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暗黑时代——《两晋南北朝史》(长篇连载)

字数:1342406访问原帖 评论数:302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07-05 17:39:52 更新时间:2022-05-04 15:00:15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0-29 18:46:07
117
2.36汉国的灭亡(上)
公元318年7月,享受了整整后半辈子的刘聪终于患得大病,准备告别人世了。
临死之前,刘聪最害怕的实际上并不是南方的东晋,而是西方的刘曜以及东方的石勒。刘聪相信,如果这两个人能忠心辅佐刘粲的话,哪怕是东晋,他汉国都可以灭的。可如果这两个人反戈相向的话,那自己的汉国,估计在顷刻之间便有可能被瓜分。
于是,病重的刘聪再顾不得什么美女,什么打仗,什么钓鱼,而是临时抱佛脚一般的封刘曜为丞相,石勒为大将军,让他们二人共领国政,成为汉国的辅政大臣。
可二人早有了其他的心思,刘聪的任命对二人来讲一文不值,所以都坚决地拒绝了刘聪的任命。
见状,刘聪气得一口血差点儿喷出来。可也没有办法,他是绝对不能看着二人谋反的。于是,刘聪再次遣使往两处,分别封刘曜为丞相、雍州牧。封石勒为大将军,兼幽、冀二州州牧。
这一回,刘曜接受了,大概是想要一个合法的地方政权。
至于石勒,却固执地再次拒绝了。
而刘聪呢?对石勒也绝望了,他算是看出来了,石勒早晚都会对汉国动兵了。哎~!管他呢,反正自己都要死了,操那么多的心做什么,只要有刘曜不就行了吗。想到这,刘聪之心稍定,遂开始大封辅政大臣,并将平阳最大的权柄都交给了大司空、司隶校尉靳准手中。因为他相信,自己这个老丈人是绝对可信的。
刘聪啊,真是瞎了。
公元318年7月20日,汉主刘聪卒,太子刘粲继位,尊皇后靳氏为皇太后,又尊自己的妻子靳氏为皇后(好嘛,皇后和皇太后都是靳准家的),然后立儿子刘元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并改年号汉昌,希望汉国能永远的昌盛繁荣。
可是,他能昌盛得了吗?我只能说,灭亡就在眼前。
那刘粲和他老子一样,继位为皇以后便整天泡在后宫之中流连忘返,至于朝政什么的全然不管,所有的军、政、人事大权都交给靳准。靳准因此有了异志,想要取而代之,遂利用手中的权利封堂弟靳明为车骑将军,靳康为卫将军,进而掌管整个平阳的禁卫军。
公元318年8月,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靳准即将发动武装政变,遂与心腹王延共同商议政变的过程。王延虽然是靳准的心腹,可却不打算背叛汉国,所以说什么都不肯依从。非但如此,他还逃出了靳准的府邸,准备将这件事完完整整的报告给正在后宫疯狂玩乐的刘粲。可靳准既然将这件事挑明了,就不可能放任你,所以王延没等跑到皇宫便被靳准的人擒了回去。
次日,靳准突然率京城禁军杀进了皇宫之中,他先是占据了极光殿,然后派甲士从后宫中将刘粲揪了出来,数落了他的罪名以后当场便将其斩杀。
这之后,凡刘氏成员,不管男女老少统统被诛杀于东市。
最后,靳准又掘开了永光、宣光两座陵墓,狠狠地鞭了刘渊和刘聪的尸身,并焚毁了刘氏的宗庙,彻底断去了汉国的社稷。
次日,靳准自称大将军、汉天王,并设置百官,行使皇帝的权利。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靳准已经开始行使皇帝的权利了,为什么就不称帝呢?
很简单,他害怕,害怕刘曜和石勒。在靳准心中,刘聪和刘粲父子都是酒囊饭袋,不值一提,只有征战沙场一辈子的刘曜和石勒才是他真正害怕之人,所以他非但不能称帝,还要找一个能成为他靠山的势力,给他时间喘气、给他时间发展、给他时间壮大。
那么这个靠山是谁呢?
东晋元帝。
数日后,靳准遣使往东晋司州刺史李矩处,献上了传国玉玺,并向李矩传达了靳准的原话:“刘渊是匈奴屠各部的小丑,趁晋室内乱,矫称天命为天子,使得晋怀帝、晋愍帝被俘身死。我对此深恶痛绝,所以斩刘粲,鞭三恶之尸,同时将二帝梓宫(棺材)交予陛下,希望陛下能接受我的好意,让我有机会服侍于左右。”
整个汉国的投降,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李矩不敢怠慢,赶紧以八百里加急之速往建康禀报晋元帝。晋元帝大喜,亲自迎接了怀、愍二帝的梓宫,并接受了靳准的投降,承认他晋臣的身份,可对于靳准所谓的忠诚,晋元帝却不屑一顾。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靳准本身就是匈奴种,晋元帝怎么可能信得过他?再者说,这货连他的主子都可以不皱眉头地残杀,他晋元帝又怎么可能信得过他?所以,这一切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
而靳准呢?本以为找到了靠山,以后的道路将会是四平八稳,可实际上,他要迎接的却是狂风暴雨。
同月,汉国尚书北宫纯宣布独立。
当时,正是靳准最为警戒之时,所以北宫纯那边一动,靳准便集整个汉国之兵对其进行合围。
最终,北宫纯不敌数倍于己的强大敌兵,为靳准所杀。
同月,靳准想要重用在汉国极有名望的忠臣王延,以此捞取匈奴人那躁动不安的心。可王延却在大殿之中痛声骂道:“你这叛逆,狗一样的东西,你有什么资格让我来辅佐?还是快快把我杀了吧,然后把我的左眼放到西阳门(平阳西门),右眼放到建春门(东门),我要看着刘耀和石勒冲进平阳,把你碎尸万段的情景,哈哈哈哈哈哈,我在下面等着你!”
话毕,靳准大怒,遂杀王延。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0-30 11:44:23
118
汉国的灭亡(下)
公元318年8月,刘粲被杀的消息传到了冀州和关中,石勒闻讯立即起五万精锐前来进犯汉国。
与此同时,刘曜亦率整个关中之军从西部向东攻来。
先说石勒。
石勒起兵以后,一路攻城拔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占据了襄陵(山西襄陵)以北的广袤土地,兵锋直逼平阳。
靳准认为,石勒和刘曜一旦会师,自己无论如何都不是对手,而现在石勒攻之甚急,曜军相距甚远,不如倾举国之力先灭石勒,再平刘曜,如此,才有些许胜算。
因此,靳准率现在能调动的所有部队前往襄陵迎击石勒。可石勒征战沙场半生,老谋深算,滑溜得很,怎能看不出靳准的想法?于是建垒自守,不管靳准如何挑战都绝对不出壁垒半步。因为他知道,靳准拖不起,一旦拖的时间长了,都不用自己打,汉军便会被无尽的压力压得稀碎。
公元318年10月,靳准还在被石勒所拖延,没有半点儿建树,而刘曜的关中军已经到达赤壁(此赤壁非彼赤壁,位置在今山西安河津西北),距离平阳已经越来越近了。身在平阳的一众官员认为靳准必败,所以全体出平阳往投,并共同请求刘曜能即位为皇,带着汉国复兴。
刘曜没玩儿什么三让之理,而是坦然接受,然后改年号光初,并大赦天下,只有靳准全族不在大赦之内而已。
与此同时,刘曜不想和石勒交恶,便封其为大司马、大将军、加九锡,增封十个郡为封邑,并赐爵为赵公。
这一回,石勒没有拒绝,因为在他的眼中,因此得罪刘曜根本是不值得的。
本月末,久攻不下的靳准士气尽失,他怕被石勒、刘曜两面夹击,便只能撤回平阳固守。而石勒呢?根本就没追击靳准,而是趁此绝佳时机疯狂攻击平阳以北的胡人地带,掠夺巴、羌等十多万胡人和无数的马、牛、羊,并在第一时间全部迁回了自己统治的郡县。
刘曜对石勒此举虽然愤怒,但也是敢怒不敢言。毕竟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消灭靳准,进而夺回汉国。
本月末,刘曜遣征北将军刘雅、镇北将军刘策屯兵汾阴(山西万荣),和石勒呈东西夹击之势对靳准发动了攻击。靳准没有丝毫反攻的能力,只能坚守平阳而已。
公元318年12月,平阳已摇摇欲坠,靳准见败势已定,便只能派侍中卜泰送大量的金银珠宝给石勒,希望石勒能停止对他的进攻,让他能专心对付刘曜。
石勒呢?却没有这样做。
和刘曜一样的,现在的石勒也在专心经营河北,暂时不想和刘曜撕破脸面,所以根本没答应靳准的请求,反倒是将卜泰押送到了刘曜的军营之中。石勒的想法很简单,斗吧,斗吧,在不得罪刘曜的情况下斗个两败俱伤才是真的好。
可石勒聪明,刘曜更是老奸巨猾之辈。他不想让石勒得了便宜,更想让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因此重重地款待了卜泰,并和其道:“我明天就放你回去,你也要将我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靳准,不要有一个字的错落。”
卜泰一个激灵,赶紧掏出了笔和纸,做记录状。
刘曜点了点头,组织了一下语言道:“先帝刘粲,继位之后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寒心,既不理朝政,又有违人伦。大司空靳准行驶了伊尹、霍光那样的权利,使得朕能登上君位,功劳可谓是巨大的。如果能早日率军投降于朕,朕必定不会追究靳准的责任,还会让他富贵一生,何必寻死呢?”
卜泰回去以后将刘耀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靳准,可靳准因为当初做得太绝,甚至连刘曜的母亲和兄弟都给杀了,所以犹豫不决,认为刘曜很有可能是在欺骗他。靳准的左、右车骑将军乔泰、王腾,以及卫将军靳康等人不想这么等死,知道投降是自己唯一的生路,于是合谋杀了靳准,推靳明为主,并威胁靳明投降刘曜。
靳明本就是投降的坚定支持者,所以考虑都没考虑便遣卜泰拿着玉玺前往投降刘曜。
可就在靳明打算率全部人马前往投降刘曜之际。石勒却突然听说了这个消息,于是大怒(刘曜你和我玩儿阴的,那好,咱们也都别好了),当即率军攻打平阳,并断了靳明的去路。靳明无奈,只能闭城自守,不再率军往投刘曜。
这还不算,为了彻底消灭靳明势力,石勒还命石虎调集所有冀州骑兵以及段末柸的鲜卑骑兵前来援助。
平阳现在的士兵全无斗志,文臣武将又已经在之前投奔了刘曜,所以现在的平阳要人没人,要士气没士气,每个士兵都慌的一批,只想赶紧逃离这个是非之地。
靳明是真的急眼了,一日便派出成百的使者往外突围,只求刘曜能派兵来救,可每一次都被石勒堵个正着,没有一个人能成功逃出去。
可就在将近月末之时,终于有一名使者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九死一生地逃到了刘曜的驻地,并将现在的情况和刘曜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还是和上次一样,刘曜虽然愤怒,但还是不想和石勒撕破脸面,于是便遣刘雅、刘策(都是路人)率一部分士兵到平阳一带迎接,并始终和赵军保持着安全的距离(注:虽然还未正式建国,但石勒之前已经被封为了赵公,所以以后称其部为赵军)。
身在平阳的靳明知道,这已经是刘曜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拼了命的最后一搏,率全城的士兵直往汉军驻地突击。
最终,在靳明的带领下,全平阳的官兵只有一万多人冲到了汉军驻地。至于剩下的士兵,不是投降便是被杀。
而勒氏一族呢?呵,进了刘曜的驻地以后便被满门诛杀,一个都没有留下。
再说平阳。
靳明撤退以后,平阳城再无守备之力,所以举城投降。
石勒率军进入平阳城以后,出人意料的没有纵兵掳掠,而是烧掉了金碧辉煌的平阳皇宫,重修了刘渊和刘聪的陵墓,安葬了死去的刘氏宗室,便率军撤回了自己的领地。
此举使得整个平阳,甚至整个河北的百姓甚是惊奇,并纷纷对石勒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石勒,因此得河北百姓之心。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0-31 17:53:03
119
2.36幽州攻略战
公元319年2月,石勒派左长史王修向汉主刘曜献俘告捷。汉主刘曜亦遣司徒郭汜授予石勒太宰、大将军、赵王之官、爵,并给予石勒特殊的荣耀,允许他出入宫廷如同汉初之萧何,汉末之曹操。
同时,为了和石勒拉近关系,刘曜还拜王修和他的副将为将军,封为列侯。可就在王修等人往襄国而回的时候,不知有什么机缘,王修的舍人曹平乐却留在了刘曜的身边为官,不回襄国了。更重要的是,这曹平乐不是什么好饼,专门干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儿。他见王修已经回去,便对刘曜道:“赵王派王修等人前来,表面上看是要为您效忠,可实际上却是探查您的底细。我估计,等王修回国以后,石勒便要举大军前来攻击您了。”
当时,汉军经过长期的长途跋涉以后确实疲惫,所以刘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便派人追上了王修的队伍,并将他们全都给杀了。
3月,石勒得知此消息,气得青筋暴起,当众咆哮道:“他X的,老子侍奉刘氏,已经超越了臣下该尽的本职,刘氏的基业都是老子打下的。刘曜是个什么东西?现在当上了个狗皇帝,就卸磨杀驴了?赵王?他X的我自己就能做,还用得着他来封?等着吧,老子早晚要把这个羞辱连本带利的讨回来。”
这之后,石勒诛杀了曹平乐全族,从此彻底和刘曜撕破了脸面。
公元319年4月,自占据谯地,距今为止已经两年多了。这两年,祖逖演兵讲武,使得兵众增多,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也进一步加强。祖逖见状,遂继续北上,相继攻克了豫州很多坞主(地方百姓为了能活下去而组成的个人武装势力,而他们的头领便称坞主。自永嘉之乱开始,这种独立势力已遍及全国,有的战斗力甚至强过那些大强盗,想当初曹魏虎将许褚,最开始便是谯县的坞主),几乎占据大半豫州。而豫州的坞主中,有一人叫陈川。他见挡不住祖逖的进攻,遂降石勒,并请求石勒的救援。
石勒和祖逖早就结了仇怨,所以一听祖逖已继续向北进击,便再遣石虎率五万精骑前来救援。
这一回,石虎来势汹汹,誓报之前的仇怨。祖逖见赵军锐气太盛,战力太强,不适合立即交锋,便战略性后退,据险以守,打算等石虎锐气磨灭以后再行决战。
可就在石虎打算一鼓作气,进而消灭祖逖之时,北方段匹磾却勾结日六鲜卑,想要和其一起攻击石勒。石勒呢?他的情报系统是非常完善的,所以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先下手为强,分兵两路主动出击。
第一路,调回石虎以攻日六鲜卑内部。
第二路,用孔苌率数万部众攻击幽州段氏鲜卑。
我们先看第一路。
石虎收到石勒的命令以后,立即率麾下五万骑兵北上疾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进入了日六鲜卑的地盘,日六鲜卑的族长日六延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同样率五六万骑兵主动迎击。可日六鲜卑的骑兵根本无法和赵军相提并论,所以大败,被杀两万,被俘三万多人,几乎全军覆没。
再看幽州。
之前,经过了两次失败和一次错误的决策(被段末柸和石勒击败,以及杀刘琨),使得段匹磾势力大减,段末柸自那次开始便不停地对段匹磾发动攻击,使得段匹磾伤上加伤,到现在,他甚至连蓟城的大门都不敢出,就更别提阻击石勒的第二路军团了。因此,孔苌可以在幽州横行无忌,相继攻克了许多郡县。
而更多的幽州郡县见段匹磾已经被打成了缩头乌龟,料定其必败,所以先行投降了赵军。因此,赵军旬月之间便夺半数幽州,整个幽州西部只剩下一个可怜蓟城没有拿下而已。
(注:辽西郡以东已经被慕容廆全部占领,慕容鲜卑战力卓绝,石勒根本不敢撩他们,所以只夺幽州西部)
时,幽州只剩蓟城孤立,粮道被断绝,又没有外援,所以士兵饥饿疲惫,私自逃亡者越来越多。段匹磾自认为再无反胜的机会,便只能移军上谷再做计较。
可墙倒众人推,就在段匹磾刚到上谷之时,拓跋郁律又对其发动了攻击,段匹磾现在哪里还敢和拓跋郁律过招,甚至连较量的胆子都没有便仓皇而逃了。
现在,段匹磾已无家可归,唯一能投奔的也只有邵续而已。而这一次,石勒因为两线共同出战,并没有多余的兵力阻击邵续,最终得以让邵续成功逃脱。至此,石勒成功夺取幽州西部,已占据冀州全部,青州大部、并州大部,以及幽州半部,可以说是志得意满了。
可就在这时,一个坏消息传到了石勒的耳中。
什么消息呢?原来占据青州的曹嶷竟然在石勒夺取幽州之时背叛了石勒,转而投到了东晋的麾下。石勒大怒,遂整军备战,准备对青州发动攻击。
曹嶷吓坏了,他可不认为自己能够抗衡石勒,于是立即断绝和东晋的关系,并遣使往襄国,送石勒N多金银珠宝,请求以黄河作为分界,从此互不进攻。
这时的石勒刚刚平定幽州西部,又大胜日六鲜卑,虽然接连胜利,但士兵也是疲惫不堪,不具备继续作战的能力,所以石勒顺着这个台阶就下来了,并没有急于对曹嶷动手,可二人之间早晚都会分出一个胜负,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01 11:26:53
120
2.37后赵的建立
公元319年4月,就在石勒正在疯狂攻击幽州的时候,刘曜已经从平阳返回了长安,并将国都定在了长安,暂时远离了硝烟滚滚的关东地区。
同月,南阳王司马保自称晋王,改年号建康,设置百官,行皇帝之事。不过投者甚少,毕竟司马保的血缘太远,力量较之晋元帝也是太弱。
同月,东晋梁州刺史周访彻底消灭了杜曾和第五猗(前已详述),志得意满,认为将有大好的前程在等待着他。可实际上,他的命运和陶侃一样让人难以接受。
怎么说呢?
