颇通谋略的,并不是那种靠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行贿爬上去的无能之辈。
“各饮罢酒,杨太尉也来执盏与童贯道:‘枢相素读兵书,深知韬略,剿擒此寇,易如反掌;争奈此贼潜伏水泊,地利未便,枢相到彼,必有良策。’”这个可不是同僚之间的阿谀奉承,互相吹捧,互相炒作。
看一下童贯是怎么带兵的:
“童贯执鞭,指点军兵进发。怎见得军容整肃,但见:兵分九队,旗列五方。绿沉枪,点钢枪,鸦角枪,布遍野光芒;青龙刀,偃月刀,雁翎刀,生满天杀气。雀画弓,铁胎弓,宝雕弓,对插飞鱼袋内;射虎箭,狼牙箭,柳叶箭,齐攒狮子壶中。桦车弩,漆抹弩,脚登弩,排满前军;开山斧,偃月斧,宣花斧,紧随中队。竹节鞭,虎眼鞭,水磨鞭,齐悬在肘上;流星锤,鸡心锤,飞抓锤,各带在身边。方天戟,豹尾翩翻;丈八矛,珠缠错落。龙文剑掣一汪秋水,虎头牌画几缕春云。先锋猛勇,领拔山开路之精兵;元帅英雄,统喝水断桥之壮士。左统军,右统军,恢弘胆略;远哨马,近哨马,驰骋威风。震天鼙鼓摇山岳,映日旌旗避鬼神。”
就看这军容,也可以看出童贯是具备一个帅才的素质的。当然,最后兵败不能把罪过都扣在童贯的身上,两军交战,胜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人家是主场作战,首先地利上就占了很大优势,再者宋兵骄奢惯了,长时间未打过什么大仗,都懈怠了,冷不丁来这么一场硬仗,根本无法对敌。所以,失败的原因是很多的,不能全怪罪于童贯。
而且童贯为国家尽忠的气节也很令人敬佩。张叔夜建议童贯不要急于征讨,走曲线征讨的路线,慢慢来。童贯听了大怒,骂道:“都似你这等懦弱匹夫,畏刀避剑,贪生怕死,误了国家大事,以致养成贼势。吾今到此,有何惧哉!”言辞是激烈了一些,不过不无道理。正是因为朝廷文武百官太过懦弱,畏刀避剑,贪生怕死,才使得梁山发展壮大起来,误了国家大事。童贯这种大义凛然的气节实在令人折服!说童贯回到东京之后瞒着天子,谎报军情,也不准确。他是如实向蔡京汇报了战况的,承认了自己损兵折将,耗了国家钱粮。是蔡京把实情瞒下来,对皇上撒了个善意的谎言。
再有,说童贯参与设计害死宋江和卢俊义一事,其实是一种误解。童贯并没有直接参与此事,请看原著:
当有殿帅府太尉高俅、杨戬,因见天子重礼厚赐宋江等这伙将校,心内好生不然。两个自来商议道:“这宋江、卢俊义皆是我等仇人,今日倒吃他做了有功之臣,受朝廷这等恩赐,却教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我等省院官僚,如何不惹人耻笑?自古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杨戬道:“我有一计,先对付了卢俊义,便是绝了宋江一只臂膊。这人十分英勇,若先对付了宋江,他若得知,必变了事,倒惹出一场不好。”高俅道:“愿闻你的妙计如何。”杨戬道:“排出几个庐州军汉,来省院首告卢安抚,招军买马,积草屯粮,意在造反,便与他申呈去太师府启奏,和这蔡太师都瞒了。等太师奏过天子,请旨定夺,却令人赚他来京师。待上皇赐御食与他,于内下了些水银,却坠了那人腰肾,做用不得,便成不得大事。再差天使却赐御酒与宋江吃,酒里也与他下了慢药,只消半月之间,一定没救。”高俅道:“此计大妙!”
可见,设计陷害宋江和卢俊义这事完全是高俅和杨戬两个老家伙干的,童贯也是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实情。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5 14:53:36
第二次招安
主持人:宿元景
招安结果:成功
成功原因:下面详解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5 15:05:11
注:上文有误,宿元景主持的招安应该是第三次。第二次招安是一个不知道名姓的天使主持的,招安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是主持人故意读破句读,详情下文有论述。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5 15:08:47
宿元景为何能招安成功?