当初出征之前,王敦曾对周访承诺:“如果你能平定杜曾、第五猗之乱,我就让你治理荆州!”
可如今,荆州之乱已经平定,王敦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反而让自己那个废物堂弟王廙继续担任荆州刺史。
周访因此愤怒,但也没有作声,谁叫人家王敦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呢。岂料王廙太不争气。当时荆州的官员中,有很多都是陶侃的旧部,王廙信不着他们,恨他们,所以对他们不是贬就是杀,所空出来的位置都安排上了自己的亲信。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廙他本身就是一个废物,身边的亲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多数都是一些贪官污吏,横行乡里的恶徒。因此荆州的官、民怨恨,上下关系紧张。
这他X才刚刚平定荆州就闹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晋元帝对王廙那是恨得咬牙切齿,真恨不得把他的皮都给扒了。可因为王敦的关系,晋元帝又不敢,便只能召回了王廙,并封其为散骑常侍(安王敦之心),然后才让周访担任的荆州刺史。
可这批文都发下去了,事情却又发生了意外。
王敦认为,之前自己没有对周访兑现承诺,周访很有可能对自己生了二心。这种人如果得到朝廷的重用一定不会对自己忠心,很有可能还会在背后捅自己一刀。如此的话,为什么还要让他当上荆州这个重州的刺史呢?
因此,王敦横加阻拦,说什么都不准周访当上荆州刺史。
晋元帝整不了王敦,所以这事儿只能作罢。
6月,消息传到襄阳,周访听后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于是整天在城府中摔桌子砸椅子,满口的污言秽语,已经不把王敦放在眼中。
王敦说什么都没想到周访会愤怒到这种地步,所以他有些畏惧了。毕竟周访的军事才能不在陶侃之下,如果他对自己动兵,自己哪怕最后胜利了,也绝对是残胜!
因此,王敦赶紧写信劝慰,并送给周访很多的玉环、玉碗,以表示看重周访之意。岂料周访根本不领情。他竟然当着王敦使者的面啪的一下将玉环和玉碗摔在了地上,然后指着使者痛声骂道:“你们拿老子当什么?拿这种垃圾就想让我高兴?老子是小商小贩还是孺子不成!滚!你给我滚回去!我不想再看到你!”
使者吓得屁滚尿流,当即狼狈而走。
这之后,周访在襄阳积极发展农业,训练士兵,并将王敦任命的官员全部赶走,换上了自己的亲信,时刻做好和王敦决一死战的准备。
王敦呢?这之后却一点儿表示都没有,反而对晋元帝和朝中大臣们更加的恭敬有加,不敢有半点儿妄为。这说明什么呢?呵呵,说明他怂了。所以说有些人或者有些国,他们看似强大,但只要你和他们一亮刀子,他们就秒怂。不然,他们就会一点一点深入来试探你的底线,直到把你压榨得精血全失。
公元319年6月,汉主刘曜在长安建立宗庙、社稷和南郊、北郊之祭祀,并下令道:“之前,光文皇帝(刘渊)建立国号为汉,实则是为了收买汉人之心,可我的祖先(冒顿单于)却是在北方开始兴盛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祖宗的功绩,所以朕不想再以汉为国号,应当更改,还请诸位大臣能够集思广益,给朕一个新的国号,让朕满意。”
群臣经过一个上午的研讨商议,终于在中午前上奏刘曜道:“光文皇帝最早受封卢奴伯,陛下又曾经在中山称王,中山又是曾经是北方赵国的领土,所以可以将国号改为赵。”
刘曜觉得很有道理,因此从之,遂祭祀冒顿以为天神,并将国号由汉改为赵。不过因为之后石勒建立政权也以赵为国号,所以刘曜之赵被史家称为前赵,石勒之赵被称为后赵。
10月,汉国更改国号的消息传至襄国,石勒的左、右长史张宾、张敬,左、右司马张屈六、程遐等认为是到了建立政权的时候了,于是皆劝石勒称帝。
可石勒却说什么都不愿称帝,因为他认为时机还没有真正的成熟。
11月,襄国的文臣武将们再次请求石勒称帝,可石勒依然不肯答应。众人无奈,只得退而求其次,请求石勒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赵王,并依照魏武帝曹操在邺的旧例,以河内二十四郡皆为赵国,太守都改为内史,然后根据《尚书•禹贡》的说法恢复冀州的行政区划,以大单于的身份镇抚一众蛮族,撤销并州、朔州、司州的建制。
这一次,石勒没有拒绝,而是欣然同意。
公元319年11月,石勒于襄国称王,建立后赵政权。
称王之前,石勒用的法律一直都是草草创造的《辛亥制》(只有五千多字),此法律粗糙无比,漏洞百出,所以石勒在称王以后不再沿用,而是命律学祭酒续咸重新建立了法律。
续咸建立的法律细致、公平,既不缺乏严格,又有一定的人道精神,所以受到了国人的一致好评。
石勒还任用中垒将军支雄、游击将军王阳专门管理胡人的诉讼,并严禁胡人,不准他们欺凌侮辱具有较高文化的汉人(普通汉人就可以随意欺辱了吗?史料未载)。
同时,石勒还派遣使者巡行各个州郡,鼓励、督促地方农业生产,毕竟乱世之中,农业才是最为重要的。
总之,石勒用贤任能,后赵官场各司其职,景象一片大好。
当时,石勒任命张宾为大执法,总管一切内政,任石虎为单于元辅,主管全国军事,可论宠爱的程度,包括石虎在内,整个后赵没有一人能与张宾相提并论。张宾呢?非但没有半分骄纵,反倒比以前更加谨慎处事。他谦虚、恭敬、小心;他真诚地对待下属的官员;他以身作则,杜绝私情,从来不收受贿赂;他每逢入朝都会直言劝谏,所言皆为朝政之纲要、重点。
在宫中,张宾敢于和石勒公开叫板,只要石勒的决定稍有错误,他都敢和石勒硬杠到底,直到石勒接受他的劝谏。可在宫廷之外,张宾永远都会将所有的美誉全都归功于石勒,从来都不会有半点逾越。因此,石勒大爱张宾,从不让其离开左右,后赵也在这两个君臣的共同努力下越发强大辉煌。后赵之基业,也在此君臣二人的努力下真正予以奠定!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02 19:26:35
121
第三章 两晋,内乱的温床
3.1棘城之战(上)
现在,让我们看看此时北方异族的情况。
曾经,北方一众游牧民族中,第一档次的有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宇文鲜卑和段氏鲜卑。可经过多年的竞争和发展,宇文鲜卑和段氏鲜卑已经退居到了第二档次,只比高句丽等异族强上些许而已。至于第一档,只剩下北部西面的拓跋鲜卑和北部东面的慕容鲜卑而已。
北部西面,几乎所有的势力都已经被拓跋郁律消灭,再无对手。而东面,慕容鲜卑还会再沉默下去吗?答案很明显是不会。
因此,整个北方东部的异族整日如坐针毡,好像防贼一样防着慕容廆,生怕这货哪天心情一个不好把自己就给灭了。
当时,有一个叫崔毖的汉人盘踞在辽东一带。他是西晋时候被任命的东夷校尉。起初,他很风光,很威风,管他什么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那都是要给他面子的。可自从永嘉之乱以后,他的权威在一点点的降低,那些异族人越来越瞧不起他,有的甚至还会在背地里使绊子。可没有办法,当时西晋已经完了,王浚也不行了,所以他只能忍耐。
直到公元319年之时,从中原逃难往北方的士民们却全都投奔了慕容廆而不投奔他,自认为在河北享有盛名的崔毖认为,这些人不是不愿意投奔自己,而是都被慕容廆给私自扣下了,所以心中不服,便秘密联系了宇文鲜卑、段氏鲜卑和高句丽,希望他们能组成联军,共同攻伐慕容鲜卑。
宇文鲜卑本来就和慕容鲜卑有世仇,段氏鲜卑和高句丽更是视慕容鲜卑为最危险的存在,所以王八对绿豆一拍即合。
公元319年冬,段氏鲜卑、宇文鲜卑和高句丽三国起兵四十万攻伐慕容鲜卑。大军行过之处轰轰作响,人、兽皆逃,声势如狂雷震动九霄。可哪怕如此的声势,都吓不住慕容廆手下的那些悍将。这些大老粗见敌兵来犯,一个个义愤填膺地请求慕容廆主动迎击。可慕容廆却笑道:“凡联军者,看似声势浩大,可实际上还比不上一头孤狼。曾经,秦、魏、赵、齐、楚、韩、燕七国称霸天下,其余六国曾数次联军攻秦,可结果呢?哪一次不是失败告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相互之间不能统一,不能服气,又彼此防备,谁都不想吃亏。所以,这便是联军的致命弱点。只要避过他们开始时锐气最盛的阶段,所谓的联军就必败无疑!因此,这一段时间内,我们只能守,不能攻,等他们的锐气被磨没了,那才是我们的取胜之机。”
次日,慕容鲜卑全线收缩,将无数的猪马牛羊全都迁到了棘城之中(棘城的位置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具体论断,但史家们大多认为应该在辽宁义县西北的平原之中),使棘城的食物和淡水足以抵挡敌军数年的攻伐。
数日以后,三国大军将棘城团团围住,可却没有进攻,而是让所部汉人指挥后备兵修建大型攻城器械。
见状,慕容廆灵机一动,遂遣使往宇文部献上了很多的牛和酒以劳军。这一下子可让段氏鲜卑和高句丽心生疑惑了。当初,春秋末期之时,智伯之实力何其强大?赵家甚至已经被其逼至致死之局,可最后还不是挡不住魏、韩的倒戈,进而魂归九泉?如今,不管是慕容鲜卑还是宇文鲜卑,那都是可以单独力敌两家的存在,如果他们两个勾结在一起,高句丽和段氏鲜卑还有一丝活路吗?
两家大帅虽然也怀疑慕容廆有可能是使了离间之计,但他们不敢赌,实在不敢赌,所以便领兵撤退了。
按照慕容廆最初的意思,这两家一撤退,宇文鲜卑也一定会跟着撤退,自己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本次三国联军,光宇文部就出兵数十万之多,占了联军的一大半,所以另外两家走后,宇文部的首领宇文悉独官非但没有撤退,反而当着全军誓师道:“高句丽和段氏虽然已经退去,但就凭我等的实力,也一样可以击败慕容氏!”
因此,宇文大军非但没有变弱,反倒令行禁止,指挥得到了统一,战斗力更是加强了不少。
此结果让慕容廆头疼不已,他知道,如果和宇文部硬拼的话,自己最后哪怕胜了,那也绝对是残胜,他折损不起。可如果不想想办法,就让他们这么围着棘城也不是回事儿。因为如果这么继续这样下去,便会显得自己胆小怕事,甚至会引得已经退去的段氏和高句丽折返。所以,必须要在短期之内消灭宇文部。
可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解决他们呢?
实在想不出办法的慕容廆在无奈之下只能遣使往慕容翰处征召这个大儿子前来棘城共同御敌,以充当自己的军事参谋。
(注:为什么说无奈呢?自慕容翰为将以后,已经率军作战数十次,次次大胜无一败绩,并且每一次战斗都打得轻松愉快,不管敌军多少,都会被慕容翰神出鬼没的兵法、谋略打得晕头转向。就连强大、狡猾、好战,对外宣称从来不知道怕是什么的高句丽也被慕容翰打成了王八,只敢龟缩在自己的领地,不敢再掠慕容鲜卑之土地。所以慕容翰在慕容鲜卑中声望极隆,慕容廆下面这些儿子中没有任何一个能和慕容翰相提并论,甚至连沾边的资格都没有。如果我要是慕容廆的话,我铁定会将这个宝贝儿子供起来,再将大位传给他,自己从此养老享受。可慕容廆并没有这个想法。非但如此,他还害怕慕容翰功绩太盛,进而威胁到嫡长子的地位,所以从那以后便不怎么让他出战了,只为扼其功绩)。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03 17:29:44
122
棘城之战(中)
数日以后,派出去的使者回来了,可日思夜想的大儿子慕容翰却没有回来。怎么着?难道这小子现在还敢违抗我的命令不成?慕容廆有些生气,所以询问使者具体原因。
使者道:“这~~~,下官确实是将主公的话带给了大公子,可大公子却没有答应回来,反而让下官将这封信交给主公。”
慕容廆气鼓鼓地将信打开,可看到一半的时候,怒气便已经消了,进而露出了一种疑惑的表情,因为信中是这么说的:“宇文悉独官倾国来犯,誓在必取,所以只有采用智取的方式才能在损失不大的情况下战胜他,进而谋取更大的利益。儿认为,现在棘城中的士兵足以御敌,儿哪怕再去棘城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不如率本部兵马在外伺机而动,到时找到机会,和父亲两面夹击,才能最有效地消灭敌人。”
慕容翰为人一向刚猛果断,从不拖拉墨迹,甚至连写信说话都是这个德行,可以说惜字如金,所以无法让慕容廆完全了解其意图,慕容廆因此并没有立即答应慕容翰的请求,而是陷入了犹豫之中。
慕容廆的心腹,辽东人韩寿见状,默默地看了一遍慕容翰的信件,然后狠狠地点了一下头,遂对慕容廆道:“宇文悉独官此次就是要决出胜负,虽然态度坚决,但将领因此骄纵也是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容易出现松懈的情况,大公子用兵如神,善于抓住战机,所以让他在外围游走确实是最好的办法。反之,将所有的部队都屯驻于棘城,哪怕敌军出现一时的破绽,我们也很难抓住机会。因此,下官完全赞同大公子的建议,还请主公下定决心。”
如此,慕容廆这才同意慕容翰留在他驻扎的徒河。而徒河的异动当然瞒不过宇文悉独官的情报网。
最开始,宇文悉独官并没有对徒河那边的异动有什么反应,因为整个徒河的士兵满打满算也就一千多人,这么点儿士兵在其眼中不外乎蝼蚁。可当他听说徒河的将领是慕容翰的时候却大惊失色,于是急招一众将领、谋士道:“各位,慕容翰这小崽子现在在徒河你们是否听说?”
一众将领闻此皆大惊,毕竟“慕容战神”之名,整个东北地区无人不晓。
见下面的人如此吃惊,宇文悉独官只能叹息一声道:“棘城虽有十余万大军,但要我来看不过土鸡瓦狗,顷刻之间便能将其覆灭!只有慕容翰这个小崽子,哪怕他只有一千多人,也足以对我数十万大军造成威胁,我意,对棘城发动进攻之前先一步解决这个小崽子,这样我心方安。”
话毕,其麾下将领尽皆点头,然后,一名将领站出来道:“请问大单于,需出兵多少?”
宇文悉独官摸着下巴思考良久才默默道:“这小子用兵如神,没有十倍的兵力无法对其造成威胁,为保万无一失,那就出一万军中精锐,一定要将这小子斩于乱军之中。”
将领:“是!”
就这样,宇文悉独官于本日出一万精锐前往徒河攻击慕容翰。
那慕容翰用兵果断强悍,却又不乏诸葛亮一般的细心,几乎将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都照顾得全全面面。至于情报的掌握,那就更不用多说,他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情报系统,几乎覆盖了整个东北地区,所以但凡哪方有所异动,都逃不过慕容翰的眼睛。
基于此,慕容翰第一时间便得知了宇文悉独官的动向。通过出兵方位和士兵的数量,他断定宇文悉独官这一次必是要取自己的项上人头,于是将计就计,一边派出一批伪装成段氏鲜卑的使者团,一边亲率全城骑兵埋伏在一处伏地之中。
次日,宇文悉独官的一万骑兵已经接近徒河。可就在这时,却见前方有数十身着段氏鲜卑服饰的人向他们走来,骑兵团将领见状,直接将他们拦下,并问去由。那“使者团”的团长道:“禀报将军,慕容翰长期以来就是我们共同的大敌,这次听说他只带一千骑兵驻于徒河,我家将军便亲率大军将徒河城团团围住。现在慕容翰已成瓮中之鳖,根本翻不出什么浪花了,还请将军速速行动,不然就拿不到功劳了。”
“是吗~~~~~!!!!”
那骑兵团团长听后信以为真,竟当众下令解除警戒,并以八百里加急之速疾奔往棘城。
次日,这些宇文精锐即将到达棘城,他们虽然兴奋,但已经非常疲惫,毕竟马不停蹄地赶路已经将他们的精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最重要的是,这些精锐们从开始疾奔到现在都没有警戒过,如今已经快要到达徒河,他们就更放下了警戒之心,料定此时的慕容翰已经被围在了徒河之中。
可就在他们路过一片伏地之时,突然一声哨箭响起,然后,在慕容翰的一声号令下,一千骑兵同时从四个方面杀向宇文鲜卑的骑兵队。
因为疲惫、丧失警戒等关系,慕容翰轻轻松松便杀进了他们的军队正中心,将这一万精锐截成了四段。
瞬时间,宇文骑兵指挥系统完全失灵,他们既不知道敌军到底有多少,又无法收到前方的命令,只能看着明晃晃慕容翰的大旗而惊恐、害怕。
这种情况持续了没多长时间便有了第一个宇文骑兵逃跑。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数之不尽的宇文骑兵皆开始溃散奔逃。所以交战仅仅一个时辰,慕容翰便将十倍于己的正规精锐骑兵全部歼灭。当然了,更多则为投降生擒(翰奋击,尽获之)。
这之后,慕容翰马不停蹄,直往棘城而去,势必要在宇文悉独官收到消息以前冲杀过去。
为什么?因为没有收到战败的消息,宇文悉独官必定不会在后方设置防备,整个后门便会大开。如此,便可方面慕容翰的突袭。
与此同时,慕容翰还派出数个斥候急往棘城禀报慕容廆,让他今日让士兵好好睡上一觉,等明日午时便率军直接冲杀出去。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04 18:03:05
123
棘城之战(下)
次日午时,进攻时间已到,虽然还没发现慕容翰的踪迹,但凭慕容廆对自己这个宝贝儿子的了解,他此时必定已经隐藏在阴影之中,伺机发难。因此,慕容廆也不管那么许多了,他打开城门,直接率全棘城的士兵冲杀出去,兵锋直指宇文悉独官之中军大帐。
宇文悉独官见慕容廆亲自领兵前来,大叫一声:“好!”然后便同样领军前往迎击。
磅~~!!!!随着一声惊天暴响,两军撞在了一起。一时间,喊杀声震慑天际,器官横飞。可就在双方激战半个时辰,并将所有的兵力都投入进去之时,宇文悉独官后方忽然传来一片杀声。
紧接着,慕容翰直接率军杀进了宇文悉独官的军营,一边放火焚烧,一边往宇文悉独官的指挥大帐冲杀而去。
瞬时,宇文部之中军大帐火光漫天,士兵乱作一团。正在前方激战的宇文部士兵见后方火起,认为宇文悉独官已经被擒,遂大乱,进而溃散奔逃。
可慕容廆岂能轻易放过他们?于是其亲自率大军对宇文部的士兵进行追击,一个都没有放过。史料载:“廆尽俘其众”。
这之后,慕容廆整体实力大增,宇文部则主力全失,岌岌可危。
可就在慕容廆打算继续出击宇文部进而将其灭国之际,却听探子来报,说北方巨枭——拓跋郁律正在国内整军备战,蠢蠢欲动。
他要干什么?很明显,拓跋郁律是绝对不会看着慕容廆就这么强将宇文部给吞并的。所以一旦慕容廆动了,拓跋郁律也必然会采取行动,这样的话,北方两大巨头便会展开全面战争。而这,绝不是慕容廆想要看到了,起码不是现在。
这可怎么办呢?就在慕容廆无法下台之际,三国遣使给他送来了台阶。
数日以后,段氏鲜卑、宇文鲜卑、高句丽三国使者以及崔毖的使者分别携带大批的物资前来给慕容廆赔罪,并请求慕容廆和他们休战。
慕容廆现在也不想和拓跋鲜卑撕破脸面,就顺着这个台阶下来了,但是没有饶过主谋崔毖,于是对崔毖的使者道:“他们我可以原谅,但崔毖我无法原谅。你回去告诉他,赶紧来棘城向我投降,不然必死无疑!”
去棘城?开玩笑吧,我一大好男儿怎么可能臣服于他人?崔毖当然不干,所以没有投降。非但如此,他还想再次勾结北方一众少数民族来攻击慕容廆。可这一次,没有任何一个势力再响应他的号召了。
非但如此,甚至他自己的手下也不再服从他,转而前往投降慕容廆去了。崔毖无奈,只能带着十几个心腹前往投奔高句丽去了。咱也不知道高句丽的王是怎么想的,反正人家就是把崔毖给收下了。
慕容廆得知此事以后当然愤怒,所以立即率主力大军前往攻伐。
高句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活动范围主要在辽宁和吉林一带,这个民族极其好战,百姓普遍好勇斗狠,他们的弓箭技术超群,更善于山林游击作战。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在一众少数民族中,论山林游击作战,无族能出高句丽其右。因为高句丽的战术、装备以及普遍对战争的态度,注定了这个种族不是省油的灯。因此,高句丽从创立之初便开始不停地掠夺周边弱小的部落。亦因此,这个原本从夫余分裂出来的小型部落逐渐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个巨型“国家”。
哦对了,某国经常说自己是高句丽的后代,这里我说明一下,他们和高句丽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三韩的后代而已。之所以硬往高句丽上靠,不过是因为高句丽的历史地位和战斗力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的,高句丽的灭亡是在唐朝时期,而关于他遗民的去向,一共有4种说法,这里我简单给大家说一下。
第一种,迁入中原,从此彻底融入汉族。
证据:《新唐书——高句丽传》:“有诏班师,拔辽、盖二州之人以归。唐太宗迁6万户、三十万人入中原”。
第二种,并入突厥,后迁于辽西,从此融入汉族。
证据:《册府元龟》(字儿太多,不打了)。
第三种,散入辽宁、山东一带,从此融入汉族。
证据:《南村辍耕录》《旧唐书》。
而第四种才是迁入新罗,也就是今天朝鲜和某国的祖先。那么迁入了多少人呢?《三国史记》载:“户736、口3543”。
多少人?这才多少人?我估摸着这些人也不过是不想远离东北,这才在“大部队”南迁以后才去投奔的新罗。
就这么点儿人,愣说自己是高句丽的后代,连真正的祖宗都不要了(秦人才是他们真正的祖先),这是不是有点儿太龌龊了?
好了,不提这个国家了,我们继续正文。
慕容廆出兵起初非常顺利,打下了一座城池,并掠夺了一千户高句丽民众。可这以后,高句丽的王就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和百姓搬入了大山丛林之中,并将部队化整为零,不停和慕容鲜卑的精锐骑兵打游击。
他们的士兵神出鬼没,全无踪迹,根本连影子都抓不着,这使得慕容廆非常窝火,有一种拿着屠龙刀轮空气的感觉(当初凭大汉之强盛都无法全灭高句丽,一个慕容鲜卑在不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就想把人家给灭了,不可能的)。
最终,在损失进一步扩大以前,慕容廆只能窝着怒火撤退了。
按说,事情到这就完了呗,谁也别再惹事儿了。可人家高句丽不滴!他们的国王见慕容廆被自己给游击退了,便开始不停地寇掠慕容鲜卑之边境,抢夺了慕容鲜卑无数的资源。
慕容廆怒怒怒怒怒,大怒!甚至做梦都想把高句丽国王的皮给扒下来,但人家的游击战太过难缠,吉林和辽宁又多山多林,实在难整。
这可怎么办呢?难道又要让慕容翰出击吗?慕容廆真是憋屈死了。你说让慕容翰出击吧,他是真不想再给这个军神儿子增加功绩了,可你要是不让他出击吧,他慕容廆还无法咽下这口气。
哎?!!有了!!!我派出一个儿子当主帅,让慕容翰做副帅不就得了嘛?!战场之上让主帅听副帅的,可实际上分功之时给主帅的功劳更多这不就行了嘛!哈哈哈。
公元320年,慕容廆遣其子慕容仁为主帅,慕容翰为副帅,共同率军对高句丽展开凶猛的攻势。
高句丽的游击战曾经让强大无比的汉朝无功而返,以后又将意气风发的隋炀帝打成了一个废物,但在慕容翰的面前,他们是那么的无力,那么的卑微。
本次作战,史料无载其细节,我能知道的是,高句丽的游击据点被慕容翰一个个地拽了出来,高句丽的将领们被慕容翰一个个地斩杀于马刀之下,曾经丢失的资源被慕容翰抢了回来,那些一个个瞧不起慕容鲜卑的高句丽百姓反被慕容翰抓回了棘城。曾经狂妄而不可一世的高句丽王再也不敢狂妄了,他被慕容翰打怕,或者说,整个高句丽都被慕容翰打怕了。
因此,高句丽王以卑微的态度遣使往棘城。
他向慕容廆献上了很多的礼品,并用最为卑微的语气请求慕容廆,请求他让那个令人绝望的将领赶紧撤兵吧。
慕容廆接受了高句丽王的建议,这才让慕容翰和慕容仁从高句丽撤回了慕容鲜卑境内。可让慕容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经过此次战役,慕容翰的声望反而越发高涨,这实在是让慕容廆始料不及,更让慕容廆的那些嫡子们对慕容翰充满了警戒和敌意。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05 17:54:50
124
3.2错失良机
公元320年正月,曾经拒绝刘聪招揽的西北氐族族长苻洪投降了前赵之主刘曜,从此成为了前赵的附属国。
同月,匈奴屠各部不知何故,开始支持秦州的那个“晋王”司马保。当时甘肃、陕西境内的一些羌族、氐族更是派兵前来响应。司马保手底下有了这些异族兵众,便开始分兵略地,不断地侵扰前赵的土地,更是有灭掉前赵,夺回长安,进而匡扶中原之野心。
刘曜因此遣军前往攻伐,可每一次都被这些异族士兵所败。刘曜大怒,便开始集结士兵,准备亲征司马保。
公元320年2月,刘曜亲率前赵轻装骑兵,以无与伦比的机动力突然袭击并相继攻克了陈仓、草壁、阴密。
此三城的丢失,使得司马保整个侧翼暴露在敌军的攻击范围之下,并且进退失据,已经完全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更可怕的是,司马保之粮草皆囤积于三城周边,所以此三城的丢失,也使得司马保之军粮告竭。
此消息一出,三军皆恐。那些异族人纷纷离开了司马保的麾下,司马保原本的士兵也开始产生了恐慌的情绪,士气可以说已经下降至冰点。
司马保见再无可为,便打算投奔凉州张寔。可张寔却不愿意接司马保这个烫手的山芋(接了就等于同时得罪了前赵和东晋),所以派出士兵挡住了司马保的去路。
司马保无奈,只能退回秦州。
公元320年5月,司马保的士兵死的死逃的逃,重八百斤的司马保因此整天挺着个肥胖的身子在屋中走来走去,满脑子都被慌张和暴戾所侵蚀,因此和部将发生了口角,所以被部将所杀。
(注:两晋时一斤为222.73克,现在一斤为500克,所以换算过来,司马保的体重为现在的356斤)
司马保死后,其麾下文武另立其子为王,以保全秦州的控制权。可这时候的秦州士兵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所以走的走藏的藏,使得秦州之兵已不足五位之数。
刘曜,这个征战沙场半辈子的领袖当然不会放过如此的绝佳时机,遂出全国之兵征讨秦州。
本次秦州攻略战,刘曜毫无悬念,几乎是以碾压式地终结了司马一族在秦州的统治权,只旬月之间便占据了整个秦州,尽得陇右地区,对整个西北造成了超级压迫。
与此同时,凉州刺史张寔亦被属下所害(后详述),使得凉州一片大乱。此正是攻略整个西北的良机,刘曜断不会错过。可就在这时,前赵内部亦发生了大型的动乱,所以刘曜不得不停止这次出征,转而治理内部(后详述)。
再看北方。
段匹磾之败军逃到邵续处之后,受到了邵续的热情款待,可这时候的段匹磾满脑子想的只有报仇,根本不想再和邵续扯什么有的没的,便在宴会上单刀直入道:“我段匹磾本为异族,就是仰慕汉家的君臣大义,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晋臣,这才得罪了石勒与段末柸,进而遭到失败。我现在请求率领您的部队击败段末柸,您要是没有忘记我们的约定,就请给予我士兵,让我成为大晋的马前卒,为大晋开疆扩土!”