首先,占人和。陈宗善前来招安,带了两个人,最终坏事也就坏在这两个人身上。一个是蔡太师府里的张干办,一个是高太尉府里的李虞侯。三个人到了济州,济州太守张叔夜说:“论某愚意,招安一事最好;只是一件,太尉到那里,须是陪些和气,用甜言美语,抚恤他众人,好共歹,只要成全大事。他数内有几个性如烈火的汉子,倘或一言半语冲撞了他,便坏了大事。”陈宗善还没说话,张干办和李虞侯却说:“放着我两个跟着太尉,定不致差迟。太守,你只管教小心和气,须坏了朝廷纲纪,小辈人常压着,不得一半;若放他头起,便做模样。”看这语气和架势,他两个才是这次招安活动领导小组的组长,陈宗善倒成了跟班。
而且这两位也不是成心来招安的,是有意破坏招安的。书中写,那张干办便问道:“你那宋江大似谁?皇帝诏敕到来,如何不亲自来接?甚是欺君!你这伙本是该死的人,怎受得朝廷招安?请太尉回去。”萧让、裴宣、吕方、郭盛俯伏在地,请罪道:“自来朝廷不曾有诏到寨,未见真实。宋江与大小头领都在金沙滩迎接,万望太尉暂息雷霆之怒,只要与国家成全好事,恕免则个。”李虞候便道:“不成全好事,也不愁你这伙贼飞上天去了。”
这二位用现在东北话讲就是,这犊子装的有点大。不过,你也不看看,这是你装犊子的地儿不?正激怒了一个装犊子的祖宗黑旋风李逵:只见黑旋风李逵从梁上跳将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的粉碎,便来揪住陈太尉,拽拳便打。招安宣告失败。
第二次招安,又冒出一个叫王瑾的,平生刻毒,人尽呼为剜心王,给高俅出了一个馊主意:“诏书上最要紧是中间一行。道是:‘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此一句是囫囵话。如今开读时,却分作两句读,将‘除宋江’另做一句,‘卢俊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另做一句。赚他漏到城里,捉下为头宋江一个,把来杀了,却将他手下众人,尽数拆散,分调开去。”结果被吴用识破,花荣一箭射中开诏使臣,招安宣告失败。
第三次招安,是宿元景和张叔夜两个人操作的。看看宿元景是怎么做的,先派张叔夜去梁山和宋江、吴用等人沟通,把宿太尉此次前来招安的诚意都表达清楚了,这样就从情感上拉近了距离,使招安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张叔夜这个人是个非常不错的官,而且非常睿智,一眼就看到了招安大计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张叔夜道:“这一班人,非在礼物轻重,要图忠义报国,扬名后代。若得太尉早来如此,也不教国家损兵折将,虚耗了钱粮。”
再看宿元景与吴用的一段对话,太尉问其姓氏,吴用答道:“小生吴用,奉兄长宋公明命,特来迎接恩相。”宿太尉大喜,便道:“加亮先生,自从华州一别之后,已经数载,谁想今日得与重会!下官知汝弟兄之心,素怀忠义,只被奸臣闭塞,谗佞专权,使汝众人,下情不能上达。目今天子悉已知之,特命下官持天子御笔亲书丹诏,金银牌面,红绿锦缎、御酒、表里,前来招安。汝等勿疑,尽心受领。”
宿太尉称呼吴用为加亮先生,古人称呼别人的字就已经是尊称了,又加上先生,就表示更加尊敬了。堂堂国家一品大员,如此尊敬一个课后班老师,谁能不感动?或许宿元景来梁山招安之前也做过调查,分析过前两次招安失败的原因,其中就有吴用的因素。第一次,吴用安排李逵扯了诏书,第二次又暗示花荣射了天使。看来这个家伙不简单,不把这货哄开心了,事情不好办啊!