邵续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沉默片刻便答应了段匹磾的请求。当时,段末柸的追兵也正好到达了厌次一带,段匹磾便带着自己的士兵以及邵续借给他的士兵前往迎击。
最终,段匹磾凭着一往无前的决心重创了段末柸的追兵,将其打退。后马不停蹄,带着部队便直往北去,誓要夺回失地,争回荣耀。
你还真别说,这之后的段匹磾势如破竹,竟然连胜段末柸数次,将他打得缩回幽州。可就在段匹磾打算一鼓作气之时,后方却传来了惊天噩耗。
原来,后赵之主石勒早在段匹磾北上之时便已经聚集了足够的骑兵作战军团,可却没有第一时间出击,就是在等待段匹磾。而等段匹磾将段末柸打回幽州,并即将进入幽州之际,他便遣石虎率领这些骑兵以疾风一般的速度突袭了厌次,并一连攻破了邵续数座别营,将邵续打得龟缩在厌次而不敢冒头。
二月,邵续亲自率军出战,意图用死战之决心击退赵军,继而取得胜利,可却中了石虎的埋伏。
石虎,骁将出身,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勇猛无比的莽夫,可没人知道,在他凶悍嗜血的外表下,还藏着一个聪明谨慎的大脑。
围住厌次以后,赵军已断绝了厌次的粮道。石虎认为,厌次城中兵多粮少,过不了多长时间便会粮尽。在这种情况下,邵续断然不敢长时间的待在城里,因为那意味着死亡。那么邵续会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扭转局势呢?只有一个办法,奇袭。
因此,石虎自围住厌次开始便整日警戒。
同时,石虎还秘密派遣了一支精悍的骑兵部队埋伏在邵续的必经之路上,准备在邵续袭击自己的时候断去他的归路,誓要将邵续派出来的部队全都留在厌次城外。
结果呢?石虎赌对了,并迎来了一条大鱼。
数日以后,邵续亲率大批骑兵袭击了石虎的中军大营,可因为石虎警戒森严,使得邵续无功而返。更在撤退的途中遭遇了石虎精心布置的伏兵,所以邵续被擒,再无胜机。
石虎为了能够兵不血刃的夺下厌次,亲自擒着邵续来到了厌次城下,并威胁邵续命令城中士兵放下手中的兵器向他投降。
邵续,自被擒以后始终闭着双眼,不和任何人说一句话。直到石虎这话说完,邵续这才缓缓地睁开了双眼。他看到了城上的邵竺,微微一笑,然后大声吼道:“我!邵续,一辈子的理想就是报效国家,复兴晋室!如今兵败被俘,再没什么可说的了。尔等不是石虎的对手,一定要等段匹磾回来,奉他为主!千万不要有任何异心,他会带着你们走向辉煌的!切记……”
未等邵续说完,已经大怒的石虎便命人将邵续擒下去了。他是真想把邵续的皮给扒下来,可石勒已经不止一次警告过他,不能残杀汉种士人,甚至连俘虏都不行。石虎知道石勒对汉种士人有多么的敬重,所以最终也没敢杀了邵续,只能含怒将其送到襄国。而就在邵续被送到襄国的时候,段匹磾也已经放弃了幽州的攻略,带着自己的部队返回了厌次。
可还没等进入城池,段匹磾便得知了邵续被俘的消息。其手下兵众听说此消息以后大为惊恐,不等段匹磾的命令便开始四散奔逃,段匹磾虽百般劝说都阻挡不了他们奔逃的脚步。
本来,段匹磾还想采用和慕容翰一样的战术来守住厌次。可如今,士兵逃得只剩下一百多人,所以他再也没有了游击的本钱,便只能奋战突围,最后终是九死一生地闯进了厌次城内。而邵竺等人也确实遵从了邵续的命令,将所有的指挥权都交给了段匹磾。
可这时候的段匹磾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了,只能固守厌次而已。因为他相信,东晋室绝对不会看着厌次被石虎夺下的,晋元帝是绝对不会看着厌次被石虎夺下的!!!!
可,他错了。
时,石虎围住厌次的消息已经传至建康,吏部郎刘胤因此劝道:“北方藩镇已经尽数丧失,如果再让石虎消灭邵续,我们在北方将再没有策应,那些对晋室忠诚的子民也会因此伤心失望,从而丧失整个北方的民心。因此,应该立即救援邵续,此为上策,还请陛下三思。”
话毕,晋元帝思考良久,最终还是没有出兵救援邵续。为什么呢?因为他顾虑太多,顾虑上下不能一心,顾虑一场败绩会把他的老本赔光。因为现在石虎已经成了气候,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只有一州之地的小刺啦。晋元帝当初没有趁最好的时机出兵北上,如今再想出兵北上,那不是更不容易了吗?因此,晋元帝拒绝了这项提议,继续发展国内的整体实力。
……我还能说什么呢?当时,晋室看似天下皆敌,可实际上却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河北石勒虽然强大,但综合国力却无法和东晋相提并论,且不管是拓跋鲜卑还是慕容鲜卑都和石勒有大仇,而且这两个鲜卑起码在表面上都还是以臣子的身份来叩拜东晋,试问石勒敢倾全力对付北上的东晋吗?
关中刘曜虽然威震西北,但始终有凉州军团和拓跋鲜卑在牵制着他的行动,更何况这时候的前赵和后赵已经彻底地撕破了脸面。试问,他可能和石勒结盟在一起,共同抵御强大的东晋吗?
益州李雄虽然占据着整个西南,国力强大无比,往东进攻又有长江上游的优势,但内乱时有发生,东晋更是占据了堵住上游的最佳地形,所以只要用几万人马便足以挡住李雄的进攻。试问,大成又如何能对东晋造成威胁?
所以,现在北伐绝对是天赐良机,是老天第二次赐予东晋的良机,也是东晋最后一次崛起的机会。可晋元帝,依然放弃了这个机会。难道他认为还有更好的机会吗?还是他安于现状?亦或是晋元帝根本没有这个魄力?
我不知道,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吧。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06 13:31:24
125
关中之乱(上)
公元320年2月,前赵之主刘曜遣将军尹安、宋始、宋恕、赵慎率四支部队驻扎洛阳,以防石勒。可不料四人入驻洛阳以后却第一时间投降了后赵,并献出了洛阳这座千古名都。
石勒见状,立即遣石生率军前往接收洛阳。
可就在石生往洛阳出发之时,尹安等四将又背叛了后赵,宣布向东晋投降。
时,东晋册封的司州刺史李矩正在中原,距离洛阳非常近。晋元帝乃命李矩接收洛阳。
李矩得令后立即让颍川太守郭默带兵进入洛阳。可就在这时,石生的部队也已经开进到了洛阳城下。因为这次的任务主要是接收洛阳,所以他并没有带多少兵来,见洛阳已经成为东晋的领地,便领兵返回了河北。
自此,黄河以南的民众全都相互牵引来归附李矩,李矩在河南的凝聚力达到了巅峰。如果这时候晋元帝能够派重兵前来驻扎,那么整个河南必为东晋所夺,东晋从此也会占尽向北进攻的主动权。
可晋元帝,他依然没有任何动静。
3月,慕容廆为了进一步和东晋交好,乃遣心腹裴嶷到东晋进行友好访问。晋元帝爱惜裴嶷的才华,便希望裴嶷能够留在建康,并承诺会向慕容廆讨要裴嶷的家属。
裴嶷本就是汉种晋臣,对晋室的忠心还是有的,慕容廆又在派他往建康以前暗示过他,允许他留在晋国,只要能起到善化两国关系的作用便可以了。
因此,裴嶷全无顾忌地答应晋元帝的请求,慕容廆也毫不拖泥带水地将裴嶷的家人送还到了建康。
公元320年6月,就在前赵之主刘曜消灭司马保的残余势力之时,凉州亦发生了天大的事情。
当时,在凉州有一个叫刘弘的人,这厮别的本事没有,就一张嘴最为厉害。他身居凉州天梯山,将自己弄得仙风道骨神神秘秘,后以妖言迷惑大众,为自己增加道徒,欲行不轨之事。
刘弘的道徒不仅遍布凉州,甚至就连张寔身边都有很多人供奉他。张寔帐下有阎涉、赵卬,这都是张寔的心腹,可这二人不但是刘弘的忠实信徒,还是他的同乡,所以对刘弘言听计从,几乎成了那种最无脑的脑残粉。
一天,刘弘感觉时机已经到了,就将二人约到一处私密之地,将一块粗糙的玉石拿出来道:“昨日入梦,见上天赏我玉玺,今日醒时在侧。我想,这一定是天神赋予我统一天下的重任。而要想一统这个被战火摧残的天下,第一步便是要统一凉州。所以,还请两位助我。”
阎涉、赵卬不疑有他,当即便决定发动政变。
次日,阎涉、赵卬私下与张寔身边的十多人密谋杀害张寔,转而侍奉刘弘为主君。可消息不慎泄露,张寔便命令牙门将史初带兵拘捕刘弘。
可就在这时,阎涉等人却突然闯进了张寔的居室,然后二话不说,抽出宝刀便对张寔一顿乱砍。凉州之主张寔,就这样死在心腹手下的乱刀之中。
这之后,城府之中一片混乱,一众忠于张寔的官员带着官兵和阎涉等人疯狂地砍杀在一起。
最终,阎涉等人落败,一众官员气势汹汹地前往捉拿罪魁祸首刘弘。
刘弘见此,害怕地道:“张使君已经死了,你们为什么不奉我为主,反倒要杀了我?!”
没有人回答他的话,回答他的只有那冰冷的钢刀。
内乱平定了,但此时的凉州也已经无主,一众大臣便打算立张寔的儿子张骏为新主。可张骏当时年龄太小,完全没有接盘家业的能力,所以左司马阴元等人便推张寔的弟弟张茂为凉州新主,继承了张寔凉州刺史、西平公的官、爵。
当时,刘曜刚刚平定司马保,全得秦州,威名震慑西北,而凉州刚刚经历内乱,不管是士气还是凝聚力都大大的下降,根本不是前赵的对手,所以凉州的官员们一个个警戒非常,就怕刘曜在这时候兵出凉州。
可等来等去,并没有等来刘曜,反倒等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原来,就在凉州刚刚平定内乱的同时,前赵也发生了内乱,并且规模要数倍于凉州。
公元320年6月,前赵将军解虎和长水校尉尹车秘密聚集巴、羯、氐、羌四族酋长五十多人在长安,打算商量一个日期谋反叛乱,并里应外合攻陷长安,继而全夺前赵之领土。
可主意还没有商量出来,消息却提前泄露,刘曜因此一锅端将这些人全部抓获。
第一天,解虎、尹车被残杀。
第二天,刘曜还想用更残忍的方式来将四族五十多名酋长全部杀死。
前赵光禄大夫游子远(游子远,今陕西大荔人,汉种,文武双全,忠于前赵)见状,赶紧急谏刘曜道:“陛下,臣听闻圣贤治理国家施以仁政而不滥用刑法。如今之事,只要诛杀元凶便足以解决,为什么还要杀了那些异族酋长呢?陛下立足西北尚短,各路异族不了解陛下的威严,因而冒犯,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给一些教训就可以了。可如果陛下一定要杀了这些人,我恐怕整个西北将要陷入大乱之中,这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啊。”
游子远说得是对的,可刘曜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在刘曜心中,什么罪都可以免,只有造反这一条,谁他X敢摸个边他都要杀谁全族,不然以后造反岂不是不用担心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吗?
基于此,刘曜并没有听从游子远的意见,依然打算杀掉那些酋长们。
游子远因此拼死力谏,甚至叩头叩得满地都是鲜血。刘曜大怒,认为游子远此举完全就是帮助叛逆,甚至怀疑他游子远也和这些叛逆有些牵连,于是便将游子远也囚禁了起来,然后立即将那些酋长全部诛杀,并将尸体于闹市暴晒了十多天才将他们扔到了水中。
西北巴族的那些酋长们闻讯大怒,同时又生出了一种唇亡齿寒之感,所以整个巴族在几日内联合在一起造反,并共推一名叫虚除权的酋长为首,建立了大秦政权,改年号为平赵(消灭赵国的意思)。
这之后,诸氐、羌、巴、羯亦纷纷举起反旗,起三十多万人反抗前赵,响应大秦。
一时间,关中大乱,百姓恐慌,各个城池甚至在白天都会紧缩大门。
身在长安的刘曜处于暴怒的边缘,身在牢狱的游子远却又在这敏感的时候再次上书于刘曜,请求以自己的方式平定这场内乱。
此奏书彻底地激怒了刘曜,暴怒中的刘曜当即撕掉了游子远的奏书,并大骂道:“这个大荔的狗奴,自己都已经在死亡的边缘还敢给我上如此言论,他是嫌自己的命太长了吗!来人!”
“在!”
刘曜:“给我将这狗东西拉到菜市场……”
“慢!”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07 13:26:08
126
关中之乱(下)
未等刘曜说完,中山王刘雅和郭汜、朱纪、呼延晏等人几乎同时打断了刘曜,然后立即道:“陛下,游子远遭到监禁,身家性命朝不保夕,但却依然上言劝谏,这难道不是一个国家中最大的忠臣才会做的事吗?!陛下即便不用游子远之言,但也不能杀了他呀。如果游子远早上被杀,我们可以向陛下保证,我们这些人晚上就会自杀,以显示陛下您的过错。而我们死后,天下人都将弃陛下而去,试问到时候谁还敢与陛下为伍?”
这是什么话,赤裸裸的威胁。可刘曜呢?他并没有生这些人的气,反倒是开始自我反思,最后甚至认识到了错误,继而释放了游子远。由此可见,刘曜还是具备了一些明君的特质的。
数日以后,随着暴乱越来越严重,地方官府已经完全压制不住这些暴乱的少数民族。刘曜只能披上战袍,准备亲征这次的大型叛乱。
可就在刘曜即将出征之际,游子远却突然找到了刘曜,并单刀直入地道:“陛下如果能用我的计谋,一个月就可以平定叛乱,大驾也不必亲征。如果我的计谋最终失败了,我愿意砍掉自己的头颅向陛下赔罪。”
看着游子远坚毅的目光,刘曜沉默了,半柱香以后,刘曜停止了思考,他抬头看着这个之前差一点死在自己屠刀下的手下,表情复杂地道:“那你说说看吧。”
游子远:“关中这些暴民之所以造反,并不是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不过怕之前的事件牵连自己,想逃得一死罢了。如此,陛下何不大赦天下,让他们重新做人?并且将之前受解虎、尹车牵连的老弱全部释放。我敢保证,这之后,大部分暴民必降。而所剩下的那些,才是真正有野心的小人。可那时,他们手下士兵的军心也必定涣散,不堪一击,臣保证,只要陛下能给臣五千精兵,臣便会将他们全部拿下!”
话毕,刘曜频频点头,并于当天发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令,同时任命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总领雍州军政大权,使得游子远在瞬时之间成为了整个前赵权利最大的官员。
游子远呢?也没有辜负刘曜的厚望。他得令以后立即率军屯驻在雍城,对暴民施以压力。
而事实就像游子远说得那样,这些暴民们本不想叛乱,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活着,所以当听说前赵大赦天下的消息以后便有了投降的心思。如今,又见游子远率军前来雍城,便立即投降了游子远,只几日的功夫便投降了十多万人之巨!
游子远安抚了这些暴民以后又移军安定,安定周围的暴民也和雍城那边一样,几日便投降了十多万人。
这之后,便只剩下陇右一带的暴民不肯投降了。
游子远见状,立即率二十多万大军移至陇右,并要求“秦王”虚除权立即投降。
虚除权,这个人和之前的那些酋长可不一样。之前的那些酋长不过是想活命而已。可虚除权呢?他是真的有心问鼎天下,于是拒不投降,还命将领率军迎战。
可结果呢?一连五次都被游子远打败。这五次的失败使得虚除权丧失了斗志,遂有向前赵投降之念。
眼见自己的老爹要向前赵投降,具有更大野心的伊馀怎能善罢甘休?于是私自召集全军将帅高声吼道:“那刘曜我和他交过手,占着绝对的优势也没能拿我怎么样,更何况这支以降军为主的偏师呢?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只要战胜那所谓的游子远一次,他们就会如同丧家之犬一般仓皇奔逃,根本不会有什么纪律。现在,本帅便要率你们征伐赵军,你们敢不敢来?!”
(注:伊馀,虚除权之子,也是“大秦”以后的储君。史料上没有为此人立传,甚至连这之前我都不知道还有伊馀这么个人物,可史家却对此人却有相当高的评价,都说他是一名勇冠三军的绝强骁将,而从之后游子远对伊馀的态度来看,这种评价很有可能是真的)
伊馀,其骁勇之名威震西北,不管是西北的异族百姓还是军中的将士都非常敬畏他,所以伊馀只一句话,这些将领便带着自己的士兵朝游子远的壁垒杀了过去。
次日,伊馀五万大军已经到达游子远壁垒之前,并大喝求战,游子远手下的那些将领们义愤填膺,皆请带兵出战。他们认为,己军兵力是伊馀四倍,淹也淹死他们了。可游子远却不这么认为,他思考了一会儿道:“伊馀英勇强悍,武勇天下无敌,他率领的部队虽然比我们少,但却精悍强健,况且伊馀亲自带领,敌军士气必然爆棚,锐不可当。而我军呢?看似人多势众,可绝大多数都是降兵。这种士兵在打顺风仗的时候往往勇不可当,可一旦逆风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溃败。因此,一旦我军直面伊馀,很有可能被他一突而败,不如坚守壁垒,暂缓出战,等将敌军的锐气拖没以后再行反击。”
话毕,在场众将陷入了久久的沉默,无一反驳游子远之策。
就这样,游子远以防守反击之策,坚壁不战,不管伊馀如何痛骂,前赵军也没有一个将领再行劝战。
十余日后,伊馀开始骄傲,不设防备,其手下的将士们也丧失了之前那种拼死力战的决心。
游子远见时机已到,便在白天命令士兵饱饱地睡上一觉。直到子时才叫醒他们,让他们穿戴好盔甲,在城中悄悄进食。
时间很快到了拂晓。当时,正是一个人一晚中睡得最香的时候,游子远也打算在此时奇袭伊馀。
可就在这时,北风忽起,呼呼的大风卷起了漫天的尘烟,使得前方视线突然变得模糊。游子远见此哈哈大笑,然后再不犹豫,立即率军直奔伊馀之阵营。
时,伊馀认定游子远就是个怂货,绝对不敢对自己发动攻击,所以全无防备,再加上漫天尘烟阻挡了伊馀军的视线,所以赵军在游子远的带领下轻轻松松便突进了伊馀的阵营。
伴随着震天的杀声,无数的火把漫天而起。且在大风的帮衬下,被点着的帐篷迅速蔓延,使得伊馀大营在瞬时之间便陷入了火海之中。
最开始,伊馀的士兵疯狂逃窜,有的甚至来不及穿上衣服,光着屁股在火海中乱窜,可没过多长时间,这些士兵不跑了,因为他们发现,满营现在都是前赵的士兵。这些士兵见无法反击,跑又无处可逃,便只能跪在地上,请求前赵士兵绕过自己一条性命。
就这样,伊馀被游子远生擒,其部尽皆投降。
此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虚除权的耳中,这名“秦王”吓坏了,直接便脱下了上身的衣服,弄乱了自己的头发,割破了自己的脸皮,不顾哗哗流血的脸便前往游子远军中投降去了。
游子远先是派郎中治疗了虚除权的脸颊,然后立即上报长安,请求刘曜接受虚除权的投降,并建议刘曜赏给虚除权一些官职,以安其心。
刘曜现在对游子远已经满意到极点,对他几乎言听计从,那当然是说什么是什么,所以当即应允,并封虚除权为征西将军、西戎公,同时将其部落二十多万人迁徙到了长安一带,使得空旷的长安逐渐变得兴旺。
最后,待游子远凯旋长安后,刘曜亲自迎接,并封游子远为大司徒,录尚书事,对其委以重任。
至此,关中之乱算是完全平定了,可这时候凉州张茂也已经坐稳了屁股,凉州大定,刘曜因此没有再行往凉州动兵。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08 12:38:18
127
祖逖和石勒
公元320年,石虎撤回襄国以后,祖逖再次带兵北伐后赵,并连克数地,直到本年6月,祖逖之军已经逼至雍丘(河南杞县)。
当时,后赵在河南的势力中,最强的便是据守陈川的桃豹,一旦桃豹被消灭,那么起码在河南诸多势力中,将再没一人能阻挡住祖逖的脚步。
因此,祖逖在进入雍丘以后立即命部将韩潜率军攻击陈川老城。
祖逖的部队勇猛精悍,战斗力很强,可前赵军也不是吃素的。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窘境下,桃豹硬是率领着后赵军队拼死抵抗,让凶猛的晋军十余日无法攻进陈川老城。
可到月末之时,桃豹终是没能抗住晋军的进攻,让他们攻进了陈川老城。
可就是这样,桃豹依然不肯放弃,他占据着老城西台指挥作战,让弓箭手分别躲藏在民房之中阻击晋军,使得晋军寸步难行。
一时间,老城大街小巷充斥着刀兵相接的声音。至于老百姓,他们谁都不敢得罪,谁都不敢支持,只能躲藏在屋中整日不敢出门。
韩潜见如此街巷战损失实在太大,便暂时停止了对桃豹的进攻,将部队驻扎在老城东台,和桃豹对峙了起来。
祖逖认为,后赵军心太过团结,硬攻之下哪怕是最终胜利了也会损失惨重,所以打算摧毁他们的内心,然后再彻底夺下老城。
因此,祖逖在给韩潜派送军粮的时候特意吩咐,将绝大部分布袋里面都放满泥土,只有一小部分布袋里放真米。
这些运粮部队进入老城以后,那些运动泥土部队全都在第一时间将“物资”送到了东台之上,而那些运送真米的部队呢?则走走停停,在西台和东台附近晃来晃去。
桃豹见机不可失,便亲率精锐将这些粮食全都抢了过来。
撕开布袋,见里面全都是白花花的精米,一众赵军将士全都蒙了,没有半点儿喜色。为什么?因为现在后赵军在老城的粮食即将告竭。本来,他们认为晋军也和自己差不多,可这次事件以后,让他们充分的明白了,原来晋军的粮食还有好多好多。
因此,部队士气下降,战斗力更是开始大幅度下滑。
如果是一般的将领,估计早就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领兵撤退了吧。可桃豹没有。这次事件以后,桃豹每天都会亲往各个大营鼓舞军心,并在同时派遣使者往襄国,请求石勒快快派发军粮。
在桃豹的努力下,本来士气已经快降到底线的士兵开始复苏,战斗力也逐渐加强。可这种状态在数日以后却荡然无存。
石勒对于祖逖是非常的重视的,如果不是北方有太多敌人,他早就挥军亲征祖逖了,所以在收到桃豹的求援信息以后当即便遣一军护送足够的粮食前往了老城。
可不知是被斥候提前探查了消息还是各个坞主有所泄露。总之,在后赵运粮部队即将到达老城之时,晋军伏兵突然杀出,不但将后赵士兵全部俘获,还将所有的粮草都抢到了东台之上。
此消息传到西台以后,后赵军那仅存的士气彻底垮掉了。桃豹见事不可再为,遂于当日晚偷偷率军撤回了东燕城。
祖逖见此,立即分兵略地,只几日的功夫便将老城附近的县邑全部拿下。
7月,身在建康的晋元帝见祖逖的势头越来越猛,遂封祖逖为镇西将军,全权管理北伐之事。
祖逖在军中可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并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时鼓励、督促已经占据之地的农业发展。安抚新降之兵,不管关系远近,他都不会区别对待。最重要的是,祖逖一心光复晋室,夺回中原,赤子之心不掺杂半点儿污秽,所以军中从将到兵都愿意为了祖逖去卖命,祖逖这一支部曲的战斗力自然也是没的说。
这还不算,夺取老城之后,江北范围内有很多坞主都在祖逖的管辖范围之内,可他们说什么都不肯投降祖逖。为什么?并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这些坞主之前都已经投降了后赵,并且将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送到了后赵当奴隶。如果自己投降了晋朝,那这些坞主的老婆孩子就都没命了。因此,这些坞主虽然万般无奈,但都没有投降祖逖。
祖逖呢?他知道这些坞主的苦衷,所以并没有责怪他们,还时不时的派兵去各个坞外意思一下,那意思就是告诉后赵人,这些坞主并没有投降自己。
那些坞主因此对祖逖感恩戴德,全都偷偷地运送资源往祖逖处。
更要命的是,因为他们是后赵坞主的缘故,所以经常能接到襄国方面的一些秘密情报。这些坞主但凡接到这种情报都会在第一时间秘密遣使往祖逖处,将这些情报统统汇报给祖逖。所以晋军时常能先后赵一步做出各种部署,使得后赵在黄河以南的地盘一个个被祖逖所吞并。
黄河以南的士民们见此,预感中原早晚会被东晋重夺,所以纷纷背叛后赵而降东晋祖逖。祖逖因此势力大振,严重地威胁了后赵石勒。
石勒因此忧心忡忡,可他现在的攻击重点和防御重点都在北方,实在空不出士兵来消灭祖逖,便只能下令幽州官吏,让他们修缮祖逖祖父和父亲的陵墓,并安置两户人家常年居住在陵墓附近,为祖逖的先人们守陵。
与此同时,石勒还写信给祖逖,希望能和祖逖互通使节,互开边市,相互各取所需。
石勒之计可谓毒也,他懂得东晋朝廷的各种龌龊,所以便想通过和祖逖合作的方式来让建康方面对祖逖生疑,进而改派将领北伐。石勒有这个自信,只要祖逖被调回建康,他分分钟便能收回失地,再不济也绝不会让晋军有所寸进。
可祖逖根本不中计,他收到石勒的信件以后便将其撕毁,可却不阻止双边互市。因此,不管是后赵方面还是东晋方面都得到了十倍的利益,建康也就没有对祖逖说三道四。
石勒见一计不成,遂再生一计,这一回他也不求能够离间祖逖了,只求背叛自己的人能够少一些,自己和祖逖之间的关系能够缓和一些。
因此,祖逖手下但凡有投降石勒者,石勒二话都不带说的,咔嚓一下便将这些人的脑袋给砍下来,并遣使将首级交给祖逖处道:“我听说,士雅兄生平最恨的就是这种叛臣逃吏,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凡以后有背叛士雅兄而投我赵国者,我都会将他们的首级献于士雅兄处。”
史载:“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后赵之民,边境之间因此稍得休息。”
有人说,石勒和祖逖之间英雄重英雄,这种情怀千金难买。
有人说,祖逖完全是中了石勒的计谋,这时候祖逖应该全力北上才对,为什么还要给石勒喘息的时间呢?
以上两种说法我都不认同,我认为,这不过就是两个老狐狸之间的博弈罢了。石勒方面,西部有前赵刘曜,西北有拓跋鲜卑,东北有慕容鲜卑,此三方皆为强敌,战斗力要出祖逖数倍,所以石勒的战略中心思想便是先定北,后平南。在这期间,如果能不和东晋发生全面战争当然是最好的,所以石勒完全是在拖延时间罢了。
祖逖虽然没有后顾之忧,但实力相对于后赵还是较弱的。石勒在表面上虽然四面皆敌,可实际上,他现在并没有和另外三方发动战争。一旦将石勒逼急了,弃北而专营南部,那自己必死无疑。因此,祖逖借坡下驴,暂时停止了和石勒之间的战争,转而专营内政,发展自身实力,意图在石勒完全将力量全都转移到北方以后再给与石勒致命一击。
综合以上,石勒在明,祖逖在暗,只要他想,随时都能在最好的时机对石勒发动攻击。
所以说,只要有祖逖在河南杵着,石勒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统一北方的。不过事情会这么顺利吗?我们以后再说。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09 17:56:09
128
3.5王敦之乱(1)
公元320年8月,和陶侃齐名的东晋名将周访去世。
其死后,晋元帝命湘州刺史甘卓前往襄阳,代替了周访梁州刺史的位置。
可就在甘卓到达襄阳之前,王敦却提前让手下从事中郎郭舒接管了襄阳的军队,晋元帝因此大怒,但又不敢和王敦发飙,便采用了“迂回”的手法,给了郭舒很大的官职,让他前往建康任职。
可王敦呢?却阻止了郭舒,死死将其留在了襄阳。
王敦这个人,其实在多年前掌握大权的时候便已经有了取东晋而代之的野心,可因为后来和周访撕破了脸皮,导致他迟迟不敢显露。如今,周访已死,祖逖在北,陶侃在南,他再也没有了顾虑,狼尾巴开始逐渐的漏了出来。
同月,石虎开始侵攻青州诸坞,并拿下了不少地盘,领地逐渐逼近曹嶷。
同月,为稳定凉州人心,张茂遂封张寔之子张骏为储君,表明了自己不过是暂时代理凉州军政。
再看东晋方面。
多年以前,在晋元帝刚刚进入江东的时候,王敦和堂弟王导同心同德,全力拥护、辅佐晋元帝,晋元帝也对二人推心置腹,将大权都交给了他们。可多年过后,随着王敦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大,这货便生出了二心。
可哪怕这样,晋元帝都在自欺欺人,认为王敦是一个忠臣。直到本年,王敦强扣下郭舒以后,晋元帝终于看出了王敦豺狼一般的面貌,遂提拔刘隗(刘隗,字大连,今江苏徐州人,A级内臣。刘隗果敢刚硬,不惧权贵,看事情总能看到本质,并会采用最好的办法予以应对,可刘隗不习军事,在领兵打仗这方面的等级只能勉强到C而已)、刁协等人为自己的心腹,逐渐削弱了王氏的职权,甚至连王导都受到了牵连,被晋元帝逐渐疏远。
东晋中书郎孔愉认为,王敦是王敦,王导是王导,二人虽然流着同样的血,但性格两极分化严重,不是一路人,从小关系就不怎么样。再从两个人近些年的表现来看,王导是绝对不会背叛东晋的,所以上表晋元帝,希望晋元帝依然重用王导。
晋元帝大怒,因此罢掉了孔愉的官职。当时,朝野上下的官员都认为王导死定了,可王导呢?却当什么事儿都没有一样,不管晋元帝给他什么样的官职,他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手中的工作,并且忙完就回家,什么人都不见。尤其是王敦的人,他更是不准手下和其扯上半点关系,甚至连说话都不行。可王敦却对晋元帝的种种行为大为不满,因此和晋元帝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公元320年12月,王敦上表晋元帝,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话里话外还说了很多威胁的言论,那意思就是如果不给王导恢复职权的话,他王敦不一定会干出什么事儿来。
晋元帝看后眉头紧皱,因此召来自己的叔父,左将军、谯王司马氶道:“叔父您看看吧,这就是王敦和我说的话。以王敦之前的功劳来算,他现在的位置已经大大超出了他的功绩,可这厮所求永无止境,现在甚至都敢威胁朕了,你说朕应该怎么办才好?”