再有一个细节,宿元景也深深打动了梁山众好汉,不光是宋公明,就连最刺头的黑旋风李逵、武松、鲁智深、阮小七等人也一定深受感动了。在赐御酒的时候,宿太尉执着金钟,斟过一杯酒来,对众头领道:“宿元景虽奉君命,特赍御酒到此,命赐众头领,诚恐义士见疑,元景先饮此杯,与众义士看,勿得疑虑。”至诚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称对方为义士,称自己为元景,谦虚至极。果然,此举收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众头领称谢不已。
最后,宿元景离开梁山的时候,宋江要送他一盘金珠,他再三推辞,最后收了。再三推辞,以示自身廉洁;最后收了,并不是说宿元景贪财,是个贪官,而是要宋江等梁山众好汉们安心,跟腐败是没有关系的。
其次,占天时。宿元景来招安时,正是梁山泊两赢童贯、三败高太尉之后。吴用这货觉得时机成熟了:“论吴某的意,……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叫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所以,这一次,吴用没有使坏。众头领们也都心悦诚服,包括那个最能坏事的黑旋风李逵,也安静了。“宿太尉饮毕,再斟酒来,先劝宋江,宋江举杯跪饮。然后卢俊义、吴用、公孙胜,陆续饮酒,遍劝一百单八名头领,俱饮一杯。”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5 15:27:15
招安啦——招安啦——
《水浒传》第82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请我最喜欢的水浒里的美女庞秋霞出来见证一下,可不是秋霞影院的掌门呦,友友们!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5 16:16:41
着重交代一下水浒里唯一的一个好官——济州太守张叔夜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6 15:57:46
关于张叔夜同志的描写不多,在第七十五回,陈宗善带人前往梁山招安,途经济州,在济州和张叔夜相会。期间,二人有过一次对招安大计的探讨,张叔夜说的颇为中肯:“论某愚意,招安一事最好;只是一件,太尉到那里,须是陪些和气,用甜言美语,抚恤他众人,好共歹,只要成全大事。他数内有几个性如烈火的汉子,倘或一言半语冲撞了他,便坏了大事。”
叔夜同志的话句句在理,字字见情,确确实实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为国家大计着想,只是为蔡京和高俅派去的两个干办和虞候从中作梗,坏了事情。
再有一次,枢密院童贯带领大军征讨梁山,在济州和张叔夜有一段对话。童枢密道:“水洼草贼,杀害良民,邀劫商旅,造恶非止一端,往往剿捕,盖为不得其人,致容滋蔓。吾今统率大军十万,战将百员,刻日要扫清山寨,擒拿众贼,以安兆民。”张叔夜答道:“枢相在上,此寇潜伏水泊,虽然是山林狂寇,中间多有智谋勇烈之士,枢相勿以怒气自激,引军长驱,必用良谋,可成功绩。”
张叔夜仍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担心童贯此行空耗国家钱粮,因此建言。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6 16:13:40
招安之后,奉诏破大辽、打田虎、讨王庆,打打杀杀,没什么可说的,直接说征方腊。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6 16:16:34
江南巨寇方腊到底是被谁活捉的?


在征方腊的过程中,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十去其八,损兵折将。最后,鲁智深生擒方腊,成就了盖世奇功。鲁智深生擒方腊这事儿还挺邪乎,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长老早就知道这事,在鲁智深刚上五台山出家的时候,智真长老就一再说他久后正果非凡,说的应该就是生擒方腊这件事。到后来,鲁智深带着宋江上五台山参禅,临走时智真长老又送给鲁智深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当然,这一切都是作者安排的。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件盖世奇功送给花和尚鲁智深呢?或许在梁山一百零八个英雄人物形象中,施耐庵也特别偏爱花和尚鲁智深。因为他非常正直,好打抱不平,又具备独立的人格,是一条真好汉。可是民间传说中,人们更偏爱景阳冈上打虎、杀嫂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的打虎英雄武松。不信,可以做个调查,在民间,人们知道关于武松的故事肯定要比鲁智深的多。一方面得益于他本身的传奇性,另一方面也是占了他嫂嫂潘金莲的光。潘金莲能够流传千古,武松也就能够流传千古。因此,才又传出“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故事来。老版电视剧就采用了这个传说,让武松单臂擒方腊,使武松原本万丈的光芒上又加了万丈。
事实上,江南巨寇方腊同学并不是这两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所抓获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载:“童贯至浙,与王禀、刘镇两路军先约会于睦、歙间,包帮源洞,表里夹攻。刘镇又同杨可世、马公直率骑兵从间夺贼关岭,平旦入洞。贼二十余万众,腹背抗拒,转战至晚,凶徒麋烂,流血丹地,火其屋万间。王禀及辛嗣宗、杨惟忠生擒方腊于帮源山东北隅石涧中,并其妻孥兄弟,伪相王侯,共三十九人。乃班师奏捷于朝。”至于宋江带领梁山义军征讨方腊也有记载:“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可见,征讨方腊的战役中,童贯是总指挥,童贯指挥有方,才一举攻破了方腊。生擒方腊的是王禀及辛嗣宗、杨惟忠三个人,并非鲁智深,也不是武松。可是,这件事上仍然有争议,俞平伯的曾祖父清人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记载:“擒方腊者韩世忠也。乃生前既为辛兴宗冒功,而数百年后,稗官演说,又归之于武松,抑何蕲王之不幸也。”
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提到的辛兴宗应该是《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的的辛嗣宗。韩世忠是南宋抗金名将,一说到抗金英雄,我们都会想到精忠大帅岳飞岳鹏举,事实上,韩世忠的功劳和本事一点也不比岳飞差。韩世忠出奇兵活捉了方腊,可是这份天大的功劳却被他的顶头上司辛兴宗抢过去了。因此,在功劳簿上记录的是辛兴宗活捉方腊,《大宋宣和遗事》应该是根据征讨主帅给朝廷奏上的功劳簿记录的,所以就遗漏了韩世忠的功劳。
韩世忠功劳虽然被抢去了,却也在庆功宴上结识了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梁红玉。梁红玉是军中的一个营妓,可能跟日本的慰安妇差不多。可是梁红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有勇有谋,韩世忠为她赎了身,喜结连理,后来,夫妻二人在抗金斗争中屡立战功。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6 16:18:09
上一张梁红玉美照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6 17:15:49
征方腊为何会损兵折将?(1)


宋江带领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接受朝廷招安之后,为朝廷所利用,先是奉诏破大辽,紧接着打田虎,讨王庆,南征方腊。
奉诏破大辽的结局是“托圣上洪福齐天,臣等众将虽有中伤,俱各无事”。打田虎的结局是“道君皇帝龙颜喜悦,敕宋江等料理候代,班师回京,封官授爵”。讨王庆的结局是“托圣上洪福齐天,臣等众将虽有金伤,俱各无事”。
可见,破大辽、打田虎、讨王庆,想必大小也经历了数百场战役,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虽然有受伤,可喜“俱各无事”。而南征方腊结局却是“昔日念臣共聚义兵一百八人,登五台发愿,谁想今日十损其八”,简言之——损兵折将。
为什么?
为什么还是这一百零八条好汉,破大辽、打田虎、讨王庆都能“俱各无事”,而征方腊却损兵折将?
相信每一个读过《水浒传》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当然,针对这个问题,也有无数专家给出了貌似很专业的答案。大多数都是围绕双方力量对比和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做的讨论。先说双方力量对比,方腊手下有四大元帅:南离将军石宝、宝光如来邓元觉、镇国将军厉天闰、护国将军司行方,这四位都是名副其实的将帅之才,绝非纸上谈兵之辈,实力绝不输于宋江手下的五虎上将。三大王方貌手下有苏州八飞将,个个武艺精熟,足以对抗宋江手下的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再有润州的江南十二神,也都是江南地区有名的狠人儿,战斗力不在宋江手下的十一员步军头领之下。最后方腊手下的浙江四龙也是很牛逼的,宋江手下的阮氏三雄、混江龙李俊、船火儿张横、浪里白条张顺水下功夫是很棒,可他们带出来的水军跟人家在江南的大江大浪里练出来的水军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6 17:18:47
征方腊为何会损兵折将?(2)


再说地理环境,宋江带领的北方将士,长途跋涉来到江南地区,水土不服,极易感染各种疾病,书中交代,梁山好汉光病死的就有林冲、杨志、穆弘等七八位将领,至于那些士兵小卒就不计其数了。其实,这一点在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了,曹操亲帅八十三万大军下江东,征讨孙刘联军,虽然气势汹汹,眼看着大乔、小乔志在必得了,不料在赤壁之战败得一塌糊涂。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北军水土不服,感染了各种疾病,大大降低了战斗力。
这两条是征方腊损兵折将很重要的原因,不过任何一场大的战役的胜负,其原因都是很复杂的。那个叫做神机军师朱武的说得很好:“古人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等皆是中原、山东、河北人士,不曾惯演水站,因此失了地利。”还是那句话,阮氏三雄、李俊、张顺等人带出来的水军在梁山周围的八百里水泊翻云覆雨还成,可是到了江南“九千三百里扬子大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其实,和方腊相比,宋江的北军不仅不占地利,更不占人和。先看一下方腊造反的起因,书中有交代:“因朱献在吴中征取花石纲,百姓大怨,人人思乱,方腊乘机造反。”可见,方腊造反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因为一个叫朱献的征取花石纲,花石纲想必大家不陌生,有一个将门之后就是因为弄丢了花石纲,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被高俅一纸文书免去了公务员的身份,流落街头卖刀,又碰上无赖牛二,一怒之下杀死牛二,摊了人命官司,被刺配北京大名府,好不容易盼来了出头之日,又在黄泥冈上弄丢了生辰纲,这两个纲纲纲要命,无奈落草为寇。
宋徽宗时,杭州的造作局、苏州的应奉局,两个局长奉皇上之命,对江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运输文物的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百姓要供应钱粮和民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不惜拆毁桥梁,凿坏城郭。一时,江南地区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方腊起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因此,群众基础雄厚。
作者施耐庵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是为了躲避文祸,用了曲笔,借一个老僧之口说:“此间百姓,俱被方腊残害,无一个不怨恨他。”可是细究,这话是没有半点可信度的。因为老僧说此话时是当着时迁的面儿说的,并且时迁已经报出了名姓:“实不敢瞒师父说,小人是梁山泊宋江的部下一个偏将时迁的便是。”这世间,会有人当着一个人的面儿说他的敌人有多好吗?或许有,只在孩子间!