看过王敦的信件以后,司马氶恨恨的道:“陛下之前有无数次机会可以了结这厮,可一直都信任他,认为他不会造反。如今,王敦羽翼已成,麾下兵多将广,再也不是那个能随意拿捏的王敦,这时候你问我,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唉~~~~”
伴随着一声长叹,晋元帝低下了高贵的头。是呀,为什么要这么信任王敦呢?这时候的晋元帝已经后悔了,可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大概沉默了半柱香的时间以后,晋元帝无奈的将头转向了旁边的刘隗,并询问道:“大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刘隗思索了一会儿道:“就现在的局势来看,在建康有再大的权利也是无用,只有掌握各个地方的实权才能有效的增强实力,削弱王敦的势力。所以,不如一点点派出能信得过的心腹执掌一方,等将来王敦造反的时候我们也不至于没有还手的能力。”
话毕,晋元帝频频点头,可就在他要答应的时候,一名常侍却在此时走进了寝殿,并和晋元帝道:“启禀陛下,大将军奏折已到,是否现在批阅。”
晋元帝眉头紧皱地拿过了王敦的奏书,看过以后,晋元帝勃然大怒,当着众人的面便将此奏书扔到了地上,并大骂道:“王敦这狗贼,竟然让朕封其心腹沈充为湘州刺史,他叛乱的行为已经显露无疑,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朕不过多长时间便会步了惠帝的后尘,绝不能这样,朕绝不允许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
说到这,晋元帝看向了司马氶,眼神阴狠地道:“叔父,湘州占据着长江上游,控制着荆州、交州、广州的交汇,地势非常重要,我想让叔父镇守那里,不知叔父愿不愿意。”
司马氶拱手道:“陛下的诏令对我来讲就是上天的任命,哪有什么愿不愿意,不过湘州经历杜弢之乱以后人民稀少,物产凋零,哪怕我再努力,恐怕也要三年以后才能派上用场。三年之内,哪怕我用性命去治理,怕湘州也难有作为啊。”
司马氶说得在理,可就现在的局势而言,哪怕一兵一卒都是一分力量,更别提一个州了,所以晋元帝依然安排司马氶担任湘州刺史。
月末,司马氶行至武昌,正好路过王敦的地界,王敦摆宴招待了司马氶,并试探道:“我承认,阁下是一名德才兼备的大臣,可战场却不是书房,恐怕你难以胜任啊。”
司马氶冷哼一声:“这你就不知道了,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哪怕是专门剐字的刻刀也可以杀人啊,更别说我这把利刃了。”
就这样,这场宴席不欢而散,看着司马氶气呼呼的背影,王敦笑着对身旁的心腹道:“一个真正的将帅从来不会逞一时之勇,反而会示敌以弱,在敌人轻视他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司马氶却反其道而行,看不出事情的本质,这就足以证明他不懂军事,不会有什么作为。湘州,哼哼,早晚必成我囊中之物。”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10 20:08:46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10 20:09:11
129
王敦之乱(2)(图:王敦进攻建康作战经过图)
公元321年7月,因为王敦的关系,晋元帝打算彻底废黜王导的职位,以免这两个兄弟里应外合废了东晋社稷。
可御史中丞周嵩却在此时上书道:“王导忠诚无私,为朝廷竭心尽力,自王敦反心毕露后便与其断绝了关系,从不私自聚会,所以陛下不应该怀疑王导,反而要重用王导,以显示我皇宽仁厚爱的博大胸怀。”
是呀,自从自己和王敦闹翻以后,王导非但没有半点儿要逃离建康的迹象,反倒严于律己,用尽力量来为朝廷谋利,这样的臣子能是叛臣吗?这样的臣子有可能会和王敦勾结在一起吗?
想到这,晋元帝幡然醒悟,再次重用王导为心腹,并封其为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与此同时,晋元帝还任命尚书仆射戴渊(戴渊,字若思,晋朝名士,江东豪族。拥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是一名B级内臣。戴渊笔法有力,字如游龙,是一名极负盛名的书法家,可戴渊不习军学,这方面的经验几乎为零,其军事上的才能只能勉强算最C-级)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军事,镇守合肥。
任命丹阳尹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务,镇守淮阴。
此二人虽然在名义上是准备北伐胡人,收复中原,但所驻守之地皆在建康之侧翼,很明显是要防止王敦的叛变了。
王敦呢?领军打仗多年,狡猾得很,所以一眼就看出了晋元帝的意图。王敦认为,现在晋元帝可以倚仗的人只有刘隗,一旦刘隗也背叛了晋元帝,东晋朝廷必定垮台,于是致信于刘隗,话里话外希望刘隗能和自己里应外合,共同消灭晋朝,创立新的朝廷。
可刘隗却只回答了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将王敦的使者给打发了。什么呢?“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竭股肱之力,效之以忠贞。”
粗暴点儿翻译过来就是:“我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个忠臣,和你王敦这个叛逆再也不认识了,我们战场上见吧”。
王敦见此信以后只是冷笑一声,然后再不联系刘隗。
这之后,王敦设置幕府,整顿军队,各地练兵之声响彻百里而不绝。于是,东晋之内战遂起。
关于地形方面和双方战力方面我就不多说什么了,简单说一下得了。
当时建康以西基本上全都在王敦的控制之内,唯淮阴、合肥及湘州部分土地为晋元帝所掌控,所以双方战力差距极大。从表面上看,建康方面根本没有战胜王敦的可能。
公元322年正月,王敦上千字文声讨刘隗(太长的流水文,略),以“清君侧”为名于武昌举兵反晋,然后传檄东晋各个州郡,同时命梁州刺史甘卓、湘州刺史司马氶和他一起举兵东下。
甘卓方面,襄阳紧挨着王敦,和建康方面断绝了联系,所以不敢拒绝(要不然第一个死的就是他),只能答应。可等到王敦登船打算东下建康之际,却等不来甘卓,他当时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于是立即叫来随从并和其道:“你现在就去襄阳告诉甘卓,就说我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无非是怕我王敦危害朝廷,改朝换代,可他的想法是错的。我只不过是想除去朝中的奸邪,使大晋更加清明刚正,没有半点儿要改朝换代的心思,如果他甘卓肯和我一起干,我保证,拿下建康之时,便是他甘卓荣华富贵之时!”
数日后,使者到达襄阳,并将王敦的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了甘卓。可甘卓犹豫不决,便好言安抚了使者,然后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共同商议此事。当时,大多人的观点都是反抗王敦,因为晋元帝自从即位以来皆行仁政,除了优柔寡断一点儿以外从来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所以人心皆在晋元帝那边,而得人心者,亦得天下。所以,他们都劝甘卓在表面上答应王敦,将他骗往建康,然后在其主力大军全部往建康之时突然从背后出击,先断王敦后路,再一举而定王敦。
这个计谋乍一听是不错的,可王敦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这个弓一旦开了,可就再也没办法回头了。所以甘卓心有顾忌,于是分别遣使往各地,试探各地太守的想法。
结果,大多数人都表示不想和王敦一起攻击建康,只有那么寥寥几人有和王敦一起干的意愿。
见状,甘卓的心逐渐倾向于袭击王敦,但也只不过是倾向而已,依然没有下定决心。
湘州司马氶方面。
当王敦的使者到达长沙以后,立即将王敦的意思对司马氶进行了说明,可回应这个使者的只有冷冷的一个“斩”字。
噗~~~~!人头落地,王敦之使者横死当场。
这之后,场中一片寂静,看着堂下躺着的那个无头尸体,司马氶的表情渐渐由肃杀转为悲伤。之后,他长叹一声,然后对堂中诸文武道:“我怕是要死了,湘州土地荒芜,人民稀少,势力孤单,和建康的联系又被王敦切断。在此情况下,我又如何才能撑得过去呢?呵,不过无所谓,我能为朝廷而死,正是死得其所,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宣布,即日起,对王敦宣战!”
就这样,司马氶对王敦宣战了,不过他知道,就凭自己这点儿力量绝对打不过王敦,而现在襄阳甘卓犹犹豫豫,始终没有表态,司马氶便遣主簿邓骞前往游说甘卓,希望他能站在朝廷这一边。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11 18:12:24
130
王敦之乱(3)
数日后,邓骞到达襄阳,也不和甘卓客气,单刀直入便道:“刘隗虽然为人傲慢,但对朝廷的忠心天地可鉴,大将军王敦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会危害国家,可他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相信随便一个路人都会知晓。此时,正是忠臣义士报效国家,留名青史的时候,您受命为一方统帅,如果能和我家大人一起讨伐叛逆,必能成就晋文(重耳)、齐桓(姜小白)之功绩。”
话毕,邓骞就那样目光灼灼地看着甘卓,等待着他的回复。
甘卓思考一番后道:“你回去告诉谯王,齐桓公和晋文公我甘卓是没有资格效仿的,也没有那个能力,不过为国家尽职尽忠始终是我的心愿,我当斟酌此事,哪怕最后不帮谯王,也绝对不会对他行刀兵之事,我保证!”
这话说得实际上已经够意思了,那就是摆明了不会和朝廷作对。可这并不是邓骞想要的答复,他今天来襄阳唯一的目的便是要拉甘卓下水。因此,邓骞就赖在襄阳死活不走,一定要甘卓给自己一个答复。
甘卓无奈,只能召集了所有心腹,因为他知道,这件事不能再拖下去了,是站队还是独善其身,必须要在今朝做一个抉择了。
待众人集合以后,其参军李梁冷冷看了一眼邓骞,然后第一个道:“东汉时,隗嚣飞扬跋扈,窦融则自保河西之地而拥戴光武帝,最终富贵而终。将军何不效仿前人,只按兵不动,看最后谁是胜家,到那时再投靠也不迟。我相信……”
“这话说的不对!”
未等李梁说完,邓骞便打断道:“光武帝当时正值创业初期,主要注意力皆在中原,所以隗嚣和窦融可以从容观望。可如今,不管是朝廷还是王敦,他们都会很快分出胜负,所浪费的时间最短不会超过一年。而一旦王敦击败刘隗,他便会在第一时间回师武昌,增强襄阳周边的守卫,切断荆州、湘州的粮道。试问,那时候将军将何去何从?那时候,将军难道还认为能够独善其身吗?”
说到这,邓骞扫了李梁一眼,然后冷冷地道:“生死的权利都掌握在别人手中,竟然还说自己能够独善其身,这种说法,多么荒谬无知!”
李梁:“你,你……”
你你你你你,除了这个字以外,李梁再也找不出什么语言能够反驳邓骞了。而邓骞呢?看都不看李梁,继续和甘卓道:“所以从现在这个形势来看,保持中立很明显是愚蠢无知的,最终一定会为将军招来灾祸,不如及早站队,这样还能搏一个可能。王敦看似强大,可据下官所知,这一次出击建康,王敦几乎将所有的主力全部调拨了出去,留在武昌的士兵不过五千而已(邓骞在欺骗甘卓,因为王敦留在武昌的士兵绝对不可能只有五千,这可是他的大本营),而将军您却有数万精锐,一旦大军出击,必能一举而定武昌。而武昌一灭,王敦大军必定涣散,到时大事便可一举而成。”
这话一说,甘卓频频点头,当即便答应了邓骞的请求,准备在王敦向东以后袭击武昌。
可实际上,甘卓并没有真正地下定决心,他这心里,还是有些犹豫的。
王敦方面,他的使者回来以后,说甘卓答应会和自己共同出兵,可王敦左等右等还是等不来甘卓,他怕自己出征建康的时候大本营被甘卓给端了,所以只能在万般无奈之下再次派一名叫乐道融的为使前往游说甘卓,同时又遣南蛮校尉魏乂和将军李恒率两万大军前往攻击长沙。
先看乐道融方面。乐道融到了襄阳之后,非但没有劝甘卓帮助王敦,反倒劝他袭击王敦(乐道融虽然是王敦的心腹,但更是忠于晋室的直臣,因怨恨王敦背信弃义,所以反之)。
甘卓见王敦自己的心腹都背离他到了这种程度,本次作战哪里还有不胜之理?于是立即下定决心讨伐王敦,乃与巴东监军柳纯、南平太守夏侯承、宜都太守谭该等共同传檄天下,数落王敦的罪行,并宣誓讨伐。
与此同时,甘卓还遣使往广州约名将陶侃共同讨伐王敦。
陶侃没有拒绝,而是遣将北上,准备攻击王敦。
见此,甘卓直接挥兵而至猪口(湖北沔阳北),等待约定的日子到达后同时攻击武昌。
可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湘州却传来了噩耗。
魏乂和李恒到达长沙以后,立即便对长沙展开了凶猛绝伦的攻势,因为他们知道,现在时间就是生命,一旦在朝廷军发动攻击之前拿下湘州,那么上游的朝廷军将会土崩瓦解,反之亦然。
基于此,魏乂和李恒可以说是拼了命地攻击长沙。
时,长沙的城墙和护城河并不完善,甚至物资储备也不够充足,兵力还不到一万之数,所以有人便劝司马氶向南投靠陶侃,或者退守零陵、桂林等地,和叛军打游击以此来拖延时间。
可具有气节却没有军事能力的司马氶并没有选择这两种最保险的策略,而是义正言辞地道:“我之所以起兵,是心存为忠义献身的志向,怎能贪生怕死、苟且逃命,当一个败逃的将领呢?”
于是固守长沙,死战不退。
直到4月之时,长沙终于顶不住叛军的攻势,宣告陷落。
于是,湘州方向的晋军破灭,东晋上游讨伐王敦之势宣告瓦解。
王敦见上游的朝廷军再也形不成什么威胁,便携主力大军往建康方面进击,只留一定数目的兵力在后方防御甘卓。
为什么这样呢?在王敦心中,只有甘卓和司马氶联合在一起才会给自己造成直面威胁,一旦二人失其一,那王敦便可安枕无忧矣。说白了,就是王敦根本看不上甘卓,认为他对自己造不成什么威胁,啥也不是。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12 21:03:42
131
王敦之乱(4)
公元322年2月,戴渊、刘隗相继带领自己的士兵进入建康,并在进入建康以后请奏晋元帝,希望他能诛杀所有身在建康的王氏子弟,可晋元帝并没有答应。
次日,刘隗、戴渊要诛杀王氏全族的消息传到了王导耳中。王导听说后,当即带领全族之人进入皇宫,就那么跪在广场之上等待诛杀。当时,周凯入朝,正要前往大殿中面圣(周凯,字伯仁,江东名士,忠心东晋,有能力,可性格怪异,面冷心热,所以朋友非常非常少),王导见到了他,赶紧将其喊了过来,并对周凯道:“周大人,我王氏一族一百多人皆在建康,他们是没有罪的,我愿意以我的死来代替他们,还请接受我的嘱托。”
看着眼泪吧差的王导,周凯冷峻的面容没有丝毫变化,只是看了王导一眼便往宫殿而去。
进入大殿以后,周凯极力诉说王导的忠诚,并以自己的性命担保,王导绝对不会有半分造反的念头。晋元帝听从了周凯的建议,本就没想杀王导的他便更加想要对王导委以重任。
周凯出了大殿以后心中欢喜无比,可表面上还是那副冰冷冷的死德性,王导见周凯从大殿中走了出来,急忙再次呼叫周凯,可周凯根本就不搭理王导,自顾自的回家了。王导并不知道周凯为自己做的一切,以为周凯对王氏一族见死不救,所以颇多怨恨。
而就在周凯走后没多长时间,晋元帝召见的命令便来了。进入大殿的王导跪拜晋元帝,痛哭诉说着自己的悲痛,并请求晋元帝能杀死自己来为王敦赎罪。可晋元帝却亲自扶起了王导,并郑重地对其道:“王茂弘,朕正打算重用你来对抗王敦,你怎么能说出如此不负责任的话呢?王敦虽然已经成为乱臣贼子,可你依然是朕的绝对心腹,这一点,谁都无法改变。”
3月,晋元帝任命王导为前锋大都督,戴渊为骠骑将军,周扎为右将军镇守石头(注:石头城为三国时孙权为防止曹操侵攻而修建的军事要塞,其城坚固无比,占尽地利,是一座极易守难攻的城池)。另命刘隗率本部兵马镇守金城,封已经失去锐气的甘卓为镇南大将军,荆、梁二州大督,封陶侃为江州刺史,并让此二人率本部兵马始终跟随于王敦之后,给其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晋元帝自己则亲披战甲率主力军团于建康以西伺机而动。
同月,王敦大军到达石头。王敦认为,建康方面只有刘隗手下的大军能给自己造成威胁,一旦消灭刘隗,建康必不攻自破,所以整顿士兵,打算越过石头,率先对金城发动攻击。
可就在出发的前夕,王敦的一个叫杜弘的谋士却向他建议道:“主公,现在朝廷军所有的精锐都在刘隗手下,所以不容易战胜。臣听说,周扎对手下将兵极为严酷,并缺少恩泽,那些士兵全都恨他,因此石头驻兵虽多,但士气极低。这种士兵,只要稍加威吓便会自行溃散,毫无战斗力可言。而一旦石头沦陷,金城便会丧失侧援,更会丧失地利,主公到时候只需要断绝金城的粮道,金城便可不攻自破。”
王敦认为此言很有道理,便依计而行,命杜弘率主力兵团直奔石头。
而事情果然如杜弘所料。当叛军的士兵即将抵达石头之际,石头城的那些士兵们全都各自逃亡,没有一个人去在乎周扎的生死,亦没有一个人去在乎所谓的东晋社稷。周扎无奈,只能开城向杜弘投降,王敦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拿下了石头这座占据了绝对地利的坚城。
石头失陷的消息很快传至建康方面,晋元帝闻听后大恐,立即命刁协(晋元帝本军大将)、刘隗、戴渊率本部兵马前往攻略石头。
可以说,此三路大军已经是晋元帝现在所有的士兵了,一旦无法拿下石头,那么等待晋元帝的便将是无尽的毁灭。所以,晋元帝此举可谓是一种豪赌了。
可结果很遗憾,晋元帝赌输了。
王敦当时率领多少士兵攻击建康呢?史料并没有记载,但就现在王敦的势力而言,我认为最少也不会低于二十万。而建康呢?晋元帝之前几乎是无所保留的将所有的军事大权全都交给了王敦,所以算上建康的禁军,满打满算,朝廷三路军队的总和也绝对不会超过十五万。更可怕的是,现在攻守互换,地势险要,城墙坚固的石头城更是布满了叛军的士兵和物资,所以哪怕朝廷军连番狂轰,却依然轰不开石头城的大门。久而久之,朝廷军的损失越来越惨重,士气也越来越低。
王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反击朝廷军,果然将这些疲惫以极的朝廷军尽数歼灭。
三路朝廷军失败的同时,亦宣告了晋元帝的失败,整个东晋的失败。因此,王敦挥兵攻入建康,并允许士兵在健康城内极尽掠夺。
一时之间,建康这座百年名都瞬时成为人间地狱,全城各处都遍布着抢劫、屠杀和强暴等事。
晋元帝这时候正坐在大殿的龙椅上。他抚摸着龙椅,以一种无限悲哀的口吻和殿下臣子道:“王敦想要朕这个位置,他直说便好,为什么还要如此残害百姓?来人。”
官员:“臣在。”
晋元帝:“你去和王敦说,如果他还有半点儿念及当年的情谊,就马上停止如此畜生的行为,朕承诺,以后朝中大小事宜都由他王敦做主。如果这样还不能让他停止兽行,那么朕拼死也会回到琅邪,组织整个天下汉人向他报复!”
官员:“是,是!”
就这样,这名官员来到了王敦的军营,将晋元帝的话原封不动汇报给了王敦。王敦也不想因为此事而失尽天下汉人之心,便答应了晋元帝的要求,率军撤回了石头。
次日,晋元帝命令整个建康的文武百官前往石头跪拜王敦,并发下诏令,说从今以后东晋的大小政事、军事都由王敦来操办。
看着下面跪着乌压压的一片人,王敦猖狂大笑,他乐呵呵地对戴渊道:“戴渊呐,前些日子交战,本大将军已经将你们所有的部队都消灭了吧?不知道现在建康还有没有士兵了呢?”
戴渊:“面对大将军的神威岂敢留有余地?现在建康已经没有什么兵力了。”
王敦:“呵呵,是吗?本将军这次出征建康,不知道这天下的百姓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戴渊:“看到表象的人会说大将军是叛逆,但真正了解大将军为人的人都会说大将军是忠臣。”
王敦斜了戴渊一眼,冷笑道:“你小子也算是会说话的了。”
说完这些王敦不再和戴渊有什么交集,而是转头对周凯道:“周凯呀周凯,我平素这么敬重你,可却万万没有想到,你会亲自率兵来对付我,你真是辜负了我对你的情谊啊。”
面对着王敦冰冷的眼神,周凯并毫无畏惧,依然是那副欠揍的表情,他毫不在乎地道:“你王敦依靠着武力来篡逆天下,你早已经忘了自己的初衷,自己的志气,迷失在野心的漩涡里,所以把你杀了才是真的对你好。如今,我力量不够,没能杀得了你,这才是真正辜负你的地方。”
话毕,不再多言。而王敦呢?则是死死地盯着周凯,杀意毕露。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13 15:13:48
132
王敦之乱(5)
本月18日,晋元帝下诏封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赐封武昌郡公,几乎将所有东晋的军政大权全都交到了王敦的手中。
可王敦呢?他才不稀罕这些东西。王敦认为,一旦身为丞相,那就要常驻于建康,而建康忠于晋元帝者甚多。在这种情况下,哪怕自己防备再严密,也备不住会被他人给钻了空子。反观现在,虽然没有什么丞相的官职,但却真正做到了权倾天下,军政大权一把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在乎那些虚名呢?为什么不回到武昌遥控朝廷,学习当初的曹操呢?
基于此,王敦没有接受晋元帝的封赏。不过在回到武昌之前,有些人还是要杀的,不然定会成为后患。而这第一个要杀的人是谁呢?那便是太子司马绍了。
司马绍,晋元帝司马睿之嫡长子,这小子文武双全、强悍果断,和他那依赖别人并且优柔寡断的老爹完全是两个极端。最可怕的是,司马绍至情至孝,待人彬彬有礼,整个建康的官民都爱司马绍,都希望他能继承晋元帝的位置。王敦畏惧能力超高的司马绍,所以就想先将他从储君之位上弄下来,然后再痛下杀手将其弄死。可又不知道这样做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丢掉整个建康的人心。因此,在行事之前,王敦叫来了堂弟王导,并询问他的看法。
自王敦攻破建康以来,王导好像变成了哑巴,一句话都不和王敦说,甚至看都不看王敦一眼,王敦也没有办法,总不能真把自己这个有能力的堂弟给弄死吧。可这一次,当王敦将自己的想法和王导说完,王导好像炸了庙一般,疯狂阻碍王敦,几乎将所有能劝谏的词都说了出来。看着在自己面前如同疯了一般的王导,王敦脸色漆黑一片,最终赶走了王导,反将其他大臣们招了过来问道:“本将军听说,太子从来不按时去拜见陛下,身为一国的储君,怎么能如此不孝呢?这样的人岂能成为以后的国君?我建议,废掉司马绍的储君之位,不知你们有什么看法?”
(司马绍文武全才,并且是一个工作狂人,可以为了国事废寝忘食,所任用的官员也皆是当时的名士,所以王敦根本找不到弄他的理由,只能以不孝为名废之)
话毕,下面群臣都慌了,他们不希望司马绍从储君的位置下来,因为一旦司马绍被废,那么东晋就真的再没有一点儿希望了。可与此同时,他们又害怕王敦,害怕一个弄不好丢了性命,所以虽然着急,但却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反对王敦的意见。
“此事不可!”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之时,一个身影却突然出现在大殿之中。紧接着,一名长相极其俊俏的官员昂首挺胸站了出来,而他,便是东晋的名臣温峤了。
温峤,字泰真(一说太真),今山西祁县人,S-级辅政大臣,有出相入将之才。温峤出身士族,但为人谦虚聪敏,博学善文,很小的时候便显示出了卓绝的政治才能。温峤最早效力于西晋朝廷,相继做过都官从事、司徒府祭酒、潞县县令、平北参军、大将军府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建威将军、司空右司马,可以说是一步步从小官做到了大官的。最重要的是,温峤每到一个新的职位都能圆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并且刚正不阿,从不收受任何贿赂。所以他在民间的声望非常高,却无法得到上司的赏识。直到西晋灭亡,东晋建立以后,温峤便开始效力于晋元帝,并为晋元帝出谋划策。可因为温峤太过刚正,得罪的人太多,晋元帝因此没有重用他,而是让他跟随太子司马绍,成为了司马绍的太子中庶子,也就是太子的第一随从。岂料太子司马绍和温峤的性情却是极其相投,两个都是文武双全,两个人都是刚正果敢,两个人都是那种永不回头的人。因此,二人结为莫逆之交,在外以主仆相称,在内,则情如兄弟。
基于此,当温峤听了王敦要废黜司马绍的话语以后,第一个便站出来道:“钩深致远,这根本不是我等浅显之人所能看出深浅的。太子在位期间,对外勤劳从政,对内按礼孝顺,从没有过半点儿逾越,又如何能说太子不孝呢?”
话毕,一众大臣见出头鸟已经出来了,便纷纷站出来为司马绍抱不平。
见满朝文武都拥护司马绍,王敦虽有心废黜,但也知道现在还不是绝佳时机,便暂时停止了这个想法。可有些人,是必须要死的。
当时的朝廷,声望最高的便是王导、戴渊和周凯,凭借此三人之声望,足以领导建康官民讨伐王敦。王导是自己的堂弟,打断骨头连着亲,王敦以后还要重用王导,所以没有理由拿王导开刀。可周凯和戴渊,这二人绝对有足够的理由背叛自己,在背后给自己一刀。因此,王敦招来了王导,询问了王导的意思。
因为之前周凯曾被王导误会,所以这一次王导并没有为其求情,就那么一言不发地站在王敦的面前。王敦见王导没有上一次那么激动,料想杀了这二人也不会引起什么波澜,便将二人押赴刑场。
在前往刑场的路上,戴渊吓得双腿发抖,丑相毕露。周凯呢?则高高地昂起自己的头,没有半点的畏惧。
可就在押送队伍到达太庙的时候,周凯却突然对着太庙大声吼道:“贼臣王敦,颠覆国家社稷,胡乱杀害忠臣,祖宗们如果眼睛还没瞎,就应该降下鬼兵鬼将,将王敦那个畜生五马分尸!将……”
磅!!!
没等周凯说完,一旁的卫兵直接用戟背狠狠地拍到了周凯的嘴上。周凯的牙齿顿时被拍飞,鲜血横流,可哪怕是这样,周凯依然操着不清不楚的口音在嗡嗡地辱骂着王敦。观望的百姓们都知道周凯是一个大忠臣,大清官,所以无一不为他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周凯死后数日,王导来到了皇宫,开始清理中书省的档案。可当他看到其中一个档案的时候,王导直接愣住了,然后嚎啕大哭,用自己的额头狠狠地撞击面前的桌子。
手下人见状赶紧将满头是血的王导拉开,可王导却依然嘶吼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对不起已经到了阴间的好友,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让我死了吧,这样我还能在黄泉路上追上他,和他做个伴啊!!!!!!”