楼主:龙驹书房  时间:2021-08-16 17:22:42
征方腊为何会损兵折将?(3)


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此二人身上——入云龙公孙胜、神医安道全。此二人并未参加南征方腊的战役,公孙胜是一个聪明人,他在宋江上山之后便离开了梁山,在宋江南征方腊之前又再次离开宋江。或许他早已料到征方腊的结局,即便得胜也不会有好果子吃。有这般见识的人还有一个活佛鲁智深,战争结束后,宋江对鲁智深说回东京之后,还俗为官,光宗耀祖。鲁智深说:我找个清静地方消停儿呆着就行了,不跟你们扯犊子了。宋江又说:那也得找个牛逼点儿的地方,当个一把手啊。鲁智深说:拉他妈倒吧,能特么整个全尸就不错了!
公孙胜的退出,使宋江的战斗团队出现了一个短板,极大地降低了整体的战斗力。因为方腊手下也有很多法术高强的茅山道士,比如在乌龙岭战役中用仙剑砍断了武松手臂的包道乙,用法术杀了矮脚虎王英和一丈青夫妇的郑彪郑魔君。好在还有一个混世魔王樊瑞能和他们一起打打植物大战僵尸,否则,伤亡更加惨重。不过,樊瑞的本事跟公孙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因为宋徽宗得病,神医安道全又退出战斗。一个军队,没有随行的军医,后果可想而知。安道全刚走,金枪将徐宁就中了毒箭,而后又有张横、穆弘等相继感染瘟疫,再后,青面兽杨志病逝丹徒县,豹子头林冲风瘫而死,病关索杨雄发背疮而死,鼓上蚤时迁患搅肠痧而死……
不要小看了一个走江湖变戏法的和一个赤脚医生,生生拉低了宋江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江的团队没有强大的后援做支撑。整个大宋王朝,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是真心帮助宋江的,四大奸臣蔡京、高俅、童贯、杨戬自不必说了,他们视宋江、卢俊义等人如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宋江和方腊两败俱伤,没想到宋江得胜班师,因此又假传圣旨,用毒酒害死了宋江等。宋徽宗的内心里也是不希望宋江强大起来的,四贼害死了宋江等人之后,宋徽宗知道了真相,也只是当着百官的面儿,责骂了几句而已。毕竟宋江强大起来,对他的统治会构成一定的威胁。
而那个貌似大好人的宿元景宿太尉,也是不愿意看到宋江对宋徽宗政府构成威胁的。虽然他几次三番,不辞劳苦,为招安奔走,其实,并非为宋江等梁山一百零八条义士着想,而是为宋徽宗政府考虑,为自己效命的统治机构考虑。当时宋徽宗政府面临的大辽、田虎、王庆、方腊等太多的威胁。说得好听点,为国家计,其实是为自己的主子宋徽宗计,宿元景才这样拼命帮助宋江招安。
宋江的团队万里跋涉,孤军深入,没有强大的后援做支撑,在方腊的主场作战,如何不失利?
当然,如果跳出文本分析的话,宋江征方腊损兵折将,十去七八,并非折在方腊的刀下,而是损在了施耐庵的笔下。如果不写宋江率领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全伙受招安,为朝廷卖命,破大辽、打田虎、讨王庆,征方腊,恐怕我们今天就看不到《水浒传》这本古典名著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