那么这个旧档案上说的是什么呢?有心的朋友大概已经猜到了。没错,这个档案所记载的便是前一段时间周凯为王导求情的详细内容。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14 18:00:18
133
王敦之乱(6)
好了,建康内部的忧患都已经处理完了,现在的王敦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和时间来对付正在猪口的甘卓了。
最开始的时候,甘卓是有非常光明的前景的,因为不管是广州陶侃还是湘州司马氶,那都是全力支持他的存在。
当时,王敦的主力大军已经很往东了,正是甘卓攻打武昌的绝佳时机,因为一旦武昌被攻,前往攻击湘州的叛军必然回撤,这也算是围魏救赵了。
可甘卓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定要等到各县邑的士兵全部集结到一起以后他才会动兵,因此丧失了最好的出征良机(主要是他也没想到建康会陷落得那么快)。直到长沙即将陷落之时,司马氶也曾向甘卓请求援救,可甘卓却依然对司马氶的求救无动于衷,最终导致了上游的朝廷军分崩离析。而一直到石头陷落,建康陷落,那可恶的甘卓依然没有半点儿动静,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而这时候的王敦,已经有足够的时间来对付甘卓了。
他首先调遣士兵往西,秀出了自己强大的肌肉,然后遣使往猪口,让甘卓哪里来的滚回哪里去,不然兵峰所指,玉石俱焚。
收到了使者的命令以后,甘卓留着眼泪对身旁的甘卬道:“我所害怕的,正是今天这种情况,可还是发生了。如果继续在猪口和王敦抗衡,恐怕我分分钟就会被王敦所灭,看来也只有回到襄阳再图后谋了。”
当时,很多人都劝甘卓不要返回襄阳,因为现在整个荆州县邑的士兵已经全部集结到了甘卓的手下,所以还是有和王敦抗衡的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广州陶侃始终没有表示效忠王敦,这也就是说,一旦自己将王敦的大军拖在西部,陶侃很有可能会从南部对王敦发动袭击。
陶侃是什么人?我可以负责地对大家说,那绝对是现在东晋的最强统帅,没有之一,所以一旦他出兵北上,王敦必败无疑!最重要的是,一旦甘卓撤退,那荆州军就真的溃散了,再也没有重新集结的可能,到时候,王敦只需要派遣一名将领便能够轻松地解决甘卓。可甘卓不听,坚持率军返回了襄阳。
而回到襄阳以后的甘卓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神情整日彷徨不宁,举止失常,有见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甘卓害怕到了一种极致所产生的变态,也因此看出了甘卓是一个什么样的货色,所以都预言甘卓必死于本年之中。
4月,将建康所有事宜都处理完毕以后,王敦返回了武昌,从此开启了遥控朝政的模式。而广州陶侃见事情已暂时尘埃落定,便也命令已经北上的士兵返回了广州,继续韬光养晦。
5月,甘卓被麾下官员袭杀于寝室,命丧黄泉。这也就是说,王敦亦在旬月之间以兵不血刃的手段夺回了荆州的控制权。
至此,整个东晋都成了王敦的一言堂,从表面上看再无一人能够给王敦造成威胁。而得志的王敦并没有像当初的曹操和司马懿那样励精图治,收拢人心,反倒越发暴虐傲慢,任人唯亲。
那些日子,四方献给东晋的贡品基本全都进入了王敦的府库。
那些日子,整个东晋的地方官员基本都是出于王敦的门下。
那些日子,王敦整日泡在女人堆里无法自拔。
那些日子,王敦任用小人沈充、钱凤为谋主心腹,只对他二人言听计从,凡是得罪了二人的官员无不被残忍杀害。
那些日子,沈充和钱凤的鹰犬们无恶不作。他们大肆建造府邸,侵占他人田宅,闹得东晋百姓民不聊生,几乎所有的百姓在背后都希望王敦赶紧去死。
因此,王敦的名望大降,稍微有些见识的人都已经预料到了王敦的灭亡。
公元322年11月10日,本来还算健康的晋元帝因为长期伤心难过,导致重疾缠身,终于在这一日驾崩。
(注:有史料载晋元帝是在公元323年去世,可是因为种种情节冲突的缘故,所以现代史家断言有误,乃改晋元帝死于公元322年,这也是《新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明确记载,所以此处从此书)
晋元帝死后,太子司马绍继承了东晋皇帝的位置,这也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明帝了。
公元323年3月,几乎吞并整个河北以及河南各地的石勒(后详述)趁东晋发生内乱之际对东晋用兵,相继攻克了彭城、下邳等重地。这本是能够震动朝野的大事,可晋明帝和王敦现在谁也抽不出时间去管这档子事儿了,因为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去削弱对方的势力。
本月,王敦见晋明帝刚刚继位便能非常好的处理政事,断定这小子将来一定会是自己的祸患,于是改朝换代的野心越发浓郁,便上表建康,请晋明帝召自己入京。
晋明帝岂能不知道王敦的野心?但同时他也知道,现在根本不是和王敦撕破脸的时机,于是答应了王敦的请求,遣使往武昌征召。
4月,晋明帝又授予王敦黄钺班剑(皇帝所用的黄金宝剑,是身份的象征),并允许王敦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同享萧何、王莽、梁冀、董卓、曹操等人的荣耀。
王敦见此,乃移兵姑孰于湖(安徽当涂南38里)并上奏王导为朝廷司徒,自领扬州牧,为进入建康做好万全的准备。
6月,见越来越多的士兵前往姑孰附近集结,晋明帝恐怕这一次王敦是真的要覆灭大晋了,而让他眼睁睁地看着晋朝的灭亡,晋明帝是绝对做不到的,于是引郗鉴为外援(郗鉴,字道徽,今山东金乡人。郗鉴最早为西晋大臣,和温峤一样,拥有相当的为官经验,并在西晋灭亡以后投奔了晋元帝。因为其身在合肥防御后赵,所以手中有一定的兵力,这便进入了晋明帝的外援名单之中),赋予其扬州大督、兖州刺史的职位。
王敦非常忌惮郗鉴的才能,于是上表朝廷,请求晋明帝将郗鉴弄到建康做一名尚书令,这样才能让郗鉴更好的为大晋发光发热,并且在信中威胁满满,那意思好像在说“不答应就干你”一般。
晋明帝不想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和王敦撕破脸面,便只能征召郗鉴进入建康。
8月,郗鉴往建康途中路过了姑孰,王敦强将郗鉴留在了军中,并设宴招待。席间,王敦曾数次拿古人比较,以试探郗鉴是否支持自己称帝,可哪一次都被郗鉴嘲讽得体无完肤。王敦大怒,遂将郗鉴监禁了起来。他手下的将官们都劝王敦直接将郗鉴杀了,可王敦怜惜其才,没有将郗鉴杀害。后来不知怎么的,史料也没有记载,反正王敦释放了郗鉴,让他安全到达了建康。因此,郗鉴成为了晋明帝谋士团的一员,专门策划如何消灭王敦的计划。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15 11:47:27
134
王敦之乱(7)
公元323年9月,王敦邀请心腹钱凤和自己的侄子王允之在一起喝酒(王允之这时刚刚十多岁,但聪明机警,深得王敦喜爱,所以王敦到哪里都会带着这个小侄子)。
席间,随着喝的酒越来越多,话题也开始逐渐变得敏感,王允之感觉势头有点不对,便假装喝醉后躺到了侧室之中。
王敦见王允之睡去了,便开始和钱凤商议起了改朝换代的具体事宜。而这些敏感的对话,全都被王允之听得一清二楚。
待钱凤走后,大厅出现了短暂的寂静,王允之料想王敦待会儿一定会来探查自己,便在这之前狠狠地抠自己的嘴巴,于是大吐,不仅将污秽之物吐在了自己的衣服上,甚至还抹的一脸都是。
不一会儿,王敦果然悄悄走进了侧室,见王允之如此德行,料定他是真的喝多了,便不再对其有什么疑心。
可让王敦没有想到的是,他所爱,所器重的王允之实际上是一个忠于朝廷的人。王允之见王敦马上就要对建康动手,时不我待,遂以看望父亲为由(王允之的父亲王舒在建康担任廷尉)前往了建康,并在当天便将王敦的图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王舒。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王舒也是忠于晋室的忠臣,所以当天晚上便将此事禀报了晋明帝。
晋明帝早就猜测王敦有图谋建康的野心,可万万没想到他真实的想法是要改朝换代,并且节奏这么快,这么急。
因此,晋明帝召集了自己的那些心腹整日讨论防备王敦的办法。
11月,为了增强自己部族,进而削弱晋朝宗室的权利,王敦乃上奏建康,封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长江西部的军务,王舒担任荆州刺史,监察荆州、沔水以南的军务,最后王彬担任江州刺史。
此时的晋明帝已经完全洞悉了王敦的图谋,所以按理来说不应该答应,但王敦强大,想要累积足够对抗王敦的资本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晋明帝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以沉默的态度来对付王敦,反正是能拖多长时间就拖多长时间。
12月,本来很健康的王敦在本月突然患上了不知名的疾病,使得王敦的身体机能迅速下降。当时,周氏一族在东晋一门五侯,不管是声望和势力都非常强大,更重要的是,王敦斩周凯,早就和周氏一族不死不休,所以周氏一族必须铲除。
之前因为王敦身体非常健康,所以其手下的谋士们也不着急,慢慢磨呗,反正早晚磨死朝廷。可如今,王敦身患大疾,面有死相,这就不得不让这些谋士们着急了。因此,其首席谋士钱凤建议王敦立即弄掉周氏一族。王敦深以为然。
公元324年正月,王敦诬陷周嵩、周莚谋反,将二人收捕,斩杀于军中。又派参军贺鸾率数万大军前往会稽,意图将周氏满门诛杀(周氏宗族就扎根在会稽)。
可周扎早在王敦杀周嵩、周莚之时便已经料想会有这么一天,于是早早就开始整军备战,时刻盯防着王敦的一举一动。所以当贺鸾到达会稽之时,迎接他的并不是毫无警戒的会稽城,而是准备充分的会稽城。
偷袭的图谋失败了,可贺鸾却毫不在意,于是立即率全军对会稽发动了猛攻。周扎虽然准备充分,但双方的兵力差距太过悬殊,所以虽然准备充分,坚持死战,但依然不是叛军的对手,会稽不到一个月便被叛军所夺取。
与此同时,后赵又相继攻下了东晋的东莞、东海,一点一点蚕食着东晋东北部的领土。
公元324年5月,王敦的病情急剧加重,他预感不久将要告别人世,可又没有儿子,便只能封侄子王应(王敦的兄长王含的儿子)为武卫将军,兄长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见王敦这种布置,其谋主钱凤便在王敦的床边询问道:“倘若您有什么不幸,是否要将位置交给王应?”
王敦摇了摇头道:“非常之事,不是平常人所能胜任的,况且王应年轻,我怎么能将身后事交给他呢?我死以后,不如放下武器,归顺朝廷,以保全整个宗族的祭祀,这才是上策。”
见钱凤面有不甘,王敦叹息一声道:“那就在我死以后率全军退回武昌,集中军队自守,并在每年都上供朝廷,凭此确保自治权,这是中策。下策便是趁我还活着的时候赶紧攻击建康,进而改朝换代。可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样做的成功率实在太低了。”
(注:一说王敦不想在史书中担下恶名,所以在临死之前断去了改朝换代的野心)
见王敦如此说法,钱凤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应允而退。可就在回到府中以后,他却召集叛军的一众文武们道:“大将军的下策才是真正的上策,可他现在很明显不想这么做,那我们就做好准备,一等大将军去世便夺下建康。”
话毕,众人频频点头应允,只等王敦去世而已。
可这些话全都被一个人听了去,他是谁呢?便是温峤是也。
晋元帝死后,晋明帝继位。而温峤又是晋明帝最为信任的兄弟,所以大力重用,和他一起处理国家政事。王敦早就听说过温峤的大名,知道这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大才,于是硬生生上奏,将温峤从晋明帝身边挖到了自己的身边充当左司马。
温峤呢?鬼得很!虽然心中万般不愿,但到了王敦身边以后却假装对王敦忠心耿耿,不管王敦给他分配什么任务他都能超额完成。有时甚至还能出些主意来附和王敦的野心。因此,王敦对温峤的戒备之心也慢慢地放下了。非但如此,温峤还尽心竭力地交好钱凤,他常常讨好钱凤,各种溜须拍马那叫一个艺术。钱凤大喜,遂与温峤结为莫逆。
楼主:鸟山居士  时间:2020-11-16 17:42:46
135
王敦之乱(8)
直到本年6月,丹阳尹的职位出现空缺,温峤便对王敦道:“丹阳尹守备京城,这种咽喉之地一定要您的心腹前往担任。如此,建康便可一战而定。可一旦让朝廷抢先认命了人选,恐怕我们的大计就要多上很多麻烦。”
王敦认为温峤之言很有道理,于是应允。可忽然的,王敦脑中出现了一个画面,那就是温峤和晋明帝勾肩搭背的情景。于是,本来沉思的王敦突然微笑着对温峤道:“你说的没错,可谁能担任这个要职呢?”
温峤知道,这是王敦在考验自己对他的忠心了,一旦回答不好,自己的性命就要交代到这。可这个丹阳尹自己必须当上,不然晋明帝就麻烦了。基于此,温峤推荐了钱凤,因为钱凤是王敦的首席谋士,绝对心腹,王敦根本离不开钱凤。因此,推荐钱凤不但能让王敦削去疑心,还能保证自己会被推荐到这个位置。可以说,一切都在温峤的计划之中。
果然,钱凤听了温峤的话以后特别开心,所以礼貌性的推了一下,同样推荐温峤担任丹阳尹。可就这么一个礼貌性的一推,王敦还就真让温峤担任了丹阳尹(之前不过是考验,实际上王敦还是想用温峤来做这个丹阳尹的)。
可就是这样,温峤依然认为事情会有变数,那么这个变数是什么呢?就是钱凤了。
温峤认为,钱凤就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卑鄙小人,别管平时和他处得多铁,真到动他利益的时候,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在你背后捅上一刀。因此,在第二日送别宴的时候,温峤故意多喝了几杯,假装喝醉了,然后到钱凤面前敬酒。
当时,温峤举杯在钱凤面前一顿1313,什么什么相见恨晚,什么什么一见如故,反正就是酒不喝,嘴不停,和个酒腻子似的在你面前1313不停。
各位朋友,不管你是爱喝酒的还是不爱喝酒的应该都知道,酒桌上最烦的就是这样的,钱凤当然也不例外。其实早在温峤来到他身前的时候他就已经将酒杯给举起来了,对温峤显示出了足够的尊重。可这温峤没完没了地墨迹,把钱凤的肩膀子都给墨迹疼了,所以只能先将酒杯放在桌子上专心听温峤“讲课”。岂料温峤等的就是这个绝佳时机。就在钱凤将酒杯放在桌子上的同时,温峤一个巴掌狠狠地拍在了钱凤的后脑勺上,然后拽着钱凤的衣服指着他痛声骂道:“钱凤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再清楚不过了!就你这么一个小人,我敬你的酒你也敢不喝?信不信我今天废了你!”
没等温峤再对钱凤出手,一旁的一众文武就将二人拉开了。钱凤很生气,同样也很懵逼。而王敦呢?则哈哈大笑,完全没拿“喝多了”的温峤当回事儿。
宴席结束,温峤即将出发,可他没有立即出发,而是跪在王敦面前痛哭流涕,表达着不愿离开王敦的强烈感情,甚至连续三次出发以后都再次回来跪拜王敦,演技可谓杠杠的。
第四次,温峤是真的走了,没有再回来。而事情就像温峤所猜测的那般,就在他刚刚离开,钱凤便和王敦道:“温峤和皇帝之间的感情极其亲密,又和庾亮有所深交,所以不能相信,不如将他调回来,另派心腹前往任职。”
(注:庾亮,字元规,今河南鄢陵人,妹妹是晋明帝的皇后,所以庾亮是晋明帝的大舅子)
这要是这次送别宴之前,相信王敦一定会好好考虑钱凤的话,可这次送别宴以后,王敦却是冷冷地看了钱凤一眼,然后似笑非笑地道:“温峤之前喝多了,对你稍有失敬,这是可以理解的。你平时也与温峤交好,怎么能马上就这样诋毁他呢?难道你真的像温峤说得那样,是一个小人?”
说完,王敦一声冷哼,便拂袖而去。钱凤呢?也不敢再说什么。
就这样,温峤成功到达建康,并在到达建康的第一时间便将王敦的病情以及钱凤的图谋原原本本地禀告给了晋明帝,同时献上了他针对王敦的种种谋划。
晋明帝听其言,于是向天下发布千字诏书(字太多,没营养,略……),声称王敦已经死了,现在叛军群龙无首,正是一举夺回大晋天下的绝佳时机。
见晋明帝如此,王导亦积极配合,几乎在晋明帝发完诏书以后便带领王氏子弟在建康为王敦发丧。
因此,整个东晋东部的士兵都认为王敦已经死了,所以士气大振,嗷嗷喊叫着要和晋明帝一起消灭叛军。
公元324年6月15日,晋明帝宣布御驾亲征,务必要将王敦势力一举而定,其具体军事部署如下:
一、以司徒王导为大都督领扬州刺史,总管后勤诸事,如西汉之萧何。
二、以丹阳尹温峤为中垒将军,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即秦淮水以北的驻军),并与右将军卞敦共同镇守石头。
三、用光禄勋应詹为护军将军、假节,都督前锋军及朱雀桥南诸军。
四、任命尚书令郗鉴为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并以庾亮为左将军,尚书卞壶为中军将军。
五、征召奋武将军临淮太守苏峻(苏峻,字子高,今山东莱州人,他有胆有谋,武艺高强,并极擅小规模突击、游击作战,是一名A+级骁将)、兖州刺史刘遐(率兵坐镇江都)、平北将军徐州刺史王遂(率兵坐镇淮阴)、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祖约为祖逖之弟,时祖逖已死,祖约领其众驻守寿春,详情后面会详述,一件事都不会落下)、广陵太守陶瞻(坐镇江都)等率兵进入京师勤王。
六、晋明帝亲自率一部禁军坐镇于中堂(建康宜阳门外不远),发誓与全军同生共死,以振全军士气!
以上,便是晋明帝此次的军事部署。
综合来看,晋明帝老早就已经将防御王敦的诸多事宜弄得明明白白了,而王敦,却一直都不知道。由此可见,晋明帝做事之果断、隐秘,确实不是一般货色能够相比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